The Confucianism Book of Ancient Ancestor Description Literature Sutra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 编辑 讨论15 上传视频Thượng Thư (nhu gia ngũ kinh chi nhất)
尚书 (儒家五经之一) 编辑 讨论15 上传视频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1]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历代儒家研习之基本书籍。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是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作品名称《尚书》外文名The Book of History作品别名《书》
《书经》作 者先秦诸子(其中的《古文尚书》系晋人伪作) [2] 创作年代前10世纪(周代)作品出处《四书五经》文学体裁散文传 者伏生
目录
1 释义
2 流传
3 内容
4 特点
5 德治
6 要旨
7 体裁
8 目录
9 名句
10 影响
11 考证
释义编辑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 [1]
《尚书》的尚常见有三种解释方法:一种说法认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另一种说法认为“尚”是“尊崇”的意思,《尚书》就是“人们所尊崇的书”;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为这部书的内容大多是臣下对“君上”言论的记载,所以叫做《尚书》。 [3]
“尚书”一词的本义是指中国上古皇家档案文件的汇编。“尚”意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东西)摊开、展平”;“书”即文字、文字记录、文档;“尚书”即“解密的皇家文档”、“(向社会)公开的皇室卷宗”。 [1]
刘起釪的《尚书学史》认为《尚书》作为书名是汉代的事。
《尚书正义》说郑玄“依《书》纬,以‘尚’字是孔子所加。”马王堆帛书易《要》篇,孔子就是称《书》为《尚书》的。“《要》篇中正是孔子称《尚书》,所以《书经》和郑玄之说不为无本。这是以前我们不知道的。” [3]
《尚书》,在作为历史典籍的同时,向来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是和《诗经》并列的一个文体类别。但这些散文,用古代的标准来看,绝大部分应属于当时官府处理国家大事的公务文书,准确地讲,它应是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公文总集。 [4] 李学勤先生指出:“《尚书》本为古代《历书》,是我国历代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然而,由于真正的《尚书》命运多舛,两千多年来,我国学术界一直对传世的古文《尚书》存在真伪之争。传统观点认为: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伪《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尚书·大禹谟》记载十六个字的中华心法,其内容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与灵魂。
自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汉书·艺文志》说:"《尚书》原有100篇,孔子编纂并为之作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汉代重新重视儒学,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汉代通行文字隶书写的《尚书》,共28篇,人们称之为《今文尚书》。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伪《古文尚书》25篇 。
清人孙星衍作《尚书今古文注疏》,广泛汲取前人考订成果, 将篇目重新厘定为29卷,大抵恢复了汉代《尚书》传本的面貌。《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李学勤先生一再强调:“史料不是只用真假来判断,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问题。” [5] 因为研究先发现的大量简帛书籍,与现存古书相对比,不难看到,在古书的产生和传流过程中,有以下多种情形值得注意:
1、佚失无存。2、名亡实存。3、为今本一部。4、后人增广。5、后人修改。6、经过重编。7、合编成卷。8、篇章单行。9、异本并存。10、改换文字。
“总的说来,除了少数经籍早已被立于学官,或有官本之外,古籍一般都要经过较大的改动变化,才能定型。” [6]
在清华大学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战国竹简中,出现了失传两千多年的《尚书》真正原貌。
“清华简中已发现有多篇《尚书》,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縢》《康诰》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 [7] 。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傅说之命》与今本《说命》不是一回事。《书序》告诉我们《说命》是三篇。当代清华简的《傅说之命》真是三篇 [7] 。李先生订正说:“说简中有《康诰》,后来证明是误认。” [7]
流传编辑
相传《尚书》为孔子编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实际上西汉学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尚书》百篇之说乃后起。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焚书令》,禁止民间收藏图书,凡是民间收藏的《诗》《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焚毁。秦代的焚书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西汉时期,相传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了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的字体书写的,人们称之为古文《尚书》。古文《尚书》经过孔子后人孔安国的整理,篇目比今文《尚书》多16篇。
然而,在西晋永嘉年间,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佚,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大多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
《尚书》所遭劫难颇多。清代段玉裁在《古文尚书撰异》里说:“经惟《尚书》最尊,《尚书》之离厄最甚。秦之火,一也。汉博士之抑古文,二也。马、郑不注古文逸篇,三也。魏、晋之有伪古文,四也。唐《正义》不用马、郑,用伪孔,五也。天宝之改字,六也。宋开宝之改《释文》,七也。七者备而古文几亡矣。”
《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 [1]
内容编辑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托古作品。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尚书
尚书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或两汉时期。 [1]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被称为《今文尚书》。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的本子。
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等,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清华简 西伯勘黎
清华简 西伯勘黎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文献。其中虞、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自汉以来,《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据李学勤介绍,清华简中的《尚书》分三类,有些篇有传世本,如《金滕》《康诰》《顾命》等,但文句多有差异,甚至篇题也不相同。更多的是前所未见的佚篇,在传世本里没有,或虽见于传世本,但后者是伪古文,如《傅说之命》,即先秦不少文献引用过的《说命》,和当今流传的《说命》伪古文不是一回事。清华简《厚父》和《封许之命》都是《尚书》的佚篇。“命”是《尚书》的一种文体,而《封许之命》是周王朝分封许国的文件。
特点编辑
古籍书
古籍书
就文学而言,《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据《左传》等书记载,在《尚书》之前,有《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但这些书都没有传下来,《汉书·艺文志》已不见著录。叙先秦散文当从《尚书》始。书中文章,结构渐趋完整,有一定的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用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文的勃兴,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秦汉以后,各个朝代的制诰、诏令、章奏之文,都明显地受它的影响。刘勰《文心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文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一定的文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是盘庚动员臣民迁殷的训词,语气坚定、果断,显示了盘庚的目光远大。其中用“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比喻煽动群众的“浮言”,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比喻群臣坐观国家的衰败,都比较形象。《无逸》篇中周公劝告成王:“呜乎!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秦誓》篇写秦穆公打了败仗后,检讨自己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时说:“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话语中流露出诚恳真切的态度。此外,《尧典》《皋陶谟》等篇中,还带有神话色彩,或篇末缀以诗歌。因此,《尚书》在语言方面虽被后人认为“佶屈聱牙”(韩愈《进学解》),古奥难读,而实际上历代散文家都从中取得一定借鉴。
历来注释和研究《尚书》的著作很多,有唐·孔颖达的《尚书正义》,宋·蔡沈的《书集传》,清·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宋两浙东路茶盐司刻本《尚书正义》20卷,现存北京图书馆。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文体。文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文字比较形象、流畅。
《尚书》 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德治编辑
《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汉代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力并重。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如王充总结说:治国之道,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要“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论衡·非韩》)历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与任力之争提供给我们这样一条历史启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应继承和弘扬“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关系上树立道德大国的形象,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也要注意发展相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8]
要旨编辑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该书要旨:
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弑君之事屡见不鲜。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体裁编辑
有三种分类法:
四种说:典、训诰、誓、命;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有了定本。
六种说:典、谟、训、诰、誓、命;来自“可能是孔安国所撰”的古文尚书序。
十种说:典、谟、训、诰、誓、命、征、贡、歌、范;来自孔颖达监修的尚书正义。
目录编辑
虞书
尧典
舜典
大禹谟(伪)
皋陶谟
益稷
夏书
禹贡
甘誓
五子之歌(伪)
胤征(伪)
商书
尹至 [9]
汤誓
仲虺之诰(伪)
汤诰(伪)
伊训(伪)
太甲上(伪)
太甲中(伪)
太甲下(伪)
尹诰 [10]
盘庚上
盘庚中
盘庚下
傅说之命上 [11]
傅说之命中 [11]
傅说之命下 [11]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微子
周书
泰誓上(伪)
泰誓中(伪)
泰誓下(伪)
牧誓
武成(伪,顾颉刚认为正文即《逸周书》之《世俘解》)
洪范
旅獒(伪)
金縢 [12]
大诰
微子之命(伪)
康诰
酒诰
梓材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蔡仲之命(伪)
多方
立政
周官(伪)
君陈(伪)
顾命
康王之诰
毕命(伪)
君牙(伪)
摄命 [13]
吕刑
文侯之命
费誓
秦誓
(出土于清华简但未完全确定序次的尚书类逸文)
厚父 [14-16]
保训
封许之命
(同时出土于清华简但传世于《逸周书》的篇目)
程寤
皇门
祭公之顾命
简书
简书
名句编辑
1、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注释】
选自《尚书· 尧典》。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彰明。百姓:百官,周朝之前普通平民有名无姓。协:协和。万邦:众民族。
【译文】
公正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赏析】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道理相同。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达到和睦相处的目的。
2、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
选自《尚书· 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通“慆” ,怠慢。象恭:外表好象恭敬。
【译文】
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赏析】
这句话是尧帝对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 表了如此意见,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 选拔人才态度。他的任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代的人们借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养的人。
3、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注释】
选自《尚书·大禹谟》。稽:考证,验证。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的谋略。庸:用。
【译文】
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赏析】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会因刚愎自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4、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注释】
选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
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赏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勤克俭,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 ,物质极大丰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5、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注释】
选自《尚书·太甲中》。惟,唯;明,目明,喻监察是非;聪,闻审谓之聪,听到的都思辨之。
【译文】
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赏析】
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是耳朵灵敏作比喻,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 都强调的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6、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注释】
选自《尚书·盘庚上》。纲:网的总绳。紊:乱。若:像, 好像。
【译文】
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赏析】
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贪图安逸,不愿奉献。用“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是“网”,说明主次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以生活中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主次秩序,有条不紊的深刻寓意。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
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盛土的竹器。
【译文】
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赏析】
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8、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注释】
选自《尚书· 周官》。允:诚信,信实。怀:归向。
【译文】
用公正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赏析】
《周官》是诰令,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欲,位尊不当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影响编辑
《尚书》 [17] 包括了虞、夏、商、周四代皇室文献,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可是照近人的说法,那记事的几篇,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的,应该分别看待。那些号令多称为“誓”或“诰”,后人便用“誓”、“诰”的名字来代表这一类。平时的号令叫“诰”,有关军事的叫“誓”。君告臣的话多称为“命”;臣告君的话却似乎并无定名,偶然有称为“谟”②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当代史官也许根据新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这些辞原来似乎只是说的话,并非写出的文告;史官纪录,意在存作档案,备后来查考之用。这种古代的档案,想来很多,留下来的却很少。汉代传有《书序》,来历不详,也许是周、秦间人所作。有人说,孔子删《书》为百篇,每篇有序,说明作意。这却缺乏可信的证据。孔子教学生的典籍里有《书》,倒是真的。那时代的《书》是个什么样子,已经无从知道。“书”原是纪录的意思③;大约那所谓“书”只是指当时留存着的一些古代的档案而言;那些档案恐怕还是一件件的,并未结集成书。成书也许是在汉人手里。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④。“书”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子》⑤;只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⑥。伏生本是秦博士。始皇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他将《书》藏在墙壁里。后来兵乱,他流亡在外。汉定天下,才回家;检查所藏的《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文帝知道了他的名字,想召他入朝。那时他已九十多岁,不能远行到京师去。文帝便派掌故官晁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传开来。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汉武帝提倡儒学,立五经博士;宣帝时每经又都分家数立官,共立了十四博士,每一博士各有弟子若干人。每家有所谓“师法”或“家法”,从学者必须严守。这时候经学已成利禄的途径,治经学的自然就多起来了。《尚书》也立下欧阳(和伯)、大小夏侯(夏侯胜、夏侯建)三博士,都是伏生一派分出来的。当时去伏生已久,传经的儒者为使人尊信的缘故,竟有硬说《尚书》完整无缺的。他们说,二十九篇是取法天象的,一座北斗星加上二十八宿,不正是二十九吗⑦!这二十九篇,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郑玄都给作过注;可是那些注如今亡失殆尽了。
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⑧。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之争。
今古文字之争是西汉经学一大史迹。所争的虽然只在几种经书,他们却以为关系孔子之道即古代圣帝明王之道甚大。“道”其实也是幌子,骨子里所争的还在禄位与声势;当时今古文派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不过两派的学风确也有不同处。大致今文派继承先秦诸子的风气,“思以其道易天下”⑨,所以主张通经致用。他们解经,只重微言大义;而所谓微言大义,其实只是他们自己的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古文派不重哲学而重历史,他们要负起保存和传布文献的责任;所留心的是在章句、训诂、典礼、名物之间。他们各得了孔子的一端,各有偏畸的地方。到了东汉,书籍流传渐多,民间私学日盛。私学压倒了官学,古文经学压倒了今文经学;学者也以兼通为贵,不再专主一家。但是这时候“古文”经典中《逸礼》即《礼》古经已经亡佚,《尚书》之学,也不昌盛。
东汉初,杜林曾在西州(今新疆境)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非常宝爱,流离兵乱中,老是随身带着。他是怕“《古文尚书》学”会绝传,所以这般珍惜。当时经师贾逵、马融、郑玄都给那一卷《古文尚书》作注,从此《古文尚书》才显于世⑩。原来“《古文尚书》学”直到贾逵才直正开始;从前是没有什么师说的。而杜林所得只一卷,决不如孔壁所出的多。学者竟爱重到那般地步。大约孔安国献的那部《古文尚书》,一直埋没在皇家图书馆里,民间也始终没有盛行,经过西汉末年的兵乱,便无声无息的亡佚了罢。杜林的那一卷,虽经诸大师作注,却也没传到后世;这许又是三国兵乱的缘故。《古文尚书》的运气真够坏的,不但没有能够露头角,还一而再地遭到了些冒名顶替的事儿。这在西汉就有。汉成帝时,因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无人通晓,下诏征求能够通晓的人。东莱有个张霸,不知孔壁的书还在,便根据《书序》,将伏生二十九篇分为数十,作为中段,又采《左氏传》及《书序》所说,补作首尾,共成《古文尚书百二篇》。每篇都很简短,文意又浅陋。他将这伪书献上去。成帝教用皇家图书馆藏着的孔壁《尚书》对看,结果完全不是。成帝便将张霸投入狱中,却还存着他的书,并且听它流传世间。后来张霸的再传弟子樊并谋反,朝廷才将那书毁废;这第一部伪《古文尚书》就从此失传了。
到了三国末年,魏国出了个王肃,是个博学而有野心的人。他伪作了《孔子家语》、《孔丛子》⑾,又伪作了一部孔安国的《古文尚书》,还带着孔安国的传。他是个聪明人,伪造这部《古文尚书》孔传,是很费了一番心思的。他采辑群籍中所引“逸书”,以及历代嘉言,改头换面,巧为联缀,成功了这部书。他是参照汉儒的成法,先将伏生二十九篇分割为三十三篇,另增多二十五篇,共五十八篇⑿,以合于东汉儒者如桓谭、班固所记的《古文尚书》篇数。所增各篇,用力阐明儒家的“德治主义”,满纸都是仁义道德的格言。这是汉武帝罢黜百家,专崇儒学以来的正统思想,所谓大经、大法,足以取信于人。只看宋以来儒者所口诵心维的“十六字心传”⒀,正是他伪作的《大禹谟》里,便见出这部伪书影响之大。其实《尚书》里的主要思想,该是“鬼治主义”,像《盘庚》等篇所表现的。“原来西周以前,君主即教主,可以唯所欲为,不受什么政治道德的约束。逢到臣民不听话的时候,只要抬出上帝和先祖来,自然一切解决。”这叫做“鬼治主义”。“西周以后,因疆域的开拓,交通的便利,财富的增加,文化大为开方。自孔子以至荀卿、韩非,他们的政治学说都是建筑在人性上面。尤其是儒家,把人性扩张得极大。他们觉得良好的政治只在诚信的感应;只要君主的道德好,臣民自然风从,用不着威力和鬼神的压迫。”这叫作“德治主义”⒁。看古代的档案,包含着“鬼治主义”思想的,自然比包含着“德治主义”思想的可信得多。但是王肃的时代早已是“德治主义”的时代;他的伪书所以专从这里下手。他果然成功了。只是词旨坦明,毫无诘屈聱牙之处,却不免露出了马脚。
晋武帝时候,孔安国的《古文尚书》曾立过博士⒂;这《古文尚书》大概就是王肃伪造的。王肃是武帝的外祖父,当时即使有怀疑的人,也不敢说话。可是后来经过怀帝永嘉之乱,这部伪书也散失了,知道的人很少。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发现了它,便拿来献给朝廷。这时候伪《古文尚书》孔传便和马、郑注的《尚书》并行起来。大约北方的学者还是信马、郑的多,南方的学者却是信伪孔的多。等到隋统一了天下,南学压倒北学,马、郑《尚书》,习者渐少。唐太宗时,因章句繁杂,诏令孔颖达等编撰《五经正义》;高宗永徽四年(西元653年),颁行天下,考试必用此本。《正义》居了标准的官书,经学从此大统一。那《尚书正义》用的便是伪《古文尚书》孔传。伪孔定于一尊,马、郑便没人理睬了;日子一久,自然就残缺了,宋以来差不多就算亡了。伪《古文尚书》孔传如此这般冒名顶替了一千年,直到清初的时候。
这一千年中间,却也有怀疑伪《古文尚书》孔传的人。南宋的吴棫首先发难。他有《书裨传》十三卷⒃,可惜不传了。朱子因孔安国的“古文”字句皆完整,又平顺易读,也觉得可疑⒄。但是他们似乎都还没有去找出确切的证据。至少朱子还不免疑信参半;他还采取伪《大禹谟》里“人心”、“道心”的话解释四书,建立道统呢。元代的吴澄才断然的将伏生今文从伪古文分出;他的《尚书纂言》只注解今文,将伪古文除外。明代梅鷟著《尚书考异》,更力排伪孔,并找出了相当的证据。但是严密钩稽决疑定谳的人,还得等待清代的学者。这里该提出三个可尊敬的名字。第一是清初的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第二是惠栋,著《古文尚书考》;两书辨析详明,证据确凿,教伪孔体无完肤,真相毕露。但将作伪的罪名加在梅赜头上,还不免未达一间。第三是清中叶的丁晏,著《尚书馀论》,才将真正的罪人王肃找出来。千年公案,从此可以定论。这以后等着动手的,便是搜辑汉人的伏生《尚书》说和马、郑注。这方面努力的不少,成绩也斐然可观;不过所能作到的,也只是抱残守缺的工作罢了。伏生《尚书》从千年迷雾中重露出真面目,清代诸大师的功绩是不朽的。但二十九篇固是真本,其中也还应该分别看待。照近人的意见,《周书》大都是当时史官所记,只有一、二篇像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商书》究竟是当时史官所记,还是周史官追记,尚在然疑之间。《虞、夏书》大约是战国末年人托古之作,只《甘誓》那一篇许是后代史官追记的。如此看来,《今文尚书》里便也有了真伪之分了。
文中注释
①“雅言”:标准的言语。见《论语·述而》。
②《说文》言部:“谟,议谋也”。
③《说文》书部:“书,著也。”按:汉朝时出现“汉字”一词。秦及秦以前,相当于“汉字”的词是“书”、“书契”。“尚书”的“书”,指“文字”、“文字记录”。
④《论衡·正说篇》。
⑤《劝学篇》。
⑥裴骃《史记集解》引张晏曰:“伏生名胜,《伏氏碑》云。”
⑦《论衡·正说篇》。
⑧《汉书》本传。
⑨语见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公》上。
⑩《后汉书·杨伦传》。
⑾《家语》托名孔安国,《孔丛子》托名孔鲋。
⑿桓谭《新论》作五十八,《汉书·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⒀见真德秀《大学衍义》。所谓十六字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在伪《大禹谟》里,是舜对禹的话。
⒁以上引顾颉刚《盘庚中篇今译》(《古史辩》第二册)。
⒂《晋书·荀崧传》。
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四。
⒄见《朱子语类》七十八。
(朱自清《经典常谈》,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考证编辑
有学者在先秦典籍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尚书》引文,其中《礼记·缁衣》中一条引文相当重要,我们不妨在此作一对照。又因《郭店楚简》中也有《礼记·缁衣》一篇,有关引文一并列出。《礼记·缁衣》: 《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商书·咸有一德》: 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郭店楚简·缁衣篇》: 《尹诰》员:“隹尹躳及汤,咸又一惪 。”在《礼记·缁衣》篇中,郑玄在“《尹吉》曰”下的注为:“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这一判断为郭店楚简所证实,楚简简文原字“从言从収,収亦声。由上告下曰诰,用双手捧言,以示尊崇之义。収也是声符,収音失去韵尾-ng,就读如告。”(廖名春《郭店楚简引〈书〉论〈书〉考》)这样,“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在先秦本中是出自于《尹诰》中而不是《咸有一德》一篇中,而《咸有一德》篇名就取自该句引文,这就令人怀疑《尹诰》的篇名是否在流传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丢失了。为了补上这一篇名,才根据文意从残存的文句中拮取一句作为篇名。换句话说,传世《咸有一德》篇名并非先秦本所有。因为,传世《尚书》有伪作的嫌疑,这一篇名的出现仍有可能是梅本的作伪者所加。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条记载,则显示事实并非如此。
《史记·殷本纪》中在叙述了成汤代夏以后,引了一段“汤诰”,然后就提到了“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这一段文字也见于传世《尚书》的书序中。《史记·殷本纪》的这段记载将《咸有一德》篇名的出现大大提前至孔安国同一时代。显然,司马迁的这一记载的原始资料是“从安国问古文”那里得来的(《汉书·儒林传》),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在孔安国所献的版本中《尹诰》一篇的篇名已经缺佚了。从《史记·殷本纪》所载“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判断,《明居》很可能也是《尚书》的一篇,但《明居》不见于今古文两家,可见此篇也属于亡佚之列。两汉今古文学派关于《尚书》篇目一直争得不可开交,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孔安国所献的版本并未全部包括当时已知的篇目。换句话说,孔安国所献版本和先秦《尚书》对比已经有所缺损。
传世《尚书》中的《书序》提及的篇名计有八十篇,孔氏所献的篇数加上今文显然不足此数。当然传世《书序》是否真的源自孔子,仍是一个待证的问题。至此,我们可以判断,孔安国所献版本并非完本,而是有缺损的。司马迁在提及“孔氏有古文尚书”时也以“其家逸书”称之,可作上述推断的旁证。同样也有缺损的孔氏藏本能令刘向父子认为孔氏本较今文本更为完善,说明孔安国曾对残篇断简作过补缀,《咸有一德》篇名的出现就是证据之一。顺便指出一点,在《书序》中,《咸有一德》一篇仅作“伊尹作《咸有一德》”,而不象其他各条均有一简短概述。传世《书序》中,仅《咸有一德》、《明居》、《无逸》、《立政》四篇如此。其中《明居》无正文,而《无逸》、《立政》为今文篇目。
《逸周书》是百篇之余,是孔子删《书》的百篇之余 [5] 。“逸周书”之名,最早为许慎所用 [7] 。“‘逸周书’就是失传了的《周书》,‘逸’不是不存在,而是没有师说,‘绝无师说’”。 [7] 清华简中发现的《祭公》、《皇门》见于今本《逸周书》。《祭公》、《皇门》、《程寤》“这三篇如果按着我们现代的分类,就是《逸周书》。” [7]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发布,共发布竹简107支,收入8篇未能传世的战国佚籍。清华研究团队表示,其中,《摄命》一篇为西周册命文书,当是《尚书》中失传已久的《冏命》,证明今本《尚书》中《冏命》系“伪古文”。其余7篇为一系列富含治国理政思想的文献。 [2] [18]
----------------------
尧典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尧典》是古代文学著作,作品中记述了唐尧的功德、言行,是研究上古帝王唐尧的重要资料,是《尚书》篇目之一。本篇是记叙尧舜事迹的书,名叫《帝典》,举偏以概全,又称《尧典》。
中文名尧典外文名Canon of Yao属 性原始社会所 属属陶唐氏
目录
1 概述
2 尧典原文
3 译文
概述编辑
尧和舜,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著名首领。尧名放勋,属陶唐氏,又称唐尧。舜名重华,属有虞氏,又称虞舜。典是书名,《说文》解为五帝之书。本篇是记叙尧舜事迹的书,名叫《帝典》,举偏以概全,又称《尧典》。
本篇开始有“曰若稽古”四字,这就表明它是后代史官所追记,成书的年代不可考了。本篇晚出《孔传》分“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经前人考证,西汉伏生本原是一篇。按“慎徽五典”与上文“帝曰钦哉”文意紧密相承,不当割裂,应当依据伏生本。
本篇可分七大段。第一段颂扬尧的品德和功绩;第二段说明尧制定历法节令的情况;第三段说明尧选拔官吏的情况;第四段叙述尧提拔虞舜代替自己的经过,第五段叙述舜在摄政期间的功绩;第六段记叙舜任用百官的情况;第七段赞美舜毕生为国鞠躬尽瘁而死。本篇记录了尧舜二帝的重要政绩,是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政治和思想的重要文献。
尧典原文编辑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放齐曰:“胤子朱启明。”帝曰:“吁!嚚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佥曰:“於!鲧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岳曰:“异哉!试可,乃已。”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岳曰:“否德忝帝位。”曰:“明明扬侧陋。”师锡帝曰:“有鳏在下,曰虞舜。”帝曰:“俞,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
【题解】
尧,相传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著名的氏族首领,名叫放勋,属于陶唐氏,所以又称唐尧。“典”,《说文》解释为“大册”,是“五帝之书”。本篇是后代史官追叙尧事迹的史书,成书年代不可考,大约在周初秦汉之间。
《尧典》记叙的禅让帝位、公开议定百官以及用东西南北四方与春夏秋冬四时相配等,为研究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政治制度和古代思想、习惯提供了值得注意的资料。
西汉伏生所传今文《尚书》的《尧典》包括了下一篇《舜典》,今依古文《尚书》分为两篇。本篇A段为序,东汉经学家马融、郑玄和西晋的王肃都认为是孔子所作。B段至E段为《尧典》经文。
A: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注释】
聪明:《孔疏》:"听远为聪,见微为明”。以耳目之闻见,喻圣人之智慧,兼知天下之事。“聪明"的意思与现代不同,不是指智力强与智慧无关。它指视觉听觉灵敏。
文:马融、郑玄都认为“经纬天地谓之文”,这里是治理天下的意思。
思:郑玄说:“虑事通敏谓之思”。意思是果断,有计谋。
光:充,《释言》文。
宅:居位。见《尚书正义舜典第二》“传”、”正义“对“使宅百揆“的释义:使居百揆之官。《尚书正读》:宅,宅而有之也。拥有、充满的意思。
逊:《孔传》:逊,遁也。退避的意思。
【译文】
从前唐尧称帝的时候,耳聪目明,治理天下有计谋,(充任天下之主的位置)他的光辉充满天下。后来,他打算把帝位禅让给虞舜。史官根据这些情况写作了《尧典》。
B 曰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2)。克明俊德,以亲九族(3)。九族既睦,平章百姓(4)。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5)。
【注释】
曰若:又写作越落、粤落,常用在追叙往事的开端。若,《尚书正义》解释为:顺。
稽:考察。
勋:《孔疏》中解释为“功”。
放勋:马融云:“放勋,尧名。”皇甫谧同。
钦:郑玄说:敬事节用谓之钦。意思是处事敬慎并且节约用度。
钦明文思安安:马融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
明:明察。
安安:温和,宽容。“安安”通“晏晏”,《尔雅·释训》:“晏晏,温和也。” 《孔传》:安天下之当安者。郑玄注:“宽容覆载谓之晏。”《正义》:所安者则下文“九族、百姓、万邦”是也。
允:确实,的确。
恭:恭谨。郑玄说:不懈于位曰恭。
克:能够。
让:让贤。郑玄说:推贤尚善曰让。
被:覆盖。
四表:四方以外的地方。
格:到达。《孔传》:格,至也。
俊:才智超过一般人。《说文》:俊,才千人也。
俊德:郑玄云:“‘俊德’,贤才兼人者。”
九族:《孔疏》:上至高祖,下及玄孙,是为九族。即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一般采用前说。
平:实为“采”之形讹,意为分辨。《说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读若‘辩’。”《史记·五帝本纪》作“便”,《史记索隐》作“辩”,《后汉书·刘恺传》引作“辨”,郑玄注:“辨,别也。”
章:彰明。
百姓:即百官。《孔疏》:百姓谓百官族姓。
万邦:众氏族。
黎:众。
于:《尚书核诂》引高晋生说,“于”相当“以”。
时:作“是”。见《尚书正义尧典第一》“传”、“正义”的疏。作善。
雍:和睦。
【译文】
查考往事,尧帝名叫放勋,他处理政务敬慎节俭,明朝四方,善于治理天下,思虑通达,宽容温和,他确实对人恭敬,能够让贤,他的光辉普照四方,到达天上地下。他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部落协调和顺,(天下众人皆变化化上,是以风俗大和) 天下众人从此也就友好和睦了。
C,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6)。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7)。寅宾出日,平秩东作(8)。日中,星鸟,以殷仲春(9)。厥民析,鸟兽孳尾(10)。申命羲叔,宅南交,曰明都(11)。平秩南讹,敬致(12)。日永,星火(13),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14)。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15)。宵中,星虚(16),以殷仲秋。厥民夷(17),鸟兽毛毨(18)。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19)。平在朔易(20)。日短,星昴(21),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鹬毛(22)。帝曰:“咨(23)!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24)。允厘百工,庶绩咸熙(25)。”
【注释】
羲和:羲氏、和氏,相传都是重黎的后代,世掌天地四时之官。马融说:羲氏掌天官,和氏掌地官,四子掌四时。
若:顺从,遵循。
昊:广大。
历:《尔雅·释诂》:历,数也。推算的意思。
象:《楚辞》王逸注:象,法也。这里是取法的意思。
人时:《史记》、《汉书》、《大传》及郑玄都作“民时”,唐天宝三年卫包为避讳唐太宗改为“人时”。
宅:居住。《尔雅·释言》:宅,居也。
嵎夷:地名,在东海之滨。
旸(yáng)谷:传说中日出的地方。《说文》:“旸,日出也。”一作汤谷。《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汤谷。”
寅:恭敬。《孔疏》:“寅,敬。”
宾:《史记·五帝本纪》作“道”,通“导”。《孔疏》:“宾者,主行导引,故宾为导也。”
平秩:辨别测定。《尚书核诂》:“秩,察也。《释训》:‘秩秩,清也。’《释言》:‘察,清也。“是秩察谊同。”
作:《广雅·释诂》:“作,始也。”
日中:昼夜长短相等,指春分日。
星鸟:指南方朱雀七宿。因呈鸟形,故称星鸟。
殷:正,定准。
仲:一年四季,一季三个月,每季中间的那一个月称仲。
厥:其。
析:分散。
孳尾:生育繁衍。《孔传》:“乳化曰孳,交接曰尾。”
交:古代的地名,指交趾。《墨子·节用篇》、《韩非子·十过篇》都有“尧治天下,南抚交趾。”
讹:运动,运行。《诗·小雅·无羊》:“或寝或讹。”《毛传》:“讹,动也。”
致:到来。《说文》:“致,送诣也。”致兼有迎送两个相反的意思。《汉书·五帝纪》:“存问致赐。”颜师古注:“致,送至也。”
永:长。夏至这一天白昼最长。
星火:“星”指黄昏时分南中天处的星宿,“火”指大火星,即心宿二,不少翻译解释为火星是错误的。“星火”指当时夏至日心宿二正好处于南中天(由于岁差,现在出现“星火”的天象已经是秋季)。文中的“鸟”、“火”、“虚”、“昴”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四仲星。分别用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因:《尚书集注音疏》:“因,就也。就之言就高也。《吕氏春秋·仲夏纪》《礼记·月令》都说:‘仲夏之月……可以居高明。’”意思是就高地而居。
希革:稀毛。希,通“稀”。革,通“革羽(这是一个字,字库中无此字,故打成二字。)”《玉篇》:“革羽,羽也。”郑玄说:“夏时鸟兽毛疏皮见。”
寅:恭敬。
饯:用酒食送行。《尚书易解》:“践,送也。”
纳日:入日,落日。
西成:太阳西落的时刻。《皐陶谟》郑玄注:“成,终也。”
宵中:昼夜长短相等,指秋分这一天。
星虚:星名,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夷:平。这里指回到平地居住。
毨:《玉篇》:“毨,毛更生也。”
幽都:即幽州。都与州古音相近。
在:《尔雅·释诂》:“在,察也。”
朔:北方。
易:改易。这里指运行。
日短:白昼时间短。
星昴:昴,星名,西方白虎七宿之一。
隩:通“奥”。《尔雅·释宫》音义引《尚书》、《说文》:“奥,室也。”《后汉书·梁冀传》注:“奥,深室也。”
氄:柔软细毛。
咨:《玉篇·口部》:“咨,咨嗟也。”表感叹。
期(jī):一周年。
有:通“又”。
以闰月定四时:月亮绕地球运行一周,需时二十九天多。一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计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实际天数少十一天多,因此必须安排闰月补足,否则四时错乱。
允:《经义述闻》:“允,犹用也。”
厘:治。
百工:百官。
庶:众。
咸:范围副词,都。
熙:《尔雅·释诂》:“熙,兴也。”
【译文】
于是命令羲氏和和氏,严肃谨慎的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分头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汤谷,恭敬的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这一天定为春分。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居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的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这一天定为夏至。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的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南方,这一天定为秋分。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又命令和叔,居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这一天定为冬至。这时,人们避寒而住在室内,鸟兽长出柔软的细毛。尧说:“你们羲氏与和氏,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来成岁。由此规定百官的职守,各种事情就都兴起了。”
D,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吁!嚚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欢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帝曰:“吁!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佥曰:“於!鲧哉。”
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九载,绩用弗成。
【注释】
畴:《尔雅·释诂》:“畴,谁也。”
咨:句中语气助词,无义。
若:顺。
登庸:升用。《尔雅·释诂》:“登,升也。”马融说:“羲和为卿官,尧之末年皆以老死,庶绩多阙,故求贤顺四时之职,欲用以代羲和。”
放齐:人名,尧帝的臣。四凶之一
胤:后嗣。
朱:尧帝的儿子丹朱。
启明:开明,指明白政事。
吁:叹词,惊叹中又带有否定的语气。
嚚: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
讼:《说文》:“争也。”
若:善。
采:事。“采”与“事”通。
欢兜:尧帝的臣,四凶之一。
都:语气词,表示赞美语气。《书集传》:“都,叹美之词也。”
共工:尧帝的臣,四凶之一。
方:通“旁”,普遍的意思。
鸠:通“纠”,聚集的意思。
僝;:马融说:“具也。”
静言:“静”又写作“靖”。静言就是巧言。《汉书·翟方进传》:“静言令色,外巧内嫉。”
庸:时间副词,经常。《尔雅·释诂》:“庸,常也。”
象恭:外表好像恭敬。
滔:通“慆”,怠慢的意思。《诗·大雅·荡》:“天降滔德,女兴是力。”《毛传》:“滔,慢也。”
汤汤:水大的样子。
割:通“害”。
荡荡:水广大的样子。
怀:包围。
襄:上,涨上,漫上。
浩浩:水势远大的样子。
滔天:高浪接天,夸张的形容水势汹涌澎湃。
俾:使。
乂:治理。
鲧:人名,尧帝的大臣,夏禹的父亲。
咈:违背的意思。
方命:郑玄说:“方,放。谓放弃教命。”
圮:毁坏。《尔雅·释诂》:“圮,毁也。”
族:族类。
试可乃已:《尚书集注音疏》:“试、已,皆用也。言用之可乃用尔。”
钦:敬。
【译文】
尧帝说:“谁能顺应天时被提升任用呢?”
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帝说:“唉,他说话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
尧帝说:“谁善于处理政务呢?”
欢兜说:“呵呵,共工在广泛聚集人力,已经具有成效了。”
尧帝说:“哼!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谦,其实对老天也轻慢不敬。”
尧帝说:“哎,四方诸侯之长!滔滔洪水到处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上高岗,浩浩荡荡,浊浪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人吗?”
人们都说:“啊!鲧吧!”
尧帝说:“哦,他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
四方诸侯之长说:“不是这样吧!试试,不行就算了。”
尧帝说:“去吧!鲧!可要谨慎啊!”过了九年,鲧没有取得成效。
E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巽朕位(39)?”岳曰:“否德忝帝位(40)。”曰:“明明扬侧陋(41)。”师锡帝曰(42):“有鳏(43)在下,曰虞舜。”帝曰:“俞(44),予闻,如何?”岳曰:“瞽子,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45)。”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46)。”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47)。帝曰:“钦哉!”
【注释】
庸命:用命,用天命。
巽:履行。《史记·夏本纪》作“践”,履也。郑玄注;“践,犹升也。”
否(pǐ):鄙陋。《史记·五帝本纪》作鄙。
忝:辱,不配的意思。
明明:明察贤明的人。前一个“明”,动词,后一个“明”,指贤明的人。
扬:推举。
侧陋:疏远隐匿,指地位卑微的人。
锡:赐。这里指赐言,意思是提出意见。
鳏:方孝岳《尚书今语》根据《尔雅·释诂》:“鳏,病也。”称舜为“鳏”,意思是疾苦之人。
俞:叹词,表示应对。《尧典》中的叹词“俞”皆用于对话。《史记·五帝本纪》作“然”。
瞽: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乐官瞽瞍。
烝烝:叠音词,厚美。《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毛传》:“烝烝,厚也。”《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烝哉。”《韩诗》:“烝,美也。”
格:至。
奸:邪恶。
女:动词。把女儿嫁给别人。
时:通“是”,代词。这里指舜。
厥:其。
刑:法则。《诗·大雅·思齐》:“刑于寡妻。”《毛传》:“刑,法也。”
二女: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厘:命令。
妫:水名。
汭:河流弯曲的地方。
嫔:妇。这里是嫁人为妇。
【译文】
尧帝说:“四方诸侯之长,我在位七十年,你们谁能顺应天命,取代我的帝位?”
四方诸侯之长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取代帝位。”
尧帝说:“可以明察贵戚中的贤良,也可以推举地位卑微的贤良嘛。”
众人提议说:“在下面有一个穷困的平民百姓,名叫虞舜。”
尧帝说:“是的,我也曾经听说过,这个人怎么样呢?”
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派,后母说话不忠诚,弟弟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他以孝行美德感化他们,又加强自身修养,不流于邪恶。”
尧帝说:“让我试试吧!我要把两个女儿嫁给舜,从我两个女儿那里观察舜的德行。”于是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水的转弯处,嫁给虞舜。
尧帝说:“严肃谨慎的处理政务吧!”
译文编辑
1.查考往事,帝尧名叫放勋,他恭敬节俭,明察四方,善理天下,道德纯备,温和宽容。他忠实不懈,又能让贤,光辉普照四方,思虑至于天地。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因此也就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
2.(他)于是命令羲氏与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数,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出历法,敬慎地把天时节令告诉人们。分别命令羲仲,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别测定太阳东升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春时节。这时,人们分散在田野,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别测定太阳往南运行的情况,恭敬地迎接太阳向南回来。白昼时间最长,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黄昏时出现在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夏时节。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别落日,辨别测定太阳西落的时刻。昼夜长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虚星黄昏时出现在天的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秋时节。这时,人们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鸟兽换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别观察太阳往北运行的情况。白昼时间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黄昏时出现在正南方,依据这些确定仲冬时节。这时,人们住在室内,鸟兽长出了柔软的细毛。尧说:“啊!你们羲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闰月的办法确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岁。由此规定百官的事务,许多事情就都兴办起来。”
3.尧帝说:“善治四时之职的是谁啊?我要提升任用他。”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很开明。”尧帝说:“唉!他说话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尧帝说:“善于处理我们政务的是谁呢?”驩兜说:“啊!共工防救水灾已具有成效啊。”尧帝说:“唉!他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谨,而气焰很高。”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滔滔的洪水普遍危害人们,水势奔腾包围了山岭,淹没了丘陵,浩浩荡荡,弥漫接天。臣民百姓都在叹息,有能使洪水得到治理的吗?”人们都说:“啊!鲧吧。”尧帝说:“唉!他违背人意,不服从命令,危害族人。”四方诸侯之长说:“起用吧!试试可以,就用他。”尧帝说:“去吧,鲧!要谨慎啊!”过了九年,成效不好。
4.尧帝说:“啊!四方诸侯之长!我在位七十年,你们能用我之命,升任我的帝位吧!”四方诸侯之长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升任帝位。”尧帝说:“可以明察贵戚,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人。”众人提议说:“在下面有一个穷困的人,名叫虞舜。”尧帝说:“是的,我也听说过,这个人怎么样呢?”四方诸侯之长回答说:“他是乐官瞽叟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不正,后母说话不诚,弟弟象傲慢不友好,而舜能同他们和谐相处。因他的孝心醇厚,治理国务不至于坏吧!”尧帝说:“我试试吧!把我的两个女儿嫁给舜,从两个女儿那里观察舜的德行。”于是命令两个女儿下到妫水湾,嫁给虞舜。尧帝说:“敬慎地处理政务吧!”
词条图册
----------------------
舜典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舜典》是《尚书》的篇章之一,文言文,属于儒家范畴。《舜典》记载了虞舜的言行,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作品名称舜典作品别名《尚书》篇章之一作品出处儒家文学体裁文言文内 容记载了虞舜的言行
目录
1 作品简介
2 作品正文
3 译文
作品简介编辑
《舜典》记叙舜的功绩,与《尧典》一样也以“典”名篇,是《尚书》的重要篇章,具有重要的文化学价值。今文《尚书》无《舜典》篇题,也没有篇首“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这28字。孔传古文《尚书》割分“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详见段玉裁的《古文尚书撰异》段玉裁考定为这28字为南朝齐人姚方兴添加。
全文约可分四段:第一段(虞舜侧微至烈风雷雨弗迷),记叙舜的美德以及唐尧让位虞舜。 第二段(帝曰至四罪而天下咸服。),叙述舜即位后祭祀、巡守、划分州界、制定刑法、流放四凶。 第三段(二十有八载至分北三苗),记叙舜选用、教育百官的情况。 第四段(舜生三十征至陟方乃死),赞扬舜勤劳国事,鞠躬尽瘁
作品正文编辑
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历试诸难,作《舜典》。
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浚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宾于四门,四门穆穆。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濬川。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
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询于四岳,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咨,十有二牧!”曰,“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
舜曰:“咨,四岳!有能奋庸熙帝之载,使宅百揆亮采,惠畴?”
佥曰:“伯禹作司空。”
帝曰:“俞,咨!禹,汝平水土,惟时懋哉!”禹拜稽首,让于稷、契暨皋陶。
帝曰:“俞,汝往哉!”
帝曰:“弃,黎民阻饥,汝后稷,播时百谷。”
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宅,五宅三居。惟明克允!”
帝曰:“畴若予工?”
佥曰:“垂哉!”
帝曰:“俞,咨!垂,汝共工。”垂拜稽首,让于殳斨暨伯与。”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
佥曰:“益哉!”
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
帝曰:“俞,往哉!汝谐。”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
佥曰:“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
帝曰:“俞,往,钦哉!”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帝曰:“龙,朕塈谗说殄行,震惊朕师。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
帝曰:“咨!汝二十有二人,钦哉!惟时亮天功。”
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分北三苗。
舜生三十征,庸三十,在位五十载,陟方乃死。
译文编辑
舜慎重地赞美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常法,人们都能顺从。舜总理百官,百官都能承顺。舜在明堂四门迎接四方宾客,四方宾客都肃然起敬。舜担任守山林的官,在暴风雷雨的恶劣天气也不迷误。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同你谋划政事,又考察你的言论,你提的建议一定可以成功,已经三年了,你登上帝位吧!”舜要让给有德的人,不肯继承。
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册命。他观察了北斗七星,列出了七项政事。于是向天帝报告继承帝位的事,又祭祀了天地四时,祭祀山川和群神。又聚敛了诸侯的五种圭玉,选择吉月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君长的朝见,把圭玉颁发给各位君长。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举行了柴祭。对于其他山川,都按地位尊卑依次举行了祭祀,然后,接受了东方诸侯君长的朝见。协调春夏秋冬四时的月份,确定天数,统一音律、度、量、衡。制定了公侯伯子男朝聘的礼节、五种瑞玉、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绸、活羊羔、活雁、死野鸡,分别作为诸侯、卿大夫和士朝见时的贡物。而五种瑞玉,朝见完毕后,仍然还给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视,到达南岳,所行的礼节同在泰山时一样。八月,舜到西方巡视,到达西岳,所行的礼节同当初一样。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视,所行的礼节同在西岳一样。回来后,到尧的太庙祭祀,用一头牛作祭品。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诸侯在四岳朝见。普遍地使他们报告政务,然后考察他们的政绩,赏赐车马衣物作为酬劳。舜划定十二州的疆界,在十二州的名山上封土为坛举行祭祀,又疏通了河道。舜又在器物上刻画五种常用的刑罚。用流放的办法宽恕犯了五刑的罪人,用鞭打作为官的刑罚,用木条打作为学校的刑罚,用铜作为赎罪的刑罚。因灾害造成过失,就赦免他;有所依仗不知悔改,就要施加刑罚。谨慎啊,谨慎啊,刑罚要慎重啊!于是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驩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鲧流放到羽山。这四个人处罚了,天下的人都心悦诚服。
舜辅助尧帝二十八年后,尧帝逝世了。人们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悲痛,三年间,全国上下停止了乐音。明年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到了尧的太庙,与四方诸侯君长谋划政事,打开明堂四门宣布政教,使四方见得明白,听得通彻。“啊,十二州的君长!”舜帝说:“生产民食,必须依时!安抚远方的臣民,爱护近处的臣民,亲厚有德的人,信任善良的人,而又拒绝邪佞的人,这样,边远的外族都会服从。”舜帝说:“啊!四方诸侯的君长!有谁能奋发努力、发扬光大尧帝的事业,使居百揆之官辅佐政事呢?”都说:“伯禹现在作司空。”舜帝说:“好啊!禹,你曾经平定水土,还要努力做好百揆这件事啊!”禹跪拜叩头,让给稷、契和皋陶。舜帝说:“好啦,还是你去吧!”舜帝说:“弃,人们忍饥挨饿,你主持农业,教人们播种各种谷物吧!”舜帝说:“契,百姓不亲,父母兄弟子女都不和顺。你作司徒吧,谨慎地施行五常教育,要注意宽厚。”舜帝说:“皋陶,外族侵扰我们中国,抢劫杀人,造成外患内乱。你作狱官之长吧,五刑各有使用的方法,五种用法分别在野外、市、朝三处执行。五种流放各有处所,分别住在三个远近不同的地方。要明察案情,处理公允!”舜帝说:“谁能当好掌管我们百工的官?”都说:“垂啊!”舜帝说:“好啊!垂,你掌管百工的官吧!”垂跪拜叩头,让给殳斨和伯与。舜帝说:“好啦,去吧!你同他们一起去吧!”舜帝说:“谁掌管我们的山丘草泽的草木鸟兽呢?”都说:“益啊!”舜帝说:“好啊!益,你担任我的虞官吧。”益跪拜叩头,让给朱虎和熊罴。舜帝说:“好啦,去吧!你同他们一起去吧!”舜帝说:“啊!四方诸侯的君长,有谁能主持我们祭祀天神、地祗、人鬼的三礼呢?”都说:“伯夷!”舜帝说:“好啊!伯,你作掌管祭祀的礼官吧。要早晚恭敬行事,又要正直、清明。”伯夷跪拜叩头,让给夔和龙。舜帝说:“好啦,去吧!要谨慎啊!”舜帝说:“夔!任命你主持乐官,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而温和,宽大而坚栗,刚毅而不粗暴,简约而不傲慢。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八类乐器的声音能够调和,不使它们乱了次序,那么神和人都会因此而和谐了。”夔说:“啊!我愿意敲击着石磬,使扮演各种兽类的依着音乐舞蹈起来。”舜帝说:“龙!我厌恶谗毁的言论和贪残的行为,会使我的民众震惊。我任命你做纳言的官,早晚传达我的命令,转告下面的意见,应当真实!”舜帝说:“啊!你们二十二人,要谨慎啊!要好好领导天下大事啊!”舜帝三年考察一次政绩,考察三次后,罢免昏庸的官员,提拔贤明的官员,于是,许多工作都兴办起来了。又分别对三苗之族作了安置。
舜三十岁时被征召,施政二十年,在帝位五十年,在巡狩南方时才逝世。
词条图册
----------------------
大禹谟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大禹谟》出自儒家“五经”之一的《尚书》,作品中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的上古事迹。大禹是舜的臣子,他以治理洪水建立大功,后人尊称为大禹。谟,谋。本篇首段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所以叫《大禹谟》。这是《梅氏伪古文尚书》之一。
中文名大禹谟首段内容记叙了大禹、伯益和舜谋划政事归 属《五经》出 处梅氏伪古文尚书出 自《尚书》相关人物大禹、伯益和舜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原文编辑
皋陶矢厥谟,禹成厥功,帝舜申之。作《大禹》、《皋陶谟》、《益稷》。
曰若稽古,大禹曰文命,敷于四海,祗承于帝。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乂,黎民敏德。”
帝曰:“俞!允若兹,嘉言罔攸伏,野无遗贤,万邦咸宁。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惟帝时克。”
益曰:“都,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禹曰:“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任贤勿贰,去邪勿疑。疑谋勿成,百志惟熙。罔违道以干百姓之誉,罔咈百姓以从己之欲。无怠无荒,四夷来王。”
禹曰:“於!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帝曰:“俞!地平天成,六府三事允治,万世永赖,时乃功。”
帝曰:“格,汝禹!朕宅帝位三十有三载,耄期倦于勤。汝惟不怠,总朕师。”
禹曰:“朕德罔克,民不依。皋陶迈种德,德乃降,黎民怀之。帝念哉!念兹在兹,释兹在兹,名言兹在兹,允出兹在兹,惟帝念功。”
帝曰:“皋陶,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民协于中,时乃功,懋哉。”
皋陶曰:“帝德罔愆,临下以简,御众以宽;罚弗及嗣,赏延于世。宥过无大,刑故无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
帝曰:“来,禹!降水儆予,成允成功,惟汝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予懋乃德,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钦哉!慎乃有位,敬修其可愿,四海困穷,天禄永终。惟口出好兴戎,朕言不再。”
禹曰:“枚卜功臣,惟吉之从。”
帝曰:“禹!官占惟先蔽志,昆命于元龟。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筮协从,卜不习吉。”禹拜稽首,固辞。
帝曰:“毋!惟汝谐。”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率百官若帝之初。
帝曰:“咨,禹!惟时有苗弗率,汝徂征。”
禹乃会群后,誓于师曰;“济济有众,咸听朕命。蠢兹有苗,昏迷不恭,侮慢自贤,反道败德,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尔尚一乃心力,其克有勋。”
三旬,苗民逆命。益赞于禹曰:“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祗载见瞽叟,夔夔斋栗,瞽亦允若。至諴感神,矧兹有苗。”
禹拜昌言曰:“俞!”班师振旅。帝乃诞敷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 [1]
译文编辑
稽考古事。大禹名叫文命。他对四海进行治理之后,又敬慎地辅助帝舜。
他说:“君主能重视做君主的道理,臣下能够重视做臣下的职务,政事就能治理,众民就能勉力于德行了。”
舜说:“对!这样善言无所隐匿,朝廷外没有被遗弃的贤人,万国之民就安宁了。政事同众人研究,舍弃私见,依从众人,不虐待无告的人,不放弃困穷的事。只有帝尧能够这样。”
伯益说:“尧德广远,这样圣明,这样神妙,这样英武,这样华美;于是上天顾念,他尽有四海之内,而做天下的君主。”
禹说:“顺从善就吉,顺从恶就凶,就象影和响顺从形体和声音一样。”
伯益说:“啊!要戒慎呀!警戒不要失误,不要放弃法度,不要优游于逸豫,不要放恣于安乐。任用贤人不要怀疑,罢去邪人不要犹豫。可疑之谋不要实行,各种思虑应广阔。不要违背治道获得百姓的称赞,不要违背百姓顺从自己的私心。对这些不要懈怠,不要荒忽,四方各民族的首领就会来朝见天子了。”
禹说:“啊!帝要深念呀!帝德应当使政治美好,政治在于养民。六种生活资料:水、火、金、木、土、谷,应当治理,正德、利用、厚生三件利民的事应当配合,这九件事应当理顺,九事理顺了应当歌颂。又用休庆规劝人民,用威罚监督人民,用九歌勉励人民,人民就可以顺从而政事就不会败坏了。”舜说:“对!水土平治,万物成长,六府三事真实办好,是万世永利的功勋。”
舜说:“您来呀,禹!我居帝位三十三年了,年岁老耄被勤劳的事务所苦。您当努力不怠,总统我的众民。”
禹说:“我的德不能胜任,人民不会依归。皋陶勤勉树立德政,德惠能下施于民,众民怀念他。帝当思念他!念德的在于皋陶,悦德的在于皋陶,宣德的在于皋陶,诚心推行德的也在于皋陶。帝要深念他的功绩呀!”
舜说:“皋陶!臣民没干犯政事,是因为您作士官,能明五刑以辅助五常之教,合于治道。施刑是为了达到无刑,人民合于中道。这是您的功劳,做得真好啊!”
皋陶说:“帝德无失误。简约治民,宽缓御众;刑罚不及于子孙,奖赏施及后代;宽宥过失不论罪多大,处罚故意犯罪不问罪多小;罪可疑时从轻,功可疑时从重;与其杀掉无罪的人,宁肯自己陷于不常的罪。帝爱生命的美意,合于民心,因此人民就不冒犯官吏。”
帝舜说:“使我依从人民的愿望来治理,象风一样鼓动四方人民,是您的美德。”
帝舜说:“来,禹!洪水警戒我们的时候,实现政教的信诺,完成治水的工作,只有你贤;能勤劳于国,能节俭于家,不自满自大,只有你贤。你不自以为贤,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能;你不夸功,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你争功。我赞美你的德行,嘉许你的大功。上天的大命落到你的身上了,你终当升为大君。人心险恶,道心精微,要精研要专一,诚实保持着中道。无信验的话不要听,独断的谋划不要用。可爱的不是君主吗?可畏的不是人民吗?众人除非大君,他们拥护什么?君主除非众人,没有跟他守国的人。要恭敬啊!慎重对待你的大位,敬行人民可愿的事。如果四海人民困穷,天的福命就将永远终止了。虽然口能说好说坏,但是我的话不再改变了。”
禹说:“请逐个卜问有功的大臣,然后听从吉卜吧!”
帝舜说:“禹!官占的办法,先定志向,而后告于大龟。我的志向先已定了,询问的意见都相同,鬼神依顺,龟筮协合,况且卜筮的办法不须重复出现吉兆。”
禹跪拜叩首,再辞。帝舜说:“不要这样!只有你适合啊!”
正月初一早晨,禹在尧庙接受帝舜的任命,象帝舜受命之时那样统率着百官。
帝舜说:“嗟,禹!这些苗民不依教命,你前去征讨他们!”
禹于是会合诸侯,告戒众人说:“众位军士,都听从我的命令!蠢动的苗民,昏迷不敬,侮慢常法,妄自尊大;违反正道,败坏常德;贤人在野,小人在位。人民抛弃他们不予保护,上天也降罪于他。所以我率领你们众士,奉行帝舜的命令,讨伐苗民之罪。你们应当同心同力,就能有功。”经过三十天,苗民还是不服。
伯益拜见禹,说:“只有修德能感动上天,那是没有远而不至的。盈满招损,谦虚受益,这是自然规律。帝舜先前到历山去耕田的时候,天天向上天号泣,向父母号泣,自己负罪引咎;恭敬行事去见瞽瞍,诚惶诚恐尊敬战栗。瞽瞍也信任顺从了他。至诚感通了神明,何况这些苗民呢?”禹拜谢伯益的嘉言,说:“对!”
还师回去后,帝舜便大施文教,又在两阶之间拿着干盾和羽翳跳着文舞。经过七十天,苗民不讨自来了。 [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
皋陶谟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皋陶谟》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皋陶,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谟,就是谋。
《皋陶谟》为记录君臣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禹和皋陶关于以德治国的对话,皋陶提出“九德”,作为人的道德基本准则。这套主张有浓厚的儒家色彩。第二部分是大舜和大禹的对话,主要讨论治国安民的道理,君臣的职责和要求等。第三部分叙述丹朱的罪过,大禹的功绩,三苗的问题,以及对祭祀歌舞场面的生动描述。
中文名皋陶谟来 源《尚书》分 类书籍实 质记录君臣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
3 译文
作品原文编辑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1)。”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2),庶明励翼(3),迩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4):“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5),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6),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7),能官人(8)。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9)?”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10)。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11)。”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12),柔而立(13),愿而恭(14),乱而敬(15),扰而毅(16),直而温(17),简而廉(18),刚而塞(19),强而义(20)。彰厥有常吉哉(21)!日宣三德(22),夙夜浚明有家(23)。日严祗敬六德(24),亮采有邦(25)。翕受敷施(26),九德咸事(27),俊乂在官(28)。百僚师师(29),百工惟时(30),抚于五辰(31),庶绩其凝(32)。
“无教逸欲(33),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34)。无旷庶官(35),天工(36),人其代之。天叙有典(37),敕我五典五惇哉(38)!天秩有礼(39),自我五礼有庸哉(40)!同寅协恭和衷哉(41)!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42)!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43)!政事懋哉懋哉(44)!”
“天聪明(45),自我民聪明;天明畏(46),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47),敬哉有土(48)!”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49)?”
禹曰:“俞,乃言厎可绩(50)。”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51)!”
注释编辑
(1)迪:行,履行。弼:辅助,这里指辅佐大臣。谐:和谐。
(2)惇叙:使敦厚顺从。惇:敦厚。叙:顺从。
(3)励:勉励。翼:辅助。
(40昌言:美言。
(5)人:指官吏。
(6)咸:都。时:是,这样。
(7)哲:明智。
(8)官:任用。
(9)孔:很。壬:佞,巧言善媚。
(10)亦:当读“迹”,检验。下文“亦言”之“亦”,同。详见《尚书易解》。九德:九种德行,详见下文。
(11)载:始。《史记》作“始”。采采:从事其事。这是一个动宾结构,就是说将要试用他。采,事。
(12)栗:坚栗。
(13)柔:柔顺。立:卓立,独立不流。
(14)愿:谨厚。恭:严恭,严肃恭敬。
(15)乱:治。这里指治理的才能。敬:敬谨,不傲慢。
(16)扰:和顺。《孔传》:“扰,顺也。”毅:刚毅。
(17)直:正直,径直。温:温和。
(18)简:《孔疏》:“简者,宽大率略之名。”廉:廉隅,方正。
(19)刚:刚正。塞:充实,性刚正而内充实。
(20)强:坚强。义:善。王引之说:“义,善也。”
(21)彰:表彰。常:祥。常吉:祥善,指九德。
(22)宣:显示,表现。
(23)浚:恭敬。明:勉力,努力。
(24)严:通“俨”,矜持、庄重的样子。祗:恭敬。
(25)亮:辅助。采:事务。邦:国。
(26)翕:合。敷:普遍。施:用。
(27)咸:都。事:从事,任职。
(28)俊乂:指才能和品德均过人的人。
(29)师师:互相效法。师:法。
(30)百工:百官。惟:思。时:善。
(31)五辰:北辰。北辰有五个星,因称五辰。北辰居天之中,所以借喻国君。
(32)凝:成功。
(33)教:《释名》:“效也。”逸欲:安逸贪欲。
(34)一日二日:日日,天天。万几:变化万端。
(35)旷:空,空设。庶官:众官。
(36)天工:《汉书·律历志》作“天功”。谓天命的事。
(37)叙:秩序,引申为规定。典:常法。
(38)敕:告诫。五典:五种常法,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惇:敦厚。五惇:使五伦惇厚。
(39)秩:秩序,引申为规定。
(40)自:用,遵循。五礼: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庸:经常。
(41)寅:恭敬。协:和谐,协同一致。衷:善。
(42)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章:显扬。五章:表彰这五等人。
(43)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用:施行。五用:施于这五类罪人。
(44)懋:勤勉,努力。
(45)聪:听,指听取意见。明:视,指观察问题。
(46)明畏:明,表彰。畏:惩治。
(47)达:通。上下:上天和下民。
(48)有土:有土地的君王。
(49)惠:语中助词。底:致。致:用。见《淮南·修务训》注。
(50)绩:成功。
(51)曰:语中助词。赞赞:连言赞赞,模仿重言的语气。襄:辅助。
译文编辑
查考往事古迹。皋陶说:“君能诚实地履行其德行,就能有远见,而辅佐的臣子也能同心协力。”
禹说:“好啊!如何去做呢?”
皋陶说:“啊!要谨慎地修养自身,思虑深远。要亲近九族,那些贤明的人就会相互勉励来辅助,由近及远,道理就在于此”
禹听了这番精当的言论,拜谢说:“对呀!”
皋陶说:“啊!还要能辨别不同的人,安抚民心。”
禹说:“噢!都像这样,连帝舜也难以做到。能识别人就是明智,就善于用人。能安定民心就是慈爱,百姓都会怀念他。能做到明智和受人爱戴,何必担心驩兜?何必流放三苗?何必畏惧巧言、善色、很佞的人呢?”
皋陶说:“啊!考察人的行为有九种美德。要说某人有美德,就要把他做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
禹问:“什么是九德呢?”
皋陶说:“宽宏而又坚栗,柔顺而又卓立,谨厚而又严恭,多才而又敬慎,驯服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良善。要表彰那些具有九德的好人啊!每日能表现出三种美德,日夜都恭敬努力。这样做,卿大夫就能保持其封地。每天能庄严地实践六种德,用以辅助政事于国,作为诸侯就能保持他的邦国了。对于九德能普遍推行,使具备就得的人都出来任职做事,才德超群的人都获得官位。百官臣僚相互学习效法,把自己的职责事务做好,使政事与天象运转相顺应,各种事情都会成功。”
(皋陶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要兢兢业业,因为情况天天变化万端。不要虚设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应当代替完成。上天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法,要告诫人们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办法,把这五者敦厚起来啊!上天规定了人的尊卑等级,推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这五种礼制,要经常啊!君臣之间要同敬、同恭,和善相处啊!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礼服表彰这五者啊!上天惩罚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五者啊!政务要劝和了!要努力啊!”
(皋陶说:)“上天的视听依从臣民的视听。上天的赏罚依从臣民的赏罚。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要谨慎啊,有国土的君王!”
皋陶问:“我的话可以实行吗?”
禹说:“当然!你的话可以实行并且可以成功。”
皋陶说:“我没有别的学识,只想天天辅佐君主并对他有所帮助啊!”
词条图册
----------------------
益稷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益稷, [1] 读音为yì jì,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禹臣伯益与后稷的并称。
中文名益稷拼 音yì jì注 音ㄧˋ ㄐㄧˋ释 义禹臣伯益与后稷的并称
目录
1 解释
2 出处
解释编辑
禹臣伯益与后稷的并称。
出处编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 益 稷 陈谟,亦垂敷奏之风。” 元 揭傒斯 《贫交行》:“时哉疏凿人,八年忘外留。出必 益 稷 俱,归与 夔 龙 俦。”
参考资料
----------------------
文心雕龙·原道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本篇主要论述刘勰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文原于道。“原”是本,“道”是“自然之道”;“原道”,就是文本于“自然之道”。所谓“自然之道”,刘勰是用以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他认为日月山川、龙凤虎豹、云霞草木,从物到人,都是有其物必有其形,有其形则有其自然形成之美。这种自然美,刘勰叫做“道之文”。从这种观点出发,刘勰主张文学作品应有动人的文采,强调艺术技巧;但又反对当时过分雕琢的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因为这样的作品违反了“自然之道”。这就是刘勰论文要首标“原道”的主要原因。
中文名文心雕龙·原道出 处文心雕龙章 节三个部分作 者刘勰朝 代南北朝(南朝)文学体裁古代文学理论
目录
1 段落大意
2 原文+译注
3 专家读解
段落大意编辑
原道
原道
原道全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自然之道”。刘勰从天地万物都有文采,说到人必然有“文”;所有万物的文采,都不是人为的、外加的,而是客观事物自然形成的。
第二部分从人类之“文”的起源,讲到孔子的集人类文化之大成。人类文化起源于劳动,刘勰不可能认识到这点,而采用古代种种不可信的传说,这是他的局限。对孔子的作用也评价太高。
第三部分论“自然之道”和“圣”的关系。刘勰认为,古代圣人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写文章,“自然之道”是通过古代圣人的文章得到阐明的。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起到鼓动天下的巨大作用。
原文+译注编辑
(一)
文之为德也1,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2,方圆体分3,日月叠璧4,以垂丽天之象5;山川焕绮6,以铺理地之形7。此盖道之文也8。仰观吐曜9,俯察含章10;高卑定位11,故两仪既生矣12。惟人参之,性灵所钟13,是谓三才14。为五行之秀15,实天地之心16。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17,虎豹以炳蔚凝姿18。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19;草木贲华20,无待锦匠之奇21。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22,调如竽瑟23;泉石激韵,和若球锽24。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25。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彩26;有心之器,其无文欤27?
〔译文〕
文的意义是很重大的。它和天地一起开始,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宇宙混沌到天地分判,出现了两块圆玉似的日月,显示出天上光辉灿烂的景象;同时,一片锦绣似的山河,也展示了大地条理分明的地形。这些都是自然规律产生的文采。天上看到光辉的景象,地上看到绚丽的风光;天地确定了高和低的位置,构成了宇宙间的两种主体。后来出现钟聚着聪明才智的人类,就和大地并称为“三才”。人是宇宙间一切事物中最特出的,是天地的核心。人都具有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出语言来;有了语言,就会有文章:这是自然的道理。人以外其他事物,无论是动物或植物,也都有文采。龙和凤以美丽的鳞羽,表现出吉祥的征兆;虎和豹以动人的皮毛,而构成壮丽的雄姿。云霞的彩色,比画师的点染还美妙;草木的花朵,也并不依靠匠人来加工。这些都不是外加的装饰,而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还有林木的孔窍因风而发出声响,好像竽瑟和鸣;泉流石上激起的音韵,好像磬钟齐奏。所以,只要有形体就会有文采,有声音就会有节奏。这些没有意识的东西,都有浓郁的文采;那么富有智慧的人,怎能没有文章呢?
〔注释〕
1 文:《文心雕龙》全书中单独用“文”字共三百三十七处(据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究所《文心雕龙新书通检》)。一般来说,刘勰用这个字来指文学或文章,但有时也用来指广义的文化、学术;有时指作品的修词、藻饰;有时则指一切事物的花纹、彩色。我们将根据其不同的用意作不同的译注。第一句中的“文”字是泛指,包含一切广义狭义在内。德:这里指文所独有的特点、意义。
2 玄黄:指天地。玄:黑赤色,天的颜色。黄:地的颜色。色杂:指天地未分时的情形。
3 方圆:古代曾有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里指天地。
4 璧:圆形的玉。
5 垂:传布。这里是表现的意思。丽:附著,指日月附著在天上。
6 焕:有光彩。绮(qǐ起):一种有花纹的丝织品。
7 铺:陈列。理:整理得有条有理。
8 道之文:即“自然之道之文”。“道”就是下文说的“自然之道”,指万物自然具有的规律。“道之文”就是自然规律形成的文。
9 吐曜(yào耀):发出光采。指天上的景象。曜:光明照耀。
10 含章:蕴藏着美。指地上的风光。章:文采。
11 卑低。
12 两仪:天地。古人认为天和地是构成宇宙的两种基本物体。
13 性灵:指人的智慧。钟:聚积。
14 三才:《周易·系辞下》中称天道、地道、人道为三才,后用以泛指天、地、人。
15 五行:水、火、木、金、土,古代认为这是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元素。
16 天地之心:《礼记·礼运》中说,人是“天地之心”,意指处于天地之间的人,犹如人体中的心,是起主宰作用的重要机构。
17 藻绘:美丽的外貌。藻,文采。绘:彩画。
18 炳蔚(wèi卫):指光彩动人的形式。炳:光亮。蔚:繁盛。凝:聚集,凝结。
19 逾(yú于):超过。
20 贲(bì必):装饰。华:即“花”。
21 锦匠:织锦的工匠。奇:指美化、加工。
22 籁(lài赖):孔窍所发的声音。
23 竽(yú于):笙一类的簧乐器,有三十六簧。瑟(sè色):类似琴的一种弦乐器,有五十弦或二十五弦。
24 球:玉磬。锽(huáng黄):钟声。
25 文:这里指“声”的“文”,即节奏音韵之美。
26 郁然:草木茂盛。这是形容文采之盛。
27 欤(yú于):句末助词,表示疑问或惊叹。
孔子
孔子
(二)孔子
人文之元1,肇自太极2。幽赞神明3,《易》象惟先4。庖牺画其始5,仲尼翼其终6,而《乾》、《坤》两位7,独制《文言》8。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9!若乃河图孕乎八卦10,洛书韫乎九畴11,玉版金镂之实12,丹文绿牒之华13,谁其尸之14?亦神理而已15。自鸟迹代绳16,文字始炳17;炎、皞遗事18,纪在《三坟》19;而年世渺邈20,声采靡追21。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22。元首载歌23,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24,亦垂敷奏之风25。夏后氏兴26,业峻鸿绩27;九序惟歌28,勋德弥缛29。逮及商、周,文胜其质30;《雅》、《颂》所被31,英华日新32。文王患忧33,《繇辞》炳曜34;符采复隐35,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36,振其徽烈37,剬《诗》缉《颂》38,斧藻群言39。至夫子继圣,独秀前哲40;熔钧《六经》41,必金声而玉振42;雕琢情性,组织辞令43;木铎起而千里应44,席珍流而万世响45;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译文〕
人类文化的开端,始于宇宙起源的时候。深刻地阐明这个微妙的道理,最早是《易经》中的卦象。伏牺首先画了八卦,孔子最后写了《十翼》;而对《乾》、《坤》两卦,孔子特地写了《文言》。可见言论必须有文采,这是宇宙的基本精神!至于黄河有龙献图,从而产生出八卦;洛水有龟献书,从而酝酿出“九畴”;还有玉版上刻了金字,绿简上写着红字等有实有华的东西出现,这些是谁主持的呢?也不过是自然之理罢了。自从用鸟迹般的古字代替了结绳记事的办法,文字的作用便发挥起来。神农、伏牺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边;但是由于年代久远,那些文章就无法追究了。唐尧、虞舜的时候,作品越来越多。大舜作歌,已是抒写自己的情志了;伯益和后稷的建议,也下开章奏的风气。夏朝兴起,事业宏伟,各种工作都上了轨道,受到歌颂,功德也更加巨大。到了商代和周代,文章逐渐发展;由于《诗经》的影响所及,好作品逐日增新。周文王被殷帝拘留的时候,写成了《易经》的《卦爻(yáo摇)辞》;它如玉石的花纹,含蓄而丰富;精确的内容,坚实而深刻。后来周公多才多艺,继续文王的事业,他自己写诗,并辑录《周颂》,对各种作品进行修改润色。到了孔子,继承过去的圣人,却又超过了他们。他整理《六经》,正如在音乐上集各种乐器声音之大成似的。他提炼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成美妙的文字;他的教化可以远及千里之外,他的道德学问可以流传到万代之后。他写下天地间的光辉事物,启发了世人的聪明才智。
〔注释〕
1 元:始。 2 肇(zhào照):开始。太极:《周易·系辞上》用以指天地混沌的时候。 3 幽:深。赞:明,陈说。神明:指精微神妙的事物。 4 《易》象:《易经》的卦象,即说明每卦吉凶的文句。 5 庖牺:即伏牺,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周易·系辞下》中说庖牺氏“始庖八卦”。 6 仲尼:孔子的字。翼:相传孔子为了阐明《易经》的道理,曾写了《彖(tuàn团去声)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共十篇,称为《十翼》。 7 《乾(qián钳)》、《坤》:《易经》中的两卦。 8 《文言》:是对《乾》、《坤》二卦的解释。刘勰认为是对《乾》、《坤》二卦的文饰。 9 天地之心:这上面说的“天地之心”不同,是取《易经·复卦》中“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的意思。“心”是本性,指天地有文,是其本来就有的特点。 10 河图:相传伏牺时黄河中有龙献出图来。 11 洛书:相传洛水中有龟献出书来。韫(yùn运):藏在里边。九畴(chóu仇):九类,指治理天下的各类大法。相传天曾赐给夏禹大法九畴(见《尚书·洪范》)。 12 玉版:王嘉《拾遗记》说,尧在水边得到玉版,上有天地图形。镂(lòu漏):雕刻。 13 丹文绿牒(dié碟):《尚书中候握河纪》中说,黄帝时黄河出图,洛水出书,是“赤文绿字”。牒:竹简。 14 尸:作主的意思。 15 神理:自然之理。这个词除本篇用过三次外,《正纬》、《明诗》、《情采》、《丽辞》诸篇也曾用过。总起来看,这个词的用意和刘勰主张的“自然之道”有关。刘勰认为自然之道比较深奥,只有圣人才能掌握,所以称之为神理。 16 鸟迹代绳:相传太古时候,大家结绳而治;后来苍颉(jié节)看见鸟兽足迹,得到启发,因而创造文字(见《周易·系辞下》、许慎《说文解字序》)。 17 炳:明。这里指文字的作用日益显著。 18 炎:炎帝神农。皞(hào浩):太皞伏牺。 19 《三坟》:传为伏牺、神农、黄帝三皇时的书。坟:大道。 20 渺邈(miǎo秒):久远。 21 声采:文章的音节文采,这里就指文章本身。靡:没有,不能。 22 焕:光彩,这里形容文章的兴盛。 23 元首:指舜。歌:传为舜作的歌,见《尚书·益稷》。 24 益、稷(jì计):舜的二臣,伯益和后稷。谟(mó蘑),计谋,谋议。 25 敷奏:指臣下对君主提出建议。 26 夏后:禹即天子位,国号夏后。 27 业、绩:均指事功。峻:高,鸿:大。 28 九序:指治理天下的各种工作都有了秩序。 29 勋:功。缛(rǜ入):繁盛。 30 文胜其质:指商周时期的作品比以前有所发展。文:文采丰富。质:简单朴素。 31 被:及,这里指影响所及。 32 英华:即精华。 33 文王:周文王。患忧:周文王为西伯时,曾被殷纣王囚于羑(yǒu有)里(今河南汤阴县)。 34 (繇(zhòu宙)辞》:指《易经》中的《卦辞》和《爻辞》,相传是周文王被囚于羑里时所作。炳曜:发出光彩,形容《繇辞》的写成。 35 符采:玉的横纹。这里借指作品的文采。复隐:指含蓄地表达丰富的内容。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引《文心雕龙·隐秀》佚文:“情在词外曰隐。”复:重复,指内容的深刻丰富。《隐秀》篇说:“隐以复意为工。” 36 公旦:周公名旦。 37 振:振兴,发扬。徽:美。烈:功业。 38 剬(zhì志):即“制”,有创作的意思。缉(jí吉):即“辑”。 39 斧藻:斧削藻饰,意为修改加工。 40 前哲:前代贤人。 41 熔钧:指对古书的整理。熔:铸器的模子。钧:造瓦的转轮。《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42 金声玉振:《孟子·万章下》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钟的声音。玉振:指磬声振扬。这是以音乐上集钟磬声音的大成,来比喻孔子能集一切圣贤的大成。 43 辞令:动听的语言。 44 木铎(duó夺):古代施政教时用的器具,这里借指孔子所施的教化。铎:大铃。 45 席珍:《礼记·儒行》载孔子的话“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意为儒者从容席上,有珍贵的道德学问来供别人请教。席:坐具。这里指施教者的讲席。
原道
原道
(三)原道
爰自风姓1,暨于孔氏2,玄圣创典3,素王述训4;莫不原道心以敷章5,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6,问数乎蓍龟7,观天文以极变8,察人文以成化9;然后能经纬区宇10,弥纶彝宪11,发挥事业,彪炳辞义12。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13,日用而不匮14。《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15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译文〕
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开创,后者加以发挥,都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来进行著作,钻研精深的道理来从事教育。他们效法河图和洛书用蓍草和龟甲来占卜,观察天文以穷究各种变化,学习过去的典籍来完成教化;然后才能治理国家,制定出恒久的根本大法,发展各种事业,使文辞义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此可知:自然之道依靠圣人来表达在文章里边,圣人通过文章来阐明自然之道;到处都行得通而没有阻碍,天天可以运用而不觉得贫乏。《周易·系辞》里说:“能够鼓动天下的,主要在于文辞。”文辞之所以能够鼓动天下,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注释〕
1 爰(yuán元):语首助词。风姓:伏牺的姓。 2 暨(jì计):及。 3 玄圣:远古的圣人,这里是指伏牺。典:常法,基本法则;指传为伏牺所作的八卦。 4 素王:孔子。古代称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位的人为素王。 5 道心:指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道心”二字全书用到三次,意全同。 6 取象:取法。 7 问数:占卜的意思。数:命运。蓍(shī师)龟:占卜用的蓍草和龟甲。刘勰既然感到自然之道是深奥的,又把人文追溯到八卦,所以对占卜就不能不给以一定的位置,这正是他思想上的局限。 8 极:追究到底。 9 人文:指上文所述各种古籍。化:教化。 10 经纬:经线和纬线纵横交织。这里指治理。区宇:疆域,这里指国家。 11 弥纶:补合经纶。这里有综合组织,整理阐明的意思。彝(yí宜):永久的、经常的。宪:法度。 12 彪炳:光彩鲜明的意思。彪:虎纹。 13 滞(zhì志):停留,不流通。 14 匮(kuì溃):缺乏。 15 “鼓天下”句:见《周易·系辞上》。辞:指《卦爻辞》,刘勰借指一般的文辞。
(四) 赞曰1:道心惟微2,神理设教。光采玄圣3,炳耀仁孝4。龙图献体,龟书呈貌5;天文斯观6,民胥以效7。
原道
原道
〔译文〕 原道
总之,自然之道的基本精神是精妙的,应根据这种精妙的道理来从事教育。古代圣人使这些道理发出光芒,也使伦理道德获得了宣扬。这是由于最早有了黄河里的龙献出了图,洛水里的龟献出了书。因此,在观察天文的同时,也该学习人文来完成教育。
〔注释〕 1 赞:助,明。《文心雕龙》各篇最后都有几句“赞”,用以辅助说明(亦即总括)全篇大意。 2 微:精妙。 3 光采:指自然之道的光采。玄圣:指阐明自然之道的古代圣贤,主要是孔子。 4 仁孝:泛指古代圣贤提出的伦理道德。 5 体、貌:指河图、洛书。 6 斯:语助词。 7 胥(Xū需):全,都。效:有模仿、学习的意思。
专家读解编辑
刘勰提出“自然之道”的意图和“征圣”、“宗经”的关系如何?《原道》的最后一段已讲到这个问题: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在《原道》的讨论中,曾有人提出:“刘勰的《原道》,完全着眼在文上。”这个意见是不错的,论者正看到了刘勰写《原道》篇的真正意图。如前所述,“自然之道”作为刘勰论文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指万事万物必有其自然之美的规律,这是刘勰论证一切作品应有一定文采的理论根据。他不仅认为文采“与天地并生”,甚至断言:“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情采》)可见,文章应该有文采,在刘勰看来是天经地义的。刘勰论文而首标“原道第一”,其用意就在于此。他虽然崇拜儒家圣人,却认为圣人也必须本于“自然之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说,从伏牺到孔子,“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这里的“神理”亦即“道心”,就是“自然之道”,圣人只有本于“自然之道”,研究“自然之道”,才能写成文章,完成教化作用。圣人的著作其所以能鼓动天下,刘勰认为,就因为他们的著作“乃道之文也”。这就表明,必须要有符合“自然之道”的文采,其著作才能产生巨大的艺术力量;而圣人的作用,只在于能掌握“自然之道”,能很好地发挥“自然之道”的作用,所以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这就是“自然之道”和圣人的关系。
原道
原道
原道
对“道”和“圣”的关系,上述理解是“自然之道”和儒家圣人(主要指周、孔)的关系。最近出现一种新的理解是:“道(佛道)沿圣(孔子)以垂文(儒家之经),圣(孔子)因文(儒家之经)而明道(佛道)。”“道”不等于“佛道”,前已略及。这种“道圣”关系的新说,主要基于对“玄圣创典,素王述训”的如下新解: “玄圣”(佛)创《佛经》之典,孔子述“玄圣”所创之佛典为儒家之六经,故孔子之所述为“训”。 此说的关键在于对“玄圣”的解释,论者“肯定”是“指佛言而无疑”,实则大有可疑。其说主要根据有三:一、宗炳的《答何衡阳书》、孙绰的《游天台山赋》中说的“玄圣”是指“佛”;二、《庄子》、《后汉书》、班固、何承天等虽用到“玄圣”,但“注家皆不得其确解”;三、刘勰之前的宗炳、孙绰,刘勰之后唐初的法琳,均以“玄圣”专指佛,处于其间的刘勰也是佛徒,不能不也是指佛。这些理由是很难成其为理由的。宗、孙之文,“玄圣”指“佛”是不错的,却无法证明刘勰所说的“玄圣”也指“佛”。道理很简单,“玄圣”二字与“佛”也好“儒”也好,都没有必然联系,各家都可用以指自家的远古之圣。仅以刘勰一家来看:《史传》篇的“法孔题经,则文非玄圣”,不是佛而是孔;甚至同一篇《原道》,“光采玄圣,炳耀仁孝”,岂能说使“仁孝”焕发光彩的“玄圣”是“佛”?上二例只能指孔,而“玄圣创典”的“玄圣”却并非指孔,但也不指“佛”(详下)。同一人,同一篇的“玄圣”尚各有所指,怎能据宗、孙的“玄圣”判定刘勰的“玄圣”必同指一物?前面说过,佛入东土之后,为了宣传效果,往往借用儒、道的一些概念和词汇。怎能把宗、孙等借用道家与儒家早已运用的“玄圣”一词,来反证儒道的概念源于佛家呢? 《庄子·天道》和班固《典引》都用过“玄圣”,论者却以为“注家皆不得其确解”。纵使不得确解,也不能证明“玄圣”即“佛”,何况并非未得确解?成玄英注《庄子》的“玄圣、素王”为“老君、尼父是也”,“玄圣”指“老君”,“素王”指“尼父”,这怎是“泛指”,怎么不确呢?至于班固《典引》等文中的“玄圣”二字,说“均是泛指‘老君、尼父者也’”,那就不知何据了。李善注《典引》:“玄圣,孔子也”;李贤注《后汉书》中所录《典引》:“玄圣,谓孔丘也。《春秋演孔图》曰:‘孔子母征在,梦感黑帝而生,故曰玄圣。’”77这都是很明确的。 第三条理由就无待细辨了,论者自己所列《上白鸠颂》的作者何承天、《后汉书》的作者范晔,都是孙绰之后、与宗炳同时、略早于刘勰的人,范晔在《王充(等)传论》中说的“玄圣御世”,是无法解为不“御世”的“佛”的,何承天则是宋初著名的反佛者,岂能颂佛为“玄圣”?“能不能说偏偏处于中间的刘勰”不用“玄圣”指“佛”,也就很清楚了。 “玄圣创典”一句的“玄圣”所指何圣,要从刘勰的具体用意来定。他的原话本来讲得很明确: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如把这几句中的“玄圣”解为“佛”,上二句又作何解释呢?要是不割断上二句,则只能理解为“玄圣”指“风姓”,“素王”指“孔氏”,这就能顺理成章,勿劳旁搜博证。要求旁证,也应于《原道》本篇求之: 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
文心
文心
文心
这四句不正是上四句最好的注脚吗?“风姓”即伏牺。相传伏牺画八卦,演而为《易》,孔子作《十翼》以解释,这就是“翼其终”了,“述训”正指孔子的“翼其终”,“创典”则是伏牺的“画其始”了。所以,“玄圣创典”不是佛主创典,而是伏牺创典。如此,孔子要“述训”的,也就不是什么“《佛经》之典”,“圣”与“道”的关系,就不是儒家之圣和佛家之道的关系了。
词条图册
----------------------
皋陶谟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皋陶谟》是《尚书》、《虞书》中的一篇。皋陶,是舜帝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谟,就是谋。
《皋陶谟》为记录君臣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大禹和皋陶关于以德治国的对话,皋陶提出“九德”,作为人的道德基本准则。这套主张有浓厚的儒家色彩。第二部分是大舜和大禹的对话,主要讨论治国安民的道理,君臣的职责和要求等。第三部分叙述丹朱的罪过,大禹的功绩,三苗的问题,以及对祭祀歌舞场面的生动描述。
中文名皋陶谟来 源《尚书》分 类书籍实 质记录君臣谋议国事的重要文献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
3 译文
作品原文编辑
曰若稽古。皋陶曰:“允迪厥德,谟明弼谐(1)。”
禹曰:“俞!如何?”
皋陶曰:“都!慎厥身,修思永。惇叙九族(2),庶明励翼(3),迩可远,在兹。”
禹拜昌言曰(4):“俞。”
皋陶曰:“都!在知人(5),在安民。”
禹曰:“吁!咸若时(6),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7),能官人(8)。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9)?”
皋陶曰:“都!亦行有九德(10)。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11)。”
禹曰:“何?”
皋陶曰:“宽而栗(12),柔而立(13),愿而恭(14),乱而敬(15),扰而毅(16),直而温(17),简而廉(18),刚而塞(19),强而义(20)。彰厥有常吉哉(21)!日宣三德(22),夙夜浚明有家(23)。日严祗敬六德(24),亮采有邦(25)。翕受敷施(26),九德咸事(27),俊乂在官(28)。百僚师师(29),百工惟时(30),抚于五辰(31),庶绩其凝(32)。
“无教逸欲(33),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34)。无旷庶官(35),天工(36),人其代之。天叙有典(37),敕我五典五惇哉(38)!天秩有礼(39),自我五礼有庸哉(40)!同寅协恭和衷哉(41)!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42)!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43)!政事懋哉懋哉(44)!”
“天聪明(45),自我民聪明;天明畏(46),自我民明威。达于上下(47),敬哉有土(48)!”
皋陶曰:“朕言惠可厎行(49)?”
禹曰:“俞,乃言厎可绩(50)。”
皋陶曰:“予未有知,思曰赞赞襄哉(51)!”
注释编辑
(1)迪:行,履行。弼:辅助,这里指辅佐大臣。谐:和谐。
(2)惇叙:使敦厚顺从。惇:敦厚。叙:顺从。
(3)励:勉励。翼:辅助。
(40昌言:美言。
(5)人:指官吏。
(6)咸:都。时:是,这样。
(7)哲:明智。
(8)官:任用。
(9)孔:很。壬:佞,巧言善媚。
(10)亦:当读“迹”,检验。下文“亦言”之“亦”,同。详见《尚书易解》。九德:九种德行,详见下文。
(11)载:始。《史记》作“始”。采采:从事其事。这是一个动宾结构,就是说将要试用他。采,事。
(12)栗:坚栗。
(13)柔:柔顺。立:卓立,独立不流。
(14)愿:谨厚。恭:严恭,严肃恭敬。
(15)乱:治。这里指治理的才能。敬:敬谨,不傲慢。
(16)扰:和顺。《孔传》:“扰,顺也。”毅:刚毅。
(17)直:正直,径直。温:温和。
(18)简:《孔疏》:“简者,宽大率略之名。”廉:廉隅,方正。
(19)刚:刚正。塞:充实,性刚正而内充实。
(20)强:坚强。义:善。王引之说:“义,善也。”
(21)彰:表彰。常:祥。常吉:祥善,指九德。
(22)宣:显示,表现。
(23)浚:恭敬。明:勉力,努力。
(24)严:通“俨”,矜持、庄重的样子。祗:恭敬。
(25)亮:辅助。采:事务。邦:国。
(26)翕:合。敷:普遍。施:用。
(27)咸:都。事:从事,任职。
(28)俊乂:指才能和品德均过人的人。
(29)师师:互相效法。师:法。
(30)百工:百官。惟:思。时:善。
(31)五辰:北辰。北辰有五个星,因称五辰。北辰居天之中,所以借喻国君。
(32)凝:成功。
(33)教:《释名》:“效也。”逸欲:安逸贪欲。
(34)一日二日:日日,天天。万几:变化万端。
(35)旷:空,空设。庶官:众官。
(36)天工:《汉书·律历志》作“天功”。谓天命的事。
(37)叙:秩序,引申为规定。典:常法。
(38)敕:告诫。五典:五种常法,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和子孝。惇:敦厚。五惇:使五伦惇厚。
(39)秩:秩序,引申为规定。
(40)自:用,遵循。五礼: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庸:经常。
(41)寅:恭敬。协:和谐,协同一致。衷:善。
(42)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礼服。章:显扬。五章:表彰这五等人。
(43)五刑:指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用:施行。五用:施于这五类罪人。
(44)懋:勤勉,努力。
(45)聪:听,指听取意见。明:视,指观察问题。
(46)明畏:明,表彰。畏:惩治。
(47)达:通。上下:上天和下民。
(48)有土:有土地的君王。
(49)惠:语中助词。底:致。致:用。见《淮南·修务训》注。
(50)绩:成功。
(51)曰:语中助词。赞赞:连言赞赞,模仿重言的语气。襄:辅助。
译文编辑
查考往事古迹。皋陶说:“君能诚实地履行其德行,就能有远见,而辅佐的臣子也能同心协力。”
禹说:“好啊!如何去做呢?”
皋陶说:“啊!要谨慎地修养自身,思虑深远。要亲近九族,那些贤明的人就会相互勉励来辅助,由近及远,道理就在于此”
禹听了这番精当的言论,拜谢说:“对呀!”
皋陶说:“啊!还要能辨别不同的人,安抚民心。”
禹说:“噢!都像这样,连帝舜也难以做到。能识别人就是明智,就善于用人。能安定民心就是慈爱,百姓都会怀念他。能做到明智和受人爱戴,何必担心驩兜?何必流放三苗?何必畏惧巧言、善色、很佞的人呢?”
皋陶说:“啊!考察人的行为有九种美德。要说某人有美德,就要把他做的事一件一件列出来。”
禹问:“什么是九德呢?”
皋陶说:“宽宏而又坚栗,柔顺而又卓立,谨厚而又严恭,多才而又敬慎,驯服而又刚毅,正直而又温和,简易而又方正,刚正而又笃实,坚强而又良善。要表彰那些具有九德的好人啊!每日能表现出三种美德,日夜都恭敬努力。这样做,卿大夫就能保持其封地。每天能庄严地实践六种德,用以辅助政事于国,作为诸侯就能保持他的邦国了。对于九德能普遍推行,使具备就得的人都出来任职做事,才德超群的人都获得官位。百官臣僚相互学习效法,把自己的职责事务做好,使政事与天象运转相顺应,各种事情都会成功。”
(皋陶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贪图安逸和私欲,要兢兢业业,因为情况天天变化万端。不要虚设百官,上天命定的工作,人应当代替完成。上天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常法,要告诫人们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办法,把这五者敦厚起来啊!上天规定了人的尊卑等级,推行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这五种礼制,要经常啊!君臣之间要同敬、同恭,和善相处啊!上天任命有德的人,要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种礼服表彰这五者啊!上天惩罚有罪的人,要用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处治五者啊!政务要劝和了!要努力啊!”
(皋陶说:)“上天的视听依从臣民的视听。上天的赏罚依从臣民的赏罚。天意和民意是相通的,要谨慎啊,有国土的君王!”
皋陶问:“我的话可以实行吗?”
禹说:“当然!你的话可以实行并且可以成功。”
皋陶说:“我没有别的学识,只想天天辅佐君主并对他有所帮助啊!”
词条图册
----------------------
禹贡 编辑 讨论3 上传视频
《禹贡》是中国古代名著,属于《尚书》(一作《书经》,简称《书》)中的一篇,其地理记载囊括了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对其作者说法不一,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认为《禹贡》为周初人所作;史念海在《论〈禹贡〉的著作时代》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认定作者为魏国人;顾颉刚认为出自战国时秦国人之手;此外还有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
《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 [1] 。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2] 。
书 名《尚书·禹贡》别 名《禹贡》类 别地理著作字 数1193字语 种中文成书年代战国后期至汉初 [1]
目录
1 简介
2 全文
▪ 通行版
▪ 史记版
3 译文
▪ 通行版
▪ 史记版
4 详述
5 述评
6 作者不详
7 研究著作
简介编辑
《禹贡》
《禹贡》
现在主流观点认为,撰著这篇《禹贡》的人士根据设想在当时诸侯称雄的局面统一之后,提出了治理国家的方案。这是一个宏伟周密的方案,不与寻常相等,故托名大禹,企望能够得到实际的施行。这篇《禹贡》以地理为径,分当时天下为九州,这是撰著者理想中的政治区划。此外兼载山脉、河流、土壤、田地、物产、道路,以及各地的部落,无不详加论列。《禹贡》全书1193字,以自然地理实体(山脉、河流等)为标志,将全国划分为9个区(即“九州”),并对每区(州)的疆域、山脉、河流、植被、土壤、物产、贡赋、少数民族、交通等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作了简要的描述。全书分5部分:①九州。叙述上古时期洪水横流,不辨区域,大禹治水以后则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并扼要地描述了各州的地理概况。②导山。分九州山脉为四列,叙述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特点及治理情形,并说明导山的目的是为了治水。③导水。叙述9条主要河流和水系的名称、源流、分布特征,以及疏导的情形。④水功。总括九州水土经过治理以后,河川皆与四海相通,再无壅塞溃决之患。⑤五服。叙述在国力所及范围,以京都为中心,由近及远,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从此,九州安定。
汉马融说:“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①唐孔颖达说:“尚者,上也,言此上代以来之书,故曰尚。”《尚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史料集,保存了上古部落活动的历史文件和政史论文,是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尚书》相传由孔子所测定,实际上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禹贡》篇者,历代学者一般设为贡赋之法。其说导源于是书“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汉孔安国就“任土作贡”释作“禹制九州贡法”。后之学者注释大致类此。本篇以浚川、治水为主,而贡赋仅占很小份量(在全文257个短句1193字中,直接间接说贡赋者不过57句299字,所占比重较小),所以不能看作贡赋的文献。以前的学者都以为《禹贡》为夏朝史官甚至是大禹本人的著述,现在早已为学界所否定 [2] 。上世纪30年代,顾颉刚提出了《禹贡》成书于战国时期的观点。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个证据是:《禹贡》中提到一条河“菏”,菏指菏水,是公元前483年吴王夫差为与晋争霸而开凿的一条运河。即此一点就可以断定《禹贡》作于公元前483年之后 [1] 。
《史记卷二·夏本纪第二》及《汉书·地理志》均收录《禹贡》全文,其中《史记》所收与通行本略有差别,《汉书》所录则与通行本一致。《禹贡》虽然托名为大禹所作,其实却是战国后的作品。 [1] 具体的证据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贡》中所记的不少地理状况都是战国时的现象,有的地名和水名甚至要到战国后期才出现,如果真是大禹所作,他岂能未卜先知 [1] 。
《禹贡》
《禹贡》
《禹贡》所说的九州,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当时的黄河上游和今大致相同,到今河南荥阳县以下却流向东北,入于渤海。这样就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东西两条河流,一为南流,一则流向东北。这东西两河之间就是冀州。以现今的地理来说,冀州相当于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兖州是在济、河之间。就兖州来说,黄河以北就是冀州,它是以黄河与冀州分界的。这里所说的济为济水。这是一条久已埋塞的古河道。它是由今河南荥阳县东北从黄河分出,流经今河南封丘、山东定陶、济南等县市,东北流入渤海的河流。这济、河所维的兖州,相当于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禹贡》说:“海岱维青州”。这是说,青州是东至海而西至泰山。也就是现在山东的东部。徐州是在海岱和淮水之间,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扬州则在淮海之间,就是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按现今地理来说,是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禹贡》以荆及衡阳维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衡山在今湖南省。这是说,荆州包括今湖北、湖南两省,由荆山之下直到衡山之南。豫州在荆河之间,主要是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梁州在华阳、黑水之间、这是说梁州是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黑水何在?自来都没有恰当的解释(黑水说法不一,此处应为汉水。)。《禹贡》梁州,曾说到“蔡蒙旅平”。这是两座山名:蔡山,据说在汉蜀郡青衣县;蒙山在唐雅州严道县。汉青衣县在今四川名山县北。唐严道县今为四川雅安县北。按照这样说法,梁州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九州中还有一个雍州,雍州在西河、黑水之间。今陕西和山西两省的黄河,当时称为西河,则黑水当在雍州的西部。雍州西部的黑水不一定就是梁州南部的黑水,但确地也不易实指。雍州的山水有鸟鼠、三危,也有弱水、都野,皆在今甘肃省境内。雍州境内还有昆仑。据说,昆仑在汉的临羌县西,析支在汉河关县西。汉临羌县在今青海省湟源县东南。汉河夭县在今青海省同仁县。按照这些山水部落的分布,则雍州当在今陕西省的北部和中部,甘肃省的东部和青海省的东部。
全文编辑
通行版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 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 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 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
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 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坟, 厥草惟繇,厥木惟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 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篚织文。浮于 济、漯,达于河。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厥 土白坟,海滨广斥。厥田惟上下,厥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惟错。岱畎丝、枲、铅、松、 怪石。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
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 其艺,大野既猪,东原厎平。厥土赤埴坟,草 木渐包。厥田惟上中,厥赋中中。厥贡惟土五 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 珠暨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
淮海惟扬州。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三江既 入,震泽厎定。筱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厥土惟涂泥。厥田唯下下,厥赋下上,上错。厥 贡惟金三品,瑶、琨筱、簜、齿、革、羽、毛惟 木。岛夷卉服。厥篚织贝,厥包桔柚,锡贡。沿 于江、海,达于淮、泗。
荆及衡阳惟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 殷,沱、潜既道,云土、梦作乂。厥土惟涂泥, 厥田惟下中,厥赋上下。厥贡羽、毛、齿、革惟 金三品,杶、干、栝、柏,砺、砥、砮、丹惟菌 簵、楛,三邦底贡厥名。包匦菁茅,厥篚玄纁玑 组,九江纳锡大龟。浮于江、沱、潜、汉,逾于 洛,至于南河。
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 波既猪。导菏泽,被孟猪。厥土惟壤,下土坟垆。厥田惟中上,厥赋错上中。厥贡漆、枲,絺、纻, 厥篚纤、纩,锡贡磬错。浮于洛,达于河。
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 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 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 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漆沮既従,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 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 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 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 叙。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 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 于碣石,入于海。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 桐柏至于陪尾。
导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
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导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
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 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 河,入于海。
嶓冢导漾,东流为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 东,为北江,入于海。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 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 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 东入于海。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 又东过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 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九州攸同,四隩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 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厎 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 先,不距朕行。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 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
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男邦,三百里 诸侯。
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
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
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 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史记版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 禹行自冀州始: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于是民得下丘居土。其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贡漆丝,其篚织文。浮于济、漯,通于河。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潍、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浮于汶,通于济。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艺。大野既都,东原底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其篚玄纤缟。浮于淮、泗,通于河。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其土涂泥。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维箘簬、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匦菁茅,其篚玄纁玑组,九江入赐大龟。浮于江、沱、涔、(于)汉,逾于雒,至于南河。荆河惟豫州:伊、雒、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都,道菏泽,被明都。其土壤,下土坟垆。田中上,赋杂上中。贡漆、丝、絺、纻,其篚纤絮,锡贡磬错。浮于雒,达于河。华阳黑水惟梁州:汶、嶓既艺,沱、涔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其土青骊。田下上,赋下中三错。贡璆、铁、银、镂、砮、磬,熊、罴、狐、貍、织皮。西倾因桓是来,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漆、沮既从,沣水所同。荆、岐已旅,终南、敦物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都野。三危既度,三苗大序。其土黄壤。田上上,赋中下。贡璆、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序。道九山:汧及岐至于荆山,逾于河;壶口、雷首至于太岳;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常山至于碣石,入于海;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负尾;道嶓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汶山之阳至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道九川:弱水至于合黎,馀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道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华阴,东至砥柱,又东至于盟津,东过雒汭,至于大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嶓冢道瀁,东流为汉,又东为苍浪之水,过三澨,入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东为北江,入于海。汶山道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梅。道沇水,东为济,入于河,泆为荥,东出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于汶,又东北入于海。道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道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北至于泾,东过漆、沮,入于河。道雒自熊耳,东北会于涧、瀍,又东会于伊,东北入于河。于是九州攸同,四奥既居,九山刊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甚修,众土交正,致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国赐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緫,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百里采,二百里任国,三百里诸侯。侯服外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绥服外五百里要服:三百里夷,二百里蔡。要服外五百里荒服:三百里蛮,二百里流。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
译文编辑
通行版
禹分别土地的疆界,行走高山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
冀州:从壶口开始施工以后,就治理梁山和它的支脉(岐,又说指岐山)。太原治理好了以后,又治理到太岳山的南面。覃怀一带的治理取得了成效,又到了横流入河的漳水。那里的土是白壤,那里的赋税是第一等,也夹杂着第二等,那里的田地是第五等。恒水、卫水已经顺着河道而流,大陆泽也已治理了。岛夷用皮服来进贡,先接近右边的碣石山,再进入黄河。
济水与黄河之间是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疏通了,雷夏也已经成了湖泽,澭水和沮水会合流进了雷夏泽。栽种桑树的地方都已经养蚕,于是人们从山丘上搬下来住在平地上。那里的土质又黑又肥,那里的草是茂盛的,那里的树是修长的。那里的田地是第六等,赋税是第九等,耕作了十三年才与其它八个州相同。那里的贡物是漆和丝,还有那竹筐装着的彩绸。进贡的船只行于济水、漯水到达黄河。
渤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后,潍水和淄水也已经疏通了。那里的土又白又肥,海边有一片广大的盐碱地。那里的地是第三等,赋税是第四等。那里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泰山谷的丝、大麻、锡、松和奇特的石头。莱夷一带可以放牧。进贡的物品是那筐装的柞蚕丝。进贡的船只行于汶水达到济水。
东海、泰山及淮河之间是徐州:淮河、沂水治理好了,蒙山、羽山一带可以种植了,大野泽已经停聚着深水,东原地方也获得治理。那里的土是红色的,又粘又肥,草木不断滋长而丛生。那里的田是第二等,赋税是第五等。那里的贡品是五色土,羽山山谷的大山鸡,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泗水边上的可以做磬的石头,淮夷之地的蚌珠和鱼。还有那筐子装着的黑色的绸和白色的绢。进贡的船只行于淮河、泗水,到达与济水相通的荷泽。
淮河与东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泽已经汇集了深水,南方各岛可以安居。三条江水已经流入大海,震泽也获得了安定。小竹和大竹已经遍布各地,那里的草很茂盛,那里的树很高大。那里的土是潮湿的泥。那里的田是第九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七等,杂出是第六等。那里的贡品是金、银、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犀皮、鸟的羽毛、旄牛尾和木材。东南沿海各岛的人穿着草编的衣服。这一带把那筐装的贝锦,那包裹的橘柚作为贡品。进贡的船只沿着长江、东海到达淮河、泗水。
荆山与衡山的南面是荆州:长江、汉水像诸侯朝见天子一样奔向海洋,洞庭湖的水系大定了。沱水、潜水疏通以后,云梦泽一带可以耕作了。那里的土是潮湿的泥,那里的田是第八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三等。那里的贡物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犀皮和金、银、铜、椿树、柘树、桧树、柏树、粗磨石、细磨石、造箭镞的石头、丹砂和美竹、楛木。三个诸侯国进贡他们的名产,包裹好了的杨梅、菁茅,装在筐子里的彩色丝绸和一串串的珍珠。九江进贡大龟。这些贡品经长江、沱水、潜水、汉水,到达汉水上游,改走陆路到洛水,再到黄河。
荆山、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瀍水和涧水都已流入洛水,又流入黄河,荥波泽已经停聚了大量积水。疏通了荷泽,并在孟猪泽筑起了堤防。那里的土是柔软的壤土,低地的土是肥沃的黑色硬土。那里的田是第四等,那里的赋税是第二等,杂出第一等。那里的贡物是漆、麻、细葛、苎麻,那筐装的绸和细绵,又进贡治玉磬的石头。进贡的船只行于洛水到达黄河。
华山南部到汉江之间是梁州:岷山、嶓冢山治理以后,沱水、潜水也已经疏通了。峨嵋山、蒙山治理后,和夷一带也取得了治理的功效。那里的土是疏松的黑土,那里的田是第七等,那里的赋税是第八等,还杂出第七和第九等。那里的贡物是美玉、铁、银、刚铁、作箭镞的石头、磬、熊、马熊、狐狸、野猫。织皮和西倾山的贡物沿着桓水而来。进贡的船只行于潜水,然后离船上岸陆行,再进入沔水,进到渭水,最后横渡渭水到达黄河。黑水到西河之间是雍州:弱水疏通已向西流,泾河流入渭河之湾,漆沮水已经会合洛水流入黄河,沣水也向北流同渭河会合。荆山、岐山治理以后,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得到了治理。原隰的治理取得了成绩,至于猪野泽也得到了治理。三危山已经可以居住,三苗就安定了。那里的土是黄色的,那里的田是第一等,那里的赋税是第六等。那里的贡物是美玉、美石和珠宝。进贡的船只从积石山附近的黄河,行到龙门、西河,与从渭河逆流而上的船只会合在渭河以北。织皮的人民定居在昆仑、析支、渠搜三座山下,西戎各族就安定顺从了。
开通了岍山和岐山的道路,到达荆山,越过黄河。又开通壶口山、雷首山,到达太岳山。又开通厎柱山、析城山,到达王屋山。又开通太行山、恒山,到达碣石山,从这里进入渤海。
开通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达太华山。又开通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到达陪尾山。
开通嶓冢山到达荆山。开通内方山到达大别山。开通岷山的南面到达衡山,过洞庭湖到达庐山。
疏通弱水到合黎山,下游流到沙漠。
疏通黑水到三危山,流入南海。
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达龙门山;再向南到达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达底柱山;又向东到达孟津;又向东经过洛水与黄河会合的地方,到达大伾山;然后向北经过洚水,到达大陆泽又向北,分成九条支流,再合成一条逆河,流进大海。
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成为汉水;又向东流,成为沧浪水;经过三澨水,到达大别山,向南流进长江。向东,来汇的水叫彭蠡泽;向东,称为北江,流进大海。
从岷江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另外分出一条支流称为沱江;又向东到达澧水;经过洞庭湖,到达东陵;再向东斜行向北,与淮河会合;向东称为中江,流进大海。
疏导沇水,向东流就称为济水,流入黄河,河水溢出成为荥泽;又从定陶的北面向东流,再向东到达荷泽县;又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转向东,流入大海。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向东流进大海。
从鸟鼠同穴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又向东经过漆沮水,流入黄河。
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又向东北,流入黄河。
九州由此统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已经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都伐木修路可以通行了,九条河流都疏通了水源,九个湖泽都修筑了堤防,四海之内进贡的道路都畅通无阻了。水火金木土谷六府都治理得很好,各处的土地都要征收赋税,并且规定慎重征取财物赋税,都要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等来确定它。中央之国赏赐土地和姓氏给诸侯,敬重以德行为先,又不违抗我的措施的贤人。
国都以外五百里叫做甸服。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秆的禾;二百里的,缴纳禾穗;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四百里的,缴纳粗米;五百里的缴纳精米。
甸服以外五百里是候服。离甸服最近的一百里替天子服差役;二百里的,担任国家的差役;三百里的,担任侦察工作。
候服以外五百里是绥服。三百里的,考虑推行天子的政教;二百里的,奋扬武威保卫天子。
绥服以外五百里是要服。三百里的,约定和平相处;二百里的,约定遵守条约。
要服以外五百里是荒服。三百里的,维持隶属关系;二百里的,进贡与否流动不定。
东方进至大海,西方到达沙漠,北方、南方同声教都到达外族居住的地方。
于是禹被赐给玄色的美玉,表示大功告成了。
史记版
禹接受了舜帝的命令,与益、后稷一起到任,命令诸侯百官发动那些被罚服劳役的罪人分治九州土地。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
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脉(岐,又说指岐山)。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水和漳水。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有时也杂有第二等,田地属于中中,即第五等。常水、卫水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州:这个地区的九条河都已疏通,雷夏蓄积成了一个大湖。雍水和沮水汇合流入泽中,土地上种了桑,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能和其他各州相同。这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漯(tà,踏)水,然后进入黄河。
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宽广含碱,田地多是盐碱地。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有时也进贡一些海产品,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锡、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用来作琴弦的柞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
大海、泰山到淮水之间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带也可以种植作物了。大野成了一个蓄水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这里的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野鸡,峄山南面生产的可用以制琴瑟的孤生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黄河。淮河与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lǐ,里)汇成了湖泊,成了鸿雁南归时的栖息之地。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在那里入海,震泽地区也获得安定了。竹林密布,野草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毛、旄(máo,毛)牛尾和岛夷人穿的花草编结的服饰,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纺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泗水。
荆山到衡山的南面是荆州:这个地区有长江、汉水注入大海。长江的众多支流大都有了固定的河道,沱水、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羽毛、旄牛尾、象牙、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zhè,蔗)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砮(nǔ,努)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竹子箘(jùn,郡)簬(lù,路)和楛(hù,户)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穿珠子用的丝带。有时根据命令进贡九江出产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沱水、涔水、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
荆州和黄河之间是豫州:伊水、洛水、瀍水、涧水都已疏通注入黄河,荥播也汇成了一个湖泊,还疏浚了荷泽,修筑了明都泽的堤防。这里的土质松软肥沃,低地则是肥沃坚实的黑土。田地属中上,即第四等,赋税居上中,即第二等,有时居第一等。进贡漆、丝、细葛布、麻,以及用竹筐盛着的细丝絮,有时按命令进贡治玉磬用的石头,进贡时走水路,经洛水进入黄河。
华山南麓到黑水之间是梁州:汶(岷)山、嶓冢山都可以耕种了,沱水、涔水也已经疏通,蔡山、蒙山的道路已经修好,在和夷地区治水也取得了成效。这里的土质是青黑色的,田地属下上,即第七等,赋税居下中,即第八等,有时也居第七等或第九等。贡品有美玉、铁、银、可以刻镂的硬铁、可以做箭头的砮石、可以制磬的磬石,以及熊、罴、狐狸。织皮族的贡品由西戎西倾山经桓水运出,再从潜水船运,进入沔(miǎn,免)水,然后走一段山路进入渭水,最后横渡黄河到达京城。
黑水与黄河西岸之间是雍州:弱水经治理已向西流去,泾水汇入了渭水。漆水、沮水跟着也汇入渭水,还有沣水同样汇入渭水。荆山、岐山的道路业已开通,终南山、敦物山一直到鸟鼠山的道路也已竣工。高原和低谷的治理工程都取得了成绩,一直治理到都野泽一带。三危山地区可以居住了,三苗族也大为顺服。这里的土质色黄而且松软肥沃,田地属上上,即第一等,赋税居中下,即第六等。贡品是美玉和美石。进贡时从积石山下走水路,顺流到达龙门山间的西河,会集到渭水湾里。织皮族居住在昆仑山、枝支山、渠搜山等地,那时西戎各国也归服了。
禹开通了九条山脉的道路:一条从汧山和岐山开始一直开到荆山,越过黄河;一条从壶口山、雷首山一直开到太岳山;一条从砥柱山、析城山一直开到王屋山;一条从太行山、常山一直开到碣石山,进入海中与水路接通;一条从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一直开到太华山;一条从熊耳山、外方山、桐柏山一直开到负尾山;一条从嶓冢山一直开到荆山;一条从内方山一直开到大别山;一条从汶山的南面开到衡山,越过九江,最后到达敷浅原山。
禹疏导了九条大河:把弱水疏导至合黎,使弱水的下游注入流沙(沙漠)。疏导了黑水,经过三危山,流入南海(青海)。疏导黄河,从积石山开始,到龙门山,向南到华阴,然后东折经过砥柱山,继续向东到孟津,再向东经过洛水入河口,直到大邳;转而向北经过降水,到大陆泽,再向北分为九条河,这九条河到下游又汇合为一条,叫做逆河,最后流入大海。从嶓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就是汉水,再向东流就是苍浪水,经过三澨(shì,誓)水,到大别山,南折注入长江,再向东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北江,流入大海。从汶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分出支流就是沱水,再往东到达醴水,经过九江,到达东陵,向东斜行北流,与彭蠡泽之水会合,继续向东就是中江,最后流入大海。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是济水,注入黄河,两水相遇,溢为荥泽,向东经过陶丘北面,继续向东到达荷泽,向东北与汶水会合,再向北流入大海。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水,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再向东流入大海。疏导渭水,从鸟鼠同穴山开始,往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往东经过漆水、沮水,流入黄河。疏导洛水,从熊耳山开始,向东北与涧水、瀍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所有的山川河流都治理好了,从此九州统一,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开出了道路,九条大河疏通了水源,九个大湖筑起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都可以来京城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库的物资治理得很好,各方的土地美恶高下都评定出等级,能按照规定认真进贡纳税,赋税的等级都是根据三种不同的土壤等级来确定。还在华夏境内九州之中分封诸侯,赐给土地,赐给姓氏,并说:“要恭敬地把德行放在第一位,不要违背我天子的各种措施。”
禹下令规定天子国都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甸服,即为天子服田役纳谷税的地区:紧靠王城百里以内要交纳收割的整棵庄稼,一百里以外到二百里以内要交纳禾穗,二百里以外到三百里以内要交纳谷粒,三百里以外到四百里以内要交纳粗米,四百里以外到五百里以内要交纳精米。甸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侯服,即为天子侦察顺逆和服侍王命的地区:靠近甸服一百里以内是卿大夫的采邑,往外二百里以内为小的封国,再往处二(原文作“三”)百里以内为诸侯的封地。侯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绥服,即受天子安抚,推行教化的地区:靠近侯服三百里以内视情况来推行礼乐法度、文章教化,往外二百里以内要振兴武威,保卫天子。绥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要(yāo,腰)服,即受天子约束服从天子的地区: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要遵守教化,和平相处;往外二百里以内要遵守王法。要服以外五百里的地区为荒服,即为天子守卫远边的荒远地区:靠近要服三百里以内荒凉落后,那里的人来去不受限制;再往外二百里以内可以随意居处,不受约束。
这样,东临大海,西至沙漠,从北方到南方,天子的声威教化达到了四方荒远的边陲。于是舜帝为表彰禹治水有功而赐给他一块代表水色的黑色圭玉,向天下宣告治水成功。天下从此太平安定。 [3]
详述编辑
《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和最有系统性地理观念的著作。战国秦汉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它是禹本人或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关于禹治水过程的一部记录,同时穿插说明了与治水有关的各地山川、地形、土壤、物产等情况以及把贡品送往当时的帝都所在地冀州的贡道。经学者研究确认,《禹贡》大约成书于于舜、禹时代。
《禹贡》中所谈到的中国当时的地理疆土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以及这两条河流之间的平原和山东半岛,西面达到渭水和汉水的上游,包括山西和陕西的中南部。《禹贡》全篇只有1200字左右,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四个部分组成。"九州"部分主要依据自然条件中的河流、山脉和大海的自然分界,把所描述的地区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州。如把山西、陕西交界的黄河以东、河南黄河以北、河北黄河以西的地区划为冀州;把山东济水与河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兖州;把湖北荆山与河南黄河之间的地区划为豫州等。这种区分具有明显的地理学意义,带有自然区划思想的萌芽。但是总的说来,由于只以少数山川表明九州之间的分界,其山只限于岱(泰山)、华、荆、衡,水只限于河(黄河)、济、淮、黑水和海,岱、华只有定点的作用,黑水本身部位不明,所以九州的区界不很明确,只是提供了一个约略的范围。
按照禹治水途经的路线,《禹贡》对各州的山川、湖泽、土壤、植被、特产、田赋和运输路线等自然条件,都作了描述,较真实地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地理特色。如对冀州和兖州的描述,指出了冀州是一种松散的白色土壤,岁收属于上等,有些地方较差,田地属于中等,当地人都衣皮服(皮服可能为贡品)。兖州经过禹的治理,黄河的九条支流都流进自己的河道,雷夏这个地方变成沼泽,河和沮河在此会合;此州以桑田养蚕,土壤是黑色的肥土,草木茂盛,树木高大,田地属于中等;贡品是漆和蚕丝,在贡品的篮子里有各种花纹和颜色的织品。
对其他各州的描写也都比较真实,如由兖州南下至徐州,此地已呈"草木渐包"的面貌。南方的扬州更是草木繁茂,正确反映了淮河下游和长江三角洲之间的自然景观的变化。
关于水系,说兖州"浮于济漯,达于河",即沿济河、漯河,可入黄河;徐州则"浮于淮泗,达于河",即从淮河下游的徐州,可由淮河航行到泗水(古泗水南入淮河),再入荷水(古荷水入泗水)。由于漯河是黄河下游的一个支流,古时济、漯相通,荷水又与济水相通,因而当时兖州、徐州和冀州的水系是相互贯通的。《禹贡》还讲到其他各州与冀州通过水路或某段海路、陆路相互衔接的多条贡道,如青州"浮于汶,达于济";豫州"浮于洛,达于河";扬州"浮于江海,达于淮泗"等。这就把以黄河为中心,主要利用水道通向帝都的水陆交通网络清晰地描绘出来。当然有些贡道的描述既不准确,也不实际。如雍州"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就是无法通航的。
《禹贡》根据土壤的颜色和性状,将九州的土壤分为白壤、黑坟、赤埴坟、涂泥、青黎、黄壤、白坟、坟垆等类别,这是有一定分类价值的。
《禹贡》中专论山岳和河流的"导山"与"导水"两部分内容,是纯粹地理的内容,它们开创了中国关于区域地形的分部门研究的范例。"导"字被认为是"治理"的意思,以与禹治水的史迹相联系。
"导山"按照从北向南的顺序,采取列举山名的方式,把中国的山系分为由西向东延伸的四列。首先把渭水以北和潼关以东的黄河北部的诸山列为一条,从陕西西部的岍山、岐山开始,向东过壶口、雷首、霍山(太岳)、砥柱、王屋、太行、恒山到靠近渤海的碣石山,共12山。这第一列在冀州境内最长,且多转折。第二列大部分相当于秦岭山脉,从青海的西倾山,经鸟鼠同穴之山、太华、熊耳、外方到桐柏,终于至今无法判定的"陪尾"山,共8山。第三列从汉水流域的陕西冢山到湖北的荆山、内方山,终于湖北、河南交界的大别山,共4山。第四列由长江流域的岷山、衡山到敷浅原(可能在今江西德安县境内)共3山组成。这四列山都是由西向东延伸,而且西部集中,东部分散,正确反映了中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的地形特点。四列可再细分为九段,即"导九山"。因当时平地为洪水所淹,故要在山地循行,"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形成沿大山行走的九条大道。一道沿岍、歧至荆山到黄河为止;一道从壶口、雷首到太岳;一道由砥柱、析成至王屋山;一道经太行、恒山、碣石山入海;一道西倾、朱圉、鸟鼠至太华;一道熊耳、外方、桐柏到陪尾;一道冢至荆山;一道岷山至衡山;一道内方山到大别山。后来马融将它分为三条,即导岍为北条,西倾为中条,冢为南条。这就是反映中国古人对山地地形认识的"三条、四列、九山"学说。汉代以后学者关于"山脉"的"三条四列"思想,概源于《禹贡》。
"导水"部分被认为是《禹贡》地理的精华。它按照先北后南、先上游后下游、先主流后支流的顺序,对九州向靠近黄河的帝都贡赋所经过的水道中的九条河流的水源、流向、流经地、支流和入河口等作了描述,开中国水文地理的先声。
《禹贡》首先讲到的是雍州的弱水和黑水。弱水是甘肃张掖西部的一条内陆河。"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说明了它北经合黎山,流入巴丹吉林沙漠,这大致是正确的,也符合干燥地区内流水道的特点。但所说"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则是不真实的。从《禹贡》原文看,黑水似乎是从雍州西部南流经过梁州而流入南海的,这很难找到实地根据;文中提到的"三危"山也只是传说中的山名。所以这段文字很可能是根据传闻写成的。接着讲到黄河、汉水和长江。关于江、河的发源地,文中说到"导河积石"和"岷山导江"。积石即青海的积石山,说明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已知黄河源在青海境内了。但由于对积石山以远地区的情况尚不了解,所以对黄河的了解未能达到最上源。至于"岷山导江"一句,本意是说禹治理长江时曾到达岷山,但包含有长江发源于岷山之意。由于金沙江源远流长,加之山高水急的阻隔,当时人们对它的状况还不了解,所以未把它看作长江的主源,而把远在东边、水量颇大的岷江看成为长江的正源,这是对长江之源认识过程中一个可以理解的历史曲折。关于汉水,由于了解较多,所以写的也较详细。对于当时独流入海的济水和淮河,《禹贡》指出前者"导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被认为在冀州境,入于河的济,又从地下潜流到荣而为泽,再伏潜而出于陶丘北,这才是真正的济水。《禹贡》对济水与汶水以及淮水与泗、沂二水的关系,作了正确的叙述。《禹贡》最后讲到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水和洛水,对于它们的发源和它们入黄河所汇的支流,都作了准确的叙述。
"五服"部分,反映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它不受诸侯割据形势的局限,把广大地区看作一个整体,以帝都为中心,向外扩展。500里之内的地带为"甸服",即王畿;再向外500里之内为"侯服",即诸侯领地;再次为"绥服"(已绥靖地区,即中国文化所及的边境地区)、"要服"(结盟的外族地区)和"荒服"(未开化地区)。这表明了赋制和政治文化影响随距离帝都的远近而不同的事实。但由于所言的范围远超过当时实际了解的地域,对四周边缘地带只能作出"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的粗略交代,不过还是正确地指出了中国东临大海、西北为沙丘移动的沙漠的事实。以上这些内容,充分体现出《禹贡》在中国地理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国最古老、最系统的地理文献,而且它关于九州区划、山岳关联、水道体系、交通网络以及土壤、物产、景色的描述,都体现出明确的地理观念,所以它对中国后世地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述评编辑
《禹贡》的体裁属于地志,是篇迟于《山经》,早于《汉书·地理志》,是先秦最富于科学性的地理记载。有人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此不无道理。它和《山经》有些地方相像,诸如题材也是托古于夏禹治水的神话传说;其分区标准,打破当时邦国割据、诸侯林立的局限,而以大一统思想着眼(这自与先秦其它古籍如《春秋》、《左传》、《国语》以及《诗经》、《国风》等,迥然不同),以名山大川为界等等。不同的是,《禹贡》利用了战国时期发达的地理学知识,超脱了《山经》极原始的地理概念,扬弃了神话成分而专就人类力所可及的平治水土方面来讲;摆脱了《山经》确认四方为沟说,而已知惟东方是海,超过了《山经》东西南北中“五方”的极原始朴素的区划,代之以实际得多的“九州”的区划。因此,我们可以说,产生于春秋末战国初的《山经》,是中国地理著作最古的开山之作;产生于战国中期的《禹贡》,运用战国时期迅速发展的地理学知识,则突破原始的幻想阶段,以征实为目的,尚实地考察,比《山经》又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可以说,《山经》作者在中国地理学史上率先开了结集的一派,《禹贡》作者则“青出于兰”开了征实的一派。《禹贡》对后世地理学发展的影响,甚深且巨,以至清代学者李振裕说它“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数百家, 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
作者不详编辑
九州山川
九州山川
由于内容以大禹治水为主,向来列于虞夏书中,以至古来认为是大禹的亲笔。然而,从迄未发现任何出土的夏文字看,我们远不能相信它是夏代所作;从四千多年前的社会生产力和人类地理知识水平看,夏人进行《禹贡》所述幅员广袤、工程浩大的治水工程,是难以想象的。至若产生于中国人民之中的大禹治水的英雄传说,其讴歌人定胜天的伟大精神的神话价值,自应另作别论。《禹贡》之成书年代,学界向称不一,迄无定论,晚近有代表性的说法大凡有四:一、早年,王国维认为周初人所作,五六十年代辛树帜提出的西周说,认为是太史所录;二、王成组的春秋末期孔子说,他认为禹贡的编写,是孔子基于春秋时代所了解的地理范围和生产条件所写的古文献;金景芳、吕绍刚则持春秋初年说;三、顾颉刚的战国中期说;四、日本学者内藤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其中顾颉刚先生的战国中期说,学界尊此说者较多。顾先生就本篇内执审慎考证,提出《禹贡》九州说和五服分内外两部分说所揭示的当时所谓中国的疆域,必然要到战国的中期即“七雄”各向外方发展之后,才有实际出现的可能,此属存在决定意识:而从是篇全无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在西北所辟诸郡的迹象看,它的问世又不应该迟于战国中期。因此之前一般认为,《禹贡》的写作年代,当为战国中期。 [4] 作者不详。
但是随着在遂公盨上发现“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等字样一下让《禹贡》实际成书年代提前了数百年,另外原本因为文中出现了“铁”也被视为成书时间的重要佐证,但在发掘出的商代文物中发现了铁(通常被认为是陨铁),在一些西周墓中发现了铜包铁的锋刃,刃口由铁打造,这些都成为了对西周说的有力支持。《禹贡》的成书年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文物发掘。
研究著作编辑
宋代程大昌《禹贡论》、《禹王山川地理图》,傅寅《禹贡说断》,清代胡渭《禹贡锥指》,焦循《禹贡注释》、马俊良《禹贡注》、王纲振《禹贡逆志》、张能恭《禹贡订传》、黄翼登《禹贡注删》、夏之芳《禹贡汇览》、夏允彝《禹贡古今合注》,当代有辛树帜《禹贡新解》等。
词条图册
----------------------
甘誓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甘誓是中国古代军事法的一种。著名的上古文献《尚书》中的一篇,已列入十三经之中。甘,是地名;誓,为约信。汉代经典注释学家马融说:军旅曰誓,会同曰诰。郑玄说: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礼也。甘誓是夏启即位后,兴兵讨伐有扈氏所作的军前动员令。在有扈氏南郊甘水之滨发布。夏启在誓言中严正指出,有扈氏的罪名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所以要代表上天讨伐有扈氏。并严令全军将士奋勇杀敌,申明军法:“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袓,费用命戳于社,予则孥戮汝。”向全军宣布将按功行赏、论罪行罚。凡是作战有功的“用命”之士,都将在祖庙受到奖赏;凡是消极怠慢“弗用命”者,都将在社坛受杀身诛妻戮子之刑。 [1]
中文名甘誓出 处《史记·夏本纪》《尚书》作 者夏启文学体裁古文
目录
1 背景
2 内容
3 史书原文
▪ 通行版
▪ 《史记》版
4 作品译文
▪ 通行版
▪ 《史记》版
5 作品赏析
背景编辑
此篇为夏启讨伐有扈氏,在甘地发布的临战誓词。据《史记·夏本纪》载,禹巡视东方,死前把政权传给益,三年后,益又让位给禹的儿子启,于是启继承了帝位。由于这种做法违背了古老的帝位禅让传统,诸侯有扈氏不服,起来反对。启带兵前往征讨,开战前为告诫将士,发表了这篇简短誓词。这篇誓词包含两层意思:1.宣布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的罪行,对其讨伐是代天行罚。2.申明军纪和赏罚。
内容编辑
《甘誓》里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等内容。“威侮五行”就是不敬上天,“怠弃三正”就是不重用大臣。“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指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先祖的神位前颁行赏赐;不努力奉行命令的,便在社神的面前给予惩罚。
此处五行应读五行(heng)指的是五种德行:金木水火土。这是五行(xing)最初的含义。五行是我国2000多年以来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架构,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日常生活影响深远。五行(xing)即指:五种元素;五种能量;五种德行。而五行作为五种德行最早出现在《甘誓》中,最初读heng,汉代,为避文帝刘姮之讳改读为五行(xing)。董仲舒有言:故五行(xing)者,五行(heng)也。参考《中国文化十一讲》 庞朴著 中华书局2008年版
史书原文编辑
通行版
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作《甘誓》。
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2]
《史记》版
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勦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 [3]
作品译文编辑
通行版
启将要在甘进行一场大战,于是召集了六军的将领。夏王说: “啊!你们六军的主将和全体将士,我要向你们宣告:有扈氏违背天意,轻视关乎民生的金木水火土这五行之说,怠慢天子任命的三卿。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现在我只有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
“战车左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箭射杀敌人,你们就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战车右边的兵士如果不善于用矛刺杀敌人,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中间驾车的兵士如果不能使车马进退得当,你们也是不奉行我的命令。服从命令的人,将在祖庙神主受到奖赏;不服从命令的人,将在社神神主前惩罚。我将把你们降为奴隶,或者杀掉。” [2]
《史记》版
启登临帝位后,有扈氏不来归从,启前往征伐,在甘地大战一场。战斗开始之前,启作了一篇誓辞叫做《甘誓》,召集来六军将领进行训诫。启说:”喂!六军将领们,我向你们宣布誓言:有扈氏蔑视天意,背离天、地、人的正道,因此上天要断绝他的大命。如今我恭敬地执行上天对他的惩罚。战车左边的射手不从左边射击敌人,车右的剑手不从右边击杀敌人,就是不服从命令。驭手不能使车马阵列整齐,也是不服从命令。听从命令的,我将在祖先神灵面前奖赏他;谁不听从命令,就在社神面前杀掉他,而且要把他们的家属收为奴婢。”
作品赏析编辑
甘之战
甘之战
天子率领将士亲自出征,必定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决战, 一定要使将士们明白为谁和为什么而战,否则不明不白上战场,多半要吃败仗。主帅是天子,由他来发布战争动员令,既有权威性, 又有感召力,还可以证明出征打仗的正义。 其中没有豪言壮语和长篇大话,没有一个接一个地表态和表决心,最足以征服人心的理由就是奉行天命,简洁而震撼人心。
也许是社会在不断前进吧,后来的檄讨书越来越长,废话越 来越多,理由列出了一大堆却难以震撼人心,成了空洞无物的玩意儿。政治家更能干,可以滔滔不绝地说得天昏地暗,实际上连 鸡都杀不死。事情常常坏在一张嘴上。
学学夏启是有益的。干脆果断,直来直去,表明了意图,就到战场上见分晓,看看到底谁是英雄谁是狗熊。好男儿志在疆场,骑马射箭打枪,不说废话空话。 [2]
词条图册
----------------------
五子之歌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出自《尚书》中的《夏书》,《尚书》原有一百篇,有些篇都已散失了,但《五子之歌》还在,是其一篇,
《五子之歌》是对中国最早的帝王亡国的叹息,体现了中国最早、最原始的政治思想,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唐人同谷子据典故也曾改编过《五子之歌》。
作品名称五子之歌作品出处《史记.夏本纪》;《尚书》文学体裁诗歌改 编唐人同谷子
目录
1 典故
2 原文
3 大概意思
4 译文
典故编辑
大禹的儿子启作为夏朝君主开启了“父传子,家天下”的世袭君主制时代。然而继承王位的儿子太康,就因为没有德行,导致老百姓反感。太康贪图享乐,在外打猎长期不归,国都被后羿侵占。太康的五个弟弟和母亲被赶到洛河边,追述大禹的告诫而作《五子之歌》,表达了五个人的悔意。
夏后太康失国,五位公子作五子之歌以示哀悼。
原文编辑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大概意思编辑
一、大禹说过,老百姓可以亲近,而不可轻视。人民为国家之本,本固了国家才能安宁。
二、大禹说过,不要贪图女色,打猎玩乐,嗜酒,豪华的住宅。只要有此一项,就会导致亡国。
三、陶唐氏部落本来有很广大的土地,因为失德,败坏纲常,导致灭亡.
四、大禹为后世楷模,治定了法典,因为太康废弃了典法,导致宗庙祭祀灭绝。
五、我们被后羿逼到洛河对岸,没有归宿,叹息不谨慎的行为,追悔莫及。
译文编辑
太康处在尊位而不理事,又喜好安乐,丧失君德,众民都怀着二心;竟至盘乐游猎没有节制,到洛水的南面打猎,百天还不回来。有穷国的君主羿,因人民不能忍受,在河北抵御太康,不让他回国。太康的弟弟五人,侍奉他们的母亲跟随太康,在洛水湾等待他。这时五人都埋怨太康,因此叙述大禹的教导而写了歌。
其中一首说:“伟大的祖先曾有明训,人民可以亲近而不可看轻;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牢固,国家就安宁。我看天下的人,愚夫愚妇都能对我取胜。一人多次失误,考察民怨难道要等它显明?应当考察它还未形成之时。我治理兆民,恐惧得像用坏索子驾着六匹马;做君主的人怎么能不敬不怕?”
其中第二首说:“禹王的教诲这样昭彰,可你在内迷恋女色,在外游猎翱翔;喜欢喝酒和爱听音乐,高高建筑大殿又雕饰宫墙。这些事只要有一桩,就没有人不灭亡。”
其中第三首说:“那陶唐氏的尧皇帝,曾经据有冀州这地方。现在废弃他的治道,紊乱他的政纲。就是自己导致灭亡!”
其中第四首说:“我的辉煌的祖父,是万国的大君。有典章有法度,传给他的子孙。征赋和计量平均,王家府库丰殷。现在废弃他的传统,就断绝祭祀又危及宗亲!”
其中第五首说:“唉!哪里可以回归?我的心情伤悲!万姓都仇恨我们,我们将依靠谁?我的心思郁闷,我的颜面惭愧。不愿慎行祖德,即使改悔又岂可挽回?”
四层防御沟壕
四层防御沟壕
代表夏朝君主地位的玄圭,为大禹所传
代表夏朝君主地位的玄圭,为大禹所传
五子之歌中的五位王子所居的地方为今河南巩义市花地嘴遗址。 [1]
唐人同谷子据典故改编的诗歌
五子之歌
唐·同谷子
一
邦惟固本自安宁,临下常须驭朽惊。
何事十旬游不返,祸胎从此召殷兵。
二
酒色声禽号四荒,那堪峻宇又雕墙。
静思今古为君者,未或因兹不灭亡。
三
唯彼陶唐有冀方,少年都不解思量。
如今算得当时事,首为盘游乱纪纲。
四
明明我祖万邦君,典则贻将示子孙。
惆怅太康荒坠后,覆宗绝祀灭其门。
五
仇雠万姓遂无依,颜厚何曾解忸怩。(雠读仇,同仇)
五子既歌邦已失,一场前事悔难追
五子之歌中体现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与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 [2]
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民为邦本)”,释义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这一思想反映了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与清华简之厚父中的“民心惟本,厥作惟叶”的民本思想一样。其他体现民本思想的还有如:
《尚书·虞夏书·皋陶谟》兴“五教”、定“五礼”、立“九德”、亲“九族“,坚持公正,刑教兼施等。如“五教”的内容即“父义、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皋陶的民本思想被夏朝君主做为重要的治国典章并实行,使得国富民强、天下大治。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说:“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礼记·缁衣》)。
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
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儒家西河学派的创始人子夏在《春秋谷梁传》中说“民者,君之本也”。
西汉著名政论家与文学家贾谊“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新书·大政》)。
唐太宗李世民“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
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的历时18年之久的隆万大改革运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张居正在《请蠲([juān],免除)积逋([bū],拖欠)以安民生疏》中言:“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
词条图册
----------------------
胤征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夏朝时,掌管日月运行的羲和的后代沉湎于淫乱,胤前往征讨,在大战之前作了《胤征》来鼓舞士气。原文出自《尚书》。
中文名《胤征》作 者胤征朝 代夏朝事 件胤前征讨羲和的后代目 的鼓舞士气
目录
1 胤征原文
2 胤征白话文
3 《尚书》简介
胤征原文编辑
《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 胤征
《武英殿十三经注疏》本尚书正义 胤征 [1]
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羲和废厥职,酒荒于厥邑,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征定保,先王克谨天戒,臣人克有常宪,百官修辅,厥后惟明明,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惟时羲和颠覆厥德,沈乱于酒,畔官离次,俶扰天纪,遐弃厥司,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瞽奏鼓,啬夫驰,庶人走,羲和尸厥官罔闻知,昏迷于天象,以干先王之诛,《政典》曰:‘先时者杀无赦,不及时者杀无赦。’今予以尔有众,奉将天罚。尔众士同力王室,尚弼予钦承天子威命。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天吏逸德,烈于猛火。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呜呼!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其尔众士懋戒哉!” [2]
胤征白话文编辑
夏帝仲康开始治理四海,胤侯受命掌管夏王的六师。羲和放弃他的职守,在他的私邑嗜酒荒乱。胤侯接受王命,去征伐羲和。
胤侯告戒军众说:“啊!我的众位官长。圣人有谟有训,明白指明了定国安邦的事。先王能谨慎对待上天的警戒,大臣能遵守常法,百官修治职事辅佐君主,君主就明而又明。
每年孟春之月,宣令官员用木铎在路上宣布教令,官长互相规劝,百工依据他们从事的技艺进行谏说。他们有不奉行的,国家将有常刑。
“这个羲和颠倒他的行为,沉醉在酒中,背离职位,开始搞乱了日月星辰的运行历程,远远放弃他所司的事。
前些时候季秋月的朔日,日月不会合于房,出现日食,乐官进鼓而击,啬夫奔驰取币以礼敬神明,众人跑着供役。羲和主管其官却不知道这件事,对天象昏迷无知,因此触犯了先王的诛罚。
先王的《政典》说:历法出现先于天时的事,杀掉无赦;出现后于天时的事,杀掉无赦。
“现在我率领你们众长,奉行上天的惩罚。你等众士要与王室同心协力,辅助我认真奉行天子的庄严命令!火烧昆山,玉和石同样被焚烧;天王的官吏如有过恶行为,害处将比猛火更甚。应当消灭为恶的大首领,胁从的人不要惩治;旧时染有污秽习俗的人,都允许更新。
“啊!严明胜过慈爱,就真能成功;慈爱胜过严明,就真会无功。你等众士要努力戒慎呀!”
《尚书》简介编辑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参考资料
----------------------
尹至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尹至》,尚书类文章,出土于清华简,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篇 名尹至创作年代商出 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目录
1 简文
2 译文
3 《尚书》简介
4 试论
简文编辑
惟尹自夏徂亳,逯至在汤。汤曰:“格!汝其有吉,志!”尹曰:“后!我来越今旬日。余美其有夏众不吉,好其有后厥志其仓,宠二玉,弗虞其有众。民沇曰:‘余及汝偕亡。’惟灾虐德、暴身童、亡典。夏有祥,在西在东,见章於天。其有民率曰:‘惟我速祸。’咸曰:‘曷今东祥不章?’今其如台?”汤曰:“汝告我夏隐,率若时?”尹曰:“若时。”汤盟质及尹,兹乃柔大萦。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剪西邑,戡其有夏。夏料民,入於水,曰战。帝曰:“一勿遗。”
译文编辑
伊尹从夏邑往亳,偷偷地赶回到汤那里。汤说:“来,你莫非有好消息?”伊尹说:“君主,我回来,到今天一共走了十天。我探察到夏朝的民众都怀有美好愿望,而其君主却心志不合,宠幸琬、琰二女,不忧恤他的百姓。百姓众口一词地说:‘我和你都死!’他仍然贼害有德,暴厉自用。夏邑天空出现了异常征兆,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其民众传说:‘这是我们自己招的祸。’都说:‘为什么如今东兆不彰?我们怎么办?’”汤问:“你所告我的夏朝隐情,确实都是这样吗?”尹曰:“是这样。”于是汤和伊尹盟誓灭夏。这是柔大萦(?)。汤前往征夏,夏人不服。伊尹自度其德不差,遂定计从西边进攻夏邑,战胜夏人。夏朝逃散的人进入水域顽抗。汤下令说:“一个都不要留!”
《尚书》简介编辑
2010年1月5日,清华大学公布了清华简的首批研究成果,九篇清华简中的先秦文献经过2000多年的辗转流传后终于得以面世,这些文献也证明了目前有一些流传的《尚书》中的篇章是后人的伪作。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经过两年的努力,清华大学研究团队共整理出60余篇文献,计划出版十五辑整理报告。
此次面世的九篇文献中,前八篇都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孔子删减《尚书》之后《书》仍有百篇之多,但经孔子删减的篇章,大多失传。清华简是首次发现《尚书》以及类似的典籍。
现存的有一些《尚书》篇章,经过宋代许多学者研究已定论为后人伪作,这次清华简的出现,证明了其中一些为伪作。
《(上夕下录)》,整理者李学勤先生读为“逯”,认为意为“行也”。单育辰先生属上与“亳”连读为“亳麓”。郭永秉先生将“(上夕下录)”字属下读。他指出,“(上夕下录)”见於甲骨,合集20964+21310“乙巳(上夕下录)雨”,黄天树先生疑“(上夕下录)”即甲骨文夜间时称“中(上夕下录)”之省,应当是正确的(《殷墟甲骨文所见夜间时称考》,见《黄天树古文字论集》185-188页)。颇疑“(上夕下录)至在汤”之“(上夕下录)”,就是这个夜间时称。宋华强先生读为“从”。
关於“(上夕下录)”字的解释,笔者目前比较倾向於郭先生的说法。才,整理者读为“在”,认为意为“存问”。郭先生认为“(上夕下录)至在汤”犹古书“夜至於楚军”(《左》宣十二年),可见他认为“在”相当於“於”。廖名春先生、宋华强先生也有相同的意见。
笔者赞成郭先生等人的意见,“至在汤”即“至於汤”,指的是至於汤的处所。“至”、“至於”後面加人名的句式,目前还没有找到完全相同的例证,不过文献中的几个例子可以作为间接的证明。首先,《诗·卫风·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郑玄笺云:“徂,往也。我自是往之女(汝)家。”“自……徂……”的句式古书习见,此处是用人称代词“我”、“尔”来指称“我家”、“汝家”。这与简文用“汤”指代汤的处所是有相似之处的。其次,《史记·殷本纪》“伊尹去汤适夏”、《尚书大传·汤誓》(辑本)“是以伊尹遂去夏适汤”,“去”、“适”的後面可以加人名“汤”。这说明“至”的後面接“汤”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清华简《尹诰》简1“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郭店简和上博简《缁衣》作“惟尹允及汤咸有一德”。“及”,学者一般认为是并列连词,相当於“与”,比如季旭升先生就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伊尹与汤并列‘咸有一德’”。廖名春先生认为《尹诰》的“既”当读为“暨”,连词,是与、及、和之义。“惟尹既及汤”,即“惟尹暨及汤”,也就是“惟尹与汤”。“暨”、“及”复词同义。
笔者认为,《尹诰》此句应该断句并标点为:“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及汤”与《尹至》的“至於汤”含义相同,“及”的意思也是“至”。《孟子·告子下》曾言及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就”的意思是“归於”,与“至”、“及”含义近似。“既”如字读,意思是“已经”。简文是说伊尹归汤之後,君臣同心同德,不互相怀疑。正因为如此,所以《礼记·缁衣》中孔子引用这句话和《诗》“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尚书》中的《尹至》和《尹诰》是有关伊尹和商汤的重要文献,涉及商汤灭夏的史实,极为重要。其中的《尹诰》又称为《咸有一德》。把清华简《尹诰》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现存的伪古文系后人伪作。清华的专家解释,伪作和真作在价值观和历史观上大不相同,伪作受到之后儒家文化的影响,讲了很多大道理,但是真作更具有神话色彩。 [1]
试论编辑
清华简《尹至》简1首句作:
惟尹自夏徂亳,(上夕下录)至才(在)汤。
”来佐证“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於其臣,而臣不惑於其君矣”的言论。
咸有一德,整理者已经指出:
《礼记·缁衣》郑注:“咸,皆也。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书·咸有一德》孔传:“言君臣皆有纯一之德”,解释略有不同。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郑注更为准确。 [2]
参考资料
----------------------
汤誓 (商汤讨伐夏桀的檄文)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汤誓是中国古代国王发布的军事法令之一。商代开国君主汤在征伐夏桀之时,军旅会战于鸣条之野,为戒士众而作。现载于十三经之一的《尚书》之中。主要内容为:汤王首先宣布夏桀罪状,以示出师有名。汤王称夏桀获罪于天,昏暗无德,天命殛之,非我小子敢行以臣伐君、举乱犯上之事。桀已尽失君道,不忧念民众、舍弃稼穑,夺农功之业,以敛财货。劳遏民力,丧失人心。民众诅咒说:如桀为日,愿与日俱亡。夏桀罪恶多端、我畏上天,故而受命讨伐,以示天威,以正天道。接着申明赏罚:将土务要同心戮力,共助我一人,以行天罚。如有战功,我将重赏,决不食言;如若不从我誓言,我则并杀你们和你们的妻子儿女。此外,誓文也记载了拟欲迁社及伐三腰之事。
中文名汤誓出 处《尚书·商书》分 类古代典籍所处时期商朝
目录
1 简介
2 背景
3 原文
▪ 原版
▪ 《史记》版
4 注释
5 译文
▪ 原版译文
▪ 《史记》版
6 结果
7 读解
8 人物
▪ 原名
▪ 个性
▪ 强悍
9 辨伪
简介编辑
汤名天乙(上古时代尧舜禹启汤都是谥号),汤是舜的大臣契的十四代孙,商朝的开国君主。当时夏王桀(癸履)荒淫暴虐,民怨很大;侵削诸侯,诸侯怨恨。诸侯昆吾氏举兵叛乱,汤率领诸侯讨伐昆吾。消灭昆吾以后,汤又乘胜讨伐夏桀。伐桀以前,汤的军民不愿战争。汤在都城亳(bó勃)告喻众人吊民伐罪的道理。史官记录这篇誓词,名叫《汤誓》。本篇分两段。第一段说明兴师征伐的原因。第二段申明赏罚的办法。篇中“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真实反映了夏国人民痛恨暴君暴政的心情,十分可贵。
由商的始祖契到汤经历了14代,商族这时已经成为黄河下游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了。
汤的时候,夏朝的内政已经十分腐败,特别是夏的最后一个国君桀,以残暴统治而闻名。当时的夏朝已近末日,朝野上下无不怨声载道。我们不妨来听听当时流传的一首民歌是怎样唱的:“你这个太阳啊,什么时候才能消灭呢?我愿和你一块死去!”单从表面上看,这首民歌是诅咒太阳的,其实是用太阳来比喻夏桀。
商汤在动员中历数夏桀的暴行,从沉重的负担到无尽的苦役,把丧尽民心的夏桀揭发得淋漓尽致。
《尚书》篇名。几乎可以肯定是伪作。然而《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所录原文与今本十分相似,可见今本并非完全是伪作。
背景编辑
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成汤正式兴兵讨伐夏桀。趁着这个大好时机,商汤逐渐向黄河上游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先是率兵消灭了附近的小国和部落,又消灭了韦、顾、昆吾等较强大的部落,拆除了夏的保护屏障。终于,灭夏的战争准备就绪了。商汤带领大军屯集于鸣条,即今天山西省夏县西北一带。为了一举消灭夏桀,临战之前,商汤发出了隆重的动员令,召开了隆重的誓师大会,发表了讨伐夏桀的檄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汤誓”。
原文编辑
原版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
王曰:“格尔众庶1,悉听朕言。非台2小子敢行3称乱!有夏4多罪,天命殛5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6不恤我众,舍7我穑事8,而割9正10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11遏12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13,曰:‘时日曷14丧15?予及汝皆亡。’夏德若16兹,今朕必往。”
“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17!尔无不信,朕不食言18。尔不从誓言,予则孥戮汝,罔有攸赦19。”
《史记》版
王曰:“格女众庶,来,女悉听朕言。匪台小子敢行举乱,有夏多罪,予维闻女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女有众,女曰:‘我君不恤我众,舍我啬事而割政。’女其曰:‘有罪,其柰何?’夏王率止众力,率夺夏国。众有率怠不和,曰:‘是日何时丧?予与女皆亡!’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尔尚及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理女。女毋不信,朕不食言。女不从誓言,予则帑僇女,无有攸赦。”
注释编辑
1.格尔庶众:格:来。庶:众多
2.台:(yí宜)<代>第一人称。我;我的。《尚书·说命上》:“朝夕纳诲,以辅台德。”
3.行:(háng航)《易·艮·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书·禹贡》:“祗台德先,不距朕行。”《诗·魏风·十亩之间》:“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论语·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战国策·燕策》:“行而无信。”《尔雅·释诂下》:“行,言也。”郭璞注:“今江东通谓语为行。”清洪颐煊《读书丛录》卷八:“《左氏哀元年传》:‘因吴太宰嚭以行成。’服虔注:‘行成,求成也。’《管子·山权数篇》:‘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是皆行为言也。”这里用为言说之意。
4.夏:(xià下)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 ,即夏后氏。《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后皋。”《韩非子·五蠹》:“构木钻燧于夏后氏。”《史记·货殖列传》:“虞夏以来。”
5.殛:(jí极)《左传·襄公十一年》:“明神殛之。”《说文》:“殛,诛也。”这里用为诛、杀死之意。
6.后:(hòu厚)《书·舜典》:“班瑞于群后。”《诗·小雅·楚茨》:“乐具入奏,以绥后禄。”《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说文》:“后,继君体也。”这里用为君王之意。
7.舍:《诗·小雅·何人斯》:“尔之安行,亦不遑舍。”《左传·昭公九年》:“舍药物可也。”《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礼记·月令》:”耕者少舍。“《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这里用为停止之意。
8.穑事:(sè色)《书·洪范》:”土爰稼穑。“《诗·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小雅·信南山》:”曾孙之穑,以为酒食。“《诗·大雅·生民》:”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说文》:”穑,谷可收曰穑。“这里用为稼穑之事,指农事。
9.割:(gē戈)古通”害“。《书·尧典》:”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书·多方》:”日钦劓割夏邑。“《书·大诰》:”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这里用为危害之意。有损害,妨碍之意。
10.正:通”征“。《管子·山至数》:”故诸侯服而无正。“《礼记·燕义》:”司马弗正。“这里用为出兵征讨之意。
11.率:《书·舜典》:”蛮夷率服。“《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曰。“《古诗十九首》:”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这里用为相率,带头之意。
12.遏:《书·舜典》:”百姓如丧考妣,三载,四海遏密八音。“《吕氏春秋·安死》:”扑击遏夺。“这里用为断绝之意。
13.协:(xié鞋)《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书·洪范》:“协用五纪。”《说文》:“协,众之同和也。”《资治通鉴》:“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这里用为和睦、融洽之意。
14.曷:(he和)《易·损·辞》:“曷之用?二簋可用享。”《书·盘庚上》:“汝曷弗告朕。”《诗·召南·何彼襛矣》:“曷不肃雝?王姬之车。”《诗·邶风·雄雉》:“道之云远,曷云能来?”《诗·小雅·渐渐之石》:“曷其没矣。武人东征,不遑出矣。”《说文·曰部》:“曷,何也。”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何”,表示疑问之意。
15.丧:(sàng上)《易·坤·辞》:“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论语·述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诗·唐风·葛生序》:“(晋献公)好攻战,则国人多丧矣。”郑玄笺:“丧,弃亡也。”《说文·哭部》:“丧,亡也。”段玉裁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谓。”这里用为逃避之意。
16.若:《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诗·齐风·猗嗟》:“抑若扬兮。”《诗·小雅·雨无正》:“若此无罪,沦胥以铺。”《老子·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荀子·非相》:“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战国策·秦策》:“织自若。”这里用为如此、这样之意。
(17)赉(lai):赏赐。
(18)食:吞没。食言:指不讲信用。
(19)罔:无。攸:所。
译文编辑
原版译文
王说:“来吧!你们众位,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乱!因为夏国犯下许多罪行,天帝命令我去讨伐它。现在你们众人会说:‘我们的君王不怜悯我们众人,荒废我们的农事,为什么要征伐夏国呢?’我虽然理解你们的话,但是夏氏有罪,我畏惧上帝,不敢不去征伐啊!现在你们会问:‘夏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夏王耗尽民力,剥削夏国的人民。民众怠慢不恭,同他很不和协,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夏的品德这样坏,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
“你们要辅佐我这个人,实行天帝对夏的惩罚,我将重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不会说假话。如果你们不遵守誓言,我就会把你们降成奴隶,或者杀死你们,不会有所赦免。” [1]
《史记》版
商汤说:“来,你们众人,到这儿来,都仔细听着我的话:不是我个人敢于兴兵作乱,是因为夏桀犯下了很多的罪行。我虽然也听到你们说了一些抱怨的话,可是夏桀有罪啊,我畏惧上天,不敢不去征伐。如今夏桀犯下了那么多的罪行,是上天命令我去惩罚他的。现在你们众人说:‘我们的国君不体恤我们,抛开我们的农事不管,却要去征伐打仗。’你们或许还会问:‘夏桀有罪,他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夏桀君臣大徭役,耗尽了夏国的民力;又重加盘剥,掠光了夏国的资财。夏国的民众都在怠工,不与他合作。他们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消灭,我宁愿和你一起灭亡’!夏王的德行已经到这种地步,现在我一定要去讨伐他!希望你们和我一起来奉行上天降下的惩罚,我会重重地奖赏你们。你们不要怀疑,我绝不会说话不算数。如果你们违抗我的誓言,我就要惩罚你们,概不宽赦!”
结果编辑
鸣条之战终于拉开了序幕。商汤的军队士气高昂,直向夏桀的军营扑去。夏的士兵本来就满肚子的气,这时候,有谁还替夏桀卖命呢!双方一交手,夏的军队一触即溃,夏桀一看大势不好,落荒而逃。兴盛一时的夏王朝灭亡了,商汤在亳建立了商王朝,开创了新的大业。
读解编辑
夏桀在历史上以残暴著称,由此导致了夏王朝覆灭。他自比为太阳,以为光照万里,何等地自高自大!但是他忘了一点,当太阳最耀眼的时候,便预示着它即将西下殒落,辉煌难再。这世上从古至今,没有永不殒落的太阳,而只有殒落之后有新的太阳升起。果然,夏桀的残暴激起了天怨人怒,众叛亲离。从此,夏王朝的太阳便永远殒落了。
商汤正是看准了天怨人怒的大好时机,举兵伐桀他显得没有夏启讨伐有扈氏时那么自信,那么正气凛然,而是以劝说加威胁,软硬兼施,不由得有些让人怀疑他振振有词地控诉夏桀暴行时,是不是心怀鬼胎,另有打算?
慷慨激昂最容易激起听众的共鸣。善于演说的讲演者早已把听众的心理揣摩透底了,正如有人很懂得用一把鼻涕一把泪来赚去别人同情爱怜一样。
商汤肯定算得上是出色的演说家,那句“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是他编出来的吗?)有巨大的穿透力,可以算得上是个千古名句。
我们应该学习商汤的演说技巧:先摆出一副谦和的姿态赢得印象分;直截了当提出最过硬的理由, 表明目的;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消除听众的顾虑,进一步说服和打动听众;表明自己决心已定,义无返顾; 最后严辞威胁加上利诱。别的不说,商汤在印象、心理、权威性诸方面都得分。有了民众的支持,他成功了。
人物编辑
原名
桀原来并不是叫桀,他有自己的名字:癸,或者叫履癸。癸字听起来象魁梧的魁,昂昂男子之气,很是精神。其实履癸本来的确很阳刚。《帝王世纪》说他“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当然很不一般。也许很不一般的履癸自己也想不到,他是自己家族四百来年王朝的终结者。更想不到的是他的名字也活生生地被自己的对手商汤给换成了“桀”,桀的意思是“贼人多杀”,而且一盖棺定论,就传扬了几千年。
当然王朝覆灭的帐可以从孔甲开始算起。孔甲是桀的太公。桀的爷爷皋和桀的爸爸发也都不怎么样,正事做不好,却都延续了孔甲的淫奢习性。只不过皋和发当国王的年月也不久,淫奢的水平还不够高,换来的最多只是“诸侯多畔夏”,被下属们看不起而已。虽然坦率地说,在这样的看不起里面已经渐渐在四周酝酿着取而代之的雄心,但毕竟,都还掩藏在心里面。
个性
该来的早晚会来。履癸把几代人累计下来的民间怨愤给推到了顶点。翻开历史的记载,还真的找不到几句好话:
古本《竹书纪年》说桀大兴土木过骄奢的日子: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 … 殚百姓之力;《左传?宣公三年》说桀有昏德,鼎迁于商;乐彦《括地谱》里说夏桀无道;《史记?夏本纪》说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 既没德也没道,群众基础已经差得一塌糊涂,就等有人来振臂一呼了。
一呼的人早就准备好了。他叫汤。和履癸更多地喜欢展示自己的强悍不同的,汤喜欢动脑筋。其实履癸也知道汤不是个善于之辈。当年就乃召汤而囚之夏台,这就象夫差让勾践沦为了阶囚,项羽把刘邦叫到了鸿门宴上,可惜的是履癸太自以为是,已而释之。履癸后来的确很后悔,一再地跟别人说:吾悔不遂杀汤於夏台,使至此。其实履癸后悔得不是地方。汤用了什么计谋让他心软并不重要,当年也许履癸还自以为放得很聪明,把自己的大度当成是收买人心。在我看来,人心并不是收买来的。收买了一时到头来可能会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重要的是你自己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做了什么。人心自有公论,或者公道自在人心,这样的话听起来好象很飘渺,但你要是象上苍一样地看着人的一生轨迹,我相信一定会很认同。
也许旁观者更容易认同罢。轮到了自己就自然犯糊涂。夫差和项羽是这样,我们也并不比他们更聪明。看来,能控制的大约只有自己的骄奢贪欲。
履癸就没有办法控制。所以《国语·晋语》说:“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所以,《帝王世纪》说:“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常置妹喜于膝上。妹喜好闻裂缯之声,桀为发裂缯,以顺适其意”;所以《竹书纪年》说:“桀伐岷山,岷山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无子,刻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末喜氏”。生活上如此放荡,当然就没有精力去理智地想问题办事情。你要是一介凡夫,那你是风流玉树;可惜的是你屁股下面的位置有那么多人在盯着,后果怎么样估计用膝盖也能想得出来。
强悍
更厉害的是还有个叫伊尹的人。伊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以后再聊,也许是贤臣也许是奸雄面目到现在也不能说是很清楚。不过这时候的伊尹在桀的面前是反戈一击。当然伊尹要比当年的寒浞要厉害,耍手段的工夫也棋高一着。伊尹不仅能从桀的队伍里跑出来去帮助汤,顺便还能把桀的女人妹喜给顺道拐走。这对于很看中自己强悍的桀来说,真是从心上给插了一把尖刀。
顺便我想说句公道话。自古都说红颜是祸水,妹喜多少年来也都被看成了谗妖惑主的典型荡女。其实关妹喜什么事呢?如果你要是舜的水平,人家也能做成娥皇女英。美女和天下都在你的手里,你自己糟蹋,末了把罪过都推到女人头上,这才是典型的不厚道呵。
不管怎么说,汤的底气是越来越足了。何况身边还有知己知彼的伊尹在出谋划策。于是有一天,在鸣条那个地方,汤就象当年的夏启在甘一样,号令三军,发出《汤誓》。
辨伪编辑
《孟子·梁惠王上》里引《汤誓》,引的句子是“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与《尚书·汤誓》中基本一致。
但《国语·周语上》引《汤誓》,引的句子却是“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不见于《尚书·汤誓》,却与《尚书·汤诰》中“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相似。《墨子·尚贤》引《汤誓》,引的句子是“聿求元圣,与之戮力同心,以治天下”,也不见于《尚书·汤誓》,也与《尚书·汤诰》中的句子相似:“聿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
仲虺之诰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仲虺之诰》为《尚书·商书》名篇,解决了商汤最顶心的问题——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政权的合法性来源于合理的制度(大禹长久的事业)、来源于上天的意旨(天命)、来源于人民的支持(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而不是交接的手续。这也是我们认定商汤的造反是种革命的重要理由。
中文名尚书仲虺之诰作 者未知体 裁历史文献汇编
目录
1 仲虺 简介
2 《仲虺之诰》 - 原文及解析
3 《仲虺之诰》 - 评论
4 《仲虺之诰》 - 周秉钧解
仲虺 简介编辑
商汤之贤相,与伊尹一起辅佐商王。《左传》定公元年载:「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为夏车正,奚仲迁于邳。仲虺居薛,以为汤左相」。可知仲虺为奚仲之后,商汤之左相,居于薛。薛,在今山东省滕县南四十里。《尚书.序》中曾经提到「仲虺作诰」,但东汉时已经亡佚。《墨子.非命上》:「仲虺之告曰:我闻于有夏,人矫天命,布命于下,帝伐之恶,龚丧厥师」。《左传》襄公三十年,子皮说:「《仲虺之志》云:『乱者取之,亡者悔之』」。可见仲虺在政治上有一定主张。
仲虺这个人可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姓任,又名莱朱,是发明舟、车的大发明家奚仲之后,据说出生时雷声虺虺,闪电如蛇,大雨倾盆,解了家乡薛地多年不遇的旱灾。古时形容雷鸣声为“虺虺”,同时“虺”也是蛇的代称,下雨时闪电就非常象一条条长蛇飞舞,于是他的父亲薛君借景生情,给儿子起名叫“虺”,并给他以赤蛇纹身。可能他排行老二,所以叫任仲虺。仲虺长大后显示出非凡的治国才能,把薛国治理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时夏桀荒淫无道,“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老百姓民不聊生。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不少方国都起了反抗夏桀之心,其中以商汤的势力最大。时势造英雄,仲虺果断投奔了商汤,被知人善任的商汤拜为左相,和右相伊尹一起成为辅佐商汤灭夏的左膀右臂,先后灭掉韦国、顾国、昆吾国,在鸣条一战中歼灭了夏桀的主力,放逐夏桀于南巢,三千诸侯共拜商汤为天子。
《仲虺之诰》 - 原文及解析编辑
【序】汤归自夏至于大垌1,仲虺2作诰3。
【注释】1.大垌:地名。
2.仲(zhòng众)虺(huī灰):人名。汤王的左相,奚仲的后代。
3.诰:《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易·姤·象》:“后以施命诰四方。”《尚书·大序》:“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列子·杨朱》:“告上曰告,发下曰诰。”《荀子·大略》:“诰誓不及五帝。”《说文》:“诰,告也。”段玉裁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这里用为告诉之意。
【译文】汤讨伐夏桀后从夏回国来到大垌,左相仲虺作诰。
1、征服人的形体不如征服人的心
【原文】成汤1放2桀于南巢3,惟4有惭德5。曰:“予恐来世以台6为口实。”
仲虺乃作诰,曰:“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乂7。有夏昏德,民坠涂炭8,天乃锡王勇智,表9正万邦,缵10禹旧服11,兹率12厥典,奉若天命。
【注释】1.成汤:即汤王,由于他用武力讨伐夏桀获得成功,因此叫成汤。汤是名字,成是谥号。
2.放:《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说文》:“放,逐也。”这里用为驱逐、流放之意。
3.南巢:地名。
4.惟:《易·屯·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书·舜典》:“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诗·大雅·生民》:“载谋载惟,取萧祭脂。”郑玄笺:“惟,思也。”《说文·心部》:“惟,凡思也。”《尔雅·释诂下》:“惟,思也。”这里用为思考之意。
5.德:通“得”。《墨子·节用上》:“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这里用为取得、获得之意。
6.台:(yí宜)《书·汤诰》:“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尔雅·释诂上》:“台,我也。”唐庐肇《汉堤诗》:“流灾降慝,天曷台怒。”宋王禹称《奠故节度使文》:“魂且有之,察台深意。”这里用为“我”之意。
7.乂:(yi义)《书·尧典》:“下民其咨,有能俾乂?”《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尔雅》:“乂,治也。”《汉书·武五子传》:“保国乂民。”这里用为治理安定之意。
8.涂炭:《孟子·公孙丑上》:“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这里比喻为污浊、令人痛苦的地方之意。
9.表:《墨子·备城门》:“城上千步一表。”《荀子·儒效》:“君子言有坛宇,行有防表。”《荀子·天论》:“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韩非子·安危》:“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尽力于权衡。”《韩非子·用人》:“故以表示目,以鼓语耳,以法教心。”《吕氏春秋·慎小》:“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本意为作标记的木柱之意,这里延伸为表记之意。
10.缵:(zuǎn纂《诗·豳风·七月》:“载缵武功。”《诗·大雅·大明》:“于周于京,缵女维莘。”《诗·鲁颂·閟宫》:“奄有下土,缵禹之绪。”《礼记·中庸》:“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说文》:“缵,继也。”这里用为继承之意。
11.服:《书·禹贡》:“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书·酒诰》:“肇牵车牛,运服贾。”《论语》:“有事,弟子服其劳。”《墨子·尚贤》:“以德就利,以官服事。”这里用为从事、致力之意。
12.率:《书·伊训》:“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诗·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诗·大雅·緜》:“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诗·大雅·假乐》:“率由旧章。”《左传·哀公十六年》:“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礼记·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荀子·哀公》:“虽不能尽道术,必有率也。”这里用为遵循之意。
【译文】成汤把夏桀流放到南巢这个地方,思考自己的作为便惭愧自己的所得。说:“我恐怕后代把我的行为当作话柄。”
仲虺于是作诰,说:“呜呼!思考那上天生育的这些人民都有七情六欲,没有君主就会混乱,只有天生聪明的人时常能治理。那夏桀昏乱得到报应,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上天于是赐给大王勇气与智慧,用标志端正万邦,继承大禹所继承的,遵循大禹的典籍常规,把这些尊奉为天的命令。
【说明】成汤消灭了夏国,流放了夏桀,但却高兴不起来,这是因为使用了暴力。中国人崇尚仁义礼智信,反对暴力,恐怕就是来源于此。从尧舜禹以来,都是帮助别邦兴旺发达从而使该邦成为自己的附属邦国,都很少使用武力。这是因为当时的人们都知道,征服人的形体不如征服人的心。从夏启开国(公元前2070年)到夏桀丧国(公元前1600年),虽然只有四百来年,但人类的思想发展却有了很大的进步,人们已经知道对大自然的治理及对人类社会的治理。道路及河流的治理使人们不再是散居各地老死不相往来的了。尽管对帝王的进贡要消耗自己的一部分财产,但帝王的赏赐也使自己的财产增加了丰富性。再加上农业经验的交流、各种日用品的交换,人民的生活是日趋稳定。正是因为有了稳定而丰富的生活,才促使了夏桀这样的人的产生。所以仲虺说得对,人都有七情六欲,如果任由个人的七情六欲的发展,那么人类社会必然是混乱的。从夏国开国君主大禹开始,就有了各种法律典章,以限制、约束人们的个人行为,使个人的行为不至于影响别人的、公众的利益。而夏桀放纵自己的七情六欲,严重影响了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仲虺认为,以暴制暴,用武力强迫危害人民的人停止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只要成汤自己着重遵守大禹所留的法律典章,把它们看成是上天对人的约束,那么成汤也就是正确的了。
【原文】“夏王有罪,矫1诬上天,以布命于下。帝用不臧2,式3商受命,用爽4厥师。简5贤附6势,实繁7有徒8。肇9我邦于有夏,若苗之有莠10,若粟之有秕11。小大战战12,罔不惧于非辜。矧13予之德14,言足听闻。
“惟王不迩15声色,不殖16货利。德懋17懋官,功懋懋赏。用人惟已,改过不吝18。克19宽克仁,彰20信兆民。
“乃葛21伯仇22饷23,初征自葛,东征西夷24怨,南征北狄25怨,曰:‘奚26独后予?’攸27徂28之民,室家相庆,曰:‘徯29予后,后来其苏30。’民之待商,厥惟旧31哉!
【注释】1.矫:(jiáo角)《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遇之肴,矫以郑伯之命而犒师焉。”《谷梁传·宣公十五年》:“矫王命以杀之。”《墨子·非命》:“彼用无为有,故谓矫。”《战国策·齐策四》:“矫君命。”《吕氏春秋·悔过》:“乃矫郑伯之命以劳之。”《史记·魏公子列传》:“矫魏王令。”这里用为假托、诈称之意。
2.臧:(zang脏)《诗·邶风·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怲怲。既见君子,庶几有臧。”《诗·大雅·抑》:“辟尔为德,俾臧俾嘉。”《论语·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荀子·儒效》:“熙熙兮其乐人之臧也,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这里用为好的、美好的、善良的之意。
3.式:通“试”。《书·武成》:“释箕子囚,封比干墓,式商容闾。”《左传·成公二年》:“蛮夷戎狄,不式王命。”《孙膑兵法·见威王》:“式礼采,垂衣裳,以禁争夺。”这里用为使用之意。
4.爽:《左传·昭公元年》:“兹心不爽,而昏乱百度。”这里用为明白、明智之意。
5.简:《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孟子·离娄下》:“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荀子·非十二子》:“其冠絻,其缨禁缓,其容简连。”《荀子·议兵》:“简礼贱义者,其国乱。”《韩非子·亡征》:“简法禁而务谋虑,荒封内而恃交援者,可亡也。”这里用为怠慢、倨傲之意。
6.附:(fù副)《周礼·大司徒》:“其附于刑者,归于土。”《礼记·王制》:“附于诸侯,曰附庸。”《史记·魏公子列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这里用为依傍、依附之意。
7.繁:《诗·小雅·正月》:“正月繁霜,我心忧伤。”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8.徒:《左传·宣公十二年》:“原屏咎之徒也。”《左传·襄公三十年》:“岂为我徒。”《老子·七十六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管子·版法》:“外之有徒,祸乃始牙。”《孟子·滕文公下》:“圣人之徒也。”这里用为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之意。
9.肇:(zhào赵)《书·舜典》:“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书·胤征》:“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师。”《诗·大雅·生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尔雅·释诂一》:“初、哉、首、基、肇、祖、元、胎、落、权舆,始也。”《楚辞·离骚》:“皇揽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这里用为开始、最初之意。
10.莠:(yǒu有)植物名。一年生草本植物,样子很像谷子。《诗·齐风·甫田》:“惟莠骄骄。”《诗·小雅·大田》:“不稂不莠,去其螟螣。”《说文》:“莠,禾粟下扬生莠。”这里用为野草之意。
11.秕:(bǐ比)《左传·定公十年》:“用秕稗也。”《说文》:“秕,不成粟也。从禾,比声。”这里用为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之意。
12.战:《诗·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尔雅·释诂下》:“战栗,惧也。”《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论语·子路》:“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国语·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战于錞于、丁宁、儆其民也。”王引之述闻:“战读为惮,惮,惧也。”《韩非子·初见秦》:“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广雅·释言》:“战,惮也。”《汉书·高五王传》:“股战而栗。”这里用为恐惧害怕之意。
13.矧:(shen审)《书·大禹谟》:“至诚感神,矧兹有苗。”孔传:“矧,况也。”《诗·小雅·伐木》:“犹求友声,矧伊人矣。”《诗·小雅·宾之初筵》:“三爵不识,矧敢多又。”《诗·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尔雅·释言》:“矧,况也。”这里用为况且之意。
14.德:《书·大禹谟》:“侮慢自贤,反道败德。”《书·洪范》:“六三德。正直、刚克、柔克也。”《诗·大雅·荡》:“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周礼·地官》:“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篇海类编》:“德,德行。”这里用为品德、品行之意。
15.迩:(er耳)《书·舜典》:“柔远能迩。”《书·皋陶谟》:“迩可远,在兹。”《诗·周南·汝坟》:“父母孔迩。”《诗·小雅·小旻》:“匪大犹是经,维迩言是听。”《诗·大雅·民劳》:“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迩女器。”《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孟子·离娄上》:“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礼记·中庸》:“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说文》:“迩,近也。”这里用为“近”之意。
16.殖:《新五代史》:“父宗善殖财货,富拟王侯。”这里用为经营,从事买卖活动之意。
17.懋:(mao冒)《书·皋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政事懋哉懋哉!”《书·盘庚》:“懋建大命。”《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国语·晋语四》:“懋穑劝分,省用足财。”《说文》:“懋,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18.吝:(lìn赁)《易·姤·上九》:“姤其角,吝,无咎。”《说文·口部》:“吝,恨惜也。”王筠句读:“恨,惜固是一义引伸……又恨惜兼之。”这里用为“悔恨、遗憾”之意。
19克:《易·益·六二》:“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永。”《书·尧典》:“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诗·小雅·正月》:“既克有定,靡人弗胜。”《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玄笺:“克,能也。”《尔雅》:“克,能也。”《荀子·君道》:“赏克罚偷,则民不怠。”这里用为“能”之意。
20.彰:(zhāng章)《书·皋陶谟》:“彰厥有常。”《书·伊训》:“嘉言孔彰。”《老子·二十一章》:“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荀子·劝学》:“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吕氏春秋·怀宠》:“义理之道彰。”《说文》:“彰,文彰也。”《广雅·释诂四》:“彰,明也。”这里用为显明、显著之意。
21.葛:古国名。夏末商初时的一个国家。《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乃葛国国君。
22.仇:(chóu酬)《书·五子之歌》:“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韩非子·孤愤》:“智法之士与当涂之人,不可两存之仇也。”《史记·留侯世家》:“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这里用为仇恨之意。
23.饷:(xiǎng响)招待,供给或提供吃喝的东西。《孟子·滕文公下》:“有童子以黍肉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故求其诚者,非归饷也不可。”《韩非子·五蠹》:“幼弟不饷。”
24.夷:《书·尧典》:“宅喁夷。”《书·舜典》:“蛮夷率服。”《诗·小雅·出车》:“赫赫南仲,玁狁于夷。”《诗·大雅·緜》:“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蛮。”《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5.狄:(dí笛)《论语·子路》:“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国语·晋语》:“戎狄怀之。”《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韩非子·十过》:“昔者桀为有戎之会而有缗叛之,纣为黎丘之蒐而戎、狄叛之。”《史记·货殖列传》:“夷狄益甚。”本义是指中国古代民族名。分赤狄、白狄、长狄诸部各有支系。因其主要居住在北方,通称为北狄。狄或北狄曾是古代中国中原人对北方各民族的泛称。
26.奚:(xī栖)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胡”、“何”。《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列子》:“奚方能已之乎?”这里表示何,为什么之意。
27.攸:(yōu优)《易·屯·辞》:“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易·家人·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书·多方》:“乃尔攸闻。”《诗·小雅·楚茨》:“报以介福,万寿攸酢。”《诗·大雅·皇矣》:“攸馘安安。”《诗·大雅·灵台》:“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郑玄注:“攸,所也。文王来至灵囿,视牝鹿所游伏之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未有攸底。”《尔雅》:“攸,所也。”这里用为助词,放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之意。
28.徂:(cu促)《书·胤征》:“胤后承王命徂征。”《诗·卫风·氓》:“自我徂尔。”《诗·豳风·东山》:“我徂东山,慆慆不归。”《诗·小雅·车攻》:“四牡庞庞,驾言徂东。”《诗·小雅·小明》:“我征徂西。”《诗·大雅·緜》:“自西徂东,周爰执事。”《诗·大雅·皇矣》:“侵阮徂共。”《尔雅》:“徂,往也。”《孟子·梁惠王下》:“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这里用为前往之意。
29.徯:(xi西)《书·益稷》:“惟动丕应。徯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有休。”《孟子·梁惠王下》:“徯我后。”《说文》:“徯,待也。”这里用为等待之意。
30.苏:《小尔雅·广名》:“死而复生谓之苏。”《礼记·乐记》:“蛰虫昭苏。”《楚辞·九章·橘颂》:“苏世独立。”《集韵》:“苏,俗作甦。’《广韵》:“蘇,息也,死而更生也。”这里用为更生之意。
31.旧:通“久”。《书·无逸》:“旧劳于外。”《诗·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公羊传·庆公二十九年》:“修旧也。”《小尔雅》:“旧,久也。”这里用为长久之意。
【译文】“夏桀王有罪,诈称的诬辞来自上天,来对老百姓发布命令。上天使用了不善良的夏桀,从而使商接受了上天命令,使我们的军队明白。简慢贤能依附势力,这种人确实有许多同党。从我们在夏朝立国开始,他们就把我们商看成是禾苗里的杂草,谷粒中的空壳。我们商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害怕,没有哪一个人不担心无罪而招来横祸。况且我们商的美德善言,能够动人听闻。
“大王您不亲近歌舞女色,不聚敛金钱财物。勉力品德之人用官位来勉励,勉力功绩之人用奖赏来勉励。任用别人就象任用自己一样深信不疑,改正过错后就无遗憾。能够宽厚能够仁爱,对亿万人民明确地显示了诚信。
“葛伯与送饭者为仇。您的的征讨从葛国开始。您向东征讨西边的夷族人便埋怨;向南征讨北方的狄族人便埋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您前去,都举家欢庆,说:‘等待我们的国君吧,君王来了我们就更生了。’人民拥戴商汤,已经很长久了。”
【说明】本节是仲虺宽慰汤王的言词,他指出历史上并不是没有战争,并不是没有暴力,葛伯残酷地杀害给田间送饭的人,就是草菅人命,因此您消灭他是代表了人民的意愿。既然人民都拥戴商,那么使用暴力去消灭用暴力来对待人民的人,也就是正确的了。
【原文】“佑贤辅德,显忠遂1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王懋昭大德,建于中民,以义2制3事,以礼4制心,垂5裕后昆6。予闻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7,自用则小。’呜呼!慎厥终,惟其始。殖8有礼,覆9昏暴。钦10崇天道,永保天命。”
【注释】1.遂:《礼记·月令》:“赞桀俊,遂贤良。”这里用为推荐或举荐之意。
2.义:《书·太甲上》:“兹乃不义,习与性成。”《诗·大雅·文王》:“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老子·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论语·学而》:“信近於义,言可复也。”《礼记·大学》:“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孟子·粱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劝学》:“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管子·五辅》:“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中正比宜,以行礼节;整齐撙诎,以辟刑僇;纤啬省用,以备饥馑;敦懞纯固,以备祸乱;和协辑睦,以备寇戎。”《二程遗书》卷十八:“问:敬、义何别?曰:敬只是持己之道,义便知有是有非。顺理而行是为义也。”这里用为人际之间最佳的行事方式之意。
3.制:《孙子·虚实》:“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荀子·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汉贾谊《过秦论》:“制其兵。”《汉书·赵广汉传》:“威制豪强。”这里用为控制、制服之意。
4.礼:《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5.垂:韩愈《答李诩书》:“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这里用为留传之意。
6.昆:左思《吴都赋》:“虞、魏之昆。”这里用为子孙后代之意。
7.裕:《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诗·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礼记·中庸》:“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法言·孝至》:“天地裕於万物乎!万物裕於天地乎!”李轨注:“裕,足也。”《说文·衣部》:“裕,衣物饶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宽足之称。”这里用为充足、丰富之意。
8.殖:《书·汤诰》:“贲若草木,兆民允殖。”《国语·周语》:“上得民心,以殖义方。”这里用为立、树立之意。
9.覆:《易·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老子·五十一章》:“亭之毒之;养之覆之。”《论语·子罕》:“虽覆一篑;进,吾往也!”《礼记·中庸》:“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庄子·德充符》:“虽天地覆坠。”《楚辞·天问》:“覆舟斟寻。”这里用指为倾覆之意。
10.钦:《书·益稷》:“率作兴事,慎乃宪,钦哉!”《书·盘庚》:“钦念以忱。”《尔雅》:“钦,敬也。”《礼记·内则》:“钦有帅。”这里用为敬佩、恭敬之意。
【译文】“帮助贤能辅佐有德,显示忠诚举荐善良,兼并弱小攻击昏昧,夺取动乱之国侮辱亡国君主,推翻亡国之君巩固可存之主,邦国就会昌盛。德行日日更新,天下万邦都装胸怀;内心自我满足,亲戚也会背离。君主勉励于大的德行,在百姓中建立起品德,以最佳行为方式来控制事物,以社会行为规范来控制人心,留传给后代子孙。我听说:‘能够自己找到老师的人可以称王,说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会灭亡。谦虚好问的人就会越来越丰富,自以为是的人就会越来越渺小。’呜呼!要谨慎结局,就要从开始做起。树立起社会行为规范,颠覆昏暴的君主。恭敬崇尚天的道路,才能永远保证天的规律。”
【说明】本节是仲虺告诉汤王一些行为规范,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那是要从整个社会、全体人民出发的。只有“天下为公”,人民才会承认你的统治。如果只为自己着想,那么就只能回家待着吧。
《仲虺之诰》 - 评论编辑
《仲虺之诰》从三方面阐述了商汤革命的合理性:
一、讨伐夏桀是按照老天爷的意思干的,是为了拯救老百姓。这就是所谓的“顺乎天”!仲虺说:“上天生养人民,人人都有情欲,没有君主,人民就会乱,因此上天又生出聪明的人来治理他们。夏桀行为昏乱,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上天于是赋予勇敢和智慧给大王,使您做万国的表率,继承大禹长久的事业。您现在要遵循大禹的常法,顺从上天的大命!夏王桀有罪,假托上天的意旨,在下施行他的教命。上天因此认为他不善,要我商家承受天命,使我们教导他的百姓”。意思是说,“天子”是由老天爷指定来治理老百姓的,老天爷不会错,他指定的“天子”一定是又聪明,又勇敢。夏桀行为昏乱,违背了老天爷要他治理好百姓的初衷,因此要你替代他做天子。仲虺是当时有名的大巫师,他的话代表上天的旨意,有很强的鼓惑性。
二、称赞商汤品德高尚,身受百姓爱戴,与夏桀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是所谓的“应乎人”!仲虺说:“大王不近声色,不聚货财;德高望重的人任用他,功高盖世的人奖励他,能用贤人之谏言,能够知错就改;能宽能仁,昭信于万民。”用仲虺的话说,商汤之品德,接近于高大全似的“完人”,而夏桀的品德,是百姓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所以当商汤“革命”时,“东征则西夷怨恨,南征则北狄怨恨。他们说:怎么独独把我们百姓摆在后面?我军过往的人民,家家互相庆贺。他们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君主来临,我们就会复活了!天下人民爱戴我们商家,已经很久了啊!”,这段话颇有点象李自成起义时百姓的反应:“盼闯王,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得民心者得天下,两相对比,谁最有资格当天子不言而喻。
三、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恢复大禹王创立的合理制度,而夏桀恰恰是破坏了他的祖上的制度。仲虺巧妙的“对事不对人”,给革命找到了第三个合理的理由。他不厌其烦地解释商汤革命是为了“继承大禹长久的事业,尊循大禹的常法”,革命后只要我们“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就会怀念”,既然已经“革命”了,关健就是以后我们要怎么做,才能不失江山。仲虺劝勉商汤要“努力显扬大德,对人民建立中道,用义裁决事务,用礼制约思想,把宽裕之道传给后人”,要“佑助贤德的诸侯,显扬忠良的诸侯;兼并懦弱的,讨伐昏暗的,夺取荒乱的,轻慢走向灭亡的”,如此才能建立起“文明富强的现代化强国”啊!
仲虺最后对商汤说:“敬重上天这种规律,就可以长久保持天命了”,的确,仲虺创造发明的这种“革命理论”,在中国两三千年里基本没有变化。不管是刘帮推翻暴秦,还是李世民推翻暴隋;不管是朱元璋推翻暴元,还是洪秀全打倒腐败的清政府,其政治口号都没有摆脱仲虺“顺天应人”的窠臼。既便从近代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毛泽东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中,也可以找到仲虺“革命理论”的影子。仲虺不愧是创建革命理论的鼻祖,据专家考证,那位捉鬼的钟馗,其实就是仲虺的谐音。他生而辅佐商汤成功革命,死了还化身为捉鬼的钟馗,不断地“革命”,把阎王爷统治的地狱也闹得个地覆天翻,真的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也哉!”
《仲虺之诰》 - 周秉钧解编辑
从三朡回亳的路上,商汤私下一直都有点闷闷不乐,记载始终只是记载,商汤那点事儿自己心里清楚——自己以臣伐上,最后还流放了天子,落了个话柄给后世。
或者是感同身受吧,本身也是夏的诸侯的任仲虺看出了商汤的心思,他过来跟商汤说了一段话,这就是尚书上著名的“仲虺之诰”
任仲虺说:“啊!上天生养人民,人人都有情欲,没有君主,人民就会乱,因此上天又生出聪明的人来治理他们。夏桀行为昏乱,人民陷于泥涂火炭一样的困境;上天于是赋予勇敢和智慧给大王,使您做万国的表率,继承大禹长久的事业。您现在要遵循大禹的常法,顺从上天的大命!
“夏王桀有罪,假托上天的意旨,在下施行他的教命。上天因此认为他不善,要我商家承受天命,使我们教导他的众庶。简慢贤明依从权势的,这种人徒众很多。从前我商家立国于夏世,像苗中有莠草,像粟中有秕谷一样。小百姓和大人物战栗恐惧,无不害怕陷入非罪;何况我商家的德和言都可听闻呢?“大王不近声色,不聚货财;德盛的人用官职劝勉他,功大的人用奖赏劝勉他;用人之言像自己说的一样,改正过错毫不吝惜;能宽能仁,昭信于万民。从前葛伯跟馈食的人为仇,我们的征伐从葛国开始。大王东征则西夷怨恨,南征则北狄怨恨。他们说:怎么独独把我们百姓摆在后面?我军过往的人民,室家互相庆贺。他们说:等待我们的君主,君主来临,我们就会复活了!天下人民爱戴我们商家,已经很久了啊!
“佑助贤德的诸侯,显扬忠良的诸侯;兼并懦弱的,讨伐昏暗的,夺取荒乱的,轻慢走向灭亡的。推求灭亡的道理,以巩固自己的生存,国家就将昌盛。
“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就会怀念;志气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大王要努力显扬大德,对人民建立中道,用义裁决事务,用礼制约思想,把宽裕之道传给后人。我听说能够自己求得老师的人就会为王,以为别人不及自己的人就会灭亡。爱好问,知识就充裕;只凭自己,闻见就狭小。
“啊!慎终的办法,在于善谋它的开始。扶植有礼之邦,灭亡昏暴之国;敬重上天这种规律,就可以长久保持天命了。”
----------------------
汤诰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汤诰》是《尚书》篇名,今存内容为伪古文尚书,据传真古文存于《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之中。
作品名称汤诰作 者孔丘创作年代商朝初年作品出处《尚书》,《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目录
1 简介
2 原文
▪ 伪古文原文
▪ 真古文原文
3 注释
4 译文
▪ 伪古文译文
▪ 真古文译文
简介编辑
《汤诰》篇出自《尚书》,是商汤王对各方诸侯的一次讲话,他打败夏桀回国后,各方诸侯即来朝贺,商汤王乘机向各方诸侯再一次申明他之所以推翻夏桀的道理。指出天道是没有偏私的,福善祸淫是上天的基本法则,夏之所以灭亡完全是上天降灾的结果。
原文编辑
伪古文原文
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⑴,作《汤诰》。
王归自克夏,至于亳,诞告万方。王曰:“嗟!尔万方有众,明听予一人诰。惟皇⑵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⑶惟后。夏王灭德作威,以敷⑷虐于尔万方百姓。尔万方百姓,罹⑸其凶害,弗忍荼毒⑹,并告无辜⑺于上下神祇。天道福善祸淫,降灾于夏,以彰厥罪。肆⑻台⑼小子,将天命明威,不敢赦。敢用玄牡,敢昭告于上天神后⑽,请罪有夏。聿⑾求元圣,与之戮力,以与尔有众请命。
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弗僭⑿,贲⒀若草木,兆民允殖⒁。俾予一人辑宁⒂尔邦家,兹朕未知获戾⒃于上下,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凡我造邦,无従匪彝⒄,无即慆淫⒅,各守尔典,以承天休。尔有善,朕弗敢蔽;罪当朕躬,弗敢自赦,惟简⒆在上帝之心。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
呜呼!尚克时忱⒇,乃亦有终。” [1]
真古文原文
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後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 [1]
注释编辑
⑴亳:(bó脖)地名,成汤的国都,在今河南商邱县。
⑵皇:即“煌”的古字。《说文》:“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王者,三皇大君也。”这里用为光明,“大”之意。
⑶克绥厥猷:能使人民安于教导。
⑷敷:通“溥”。这里用为分布、散布之意。
⑸罹:(lí厘)这里用为遭受、遭逢之意。
⑹荼毒:痛苦。荼,苦菜,味道苦。毒,指毒人的虫,是人之所苦。所以用荼毒比喻痛苦。
⑺无辜:无罪
⑻肆:故,所以。
⑼台;(yì翼)我
⑽神后:后土,指地神
⑾聿:遂。《尚书孔传》:“聿,遂也。”
⑿僭:差错
⒀贲;(bì必)文饰。《尚书孔传》:“贲,饰也。天下恶除,焕然咸饰,若草木同华。”
⒁殖:生活
⒂辑宁:和睦安宁 辑,和睦。宁,安宁。
⒃戾:罪
⒄匪彝:匪,通非。彝,法。《尚书蔡传》:“匪彝,指法度言。”
⒅慆淫:慆,怠惧。淫,纵乐。《尚书蔡传》:“慆淫,指逸乐言。”
⒆简:明白
⒇时忱:时,此、这。忱,信、诚信。时忱,这样诚信。
译文编辑
伪古文译文
汤王在战胜夏桀后回来,到了亳邑,大告万方诸侯。汤王说:“啊!你们万方众长,明白听从我的教导。伟大的天神,降善于下界人民。顺从人民的常性,能使他们安于教导的就是君主。夏王灭弃道德滥用威刑,向你们万方百姓施行虐政。你们万方百姓遭受他的残害,痛苦不堪,普遍向上下神只申诉无罪。天道福佑善人惩罚坏人,降灾于夏国,以显露他的罪过;所以我奉行天命明法,不敢宽宥。敢用黑色牡牛向天神后土祷告,请求惩治夏桀,就邀请了大圣伊尹与我共同努力,为你们众长请求保全生命。
上天真诚帮助天下人民,罪人夏桀被废黜了。天道不差,灿然像草木的滋生繁荣,兆民真的乐于生活了。上天使我和睦安定你们的国家,这回伐桀我不知道得罪了天地没有,惊恐畏惧,像要落到深渊里一样。凡我建立的诸侯,不要施行非法,不要追求安乐;要各自遵守常法,以接受上天的福禄。你们有善行,我不敢掩盖;罪过在我自身,我不敢自己宽恕,因为这些在上帝心里都明明白白。你们万方有过失,原因都在于我;我有过失,不会连及你们万方诸侯。
呜呼!但愿能够这样诚信不疑,就会获得成功。” [2]
真古文译文
三月,殷王亲自到了东郊,向各诸侯国君宣布:“各位可不能不为民众谋立功业,要努力办好你们的事情。否则,我就对你们严加惩办,那时可不要怪罪我。”又说:“过去禹、皋陶长期奔劳在外,为民众建立了功业,民众才得以安居乐业。当时他们东面治理了长江,北而治理了济河,西面治理了黄河,南面治理了淮河,这四条重要的河道治理好了,万民才得以定居下来。
后稷教导民众播种五谷,民众才知道种植各种庄稼。这三位古人都对民众有功,所以,他们的后代能够建国立业。也有另外的情况:从前蚩尤和他的大臣们在百姓中发动暴乱,上帝就不降福于他们,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是有过的。先王的教诲,可不能不努力照办啊!”又说:“你们当中如果有谁干出违背道义的事,那就不允许他回国再当诸侯,那时你们也不要怨恨我。”
参考资料
----------------------
伊训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伊训》是《尚书》收录《商书》中的第四篇文章,是大臣伊尹写给太甲帝王的教导与告诫。太甲帝是商代第五任帝王,伊尹是开国老臣,五朝元老。
作品名称伊训作 者伊尹创作年代商朝太甲元年十二月二日(约公元前1582年12月2日)作品出处尚书文学体裁公文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原文编辑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
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侯、甸群后咸在,百官总已以听冢宰。伊尹乃明言烈祖之成德,以训于王。
曰:“呜呼!古有夏先后,方懋厥德,罔有天灾。山川鬼神,亦莫不宁,暨鸟兽鱼鳖咸若。于其子孙弗率,皇天降灾,假手于我有命,造攻自鸣条,朕哉自亳。惟我商王,布昭圣武,代虐以宽,兆民允怀。今王嗣厥德,罔不在初,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天家邦,终于四海。呜呼!先王肇修人纪,从谏弗咈,先民时若。居上克明,为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以至于有万邦,兹惟艰哉!敷求哲人,俾辅于尔后嗣,制官刑,儆于有位。曰:‘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臣下不匡,其刑墨,具训于蒙士。’呜呼!嗣王祗厥身,念哉!圣谟洋洋,嘉言孔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尔惟德罔小,万邦惟庆;尔惟不德罔大,坠厥宗。”
译文编辑
太甲元年十二月乙丑日,伊尹祭祀先王,侍奉嗣王恭敬地拜见他的祖先。侯服甸服的诸侯都在祭祀行列,百官率领自己的官员,听从太宰伊尹的命令。伊尹于是明白说明大功之祖成汤的大德,来教导太甲。
伊尹说:“啊!从前夏代的先君,当他勉力施行德政的时候,没有发生天灾,山川的鬼神也没有不安宁的,连同鸟兽鱼鳖各种动物的生长都很顺遂。到了他的子孙不遵循先人的德政,上天降下灾祸,借助于我汤王的手。上天有命:先从夏桀讨伐;我就从亳都执行。我商王宣明德威,用宽和代替暴虐,所以天下兆民相信我、怀念我。现在我王嗣行成汤的美德,不可不考虑开头!行爱于亲人,行敬于长上,从家和国开始,最终推广到天下。
啊!先王努力讲求做人的纲纪,听从谏言而不违反,顺从前贤的活;处在上位能够明察,为臣下能够尽忠;结交人不求全责备,检点自己好像来不及一样。因此达到拥有万国,这是很难的呀!
“又普求贤智,使他们辅助你们后嗣;还制订《官刑》来警戒百官。《官刑》上说:敢有经常在宫中舞蹈、在房中饮酒酣歌的,这叫做巫风。敢有贪求财货女色、经常游乐田猎的,这叫做淫风。敢有轻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谏戒、疏远年老有德、亲近顽愚童稚的,这叫做乱风。这些三风十过,卿士身上有一种,他的家一定会丧失;国君身上有一种,他的国一定会灭亡。臣下不匡正君主,要受到墨刑。这些对于下士也要详细教导。
啊!嗣王当以这些教导警戒自身,念念不忘呀!圣谟美好,嘉训很明啊!上天的眷顾不常在一家,作善事的,就赐给百福;作不善的,就赐给他百殃。你修德不论多小,天下的人都会感到庆幸,行不善,即使不大,也会丧失国家。” [1]
参考资料
----------------------
太甲上(伪)
太甲中(伪)
太甲下(伪)
----------------------
尹诰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涉及商汤灭夏史实的《尹诰》一篇又称《咸有一德》,曾在孔壁发现,后来失传,是《古文尚书》中的重要篇章。现今部分逸文在清华大学2008年所入藏的“清华简”中被发现,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但北京大学教授房德邻撰文认为《尹诰》篇是一篇伪作。
篇 名尹誥别 名尹吉、尹告、咸又一悳、咸有一德创作年代商传世情况真文未传世,有简文简文字体楚篆
目录
1 简介
2 简文
▪ 隶定
▪ 转写补全
3 礼记引文
4 房德邻的异议
5 伪古文尚书
简介编辑
用“清华简”的《尹诰》与传世的《伪古文尚书·咸有一德》相比较,可以判断现存的伪古文是后人伪作,而“清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华简”《尹诰》则是真正的古文《尚书》,这对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将影响深远。清华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教授告诉记者,“清华简”中《尹至》、《尹诰》等《尚书》文献多讲神话传说,其中体现的一些思想是后来形成的儒家传统思想中所没有的;而后人伪本的《古文尚书》常讲大道理,二者体现的历史观、价值观都有区别。
释读“清华简”的这一年多,李学勤先生常常感叹“我怎么就那么幸运”, 竟然看到了真正原本的古文《尚书》。“清华简”最为激动人心的发现是,失传2000多年的《尚书》终于现世。竹简中的有些篇目虽然有传世本,但文句多有差异,篇题也有不同,更多则是前所未见的《尚书》佚篇。
据刘国忠介绍,《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尚书》是夏商周重要历史文献的汇编,孔子删减《尚书》之后《书》仍有百篇之多,但经孔子删减的篇章,大多失传。西汉初年,学者伏生费了很大的努力,整理出了28篇《尚书》,由于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尚书”。到汉景帝末年,人们在孔子住宅的墙壁中发现用先秦文字写成的《尚书》多篇,称为“古文尚书”,可惜后来在社会动乱中再度失传。东晋时期新出现的《古文尚书》,后被证明为伪书。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尹诰》,事关商朝重臣伊尹,曾经在《礼记》中被引用过。传世的伪古文《尚书》收有该篇,又名《咸有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一德》。根据“清华简”《尹诰》的内容,可判断它就是《礼记》所引用的原本,而伪古文《尚书》中《咸有一德》一文则可判定为伪作。
简文编辑
隶定
隹尹旣﨤汤咸又一悳,尹念天之贁西邑夏,曰:“夏自绝亓又民,亦隹氒众,非民亡与守邑,氒辟作怨于民﹦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复之甬丽心,我捷灭夏。今句胡不蓝?”执告汤曰:“我克协我𬁡,今隹民远邦䢜志。”汤曰:“於𫊟﹦可祚于民,卑我众勿韦朕言?”执曰:“句亓赉之,亓又夏之金玉日邑,舍之吉言。”乃至众于白𫲹邑。 [1]
转写补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惟尹旣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捷灭夏,今后胡不监?”挚友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何祚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亳中邑。 [1]
礼记引文编辑
学者已在先秦典籍中发现了相当数量的《尚书》引文,其中《礼记·缁衣》中一条引文相当重要,我们不妨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此作一对照。又因郭店楚简中也有《礼记·缁衣》一篇,有关引文一并列出。
《礼记·缁衣》: 《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商书·咸有一德》: 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郭店楚简·缁衣篇》: 《尹诰》云:“隹尹躳及汤,咸又一惪 。”
在《礼记·缁衣》篇中,郑玄在“《尹吉》曰”下的注为:“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这一判断为郭店楚简所证实,楚简简文原字“从言从収,収亦声。由上告下曰诰,用双手捧言,以示尊崇之义。収也是声符,収音失去韵尾-ng,就读如告。”(廖名春《郭店楚简引〈书〉论〈书〉考》)这样,“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在先秦本中是出现在《尹诰》中而不是《咸有一德》一篇中,而《咸有一德》篇名就取自该句引文,这就令人怀疑《尹诰》的篇名是否在流传过程中因为某种原因丢失了。为了补上这一篇名,才根据文意从残存的文句中拮取一句作为篇名。
换句话说,传世《咸有一德》篇名并非先秦本所有。因为,传世《尚书》有伪作的嫌疑,这一篇名的出现仍有可能是梅本的作伪者所加。但《史记·殷本纪》中的一条记载,则显示事实并非如此。《史记·殷本纪》中在叙述了成汤代夏以后,引了一段“汤诰”,然后就提到了“伊尹作《咸有一德》,咎单作《明居》”。这一段文字也见于传世《尚书》的书序中。《史记·殷本纪》的这段记载将《咸有一德》篇名的出现大大提前至孔安国同一时代。显然,司马迁的这一记载的原始资料是“从安国问古文”那里得来的(《汉书·儒林传》),因此,我们可以判定在孔安国所献的版本中《尹诰》一篇的篇名已经缺佚了。
房德邻的异议编辑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1]收录的《尹诰》是一篇伪作,要证明这个观点,我得从编者为《尹诰》所加《说明》的一处错误说起。《说明》写道:“《尹诰》为《尚书》中的一篇,或称《咸有一德》……《殷本纪》云‘伊尹作《咸有一德》’,事在汤践位后,介于《汤诰》、《明居》之间,而孔传本及《书序》则以为太甲时,列于《太甲》三篇之下,与《殷本纪》不合。按司马迁曾问学于孔安国,孔安国亲见孔壁《尚书》,所说自然可信。现在简文所叙,很清楚时在汤世,伪《咸有一德》的谬误明显。”这一段有一处错误,即说《书序》将《咸有一德》误列于《太甲》三篇之下。其实《书序》不错,它只有一句话“伊尹作《咸有一德》”,未说作于何时。编者说它错,可能是因为编者误把伪古文《咸有一德》正文开头的一段话当作《书序》了。
下面是伪古文《尚书》的《咸有一德》从篇题开始的四段:
“咸有一德
伊尹作咸有一德。
咸有一德
伊尹既复政其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
编者把第二行和第四行连读,以为都是《书序》,所以他说《书序》把《尹诰》(即《咸有一德》)的写作时间搞错了,系于太甲时。
这个错误似表明编者不知道《书序》有统一的写法,都是“作某”结束。
编者似又不知道“伊尹作咸有一德”是属于“一句一《序》”类型的《书序》。而这种类型的《书序》有其特别的含义。编者不知道其特别的含义,所以未能根据这句《书序》判明《尹诰》是一篇离题万里的伪作。
《书序》是为每篇《尚书》作题解的,主要阐明各篇的写作意图。在百篇《尚书》中有96篇为63序(有合序)都阐明写作意图,另有4篇为4序,即“咎单作《明居》”、“伊尹作《咸有一德》”、 “周公作《无逸》”、“周公作《立政》”,这4篇序都只有一句话,似未阐明写作意图。孔颖达《正义》对这4篇序的写法作过解释,说:“……直言其所作之人,不言其作者之意,盖以经文分明,故略之。”他的说法为今文尚书《无逸》和《立政》所证实。《无逸》全篇七记“周公曰”,而无史家叙述文,周公发表议论的主题就是“无逸”,他开篇第一句话就说:“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全篇不但紧紧围绕“无逸”论说,而且不时出现“无逸”、“乃逸”、“生则逸”、“于逸”、“于游”等与主题关系密切的词语。《立政》671字,叙述文19字,其他都是“周公若曰”、“周公曰”,周公讲话的主题就是“立政”,讲话中6次用“立政”这个词。由此我们知道《书序》和正文及篇名的关系:《书序》作者概括出篇中议论的主题,以此名篇,所以“作无逸”即“论无逸”,“无逸”即篇名,“作立政”即“论立政”,“立政”即篇名。因为有这样的关系,所以读者一看到《书序》就知道这一篇是“谁在讲什么道理”,因此《书序》也就不必再说什么写作意图了。
《明居》已亡,但根据零星的资料也能知道《书序》与正文及篇名的关系。马融注“咎单作《明居》”说:“咎单,汤司空也,明居民之法。”(《史记》集解)孔安国《传》注:“咎单,臣名,主土地之官,作居民法焉。”江声《尚书集注音疏》说:“案《礼记·王制》,郑君(郑玄)以为殷制。其文云:‘司空执度度地,居民山川沮泽,时四时。’则居民是司空之事。此以‘明居’名篇,是明居民之法,咎单作之,则咎单为司空官矣。”从上引可知:咎单在汤时任掌管土地、居民等事务的司空,他发表过一次议论,主题是“明居”,是关于居民之法的。所以咎单“作明居”即咎单“论明居”,“明居”即篇名。
再看《咸有一德》,它原名《尹诰》,郭店楚简《礼记·缁衣》即引为《尹诰》,而今本《礼记·缁衣》误作《尹吉》。此篇名是根据文章的体裁拟定的。但《书序》作者概括出篇中伊尹议论的主题是“咸有一德”,所以与前三例一样,《书序》只写了一句话“伊尹作咸有一德”,即“伊尹论咸有一德”,“咸有一德”即篇名。《史记·殷本纪》写作:“伊尹作咸有一德。”是根据《书序》写的。
《咸有一德》的主题应当是“伊尹论咸有一德”,这不仅从《书序》的一句话看出来,也为《礼记·缁衣》所引两条《尹吉》(《尹诰》)所证实。其第一条是:“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第二条是:“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第一条的意思,可以从《礼记·缁衣》在此条前后所引的“子曰”、“诗云”看出,是讲君臣上下相知相信、表里如一的。[2]第二条中的“周”意思是“忠信”,从《礼记·缁衣》在此条前面所引的“子曰”、“《太甲》”、“《兑命》”来看,这一条是讲“慎德”。[3]由此我们知道,《咸有一德》伊尹论说的主题是“咸有一德”,论说中会出现“咸有一德”、“一德”、“德”等词。读者读过之后,会很容易理解伊尹论说的主题是“咸有一德”。
晋代出现的伪古文的作者懂得这篇《书序》的含义,知道“伊尹作咸有一德”就应当在篇中让伊尹申论“咸有一德”,所以他先写一段说明,即前引的一段,点明本篇的主旨是伊尹“陈戒于德”,接下去都是伊尹论“咸有一德”,用词有“咸有一德”、“惟天佑于一德”、“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和惟一”、“一哉!王心”等。从形式和风格上看,这篇伪古文和今文《无逸》、《立政》一致,很像是真的。
但是清华简《尹诰》中伊尹所论却与“咸有一德”无关。
简文112字,照录如下:
“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曰:‘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我翦灭夏,今后曷不监?’
挚告汤曰:‘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汤曰:‘呜呼!吾可(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乃致众于亳中邑。”
(简文今释未照录《清华简(壹)》,还参考了其他学者的释文。)
简文只在第一句中出现一次“咸有一德”,而这一句在《礼记·缁衣》中引用过。在伊尹对汤所发表的议论中,连个“德”字都未提到,更何论“咸有一德”。不但不论德,还反德,讲权谋。简文最后君臣之间的一问一答:汤问:“呜呼!吾可(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成汤问了一个十分狂妄的问题,他要伊尹为他想出一个办法,使天下之民都“勿违朕言”,伊尹也真想出一个来,他说把从夏桀那里得到的金玉都分下去就行了。不知夏桀掠夺了多少金玉,可以分给天下之民每人或者每户一份,也不知道是不是按月发放,以使他们永远“勿违朕言”。这是一对狂人在说疯话。伊尹教成汤治天下之道就是以利诱民,这应该能反映出简文作者是一个贪婪之徒,他写出如此铜臭的文章,却不觉其臭。要知道,中国儒家视《尚书》为“万世法者”,岂能容它!
如果当年《书序》作者真读过这篇简文,那他一定不会写成“伊尹作咸有一德”,而得写成“伊尹作以利诱民”。
简文完全颠覆了汤、尹的形象。
但是,历史毕竟留下了这对圣王贤相的一些真实记录,不是轻易颠覆得了的。就在《尹诰》之前不久,或许只有一两天,发布过《汤诰》[4],其文曰:
维三月,王自至于东郊,告诸侯群后:“毋不有功于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罚殛,女毋予怨。”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有立。昔蚩尤与其大夫作乱百姓,帝乃弗予,有状。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国,女毋我怨。”以令诸侯。
这是一篇治国大诰,其爱民之情,勤民之意,养民之策,凛然之气,足以垂范千古。
在此《诰》发布之后,伊尹作《尹诰》。这时的汤王还会向伊尹问“吾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这样的问题吗?伊尹还能以分发金玉作答吗?如果他这样作答,则必受重罚,因为他的回答乃亡国之道,属于汤王严禁的“不道”。
《书序》“伊尹作咸有一德”明确指出本篇主题是伊尹论“咸有一德”,《礼记·缁衣》引《尹吉》的 “惟尹躬及汤,咸有一德”也提示了本篇的主题是伊尹论“咸有一德”,可是简文作者为什么置此于不顾,偏让伊尹发表一通与主题无关的议论呢?他有他的道理。
原来清代学者争论过《尹吉》和《咸有一德》究竟是一篇还是两篇的问题。这个争论是由郑玄注《礼记·缁衣》所引《尹吉》“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开始的。郑玄写道:“‘吉’,当为‘告’,‘告’,古文‘诰’字之误也。‘尹告’伊尹之诰也。《书序》以为‘咸有壹德’。今亡。‘咸’,皆也。君臣皆有壹德不贰,则无疑惑也。”郑玄认为是一篇两名。后来学者多采此说。但清代程廷祚、刘台拱、康有为等却认为是两篇,他们的理由是:《书序》应解释原有的篇名,因此“伊尹作咸有一德”的篇名是“咸有一德”,而不是“尹吉”或“尹诰”,“尹吉”或“尹诰”是百篇《尚书》之外的一篇,《书序》缺,至于《缁衣》所引《尹吉》中的“咸有一德”只是偶然与《书序》的“咸有一德”巧合而已。[5]他们的本意是以此来揭露伪古文《咸有一德》。伪古文以“咸有一德”为篇名,却引了《尹吉》的“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是视《咸有一德》和《尹吉》为一篇。程廷祚等认为这证明它是伪作。而简文作者则根据程廷祚等人的观点,写了百篇之外的《尹诰》,它的主题当然与“咸有一德”无关,连个“德”字都没有。但是程廷祚等人的观点并不正确,两篇名明显为一篇文,《清华简(壹)》的编者也认为两者为一篇(见前引《说明》)。[6]
简文的错误看起来很低级,其实颇深刻。类似的错误简文中还有几处:
简文中有“汤问”,这不符合《尚书》的“曰”前不称帝名(号)之例。在《尚书》中史家叙述时可以称帝王名号(不包括周朝),但是在叙述到帝王要讲话时必称“帝曰”、“王曰”,个别也称“曰”,如《盘庚》在叙述盘庚的活动之后,接着写他要讲话,即写“曰”,但另起一段讲话时又写“王曰”,《盘庚》三篇无“盘庚曰”。
翻开《尚书》,满眼都是“帝曰”、“王曰”,仿作者不需思考,就会依例而写。可是简文作者为什么不依例而写呢?因为他看到《尚书》中有一处例外,即在《舜典》开头有“舜曰:‘咨!四岳……”此时舜已经继尧,依例应写“帝曰”,却写“舜曰”。正是这个例外成为简文的根据。简文作者认为,“舜曰”出现在舜刚继位之时,那么《尹诰》所写是汤刚代桀之时,所以应依舜例,称“汤曰”,而不称“王曰”。除了依“舜曰”之例外,简文作者还知道孔颖达《正义》说过汤无谥法,史家叙述可称汤,而周有谥法,史家叙述只能称王,他因此认为叙述汤时可称“汤曰”。
而事实上“曰”前不称帝名(号)之例与谥法无关,它是《尚书》的一条重要文例。从《尧典》开始,在尧第一次发话时就写“帝曰”,此即为例。至于《舜典》的“舜曰”乃特例。正是这一特例成为清代学者辨伪古文《尚书》的一条重要证据。原来,伏生的二十八篇《尚书》中只有《尧典》,无《舜典》,今《舜典》原在《尧典》中,《尧典》先记尧的活动,凡称“帝曰”都是指“尧曰”,因此在舜继位后,写“曰”就不能写“帝曰”,而得写“舜曰”,以别于前面的“(尧)帝曰”。在“舜曰”之后,均为“帝曰”。但是伪古文出,因为所造伪古文不够篇数,加上今文二十八篇,与刘向《别录》所记五十八篇(《汉书·艺文志》记五十七篇)不合,所以就分拆今文篇以凑数,其中一篇是从《尧典》中分出《舜典》。既然《舜典》已单独成篇,在舜继位后就应当写“帝曰”,却仍作“舜曰”,这说明《舜典》是从《尧典》中分出的,而不是如伪《大序》所说当年孔壁出书就是两《典》分离的。由此可见“曰”前不称帝名(号)之例多么重要。简文如果出现在梅赜的《尚书》中,清代学者仅凭“汤曰”这两个字就能断定它是伪作。
简文中还有“挚告汤曰”,也应依例将“汤”改为“王”。《西伯勘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此“王”不能改为“纣”。
简文中的“挚告汤曰”、“挚曰”的写法也不合文例。“挚”是伊尹的名,“尹”是他的字。简文开篇就写“尹既及汤”,接着又写“尹念”,而后面突然改写“挚告汤曰”、“挚曰”。而依文例,这两个“挚”(名)应当写为“尹”(字)。《春秋》例有“书字贵之”一条。意思是在通常应书“名”之处,却因其有功等原因,为表示敬重而特别书“字”。如《左传》庄公三年经文:“秋,纪季以酅入于齐。”这个“纪季”之“季”是纪侯之弟的字,他的地位是卿,应当书名,所谓“诸侯之卿,例当书名”,但他有功于纪国,所以特别书字“季”,表示敬重,所谓“书字贵之”。此例为后世沿用。古籍中常见某人“以字行”,这是此人受到敬重。如章炳麟字太炎,后以字行,称太炎。毛泽东字润之,别人写信给他称“润之先生”,民主人士和他谈话也称他“润之先生”,他也称民主人士的字。伊尹有功于汤,史家叙其事当然称“尹”。先秦乃至后世,凡记伊尹事迹,均称“尹”,未见称“挚”。《尹诰》开始叙其事,已经两称“尹”,表示敬重,可是突然又改称“挚”,难道又不敬重他了吗?殊不可解。再说,按照一般书写习惯,顺着“尹”写下去不就行了吗?何必改来改去的?但作者却有根据,根据是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
阎氏此书是辨伪古文《尚书》的名著,简文作者必须研究它,以免自己再犯梅赜伪古文的错误。《疏证》第六十一节专论“君前臣名”,是针对伪古文《咸有一德》篇中伊尹讲话中自称“尹”的错误的。这一节很长,其要点是:依例应“君前臣名”,即在伊尹对太甲讲话中,他得自称名“挚”,而不能自称字“尹”,即不能自贵,但《咸有一德》却自称“尹”,这是一条作伪的证据。简文作者未看明白这一节话,误解了“君前臣名”,他以为这是说在写到伊尹将向王讲话时,应当写“挚曰”,而不能写“尹曰”,因为“尹”是字。所以他就在本来应顺着前文而写“尹曰”的地方,特意写成“挚曰”,以符合“君前臣名”。[7]
简文作者研究《疏证》,就像黑社会头子研究犯罪学的书籍一样,是为了“反侦察”,但因为他是个急功近利之徒,水平又有限,看不太明白,反而露出马脚。
简文没有篇名也不合例(简文篇名《尹诰》是《清华简(壹)》编者代拟的)。抄写一篇《尚书》文必抄篇名(通常写在竹简背面),简文《尹诰》乃完整的全篇,何以没有篇名?原来作者是要表示简文更古老,其时《尚书》尚无篇名。但是经碳十四检测,这批简是战国中晚期的,而那时篇名已趋于统一。不见郭店楚简《礼记·缁衣》所引的《尹诰》吗?它可以纠正今本《礼记·缁衣》所引的《尹吉》。而古籍中记载的《尚书》篇名则更早,《左传》襄公六年引《仲虺之诰》、三十一年引《大誓》,后来墨子引《汤誓》、《吕刑》、《大誓》等,孟子引《尧典》、《伊训》、《汤誓》等。
以上是从简文不符合文例来揭露其伪,下面从语源、史源来揭露。
阎若璩在揭露伪古文时说:“盖作伪书者不能张空拳,冒白刃,与直自吐其中之所有,故必依托往籍以为之主,摹拟声口以为之役,而后足以售吾之欺也。”概括准确。简文也如伪古文一样,几乎句句有据,或者有语句的依据,或者有史实的依据,却正暴露出作伪。下面我们逐句来分析:
(一)简文“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它与《礼记·缁衣》所引《尹吉》(《尹诰》)的两条对应,一条是:“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另一条是:“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简文第一句与《尹吉》比较,只有一个字不同。第二句则不但文句有很大不同,而且文意完全不同。对于第二句的不同,李学勤先生在《清华简九篇综述》[8]中已经注意到了,因为李先生相信简文是真,便说《尹吉》错误。如果李先生对《清华简》保持一分警惕性,那就很容易看出来简文是伪。如果简文是真,战国时的简文已经如此晓畅明白了,那么《缁衣》的作者抄引时,无论怎样错,也错不成为古奥艰涩的语句。如果说是引者故意修改的,一来引者没有这种动机,二来也改不成这样:为什么在前面加一个“惟”字,在后面加上“自周有终,相亦惟终”?为什么改“败”为“见于”,改“念”为“躬”?全都无法解释。可是倒过来看,简文修改《尹吉》,以屈就己意,我们立刻就能分析出其修改的过程:简文作者设计本篇的内容是从伊尹反思夏亡开始,所以他把《礼记》所引的两条原本不是上下关系的句子,改为上下关系,这就不得不把“惟尹躬”的“惟”字去掉,以接上文;再删除“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因为其语意不明,又与简文的主题无关,简文不论“德”;因为要总结夏亡的教训,所以改“见”为“败”,这又是受郑玄的启发,郑玄注说“见”或为“败”[9],也因为这一个字的改动,又得连带把“见于”的“于”字删除,因为不删除就成为“败于”,意思就相反了;因为是伊尹反思历史,所以改“躬”为“念”;又在“天”字后面加“之”字,以符合文言语法。[10]经过这番修改,就造出“尹念天之败西邑夏”,它本身通晓明白,与上文能够连接,与下文连接紧密,但是意思与原句完全不同。这是典型的屈就己意的改句方法。伪古文《尚书》大量使用这种方法改句,有时能把意思改成相反的。阎若璩等清代学人一一揭露,其揭露的方法已相当成熟,使其无可逃遁。
“尹念天之败西邑夏”的意思是说伊尹反思(或思考)了夏桀败亡的教训,但依文例,史家叙述文是不能写人物所思所想的。《汉书·艺文志·六艺略·春秋类叙》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尚书》主要记言,只在必要处记行,所记之言是史官听见的,所记之行是史官看见或知道的,但不记帝王所思所想,因为史官不知道。我查阅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光绪朝的一些档案,未见记载光绪帝想什么、慈禧太后想什么。《尚书》只有在人物自述中才有所思所想。如《盘庚》王曰“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多士》王若曰“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虽然,作为档案的《尚书》其叙述文不记帝王所思所想,但是《尚书》流传外间以后,成为一篇篇独立的文章,整理者却不能不为之加上篇名和必要的背景文字,这样就可能出现猜度人物心理而加以叙述的情况。然而我们看到,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整理者仍然坚持文例,仅记言记行,而不记所思所想。如:《高宗肜日》开头叙述:“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其中“惟先格王,正厥事”七个字本来是祖己的心理活动,却记为“祖己曰”,是记言不记思。《西伯勘黎》开头叙述:“西伯既勘黎,祖伊恐,奔告于王,曰……”其中“祖伊恐”应有心理活动,但只记行不记思。
也不仅《尚书》叙述文中不记人物所思所想,《春秋经》、《左传》也不记,就是现代人写的严肃的历史著作、《回忆录》等,也都没有叙述某人心理活动的句子,因为作者不知道某人在想什么。
简文作者不知有此文例,却写“尹念”云云。如果这个句子真是《尚书》中的,它必当写作:尹曰:“余念……”由伊尹自述其所想。
在《清华简(壹)》的《保训》中,也有一句:“王念日之多历,恐坠保训。”简文作者先在伊尹肚子里作了一阵蛔虫,又到文王肚子里作了一阵蛔虫。
(二)简文:“夏自绝其有民,亦惟厥众,非民亡与守邑。”
“自绝其有民”,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流行的“自绝于人民”的文言表达。如果殷初伊尹就能讲这样的话,那么中国思想史就得重写。在古籍中,最早明确表达“自绝其有民”这样观点的,是宋代辅广的《诗童子问》和黄伦的《尚书精义》,均作“自绝于民”,前者两见[11],后者一见[12]。后有人沿用,但不多见。在此之前,最先出现的是“自绝于天”,后有“自绝于国”。从“自绝于天”到“自绝于国”再到“自绝于民”,反映了历史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自绝”一词首见于《西伯勘黎》祖伊告纣王中:“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这是说纣王自绝于先王,故被天弃之。祖伊所表达的是一种天命观。祖伊又说:“今我民罔不欲丧,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挚(孔传:有大命宜王者,何以不至)?’”民也是天命观。纣王回答:“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纣王也是天命观,他自恃有天命,不怕民怨。两人对话是在殷将灭亡时,君、臣、民都是天命观,那么殷初怎么能讲出“夏自绝其有民”这样的话来?伪古文《泰誓》也用过“自绝”一词,是说纣王“自绝于天,结怨于民”,这是符合当时人的观念的。伪古文造假的水平远远超过简文。
简文的“非民亡与守邑”一句源自《国语·周语》引《夏书》:“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简文作者简括《夏书》文句而入《商书》(《尹诰》属《商书》)。这种改句的方法在伪古文《尚书》中也大量运用,有些简括得非常好,如根据《论语》“譬如为山”一段简括出的“功亏一篑”,至今流行。
(三)简文:“厥辟作怨于民,民复之用离心。”
“作怨于民”,最早见于南宋真德秀《大学衍义》卷三十二解释《尚书·酒诰》文中:“纣夷居,弗事上帝,既无馨香以祀,而作怨于民,群酗于酒。”清代周用锡《尚书证义》和朱骏声《尚书古注便读》沿用这个词。真德秀未见过《尹诰》,所以这个词是他自创。简文将这一浅显的注释文写入本应古奥的经文中。
“民复之用离心”,这是说民以离心来报复夏桀。这话不合理。想逃离,这是躲避,而不是报复。报复的意思是对报复的对象采取攻击性行动。在古籍中未出现过以“民”为主语的“民复之”,但出现过一次“为民复之”,正是这四个字成为简文的根据。先是孟子说:葛伯进行抢杀,所以汤征讨他,这是汤“为匹夫匹妇复仇也”。宋代林之奇《尚书全解》在解释《吕刑》中“报虐以威”的“报”字时,引用了《孟子》这段话,说:“汤征葛,四海之内皆曰:‘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仇也。’盖汤之伐桀、武王之伐纣皆以其与民为仇,故为民复之也。此所谓‘报’,即孟子所谓‘复’也。”此段事关成汤,简文作者必得研究,并事实上加以利用。他的“民复之用离心”这个颇怪异的文言句法,就是脱胎于林之奇解释《吕刑》的“报虐以威”。简文改“以威”为“用离心”,“用”即“以”;把“报虐”改为“(民)复之”,“复”即“报”,“之”代“虐”。而“民复之”是截取于“为民复之”。
“用离心”。“离心”不见于《尚书》,最早见于《荀子·议兵篇》:“故民虽有离心,不敢有畔虑。”后来多用。孔子说过“离志”。这是简文的语源。其史源是《吕氏春秋·大慎》讲到夏桀时民情的一段话:“众庶泯泯,皆有远志。”(汉高诱注:“有远志”,离散也。)《吕氏春秋》为杂家所著,其所述历史多为野史传闻,不太可靠。《大慎》的这段话就不可信。《汤誓》汤对夏民说:“夏王率遏众力,率割夏邑。有众率怠弗协,曰:‘时日曷丧?予与汝皆亡!’”这是临战前夏民的状况,他们怠工,不合作,诅咒,但无大规模逃离之心。
(四)简文:“我翦灭夏,今后曷不监?”
“翦灭”不见于《尚书》,最早见于《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杜预注:“翦”,尽也。)齐侯是说要全部歼灭一支部队。未见史书有“翦灭国”的用法。“翦灭夏”为用词不当。[13]“灭夏”一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慎大》:“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这一句应当是简文的根据。“灭夏”一词是后世史家语,而非时人语。在殷初的观念中,舜承尧,禹承舜,都是天命转移,是和平转移,并非后者灭掉前者,而汤代夏也是天命转移,只是通过武力转移,当时的人并不认为是后者灭掉前者,所以《尚书》中未见“灭夏”之说。殷初是怎样表达“代夏”的,《尚书》无载,但两条《书序》有说明。一条:“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疑至》、《臣扈》。”另一条:“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作《汤诰》。”《夏社》等三篇和《汤诰》都作于殷初立,比《尹诰》略早些日子,其称代夏一事为“汤既胜夏”和“汤既黜夏命”,而不是“灭夏”。《尹诰》的伊尹当不会说“灭夏”。以后周朝人也提到殷代夏事,如:《多士》周公向“殷顽民”传达成王的话中有“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殷革夏命”。《多方》成王对诸侯讲话时回顾历史说:“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纯命。”这里“刑殄有夏”是灭绝有夏的天命,但未用“灭夏”。就在这一段话之后,成王又说:“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仍然是“代夏”。至于周代殷,也是说“胜殷”(《洪范》)、“将黜殷”(《大诰》)、“殷既坠其命,我有周既受”(《君奭》),而未出现过“灭殷”、“灭商”。至春秋战国,国与国之间互相兼并,才有了“灭国”之说,史家在回顾历史时才有了“灭夏”之说。此“灭夏”是从“灭国”而来,它不符合“殷革夏命”的意思,殷代夏、周代殷时无“灭国”观念。
简文“今后曷不监”的意思在《尚书》中多次出现,而最为相近的是《酒诰》“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五)“我克协我友。今惟民远邦归志。”
“我克协我友”。古籍中无“克协我友”,但分别有“克协”和“我友”,多见。“克协”首见于《曹子建集》的四言诗《帝舜赞》“克协顽瞽”。曹植未见过《尹诰》,因为东汉末的郑玄说《咸有一德》“已逸”、“今亡”,“逸”是说它在孔壁出真古文十六篇逸书中,“亡”是说已经见不到了。所以“克协”是曹植独创。“我友”首见于《诗经》。简文是拼凑“克协”和“我友”而成。
“今惟民远邦归志”。古籍中未见“远邦归志”,但分别有“远邦”和“归志”,是拼凑而成。
(六)简文:“汤曰:‘呜呼!吾可(何)作于民,俾我众勿违朕言?’挚曰:‘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吉言。’”
君臣二人的问答很荒唐,却渊源有自。看《汤誓》:“尔尚辅予一人,致天之罚,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我们将它与简文对比一下:《汤誓》“尔尚辅予一人”,简文“俾我众勿违朕言”;《汤誓》“予其大赉汝。尔无不信,朕不食言”,简文“后其赉之,其有夏之金玉实邑,舍之”。简文作者认为,在《汤誓》中已说了“大赉汝”,“不食言”,那么战胜后就得兑现诺言,所以设计了这一问一答。但是《汤誓》是对将士说的,合理。而简文改为如何治理天下,却荒唐。
“勿违朕言”一词最早见于北魏拓拔焘为魏主时的一道敕谕,以后宋朝皇帝在诏书中用过三次“毋违朕言”。这是魏主和皇帝对自己臣下的要求,所以可以用“勿违朕言”。简文作者把它用到汤的问话中,要天下之民都“勿违朕言”,这用错了地方。
“金玉”一词在《尚书》中未见,而最早见于《老子》和《管子》,但其文句未必是老子、管子所作。在《尚书》中直到殷盘庚时尚是“贝玉”、“货宝”(《盘庚》下)连用,所以殷初不可能“金玉”连用。
简文中伊尹两次当面称汤为“后”,而不称“王”,这又是破例。在《尚书》中先有禹当面称舜为“帝”(《益稷》),后有祖伊当面称纣为“天子”、“今王”、“我王”(《西伯勘黎》),依例成汤称王之后应当面称“王”,而不应称“后”。特别是《汤诰》中,王已向“诸侯群后”发布命令,则汤就不再是“群后”中之一“后”。简文称“后”可能源自《盘庚》。《盘庚》(中篇)称其祖汤王为“后”,如:“我先神后之劳尔先”、“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我先后绥乃祖乃父”,“先神后”、“高后”、“先后”,均指汤王。简文作者可能据此而让伊尹称汤为“后”。岂不知,盘庚在“后”之前加“先神”、“高”、“先(神)”等修饰词,是有意神化和抬高汤,借以威吓那些不愿迁都的殷民,而非说汤代夏之后就称汤为“后”而不称“王”。“后”是君主的意思,帝、王和地方首领都可以称“后”。在《盘庚》三篇中的“后”也不都是专指汤,如: “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这里的两个“后”都是指先世贤君,其中包括汤。在《盘庚》中更多地还是称汤为“王”,如:“先王有服”、“克从先王之烈”、“绍复先王大业”、“古我先王”等,都包括汤。所以不能据“我先神后”等,就认为汤代夏之后被称为“后”。
简文“吾可(何)作于民”,如果单看这一句,这应当是战国人写的,因为战国简作“可”,通“何”。这个句子表明简文作者研究过战国简,这理所当然,这是他作伪的前提条件。
由以上可见,简文句句有据,但句句是伪。
以《尹诰》和伪古文《咸有一德》相比,它在思想性、文字水平和作伪的方法等方面都比后者差得多,所以不能让它混同于伪古文,而应加区别,称它“瞎古文”[14]为宜。
附记:2011年1月11日,姜广辉教授寄给我他写的《读清华简〈尹诰〉札记》(定稿时改为《〈尹诰〉献疑》),我表示支持他的观点。此后多有讨论。他又改了两稿,于2月20日定稿。之后,他建议我也写一篇,于是我写了这一篇。我这一篇在观点上和他的相同,内容也差不多,只是写法和强调的重点有不同。
北京大学历史系 房德邻
2011-02-28初稿
2011-03-09定稿
注释
[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主编,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2010年12月。
[2]《礼记·缁衣》第九章: 子曰:“为上可望而知也,为下可述而志也,则君不疑于其臣,而臣不惑于其君矣。《尹吉》曰:“惟尹躬及汤,咸有壹德。”《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3] 《礼记·缁衣》第十五章: 子曰:“小人溺于水,君子溺于口,大人溺于民,皆在其所亵也。夫水近于人而溺人,德易狎而难亲也,易以溺人。口费而烦,易出难悔,易以溺人。 夫民闭于人而有鄙心,可敬不可慢,易以溺人。故君子不可以不慎也。”《太甲》曰:“毋越厥命以自覆也。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厥度则释。”《兑命》曰:“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太甲》曰:“天作孽,可违也;自作孽,不可以逭。”《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
[4] 《汤诰》见《史记·殷本纪》,它不同于伪古文《汤诰》。
[5] 参见程廷祚《晚书订疑》卷三、桂文灿《经学博采录》卷二引刘台拱、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卷十三。程说:“《缁衣》两引《尹告》,此必古有其书而《序》缺焉。”康反驳郑玄注《礼记·缁衣》所引《尹吉》说:“所引虽有‘咸有一德’之言,而明曰‘尹吉’,篇名显异。即以‘吉’为‘告’,亦不能以辞句偶同即断为‘咸有一德’。郑注不足据。”
[6] 关于《尹诰》和《咸有一德》究竟是一篇还是两篇的问题,笔者将在另文《关于〈清华简(壹)〉涉及的几个学术争议问题》中再进一步讨论。
[7] 《尚书古文疏证》第六十一节可能引起简文作者误解的段落(原文无断句,照录):“君前臣名礼也虽周公以亲则叔父尊则师保亦自名于王前曰予旦召公亦名之为旦曰断未有敢自称其字者或君于臣字而不名所以示敬如王若曰父义和之类亦未多见何晚出书所载太甲既稽首于伊尹矣伊尹又屡自称其字于太甲……” “又按说苑伊尹对汤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周公当成王世有其三伊尹当太甲世有其二要太甲 自无名伊尹若成王于周公止呼公而谓伊尹便缘此不自名名其字恐无此事殆又一义证云。”
[8] 《文物》2010年第5期。
[9]郑玄注:“‘尹吉’亦‘尹诰’也。‘天’当为‘先’字之误。忠信为‘周’,‘相’,助也,谓臣也。伊尹言:尹之先祖见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终。今天绝弃桀者,以其自作孽。伊尹始仕于夏,此时就汤矣。夏之邑在亳西。‘见’或为‘败’,‘邑’或为‘予’。”
[10] 加“之”字之后,取消“天败”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使“天之败西邑夏”成为“念”的宾语。
[11]辅广:《诗童子问》卷三《扬之水》篇、卷五《菀柳》篇。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黄伦:《尚书精义》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 《清华简(壹)》编者释文此为“捷灭夏”,意思是很快地灭掉夏,也是一解。但“捷灭”在古籍中未见,简文作者似不会生造此词,《尹诰》全篇似无作者生造的词。
[14]从前有人学唐诗,学不好,人们笑称其诗是“瞎唐诗”。
伪古文尚书编辑
伊尹作《咸有一德》。
伊尹既复政厥辟,将告归,乃陈戒于德。曰:“呜呼!天难谌,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监于万方,启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师,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于一德;非商求于下民,惟民归于一德。德惟一,动罔不吉;德二三,动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灾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终始惟一,时乃日新。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善无常主,协于克一。俾万姓咸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绥先王之禄,永厎烝民之生。呜呼!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后非民罔使;民非后罔事。无自广以狭人,匹夫匹妇,不获自尽,民主罔与成厥功。”
沃丁既葬伊尹于亳,咎单遂训伊尹事,作《沃丁》。
伊陟相大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于朝。伊陟赞于巫咸,作《咸乂》四篇。
太戊赞于伊陟,作《伊陟》、《原命》。
仲丁迁于嚣,作《仲丁》。
河亶甲居相,作《河亶甲》。
祖乙圯于耿,作《祖乙》。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词条图册
----------------------
盘庚 (《尚书》中作品)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盘庚》三篇,是《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三篇的内容都是有关殷王盘庚迁都的事情,记叙了迁都前后盘庚对贵戚近臣、庶民百姓所发布的谈话和命令,一般认为,它是盘庚当时的演讲辞。
作品名称盘庚作品出处《尚书》简 介《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有关历史殷王盘庚迁都
目录
1 作品原文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2 作品译文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3 作品评析
4 专家点评
作品原文编辑
盘庚上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盘庚学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凡尔众, 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 罚及尔身,弗可悔。”
盘庚中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
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盘庚下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作品译文编辑
盘庚上
盘庚将把都城迁到殷。臣民不愿往那个处所,相率呼吁一些贵戚大臣出来,向他们陈述意见。臣民说:“我们的君王迁来,既已改居在这里,是看重我们臣民,不使我们受到伤害。现在我们不能互相救助,以求生存,用龟卜稽考一下,将怎么样呢?先王有事,敬慎地遵从天命。这里还不能长久安宁吗?不能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到现在已经五个国都了!现在不继承先王敬慎天命的传统,就不知道老天所决定的命运,更何况说能继承先王的事业呢?好象倒伏的树又长出了新枝、被砍伐的残余又发出嫩芽一样,老天将使我们的国运在这个新都奄邑延续下去,继续复兴先王的大业,安定天下。”
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他说:“不要有人敢于凭借小民的谏诫,反对迁都!”于是,王命令众人,都来到朝廷。
王这样说:“来吧,你们各位,我要告诉你们,开导你们。可克制你们的私心,不要傲求安。从前我们的先王,也只是谋求任用旧臣共同管理政事。施行先王的教令,他们不隐瞒教的旨意,先王因此敬重他们。他们没有错误的言论,百姓们因此也大变了。现在你们拒绝我的意,自以为是,起来申说危害虚浮的言论,我不知道你们争辩的意图。
“并不是我自己放弃了任用旧人的美德,而是你们包藏好意而不施给我。我对当前形势象看火一样地清楚,我如果又不善于谋划和行动,那就错了。好象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好象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你们能克制私心,把实际的好处施给百姓,以至于亲戚朋友,于是才敢扬言你们有积德。如果你们不怕远近会出现大灾害,象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劳,不从事田间劳动,就会没有黍稷。
“你们不向老百姓宣布我的善言,这是你们自生祸害,即将发生灾祸邪恶,而自己害自己。假若已经引导人们做了坏事,而又承受那些痛苦,你们悔恨自己又怎么来得及?看看这些小人吧,他们尚且顾及规劝的话,顾及发出错误言论,何况我掌握着你们或短或长的生命呢?你们为什么不亲自告诉我,却用些无稽之谈互相鼓动,恐吓煽动民众呢?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一样,不能面向,不能接近,还能够扑灭吗?这都是你们众人自己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有过错。”
“迟任说过:‘人要寻求旧的,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过去我们的先王同你们的祖辈父辈共同勤劳,共享安乐,我怎么敢对你们施行不恰当的刑罚呢?世世代代都会说到你们的功劳,我不会掩盖你们的好处。现在我要祭祀我们的先王,你们的祖先也将跟着享受祭祀。赐福降灾,我也不敢动用不恰当的赏赐或惩罚。
“我在患难的时候告诉你们,要象射箭有箭靶一样,你们不能偏离我。你们不要轻视成年人,也不要看不起年幼的人。你们各人领导着自己的封地,努力使出你们的力量,听从我一人的谋划。没有远和近的分别,我用刑罚惩处那些坏的,用赏赐表彰那些好的。国家治理得好,是你们众人的功劳;国家治理得不好,是我有过有罪。
“你们众人,要思考我告诫的话:从今以后,各人认真地做好你们的事情,加速你们的布置,闭上你们的口,不许乱说。否则,惩罚到你们身上,后悔也可不能啊!” [1]
盘庚中
盘庚作了君主以后,计划渡过黄河带领臣民迁移。于是,集合了那些不服从的臣民,用至诚普告他们。那些民众都来了,旗帜在王庭飘扬。盘庚于是登上高处,招呼他们靠前一些。
盘庚说:“你们要听清楚我的话,不要忽视我的命令!啊!从前我们的先王,没有谁不想顺承和安定人民。君王清楚大臣也明白,因此没有被天灾所惩罚。从前上天盛降大灾,先王不安于自己所作的都邑,考察臣民的利益而迁徙。你们为什么不想想我们先王的这些传闻呢?我顺从你们喜欢安乐和稳定的心愿,反对你们有灾难而陷入刑罚。我若呼吁你们安居在这个新都,也是关心你们的祸灾,并且远遵先王的意愿吗?
“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移,使国家安定。你们不体谅我内心的困苦,你们的心竟然都很不和顺,很想用些不正确的话来动摇我。你们自己搞得走投无路,自寻烦恼,譬如坐在船上,你们不渡过去,这将会把事情搞坏。你们诚心不合作,那就只有一起沉下去。不能协同一致,只是自己怨怒,又有什么好处呢?你们不作长久打算,不想想灾害,你们普遍安于忧患。这样下去,将会有今天而没有明天了,你们怎么能生活在这个地面上呢?
“现在我命令你们同心同德,不要传播谣言来败坏自己,恐怕有人会使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心地歪邪。我向上天劝说延续你们的生命,我哪里是要虐待你们啊,我是要帮助你们、养育你们众人。
“我想到我们神圣的先王曾经烦劳你们祖先,我才把使你们安定的意见贡献给你们;然而如果耽误了事,长久居住在这里,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罪责,问道:‘为什么虐待我的臣民?’你们万民如果不去谋生,不和我同心同德,先王也会对你们降下罪责,问道:‘为什么不同我的幼孙亲近友好?’因此,有了过错,上天就将惩罚你们,你们不能长久。
“从前我们的先王已经烦劳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都作为我养育的臣民,你们内心却又怀着恶念!我们的先王将会告诉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的祖先和父辈就会断然抛弃你们,不会挽救你们的死亡。现在我有乱事的大臣,聚集财物。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于是就会告诉我们的先王说:‘对我们的子孙用大刑吧!’于是,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刑罚。
“啊!现在我告诉你们:不要轻举妄动!要永远警惕大的忧患,不要互相疏远!你们应当考虑顺从我,各人心里都要和和善善。假如有人不善良,不走正道,违法不恭,欺诈奸邪,胡作非为,我就要断绝消灭他们,不留他们的后代,不让他们这些坏人在这个新国都里延续种族。
“去吧,去谋生吧!现在我将率领你们迁徙,永久建立你们的家园。” [2]
盘庚下
盘庚迁都以后,定好住的地方,才决定宗庙朝廷的位置,然后告诫众人。
盘庚说:“不要戏乐、懒惰,努力传达我的教命吧!现在我诚心把我的意思告诉你们各位官员。我不会惩罚你们众人,你们也不要共同发怒,联合起来,毁谤我一个人。
“从前我们的先王想光大前人的功业,迁往山地。因此减少了洪水给我们的灾祸,在我国获得了好效果。现在我们的臣民由于洪水动荡奔腾而流离失所,没有固定的住处,你们反而问我为什么要惊动众人而迁徙!现在上帝要兴复我们高祖的美德,光大我们的国家。我急切、笃实、恭谨地遵从上帝的意志,奉命延续你们的生命,率领你们长远居住在新都。所以我这个年轻人,不是敢于废弃你们的谋划,是要善于遵行上帝的谋度;不是敢于违背卜兆,是要发扬光大上帝这一美好的指示。
“啊!各位诸侯、各位官长以及全体官员,你们都要考虑考虑啊!我将要尽力考察你们惦念尊重我们民众的情况。我不会任用贪财的人,只任用经营民生的人。对于那些能养育民众并能谋求他们安居的人,我将依次敬重他们。现在我已经把我心里的好恶告诉你们了,不要有不顺从的!不要聚敛财宝,要经营民生以自立功勋!要把恩惠施给民众,永远能够与民众同心!” [3]
作品评析编辑
其中的上篇,是盘庚对贵戚近臣的谈话。他在谈话中严厉训斥了他们贪图安逸不愿迁徙的行为。文章一开始就说“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表明是盘庚在初迁未定时的讲话。人民初到新都,一切都不习惯,所以产生不满情绪,盘庚讲话,予以安抚。
《盘庚》三篇
《盘庚》三篇
盘庚在讲话中突出了天命的不可违抗,他反复征引“古我先王”“恪谨天命”来训诫百姓,以证明迁都的合乎天命,平息不满情绪。这样的说法在神权与君权相结合的奴隶社会是极为有效的。讲话中严厉地批评了大臣们庸于职守,没有把自己的深远用意传达给百姓,以至于造成人心浮动的局面。并且严肃地指出,如果继续这样不负责任,就会耽误耕种,导致粮食无收,这在农耕社会是很严重的后果。盘庚很生气地说:而这样的后果完全是你们咎由自取,和我盘庚毫无关系。之后,盘庚引用迟任的话:“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并称引旧臣和先王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取得的好的政绩,语气明显缓和下来。鼓励臣子和自己团结一心,同甘共苦,谨遵职守,努力工作。还慷慨陈词:“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体现了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古代政治家的风貌。总之,讲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商朝在迁殷之前曾经十三次迁居,但自从盘庚迁殷之后就安居下来,不再另迁别处,可见盘庚力排众议,主张迁都此地的决策之英明。而盘庚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迁都大计,《盘庚》三篇的号召力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盘庚迁都之后,殷商王朝走出了政治上萎靡不振的局面,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专家点评编辑
《盘庚》是先秦散文的名篇,文辞古奥,不易通读。韩愈曾经慨叹:“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借助前人的注解,再三阅读之后,我们尚可领略它特有的不假修饰的质朴之美。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质朴贴切,含义深沉,语言也很优美,富于音乐的美感,至今还以“有条不紊”、“星火燎原”等成语的形式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词条图册
----------------------
盘庚 (《尚书》中作品)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盘庚》三篇,是《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三篇的内容都是有关殷王盘庚迁都的事情,记叙了迁都前后盘庚对贵戚近臣、庶民百姓所发布的谈话和命令,一般认为,它是盘庚当时的演讲辞。
作品名称盘庚作品出处《尚书》简 介《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有关历史殷王盘庚迁都
目录
1 作品原文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2 作品译文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3 作品评析
4 专家点评
作品原文编辑
盘庚上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盘庚学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凡尔众, 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 罚及尔身,弗可悔。”
盘庚中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
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盘庚下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作品译文编辑
盘庚上
盘庚将把都城迁到殷。臣民不愿往那个处所,相率呼吁一些贵戚大臣出来,向他们陈述意见。臣民说:“我们的君王迁来,既已改居在这里,是看重我们臣民,不使我们受到伤害。现在我们不能互相救助,以求生存,用龟卜稽考一下,将怎么样呢?先王有事,敬慎地遵从天命。这里还不能长久安宁吗?不能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到现在已经五个国都了!现在不继承先王敬慎天命的传统,就不知道老天所决定的命运,更何况说能继承先王的事业呢?好象倒伏的树又长出了新枝、被砍伐的残余又发出嫩芽一样,老天将使我们的国运在这个新都奄邑延续下去,继续复兴先王的大业,安定天下。”
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他说:“不要有人敢于凭借小民的谏诫,反对迁都!”于是,王命令众人,都来到朝廷。
王这样说:“来吧,你们各位,我要告诉你们,开导你们。可克制你们的私心,不要傲求安。从前我们的先王,也只是谋求任用旧臣共同管理政事。施行先王的教令,他们不隐瞒教的旨意,先王因此敬重他们。他们没有错误的言论,百姓们因此也大变了。现在你们拒绝我的意,自以为是,起来申说危害虚浮的言论,我不知道你们争辩的意图。
“并不是我自己放弃了任用旧人的美德,而是你们包藏好意而不施给我。我对当前形势象看火一样地清楚,我如果又不善于谋划和行动,那就错了。好象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好象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你们能克制私心,把实际的好处施给百姓,以至于亲戚朋友,于是才敢扬言你们有积德。如果你们不怕远近会出现大灾害,象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劳,不从事田间劳动,就会没有黍稷。
“你们不向老百姓宣布我的善言,这是你们自生祸害,即将发生灾祸邪恶,而自己害自己。假若已经引导人们做了坏事,而又承受那些痛苦,你们悔恨自己又怎么来得及?看看这些小人吧,他们尚且顾及规劝的话,顾及发出错误言论,何况我掌握着你们或短或长的生命呢?你们为什么不亲自告诉我,却用些无稽之谈互相鼓动,恐吓煽动民众呢?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一样,不能面向,不能接近,还能够扑灭吗?这都是你们众人自己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有过错。”
“迟任说过:‘人要寻求旧的,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过去我们的先王同你们的祖辈父辈共同勤劳,共享安乐,我怎么敢对你们施行不恰当的刑罚呢?世世代代都会说到你们的功劳,我不会掩盖你们的好处。现在我要祭祀我们的先王,你们的祖先也将跟着享受祭祀。赐福降灾,我也不敢动用不恰当的赏赐或惩罚。
“我在患难的时候告诉你们,要象射箭有箭靶一样,你们不能偏离我。你们不要轻视成年人,也不要看不起年幼的人。你们各人领导着自己的封地,努力使出你们的力量,听从我一人的谋划。没有远和近的分别,我用刑罚惩处那些坏的,用赏赐表彰那些好的。国家治理得好,是你们众人的功劳;国家治理得不好,是我有过有罪。
“你们众人,要思考我告诫的话:从今以后,各人认真地做好你们的事情,加速你们的布置,闭上你们的口,不许乱说。否则,惩罚到你们身上,后悔也可不能啊!” [1]
盘庚中
盘庚作了君主以后,计划渡过黄河带领臣民迁移。于是,集合了那些不服从的臣民,用至诚普告他们。那些民众都来了,旗帜在王庭飘扬。盘庚于是登上高处,招呼他们靠前一些。
盘庚说:“你们要听清楚我的话,不要忽视我的命令!啊!从前我们的先王,没有谁不想顺承和安定人民。君王清楚大臣也明白,因此没有被天灾所惩罚。从前上天盛降大灾,先王不安于自己所作的都邑,考察臣民的利益而迁徙。你们为什么不想想我们先王的这些传闻呢?我顺从你们喜欢安乐和稳定的心愿,反对你们有灾难而陷入刑罚。我若呼吁你们安居在这个新都,也是关心你们的祸灾,并且远遵先王的意愿吗?
“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移,使国家安定。你们不体谅我内心的困苦,你们的心竟然都很不和顺,很想用些不正确的话来动摇我。你们自己搞得走投无路,自寻烦恼,譬如坐在船上,你们不渡过去,这将会把事情搞坏。你们诚心不合作,那就只有一起沉下去。不能协同一致,只是自己怨怒,又有什么好处呢?你们不作长久打算,不想想灾害,你们普遍安于忧患。这样下去,将会有今天而没有明天了,你们怎么能生活在这个地面上呢?
“现在我命令你们同心同德,不要传播谣言来败坏自己,恐怕有人会使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心地歪邪。我向上天劝说延续你们的生命,我哪里是要虐待你们啊,我是要帮助你们、养育你们众人。
“我想到我们神圣的先王曾经烦劳你们祖先,我才把使你们安定的意见贡献给你们;然而如果耽误了事,长久居住在这里,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罪责,问道:‘为什么虐待我的臣民?’你们万民如果不去谋生,不和我同心同德,先王也会对你们降下罪责,问道:‘为什么不同我的幼孙亲近友好?’因此,有了过错,上天就将惩罚你们,你们不能长久。
“从前我们的先王已经烦劳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都作为我养育的臣民,你们内心却又怀着恶念!我们的先王将会告诉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的祖先和父辈就会断然抛弃你们,不会挽救你们的死亡。现在我有乱事的大臣,聚集财物。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于是就会告诉我们的先王说:‘对我们的子孙用大刑吧!’于是,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刑罚。
“啊!现在我告诉你们:不要轻举妄动!要永远警惕大的忧患,不要互相疏远!你们应当考虑顺从我,各人心里都要和和善善。假如有人不善良,不走正道,违法不恭,欺诈奸邪,胡作非为,我就要断绝消灭他们,不留他们的后代,不让他们这些坏人在这个新国都里延续种族。
“去吧,去谋生吧!现在我将率领你们迁徙,永久建立你们的家园。” [2]
盘庚下
盘庚迁都以后,定好住的地方,才决定宗庙朝廷的位置,然后告诫众人。
盘庚说:“不要戏乐、懒惰,努力传达我的教命吧!现在我诚心把我的意思告诉你们各位官员。我不会惩罚你们众人,你们也不要共同发怒,联合起来,毁谤我一个人。
“从前我们的先王想光大前人的功业,迁往山地。因此减少了洪水给我们的灾祸,在我国获得了好效果。现在我们的臣民由于洪水动荡奔腾而流离失所,没有固定的住处,你们反而问我为什么要惊动众人而迁徙!现在上帝要兴复我们高祖的美德,光大我们的国家。我急切、笃实、恭谨地遵从上帝的意志,奉命延续你们的生命,率领你们长远居住在新都。所以我这个年轻人,不是敢于废弃你们的谋划,是要善于遵行上帝的谋度;不是敢于违背卜兆,是要发扬光大上帝这一美好的指示。
“啊!各位诸侯、各位官长以及全体官员,你们都要考虑考虑啊!我将要尽力考察你们惦念尊重我们民众的情况。我不会任用贪财的人,只任用经营民生的人。对于那些能养育民众并能谋求他们安居的人,我将依次敬重他们。现在我已经把我心里的好恶告诉你们了,不要有不顺从的!不要聚敛财宝,要经营民生以自立功勋!要把恩惠施给民众,永远能够与民众同心!” [3]
作品评析编辑
其中的上篇,是盘庚对贵戚近臣的谈话。他在谈话中严厉训斥了他们贪图安逸不愿迁徙的行为。文章一开始就说“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表明是盘庚在初迁未定时的讲话。人民初到新都,一切都不习惯,所以产生不满情绪,盘庚讲话,予以安抚。
《盘庚》三篇
《盘庚》三篇
盘庚在讲话中突出了天命的不可违抗,他反复征引“古我先王”“恪谨天命”来训诫百姓,以证明迁都的合乎天命,平息不满情绪。这样的说法在神权与君权相结合的奴隶社会是极为有效的。讲话中严厉地批评了大臣们庸于职守,没有把自己的深远用意传达给百姓,以至于造成人心浮动的局面。并且严肃地指出,如果继续这样不负责任,就会耽误耕种,导致粮食无收,这在农耕社会是很严重的后果。盘庚很生气地说:而这样的后果完全是你们咎由自取,和我盘庚毫无关系。之后,盘庚引用迟任的话:“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并称引旧臣和先王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取得的好的政绩,语气明显缓和下来。鼓励臣子和自己团结一心,同甘共苦,谨遵职守,努力工作。还慷慨陈词:“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体现了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古代政治家的风貌。总之,讲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商朝在迁殷之前曾经十三次迁居,但自从盘庚迁殷之后就安居下来,不再另迁别处,可见盘庚力排众议,主张迁都此地的决策之英明。而盘庚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迁都大计,《盘庚》三篇的号召力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盘庚迁都之后,殷商王朝走出了政治上萎靡不振的局面,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专家点评编辑
《盘庚》是先秦散文的名篇,文辞古奥,不易通读。韩愈曾经慨叹:“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借助前人的注解,再三阅读之后,我们尚可领略它特有的不假修饰的质朴之美。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质朴贴切,含义深沉,语言也很优美,富于音乐的美感,至今还以“有条不紊”、“星火燎原”等成语的形式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
盘庚 (《尚书》中作品)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盘庚》三篇,是《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三篇的内容都是有关殷王盘庚迁都的事情,记叙了迁都前后盘庚对贵戚近臣、庶民百姓所发布的谈话和命令,一般认为,它是盘庚当时的演讲辞。
作品名称盘庚作品出处《尚书》简 介《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有关历史殷王盘庚迁都
目录
1 作品原文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2 作品译文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3 作品评析
4 专家点评
作品原文编辑
盘庚上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盘庚学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凡尔众, 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 罚及尔身,弗可悔。”
盘庚中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
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盘庚下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作品译文编辑
盘庚上
盘庚将把都城迁到殷。臣民不愿往那个处所,相率呼吁一些贵戚大臣出来,向他们陈述意见。臣民说:“我们的君王迁来,既已改居在这里,是看重我们臣民,不使我们受到伤害。现在我们不能互相救助,以求生存,用龟卜稽考一下,将怎么样呢?先王有事,敬慎地遵从天命。这里还不能长久安宁吗?不能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到现在已经五个国都了!现在不继承先王敬慎天命的传统,就不知道老天所决定的命运,更何况说能继承先王的事业呢?好象倒伏的树又长出了新枝、被砍伐的残余又发出嫩芽一样,老天将使我们的国运在这个新都奄邑延续下去,继续复兴先王的大业,安定天下。”
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他说:“不要有人敢于凭借小民的谏诫,反对迁都!”于是,王命令众人,都来到朝廷。
王这样说:“来吧,你们各位,我要告诉你们,开导你们。可克制你们的私心,不要傲求安。从前我们的先王,也只是谋求任用旧臣共同管理政事。施行先王的教令,他们不隐瞒教的旨意,先王因此敬重他们。他们没有错误的言论,百姓们因此也大变了。现在你们拒绝我的意,自以为是,起来申说危害虚浮的言论,我不知道你们争辩的意图。
“并不是我自己放弃了任用旧人的美德,而是你们包藏好意而不施给我。我对当前形势象看火一样地清楚,我如果又不善于谋划和行动,那就错了。好象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好象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你们能克制私心,把实际的好处施给百姓,以至于亲戚朋友,于是才敢扬言你们有积德。如果你们不怕远近会出现大灾害,象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劳,不从事田间劳动,就会没有黍稷。
“你们不向老百姓宣布我的善言,这是你们自生祸害,即将发生灾祸邪恶,而自己害自己。假若已经引导人们做了坏事,而又承受那些痛苦,你们悔恨自己又怎么来得及?看看这些小人吧,他们尚且顾及规劝的话,顾及发出错误言论,何况我掌握着你们或短或长的生命呢?你们为什么不亲自告诉我,却用些无稽之谈互相鼓动,恐吓煽动民众呢?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一样,不能面向,不能接近,还能够扑灭吗?这都是你们众人自己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有过错。”
“迟任说过:‘人要寻求旧的,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过去我们的先王同你们的祖辈父辈共同勤劳,共享安乐,我怎么敢对你们施行不恰当的刑罚呢?世世代代都会说到你们的功劳,我不会掩盖你们的好处。现在我要祭祀我们的先王,你们的祖先也将跟着享受祭祀。赐福降灾,我也不敢动用不恰当的赏赐或惩罚。
“我在患难的时候告诉你们,要象射箭有箭靶一样,你们不能偏离我。你们不要轻视成年人,也不要看不起年幼的人。你们各人领导着自己的封地,努力使出你们的力量,听从我一人的谋划。没有远和近的分别,我用刑罚惩处那些坏的,用赏赐表彰那些好的。国家治理得好,是你们众人的功劳;国家治理得不好,是我有过有罪。
“你们众人,要思考我告诫的话:从今以后,各人认真地做好你们的事情,加速你们的布置,闭上你们的口,不许乱说。否则,惩罚到你们身上,后悔也可不能啊!” [1]
盘庚中
盘庚作了君主以后,计划渡过黄河带领臣民迁移。于是,集合了那些不服从的臣民,用至诚普告他们。那些民众都来了,旗帜在王庭飘扬。盘庚于是登上高处,招呼他们靠前一些。
盘庚说:“你们要听清楚我的话,不要忽视我的命令!啊!从前我们的先王,没有谁不想顺承和安定人民。君王清楚大臣也明白,因此没有被天灾所惩罚。从前上天盛降大灾,先王不安于自己所作的都邑,考察臣民的利益而迁徙。你们为什么不想想我们先王的这些传闻呢?我顺从你们喜欢安乐和稳定的心愿,反对你们有灾难而陷入刑罚。我若呼吁你们安居在这个新都,也是关心你们的祸灾,并且远遵先王的意愿吗?
“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移,使国家安定。你们不体谅我内心的困苦,你们的心竟然都很不和顺,很想用些不正确的话来动摇我。你们自己搞得走投无路,自寻烦恼,譬如坐在船上,你们不渡过去,这将会把事情搞坏。你们诚心不合作,那就只有一起沉下去。不能协同一致,只是自己怨怒,又有什么好处呢?你们不作长久打算,不想想灾害,你们普遍安于忧患。这样下去,将会有今天而没有明天了,你们怎么能生活在这个地面上呢?
“现在我命令你们同心同德,不要传播谣言来败坏自己,恐怕有人会使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心地歪邪。我向上天劝说延续你们的生命,我哪里是要虐待你们啊,我是要帮助你们、养育你们众人。
“我想到我们神圣的先王曾经烦劳你们祖先,我才把使你们安定的意见贡献给你们;然而如果耽误了事,长久居住在这里,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罪责,问道:‘为什么虐待我的臣民?’你们万民如果不去谋生,不和我同心同德,先王也会对你们降下罪责,问道:‘为什么不同我的幼孙亲近友好?’因此,有了过错,上天就将惩罚你们,你们不能长久。
“从前我们的先王已经烦劳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都作为我养育的臣民,你们内心却又怀着恶念!我们的先王将会告诉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的祖先和父辈就会断然抛弃你们,不会挽救你们的死亡。现在我有乱事的大臣,聚集财物。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于是就会告诉我们的先王说:‘对我们的子孙用大刑吧!’于是,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刑罚。
“啊!现在我告诉你们:不要轻举妄动!要永远警惕大的忧患,不要互相疏远!你们应当考虑顺从我,各人心里都要和和善善。假如有人不善良,不走正道,违法不恭,欺诈奸邪,胡作非为,我就要断绝消灭他们,不留他们的后代,不让他们这些坏人在这个新国都里延续种族。
“去吧,去谋生吧!现在我将率领你们迁徙,永久建立你们的家园。” [2]
盘庚下
盘庚迁都以后,定好住的地方,才决定宗庙朝廷的位置,然后告诫众人。
盘庚说:“不要戏乐、懒惰,努力传达我的教命吧!现在我诚心把我的意思告诉你们各位官员。我不会惩罚你们众人,你们也不要共同发怒,联合起来,毁谤我一个人。
“从前我们的先王想光大前人的功业,迁往山地。因此减少了洪水给我们的灾祸,在我国获得了好效果。现在我们的臣民由于洪水动荡奔腾而流离失所,没有固定的住处,你们反而问我为什么要惊动众人而迁徙!现在上帝要兴复我们高祖的美德,光大我们的国家。我急切、笃实、恭谨地遵从上帝的意志,奉命延续你们的生命,率领你们长远居住在新都。所以我这个年轻人,不是敢于废弃你们的谋划,是要善于遵行上帝的谋度;不是敢于违背卜兆,是要发扬光大上帝这一美好的指示。
“啊!各位诸侯、各位官长以及全体官员,你们都要考虑考虑啊!我将要尽力考察你们惦念尊重我们民众的情况。我不会任用贪财的人,只任用经营民生的人。对于那些能养育民众并能谋求他们安居的人,我将依次敬重他们。现在我已经把我心里的好恶告诉你们了,不要有不顺从的!不要聚敛财宝,要经营民生以自立功勋!要把恩惠施给民众,永远能够与民众同心!” [3]
作品评析编辑
其中的上篇,是盘庚对贵戚近臣的谈话。他在谈话中严厉训斥了他们贪图安逸不愿迁徙的行为。文章一开始就说“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表明是盘庚在初迁未定时的讲话。人民初到新都,一切都不习惯,所以产生不满情绪,盘庚讲话,予以安抚。
《盘庚》三篇
《盘庚》三篇
盘庚在讲话中突出了天命的不可违抗,他反复征引“古我先王”“恪谨天命”来训诫百姓,以证明迁都的合乎天命,平息不满情绪。这样的说法在神权与君权相结合的奴隶社会是极为有效的。讲话中严厉地批评了大臣们庸于职守,没有把自己的深远用意传达给百姓,以至于造成人心浮动的局面。并且严肃地指出,如果继续这样不负责任,就会耽误耕种,导致粮食无收,这在农耕社会是很严重的后果。盘庚很生气地说:而这样的后果完全是你们咎由自取,和我盘庚毫无关系。之后,盘庚引用迟任的话:“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并称引旧臣和先王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取得的好的政绩,语气明显缓和下来。鼓励臣子和自己团结一心,同甘共苦,谨遵职守,努力工作。还慷慨陈词:“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体现了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古代政治家的风貌。总之,讲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商朝在迁殷之前曾经十三次迁居,但自从盘庚迁殷之后就安居下来,不再另迁别处,可见盘庚力排众议,主张迁都此地的决策之英明。而盘庚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迁都大计,《盘庚》三篇的号召力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盘庚迁都之后,殷商王朝走出了政治上萎靡不振的局面,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专家点评编辑
《盘庚》是先秦散文的名篇,文辞古奥,不易通读。韩愈曾经慨叹:“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借助前人的注解,再三阅读之后,我们尚可领略它特有的不假修饰的质朴之美。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质朴贴切,含义深沉,语言也很优美,富于音乐的美感,至今还以“有条不紊”、“星火燎原”等成语的形式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词条图册
----------------------
盘庚 (《尚书》中作品)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盘庚》三篇,是《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三篇的内容都是有关殷王盘庚迁都的事情,记叙了迁都前后盘庚对贵戚近臣、庶民百姓所发布的谈话和命令,一般认为,它是盘庚当时的演讲辞。
作品名称盘庚作品出处《尚书》简 介《尚书》中史料价值较高的作品有关历史殷王盘庚迁都
目录
1 作品原文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2 作品译文
▪ 盘庚上
▪ 盘庚中
▪ 盘庚下
3 作品评析
4 专家点评
作品原文编辑
盘庚上
盘庚五迁,将治亳殷,民咨胥怨。作《盘庚》三篇。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戚,出矢言曰:“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盘庚学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
王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从康。
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王播告之修,不匿厥指。王用丕钦;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今汝聒聒,起信险肤,予弗知乃所讼。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予若观火,予亦拙谋,作乃逸。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汝克黜乃心,施实德于民,至于婚友,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乃不畏戎毒于远迩,惰农自安,不昏作劳,不服田亩,越其罔有黍稷。
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乃既先恶于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时憸民,犹胥顾于箴言,其发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长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动以浮言,恐沈于众?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古我先王暨乃祖乃父胥及逸勤,予敢动用非罚?世选尔劳,予不掩尔善。兹予大享于先王,尔祖其从与享之。作福作灾,予亦不敢动用非德。
予告汝于难,若射之有志。汝无侮老成人,无弱孤有幼。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
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凡尔众, 其惟致告:自今至于后日,各恭尔事,齐乃位,度乃口。 罚及尔身,弗可悔。”
盘庚中
盘庚作,惟涉河以民迁。乃话民之弗率,诞告用亶。其有众咸造,勿亵在王庭,盘庚乃登进厥民。曰:“明听朕言,无荒失朕命!呜呼!古我前后,罔不惟民之承保。后胥戚鲜,以不浮于天时。殷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汝曷弗念我古后之闻?承汝俾汝惟喜康共,非汝有咎比于罚。予若吁怀兹新邑,亦惟汝故,以丕从厥志。
今予将试以汝迁,安定厥邦。汝不忧朕心之攸困,乃咸大不宣乃心,钦念以忱动予一人。尔惟自鞠自苦,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尔忱不属,惟胥以沈。不其或稽,自怒曷瘳?汝不谋长以思乃灾,汝诞劝忧。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
今予命汝,一无起秽以自臭,恐人倚乃身,迂乃心。予迓续乃命于天,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
予念我先神后之劳尔先,予丕克羞尔,用怀尔,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先后丕降与汝罪疾,曰:‘曷不暨朕幼孙有比?’故有爽德,自上其罚汝,汝罔能迪。古我先后既劳乃祖乃父,汝共作我畜民,汝有戕则在乃心!我先后绥乃祖乃父,乃祖乃父乃断弃汝,不救乃死。
兹予有乱政同位,具乃贝玉。乃祖乃父丕乃告我高后曰:‘作丕刑于朕孙!’迪高后丕乃崇降弗祥。
呜呼!今予告汝:不易!永敬大恤,无胥绝远!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
往哉!生生!今予将试以汝迁,永建乃家。”
盘庚下
盘庚既迁,奠厥攸居,乃正厥位,绥爰有众。曰:“无戏怠,懋建大命!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罔罪尔众,尔无共怒,协比谗言予一人。古我先王将多于前功,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朕邦。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尔谓朕曷震动万民以迁?肆上帝将复我高祖之德,乱越我家。朕及笃敬,恭承民命,用永地于新邑。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呜呼!邦伯师长百执事之人,尚皆隐哉!予其懋简相尔念敬我众。朕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今我既羞告尔于朕志若否,罔有弗钦!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式敷民德,永肩一心。”
作品译文编辑
盘庚上
盘庚将把都城迁到殷。臣民不愿往那个处所,相率呼吁一些贵戚大臣出来,向他们陈述意见。臣民说:“我们的君王迁来,既已改居在这里,是看重我们臣民,不使我们受到伤害。现在我们不能互相救助,以求生存,用龟卜稽考一下,将怎么样呢?先王有事,敬慎地遵从天命。这里还不能长久安宁吗?不能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到现在已经五个国都了!现在不继承先王敬慎天命的传统,就不知道老天所决定的命运,更何况说能继承先王的事业呢?好象倒伏的树又长出了新枝、被砍伐的残余又发出嫩芽一样,老天将使我们的国运在这个新都奄邑延续下去,继续复兴先王的大业,安定天下。”
盘庚开导臣民,又教导在位的大臣遵守旧制、正视法度。他说:“不要有人敢于凭借小民的谏诫,反对迁都!”于是,王命令众人,都来到朝廷。
王这样说:“来吧,你们各位,我要告诉你们,开导你们。可克制你们的私心,不要傲求安。从前我们的先王,也只是谋求任用旧臣共同管理政事。施行先王的教令,他们不隐瞒教的旨意,先王因此敬重他们。他们没有错误的言论,百姓们因此也大变了。现在你们拒绝我的意,自以为是,起来申说危害虚浮的言论,我不知道你们争辩的意图。
“并不是我自己放弃了任用旧人的美德,而是你们包藏好意而不施给我。我对当前形势象看火一样地清楚,我如果又不善于谋划和行动,那就错了。好象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好象农民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会大有收成。你们能克制私心,把实际的好处施给百姓,以至于亲戚朋友,于是才敢扬言你们有积德。如果你们不怕远近会出现大灾害,象懒惰的农民一样自求安逸,不努力操劳,不从事田间劳动,就会没有黍稷。
“你们不向老百姓宣布我的善言,这是你们自生祸害,即将发生灾祸邪恶,而自己害自己。假若已经引导人们做了坏事,而又承受那些痛苦,你们悔恨自己又怎么来得及?看看这些小人吧,他们尚且顾及规劝的话,顾及发出错误言论,何况我掌握着你们或短或长的生命呢?你们为什么不亲自告诉我,却用些无稽之谈互相鼓动,恐吓煽动民众呢?好象大火在原野上燃烧一样,不能面向,不能接近,还能够扑灭吗?这都是你们众人自己做了不好的事,不是我有过错。”
“迟任说过:‘人要寻求旧的,器物不要寻求旧的,要新。’过去我们的先王同你们的祖辈父辈共同勤劳,共享安乐,我怎么敢对你们施行不恰当的刑罚呢?世世代代都会说到你们的功劳,我不会掩盖你们的好处。现在我要祭祀我们的先王,你们的祖先也将跟着享受祭祀。赐福降灾,我也不敢动用不恰当的赏赐或惩罚。
“我在患难的时候告诉你们,要象射箭有箭靶一样,你们不能偏离我。你们不要轻视成年人,也不要看不起年幼的人。你们各人领导着自己的封地,努力使出你们的力量,听从我一人的谋划。没有远和近的分别,我用刑罚惩处那些坏的,用赏赐表彰那些好的。国家治理得好,是你们众人的功劳;国家治理得不好,是我有过有罪。
“你们众人,要思考我告诫的话:从今以后,各人认真地做好你们的事情,加速你们的布置,闭上你们的口,不许乱说。否则,惩罚到你们身上,后悔也可不能啊!” [1]
盘庚中
盘庚作了君主以后,计划渡过黄河带领臣民迁移。于是,集合了那些不服从的臣民,用至诚普告他们。那些民众都来了,旗帜在王庭飘扬。盘庚于是登上高处,招呼他们靠前一些。
盘庚说:“你们要听清楚我的话,不要忽视我的命令!啊!从前我们的先王,没有谁不想顺承和安定人民。君王清楚大臣也明白,因此没有被天灾所惩罚。从前上天盛降大灾,先王不安于自己所作的都邑,考察臣民的利益而迁徙。你们为什么不想想我们先王的这些传闻呢?我顺从你们喜欢安乐和稳定的心愿,反对你们有灾难而陷入刑罚。我若呼吁你们安居在这个新都,也是关心你们的祸灾,并且远遵先王的意愿吗?
“现在我打算率领你们迁移,使国家安定。你们不体谅我内心的困苦,你们的心竟然都很不和顺,很想用些不正确的话来动摇我。你们自己搞得走投无路,自寻烦恼,譬如坐在船上,你们不渡过去,这将会把事情搞坏。你们诚心不合作,那就只有一起沉下去。不能协同一致,只是自己怨怒,又有什么好处呢?你们不作长久打算,不想想灾害,你们普遍安于忧患。这样下去,将会有今天而没有明天了,你们怎么能生活在这个地面上呢?
“现在我命令你们同心同德,不要传播谣言来败坏自己,恐怕有人会使你们的身子不正,使你们心地歪邪。我向上天劝说延续你们的生命,我哪里是要虐待你们啊,我是要帮助你们、养育你们众人。
“我想到我们神圣的先王曾经烦劳你们祖先,我才把使你们安定的意见贡献给你们;然而如果耽误了事,长久居住在这里,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罪责,问道:‘为什么虐待我的臣民?’你们万民如果不去谋生,不和我同心同德,先王也会对你们降下罪责,问道:‘为什么不同我的幼孙亲近友好?’因此,有了过错,上天就将惩罚你们,你们不能长久。
“从前我们的先王已经烦劳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都作为我养育的臣民,你们内心却又怀着恶念!我们的先王将会告诉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你们的祖先和父辈就会断然抛弃你们,不会挽救你们的死亡。现在我有乱事的大臣,聚集财物。你们的祖先和父辈于是就会告诉我们的先王说:‘对我们的子孙用大刑吧!’于是,先王就会重重地降下刑罚。
“啊!现在我告诉你们:不要轻举妄动!要永远警惕大的忧患,不要互相疏远!你们应当考虑顺从我,各人心里都要和和善善。假如有人不善良,不走正道,违法不恭,欺诈奸邪,胡作非为,我就要断绝消灭他们,不留他们的后代,不让他们这些坏人在这个新国都里延续种族。
“去吧,去谋生吧!现在我将率领你们迁徙,永久建立你们的家园。” [2]
盘庚下
盘庚迁都以后,定好住的地方,才决定宗庙朝廷的位置,然后告诫众人。
盘庚说:“不要戏乐、懒惰,努力传达我的教命吧!现在我诚心把我的意思告诉你们各位官员。我不会惩罚你们众人,你们也不要共同发怒,联合起来,毁谤我一个人。
“从前我们的先王想光大前人的功业,迁往山地。因此减少了洪水给我们的灾祸,在我国获得了好效果。现在我们的臣民由于洪水动荡奔腾而流离失所,没有固定的住处,你们反而问我为什么要惊动众人而迁徙!现在上帝要兴复我们高祖的美德,光大我们的国家。我急切、笃实、恭谨地遵从上帝的意志,奉命延续你们的生命,率领你们长远居住在新都。所以我这个年轻人,不是敢于废弃你们的谋划,是要善于遵行上帝的谋度;不是敢于违背卜兆,是要发扬光大上帝这一美好的指示。
“啊!各位诸侯、各位官长以及全体官员,你们都要考虑考虑啊!我将要尽力考察你们惦念尊重我们民众的情况。我不会任用贪财的人,只任用经营民生的人。对于那些能养育民众并能谋求他们安居的人,我将依次敬重他们。现在我已经把我心里的好恶告诉你们了,不要有不顺从的!不要聚敛财宝,要经营民生以自立功勋!要把恩惠施给民众,永远能够与民众同心!” [3]
作品评析编辑
其中的上篇,是盘庚对贵戚近臣的谈话。他在谈话中严厉训斥了他们贪图安逸不愿迁徙的行为。文章一开始就说“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表明是盘庚在初迁未定时的讲话。人民初到新都,一切都不习惯,所以产生不满情绪,盘庚讲话,予以安抚。
《盘庚》三篇
《盘庚》三篇
盘庚在讲话中突出了天命的不可违抗,他反复征引“古我先王”“恪谨天命”来训诫百姓,以证明迁都的合乎天命,平息不满情绪。这样的说法在神权与君权相结合的奴隶社会是极为有效的。讲话中严厉地批评了大臣们庸于职守,没有把自己的深远用意传达给百姓,以至于造成人心浮动的局面。并且严肃地指出,如果继续这样不负责任,就会耽误耕种,导致粮食无收,这在农耕社会是很严重的后果。盘庚很生气地说:而这样的后果完全是你们咎由自取,和我盘庚毫无关系。之后,盘庚引用迟任的话:“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并称引旧臣和先王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取得的好的政绩,语气明显缓和下来。鼓励臣子和自己团结一心,同甘共苦,谨遵职守,努力工作。还慷慨陈词:“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体现了一个有远见、有魄力的古代政治家的风貌。总之,讲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有很强的说服力。
商朝在迁殷之前曾经十三次迁居,但自从盘庚迁殷之后就安居下来,不再另迁别处,可见盘庚力排众议,主张迁都此地的决策之英明。而盘庚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实现迁都大计,《盘庚》三篇的号召力显然也是不容忽视的。盘庚迁都之后,殷商王朝走出了政治上萎靡不振的局面,走上了中兴的道路。
专家点评编辑
《盘庚》是先秦散文的名篇,文辞古奥,不易通读。韩愈曾经慨叹:“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但借助前人的注解,再三阅读之后,我们尚可领略它特有的不假修饰的质朴之美。如:“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质朴贴切,含义深沉,语言也很优美,富于音乐的美感,至今还以“有条不紊”、“星火燎原”等成语的形式在人们的口头流传。
词条图册
----------------------
傅说之命上 [11]
傅说之命中 [11]
傅说之命下 [11]
----------------------
高宗肜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高宗肜日是《尚书》篇名。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原文编辑
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宗之训》。
高宗肜日,越有雊雉。祖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无丰于昵。」
译文编辑
又祭高宗的那一天,有一只野鸡在鼎耳上鸣叫。祖己说:“要先宽解君王的心,然后纠正他祭祀的事。”于是开导武丁。
祖己说:“上天监视下民,赞美他们合宜行事。上天赐给人的年寿有长有短,并不是上天使人夭折,而是有些人自己断绝自己的性命。有些人有不好的品德,有不顺从天意的罪过。上天已经发出命令纠正他们不好的品德,您说:‘要怎么样呢?’”
“啊!先王继承帝位被百姓敬重,无非都是老天的后代,在祭祀的时候,近亲中的祭品不要过于丰厚啦!
----------------------
西伯戡黎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西伯戡黎》选自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尚书》,该文是在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殷商王朝的末代君主纣王与其贤臣祖伊的一段对话。
作品名称《西伯戡黎》创作年代战国作品出处《尚书》文学体裁文言文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作品注释
3 作品译文
4 作品读解
5 出处简介
作品原文编辑
西伯既戡黎(1),祖伊恐,奔告于王。
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2)。格人元龟(3),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4),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5)。不虞天性(6),不迪率典(7)。今我民罔弗欲丧,曰:‘天易不降威?’大命不挚(8),今王其如台?”
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9),乃能责命于天(10)。殷之即丧,指乃功(11),不无戮于尔邦(12)!” [1]
作品注释编辑
(1)西伯指周文王。戡的意思是战胜。黎是殷王朝的属国,在今天山西长治境内、全篇记述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殷朝贤臣祖伊为殷朝安危担忧,向殷纣王进谏,规劝他改弦更张,但遭到了纣王的拒绝。
(2)既:其恐怕。讫终止。
(3)格人:能知天地吉凶的人.元龟大龟,用于占卜。
(4)相:帮助,辅佐。
(5)康食:安居饮食。
(6)虞:度,猜测。
(7)迪:遵循。率典;常法。
(8)挚:至,到来。
(9)参:到。上:上天 。
(10)乃:难道。责:祈求。
(11)指:示,看。乃:你的。功:事,政事。
(12)戮:杀,消灭。尔邦:指周国。 [2]
作品译文编辑
周文王战胜黎国之后,祖伊非常恐慌,急忙跑来告诉殷纣王。
祖伊说:“天子啊,上天恐怕要断绝我们殷商的国运了!那善知天命的人用大龟来占卜,觉察不到一点吉兆。这不是先王不力助我们这些后人,而是因为大王淫荡嬉戏自绝于天。因此,上天抛弃了我们,不让我们安居饮食、大王不测度天性,不遵循常法 现在我们的臣民没有谁不希望殷国灭亡,他们说:‘上天为什么还不降下威罚呢?’天命不再属于我们了,大王现在打算怎么办呢?”
纣王说:“啊!我的命运难道不是早就由上天决定了吗?”
祖伊反问道:“啊!您的过错太多,上天已有所知,难道还能祈求上天的福佑吗?殷商行将灭亡,从您的所作所为就看得出来,您的国家能不被周国消灭吗!” [2]
作品读解编辑
殷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继夏桀之后的第二个有名的暴君。殷商从高祖成汤开国算起,历经30世、600余年,传到了纣王,殷商的江山就在他的手上的换了主人。
据说纣王本来并不是个等闲之辈,自幼便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而且体格魁梧,力大无比,可以把九头牛拉着向后退,单手托住宫殿大梁让人从客换掉梁柱而面不改色。他登上王位之时,也有过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臣服的好风光,曾号令天下八百诸侯。他的弱点在于好色、奢侈、残暴。他在宠妃妲己的怂恿下,制 造了刑具“炮烙”,筑“酒池肉林”取乐,造鹿台笙歌宴舞,以 “虿盆”惩罚异己分子。妲己最后被周武王斩首辕门,纣王在鹿台点火自焚,死前曾说“天亡我也!”
其实,这是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古人说,天作孽,犹可违; 自作孽,不可活。纣王用民脂民膏建造的鹿台,恰好成了他的葬身之处。 [2]
出处简介编辑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3]
参考资料
----------------------
微子 (《尚书·商书》章节)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微子》选自《尚书·商书》。微子,子姓,名启,世称微子、微子启(“微”是国号,“子”是尊称),宋国(今河南商丘)开国远祖,第一代国君。 [1]
作品名称微子创作年代战国作品出处尚书文学体裁文言文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3 评析
原文编辑
微子若曰:「父师、少师!殷其弗或乱正四方。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殷罔不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殷遂丧,越至于今!」
曰:「父师、少师,我其发出狂?吾家耄逊于荒?今尔无指告,予颠隮,若之何其?」
父师若曰:「王子!天毒降灾荒殷邦,方兴沈酗于酒,乃罔畏畏,咈其耇长旧有位人。
今殷民乃攘窃神祗之牺牷牲用以容,将食无灾。
降监殷民,用乂仇敛,召敌仇不怠。罪合于一,多瘠罔诏。
商今其有灾,我兴受其败;商其沦丧,我罔为臣仆。诏王子出,迪我旧云刻子。王子弗出,我乃颠隮。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遁。」 [1]
译文编辑
微子这样说:“父师、少师!殷商恐怕不能治理好天下了。我们的先祖成汤制定了常法在先,而纣王沉醉在酒中,因淫乱而败坏成汤的美德在后。殷商的大小臣民无不抢夺偷盗、犯法作乱,官员们都违反法度。凡是有罪的人,竟没有常法,小百姓一齐起来,同我们结成仇敌。现在殷商恐怕要灭亡了,就好象要渡过大河,几乎找不到渡口和河岸。殷商法度丧亡,竟到了这个地步!”
微子说:“父师、少师,我将被废弃而出亡在外呢?还是住在家中安然避居荒野呢?现在你们不指点我,殷商就会灭亡,怎么办啊?”
父师这样说:“王子!老天重降大灾要灭亡我们殷商,而君臣上下沉醉在酒中,却不惧怕老天的威力,违背年高德劭的旧时大臣。现在,臣民竟然偷盗祭祀天地神灵的牺牲和祭器,把它们藏起来,或是饲养,或是吃掉,都没有罪。再向下看看殷民,他们用杀戮和重刑横征暴敛,招致民怨也不放宽。罪人聚合在一起,众多的受害者无处申诉。
“殷商现在或许会有灾祸呢,我们起来承受灾难;殷商或许会灭亡呢,我不做敌人的奴隶。我劝告王子出去,我早就说过,箕子和王子不出去,我们殷商就会灭亡。自己拿定主意吧!人人各自去对先王作出贡献,我不再顾虑了,将要出走。” [1]
评析编辑
人一旦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大概便不可救药了。微子身为纣王的长兄,照理说,胳膊肘肯定是向纣王弯的。他多次劝阻纣王,纣王不予理睬。自己的亲属尚且如此,何况外人呢?大臣梅伯看到纣王与妲己终日沉迷于淫乐,进宫规劝纣王,惹得纣王大怒,本想以“金瓜击顶”处死,结果却死在妲己想出的“炮烙”之下。
纣王为什么能够为所欲为,一意孤行?这是值得深思的。表面上的理由可以说出一些,比如纣王的残暴,比如妲己的使坏,但这些都不是根本。当一个人独揽大权而不受任何制约之时,就会造成殷纣王时代的情形。应当说,是政治制度本身,造就了纣王。即使不是纣王,也会有别的什么王。所以,悲剧是制度的悲剧,而不是性格的悲剧。
就微子而言,既然不能力挽狂澜,既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局面,出逃肯定是上策。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出逃本身是人生的一种出路,一种境遇。出逃的直接原因往往是迫不得已,表面上看似乎是消极的选择,实际上却是十分明智的。暴君专制一时难以推翻,以出逃保存自己,等待契机出现。婚姻的城堡让人窒息,让人感受不到温馨、快乐和恩爱,逃出城堡寻求新的生活便是上佳选择。在一个工作环境中陷入困境,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四面楚歌,这时就应考虑以出逃来摆脱困境。面对强大敌人的正面进攻难以抗拒,当然也可以用出逃来暂时回避,寻找别的办法来打击敌人。
所以,出逃不是耻辱,更不是背叛,而是个体应有的自主的主动选择,是一种人生策略和智慧。毛泽东游击战思想的核心和灵魂不就是这样吗?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直到把敌人拖垮,打垮。 [1]
参考资料
----------------------
泰誓 (《尚书》中的篇章)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泰,《史记》作太。太是极大。公元前1048年武王伐纣,在盟津大会诸侯。武王向广大诸侯誓师,所以叫做《泰誓》。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先秦百篇尚书中,原有《泰誓》。汉初伏生二十八篇没有《泰誓》。汉武帝时,河内女子献上《泰誓》,后汉马融等大家疑它是伪作,所以未传下来。这三篇《泰誓》都是梅氏所献的伪古文。《泰誓上》是梅氏伪古文之十四。真古文《泰誓》存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然而,据《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所引《泰誓》佚文来看,《史记》所收并非全本。
作品名称泰誓作 者姬发创作年代商朝末年
目录
1 简介
2 原文
▪ 伪古文
▪ 真古文
3 译文
▪ 伪古文
▪ 真古文
简介编辑
本篇出自《尚书》,是记述周武王九年诸侯大会于孟津时,武王告诫友邦诸侯和治事大臣的话。 [1]
原文编辑
伪古文
◎周书·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従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周书·泰誓中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惟受罪浮于桀。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天其以予乂民,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勖哉夫子!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周书·泰誓下
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
王曰:“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祝降时丧。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殄歼乃仇。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呜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惟我有周诞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真古文
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1),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2),离逷其王父母弟(3),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4),用变乱正声(5),怡说妇人(6)。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7)。勉哉夫子(8),不可再(9),不可三!
注释(1)乃:竟,竟然。(2)三正:旧说指天、地、人或曰夏、商、周之正统。《史记集解》引马融曰:“动逆天地人也。”《史记正义》:“按:三正,三统也。周以建子为天统,殷以建丑为地统,夏以建寅为人统也。”建子、建丑、建寅,即以这三个月的朔日(初一)为岁首。“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又《尚书易解》于《甘誓》篇注云:“三正者,按正与政通,谓政事。《左传》文公七年晋却缺解《夏书》云:‘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三事即三正也。”(3)离逷(tì,替):疏远。逷,同“逖(tì,替),远。王父母弟、同祖亲族。《史记集解》引郑玄曰:“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举亲者言之也。”(4)淫声:指淫荡的音乐。(5)用:以,以致,从而。正声:雅正的音乐。(6)怡说(yuè,悦):使高兴。(7)维:句首语气词,可不译。共(gōng,恭):通“恭”。天罚:指上天降下的惩罚。(8)勉:努力。夫子:对将士的尊称。《史记集解》引郑玄曰:“丈夫之称。”(9)再:两次,第二次。
译文编辑
伪古文
泰誓上
周武王十三年春天,诸侯大会于河南孟津。
武王说:“啊!我的友邦大君和我的治事大臣、众士们,请清楚地听取我的誓言。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的灵秀。真聪明的人就作大君,大君作人民的父母。现在商王纣不尊敬上天,降祸灾给下民。他嗜酒贪色,敢于施行暴虐,用灭族的严刑惩罚人,凭世袭的方法任用人。宫室呀,台榭呀,陂池呀,奢侈的衣服呀,他用这些东西来残害你们万姓人民。他烧杀忠良,解剖孕妇。皇天动了怒,命令我的文考文王严肃进行上天的惩罚,可惜大功没有完成。从前我小子姬发和你们友邦大君到商邦考察政治,看到了商纣没有悔改的心,他竟然傲慢不恭,不祭祀上帝神祗,遗弃他的祖先宗庙而不祭祀。牺牲和粢盛等祭物,也被凶恶盗窃的人吃尽了。他却说:‘我有人民有天命!’不改变他侮慢的心意。
“上天帮助下民,为人民建立君主和师长,应当能够辅助上帝,爱护和安定天下。对待有罪和无罪的人,我怎么敢违反上天的意志呢?力量相同就衡量德,德相同就衡量义。商纣有臣亿万,是亿万条心,我有臣子三千,只是一条心。商纣的罪恶,象穿物的串子已经穿满了,上天命令我讨伐他;我如果不顺从上天,我的罪恶就会跟商纣相等。
“我小子早夜敬慎忧惧。在文考庙接受了伐商的命令,我又祭告上帝,祭祀大社,于是率领你们众位,进行上天的惩罚。上天怜闵人民,人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你们辅助我吧!要使四海之内永远清明。时机啊,不可失去呀!”
泰誓中
一月二十八日戊午,周武王驻兵在黄河之北,诸侯率领他们的军队都会合了。武王于是巡视军队并且告戒他们。武王说:“啊!西方各位诸侯,请都听我的话。我听说好人做好事,整天地做还是时间不够;坏人做坏事,也是整天地做还是时间不够。现在商王纣,力行不合法度的事,放弃年老的大臣,亲近有罪的人,过度嗜酒,放肆暴虐。臣下也受到他的影响,各结朋党,互为仇敌;挟持权柄,互相诛杀。无罪的人呼天告冤,秽恶的行为公开传闻。
“上天惠爱人民,君主遵奉上天。夏桀不能顺从天意,流毒于天下。上天于是佑助和命令成汤,使他降下废黜夏桀的命令。纣的罪恶超过了夏桀,他伤害善良的大臣,杀戮谏争的辅佐,说自己有天命,说敬天不值得实行,说祭祀没有益处,说暴虐没有害处。他的鉴戒并不远,就在夏桀身上。上天该使我治理人民,我的梦符合我的卜兆,吉庆重叠出现,讨伐商国一定会胜利。商纣有亿兆平民,都离心离德;我有拨乱的大臣十人,都同心同德。纣虽有至亲的臣子,比不上我周家的仁人。
“上天的看法,出自我们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出自我们人民的听闻。老百姓有所责难于我,我一定要依从民意前往讨伐。
“我们的武力要发扬,要攻到商国的疆土上,捉到那些残暴之徒;我们的付伐要进行,这个事业比成汤的还辉煌呀!
“努力吧!将士们。不可出现不威武的情况,宁愿你们保持没有对手的思想。百姓危惧不安,他们向我们叩头求助,额角响得就象山崩一样呀!啊!你们要一心一德建功立业,就能够长久安定人民。”
泰誓下
时在戊午的明天,周武王大规模巡视六军,明告众将士。王说:“啊!我们西方的将士。上天有明显的常理,它的法则应当显扬。现在商王纣轻慢五常,荒废怠情无所敬畏,自己弃绝于上天,结怨于人民。斫掉冬天清晨涉水者的脚胫,剖开贤人的心,作威作恶,杀戮无罪的人,毒害天下。崇信奸邪的人,逐退师保大臣,废除常刑,囚禁和奴役正士。祭天祭社的大礼不举行,宗庙也不享祀。造作奇技荒淫新巧的事物来取悦妇人。上帝不依,断然降下这种丧亡的诛罚。你们要努力帮助我,奉行上天的惩罚!
“古人有言说:‘抚爱我的就是君主,虐待我的就是仇敌。’独夫商纣大行威虐,是你们的大仇。建立美德务求滋长,去掉邪恶务求除根,所以我小子率领你们众将上去歼灭你们的仇人。你们众将士要用果敢坚毅的精神来成就你们的君主!功劳多的将有重赏,不用命的将有明显的惩罚。
“啊!我文考文王的明德,象日月的照临一样,光辉普及四方,显著表现在西土,因此我们周国特别被众方诸侯所亲近。这次如果我战胜了纣,不是我勇武,是因为我的文考没有过失;如果纣战胜了我,不是我的文考有过失,是因为我这小子不好。”
真古文
如今殷王纣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又抛弃了他祖先传下的乐曲,竟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的音乐,去讨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各位努力吧,不能再有第二次,不能再有第三次! [2]
词条图册
----------------------
泰誓 (《尚书》中的篇章)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泰,《史记》作太。太是极大。公元前1048年武王伐纣,在盟津大会诸侯。武王向广大诸侯誓师,所以叫做《泰誓》。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先秦百篇尚书中,原有《泰誓》。汉初伏生二十八篇没有《泰誓》。汉武帝时,河内女子献上《泰誓》,后汉马融等大家疑它是伪作,所以未传下来。这三篇《泰誓》都是梅氏所献的伪古文。《泰誓上》是梅氏伪古文之十四。真古文《泰誓》存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然而,据《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所引《泰誓》佚文来看,《史记》所收并非全本。
作品名称泰誓作 者姬发创作年代商朝末年
目录
1 简介
2 原文
▪ 伪古文
▪ 真古文
3 译文
▪ 伪古文
▪ 真古文
简介编辑
本篇出自《尚书》,是记述周武王九年诸侯大会于孟津时,武王告诫友邦诸侯和治事大臣的话。 [1]
原文编辑
伪古文
◎周书·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従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周书·泰誓中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惟受罪浮于桀。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天其以予乂民,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勖哉夫子!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周书·泰誓下
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
王曰:“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祝降时丧。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殄歼乃仇。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呜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惟我有周诞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真古文
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1),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2),离逷其王父母弟(3),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4),用变乱正声(5),怡说妇人(6)。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7)。勉哉夫子(8),不可再(9),不可三!
注释(1)乃:竟,竟然。(2)三正:旧说指天、地、人或曰夏、商、周之正统。《史记集解》引马融曰:“动逆天地人也。”《史记正义》:“按:三正,三统也。周以建子为天统,殷以建丑为地统,夏以建寅为人统也。”建子、建丑、建寅,即以这三个月的朔日(初一)为岁首。“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又《尚书易解》于《甘誓》篇注云:“三正者,按正与政通,谓政事。《左传》文公七年晋却缺解《夏书》云:‘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三事即三正也。”(3)离逷(tì,替):疏远。逷,同“逖(tì,替),远。王父母弟、同祖亲族。《史记集解》引郑玄曰:“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举亲者言之也。”(4)淫声:指淫荡的音乐。(5)用:以,以致,从而。正声:雅正的音乐。(6)怡说(yuè,悦):使高兴。(7)维:句首语气词,可不译。共(gōng,恭):通“恭”。天罚:指上天降下的惩罚。(8)勉:努力。夫子:对将士的尊称。《史记集解》引郑玄曰:“丈夫之称。”(9)再:两次,第二次。
译文编辑
伪古文
泰誓上
周武王十三年春天,诸侯大会于河南孟津。
武王说:“啊!我的友邦大君和我的治事大臣、众士们,请清楚地听取我的誓言。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的灵秀。真聪明的人就作大君,大君作人民的父母。现在商王纣不尊敬上天,降祸灾给下民。他嗜酒贪色,敢于施行暴虐,用灭族的严刑惩罚人,凭世袭的方法任用人。宫室呀,台榭呀,陂池呀,奢侈的衣服呀,他用这些东西来残害你们万姓人民。他烧杀忠良,解剖孕妇。皇天动了怒,命令我的文考文王严肃进行上天的惩罚,可惜大功没有完成。从前我小子姬发和你们友邦大君到商邦考察政治,看到了商纣没有悔改的心,他竟然傲慢不恭,不祭祀上帝神祗,遗弃他的祖先宗庙而不祭祀。牺牲和粢盛等祭物,也被凶恶盗窃的人吃尽了。他却说:‘我有人民有天命!’不改变他侮慢的心意。
“上天帮助下民,为人民建立君主和师长,应当能够辅助上帝,爱护和安定天下。对待有罪和无罪的人,我怎么敢违反上天的意志呢?力量相同就衡量德,德相同就衡量义。商纣有臣亿万,是亿万条心,我有臣子三千,只是一条心。商纣的罪恶,象穿物的串子已经穿满了,上天命令我讨伐他;我如果不顺从上天,我的罪恶就会跟商纣相等。
“我小子早夜敬慎忧惧。在文考庙接受了伐商的命令,我又祭告上帝,祭祀大社,于是率领你们众位,进行上天的惩罚。上天怜闵人民,人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你们辅助我吧!要使四海之内永远清明。时机啊,不可失去呀!”
泰誓中
一月二十八日戊午,周武王驻兵在黄河之北,诸侯率领他们的军队都会合了。武王于是巡视军队并且告戒他们。武王说:“啊!西方各位诸侯,请都听我的话。我听说好人做好事,整天地做还是时间不够;坏人做坏事,也是整天地做还是时间不够。现在商王纣,力行不合法度的事,放弃年老的大臣,亲近有罪的人,过度嗜酒,放肆暴虐。臣下也受到他的影响,各结朋党,互为仇敌;挟持权柄,互相诛杀。无罪的人呼天告冤,秽恶的行为公开传闻。
“上天惠爱人民,君主遵奉上天。夏桀不能顺从天意,流毒于天下。上天于是佑助和命令成汤,使他降下废黜夏桀的命令。纣的罪恶超过了夏桀,他伤害善良的大臣,杀戮谏争的辅佐,说自己有天命,说敬天不值得实行,说祭祀没有益处,说暴虐没有害处。他的鉴戒并不远,就在夏桀身上。上天该使我治理人民,我的梦符合我的卜兆,吉庆重叠出现,讨伐商国一定会胜利。商纣有亿兆平民,都离心离德;我有拨乱的大臣十人,都同心同德。纣虽有至亲的臣子,比不上我周家的仁人。
“上天的看法,出自我们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出自我们人民的听闻。老百姓有所责难于我,我一定要依从民意前往讨伐。
“我们的武力要发扬,要攻到商国的疆土上,捉到那些残暴之徒;我们的付伐要进行,这个事业比成汤的还辉煌呀!
“努力吧!将士们。不可出现不威武的情况,宁愿你们保持没有对手的思想。百姓危惧不安,他们向我们叩头求助,额角响得就象山崩一样呀!啊!你们要一心一德建功立业,就能够长久安定人民。”
泰誓下
时在戊午的明天,周武王大规模巡视六军,明告众将士。王说:“啊!我们西方的将士。上天有明显的常理,它的法则应当显扬。现在商王纣轻慢五常,荒废怠情无所敬畏,自己弃绝于上天,结怨于人民。斫掉冬天清晨涉水者的脚胫,剖开贤人的心,作威作恶,杀戮无罪的人,毒害天下。崇信奸邪的人,逐退师保大臣,废除常刑,囚禁和奴役正士。祭天祭社的大礼不举行,宗庙也不享祀。造作奇技荒淫新巧的事物来取悦妇人。上帝不依,断然降下这种丧亡的诛罚。你们要努力帮助我,奉行上天的惩罚!
“古人有言说:‘抚爱我的就是君主,虐待我的就是仇敌。’独夫商纣大行威虐,是你们的大仇。建立美德务求滋长,去掉邪恶务求除根,所以我小子率领你们众将上去歼灭你们的仇人。你们众将士要用果敢坚毅的精神来成就你们的君主!功劳多的将有重赏,不用命的将有明显的惩罚。
“啊!我文考文王的明德,象日月的照临一样,光辉普及四方,显著表现在西土,因此我们周国特别被众方诸侯所亲近。这次如果我战胜了纣,不是我勇武,是因为我的文考没有过失;如果纣战胜了我,不是我的文考有过失,是因为我这小子不好。”
真古文
如今殷王纣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又抛弃了他祖先传下的乐曲,竟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的音乐,去讨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各位努力吧,不能再有第二次,不能再有第三次! [2]
词条图册
----------------------
泰誓 (《尚书》中的篇章)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泰,《史记》作太。太是极大。公元前1048年武王伐纣,在盟津大会诸侯。武王向广大诸侯誓师,所以叫做《泰誓》。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史称周武王。周武王即位的第九年,姬发想继续完成姬昌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子牙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于是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姬发说:“还不行。”班师而还,与姜子牙同写了《太誓》。
先秦百篇尚书中,原有《泰誓》。汉初伏生二十八篇没有《泰誓》。汉武帝时,河内女子献上《泰誓》,后汉马融等大家疑它是伪作,所以未传下来。这三篇《泰誓》都是梅氏所献的伪古文。《泰誓上》是梅氏伪古文之十四。真古文《泰誓》存于司马迁的《史记·周本纪》中。然而,据《左氏春秋·襄公三十一年》所引《泰誓》佚文来看,《史记》所收并非全本。
作品名称泰誓作 者姬发创作年代商朝末年
目录
1 简介
2 原文
▪ 伪古文
▪ 真古文
3 译文
▪ 伪古文
▪ 真古文
简介编辑
本篇出自《尚书》,是记述周武王九年诸侯大会于孟津时,武王告诫友邦诸侯和治事大臣的话。 [1]
原文编辑
伪古文
◎周书·泰誓上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听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沈湎冒色,敢行暴虐,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惟宫室、台榭、陂池、侈服,以残害于尔万姓。焚炙忠良,刳剔孕妇。皇天震怒,命我文考,肃将天威,大勋未集。肆予小子发,以尔友邦冢君,观政于商。惟受罔有悛心,乃夷居,弗事上帝神祇,遗厥先宗庙弗祀。牺牲粢盛,既于凶盗。乃曰:‘吾有民有命!’罔惩其侮。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有罪无罪,予曷敢有越厥志?同力,度德;同德,度义。受有臣亿万,惟亿万心;予有臣三千,惟一心。商罪贯盈,天命诛之。予弗顺天,厥罪惟钧。予小子夙夜祗惧,受命文考,类于上帝,宜于冢土,以尔有众,厎天之罚。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従之。尔尚弼予一人,永清四海,时哉弗可失!”
◎周书·泰誓中
惟戊午,王次于河朔,群后以师毕会。王乃徇师而誓曰:“呜呼!西土有众,咸听朕言。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犁老,昵比罪人。淫酗肆虐,臣下化之,朋家作仇,胁权相灭。无辜吁天,秽德彰闻。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有夏桀弗克若天,流毒下国。天乃佑命成汤,降黜夏命。惟受罪浮于桀。剥丧元良,贼虐谏辅。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谓祭无益,谓暴无伤。厥监惟不远,在彼夏王。天其以予乂民,朕梦协朕卜,袭于休祥,戎商必克。受有亿兆夷人,离心离德。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今朕必往。我武维扬,侵于之疆,取彼凶残。我伐用张,于汤有光。勖哉夫子!罔或无畏,宁执非敌。百姓懔懔,若崩厥角。呜呼!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周书·泰誓下
时厥明,王乃大巡六师,明誓众士。
王曰:“呜呼!我西土君子。天有显道,厥类惟彰。今商王受,狎侮五常,荒怠弗敬。自绝于天,结怨于民。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作威杀戮,毒痡四海。崇信奸回,放黜师保,屏弃典刑,囚奴正士,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上帝弗顺,祝降时丧。尔其孜孜,奉予一人,恭行天罚。古人有言曰:‘抚我则后,虐我则仇。’独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树德务滋,除恶务本,肆予小子诞以尔众士,殄歼乃仇。尔众士其尚迪果毅,以登乃辟。功多有厚赏,不迪有显戮。呜呼!惟我文考若日月之照临,光于四方,显于西土。惟我有周诞受多方。予克受,非予武,惟朕文考无罪;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无良。”
真古文
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1),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2),离逷其王父母弟(3),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4),用变乱正声(5),怡说妇人(6)。故今予发维共行天罚(7)。勉哉夫子(8),不可再(9),不可三!
注释(1)乃:竟,竟然。(2)三正:旧说指天、地、人或曰夏、商、周之正统。《史记集解》引马融曰:“动逆天地人也。”《史记正义》:“按:三正,三统也。周以建子为天统,殷以建丑为地统,夏以建寅为人统也。”建子、建丑、建寅,即以这三个月的朔日(初一)为岁首。“建”指斗建,即北斗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又《尚书易解》于《甘誓》篇注云:“三正者,按正与政通,谓政事。《左传》文公七年晋却缺解《夏书》云:‘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三事即三正也。”(3)离逷(tì,替):疏远。逷,同“逖(tì,替),远。王父母弟、同祖亲族。《史记集解》引郑玄曰:“祖父母之族。必言‘母弟’,举亲者言之也。”(4)淫声:指淫荡的音乐。(5)用:以,以致,从而。正声:雅正的音乐。(6)怡说(yuè,悦):使高兴。(7)维:句首语气词,可不译。共(gōng,恭):通“恭”。天罚:指上天降下的惩罚。(8)勉:努力。夫子:对将士的尊称。《史记集解》引郑玄曰:“丈夫之称。”(9)再:两次,第二次。
译文编辑
伪古文
泰誓上
周武王十三年春天,诸侯大会于河南孟津。
武王说:“啊!我的友邦大君和我的治事大臣、众士们,请清楚地听取我的誓言。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是万物中的灵秀。真聪明的人就作大君,大君作人民的父母。现在商王纣不尊敬上天,降祸灾给下民。他嗜酒贪色,敢于施行暴虐,用灭族的严刑惩罚人,凭世袭的方法任用人。宫室呀,台榭呀,陂池呀,奢侈的衣服呀,他用这些东西来残害你们万姓人民。他烧杀忠良,解剖孕妇。皇天动了怒,命令我的文考文王严肃进行上天的惩罚,可惜大功没有完成。从前我小子姬发和你们友邦大君到商邦考察政治,看到了商纣没有悔改的心,他竟然傲慢不恭,不祭祀上帝神祗,遗弃他的祖先宗庙而不祭祀。牺牲和粢盛等祭物,也被凶恶盗窃的人吃尽了。他却说:‘我有人民有天命!’不改变他侮慢的心意。
“上天帮助下民,为人民建立君主和师长,应当能够辅助上帝,爱护和安定天下。对待有罪和无罪的人,我怎么敢违反上天的意志呢?力量相同就衡量德,德相同就衡量义。商纣有臣亿万,是亿万条心,我有臣子三千,只是一条心。商纣的罪恶,象穿物的串子已经穿满了,上天命令我讨伐他;我如果不顺从上天,我的罪恶就会跟商纣相等。
“我小子早夜敬慎忧惧。在文考庙接受了伐商的命令,我又祭告上帝,祭祀大社,于是率领你们众位,进行上天的惩罚。上天怜闵人民,人民的愿望,上天一定会依从的。你们辅助我吧!要使四海之内永远清明。时机啊,不可失去呀!”
泰誓中
一月二十八日戊午,周武王驻兵在黄河之北,诸侯率领他们的军队都会合了。武王于是巡视军队并且告戒他们。武王说:“啊!西方各位诸侯,请都听我的话。我听说好人做好事,整天地做还是时间不够;坏人做坏事,也是整天地做还是时间不够。现在商王纣,力行不合法度的事,放弃年老的大臣,亲近有罪的人,过度嗜酒,放肆暴虐。臣下也受到他的影响,各结朋党,互为仇敌;挟持权柄,互相诛杀。无罪的人呼天告冤,秽恶的行为公开传闻。
“上天惠爱人民,君主遵奉上天。夏桀不能顺从天意,流毒于天下。上天于是佑助和命令成汤,使他降下废黜夏桀的命令。纣的罪恶超过了夏桀,他伤害善良的大臣,杀戮谏争的辅佐,说自己有天命,说敬天不值得实行,说祭祀没有益处,说暴虐没有害处。他的鉴戒并不远,就在夏桀身上。上天该使我治理人民,我的梦符合我的卜兆,吉庆重叠出现,讨伐商国一定会胜利。商纣有亿兆平民,都离心离德;我有拨乱的大臣十人,都同心同德。纣虽有至亲的臣子,比不上我周家的仁人。
“上天的看法,出自我们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出自我们人民的听闻。老百姓有所责难于我,我一定要依从民意前往讨伐。
“我们的武力要发扬,要攻到商国的疆土上,捉到那些残暴之徒;我们的付伐要进行,这个事业比成汤的还辉煌呀!
“努力吧!将士们。不可出现不威武的情况,宁愿你们保持没有对手的思想。百姓危惧不安,他们向我们叩头求助,额角响得就象山崩一样呀!啊!你们要一心一德建功立业,就能够长久安定人民。”
泰誓下
时在戊午的明天,周武王大规模巡视六军,明告众将士。王说:“啊!我们西方的将士。上天有明显的常理,它的法则应当显扬。现在商王纣轻慢五常,荒废怠情无所敬畏,自己弃绝于上天,结怨于人民。斫掉冬天清晨涉水者的脚胫,剖开贤人的心,作威作恶,杀戮无罪的人,毒害天下。崇信奸邪的人,逐退师保大臣,废除常刑,囚禁和奴役正士。祭天祭社的大礼不举行,宗庙也不享祀。造作奇技荒淫新巧的事物来取悦妇人。上帝不依,断然降下这种丧亡的诛罚。你们要努力帮助我,奉行上天的惩罚!
“古人有言说:‘抚爱我的就是君主,虐待我的就是仇敌。’独夫商纣大行威虐,是你们的大仇。建立美德务求滋长,去掉邪恶务求除根,所以我小子率领你们众将上去歼灭你们的仇人。你们众将士要用果敢坚毅的精神来成就你们的君主!功劳多的将有重赏,不用命的将有明显的惩罚。
“啊!我文考文王的明德,象日月的照临一样,光辉普及四方,显著表现在西土,因此我们周国特别被众方诸侯所亲近。这次如果我战胜了纣,不是我勇武,是因为我的文考没有过失;如果纣战胜了我,不是我的文考有过失,是因为我这小子不好。”
真古文
如今殷王纣竟听任妇人之言,以致自绝于天,毁坏天、地、人的正道,疏远他的亲族弟兄,又抛弃了他祖先传下的乐曲,竟谱制淫荡之声,扰乱雅正的音乐,去讨女人的欢心。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的惩罚。各位努力吧,不能再有第二次,不能再有第三次! [2]
词条图册
----------------------
牧誓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牧誓》选自《尚书·周书》,是周武王伐纣的誓师词 [1]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率戎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它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1]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所录与通行版稍异。
作品名称牧誓作 者周武王创作年代公元前1046年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誓师词
目录
1 简介
2 原文
▪ 通行版
▪ 《史记》版
3 注释
4 大意
5 译文
简介编辑
尚书·周书·牧誓
《尚书》,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彚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但有些篇,如《尧典》,《禹贡》等,显然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原称为《书》,到汉代改称《尚书》,卽上代的书.《尚书》的记录,上起传说的尧舜,下讫春秋中叶的秦穆公,时间约相当於公元前的二千二百年到六百多年,按虞夏商周四代顺序编辑.
《尚书》的体例,传统分成典,谟,训,诰,誓,命六种,其实除《禹贡》似地理记而外,余则概为训下和告上之词,相当於后世帝王的诏令和臣僚的奏议.主要内容也不外两类,一是说要敬天法祖,二是说要讨伐逆命,卽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它的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保存了商周二代,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不少重要史料.将《尚书》记录同甲骨文,金文等相参证,对於我们研究奴隶制时代乃至封建初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宗教,文化等观念,都很有价值.
《尚书》在西汉初已散佚.后由济南伏胜传授,存二十八篇,因为用汉时通行文字隶书钞写,故名《今文尚书》.另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旧宅壁中得书,较《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因为用汉以前的古文字钞写,故名《古文尚书》,亦称《逸书》,已佚,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对孔壁古文,历代"古文经学家"以为可信,清代"今文经学家"如魏源等疑为伪造,成为经今古文学争论问题之一.今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和汉孔安国《尚书传》,系东晋人梅赜所献.唐初将《尚书》定为封建王朝认可的"五经"之一,其中便包括晚出的二十五篇经传.
宋代学者吴棫,朱熹开始怀疑,经过明代梅鷟,清代阎若璩,惠栋等,相继考证,辨伪,学术界已公认它是伪作.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引用时必须慎重对待.历代注解《尚书》的著作很多.清孙星衍采辑汉魏隋唐旧注,兼取清代学者王鸣盛,江声,段玉裁等的研究成果,撰成《尚书今古文注疏》,是《尚书》注释本较完备的一种。
《牧誓》,通行本《尚书》列入《周书》,居全书第十三篇,记述周武王起兵灭商,在牧野决战前的誓辞。内容是训示从征将领和联盟部落,要知道为什么伐纣,如何列阵攻击,以及处理俘虏,是一篇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史记·周本纪》曾全文引用。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1976年3月在陕西临潼出土了西周铜器利簋,其铭文记武王伐纣的时间和《牧誓》完全一致,这就为《牧誓》作为信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1] 一说是后人追记的作品。
传统的说法,纣王是残暴荒淫的典型。从《牧誓》周武王列举的罪状看,纣王似乎并不像传统说的那么坏。对殷纣王的评价,历来也有不同的意见,我们可以作进一步研究。 [1]
原文编辑
通行版
武王戎车三百两,虎贲三百人,与商战于牧野,作《牧誓》。
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商王受,惟妇言是用,昏弃厥肆祀,弗答;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尔所弗勖,其于尔躬有戮。”
《史记》版
二月甲子昧爽①,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黄钺②,右秉白旄③,以麾④。曰:“远矣西土之人⑤!”王曰:“嗟!我有国冢君⑥,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及庸、蜀、羌、髳、徽、卢、彭、濮人⑦,称尔戈⑧,比尔干⑨,立尔矛,予其誓⑩。”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11),牝鸡之晨,惟家之索(12)。’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13),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14),昬弃其家国(15),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16),是信是使(17),俾暴虐于百姓(18),以奸轨于商国(19)。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20),夫子勉哉!不过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21),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22),如虎如罴,如豺如离(23),于商郊,不御克奔(24),以役西土(25),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
注释编辑
①二月:这是用周历,殷历为正月。昧爽:天将亮未亮之时。②杖:持,拿着。黄钺:黄铜制的大斧。③秉:持,把。旄:用旄牛尾放在旗杆上做装饰的旗。④麾(huī,挥):挥动,指挥。⑤“远矣”句:这是慰劳的话。西土之人,指从西方来的将士。⑥有国冢君:称同来伐纣的诸侯。有国,《尚书·牧誓》作“友邦”。冢君:大君,等于说首领。⑦庸:在今湖北房县。蜀:在今四川成都一带。羌:西戎部落,在今甘肃境内。髳:西戎部落,在今四川东部。微:在今陕西郿县。卢:在今湖北西部。彭:在今四川彭宣县。濮:在今湖南沅陵县。按:以上八国都是当时属于武王的部落。⑧称:举。⑨比:并列,紧靠。这里是排列整齐的意思。⑩其:语气词,表示将要的意思。(11)牝鸡:雌鸡。晨:司晨,报晓。(12)惟家之索:等于说“惟索家”,意思是只能使家破败。惟,同“唯”,只。索,尽,这里有破败、毁败的意思。《集解》引孔安国曰:“喻妇人知外事,雌代雄鸣,则家尽也。”(13)惟妇人之言是用:等于说“维用妇人言”,只听妇人的话。维,同“唯”。《殷本纪》:“纣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14)肆祀:指对祖先的祭祀。《集解》引郑玄曰:“肆,祭名。”答:答理,过问。(15)昬弃:弃去。昬,通“泯”,蔑。(用王引之说)(16)多罪逋(bū,补平声)逃:指罪恶多端的逃犯。逋逃,逃亡。是崇是长:等于说:“崇是长是”,抬高这些人,重视这些人。崇,高,这里是使高、抬高的意思。长,以为长,即重视的意思。(17)是信是使,等于说“信是使是”,相信这些人,使用这些人。(18)俾:使。(19)奸轨:犯法作乱。奸,外乱。轨,通“宄(guǐ,轨),内乱。”(20)齐:指整顿队伍,使阵列整齐。(21)伐:击刺。(22)尚:表示命令或希望。桓桓:威武的样子。(23)离(chī,吃):同“螭”,传说中一种似龙的动物。(24)御:抵挡,阻止。克奔:指能来奔投降者。(25)役:助。西土:指周及伐纣各诸侯。
大意编辑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统率大军伐纣,临战前在商都朝歌南七十里的牧野,发表了一篇战争动员令,即这篇《牧誓》。内容是训诫从征的将领和参战的个诸侯国首领。先是列举纣王的主要罪状,后讲到如何列阵攻击,如何对待投降的敌人,严明军纪等。
译文编辑
武王率领兵车三百辆,勇士三百人,在牧野与商作战,作了《牧誓》这篇战斗檄文。
在甲子日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军队来到商国都城郊外的牧野,在那里举行盛大的誓师。武王左手持黄色的大斧,右手拿着系有牦牛尾巴的白色旗帜指挥全军。他说:“多么遥远啊,我们这些从西方来伐纣的人!”武王说:“哦! 我们友邦的国君们和治事的大臣们,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们,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国的人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发布誓词。”
武王说:“古人说:‘母鸡是没有在清晨报晓的;若母鸡报晓,说明这户人家就要衰落了。”现在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尊敬,又是信任任用,以他们为大夫、卿士。这些人施残暴于百姓,违法作乱于商邑,使他们残害百姓。现在,我姬发奉天命进行惩讨。今天的决战,我们进攻的阵列的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齐,不得拖拉。将士们,奋勇向前啊!在交战中几次不超过四、五回合,六、七回合,就要停下来整顿阵容。奋勇向前啊,将士们!希望你们个个儿威武雄壮,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前进吧,向商都的郊外。在战斗中,不要攻击制服从敌方奔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为我们自己服役。奋勇前进啊,将士们!你们如果不奋力向前,你们自身就会被杀。
----------------------
武成 (宇文毓使用年号)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武成(559年八月—560年十二月)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年号,历时年余。
武成 (宇文毓)
武成(559年八月—560年十二月)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年号,历时年余。
----------------------
宇文毓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小名统万突,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 [1]
宽明仁厚,博览群书。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受到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称帝。
武成二年(560年5月30日),为权臣宇文护所害,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明敬皇后
儿子 宇文贤
弟弟 宇文觉
姑妈 安德公主
本 名宇文毓别 名周明帝、宇文统万突所处时代南北朝民族族群鲜卑族出生地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 [2] 出生日期534年逝世日期560年5月30日主要作品《贻韦居士诗》《和王褒咏摘花》《过旧宫》庙 号世宗谥 号明皇帝在位时间557年-560年年 号武成(559年)陵 寝昭陵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登基为帝
▪ 中毒去世
2 个人作品
3 轶事典故
4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行政
5 历史评价
6 史书记载
7 家庭成员
▪ 父母
▪ 后妃
▪ 子女
8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到夏州,在统万城生下宇文毓,因此取小名为统万突。 [2]
大统十四年(549年),宇文毓被封为宁都郡公 [3] ,食邑三千户。 [4]
大统十六年(551年),代行华州政事。随即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宜州诸军事、宜州刺史。 [5]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授任大将军,镇守陇山以西地区。孝闵帝元年(557年)正月,宇文毓的弟弟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继位,升任宇文毓为柱国,转任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宇文毓在岐州任职时,很有政绩,深得百姓感激。 [6]
登基为帝
孝闵帝元年(557年)九月,晋公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宇文护因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不敢自立。乃遣使到岐州迎宇文毓继位。九月二十七日,宇文毓抵达京城。九月二十八日,即天王位,赦免天下囚犯。 [7]
武成元年(559年)八月十四日,宇文毓以称天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称皇帝,追尊父亲宇文泰为文皇帝,大赦天下,年号武成。 [8]
中毒去世
宇文毓外表文弱,其实心里极是明敏有主见。他不肯处处听命宇文护, 宇文护假意归政后,宇文毓开始行使一部分的权力处理国事、进行改革,但是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手里,宇文护见宇文毓不好控制便设法暗害宇文毓。 [9]
当时,有一个叫李安的人,以厨艺得宠于宇文护,被提升为膳部下大夫。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悄悄命令李安,在宇文毓食物中下毒。 [10] 四月十九日,宇文毓病危 [11] ,口授遗诏传位于四弟鲁国公宇文邕。四月二十日(5月30日),宇文毓在延寿殿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宇文毓死后,因先帝口传遗诏,宇文护没办法改变,于是,只得遵命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登基后,谥宇文毓为明皇帝,庙号世宗。五月二十一日,葬于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 [12]
个人作品编辑
《贻韦居士诗》 [13] 《和王褒咏摘花》 [14] 《过旧宫》 [15]
轶事典故编辑
宇文毓即位后,非常礼遇尊敬当时的名士韦敻,写诗赠给他说:“六爻占卜避世,日月星少光明。颖阳推让超越远古,沧州一去不再回来。清香由摇动的秋兰佩饰传来,清风飘起了莲叶做成的衣服。坐在石上窥探仙洞,乘坐小筏在水边岩石上下钓。岭上的青松直立干尺,岩上的清泉百丈高飞。姑且登上平乐观,远望首阳山上的薇菜。怎么能够等同四位隐士,请来参与我日理万机。”韦敻写诗回复宇文毓,愿意按时入朝拜见。宇文毓非常高兴,下令官府每日供应河东酒一斗给他,称他为“逍遥公”。 [13]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
宇文毓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他为人宽容,君臣关系相对融洽 [16] ,因而威望与日俱增。宇文毓有能力、有主见,虽是由宇文护扶持上台的,却并不愿意当傀儡,急于亲自理政。宇文护见他聪明能干,便于武成元年(559年)正月二十一日上表归政,字文毓开始亲自处理政事。 [9] [17]
字文毓为政时期注意节俭,不用丝绸锦绣雕刻之物,严禁官吏贪污,努力清明吏治。
军事
武成元年(559年)三月,吐谷浑侵犯北周边境。三月二十三日,宇文毓派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军讨伐吐谷浑。 [18] 五月,贺兰祥攻克洮阳、洪和二郡,迫使吐谷浑逃走。 [19]
文化
宇文毓即位后,召集公卿以下有文学修养者八十余人,在麟趾殿校刊经史。又采辑众书,从伏羲、神农以来,直到魏末,编成《世谱》,共五百卷。他本人博览群书,善写文章 [20] ,又著有文章十卷 [21] ,流传于世。这些典籍的出版,对当时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此外,他在位期间使汉族文化逐渐深入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加快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北周武帝灭佛教,学习汉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行政
明帝二年(558年)正月二十三日,宇文毓下令在雍州设置十二个郡,又在河东设置蒲州,在河北设置虞州,在弘农设置陕州,在正平设置绛州,在宜阳设置熊州,在邵郡设置邵州。 [22] 三月,改雍州刺史为雍州牧,京兆郡守为京兆尹。以广业、修城二郡设置康州,在葭芦郡设置文州。 [23] 四月,从长安分出万年县,治所设在京城。 [24]
历史评价编辑
令狐德棻《周书》:①“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 [25] ;②“世宗宽仁远度,睿哲博闻。处代邸之尊,实文昭之长。豹姿已变,龙德犹潜。而百辟倾心,万方注意。及乎迎宣黜贺,入纂大宗,而礼貌功臣,敦睦九族,率由恭俭,崇尚文儒,亹亹焉其有君人之德者矣。始则权臣专制,政出私门;终乃鸩毒潜加,享年不永。惜哉!” [25] ;③“治有美政,黎民怀之。” [25]
史书记载编辑
《周书·卷四·帝纪第四》 [26]
《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 [27]
家庭成员编辑
父母
父亲:北周文帝宇文泰 [1]
母亲:姚夫人 [1]
后妃
明敬皇后独孤氏 [26] ,独孤信长女 [28]
妃子徐氏,生毕剌王宇文贤 [29]
子女
儿子
长子:毕剌王宇文贤 [29]
次子:酆王宇文贞 [29]
三子:宋王宇文实,出继叔父宋献公宇文震 [29]
女儿
河南公主,下嫁尉迟纲之子尉迟敬 [30]
影视形象编辑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2013
《兰陵王》
宗峰岩
2016
《兰陵王妃》
沈建宏
2017
《独孤天下》
邹廷威
2019
《独孤皇后》
钱泳辰
----------------------
宇文毓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同义词 北周明帝一般指宇文毓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小名统万突,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 [1]
宽明仁厚,博览群书。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受到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称帝。
武成二年(560年5月30日),为权臣宇文护所害,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明敬皇后
儿子 宇文贤
弟弟 宇文觉
姑妈 安德公主
本 名宇文毓别 名周明帝、宇文统万突所处时代南北朝民族族群鲜卑族出生地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 [2] 出生日期534年逝世日期560年5月30日主要作品《贻韦居士诗》《和王褒咏摘花》《过旧宫》庙 号世宗谥 号明皇帝在位时间557年-560年年 号武成(559年)陵 寝昭陵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登基为帝
▪ 中毒去世
2 个人作品
3 轶事典故
4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行政
5 历史评价
6 史书记载
7 家庭成员
▪ 父母
▪ 后妃
▪ 子女
8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到夏州,在统万城生下宇文毓,因此取小名为统万突。 [2]
大统十四年(549年),宇文毓被封为宁都郡公 [3] ,食邑三千户。 [4]
大统十六年(551年),代行华州政事。随即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宜州诸军事、宜州刺史。 [5]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授任大将军,镇守陇山以西地区。孝闵帝元年(557年)正月,宇文毓的弟弟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继位,升任宇文毓为柱国,转任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宇文毓在岐州任职时,很有政绩,深得百姓感激。 [6]
登基为帝
孝闵帝元年(557年)九月,晋公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宇文护因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不敢自立。乃遣使到岐州迎宇文毓继位。九月二十七日,宇文毓抵达京城。九月二十八日,即天王位,赦免天下囚犯。 [7]
武成元年(559年)八月十四日,宇文毓以称天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称皇帝,追尊父亲宇文泰为文皇帝,大赦天下,年号武成。 [8]
中毒去世
宇文毓外表文弱,其实心里极是明敏有主见。他不肯处处听命宇文护, 宇文护假意归政后,宇文毓开始行使一部分的权力处理国事、进行改革,但是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手里,宇文护见宇文毓不好控制便设法暗害宇文毓。 [9]
当时,有一个叫李安的人,以厨艺得宠于宇文护,被提升为膳部下大夫。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悄悄命令李安,在宇文毓食物中下毒。 [10] 四月十九日,宇文毓病危 [11] ,口授遗诏传位于四弟鲁国公宇文邕。四月二十日(5月30日),宇文毓在延寿殿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宇文毓死后,因先帝口传遗诏,宇文护没办法改变,于是,只得遵命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登基后,谥宇文毓为明皇帝,庙号世宗。五月二十一日,葬于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 [12]
个人作品编辑
《贻韦居士诗》 [13] 《和王褒咏摘花》 [14] 《过旧宫》 [15]
轶事典故编辑
宇文毓即位后,非常礼遇尊敬当时的名士韦敻,写诗赠给他说:“六爻占卜避世,日月星少光明。颖阳推让超越远古,沧州一去不再回来。清香由摇动的秋兰佩饰传来,清风飘起了莲叶做成的衣服。坐在石上窥探仙洞,乘坐小筏在水边岩石上下钓。岭上的青松直立干尺,岩上的清泉百丈高飞。姑且登上平乐观,远望首阳山上的薇菜。怎么能够等同四位隐士,请来参与我日理万机。”韦敻写诗回复宇文毓,愿意按时入朝拜见。宇文毓非常高兴,下令官府每日供应河东酒一斗给他,称他为“逍遥公”。 [13]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
宇文毓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他为人宽容,君臣关系相对融洽 [16] ,因而威望与日俱增。宇文毓有能力、有主见,虽是由宇文护扶持上台的,却并不愿意当傀儡,急于亲自理政。宇文护见他聪明能干,便于武成元年(559年)正月二十一日上表归政,字文毓开始亲自处理政事。 [9] [17]
字文毓为政时期注意节俭,不用丝绸锦绣雕刻之物,严禁官吏贪污,努力清明吏治。
军事
武成元年(559年)三月,吐谷浑侵犯北周边境。三月二十三日,宇文毓派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军讨伐吐谷浑。 [18] 五月,贺兰祥攻克洮阳、洪和二郡,迫使吐谷浑逃走。 [19]
文化
宇文毓即位后,召集公卿以下有文学修养者八十余人,在麟趾殿校刊经史。又采辑众书,从伏羲、神农以来,直到魏末,编成《世谱》,共五百卷。他本人博览群书,善写文章 [20] ,又著有文章十卷 [21] ,流传于世。这些典籍的出版,对当时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此外,他在位期间使汉族文化逐渐深入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加快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北周武帝灭佛教,学习汉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行政
明帝二年(558年)正月二十三日,宇文毓下令在雍州设置十二个郡,又在河东设置蒲州,在河北设置虞州,在弘农设置陕州,在正平设置绛州,在宜阳设置熊州,在邵郡设置邵州。 [22] 三月,改雍州刺史为雍州牧,京兆郡守为京兆尹。以广业、修城二郡设置康州,在葭芦郡设置文州。 [23] 四月,从长安分出万年县,治所设在京城。 [24]
历史评价编辑
令狐德棻《周书》:①“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 [25] ;②“世宗宽仁远度,睿哲博闻。处代邸之尊,实文昭之长。豹姿已变,龙德犹潜。而百辟倾心,万方注意。及乎迎宣黜贺,入纂大宗,而礼貌功臣,敦睦九族,率由恭俭,崇尚文儒,亹亹焉其有君人之德者矣。始则权臣专制,政出私门;终乃鸩毒潜加,享年不永。惜哉!” [25] ;③“治有美政,黎民怀之。” [25]
史书记载编辑
《周书·卷四·帝纪第四》 [26]
《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 [27]
家庭成员编辑
父母
父亲:北周文帝宇文泰 [1]
母亲:姚夫人 [1]
后妃
明敬皇后独孤氏 [26] ,独孤信长女 [28]
妃子徐氏,生毕剌王宇文贤 [29]
子女
儿子
长子:毕剌王宇文贤 [29]
次子:酆王宇文贞 [29]
三子:宋王宇文实,出继叔父宋献公宇文震 [29]
女儿
河南公主,下嫁尉迟纲之子尉迟敬 [30]
影视形象编辑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2013
《兰陵王》
宗峰岩
2016
《兰陵王妃》
沈建宏
2017
《独孤天下》
邹廷威
2019
《独孤皇后》
钱泳辰
词条图册
----------------------
宇文毓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小名统万突,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 [1]
宽明仁厚,博览群书。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受到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称帝。
武成二年(560年5月30日),为权臣宇文护所害,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明敬皇后
儿子 宇文贤
弟弟 宇文觉
姑妈 安德公主
本 名宇文毓别 名周明帝、宇文统万突所处时代南北朝民族族群鲜卑族出生地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 [2] 出生日期534年逝世日期560年5月30日主要作品《贻韦居士诗》《和王褒咏摘花》《过旧宫》庙 号世宗谥 号明皇帝在位时间557年-560年年 号武成(559年)陵 寝昭陵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登基为帝
▪ 中毒去世
2 个人作品
3 轶事典故
4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行政
5 历史评价
6 史书记载
7 家庭成员
▪ 父母
▪ 后妃
▪ 子女
8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到夏州,在统万城生下宇文毓,因此取小名为统万突。 [2]
大统十四年(549年),宇文毓被封为宁都郡公 [3] ,食邑三千户。 [4]
大统十六年(551年),代行华州政事。随即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宜州诸军事、宜州刺史。 [5]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授任大将军,镇守陇山以西地区。孝闵帝元年(557年)正月,宇文毓的弟弟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继位,升任宇文毓为柱国,转任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宇文毓在岐州任职时,很有政绩,深得百姓感激。 [6]
登基为帝
孝闵帝元年(557年)九月,晋公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宇文护因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不敢自立。乃遣使到岐州迎宇文毓继位。九月二十七日,宇文毓抵达京城。九月二十八日,即天王位,赦免天下囚犯。 [7]
武成元年(559年)八月十四日,宇文毓以称天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称皇帝,追尊父亲宇文泰为文皇帝,大赦天下,年号武成。 [8]
中毒去世
宇文毓外表文弱,其实心里极是明敏有主见。他不肯处处听命宇文护, 宇文护假意归政后,宇文毓开始行使一部分的权力处理国事、进行改革,但是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手里,宇文护见宇文毓不好控制便设法暗害宇文毓。 [9]
当时,有一个叫李安的人,以厨艺得宠于宇文护,被提升为膳部下大夫。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悄悄命令李安,在宇文毓食物中下毒。 [10] 四月十九日,宇文毓病危 [11] ,口授遗诏传位于四弟鲁国公宇文邕。四月二十日(5月30日),宇文毓在延寿殿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宇文毓死后,因先帝口传遗诏,宇文护没办法改变,于是,只得遵命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登基后,谥宇文毓为明皇帝,庙号世宗。五月二十一日,葬于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 [12]
个人作品编辑
《贻韦居士诗》 [13] 《和王褒咏摘花》 [14] 《过旧宫》 [15]
轶事典故编辑
宇文毓即位后,非常礼遇尊敬当时的名士韦敻,写诗赠给他说:“六爻占卜避世,日月星少光明。颖阳推让超越远古,沧州一去不再回来。清香由摇动的秋兰佩饰传来,清风飘起了莲叶做成的衣服。坐在石上窥探仙洞,乘坐小筏在水边岩石上下钓。岭上的青松直立干尺,岩上的清泉百丈高飞。姑且登上平乐观,远望首阳山上的薇菜。怎么能够等同四位隐士,请来参与我日理万机。”韦敻写诗回复宇文毓,愿意按时入朝拜见。宇文毓非常高兴,下令官府每日供应河东酒一斗给他,称他为“逍遥公”。 [13]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
宇文毓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他为人宽容,君臣关系相对融洽 [16] ,因而威望与日俱增。宇文毓有能力、有主见,虽是由宇文护扶持上台的,却并不愿意当傀儡,急于亲自理政。宇文护见他聪明能干,便于武成元年(559年)正月二十一日上表归政,字文毓开始亲自处理政事。 [9] [17]
字文毓为政时期注意节俭,不用丝绸锦绣雕刻之物,严禁官吏贪污,努力清明吏治。
军事
武成元年(559年)三月,吐谷浑侵犯北周边境。三月二十三日,宇文毓派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军讨伐吐谷浑。 [18] 五月,贺兰祥攻克洮阳、洪和二郡,迫使吐谷浑逃走。 [19]
文化
宇文毓即位后,召集公卿以下有文学修养者八十余人,在麟趾殿校刊经史。又采辑众书,从伏羲、神农以来,直到魏末,编成《世谱》,共五百卷。他本人博览群书,善写文章 [20] ,又著有文章十卷 [21] ,流传于世。这些典籍的出版,对当时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此外,他在位期间使汉族文化逐渐深入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加快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北周武帝灭佛教,学习汉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行政
明帝二年(558年)正月二十三日,宇文毓下令在雍州设置十二个郡,又在河东设置蒲州,在河北设置虞州,在弘农设置陕州,在正平设置绛州,在宜阳设置熊州,在邵郡设置邵州。 [22] 三月,改雍州刺史为雍州牧,京兆郡守为京兆尹。以广业、修城二郡设置康州,在葭芦郡设置文州。 [23] 四月,从长安分出万年县,治所设在京城。 [24]
历史评价编辑
令狐德棻《周书》:①“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 [25] ;②“世宗宽仁远度,睿哲博闻。处代邸之尊,实文昭之长。豹姿已变,龙德犹潜。而百辟倾心,万方注意。及乎迎宣黜贺,入纂大宗,而礼貌功臣,敦睦九族,率由恭俭,崇尚文儒,亹亹焉其有君人之德者矣。始则权臣专制,政出私门;终乃鸩毒潜加,享年不永。惜哉!” [25] ;③“治有美政,黎民怀之。” [25]
史书记载编辑
《周书·卷四·帝纪第四》 [26]
《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 [27]
家庭成员编辑
父母
父亲:北周文帝宇文泰 [1]
母亲:姚夫人 [1]
后妃
明敬皇后独孤氏 [26] ,独孤信长女 [28]
妃子徐氏,生毕剌王宇文贤 [29]
子女
儿子
长子:毕剌王宇文贤 [29]
次子:酆王宇文贞 [29]
三子:宋王宇文实,出继叔父宋献公宇文震 [29]
女儿
河南公主,下嫁尉迟纲之子尉迟敬 [30]
影视形象编辑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2013
《兰陵王》
宗峰岩
2016
《兰陵王妃》
沈建宏
2017
《独孤天下》
邹廷威
2019
《独孤皇后》
钱泳辰
词条图册
----------------------
宇文毓 编辑 讨论2 上传视频
同义词 北周明帝一般指宇文毓
宇文毓(534年~560年5月30日),小名统万突,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人,鲜卑族。北周王朝第二位皇帝(557年9月~560年5月),周文帝宇文泰庶长子,母为姚夫人。 [1]
宽明仁厚,博览群书。西魏大统十四年(548年),封宁都郡公,拜为开府仪同三司、华州刺史,迁大将军,镇守陇右。宇文觉建立北周后,进位柱国、岐州刺史、宜都王,治理地方,很有政绩,深受百姓感激。受到大冢宰宇文护迎立,继位天王。励精图治,崇尚节俭,澄清吏治,修撰典籍。武成元年(559年),正式称帝。
武成二年(560年5月30日),为权臣宇文护所害,年仅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世宗,葬于昭陵。
人物关系
纠错
妻子 明敬皇后
儿子 宇文贤
弟弟 宇文觉
姑妈 安德公主
本 名宇文毓别 名周明帝、宇文统万突所处时代南北朝民族族群鲜卑族出生地弘化郡岩绿县(今陕西省靖边县) [2] 出生日期534年逝世日期560年5月30日主要作品《贻韦居士诗》《和王褒咏摘花》《过旧宫》庙 号世宗谥 号明皇帝在位时间557年-560年年 号武成(559年)陵 寝昭陵性 别男
目录
1 人物生平
▪ 早年经历
▪ 登基为帝
▪ 中毒去世
2 个人作品
3 轶事典故
4 为政举措
▪ 政治
▪ 军事
▪ 文化
▪ 行政
5 历史评价
6 史书记载
7 家庭成员
▪ 父母
▪ 后妃
▪ 子女
8 影视形象
人物生平编辑
早年经历
永熙三年(534年),宇文泰到夏州,在统万城生下宇文毓,因此取小名为统万突。 [2]
大统十四年(549年),宇文毓被封为宁都郡公 [3] ,食邑三千户。 [4]
大统十六年(551年),代行华州政事。随即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宜州诸军事、宜州刺史。 [5]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授任大将军,镇守陇山以西地区。孝闵帝元年(557年)正月,宇文毓的弟弟孝闵帝宇文觉受禅继位,升任宇文毓为柱国,转任岐州诸军事、岐州刺史。宇文毓在岐州任职时,很有政绩,深得百姓感激。 [6]
登基为帝
孝闵帝元年(557年)九月,晋公宇文护废黜孝闵帝,宇文护因自己的羽翼尚未丰满,不敢自立。乃遣使到岐州迎宇文毓继位。九月二十七日,宇文毓抵达京城。九月二十八日,即天王位,赦免天下囚犯。 [7]
武成元年(559年)八月十四日,宇文毓以称天王不足以威天下,故改称皇帝,追尊父亲宇文泰为文皇帝,大赦天下,年号武成。 [8]
中毒去世
宇文毓外表文弱,其实心里极是明敏有主见。他不肯处处听命宇文护, 宇文护假意归政后,宇文毓开始行使一部分的权力处理国事、进行改革,但是兵权还是牢牢掌握在宇文护的手里,宇文护见宇文毓不好控制便设法暗害宇文毓。 [9]
当时,有一个叫李安的人,以厨艺得宠于宇文护,被提升为膳部下大夫。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护悄悄命令李安,在宇文毓食物中下毒。 [10] 四月十九日,宇文毓病危 [11] ,口授遗诏传位于四弟鲁国公宇文邕。四月二十日(5月30日),宇文毓在延寿殿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宇文毓死后,因先帝口传遗诏,宇文护没办法改变,于是,只得遵命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宇文邕登基后,谥宇文毓为明皇帝,庙号世宗。五月二十一日,葬于昭陵(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底张街道)。 [12]
个人作品编辑
《贻韦居士诗》 [13] 《和王褒咏摘花》 [14] 《过旧宫》 [15]
轶事典故编辑
宇文毓即位后,非常礼遇尊敬当时的名士韦敻,写诗赠给他说:“六爻占卜避世,日月星少光明。颖阳推让超越远古,沧州一去不再回来。清香由摇动的秋兰佩饰传来,清风飘起了莲叶做成的衣服。坐在石上窥探仙洞,乘坐小筏在水边岩石上下钓。岭上的青松直立干尺,岩上的清泉百丈高飞。姑且登上平乐观,远望首阳山上的薇菜。怎么能够等同四位隐士,请来参与我日理万机。”韦敻写诗回复宇文毓,愿意按时入朝拜见。宇文毓非常高兴,下令官府每日供应河东酒一斗给他,称他为“逍遥公”。 [13]
为政举措编辑
政治
宇文毓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绩显著,深受百姓爱戴。他为人宽容,君臣关系相对融洽 [16] ,因而威望与日俱增。宇文毓有能力、有主见,虽是由宇文护扶持上台的,却并不愿意当傀儡,急于亲自理政。宇文护见他聪明能干,便于武成元年(559年)正月二十一日上表归政,字文毓开始亲自处理政事。 [9] [17]
字文毓为政时期注意节俭,不用丝绸锦绣雕刻之物,严禁官吏贪污,努力清明吏治。
军事
武成元年(559年)三月,吐谷浑侵犯北周边境。三月二十三日,宇文毓派大司马、博陵公贺兰祥率军讨伐吐谷浑。 [18] 五月,贺兰祥攻克洮阳、洪和二郡,迫使吐谷浑逃走。 [19]
文化
宇文毓即位后,召集公卿以下有文学修养者八十余人,在麟趾殿校刊经史。又采辑众书,从伏羲、神农以来,直到魏末,编成《世谱》,共五百卷。他本人博览群书,善写文章 [20] ,又著有文章十卷 [21] ,流传于世。这些典籍的出版,对当时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很大贡献。此外,他在位期间使汉族文化逐渐深入少数民族的文化中,加快了中华文化的大融合,为北周武帝灭佛教,学习汉文化做了很好的铺垫。
行政
明帝二年(558年)正月二十三日,宇文毓下令在雍州设置十二个郡,又在河东设置蒲州,在河北设置虞州,在弘农设置陕州,在正平设置绛州,在宜阳设置熊州,在邵郡设置邵州。 [22] 三月,改雍州刺史为雍州牧,京兆郡守为京兆尹。以广业、修城二郡设置康州,在葭芦郡设置文州。 [23] 四月,从长安分出万年县,治所设在京城。 [24]
历史评价编辑
令狐德棻《周书》:①“帝宽明仁厚,敦睦九族,有君人之量。幼而好学,博览群书,善属文,词彩温丽。” [25] ;②“世宗宽仁远度,睿哲博闻。处代邸之尊,实文昭之长。豹姿已变,龙德犹潜。而百辟倾心,万方注意。及乎迎宣黜贺,入纂大宗,而礼貌功臣,敦睦九族,率由恭俭,崇尚文儒,亹亹焉其有君人之德者矣。始则权臣专制,政出私门;终乃鸩毒潜加,享年不永。惜哉!” [25] ;③“治有美政,黎民怀之。” [25]
史书记载编辑
《周书·卷四·帝纪第四》 [26]
《北史·卷九·周本纪上第九》 [27]
家庭成员编辑
父母
父亲:北周文帝宇文泰 [1]
母亲:姚夫人 [1]
后妃
明敬皇后独孤氏 [26] ,独孤信长女 [28]
妃子徐氏,生毕剌王宇文贤 [29]
子女
儿子
长子:毕剌王宇文贤 [29]
次子:酆王宇文贞 [29]
三子:宋王宇文实,出继叔父宋献公宇文震 [29]
女儿
河南公主,下嫁尉迟纲之子尉迟敬 [30]
影视形象编辑
年份
电视剧/电影
饰演者
2013
《兰陵王》
宗峰岩
2016
《兰陵王妃》
沈建宏
2017
《独孤天下》
邹廷威
2019
《独孤皇后》
钱泳辰
词条图册
----------------------
洪范 (汉儒汇篇)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洪范》是《尚书》篇名,汉儒收集各地先秦著作汇篇。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春秋战国后期或两汉儒者所作。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也有认为洪范原是商代贵族政权总结出来的统治经验。“洪”的意思是“大”,“范”的意思是“法”,“洪范”即统治大法。 [1]
作品名称洪范作 者儒者创作年代春秋战国或汉代作品出处《尚书》文学体裁多体裁文献汇编
目录
1 作品简介
2 相关传说
3 作品内容
▪ 原文
▪ 白话译文
4 来由考证
作品简介编辑
洪范
洪范
《洪范》是《尚书》篇名。旧传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的“天地之大法”。今人或认为系春秋战国后期或两汉儒者所作。《汉书·五行志》曰:“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故亦称“洛书”。托武王与箕子对话,言禹治水有功,上帝锡(此文中的锡均读作cì,通“赐”)予其“洪范九畴”(大法九种)。其中提出水、火、木、金、土“五行”及其性能作用。关于《洪范》的政治哲学,北宋以前,儒者更重视五行畴;南宋以后,理学家更重视皇极畴。这两畴的重要性与其在九畴中的序次是完全相应的:五行为初始畴,皇极为次五畴(中畴)。所谓五行,因其可以施用于民生,故谓之五行。五行是实行王道政治的基础。 [2]
《洪范》主张天子建立“皇极”,实行赏罚,使臣民顺服。又提出“正直”、“刚克”、“柔克”三种治民方法。认为龟筮可以决疑,政情可使天象变化,后成为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董仲舒以五行之序释孝子忠臣之行,夏侯始昌作《洪范五行传》,刘向作《洪范五行传论》皆参以谶纬、天人感应之说。王安石作《洪范传》以五行为“天所以命万物者也”。《尚书·洪范》包含古代政治哲学的一些基本要点。“洪范”即“大法”之义;而所谓“法”,兼含“道”与“规章制度”两种意思,与今人所谓“法律”概念大殊。古代的另一种学术造假行为叫伪托。这类伪托之作和今日之学术造假不同,这类作者只求作品传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而且虽然是伪托之作,往往不乏学术价值,有些甚至是极其重要的文献。 [1-3]
相关传说编辑
相传洪范为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的记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它有自己的一套体系,其中第五畴“皇极”(君主统治准则)是全部统治大法的中心,其它各畴大都是为了建立好这一“皇极”所施的各种统治手段与方法。它的中心思想是,倡导一种基于上帝意志的神权政治论,强调按照神的旨意建立最高统治准则——“皇极”,以保障“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在这种神意政治前提下,君主要注意自己的貌、言、视、听、思等“五事”(第二畴),以引起“休徵”,而避免“咎徵”(第八畴);并遵循岁、月、日、星辰、历数的“五纪”常理,以处理政纪(第四畴);君主向上请示神意的手段是“卜、筮”(第七畴),向下统治臣民的手段是“刚克”、“柔克”、“作威”、“作福”(第六畴),也就是利用“六极”作威,利用“五福”作福(第九畴)。
这样一篇反复向君主提出行动规范的统治经验,其用意在于以此来神化君权,并提高君主自身的警惕性。这一“大法”受到周王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并加以奉行。对后人影响极大。
作品内容编辑
原文
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阴骘下民,相协厥居,我不知其彝伦攸叙。”
箕子乃言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従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従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乂,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五、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罹于咎,皇则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则锡之福。时人斯其惟皇之极。无虐茕独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无好德,汝虽锡之福,其作汝用咎。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皇极之敷言,是彝是训,于帝其训,凡厥庶民,极之敷言,是训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沈潜刚克;高明柔克。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僻,民用僭忒。
七、稽疑:择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従二人之言。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汝则従,龟従,筮従,卿士従,庶民従,是之谓大同。身其康强,子孙其逢吉,汝则従,龟従,筮従,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従,龟従,筮従,汝则逆,庶民逆,吉。庶民従,龟従,筮従,汝则逆,卿士逆,吉。汝则従,龟従,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庶草蕃庑。一极备,凶;一极无,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乂,时旸若;曰晰,时燠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僭,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风若。曰王省惟岁,卿士惟月,师尹惟日。岁月日时无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惟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则有冬有夏。月之従星,则以风雨。
九、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注释〗
分器: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宗彝,作《分器》。
白话译文
1.周文王十三年,武王询问箕子。武王就说道:“啊,箕子,上帝庇荫安定下民,使他们和睦相处,我不知道那治国常理的规定方法。”
箕子就回答说:“我听说从前,鲧堵塞洪水,胡乱处理了水、火、木、金、土五种用物。上帝震怒,不赐给鲧九种大法,治国的常理因此败坏了。
后来,鲧被流放死了,禹于是继承兴起。上帝就把九种大法赐给了禹,治国的常理因此定了下来。
“第一是五行。第二是认真做好五事。第三是努力施行八种政务。第四是合用五种记时方法。第五是建事使用皇极。第六是治理使用三种品德的人。第七是尊用以卜考疑的方法。第八是经常注意使用各种征兆。第九是凭五福鼓励臣民,凭六极警戒臣民。
2.1“一、五行:一是水,二是火,三是木,四是金,五是土。水向下润湿,火向上燃烧,木可以弯曲、伸直,金属可以顺从人意改变形状,土壤可以种植百谷。向下润湿的水产生咸味,向上燃烧的火产生苦味,可曲可直的木产生酸味,顺从人意而改变形状的金属产生辣味,种植的百谷产生甜味。
2.2“二、五事:一是容貌,二是言论,三是观察,四是听闻,五是思考。容貌要恭敬,言论要正当,观察要明白,听闻要广远,思考要通达。容貌恭敬就能严肃,言论正当就能治理,观察明白就能昭晰,听闻广远就能善谋,思考通达就能圣明。
2.3“三、八种政务:一是管理民食,二是管理财货,三是管理祭祀,四是管理居民,五是管理教育,六是治理盗贼,七是管理朝觐,八是管理军事。
2.4“四、五种记时方法:一是年,二是月,三是日,四是星辰的出现情况,五是日月运行所经历的周天度数。
2.5“五、君王的法则,君王建立政事要有法则:掌握五福,用来普遍地赏赐给臣民,这样,臣民就会尊重您的法则。贡献您保持法则的方法:凡是臣下不要有邪党,百官不要有私相比附的行为,只有把君王作榜样。凡是臣下有计谋有作为有操守的,您就惦念他们。行为不合法则,但没有陷入罪恶的人,你就成就他们;假若他们和悦温顺地说:“我遵行美德。”您就赐给他们好处,于是,臣民就会思念君王的法则。不虐待无依无靠的人,而又不畏显贵,臣下这样有才能有作为,就要让他献出他的才能,国家就会繁荣昌盛。凡那些百官之长,既然富有经常的俸禄,您不能使他们对国家有好处,于是臣民就要责怪您了。对于那些没有好德行的人,您即使赐给他们好处,将会使您受到危害。不要不平,不要不正,要遵守王令;不要作私好,要遵守王道;不要作威恶,要遵行正路。不要行偏,不要结党,王道坦荡;不要结党,不要行偏,王道平平;不要违反,不要倾侧,王道正直。团结那些守法之臣,归附那些执法之君。君王,对于皇极的广泛陈述,要宣扬教导,天帝就顺心了。凡是百官,对于皇极的敷言,要遵守实行,用来接近天子的光辉。天子作臣民的父母,因此才做天下的君王。
2.6“六、三种品德:一是正直,二是过于刚强,三是过于柔弱。中正和平,就是正直;强不可亲就是刚克;和顺可亲就是柔克。应当抑制刚强不可亲近的人,推崇和顺可亲的人。只有君王才能作福,只有君王才能作威,只有君王才能享用美物。臣子不许有作福、作威、美食的情况。假若臣子有作福、作威、美食的情况,就会害及您的家,乱及您的国。百官将因此倾侧不正,百姓也将因此发生差错和疑惑。
2.7“七、用卜决疑:选择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员,教导他们卜筮的方法。
龟兆有的叫做雨,有的叫做霁,有的叫做蒙,有的叫做驿,有的叫做克;卦象有的叫做贞,有的叫做悔,共计有七种。龟兆用前五种,占筮用后两种,根据这些推演变化,决定吉凶。设立这种官员进行卜筮。三个人占卜,就听从两个人的说法。你若有重大的疑难,你自己要考虑,再与卿士商量,再与庶民商量,再与卜筮官员商量。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卿士赞同,庶民赞同,这叫大同。这样,自身会康强,子孙会昌盛,很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而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卿士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庶民反对,也吉利。庶民赞同,龟卜赞同,蓍筮赞同,你反对,卿士反对,也吉利。你赞同,龟卜赞同,蓍筮反对,卿士反对,庶民反对,在国内行事就吉利,在国外行事就不吉利。龟卜、蓍筮都与人意相违,不做事就吉利,做事就凶险。
2.8“八、一些征兆:一叫雨,一叫晴,一叫暖,一叫寒,一叫风。一年中这五种天气齐备,各根据时序发生,百草就茂盛,一种天气过多就不好;一种天气过少,也不好。君王行为美好的征兆:一叫肃敬,就象及时降雨的喜人;一叫修治,就象及时晴朗的喜人;一叫明智,就象及时温暖的喜人;一叫善谋,就象及时寒冷的喜人;一叫通圣,就象及时刮风的喜人。君王行为坏的征兆:一叫狂妄,就象久雨的愁人;一叫不信,就象久晴的愁人;一叫逸豫,就象久暖的愁人;一叫严急,就象久寒的愁人;一叫昏昧,就象久风的愁人。君王之所视察,就象一年包括四时;卿士就象月,统属于岁;众尹就象日,统属于月。假若岁、月、日、时的关系没有改变,百谷就因此成熟,政治就因此清明,杰出的人才因此显扬,国家因此太平安宁。假若日、月、岁、时的关系全都改变,百谷就因此不能成熟,政治就因此昏暗不明,杰出的人才因此不能重用,国家因此不得安宁。百姓好比星星,有的星喜欢风,有的星喜欢雨。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就有冬天和夏天。月亮顺从星星,就要用风和雨润泽他们。
2.9“九、五种幸福:一是长寿,二是富,三是健康安宁,四是遵行美德,五是高寿善终。六种不幸的事:一是早死,二是疾病,三是忧愁,四是贫穷,五是邪恶,六是不壮毅。”
来由考证编辑
《洪范》成书年代涉及到“五行”理论甚至中医理论的起源问题。《尚书·洪范》记述的是周武王与箕子的对话,其中谈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传统认为《尚书·洪范》、《尚书·甘誓》是西周作品。
疑古派因为战国前著作中“五行”出现的很少,就认定战国前出现“五行”的作品必是后人伪作。有认为这种论证是不妥当的。聂文涛指出,《左传》所说“五材”是五行思想的应用或延伸,而不是“五行”理论的发端。“材”在春秋时期没有“行”的含义。《左传》:“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表明“五行”理论已经具有很大影响。《左传》同一时期的《孙子》中就提到了“五行”,疑古派要证明《孙子》是战国后期的伪作是很困难的。
疑古派曾推定《尚书》为汉代作品,但郭店楚墓竹简证明《尚书》确非汉代人伪作的。李学勤则提供了更为翔实的证据,说明《洪范》确为西周作品。(李学勤:《帛书〈五行〉与〈尚书·洪范〉》,《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词条图册
----------------------
旅獒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旅獒,汉语词语,拼音lǚ áo,意思是指古代西戎旅国出产的大犬。
中文名旅獒拼 音lǚ áo注 音ㄌㄩˇ ㄠˊ释 义古代 西戎 旅国 出产的大犬
目录
1 汉语词语
▪ 解释
▪ 出处
2 《尚书》篇名
▪ 简介
▪ 原文
汉语词语编辑
解释
1. 古代 西戎 旅国 出产的大犬。2. 借指 西戎 各国。
出处
《书·旅獒》:“西旅厎贡厥獒。” 孔颖达 疏:“ 西戎旅国 ,致送其大犬曰獒。” 元周伯琦《天马行应制作》:“驺虞麟趾并乐歌,越雉旅獒尽风靡。” 清赵翼 《娘娘叫狗山》诗:“《阴符》不望骊母传,方物终期旅獒贡。”
章炳麟 《讨满洲檄》:“自周公兼夷狄 ,定九宇,四海之内,提封万里,旅獒、 肃 慎无敢不若。” [1]
《尚书》篇名编辑
简介
当时西方的部族献上一种大犬,当时的太保做《旅獒》劝诫武王不要沉湎于乐。
原文
西旅献獒,太保作《旅獒》。
惟克商,遂通道于九夷八蛮。西旅厎贡厥獒,太保乃作《旅獒》,用训于王。
曰:「呜呼!明王慎德,西夷咸宾。无有远迩,毕献方物,惟服食器用。王乃昭德之致于异姓之邦,无替厥服;分宝玉于伯叔之国,时庸展亲。人不易物,惟德其物!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犬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兽不育于国,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呜呼!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允迪兹,生民保厥居,惟乃世王。」 [2]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
----------------------
金縢 [12]
----------------------
[dà gào]
大诰 (尚书篇目)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大诰》是周公姬旦所做的战前动员文告,是当时的实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谈话曾多次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说理透彻、生动,又很质朴,有很强的说服力;字里行间无不浸透着周公那诚挚、深厚的满腔赤诚。它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古朴光芒,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
作品名称《大诰》作品别名《尚书·周书·大诰》创作年代西周作品出处《尚书》文学体裁散文作 者周公
目录
1 大诰简介
2 作品原文
3 作品注释
4 作品译文
5 作品评析
6 作者简介
大诰简介编辑
《书·大诰序》:“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孔传:“陈大道以诰天下﹐遂以名篇。”大诰,后用以泛称典诰之文。
诰文始见于《尚书》,在《尚书》有商汤打败夏桀以后发布的《汤诰》,它是召告天下,其所以讨伐夏桀的道理,并取得了胜利。在《周书》有《大诰》、《康诰》、《酒诰》,都是以诰文的形式发布,《大诰》是周公相成王时,管叔、蔡叔、武庚联合淮夷作乱,周公率兵东征,出师前,以成王的口吻发表诰文,申述所以东征的理由。《康诰》是康叔封为卫君时,周公告诫康叔如何治理卫国的诰词,全篇讲的是要康叔所以敬天爱民的道理;《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禁酒的诰词,要改变殷代以来骄奢淫逸的社会风气,故这些诰文,都是王者发布政令的文书。
作品原文编辑
卷三十三 周书·大诰
周武王
周武王
武王崩,三监及淮夷叛,周公相成王,将黜殷,作《大诰》。
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弗吊,𢎨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冲人,嗣无疆大历服。弗造哲,迪民康,矧曰其有能格知天命。
已,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敷贲敷前人受命,兹不忘大功。予不敢闭于天降威,用宁王遗我大宝龟,绍天明。即命曰:有大艰于西土,西土人亦不静,越兹蠢。殷小腆,诞敢纪其叙。天降威,知我国有疵,民不康,曰:予复反鄙我周邦。今蠢今翼,日民献有十夫予翼,以于敉宁武图功。我有大事,休,朕卜并吉。
肆予告我友邦君,越尹氏、庶士、御事,曰:予得吉卜,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尔庶邦君,越庶士、御事,罔不反曰:艰大,民不静,亦惟在王宫、邦君室。越予小子考,翼不可征,王害不违卜?
肆予冲人永思艰,曰:呜呼!允蠢鳏寡,哀哉!予造天役,遗大投艰于朕身。越予冲人,不卬自恤。义尔邦君,越尔多士、尹氏、御事,绥予曰:无毖于恤,不可不成乃宁考图功。
已,予惟小子,不敢替上帝命。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今天其相民,矧亦惟卜用。呜呼!天明畏,弼我丕丕基。
王曰:尔惟旧人,尔丕克远省,尔知宁王若勤哉!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极卒宁王图事。肆予大化诱我友邦君。天棐忱辞,其考我民,予曷其不于前宁人图功攸终?天亦惟用勤毖我民,若有疾,予曷敢不于前宁人攸受休毕。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艰日思,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弃基?肆予曷敢不越卬敉宁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爽邦由哲,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越天棐忱。尔时罔敢易法,矧今天降戾于周邦。惟大艰人诞邻胥伐于厥室,尔亦不知天命不易。
予永念曰:天惟丧殷,若穑夫,予曷敢不终朕亩。天亦惟休于前宁人,予曷其极卜,敢弗于从率宁人有指疆土,矧今卜并吉。肆朕诞以尔东征。天命不僭,卜陈惟若兹。 [1]
作品注释编辑
周文王
周文王
(1)王若曰:王指周公,武王死后,武王的儿子诵年幼,周公暂代天子之位。若:表示是暂时代理。
(2)猷:发语词。
(3)诰:周代最高统治者对臣僚的训语。尔:你,这里指你们。邦:指诸侯。越:连词,和。御事:指诸侯属下的官吏。
(4)弗:不。吊:善。
(5)割:祸害。
(6)洪惟:发语词。洪:通“鸿”。惟:语中助词。幼冲人:年幼的人,此处指成王。嗣:继续。无疆:永恒。疆:界限。大历服:指天子的职位。历:数。服:职位。
(7)弗:不。造:通“遭”。哲:明智。迪:道,这里是引导的意思。康:安康。
(8)矧:况,句中助词。格:推究。
(9)已:感叹词。
(10)惟:只。攸:所。济:渡,指渡过难关。
(11)敷:布,摆开的意思。贲:殷周时占卜用的大龟名。
(12)敷:布,这里是表达的意思。
(13)闭:关闭,引申为隐藏。宁王:当作文王,下同。绍:卜问。
(14)即:就。越:于是。兹:指示代词,指发动暴乱的人。
(15)腆:主持,引申为国主。诞:大。纪:理。叙:同“绪”,指事业。
(16)威:害。疵:病,指武王之死及群弟见疑之事。
(17)予:我。复:复国。
(18)鄙:鄙视,瞧不起。周邦:周国。
(19)翼:飞动的样子,比喻参与叛乱的人很多。日:可能是“曰”字之误。民献:即黎献,人民。
(20)予翼:翼予。翼,辅助。敉:安抚、平定。宁、武:指文王和武王。
(21)大事:指战事。休:美,善。
(22)并:皆。
(23)肆:故。越:和。尹氏:史官。庶士:许多官员。
(24)予:我。惟:思,引申为想。以:率领。邦:指诸侯。逋播:逃亡,叛乱。
(25)罔:无。反:反对。
(26)邦君室:王官、王室中的人,指管叔、蔡叔、霍叔等人。越:语中助词。予小子:说话人自称。考:长辈。翼:敬。
(27)害:何,为什么。
(28)肆:今。冲人:年幼的人,指成王。
(29)允:信,实在。蠢:扰动。寡:老而无夫的女子。
(30)造:遭。役:同“疫”,指灾难。遗、投:都是降给的意思。越:语首助词。卬:我。恤:忧。
(31)义:宜,应当。绥:告诉。予:我。
(32)毖:劳。成:成就。乃:你。宁:指文王。考:父亲。图:图谋。功:功业。
(33)惟:思。替:废。
(34)休:嘉奖。
(35)惟:语中助词。卜:占卜。用:因而。克:能够。绥:回顾。若:如何。
(36)相:助。矧:又。
(37)弼:帮助。丕:大。基:基业。
(38)尔:你们。惟:是。旧人:指曾经辅佐过文王的人。丕:程度副词,很。省:回顾。若:如何。
(39)毖:命令。所:所在,引申为办法。极:亟,急切。卒:终,完成。
(40)肆:故。诱:教育劝告。忱:诚。考:成。曷:同“何”。攸:所。
(41)亦:也。惟:语中助词。用:因此。勤:引申为经常。毖:命令。若:好像。毕:完成。
(42)若:语首助词。逝:往。言:语中助词。艰:困难。日:天天。
(43)若:其。室:房子。既:已经。厥:其。堂:宅基。矧:况。构:盖,建造房屋。
(44)播:播种。获:收获。
(45)考:父亲。翼:敬。其:岂。
(46)基:基业。
(47)肆:故。越:在。敉:平定(叛乱)。若:假若。友:当指友邦。民养:民长,指统治人民的诸侯国君。养:长。劝:劝止。
(48)肆:肆力,尽力。
(49)爽:明,使政治清明。惟:只。十人:指文母、周公、太公、召公、毕公、荣公、太颠、宏夭、散宜生、南宫括。越:语首助词。时:是。易:侮慢。戾:定,指上天的定命。
(50)大艰人: 指发动叛乱的管叔等人。诞:延纳,引申为勾结。邻:邻邦,指殷国。胥:相。
(51)易,改变.
(52)永:长时间。念:考虑。
(53)若:譬如。穑夫:农民。
(54)休:赞助。宁人:指文王。极:放下。
(55)指:同“旨”,美好。
(56)并:都。肆:因此。诞:大。以:率领。
(57)僭:差。卜陈:卜兆陈列。兹:这,这样。
作品译文编辑
王说: “啊!我要郑重告诉你们,各国诸侯国国君及官员们。不好了!上天把大祸降给我们国家了,灾祸在继续发展,没有停止。现在我代替我年幼的侄子执掌我们永恒的权柄,但我却没有遇到明智的人,可以把我们的人民引导到安全的境地,更不用说了解天命的人了。
唉!我的处境就好像渡过深渊那样危险,我只好到上天那里寻找渡过难关的办法了。摆下占卜用的大龟吧,让它来明示我们的前辈是怎样在上天那里接受任命的。这样的大功,是不应当忘记的。我不敢隐藏上天的威严意旨,用文王遗留给我们的大宝龟进行占卜,我们就可以明了上天的用意了。结果就得到卜辞,说:‘西方将有很大的灾难,西方的人也不会平静。’于是这些阴谋叛乱的人更加蠢蠢欲动。殷商的余孽竟敢妄图恢复他们的统治地位。上天给我们降下了灾难,这些余孽知道我们国家因为灾难,人心纷乱,竟然狂妄宣称:‘我们要恢复我们的统治,反而更加看不起我们周国。现在他们发动叛乱了,有的地方的人民也响应他们的叛乱。但只要有十位贤臣辅佐我,我就可以迅速平定叛乱,完成文王、武王所力图达到的武功。我现在要发动平定叛乱的战争,这样做究竟是凶是吉?我占卜的结果都是吉兆。
因此,我要告诉我们友邦的国君以及各位官员说:我得到了吉兆,我要率领你们去讨伐殷国那些亡命之徒。可是,你们这些国君和你们的官吏,无不反对我的意见,说:‘困难太大了,民心也很不平静,而且事情就发生在王宫和近臣的家里,有些是我们尊敬的长辈和父兄,不应当去讨伐他们。王啊!你为什么不违背这个卜兆呢?’
周文王现在我应当为我们年幼的国王慎重考虑出征的困难。唉!实在是这样,一旦发动战争,就要惊扰千家万户,甚至包括鳏夫寡妇在内,这多么令人哀痛啊!我们遭到天灾,上天把非常严重的困难,降临到我以及我们幼主的身上,我不能只为自身的安危着想。我猜想你们各位国君和你们的官吏们,也一定会这样劝告我:‘不应当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安危,不应该不完成你的父亲文王所力图成就的功业。’
唉!我想我是文王的儿子,我不敢废弃上天的命令。上天嘉奖文王,使我们这个小小的周国兴盛起来。文王通过占卜,继承了上天所授予的大命。现在上天命令他的臣民帮助我们,何况我们又通过占卜了解到上天的这番用意呢?唉!上天明确的意见,人们应该表示敬畏,你们还是帮助我加强我们的统治吧!”
王说:“你们是曾经辅佐过文王的老臣,你们能够认真回顾遥远的过去吗?你们知道文王是如何勤勤恳恳的吗?上天把获得成功的办法秘密地告诉我们,我不敢不竭尽全力来完成文王所力图成就的事业。所以,我就用这个道理来劝导你们各位诸侯国君,上天诚恳地表示赞助,说明上天将要成全我们的臣民。我为什么不继承文王的事业、争取最后的胜利呢?上天也因此经常向我们发出命令,迫切得就像是去掉自己身上的疾病,我怎敢不去努力地完成文王从上天那里接受的神圣事业呢?”
周武王画像王说:“在过去,我曾经跟随武王到东方讨伐殷国,所以我天天考虑着东征的困难。譬如父亲要盖房子,已经确定了具体的方法,可是他的儿子却不肯奠定房子的地基,更何况是盖房子本身呢?他的父亲把地耕好,他的儿子却不肯播种,更何况是收获庄稼呢?做父亲的敬重自己的事业,(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怎么会说‘我的后代,不会荒废我的家业’呢?所以,我怎敢不在我执掌大位期间亲自去讨伐叛乱、完成文王从上天那里接受的大命呢?又好比当父兄的,如果有邻国讨伐他们的孩子,难道那些统治他们的侯王能够劝阻做父兄的不去救助自己的孩子吗?”
王说: “唉!努力吧,各位诸侯国君以及你们的官吏们。要治理国家,必须依靠圣明的人。十位贤臣是知道上天的意旨的。上天诚心诚意地辅助周朝,你们不敢侮慢上天的决定。现在上天已经把辅佐的意旨下达给我们,那些叛乱分子却勾结殷人来讨伐自己的同宗。你们不知道天命是不会改变的吗?
“我一直考虑:上天是要灭掉殷国的。譬如种庄稼的农民,为了使庄稼长得好,总要把田亩中的杂草完全除掉。我怎敢不像农民那样,除恶务尽呢?上天降福我们文王,我怎敢对占卜置之不理,怎敢不遵从上天的意旨、不遵循文王的意图而不去保卫我们美好的疆土呢?何况今天的占卜都是吉利的,因此我一定率领你们诸侯国君东征。天命是不会有差错的,卜辞所显示的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2]
作品评析编辑
周公以《大诰》平息了纷争、统一了思想后,毅然率师东征。3年后,平定了管蔡之乱,重新统一了周朝。此后,周公继续摄政7年,然后还政于成王。
《大诰》一开始就说:“王若曰”,表明说话的人并非成王,而是代成王布政的周公。
周武王灭商后,为了安抚殷商遗民,将纣王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并派兄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去监视他,称“三监”。此后不到两年,周武王就因病死去,其子诵即位,是为成王。当时成王尚在襁褓之中,无法亲政,这对新建立的周王朝无疑是个严峻的考验。为了巩固周朝的统治,周公摄政,履行天子的一些职责,决断天下大事。因为这有违于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又引起王室贵族内部的怀疑猜忌。公元前1063年,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串通“三监”,联络淮夷,起兵叛周。一时间内忧外患,周王朝有临深渊履薄冰之忧。就在这个时候,周公不避嫌疑,挺身而出,辅佐成王。经过耐心的解释和说服,终于达到了王室内部的团结,并力排众议,毅然出兵东征,这在周初是一件大事。《大诰》就是周公所做的战前动员,是当时的实录,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周公的谈话有两个主要内容。首先分析当时国家所面临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困难有两个方面:一是武王之死以及王室内部的猜忌,二是武庚等发动叛乱,图谋复辟,二者交织在一起,使得当时周朝所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针对这种情况,周公主张武力解决,并通过占卜肯定了这个主张。其次对反对武力平叛的诸侯臣下进行说服教育,这是动员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因此所占的篇幅更大。对于武力平叛,周的统治集团内部的反对意见非常多,可以说是占了上风。理由主要有两条,一是当时民心动摇,局势混乱,平叛的困难太大。二是叛乱分子中有些是王室内部的人,甚至是长辈,不应该讨伐他们,因此劝说周公不顾占卜的结果,取消东征。为了说服反对派,争取诸侯国的支持,周公从不同角度反复论证了武力镇压的必要性。针对反对派所谓的“困难太大”,周公指出武力平叛是必要的,为了完成文王留下的未竟的事业,便不能被困难吓倒,也不能过多考虑自身的安危,这是用使命感来激励反对派。接着周公又动情地指出群臣都是文王的旧臣,应当知道文王的勤劳,言下之意是既然如此,那就应该倾尽全力去完成文王的未竟事业。神学是奴隶主阶级的精神支柱,为了说服反对派,周公一再利用天命来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他在谈话中反复指出周建立政权,是上天的意旨,上天不但把成功的办法告诉给他们,而且像去掉自身疾病那样迫切地希望他们完成文王的未竟事业,显然,这个事业就是平定叛乱。他还强调这次占卜所使用的是文王所遗留下来的大宝龟,而且占得吉兆,暗示东征一定会像当年武王伐纣一样取得巨大胜利。
谈话还两次用种庄稼做比喻,说明后人应当继承前人的遗业和除恶务尽的重要性,说理形象生动。文章中有不少比喻都很质朴,也有很强的说服力:
予惟小子,若涉渊水,予惟往求朕攸济。
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养其劝弗救?
以涉深水为喻,以父子亲情为喻,生动亲切,朴质动人,代表了早期先秦散文的艺术成就。作者感情诚挚、深厚,从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周公的满腔赤诚。
作者简介编辑
周公
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的弟弟,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使得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以《大诰》平息了纷争,统一了思想后,毅然率师东征。三年后,平定了管蔡之乱,重新统一了周朝。此后,周公继续摄政7年,然后还政于成王。
参考资料
----------------------
微子之命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微子之命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作《微子之命》。
作品名称微子之命作品出处尚书文学体裁历史文献汇编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原文编辑
成王既黜殷命,杀武庚,命微子启代殷后,作《微子之命》。
王若曰:「猷!殷王元子。惟稽古,崇德象贤。统承先王,修其礼物,作宾于王家,与国咸休,永世无穷。呜呼!乃祖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尔惟践修厥猷,旧有令闻,恪慎克孝,肃恭神人。予嘉乃德,曰笃不忘。上帝时歆,下民祗协,庸建尔于上公,尹兹东夏。钦哉,往敷乃训,慎乃服命,率由典常,以蕃王室。弘乃烈祖,律乃有民,永绥厥位,毗予一人。世世享德,万邦作式,俾我有周无斁。呜呼!往哉惟休,无替朕命。」
【归禾】
唐叔得禾,异亩同颖,献诸天子。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
【嘉禾】
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
译文编辑
成王这样说:“哟!殷王的长子。稽考古代,有尊崇盛德、效法先贤的制度,就是说,继承先王的传统,施行他的礼制文物,作王家的贵宾,跟王家同样美好,世代绵长,无穷无尽。
“啊呀!你的祖先成汤,能够肃敬、圣明、广大、深远,被皇天顾念佑助,承受了天命。他用宽和的办法安治臣民,除掉邪恶暴虐之徒。功绩施展于当时,德泽流传于后裔。
“你履行成汤的治道,老早有美名。谨慎能孝,恭敬神和人。我赞美你的美德,以为纯厚而不可忘。上帝依时享受你的祭祀,下民对你敬爱和睦,因此立你为上公,治理这块东夏地区。
“要敬重呀!前去发布你的政令。谨慎对待你的上公职位与使命,遵循常法以保卫周王室。宏扬你烈祖的治道,规范你的人民,长久安居上公之位,辅助我一人。这样,你的世世子孙会享受你的功德,万邦诸侯会以你为榜样,服从我周王室而不厌倦。“啊!前去吧,要好好地干!不要废弃我的诰命。”
词条图册
----------------------
康诰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周书·康诰》,是西周时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
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中文名康诰来 源尚书中的一篇时 代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存 有二十八篇性 质命令
目录
1 周书·康诰
2 注释
3 译文
周书·康诰编辑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者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王曰:“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
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
王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
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B139]不畏死,罔弗憝。
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瘝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憝。已!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亦惟君惟长,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则予一人以怿。”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
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注释编辑
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康叔于殷地。这个文告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所作的训辞。原文是“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克:《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玄笺:“克,能也。”《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尔雅》:“克,能也。”这里用为“能”之意。
闵:通“暋”(min闵)。《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传:“暋,强也。自强为恶,而不畏死。”《尔雅·释诂上》:“暋,强也。”这里用为强悍之意。
譈:(dui对)《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今本“憝”作“譈”。《孟子·万章下》:“《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弗譈。’”《玉篇·言部》:“譈,《字书》或憝字也。,憝,怨也,恶也,在《心部》。”这里用为憎恶、怨恨之意。
叙:《尚书·康诰》:“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虞书》:“百揆时叙。”《周礼·宫伯》:“行其秩叙。”《周礼·天官》:“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淮南子·本经训》:“四时不失其叙。”《说文》:“叙,次弟也。”这里用为秩序,次序之意。
明:《易·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书·尧典》:“明明扬仄陋。”《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易·系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这里用为明了、通晓事理之意。
服:《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盐铁论·未通》:“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徭役,非养老之意也。”这里用为担任、承当之意。
勑:(lai赖)同“敕”。《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尚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尔雅·释诂上》:“勑,勤也。”这里用为勤劳之意。
懋:(mao冒)《尚书·盘庚》:“懋建大命。”《尚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国语·晋语四》:“懋穑劝分,省用足财。”《说文》:“懋,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疾:《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庄子·田子方》:“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成玄英疏:“疾,患也。”《玉篇·疒部》:“疾,患也。”这里用为担忧之意。
咎:《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有咎。”毛传:“咎,过也。”《说文·人部》:“咎,灾也。”《尔雅·释诂上》:“咎,病也。”《广韵·有韵》:“咎,愆也。”还里泛指灾祸、凶难、过失、错误之意。
乂:(yi义)《尚书·尧典》:“有能俾乂。”《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尔雅》:“乂,治也。”《汉书·武五子传》:“保国乂民。”这里用为治理安定之意。
忌:《尚书·康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左传·昭公六年》:“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广雅·释诂四》:“忌,恐也。”《玉篇·心部》:“忌,畏也。”这里用为畏惧、顾忌之意。
怿:(yi义)《尚书·康诰》:“惟文王之敬忌,……则予一人以怿。”《诗·邶风·静女》:“说怿女美。”《诗·大雅·板》:“辞之怿矣。”《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怿。”《广韵》:“怿,悦也,乐也。”这里用为高兴之意。
裕:《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诗·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法言·孝至》:“天地裕於万物乎!万物裕於天地乎!”李轨注:“裕,足也。”《说文·衣部》:“裕,衣物饶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宽足之称。”这里用为充足、丰富之意。
刑:《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杀:《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补笔谈》所谓杀声,《词源》所谓结声,皆为曲终之声,即蔡季通所谓毕曲也。”这里用为收束之意,又为缚紧,勒紧之意。如:杀紧腰带,杀担。
次:《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资治通鉴》:“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这里用为顺序,等第之意。
女:《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论语·八佾》:“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集韵·语韵》:“女,尔也。通作汝。”这里用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之意。
顺:通“训”。《管子·牧民》:“顺民之经。”《礼记·中庸》:“父母其顺矣乎。”《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庄子·天运》:“民有心而兵有顺。”《史记·宋世家》:“是夷是训,于帝其顺。”这里用为教诲之意。
译文编辑
成王平定管叔、蔡叔之后,把原商国的地盘和人民封给康叔管理,拟了三篇发言稿:《康诰》、《酒诰》、《梓材》。那是三月,万物生长。周公在东国洛汭举行新建都城的奠基仪式,四方人民都有幸参加了这个盛会,由近致远各大小斑竹、工人、农民,都荣幸地表达了愿意服从周国的管理,周公一一答谢,接着大声公布了成王的命令:
王如是说:孟侯(这个最高的爵位),我要封给你了,年轻的封,希望你光大你逝去的父亲文王(的功德),能彰显仁德、慎用刑罚;不能欺侮孤老、寡母,在人民面前平易、恭敬、谦虚,以创造我小小华夏,让我们的大邦、小国都井井有条。我们西岐的繁盛,仰赖先帝的名望,先帝去后,上天把伟大的使命交给了文王;灭亡强大的殷国、光荣地继承这个使命、让国家和人民有条不紊,是你的王兄(武王)尽的力。要效法(先王),你年轻的封,在这东边的国土上。(你年轻的封,在东边,要效法先王)
王说:啊,封,你要记着,如今民众信奉的是一心追随你的父亲(文王)、继续聆听、依赖他伟大的教导。此去施政要像伟大的先知圣王那样,让人民安定和睦(善良、美好)。你要永远铭记一直到老也是完善仁德,宽容管理训教(人民)。另外要听从古代的先知圣王的教诲,让人民安居乐业。像天空那么博大宽容,以德服人,你呢,就算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王说:啊,年轻的封,(民众的)疾苦,你要重视哟!上天将惩罚不诚实的人(啰)。民情很容易知道-------百姓(还)没有安居。去了所有的心思,不是(怎样)舒服好玩,而是安民。我听说:“恨,不存在大,也不存在小;爱不爱,(就存在)大不大”(恨不论大小,都是恨;爱就图个大,小了就不叫爱),好了,你是年轻人,应该弘扬我(的期望),应该让众民安乐,也算是帮我顺应天命、让百姓振作。
王说,啊,封,先仁后罚。人有小错,不是灾难(不是大问题),就改掉它,从来,就不按制度办;继续犯小错,就不得不处罚。有大错误,不改,那就是大灾难来临了(没救了),甚至还说是很小很小的错误,这就要加大力度处罚。(这儿的不,就是丕:大)
王说:啊,封,有句话说得好啊,就是以德(治)为首(首先以德服人):希望人民正直、昌盛、和睦;像厌恶疾病那样,希望人们全部厌恶罪过;像保护宝宝那样,希望人民安定美满。不是你封叔要惩人罚人,是国法难容(是国家惩人罚人);不是你要批评人,是国家批评人。
王说:首先要做的, 你颁布完善的法律使众人信服,这样所有的处罚就公正了。又说:复审犯人,斟酌五六天,到了巡视的时候,好好断理、复审犯人。
王说:你颁布完善的法律进行处罚,所有的断案都用(与其罪过)相应的刑罚,不能草率。你封,你要竭力谦逊,要彬彬有礼,(又)希望没有逃避的现象。好了,你是年轻人,没得有如你封的意的(如果有让你不满意的话),我的心我的真(我的真心),你懂的。凡是人因有罪,如:抢劫偷盗,杀人为财,不怕死的;无不恨。(这句话是引出下文的过渡语,与上文没得联系)
王说:封,最坏的人大家都恨,何况是不孝无情。儿子不敬听老子的话,大伤老子的心;作为父亲不愿养儿子,因此恨儿子;作为弟弟不知天高(地厚),不能恭敬兄长;哥哥也不讲慈爱,对弟弟很不友好。就悲哀了这,不是我们管人的没管得好(有罪的话),就是上天要我们人伦大混乱。那就快快引用文王创制的法律,上刑罚、不要赦免。不遵守国家大法的,也有诸侯国的庶子、训人和正人、小臣、诸节等官员。竟然另外发布政令,告谕百姓,大大称誉不考虑不执行国家法令的人,危害国君;这就助长了恶人,我怨恨他们。唉!你就要迅速根据这些条例捕杀他们。也有这种情况,诸侯不能教育好他们的家人和内外官员,作威肆虐,完全放弃王命;这些人就不可用德去治理。你也不要不能崇重法令。前往教导老百姓,要思念文王的赏善罚恶;前往教导老百姓说:‘我们只求继承文王。’那么,我就高兴了。”
王说:封,多么希望人民走向幸福安康,我们时常要惦记弘扬先王的圣德,把让人民安居乐业作为追求。何况如今人民还没有步入正轨,不去引导,就跟没管理这个国家一样。
王说:封,我不得不借句话来告诉你:“爱失去了比惩罚还要痛苦。”如今人民不安宁,民心还没稳定,国家仍然没有统一,多么希望上天惩罚我,我也没有怨言,因为罪不在大小、也不在多少(都是罪过),何况我的罪过又大又明显、天(肯定)晓得了。
王说:啊,封,要注意呀,不要有怨言,不要用、不要想、不要经常掩藏(自己的)善良真诚,大显仁德,用来安你的心、呵护你的德、增长你的智慧、光大你的作为,人民安宁,你的瑕疵就消失了。
王说:啊,要效法(先王),你年轻的封,生命不是永恒的,你要记住啊!我们要努力奉献,仁就是使命(使用生命),德就是(生命的)快乐,让人民安居乐业。
王如是说:去吧,封,不要放弃慎用刑罚,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被万民永远爱戴。
----------------------
五诰
▪ 大诰 ▪ 康诰 ▪ 酒诰 ▪ 召诰 ▪ 洛诰
----------------------
大诰 (明朝法令) 编辑 讨论6 上传视频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明初洪武十八年(公元一三八五年)十一月,发布《大诰》,也就是整理这一年审判贪腐方面的重大案件,以诰文的形式向全国发布,告诫官吏们,不要重蹈覆辙。包括《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部分,统称《御制大诰》。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1385)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戒臣民。反映了明太祖治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于严酷和过多体现明太祖个人特征,故《大诰》在洪武之后基本不再行用。
中文名大诰属 性刑典写定者朱元璋发 布明初洪武十八年十一月
目录
1 大诰简介
2 内容概述
3 传播影响
大诰简介编辑
朱元璋
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写定的刑典,在大诰序中讲述了颁行大诰的原因,接着列出目录七十四条。之后根据需要又编辑了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大诰内分十种项目,颁之学宫以课士,令人人习之。参阅《明史·太祖纪三》﹑《明通鉴·太祖洪武十八年》。
内容概述编辑
《大诰》内页
《大诰》内页
《大诰》所列罪案,官员玩忽职守、诽谤皇帝、结党乱政、抗粮、抗差、抗租、寰中士夫不为君用这类罪过约占百分之八十,主要有军人妄给妻室案、邀截实封、滥设吏卒、贪赃受贿、科敛害民侵吞钱粮、逃避粮差、秀才剁指等。惩处贪污的罪案占全部罪案的一半左右,细目中有郭桓案;酷敛百姓,贪污税粮案;放卖官差,私役丁夫案;妄取扰民,私吞商税案;谎报灾情,侵没赈济案;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贪赃受贿案。这类罪犯皆处以重刑。起解官物,卖富差贫者,族诛;贪赃纳贿、说事过钱者,凌迟处死;盗卖仓粮者,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仍留本仓守支;驿丞科敛驿夫,断趾枷令驿前。有的贪污罪株连甚广,如郭桓案株连数万人,包括处死流放降职免职等。次于官吏贪污罪案的是惩治侵吞钱粮和豪右逃避粮差的罪案。如粮长交结官吏、团局造册、虚出实收、就仓盗卖、巧立名色、妄起科征,飞洒粮差、接受赃私、包揽词讼、吊打细民,豪强劣绅买嘱官吏、诡寄田粮、洒派包荒、揽纳私吞、脱逃夫役、贪污赈济、说事过钱、起灭词讼等。对这类罪案的处理也较重,如洒派粮差,诡寄田粮者全家迁发化外,洒派诡寄之田赏给被害之民;揽纳粮物,隐匿入己,虚买实收者,处死,籍没其家;说事过钱者,处死。《大诰》所列凌迟、枭首、族诛者成百上千,弃市以下万数。所诛杀者以贪官污吏,害民豪强为主。惩形律极严酷,超出《大明律》的量刑标准,许多遭族诛、凌迟、枭首者多属寻常过犯。从《大诰》中可知,明初复用刖足、斩趾、去膝、阉割等久废之刑,创设断手、剁指、挑筋等古所未有之刑;又有或一身而兼数刑,或一事而杀数百人,皆出于常律之外。“寰中士夫不为君用”之科,则为前代所未有。
明太祖规定:《大诰》每户一本,家传人诵。家有《大诰》者,犯笞、杖、徒、流之罪减一等;无《大诰》者,加一等;拒不接收者,迁居化外,永不令归。
《大诰》有明刻本传世。
传播影响编辑
朱元璋十分重视其亲制四编《大诰》,他将之作为对天下臣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课本,其中就有依靠政权在明国推行。《大诰》颁行时,他宣告:“朕出是诰,昭示祸福,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徙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熟观为戒。”颁行《大诰续编》时又进一步说:“斯上下之本,臣民之至宝,发布天下,务必家家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令归,的不虚不。”颁发《大诰三编》时又重申:“此诰前后三编,凡朕臣民,务要家藏人育,以为鉴戒,倘有不遵,迁于化外,的不虚示。”朱元璋又要求军官们全家老小都要背熟《大诰武臣》:“不听不信呵,家里有小孩儿每不记呵,犯法到官,从头儿计较将来,将家下儿男都问过:你决得这文书里几件?若还说不省得,那其间长幼都得治以罪”。
为了扩大四编《大诰》的影响,朱元璋把它们列为全国各级学术的必修课程,科举考试从中出题。奉其旨意,行文国子监正官,严督诸生熟读讲解,以资录用,有不遵者则以违制论处。学校课士和科举策试也以《大诰》为题。据说其时各地讲读《大诰》的师生来京朝见者达十九万余人。
在洪武二十八年定本的明朝根本文件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讲述了特令法外加刑的原因,意在使人知所警惧,不敢轻易犯法。然此特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用常法。以後子孙做皇帝时,止守律与大诰,并不许用黥刺、腓、劓、阉割之刑。
朱元璋以为依靠政权的力量,可以使《大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维护明朝统治,在他死后,朱允炆在登基诏书中说,今后官民有犯五刑者,法司一依《大明律》科断,无深文。军民词讼今后务要自下而上陈告,敢有越诉紊乱者罪。朱棣登基后同样要求不许深文周纳,明代中叶,陆容说:国初惩元之弊,用重典以新天下,故令行禁止,若风草然。然有面从于一时而收违于身后者,如洪武钱、大明宝钞,《大诰》、《洪武韵》是已。《大诰》惟法司拟罪云有《大诰》减一等云尔,民间实未之见,况复有讲读者乎!
嘉靖六年(1527),霍韬向皇帝上疏说:洪武中令天下生员兼读诰、律、教民榜文,又言民间子弟早令讲读《大诰》三编,今生儒不知诰、律久矣,临民莅政,惟皆以吏为师。宜申明旧令,学校生员兼试以律,仍令礼部以御制《大诰》诸书刊行天下。
不到一百年时间,一度家藏人诵的四编《大诰》在明国影响不断变小。到了清军入关,大诰中的言论牵涉到一些敏感问题,在大清国民间事实已经成为禁书,修《明史》时,对之叙述多有谬误。近代学者颇有注意此书者,广为搜罗,“北方合公私所藏始得全帙,南中仅有范氏天一阁所藏《大诰初编》而已。” [1]
词条图册
----------------------
酒诰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酒诰,出自《尚书·周书》,作者是周公旦。是中国第一篇禁酒令。《尚书》,简称《书》,先秦典籍,儒家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中文名酒诰出 处《尚书》体 裁训诰作 者周公
目录
1 简介
2 原文
3 注释
4 译文
5 作品赏析
简介编辑
尚书中的篇章,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由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旦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原文编辑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2)。乃穆考文王(3),肇国在西土(4)。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5):‘祀兹酒(6)。’惟天降命,肇我民(7),惟元祀(8)。天降威(9),我民用大乱丧德(10),亦罔非酒惟行(11);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12)。”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13):无彝酒(14);越庶国(15):饮惟祀,德将无醉(16)。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17),厥心臧(18)。聪听祖考之彝训(19),越小大德(20)。
“小子惟一妹土(21),嗣尔股肱(22),纯其艺黍稷(23),奔走事厥考厥长(24)。肇牵车牛(25),远服贾用(26),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27),自洗腆(28),致用酒(29)。
“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30),其尔典听朕教(31)!尔大克羞耇惟君(32),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33),作稽中德(34),尔尚克羞馈祀(35)。尔乃自介用逸(36),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37)。兹亦惟天若元德(38),永不忘在王家(39)。” [1]
注释编辑
(1)《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于政事。周公担心这种恶习会造成大乱,所以让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令,不许酗酒,规定了禁酒的法令。
(2)明:宣布。妹邦:指殷商故土。
(3)穆:尊称,意思是尊敬的。
(4)肇:开始,创建。西土:指周朝。
(5)厥:其,指文王。诰毖:教训,告诫。庶邦 :指各诸侯国君。庶土:各位官员。少正:副长官。御事:办事的官员。
(6)兹:则,就。
(7)肇:劝勉。
(8)惟:只有。元:大。
(9)威:惩罚。
(10)用:因。大乱:造反。
(11)惟:为。
(12)辜:罪过。
(13)小子:指文王的后代子孙。有正:指大臣。有事:指小臣。
(14)无:不要。彝:经常。
(15)越:和。庶国:指在诸侯国任职的文王子孙。
(16)将:扶助。德 将:以德相助,用道德来要求自己。
(17)迪:开导,教育。小子:指臣民的子孙。土物:庄稼,农作物。爱:爱惜。
(18)臧:善。
(19)聪:听觉敏锐。祖考:指文王。彝训:遗训。
(20)越:发扬。
(21)小子:指殷民。惟一:同样。
(22)嗣:用。股肱(gong):脚手。
(23)纯:专一,专心。艺:种植。
(24)事:奉养,侍奉。(25)肇:勉力。
(26)服:从事。贾用: 贸易。
(27)庆:高兴。
(28)洗:洁,指准备。腆:丰盛的膳食。
(29)致:得到。
(30)庶土、有正、庶伯、君子:统称官员。越:和。
(31)其:希望。典:经常。
(32)克:能够。羞 :进献。惟:与。
(33)丕:语气词,没有意义。省:反省。
(34)作:举动,行动。稽:符合。
(35)馈祀:国君举行的祭祀。
(36)乃:如果。介:限制。用逸:指饮酒作乐。
(37)允: 长期。惟:是。正事:政事。
(38)若:善,赞美。元德:大德。
(39)忘:被忘记。
译文编辑
王说:“要在卫国宣布一项重大命令。你那尊敬的先父文王,在西方创建了我们的国家。他从早到晚告诫诸侯国君和各级官员说:‘只有祭祀时才可以用酒。’上天降下旨意,劝勉我们的臣民,只在大祭时才能饮酒。上天降下惩罚,因为我们的臣民犯上作乱,丧失了道德,这都是因为酗酒造成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灭亡,也没有哪个不是由饮酒过度造成的祸患。“
文王还告诫担任大小官员的子孙们说:”不要经常饮酒。并告诫在诸侯国任职的子孙: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要喝醉了。文王还告诫我们的臣民,要教导子孙爱惜粮食,使他们的心地变善良。要好好听取祖先留下的这些训诫,发扬大大小小的美德。
殷民们,你们要一心留在故土,用你们自己的手脚,专心致志地种好庄稼,勤勉地侍奉你们的父兄。努力牵牛赶车,到外地去从事贸易,孝敬和赡养你们的父母亲;父母亲一定很高兴,会自己动手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时你们可以饮酒。
各级官员们,希望你们经常听从我的教导!只要你们能向老人和国君进献酒食,你们就可以酒足饭饱。这就是说,只要你们能经常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道德,你们还可以参与国君举行的祭祀。如果你们自己能限制饮酒作乐,就可以长期成为君王的治事官员。这也是上天赞美的大德,王室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是臣属。”
作品赏析编辑
酒有酒的好处,可以舒筋活血,解除疲乏,振作精神,兴奋神经。酒中的人生境界妙不可言。酒也可以在朋友交际中化干戈为玉帛。酒还可以为勇士壮行,为祖先祭天,为天地献祭。
酒也有酒的坏处,可以摧毁身体健康,麻痹神经,使人风狂,酒精中毒。正常人可以借酒浇愁、借酒撒野、借酒滋事。癌君子可以浸淫在酒缸中不能自拔。政府官员可以在酒杯中腐化堕落。妇人可以在酒气中失身。歹徒也可以借酒壮贼胆。
人们是怎样发明酒这种神奇的玩意儿的,还不是很清楚,至少在商代,酒就在风行,商纣王造过酒池肉林以取悦妲己。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希腊悲剧便起源于祭祀狄俄尼索斯的“酒神颂”。酒神精神代表了人类的狂欢情结。
周公发布的这篇戒酒令,让人想到在那个时候.人们对酒的偏好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尤其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酗酒误国,酗酒丧国,酒神放纵得失去了控制,人们狂欢得忘乎了所以,因此才要严令禁酒。
不过,这个禁酒令是很有节制的。也就是说,它不彻底、不一律禁酒,因为酒要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这些重大仪式,要用于孝敬国君、父母、兄长,因此要网开一面。
其实,普通老百姓喝点酒算不了什么。他们一年四季辛苦到头,难以有机会轻松一下,放纵一下,实际上恐怕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样的机会。老百姓即使终日酗酒,也不会滋生腐败,不会误国误民。文人、艺术家大概也离不了酒。酒可以放松意识的控制,促使灵感产生,让创造力得到解放。张旭的草书是酒灌出来的,李白的诗是酒浇出来的。如果没有了酒,这世上要失去多少文人、艺术家啊!
真正的禁酒对象应该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有条件狂喝暴饮,寻欢作乐,因为有人进贡,因为可以搜刮民脂民膏。也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有条件腐化堕落,败坏社会风气。这是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1]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五诰
▪ 大诰 ▪ 康诰 ▪ 酒诰 ▪ 召诰 ▪ 洛诰
参考资料
----------------------
召诰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召诰,《尚书·周书》篇名。成王欲迁都洛阳,先派召公去经营。周公视察洛阳时,召公委托周公上书,告诫成王应当敬德,使天命长久。 [1]
作品名称召诰创作年代先秦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古文
目录
1 出处
2 原文
3 译文
出处编辑
《书经》周书之篇名。今文、古文中皆存。成王欲迁都洛阳,先派召公去经营。周公视察洛阳时,召公委托周公上书,告诫成王应当敬德,使天命长久。
根据《尚书·召诰》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原文编辑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1]
译文编辑
二月十六日以后,到第六天乙未,成王早晨从镐京步行,到了丰邑。
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到洛地视察营建的地址。到了下三月丙午,新月初现光辉。到了第三天戊申,太保早晨到达了洛地,卜问所选的地址。太保已经得了吉兆,就规划起来。到第三天庚戌,太保便率领众多殷民,在洛水与黄河汇合的地方测定新邑的位置。到第五天甲寅,位置确定了。
到了明日乙卯,周公早晨到达洛地,就全面视察新邑的区域。到第三天丁巳,在南郊用牲祭祀上天,用了两头牛。到明日戊午,又在新邑举行祭地的典礼,用了一头牛、一头羊和一头猪。到第七天甲子,周公就在早晨用诰书命令殷民以及侯、甸、男各国诸侯营建洛邑。已经命令了殷民之后,殷民就大举动工。
太保于是同众国君长出来取了币帛,再入内进献给周公。太保说:“跪拜叩头报告我王,请顺从周公的意见告诫殷民和任用殷商的旧臣。
“啊!上天改变了天下的元首,结束了大国殷的福命。大王接受了任命,美好无穷无尽,忧患也无穷无尽。啊!怎么能够不谨慎啊?“上天早就要结束大国殷的福命,这个殷国许多圣明的先王都在天上,因此殷商后来的君王和臣民,才能够享受着天命。到了纣王的末年,明智的人隐藏了,害民的人在位。人们只知护着、抱着、牵着、扶着他们的妻子儿女,悲哀地呼告上天,诅咒纣王灭亡,企图脱离困境。啊!上天也哀怜四方的老百姓,它眷顾百姓的命运因此更改殷命。大王要赶快认真施行德政呀!
“观察古时候的先民夏代,上天教导顺从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已经丧失了王命。现在观察殷代,上天教导顺从嘉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也已经丧失了王命。当今你这年轻人继承了王位,没有多馀的老成人,考求我们古代先王的德政,何况说有能考求无意的人呢?
“啊!王虽然年轻,却是元首啊!要特别能够和悦老百姓。现在可喜的是:王不敢迟缓营建洛邑,对殷民的艰难险阻常常顾念和畏惧;王来卜问上天,打算亲自在洛邑治理他们。“姬旦对我说:‘要营建洛邑,要从这里以始祖后稷配天,谨慎祭祀天地,要从这个中心地方统治天下;王已经有定命治理人民了。’现在可喜的是:王重视使用殷商旧臣,并使他们亲近我们周王朝的治事官员,使他们和睦的感情一天天地增长。
“王重视造作新邑,不可以不重视行德。
“我们不可不鉴戒夏代,也不可不鉴戒殷代。我不敢知晓说,夏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夏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
“我不敢知晓说,殷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殷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现今大王继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们也该思考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继承他们的功业。“王是初理政事。啊!好象教养小孩一样,没有不在开初教养时,就亲自传给他明哲的教导的。现今上天该给予明哲,给予吉祥,给予永年;因为上天知道我王初理国事时,就住到新邑来了。现在王该加快认真推行德政!王该用德政,向上天祈求长久的福命。
“愿王不要让老百姓肆行非法的事,也不要用杀戮来治理老百姓,才会有功绩。愿王立于德臣之首,让老百姓效法施行于天下,发扬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劳忧虑,也许可以说,我们接受的大命会象夏代那样久远,不止殷代那样久远,愿君王和臣民共同接受好上天的永久大命。”
召公跪拜叩头说:“我这小臣和殷的臣民以及友好的臣民,会安然接受王的威严命令,宣扬王的大德。王终于决定营建洛邑,王也会光显了。我不敢慰劳王,只想恭敬奉上币帛,以供王去好好祈求上天的永久福命。” [1]
五诰
▪ 大诰 ▪ 康诰 ▪ 酒诰 ▪ 召诰 ▪ 洛诰
参考资料
----------------------
康诰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周书·康诰》,是西周时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
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
中文名康诰来 源尚书中的一篇时 代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存 有二十八篇性 质命令
目录
1 周书·康诰
2 注释
3 译文
周书·康诰编辑
成王既伐管叔、蔡叔,以殷余民封康叔,作《康诰》《酒诰》《梓材》。惟三月哉生魄,周公初基作新大邑于东国洛,四方民大和会。侯、甸、男邦、采、卫百工、播民,和见士于周。周公咸勤,乃洪大诰治:
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祗祗,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诞受厥命越厥邦民,惟时叙,乃寡兄勖。肆汝小子封在兹东土。
王曰:“呜呼!封,汝念哉!今民将在祗遹乃文考,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远惟商者成人宅心知训。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宏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
王曰:“呜呼!小子封,恫瘝乃身,敬哉!天畏棐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心,无康好逸,乃其乂民。我闻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惠不惠,懋不懋。’
已!汝惟小子,乃服惟弘王应保殷民,亦惟助王宅天命,作新民。”
王曰:“呜呼!封,敬明乃罚。人有小罪,非眚,乃惟终自作不典;式尔,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乃有大罪,非终,乃惟眚灾:适尔,既道极厥辜,时乃不可杀。”
王曰:“呜呼!封,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
王曰:“外事,汝陈时臬司师,兹殷罚有伦。”又曰:“要囚,服念五、六日至于旬时,丕蔽要囚。”
王曰:“汝陈时臬事罚。蔽殷彝,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
已!汝惟小子,未其有若汝封之心。朕心朕德,惟乃知。
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B139]不畏死,罔弗憝。
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于弟弗念天显,乃弗克恭厥兄;兄亦不念鞠子哀,大不友于弟。惟吊兹,不于我政人得罪,天惟与我民彝大泯乱,曰: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
不率大戛,矧惟外庶子、训人惟厥正人越小臣、诸节。乃别播敷,造民大誉,弗念弗庸,瘝厥君,时乃引恶,惟朕憝。已!汝乃其速由兹义率杀。亦惟君惟长,不能厥家人越厥小臣、外正;惟威惟虐,大放王命;乃非德用乂。汝亦罔不克敬典,乃由裕民,惟文王之敬忌;乃裕民曰:‘我惟有及。’则予一人以怿。”
王曰:“封,爽惟民迪吉康,我时其惟殷先哲王德,用康乂民作求。矧今民罔迪,不适;不迪,则罔政在厥邦。”
王曰:“封,予惟不可不监,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今惟民不静,未戾厥心,迪屡未同,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惟厥罪无在大,亦无在多,矧曰其尚显闻于天。”
王曰:“呜呼!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蔽时忱。丕则敏德,用康乃心,顾乃德,远乃猷,裕乃以;民宁,不汝瑕殄。”
王曰:“呜呼!肆汝小子封。惟命不于常,汝念哉!无我殄享,明乃服命,高乃听,用康乂民。”
王若曰:“往哉!封,勿替敬,典听朕告,汝乃以殷民世享。”
注释编辑
康诰:是《尚书》中的一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尚”即“上”,《尚书》意即上古之书。相传由孔丘编选而成,传本有些篇是后人追述补充进去的,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文字书写,即《今文尚书》。另有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东晋梅赜(一作梅颐、枚颐)又伪造《古文尚书》。后来《十三经》中的通行本,即《今文尚书》,与梅氏伪书的合编,宋人开始怀疑梅氏伪书,至清渐成定论。今文各篇内容包含商周等代的一些重要史料,如《盘庚》反映商代奴隶社会的情况、《禹贡》记述战国时黄河、长江两流域的地理等。《康诰》是周公封康叔时作的文告。周公在平定三监(管叔、蔡叔、霍叔)武庚所发动的叛乱后,便封康叔于殷地。这个文告就是康叔上任之前,周公对他所作的训辞。原文是“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
克:《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郑玄笺:“克,能也。”《书·洪范》:“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尔雅》:“克,能也。”这里用为“能”之意。
闵:通“暋”(min闵)。《书·康诰》:“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传:“暋,强也。自强为恶,而不畏死。”《尔雅·释诂上》:“暋,强也。”这里用为强悍之意。
譈:(dui对)《尚书·康诰》:“凡民自得罪:寇攘奸宄,杀越人于货,暋不畏死,罔弗憝。”今本“憝”作“譈”。《孟子·万章下》:“《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弗譈。’”《玉篇·言部》:“譈,《字书》或憝字也。,憝,怨也,恶也,在《心部》。”这里用为憎恶、怨恨之意。
叙:《尚书·康诰》:“有叙时,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若有疾,惟民其毕弃咎。”《虞书》:“百揆时叙。”《周礼·宫伯》:“行其秩叙。”《周礼·天官》:“以官府之六叙正群吏。”《淮南子·本经训》:“四时不失其叙。”《说文》:“叙,次弟也。”这里用为秩序,次序之意。
明:《易·随·九四》:“随,有获;贞,凶。有孚,在道,以明何咎。”《书·尧典》:“明明扬仄陋。”《老子·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易·系辞下》:“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左传·隐公五年》:“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这里用为明了、通晓事理之意。
服:《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盐铁论·未通》:“今五十已上至六十,与子孙服挽输,并给徭役,非养老之意也。”这里用为担任、承当之意。
勑:(lai赖)同“敕”。《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尚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尔雅·释诂上》:“勑,勤也。”这里用为勤劳之意。
懋:(mao冒)《尚书·盘庚》:“懋建大命。”《尚书·康诰》:“乃大明服,惟民其敕懋和。”《国语·晋语四》:“懋穑劝分,省用足财。”《说文》:“懋,勉也。”这里用为勉励之意。
疾:《易·丰·六二》:“丰,其蔀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论语·卫灵公》:“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庄子·田子方》:“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成玄英疏:“疾,患也。”《玉篇·疒部》:“疾,患也。”这里用为担忧之意。
咎:《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诗·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有咎。”毛传:“咎,过也。”《说文·人部》:“咎,灾也。”《尔雅·释诂上》:“咎,病也。”《广韵·有韵》:“咎,愆也。”还里泛指灾祸、凶难、过失、错误之意。
乂:(yi义)《尚书·尧典》:“有能俾乂。”《尚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尔雅》:“乂,治也。”《汉书·武五子传》:“保国乂民。”这里用为治理安定之意。
忌:《尚书·康诰》:“惟文王敬忌,一人以择。”《左传·昭公六年》:“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广雅·释诂四》:“忌,恐也。”《玉篇·心部》:“忌,畏也。”这里用为畏惧、顾忌之意。
怿:(yi义)《尚书·康诰》:“惟文王之敬忌,……则予一人以怿。”《诗·邶风·静女》:“说怿女美。”《诗·大雅·板》:“辞之怿矣。”《礼记·文王世子》:“是故其成也怿。”《广韵》:“怿,悦也,乐也。”这里用为高兴之意。
裕:《易·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诗·小雅·角弓》:“此令兄弟,绰绰有裕。”《法言·孝至》:“天地裕於万物乎!万物裕於天地乎!”李轨注:“裕,足也。”《说文·衣部》:“裕,衣物饶也。”段玉裁注:“引申为凡宽足之称。”这里用为充足、丰富之意。
刑:《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管子·侈靡》:“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孟子·梁惠王上》:“刑于寡妻。”这里用为典范、榜样之意。
杀:《论语·乡党》:“非帷裳,必杀之。”清陈澧《声律通考》卷六:“《补笔谈》所谓杀声,《词源》所谓结声,皆为曲终之声,即蔡季通所谓毕曲也。”这里用为收束之意,又为缚紧,勒紧之意。如:杀紧腰带,杀担。
次:《荀子·王制》:“贤能不待次而举。”《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资治通鉴》:“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这里用为顺序,等第之意。
女:《诗·魏风·硕鼠》:“三岁贯女。”《论语·八佾》:“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集韵·语韵》:“女,尔也。通作汝。”这里用为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之意。
顺:通“训”。《管子·牧民》:“顺民之经。”《礼记·中庸》:“父母其顺矣乎。”《孝经·开宗明义章》:“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庄子·天运》:“民有心而兵有顺。”《史记·宋世家》:“是夷是训,于帝其顺。”这里用为教诲之意。
译文编辑
成王平定管叔、蔡叔之后,把原商国的地盘和人民封给康叔管理,拟了三篇发言稿:《康诰》、《酒诰》、《梓材》。那是三月,万物生长。周公在东国洛汭举行新建都城的奠基仪式,四方人民都有幸参加了这个盛会,由近致远各大小斑竹、工人、农民,都荣幸地表达了愿意服从周国的管理,周公一一答谢,接着大声公布了成王的命令:
王如是说:孟侯(这个最高的爵位),我要封给你了,年轻的封,希望你光大你逝去的父亲文王(的功德),能彰显仁德、慎用刑罚;不能欺侮孤老、寡母,在人民面前平易、恭敬、谦虚,以创造我小小华夏,让我们的大邦、小国都井井有条。我们西岐的繁盛,仰赖先帝的名望,先帝去后,上天把伟大的使命交给了文王;灭亡强大的殷国、光荣地继承这个使命、让国家和人民有条不紊,是你的王兄(武王)尽的力。要效法(先王),你年轻的封,在这东边的国土上。(你年轻的封,在东边,要效法先王)
王说:啊,封,你要记着,如今民众信奉的是一心追随你的父亲(文王)、继续聆听、依赖他伟大的教导。此去施政要像伟大的先知圣王那样,让人民安定和睦(善良、美好)。你要永远铭记一直到老也是完善仁德,宽容管理训教(人民)。另外要听从古代的先知圣王的教诲,让人民安居乐业。像天空那么博大宽容,以德服人,你呢,就算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王说:啊,年轻的封,(民众的)疾苦,你要重视哟!上天将惩罚不诚实的人(啰)。民情很容易知道-------百姓(还)没有安居。去了所有的心思,不是(怎样)舒服好玩,而是安民。我听说:“恨,不存在大,也不存在小;爱不爱,(就存在)大不大”(恨不论大小,都是恨;爱就图个大,小了就不叫爱),好了,你是年轻人,应该弘扬我(的期望),应该让众民安乐,也算是帮我顺应天命、让百姓振作。
王说,啊,封,先仁后罚。人有小错,不是灾难(不是大问题),就改掉它,从来,就不按制度办;继续犯小错,就不得不处罚。有大错误,不改,那就是大灾难来临了(没救了),甚至还说是很小很小的错误,这就要加大力度处罚。(这儿的不,就是丕:大)
王说:啊,封,有句话说得好啊,就是以德(治)为首(首先以德服人):希望人民正直、昌盛、和睦;像厌恶疾病那样,希望人们全部厌恶罪过;像保护宝宝那样,希望人民安定美满。不是你封叔要惩人罚人,是国法难容(是国家惩人罚人);不是你要批评人,是国家批评人。
王说:首先要做的, 你颁布完善的法律使众人信服,这样所有的处罚就公正了。又说:复审犯人,斟酌五六天,到了巡视的时候,好好断理、复审犯人。
王说:你颁布完善的法律进行处罚,所有的断案都用(与其罪过)相应的刑罚,不能草率。你封,你要竭力谦逊,要彬彬有礼,(又)希望没有逃避的现象。好了,你是年轻人,没得有如你封的意的(如果有让你不满意的话),我的心我的真(我的真心),你懂的。凡是人因有罪,如:抢劫偷盗,杀人为财,不怕死的;无不恨。(这句话是引出下文的过渡语,与上文没得联系)
王说:封,最坏的人大家都恨,何况是不孝无情。儿子不敬听老子的话,大伤老子的心;作为父亲不愿养儿子,因此恨儿子;作为弟弟不知天高(地厚),不能恭敬兄长;哥哥也不讲慈爱,对弟弟很不友好。就悲哀了这,不是我们管人的没管得好(有罪的话),就是上天要我们人伦大混乱。那就快快引用文王创制的法律,上刑罚、不要赦免。不遵守国家大法的,也有诸侯国的庶子、训人和正人、小臣、诸节等官员。竟然另外发布政令,告谕百姓,大大称誉不考虑不执行国家法令的人,危害国君;这就助长了恶人,我怨恨他们。唉!你就要迅速根据这些条例捕杀他们。也有这种情况,诸侯不能教育好他们的家人和内外官员,作威肆虐,完全放弃王命;这些人就不可用德去治理。你也不要不能崇重法令。前往教导老百姓,要思念文王的赏善罚恶;前往教导老百姓说:‘我们只求继承文王。’那么,我就高兴了。”
王说:封,多么希望人民走向幸福安康,我们时常要惦记弘扬先王的圣德,把让人民安居乐业作为追求。何况如今人民还没有步入正轨,不去引导,就跟没管理这个国家一样。
王说:封,我不得不借句话来告诉你:“爱失去了比惩罚还要痛苦。”如今人民不安宁,民心还没稳定,国家仍然没有统一,多么希望上天惩罚我,我也没有怨言,因为罪不在大小、也不在多少(都是罪过),何况我的罪过又大又明显、天(肯定)晓得了。
王说:啊,封,要注意呀,不要有怨言,不要用、不要想、不要经常掩藏(自己的)善良真诚,大显仁德,用来安你的心、呵护你的德、增长你的智慧、光大你的作为,人民安宁,你的瑕疵就消失了。
王说:啊,要效法(先王),你年轻的封,生命不是永恒的,你要记住啊!我们要努力奉献,仁就是使命(使用生命),德就是(生命的)快乐,让人民安居乐业。
王如是说:去吧,封,不要放弃慎用刑罚,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被万民永远爱戴。
五诰
▪ 大诰 ▪ 康诰 ▪ 酒诰 ▪ 召诰 ▪ 洛诰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118214次
编辑次数:30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中国书协网l(2021-05-09)
突出贡献榜
piaoshiyisu创建版本
1 周书·康诰
2 注释
3 译文
----------------------
洛诰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
作品名称洛诰创作年代秦代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古文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3 历史背景
原文编辑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配,休!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贞。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诲言。”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予齐百工,伻従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厥若彝及抚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辞。”
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
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B194],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汝往敬哉!兹予其明农哉!被裕我民,无远用戾。”
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时。”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王曰:“公定,予往已。以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 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裸。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1]
译文编辑
周公跪拜叩头说:“我告诉您治理洛邑的重大政策。王谦逊似乎不敢参预上帝打算告诉的安定天下的指示,我就继太保之后,全面视察了洛邑,就商定了鼓舞老百姓的重大政策。
“我在乙卯这天,早晨到了洛邑。我先占卜了黄河北方的黎水地区,我又占卜了涧水以东、瀍水以西地区,仅有洛地吉利。我又占卜了瀍水以东地区,也仅有洛地吉利。于是请您来商量,且献上卜兆。”
成王跪拜叩头,回答说:“公不敢不敬重上帝赐给的福庆,亲自勘察地址,将营建与镐京相配的新邑,很好啊!公既已选定地址,使我来,我来了,又让我看了卜兆,我为卜兆并吉而高兴。让我们二人共同承当这一吉祥。愿公领着我永远敬重上帝赐给的福庆!跪拜叩头接受我公的教诲。”
周公说:“王啊,开始举行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邑举行祭祀,都已安排得有条不紊了。我率领百官,使他们在镐京听取王的意见,我想道:‘您或许可以去举行祭祀。’现在王命令道:‘记下功绩,宗人率领功臣举行大祭祀。’王又有命令道:‘你接受先王遗命,督导辅助,你全面查阅记功的书,然后你要悉心亲自指导这件事。’
“王啊!您要振奋,您要振奋,要到洛邑去!不要象火刚开始燃烧时那样气势很弱;那燃烧的馀火,决不可让它熄灭。您要象我一样顺从常法,汲汲主持政事,率领在镐京的官员到洛邑去。使他们各就其职,勉力建立功勋,重视大事,完成大业。您就会永远获得美誉。”
周公说:“唉!您虽然是个年轻人,该考虑完成先王未竟的功业。您应该认真考察诸侯的享礼,也要考察其中也有不享的。享礼注重礼节,假如礼节赶不上礼物,应该叫做不享。因为诸侯对享礼不诚心,老百姓就会认为可以不享。这样,政事将会错乱怠慢。我急想您来分担政务,我没有闲暇管理这么多啊!
“我教给您辅导百姓的法则,您假如不努力办这些事,您的善政就不会推广啊!全象我一样监督诠叙您的官长,他们就不敢废弃您的命令了。您到新邑去,要认真啊!现在我们要奋发努力啊!去教导好我们的百姓。远方的人因此也就归附了。”
王这样说:“公啊!请努力保护我这年轻人。公发扬伟大光显的功德,使我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奉答上帝的教诲,使四方百姓和悦,居在洛邑;隆重举行大礼,办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条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劳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虽遭横逆的事而不迷乱。文武百官努力实行您的教化,我这年轻人就早夜慎重进行祭祀好了。”
王说:“公善于辅导,我真的无不顺从。”
王说:“公啊!我这年轻人就要回去,在镐京就位了,请公继续治洛。四方经过教导治理,还没有安定,宗礼也没有完成,公善于教导扶持,要继续监督我们的各级官员,安定文王、武王所接受的殷民,做我的辅佐大臣。”
王说:“公留下吧!我要往镐京去了。公要好好地迅速地进行敬重和睦殷民的工作,公不要让我危困呀!我当不懈地学习政事,公要不停地示范,四方诸侯将会世世代代来到周国朝享了。”
周公跪拜叩头说:“王命令我到洛邑来,继续保护您的先祖文王所受的殷民,宣扬您光明有功的父亲武王的伟大,我奉行命令。王来视察洛邑的时候,要使殷商贤良的臣民都惇厚守法,制定了治理四方的新法,作了周法的先导。我曾经说过:‘要是从这九州的中心进行治理,万国都会喜欢,王也会有功绩。我姬旦率领众位卿大夫和治事官员,经营先王的成业,集合众人,作修建洛邑的先导。’实现我告诉您的这一法则,就能发扬光大先祖文王的美德。
“您派遣使者来洛邑慰劳殷人,又送来两卣黍香酒问候我。使者传达王命说:‘明洁地举行祭祀,要跪拜叩头庆幸地献给文王和武王。’我祈祷说:‘愿我很顺遂,不要遇到罪疾,万年饱受您的德泽,殷事能够长久成功。’‘愿王使殷民能够顺从万年,将长久看到您的安民的德惠。’”
戊辰这天,成王在洛邑举行冬祭,向先王报告岁事,用一头红色的牛祭文王,也用一头红色的牛祭武王。成王命令作册官名字叫逸的宣读册文,报告文王、武王,周公将继续住在洛邑。助祭诸侯在杀牲祭祀先王的时候都来到了,成王命令周公继续治理洛邑,作册官名字叫逸的将这件大事告喻天下,在十二月。周公留居洛邑担任文王、武王所受的大命,在成王七年。 [1]
历史背景编辑
周朝准备在洛邑(今洛阳)修建都城,召公已经勘查好了宫殿、宗庙、朝市等重要建筑的选址,周公也前往营建洛邑,派遣使者迎接成王前来,把所占卜的吉祥预兆报告给成王,史官为此写下了《洛诰》。
五诰
▪ 大诰 ▪ 康诰 ▪ 酒诰 ▪ 召诰 ▪ 洛诰
参考资料
----------------------
酒诰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酒诰,出自《尚书·周书》,作者是周公旦。是中国第一篇禁酒令。《尚书》,简称《书》,先秦典籍,儒家四书五经中的五经之一。是中国汉民族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它以记言为主。
中文名酒诰出 处《尚书》体 裁训诰作 者周公
目录
1 简介
2 原文
3 注释
4 译文
5 作品赏析
简介编辑
尚书中的篇章,是中国最早的禁酒令,由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他告诫年幼的康叔:商朝之所以灭亡,是由于纣王酗于酒,淫于妇,以至于朝纲混乱,诸侯举义。他嘱咐说:“你到殷墟后,首先要求访那里的贤人长者,向他们讨教商朝前兴后亡的原因;其次务必要爱民。”周公旦又把上述嘱言,写成《康诰》、《酒诰》、《梓材》三篇,作为法则送给康叔。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
原文编辑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2)。乃穆考文王(3),肇国在西土(4)。厥诰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5):‘祀兹酒(6)。’惟天降命,肇我民(7),惟元祀(8)。天降威(9),我民用大乱丧德(10),亦罔非酒惟行(11);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12)。”
“文王诰教小子有正有事(13):无彝酒(14);越庶国(15):饮惟祀,德将无醉(16)。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爱(17),厥心臧(18)。聪听祖考之彝训(19),越小大德(20)。
“小子惟一妹土(21),嗣尔股肱(22),纯其艺黍稷(23),奔走事厥考厥长(24)。肇牵车牛(25),远服贾用(26),孝养厥父母。厥父母庆(27),自洗腆(28),致用酒(29)。
“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30),其尔典听朕教(31)!尔大克羞耇惟君(32),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33),作稽中德(34),尔尚克羞馈祀(35)。尔乃自介用逸(36),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37)。兹亦惟天若元德(38),永不忘在王家(39)。” [1]
注释编辑
(1)《酒诰》是周公命令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的告诫之辞。殷商贵族嗜好喝酒,王公大臣酗酒成风,荒于政事。周公担心这种恶习会造成大乱,所以让康叔在卫国宣布戒酒令,不许酗酒,规定了禁酒的法令。
(2)明:宣布。妹邦:指殷商故土。
(3)穆:尊称,意思是尊敬的。
(4)肇:开始,创建。西土:指周朝。
(5)厥:其,指文王。诰毖:教训,告诫。庶邦 :指各诸侯国君。庶土:各位官员。少正:副长官。御事:办事的官员。
(6)兹:则,就。
(7)肇:劝勉。
(8)惟:只有。元:大。
(9)威:惩罚。
(10)用:因。大乱:造反。
(11)惟:为。
(12)辜:罪过。
(13)小子:指文王的后代子孙。有正:指大臣。有事:指小臣。
(14)无:不要。彝:经常。
(15)越:和。庶国:指在诸侯国任职的文王子孙。
(16)将:扶助。德 将:以德相助,用道德来要求自己。
(17)迪:开导,教育。小子:指臣民的子孙。土物:庄稼,农作物。爱:爱惜。
(18)臧:善。
(19)聪:听觉敏锐。祖考:指文王。彝训:遗训。
(20)越:发扬。
(21)小子:指殷民。惟一:同样。
(22)嗣:用。股肱(gong):脚手。
(23)纯:专一,专心。艺:种植。
(24)事:奉养,侍奉。(25)肇:勉力。
(26)服:从事。贾用: 贸易。
(27)庆:高兴。
(28)洗:洁,指准备。腆:丰盛的膳食。
(29)致:得到。
(30)庶土、有正、庶伯、君子:统称官员。越:和。
(31)其:希望。典:经常。
(32)克:能够。羞 :进献。惟:与。
(33)丕:语气词,没有意义。省:反省。
(34)作:举动,行动。稽:符合。
(35)馈祀:国君举行的祭祀。
(36)乃:如果。介:限制。用逸:指饮酒作乐。
(37)允: 长期。惟:是。正事:政事。
(38)若:善,赞美。元德:大德。
(39)忘:被忘记。
译文编辑
王说:“要在卫国宣布一项重大命令。你那尊敬的先父文王,在西方创建了我们的国家。他从早到晚告诫诸侯国君和各级官员说:‘只有祭祀时才可以用酒。’上天降下旨意,劝勉我们的臣民,只在大祭时才能饮酒。上天降下惩罚,因为我们的臣民犯上作乱,丧失了道德,这都是因为酗酒造成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国的灭亡,也没有哪个不是由饮酒过度造成的祸患。“
文王还告诫担任大小官员的子孙们说:”不要经常饮酒。并告诫在诸侯国任职的子孙:只有祭祀时才可以饮酒,要用道德来约束自己,不要喝醉了。文王还告诫我们的臣民,要教导子孙爱惜粮食,使他们的心地变善良。要好好听取祖先留下的这些训诫,发扬大大小小的美德。
殷民们,你们要一心留在故土,用你们自己的手脚,专心致志地种好庄稼,勤勉地侍奉你们的父兄。努力牵牛赶车,到外地去从事贸易,孝敬和赡养你们的父母亲;父母亲一定很高兴,会自己动手准备丰盛的饭菜,这时你们可以饮酒。
各级官员们,希望你们经常听从我的教导!只要你们能向老人和国君进献酒食,你们就可以酒足饭饱。这就是说,只要你们能经常反省自己,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道德,你们还可以参与国君举行的祭祀。如果你们自己能限制饮酒作乐,就可以长期成为君王的治事官员。这也是上天赞美的大德,王室将永远不会忘记你们是臣属。”
作品赏析编辑
酒有酒的好处,可以舒筋活血,解除疲乏,振作精神,兴奋神经。酒中的人生境界妙不可言。酒也可以在朋友交际中化干戈为玉帛。酒还可以为勇士壮行,为祖先祭天,为天地献祭。
酒也有酒的坏处,可以摧毁身体健康,麻痹神经,使人风狂,酒精中毒。正常人可以借酒浇愁、借酒撒野、借酒滋事。癌君子可以浸淫在酒缸中不能自拔。政府官员可以在酒杯中腐化堕落。妇人可以在酒气中失身。歹徒也可以借酒壮贼胆。
人们是怎样发明酒这种神奇的玩意儿的,还不是很清楚,至少在商代,酒就在风行,商纣王造过酒池肉林以取悦妲己。古希腊神话传说中有酒神狄俄尼索斯,希腊悲剧便起源于祭祀狄俄尼索斯的“酒神颂”。酒神精神代表了人类的狂欢情结。
周公发布的这篇戒酒令,让人想到在那个时候.人们对酒的偏好已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尤其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酗酒误国,酗酒丧国,酒神放纵得失去了控制,人们狂欢得忘乎了所以,因此才要严令禁酒。
不过,这个禁酒令是很有节制的。也就是说,它不彻底、不一律禁酒,因为酒要用于祭祀天地、神灵、祖先这些重大仪式,要用于孝敬国君、父母、兄长,因此要网开一面。
其实,普通老百姓喝点酒算不了什么。他们一年四季辛苦到头,难以有机会轻松一下,放纵一下,实际上恐怕也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这样的机会。老百姓即使终日酗酒,也不会滋生腐败,不会误国误民。文人、艺术家大概也离不了酒。酒可以放松意识的控制,促使灵感产生,让创造力得到解放。张旭的草书是酒灌出来的,李白的诗是酒浇出来的。如果没有了酒,这世上要失去多少文人、艺术家啊!
真正的禁酒对象应该是王公贵族和政府官员。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有条件狂喝暴饮,寻欢作乐,因为有人进贡,因为可以搜刮民脂民膏。也只有他们,才有机会有条件腐化堕落,败坏社会风气。这是其他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1]
词条图册
----------------------
梓材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梓材,《尚书·周书》篇名。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旧题汉·孔安国传:「为政之术,如梓人治材为器。 [1]
作品名称梓材创作年代先秦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古文拼 音zǐ cái解 释指优质的木材
目录
1 典源
2 释义
3 示例
4 原文
5 译文
典源编辑
《尚书·周书·梓材》
「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旧题汉·孔安国传:「为政之术,如梓人治材为器。」 [2]
释义编辑
“若作梓材,既勤朴斲,惟其涂丹雘。” 蔡沉 集传:“梓,良材,可为器者。” 周秉钧 易解:“梓材,材之美者。”后遂以“梓材”指优质的木材。
示例编辑
晋 张华 《励志诗》:“如彼梓材,弗勤丹漆,虽劳朴斲,终负素质。”
明 吴本泰 《帝京篇》:“广殿饬梓材,神霄耸轮奂。”
郭沫若 《宿楚雄》诗:“沿途急剧繁车马,满望葱茏富梓材。” [2]
原文编辑
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达大家,以厥臣达王惟邦君,汝若恒。越曰:我有师师、司徒、司马、司空、尹、旅。」曰:『予罔厉杀人。』亦厥君先敬劳,肆徂厥敬劳。肆往,奸宄、杀人、历人,宥;肆亦见厥君事、戕败人,宥。
王启监,厥乱为民。曰:『无胥戕,无胥虐,至于敬寡,至于属妇,合由以容。』王其效邦君越御事,厥命曷以?『引养引恬。』自古王若兹,监罔攸辟!惟曰:若稽田,既勤敷菑,惟其陈修,为厥疆畎。若作室家,既勤垣墉,惟其涂塈茨。若作梓材,既勤朴斫,惟其涂丹雘。
今王惟曰:先王既勤用明德,怀为夹,庶邦享作,兄弟方来。亦既用明德,后式典集,庶邦丕享。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已!若兹监,惟曰欲至于万年,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1]
译文编辑
王说:“封啊,从殷的老百姓和他们的官员到卿大夫,从他们的官员到诸侯和国君,你要顺从常典。
“告诉我们的各位官长、司徒、司马、司空、大夫和众士说:‘我们不滥杀无罪的人。’各位邦君也当以敬重慰劳为先,努力去施行那些敬重慰劳人民的事吧!
“往日,内外作乱的罪犯、杀人的罪犯、虏人的罪犯,要宽恕;往日,洩露国君大事的罪犯、残坏人体的罪犯,也要宽恕。
“王者建立诸侯,大率在于教化人民。他说:‘不要互相残害,不要互相暴虐,至于鳏夫寡妇,至于孕妇,要同样教导和宽容。’王者教导诸侯和诸侯国的官员,他的诰命是用什么呢?就是‘长养百姓,长安百姓’。自古君王都象这样监督,没有什么偏差!
“我想:好象作田,既已勤劳地开垦、播种,就应当考虑整治土地,修筑田界,开挖水沟。好比造房屋,既已勤劳地筑起了墙壁,就应当考虑完成涂泥和盖屋的工作。好比制作梓木器具,既已勤劳地剥皮砍削,就应当考虑完成彩饰的工作。
“现在我们王家考虑:先王既已努力施行明德,来作洛邑,各国都来进贡任役,兄弟邦国也都来了。又是已经施行了明德,诸侯就依据常例来朝见,众国才来进贡。
“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今王也只有施行德政,来和悦、教导殷商那些迷惑的人民,用来完成先王所受的使命。唉!象这样治理殷民,我想你将传到万年,同王的子子孙孙永远保有殷民。” [1]
词条图册
----------------------
召诰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召诰,《尚书·周书》篇名。成王欲迁都洛阳,先派召公去经营。周公视察洛阳时,召公委托周公上书,告诫成王应当敬德,使天命长久。 [1]
作品名称召诰创作年代先秦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古文
目录
1 出处
2 原文
3 译文
出处编辑
《书经》周书之篇名。今文、古文中皆存。成王欲迁都洛阳,先派召公去经营。周公视察洛阳时,召公委托周公上书,告诫成王应当敬德,使天命长久。
根据《尚书·召诰》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原文编辑
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
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越若来三月,惟丙午朏。越三日戊申,太保朝至于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越三日庚戌,太保乃以庶殷攻位于洛汭。越五日甲寅,位成。
若翼日乙卯,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越三日丁巳,用牲于郊,牛二。越翼日戊午,乃社于新邑,牛一,羊一,豕一。
越七日甲子,周公乃朝用书命庶殷侯甸男邦伯。厥既命殷庶,庶殷丕作。
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曰:「拜手稽首,旅王若公诰告庶殷越自乃御事:呜呼!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无疆惟休,亦无疆惟恤。呜呼!曷其奈何弗敬?
天既遐终大邦殷之命,兹殷多先哲王在天,越厥后王后民,兹服厥命。厥终,智藏瘝在。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以哀吁天,徂厥亡,出执。呜呼!天亦哀于四方民,其眷命用懋。王其疾敬德!
相古先民有夏,天迪从子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相有殷,天迪格保,面稽天若;今时既坠厥命。今冲子嗣,则无遗寿耇,曰其稽我古人之德,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其丕能諴于小民。今休:王不敢后,用顾畏于民碞;王来绍上帝,自服于土中。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
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节性惟日其迈。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今王嗣受厥命,我亦惟兹二国命,嗣若功。
王乃初服。呜呼!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知今我初服,宅新邑。肆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其惟王勿以小民淫用非彝,亦敢殄戮用乂民,若有功。其惟王位在德元,小民乃惟刑用于天下,越王显。上下勤恤,其曰我受天命,丕若有夏历年,式勿替有殷历年。欲王以小民受天永命。」
拜手稽首,曰:「予小臣敢以王之仇民百君子越友民,保受王威命明德。王末有成命,王亦显。我非敢勤,惟恭奉币,用供王能祈天永命。」 [1]
译文编辑
二月十六日以后,到第六天乙未,成王早晨从镐京步行,到了丰邑。
太保召公在周公之前,到洛地视察营建的地址。到了下三月丙午,新月初现光辉。到了第三天戊申,太保早晨到达了洛地,卜问所选的地址。太保已经得了吉兆,就规划起来。到第三天庚戌,太保便率领众多殷民,在洛水与黄河汇合的地方测定新邑的位置。到第五天甲寅,位置确定了。
到了明日乙卯,周公早晨到达洛地,就全面视察新邑的区域。到第三天丁巳,在南郊用牲祭祀上天,用了两头牛。到明日戊午,又在新邑举行祭地的典礼,用了一头牛、一头羊和一头猪。到第七天甲子,周公就在早晨用诰书命令殷民以及侯、甸、男各国诸侯营建洛邑。已经命令了殷民之后,殷民就大举动工。
太保于是同众国君长出来取了币帛,再入内进献给周公。太保说:“跪拜叩头报告我王,请顺从周公的意见告诫殷民和任用殷商的旧臣。
“啊!上天改变了天下的元首,结束了大国殷的福命。大王接受了任命,美好无穷无尽,忧患也无穷无尽。啊!怎么能够不谨慎啊?“上天早就要结束大国殷的福命,这个殷国许多圣明的先王都在天上,因此殷商后来的君王和臣民,才能够享受着天命。到了纣王的末年,明智的人隐藏了,害民的人在位。人们只知护着、抱着、牵着、扶着他们的妻子儿女,悲哀地呼告上天,诅咒纣王灭亡,企图脱离困境。啊!上天也哀怜四方的老百姓,它眷顾百姓的命运因此更改殷命。大王要赶快认真施行德政呀!
“观察古时候的先民夏代,上天教导顺从慈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已经丧失了王命。现在观察殷代,上天教导顺从嘉保,努力考求天意,现在也已经丧失了王命。当今你这年轻人继承了王位,没有多馀的老成人,考求我们古代先王的德政,何况说有能考求无意的人呢?
“啊!王虽然年轻,却是元首啊!要特别能够和悦老百姓。现在可喜的是:王不敢迟缓营建洛邑,对殷民的艰难险阻常常顾念和畏惧;王来卜问上天,打算亲自在洛邑治理他们。“姬旦对我说:‘要营建洛邑,要从这里以始祖后稷配天,谨慎祭祀天地,要从这个中心地方统治天下;王已经有定命治理人民了。’现在可喜的是:王重视使用殷商旧臣,并使他们亲近我们周王朝的治事官员,使他们和睦的感情一天天地增长。
“王重视造作新邑,不可以不重视行德。
“我们不可不鉴戒夏代,也不可不鉴戒殷代。我不敢知晓说,夏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夏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
“我不敢知晓说,殷接受天命有长久时间;我也不敢知晓说,殷的国运不会延长。我只知道他们不重视行德,才过早失去了他们的福命。现今大王继承了治理天下的大命,我们也该思考这两个国家的命运,继承他们的功业。“王是初理政事。啊!好象教养小孩一样,没有不在开初教养时,就亲自传给他明哲的教导的。现今上天该给予明哲,给予吉祥,给予永年;因为上天知道我王初理国事时,就住到新邑来了。现在王该加快认真推行德政!王该用德政,向上天祈求长久的福命。
“愿王不要让老百姓肆行非法的事,也不要用杀戮来治理老百姓,才会有功绩。愿王立于德臣之首,让老百姓效法施行于天下,发扬王的美德。君臣上下勤劳忧虑,也许可以说,我们接受的大命会象夏代那样久远,不止殷代那样久远,愿君王和臣民共同接受好上天的永久大命。”
召公跪拜叩头说:“我这小臣和殷的臣民以及友好的臣民,会安然接受王的威严命令,宣扬王的大德。王终于决定营建洛邑,王也会光显了。我不敢慰劳王,只想恭敬奉上币帛,以供王去好好祈求上天的永久福命。” [1]
----------------------
洛诰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作《洛诰》。
作品名称洛诰创作年代秦代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古文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3 历史背景
原文编辑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复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东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伻来以图及献卜。”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来相宅,其作周配,休!公既定宅,伻来,来,视予卜,休恒吉。我二人共贞。公其以予万亿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诲言。”
周公曰:“王,肇称殷礼,祀于新邑,咸秩无文。予齐百工,伻従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记功,宗以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笃弼,丕视功载,乃汝其悉自教工。’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无若火始焰焰;厥攸灼叙,弗其绝。厥若彝及抚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辞。”
公曰:“已!汝惟冲子,惟终。汝其敬识百辟享,亦识其有不享。享多仪,仪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惟孺子颁,朕不暇听。
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B194],乃时惟不永哉!笃叙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废乃命。汝往敬哉!兹予其明农哉!被裕我民,无远用戾。”
王若曰:“公!明保予冲子。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居师;惇宗将礼,称秩元祀,咸秩无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冲子夙夜毖祀。”王曰:“公功棐迪,笃罔不若时。”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王曰:“公定,予往已。以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来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殷献民,乱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时中乂,万邦咸休,惟王有成绩。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笃前人成烈,答其师,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单文祖德。
伻来毖殷,乃命宁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则禋于文王、武王。惠笃叙,无有遘自疾,万年厌于乃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叙万年,其永观朕子怀德。”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 王宾杀禋咸格,王入太室,裸。王命周公后,作册逸诰,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1]
译文编辑
周公跪拜叩头说:“我告诉您治理洛邑的重大政策。王谦逊似乎不敢参预上帝打算告诉的安定天下的指示,我就继太保之后,全面视察了洛邑,就商定了鼓舞老百姓的重大政策。
“我在乙卯这天,早晨到了洛邑。我先占卜了黄河北方的黎水地区,我又占卜了涧水以东、瀍水以西地区,仅有洛地吉利。我又占卜了瀍水以东地区,也仅有洛地吉利。于是请您来商量,且献上卜兆。”
成王跪拜叩头,回答说:“公不敢不敬重上帝赐给的福庆,亲自勘察地址,将营建与镐京相配的新邑,很好啊!公既已选定地址,使我来,我来了,又让我看了卜兆,我为卜兆并吉而高兴。让我们二人共同承当这一吉祥。愿公领着我永远敬重上帝赐给的福庆!跪拜叩头接受我公的教诲。”
周公说:“王啊,开始举行殷礼接见诸侯,在新邑举行祭祀,都已安排得有条不紊了。我率领百官,使他们在镐京听取王的意见,我想道:‘您或许可以去举行祭祀。’现在王命令道:‘记下功绩,宗人率领功臣举行大祭祀。’王又有命令道:‘你接受先王遗命,督导辅助,你全面查阅记功的书,然后你要悉心亲自指导这件事。’
“王啊!您要振奋,您要振奋,要到洛邑去!不要象火刚开始燃烧时那样气势很弱;那燃烧的馀火,决不可让它熄灭。您要象我一样顺从常法,汲汲主持政事,率领在镐京的官员到洛邑去。使他们各就其职,勉力建立功勋,重视大事,完成大业。您就会永远获得美誉。”
周公说:“唉!您虽然是个年轻人,该考虑完成先王未竟的功业。您应该认真考察诸侯的享礼,也要考察其中也有不享的。享礼注重礼节,假如礼节赶不上礼物,应该叫做不享。因为诸侯对享礼不诚心,老百姓就会认为可以不享。这样,政事将会错乱怠慢。我急想您来分担政务,我没有闲暇管理这么多啊!
“我教给您辅导百姓的法则,您假如不努力办这些事,您的善政就不会推广啊!全象我一样监督诠叙您的官长,他们就不敢废弃您的命令了。您到新邑去,要认真啊!现在我们要奋发努力啊!去教导好我们的百姓。远方的人因此也就归附了。”
王这样说:“公啊!请努力保护我这年轻人。公发扬伟大光显的功德,使我继承文王、武王的事业,奉答上帝的教诲,使四方百姓和悦,居在洛邑;隆重举行大礼,办理好盛大的祭祀,都有条不紊。公的功德光照天地,勤劳施于四方,普遍推行美好的政事,虽遭横逆的事而不迷乱。文武百官努力实行您的教化,我这年轻人就早夜慎重进行祭祀好了。”
王说:“公善于辅导,我真的无不顺从。”
王说:“公啊!我这年轻人就要回去,在镐京就位了,请公继续治洛。四方经过教导治理,还没有安定,宗礼也没有完成,公善于教导扶持,要继续监督我们的各级官员,安定文王、武王所接受的殷民,做我的辅佐大臣。”
王说:“公留下吧!我要往镐京去了。公要好好地迅速地进行敬重和睦殷民的工作,公不要让我危困呀!我当不懈地学习政事,公要不停地示范,四方诸侯将会世世代代来到周国朝享了。”
周公跪拜叩头说:“王命令我到洛邑来,继续保护您的先祖文王所受的殷民,宣扬您光明有功的父亲武王的伟大,我奉行命令。王来视察洛邑的时候,要使殷商贤良的臣民都惇厚守法,制定了治理四方的新法,作了周法的先导。我曾经说过:‘要是从这九州的中心进行治理,万国都会喜欢,王也会有功绩。我姬旦率领众位卿大夫和治事官员,经营先王的成业,集合众人,作修建洛邑的先导。’实现我告诉您的这一法则,就能发扬光大先祖文王的美德。
“您派遣使者来洛邑慰劳殷人,又送来两卣黍香酒问候我。使者传达王命说:‘明洁地举行祭祀,要跪拜叩头庆幸地献给文王和武王。’我祈祷说:‘愿我很顺遂,不要遇到罪疾,万年饱受您的德泽,殷事能够长久成功。’‘愿王使殷民能够顺从万年,将长久看到您的安民的德惠。’”
戊辰这天,成王在洛邑举行冬祭,向先王报告岁事,用一头红色的牛祭文王,也用一头红色的牛祭武王。成王命令作册官名字叫逸的宣读册文,报告文王、武王,周公将继续住在洛邑。助祭诸侯在杀牲祭祀先王的时候都来到了,成王命令周公继续治理洛邑,作册官名字叫逸的将这件大事告喻天下,在十二月。周公留居洛邑担任文王、武王所受的大命,在成王七年。 [1]
历史背景编辑
周朝准备在洛邑(今洛阳)修建都城,召公已经勘查好了宫殿、宗庙、朝市等重要建筑的选址,周公也前往营建洛邑,派遣使者迎接成王前来,把所占卜的吉祥预兆报告给成王,史官为此写下了《洛诰》。
五诰
▪ 大诰 ▪ 康诰 ▪ 酒诰 ▪ 召诰 ▪ 洛诰
参考资料
----------------------
多士 (多士:《尚书·周书》篇名)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多士,《尚书·周书》篇名。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 [1]
作品名称多士创作年代先秦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古文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原文编辑
成周既成,迁殷顽民,周公以王命诰,作《多士》。
惟三月,周公初于新邑洛,用告商王士。
王若曰:「尔殷遗多士,弗吊旻天,大降丧于殷,我有周佑命,将天明威,致王罚,敕殷命终于帝。肆尔多士!非我小国敢弋殷命。惟天不畀允罔固乱,弼我,我其敢求位?惟帝不畀,惟我下民秉为,惟天明畏。
我闻曰:上帝引逸,有夏不适逸;则惟帝降格,向于时夏。弗克庸帝,大淫泆有辞。惟时天罔念闻,厥惟废元命,降致罚;乃命尔先祖成汤革夏,俊民甸四方。
自成汤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恤祀。亦惟天丕建,保乂有殷,殷王亦罔敢失帝,罔不配天其泽。
在今后嗣王,诞罔显于天,矧曰其有听念于先王勤家?诞淫厥泆,罔顾于天显民祗,惟时上帝不保,降若兹大丧。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丧,罔非有辞于罚。」
王若曰:「尔殷多士,今惟我周王丕灵承帝事,有命曰:『割殷,』告敕于帝。惟我事不贰适,惟尔王家我适。予其曰惟尔洪无度,我不尔动,自乃邑。予亦念天,即于殷大戾,肆不正。」
王曰:「猷!告尔多士,予惟时其迁居西尔,非我一人奉德不康宁,时惟天命。无违,朕不敢有后,无我怨。
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今尔又曰:『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予一人惟听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尔。非予罪,时惟天命。」
王曰:「多士,昔朕来自奄,予大降尔四国民命。我乃明致天罚,移尔遐逖,比事臣我宗多逊。」
王曰:「告尔殷多士,今予惟不尔杀,予惟时命有申。今朕作大邑于兹洛,予惟四方罔攸宾,亦惟尔多士攸服奔走臣我多逊。尔乃尚有尔土,尔用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今尔惟时宅尔邑,继尔居;尔厥有干有年于兹洛。尔小子乃兴,从尔迁。」
王曰:「又曰时予,乃或言尔攸居。」 [1]
译文编辑
周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初往新都洛邑,用成王的命令告诫殷商的旧臣。
王这样说:“你们这些殷商的旧臣们!纣王不敬重上天,他把灾祸大降给殷国。我们周国佑助天命,奉行上天的明威,执行王者的诛罚,宣告殷的国命被上天终绝了。现在,你们众位官员啊!不是我们小小的周国敢于取代殷命,是上天不把大命给予那信诬怙恶的人,而辅助我们,我们岂敢擅求王位呢?正因为上天不把大命给予信诬怙恶的人,我们下民的所作所为,应当敬畏天命。
“我听说:‘上帝制止游乐。’夏桀不节制游乐,上帝就降下教令,劝导复桀。他不能听取上帝的教导,大肆游乐,并且怠慢。因此,上帝也不念不问,而考虑废止夏的大命,降下大罚;上帝于是命令你们的先祖成汤代替夏桀,命令杰出的人才治理四方。
“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人不力行德政,慎行祭祀。也因为上天树立了安治殷国的贤人,殷的先王也没有人敢于违背天意,也没有人不配合上天的恩泽。当今后继的纣王,很不明白上天的意旨,何况说他又能听从、考虑先王勤劳家国的训导呢?他大肆淫游泆乐,不顾天意和民困,因此,上帝不保佑了,降下这样的大丧乱。
“上帝不把大命给予不勉行德政的人,凡是四方小国大国的灭亡,无人不是怠慢上帝而被惩罚。”
王这样说:“你们殷国的众臣,现在只有我们周王善于奉行上帝的使命,上帝有命令说:‘夺取殷国,并报告上天。’我们讨伐殷商,不把别人作为敌人,只把你们的王家作为敌人。我怎么会料想到你们众官员太不守法,我并没有动你们,动乱是从你们的封邑开始的。我也考虑到天意仅仅在于夺取殷国,于是在殷乱大定之后,便不治你们的罪了。”
王说:“啊!告诉你们众官员,我因此将把你们迁居西方,并不是我执行教导不安静,这是天命。不可违背天命,我不敢迟缓执行天命,你们不要怨恨我。
“你们知道,殷人的祖先有书册有典籍,记载着殷国革了夏国的命。现在你们又说:‘当年夏的官员被选在殷的王庭,在百官之中都有职事。’我只接受、使用有德的人。现在我从大邑商招来你们,我是宽大你们和爱惜你们。这不是我的差错,这是天命。”
王说:“殷的众臣,从前我从奄地来,对你们管、蔡、商、奄四国臣民广泛地下达过命令。我然后明行上天的惩罚,把你们从远方迁徙到这里,近来你们服务和臣属我们周族很恭顺。”
王说:“告诉你们殷商的众臣,现在我不杀害你们,我想重申这个命令。现在我在这洛地建成了一座大城市,我是由于四方诸侯没有地方朝贡,也是由于你们服务奔走臣属我们很恭顺的缘故。
“你们还可以保有你们的土地,你们还会安宁下来。你们能够敬慎,上天将会对你们赐给怜爱;你们假如不能敬慎,你们不但不能保有你们的土地,我也将会把老天的惩罚加到你们身上。
“现在你们应当好好地住在你们的城里,继续做你们的事业。你们在洛邑会有安乐会有丰年的。从你们迁来洛邑开始,你们的子孙也将兴旺发达。”
王说:“顺从我!顺从我!才能够谈到你们长久安居下来。” [1]
参考资料
----------------------
无逸 (《尚书》中的篇章) 编辑 讨论6 上传视频
《无逸》是周朝周国国君周公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尚书》。“君子所,其无逸”应当为本篇的宗旨要义,以此为题,表明了作者的思想观点。文章主要记载了周公多次告诫成王,不能贪图安逸,应当以殷商为鉴,学习周文王勤政借鉴的品质。这篇文章中居安思危的思想对后代的统治者影响深远。全文中心明确,层次清楚,文字流畅易读。
作品名称无逸作品别名无佚、毋逸作 者周公创作年代周朝作品出处《尚书》文学体裁散文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译文
▪ 词句注释
▪ 白话译文
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 整体赏析
▪ 名家点评
5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编辑
无逸
周公曰1:“呜呼2!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3,乃逸4,则知小人之依5。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6,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7,否则侮厥父母8,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9!寅畏天命10。自度治民11。祗惧12,不敢荒宁13。肆中宗之享国14,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15,时旧劳于外16,爰暨小人17。作其即位18,乃或亮阴19,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20。不敢荒宁,嘉靖殷邦21。至于小大22,无时或怨23。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24,弗义惟王25,旧为小人26。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27,弗敢侮鳏寡28。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29,生则逸30。生则逸,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31。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32。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33、王季34,克自抑畏35。文王卑服36,即康功田功37。徽柔懿恭38,怀保小民39,惠鲜鳏寡40。自朝至于日中,昃41,弗遑暇食42,用咸和万民43。文王弗敢盘于游田44,以庶邦惟正之供45。文王受命惟中身46,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47,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48。无皇曰:‘今日耽乐49。’乃非民攸训50,非天攸若51,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52,酗于酒德哉53!”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54,民无或诪张为幻55。’此厥弗听,人乃训之56,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57。民否则厥心违怨58,否则厥口诅祝59。”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60。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61。’则皇自敬德62。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63,弗啻弗敢含怒64。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65,则若时66,弗永念厥辟67,弗宽绰厥心68,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69,是丛于厥身70。”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71。” [1]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1.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姬发之弟。旧传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辅佐成王治理天下,在周成王成年后,把政权交与周成王,后世尊为圣贤。
2.呜呼:叹词。
3.稼穑(jià sè):农耕。
4.乃逸:这两个字当是行文。
5.小人之依:民众心内的苦痛。小人,底层民众。依,隐于内心的苦衷。
6.相:观察。厥:其,他。
7.“乃逸”三句:又放纵荒逸,又自以为是,既而虚妄欺诈。乃,又,又是。诞,虚妄荒诞,欺诈。
8.否则侮厥父母:于是欺侮轻视其父母,说是以前的人没有知识见闻不懂享受。否(pī)则,即“丕则”,于是。
9.“昔在”二句:从前殷王中宗非常庄严。殷王中宗,据说是殷朝第七世天子祖乙。严龚,严肃恭敬。龚,通“恭”。
10.寅畏天命:敬畏天命。寅,恭敬。天命,上天赋予的使命,即君权(古人认为君权神授)。
11.自度:自我约束。度,规范。这里的意思以天命为己任,因而不敢放纵。
12.祇:敬。惧:敬畏谨慎。
13.荒宁:荒废懈息而贪图安逸。
14.“肆中宗”句:因此中宗在位。肆,这里是因此的意思。享国,在位。
15.高宗:殷朝第十一世天子武丁。
16.时旧劳于外:那时有过长时期在外劳作的经历。时,通“是”,这。
17.爰暨小人:于是接近底层民众。爰,于是。暨,到。
18.作:开始。
19.乃或亮阴:于是常常沉默寡言。亮阴,古时帝王居丧,沉默不言,这里当指其沉稳。
20.言乃雍:言谈令人欢说。雍,和谐欢悦。
21.嘉靖殷邦:教化美好,使殷朝天下和陆安定。
22.小大:大小臣民。
23.无时或怨:任何时候没有什么不满和怨言。
24.祖甲:武丁之子。祖甲有兄祖庚,贤良,武丁打算废祖庚而立祖甲,祖甲以为不义,逃于民间。
25.弗义惟王:祖甲认为自己为王是不义的。
26.旧为小人:长期在民间做底民。旧,久。
27.保惠:保护并给予恩惠。
28.寡:夫寡妇,无妻或失偶的男人。
29.自时厥后立王:从此以后立王。
30.生则逸:继位就贪图安逸。生,这里指继位。
31.惟耽乐之从:只是想着沉溺于享乐。耽乐,过度逸乐。
32.罔(wǎng)或克寿:没有一个能够长寿的。罔,无。克,能够。
33.周太王:周公的曾祖父。
34.王季:周公的祖父。
35.克自抑畏:能够做到慎密敬畏。抑,谨慎,慎密。
36.文王卑服:文王穿着粗劣的衣服。一说,文王做卑贱的事。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周朝开国君主,为后来的周武王灭商莫定了基础,周武王建立周朝后,追尊为文王。
37.即康功田功:从事安居和开垦土地的事业。即,接近,这里是亲自劳作的意思。康功,建房子。康,屋宇开阔。田功,耕作。
38.徽柔懿恭:品德仁善,深美谦恭。
39.怀保:安抚保护。
40.惠鲜鳏(guān)寡:恩惠及于鳏夫寡妇。鲜,应为于。
41.“自朝”二句:从早上到中午,直至太阳西斜。
42.弗遑(huáng)暇食:没有时间吃饭。暇食,坐下来悠然进食。
43.用咸和万民:来使各方人民和睦安宁。用,以。咸,全部。和,睦。
44.盘于游田:乐于游玩打猎。盘,娱乐,欢乐。游田,游猎,打猎。田,狩猎。
45.“以底邦”句:恭谨地对待邦国人民的事。庶邦,分封的各诸侯国。惟正,唯以正道(对待)。共(gong),恭敬。
46.“文王”句:文王受命继位诸侯是在中年。传周文王享年九十七岁。
47.嗣(sì)王:继位之王。
48.“则其”五句:没有敢于沉溺于游览安逸、游乐、打猎的,只是恭谨地处理万民的事。淫,没有节制,过度。山无皇日:即无况日,不要比方这样说。
49.今日耽乐:今日且尽情乐一乐,下不为例。
50.非民攸训:不是所用来对民众的教海。收,所。训,教导,教海。
51.非天攸(yōu)若:不是所顺应上天的做法。若,顺从。
52.“无若”句:不要像殷王纣那样迷惑错乱。受,段商天子纣,传为暴君。
53.于酒德:因为酒而做出不好的事。酒德,这里是指不好的品德。
54.“古之人”三句:先人犹且相互训告,相互保护施恩,相互教诲。
55.诪(zhōu)张为幻:欺诈诳骗。诪张,欺骗欺诳。幻,虚假,惑乱。
56.“此厥”二句:这一点如不听的话,那么臣子就会顺从他行事了。训,这里是顺从、遵循的意思。这里的意思是如不能听取训告的话,那么,臣子们就会顺从他,不再有忠言进谏了。
57.“乃变乱”二句:于是就开始从小处到大处改变先王正常的法度。正刑,正常的法度,这里指正常的政令和刑罚。
58.违怨:怨恨。违,恨,怨恨。
59.诅祝:祈求鬼神把厄运加于敌方。
60.迪哲:践行圣明之道。迪,蹈行,践行。哲,明智、智慧之道。
61.怨汝詈汝:恨你骂你。詈,骂。
62.皇自敬德:对自己的德行更为谨慎。皇,也作兄,通况,愈加。
63.允若时:真是这样。允,诚,确是。若,像。时,是这样。
64.弗啻(chì):不仅,不但。
65.信之:相信这样的话。
66.则若时:与“允若时”同义。
67.厥辟:这为君。辟,君王。
68.宽绰:器量宽宏。
69.怨有同:怨恨会聚集。同,聚。
70.是丛于厥身:这就会集中在你身上。丛,丛集。
71.“嗣王”句:继位者要以这篇谈话中的道理为鉴戒。嗣王,指周成王。兹,这。 [2-3]
白话译文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周公说:“啊!我听说:以前殷宗时,庄严慎重对待上天赋予的王位,用诚信之道治理民众,小心谨慎,不敢贪图安逸荒废政事。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殷高宗时,有好多年在外过着平民的劳苦生活,于是有机会接触庶民生活。开始即位,怀着满腹诚信,态度沉默,三年不大说话。可当他一说话,群臣一致赞成。不敢贪图安乐,荒废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员没有怨言。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殷祖甲时,认为废其兄自己做君主不义,逃于民间,长期过着平民的生活。当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来就舒适安逸。舒适安逸,不问民众疾苦,沉迷于享乐。自此后,没有人能在位长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四三年。”
周公说:“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文王有条不紊的成就了安定人民和开垦土地的事业。善仁谦恭,安抚庶民,施德孤寡。从早晨到中午,以至于太阳偏西,没有工夫吃饭,全用于和谐万民。文王不敢逗留于游猎,恭恭敬敬操劳政事。文王中年即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说:“啊!今后继承王位,就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分的贪图欢乐,贪图安逸,贪图游玩,贪图游猎。要为万民的事尽心尽力。比方说:‘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那不是在教民,那也不是在顺天。这样的人是有过失的。不要象纣王那样废于迷乱,喝酒没有节制啊!”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人互相告诫,互相爱护,互相教育,民众没有欺瞒诓骗的。’这些告诫的话不听,他的臣就顺着他的意思行事了。那么就变乱了先王的政事与法度,因小失大。人民就要心里怨恨,口里咒骂。”
周公说:“啊!自殷王中宗,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有人告他们说:‘小人怨你骂你,他们就更加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并说:‘有过失’。应该是我的过失。这样做了,民众就不只是不敢含怒了。这样的话不听,就会有人欺骗,说:小人怨你骂你,你就信之。象这样轻信,不常念为君之道,不宽宏大量,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恨就会聚集起来集中在他的身上。”
周公说:“啊!成王,要以此为鉴啊!” [3-4]
创作背景编辑
《史记・鲁周公世家》中记载称:“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作《无逸》。”并引用了《无逸》中的文章,“作此以诫成王。”《书序》中也记录成:“周公作《无逸》。”从而得知,《无逸》成文于周公还政成王之后。 [5]
作品鉴赏编辑
整体赏析
《尚书》诘屈聱牙,对于后世人来说难以理解,但本篇似乎比较容易理解,堪称奇文。不过首句“君子所,其无逸”却又有许多理解,后世多采用郑玄注“君子处位为政,其无自逸豫也”一说释为“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之类。文章开篇点题,向成王说明不可贪图享乐,首句为全文主旨之句。第二句“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似乎是有所矛盾,因而又有清人牟庭一说,“君子所,其无逸”乃是问句。问而后答,更显得宽厚敦柔,引人思考。
作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周天子,完全不享受是不可能的。先知道种植的艰辛,了解民生疾苦,就可以算作一个好的君王,这时享乐,自我也会有所节制。前两句所说为“君子”所为,紧随其后描述了“小人”所为。先秦时期,君子与小人能为人们普遍理解。在这里两相对比,使人明白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
逸的条件是在位,即文中的“享国”。第二段,周公从正面举出殷朝中宗、高宗、祖甲了位享国日久的君主为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惠爱百姓、不贪图安逸享乐。后继立的殷王生来就安逸享乐,他们不懂得耕种收获的艰难,不打听普通老百姓的辛劳,只追求纵情享乐。所以,他们也没能长寿。
周公用殷代贤王与昏君作对比,很自然可以看出,是否爱护百姓、贪图享乐,是在位持久的关键文中多次提到“稼积”“百姓”,表现出农本、重民的思想。土地要耕种,农业生产需要劳动力农民的生存又离不开土地,农本与重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同样求“逸”,君子“先知稼稿之艰难小人“不知稼稿之艰难”,以此作为贤愚高下的准绳,农本思想十分明显。
周公不仅强调前代君王,还以太王、文王为例指导成王。文王为成王祖父,距离当时年代并不久远,又为同族长辈,比起殷代又更具有说服力,也让成王多了几分崇敬之情。同时强调“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丝毫不逊于殷代君王。随后,告诚成王不要迷恋于观赏、逸乐游戏和田猎之中,不要让万民进献赋税供他一人享乐,更不要自欺欺人、自我宽慰地想:“只今天权且纵情欢乐一下。”同时,周公举出商纳王作为警醒,希望不要像他一样。
后两段是说享国的途经,即是逸的条件,“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对小人的怨恨采取宽容自省的态度,这样不会使民众的怨恨汇聚到自己身上,同时这也是重民思想的体现。文章以正反两种情况对比,结果清楚明白。结尾再次强调继位的君王们一定要鉴戒这些,呼应全文,短促有力。
全篇共用七个“鸣呼”作为每段的开头,发出极深沉的感慨,引人注目。全文连用五处对比:君子与小人、殷代贤王与昏君、周朝贤王与对“继自今嗣王”的告诚、对民的保惠、对小人的谨慎与否。在对比阐述中,周公的农本、重民、无淫于逸的思想贯穿始终。《无逸》中阐述为君之道最为充分,理所当然地被历代君王奉为重要经典,备受历代帝王推崇。 [6]
名家点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灏《今古文尚书全译(修订版)》:周公提出:“君子所,其无逸。”强调“无逸”必须“先知稼穑之艰难”,“知小人之依”,这些思想具有进步意义,对于研究上古思想史和孟子的“民本”思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7]
作者简介编辑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周公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著有《周礼》及《诗经》《尚书》的部分篇目。 [8]
参考资料
----------------------
君奭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君奭》是《尚书》中的一篇诰词,篇名取自篇首“君奭”二字。《史记》记载周公摄政,召公疑之,因作此篇。另有观点认为,它是史官记录周公劝勉召公的一篇语录。 [1]
在这篇文章中,周公先谈守业的艰难,再从商周两朝交替的历史中总结教训,强调辅政大臣对王朝兴衰的重要作用;最后照应开头,周公再次告诫以殷商为鉴,劝勉召公与自己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全文充溢着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忧患意识,文中召公“天不可信”之语,把西周时代怀疑上天思潮推上了一个新台阶,对后世社会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它是后人研究周朝初年天命思想与商周历史的重要文献。 [2]
作品名称君奭创作年代先秦作品体裁诰词作 者周公旦作品出处《尚书·周书》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译文
▪ 词句注释
▪ 白话译文
3 创作背景
4 作品鉴赏
▪ 文学赏析
▪ 名家点评
5 作者简介
作品原文编辑
君奭1
召公为保,周公为师2,相成王为左右3。召公不说,周公作《君奭》。
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4,殷既坠厥命5,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6。若天棐忱7,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呜呼!君已曰‘时我’8,我亦不敢宁于上帝命9,弗永远念天威越我民;罔尤违10,惟人。在我后嗣子孙11,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12,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13,乃其坠命,弗克经历14。嗣前人,恭明德,在今。予小子旦非克有正15,迪惟前人光施于我冲子16。又曰:‘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17,天不庸释于文王受命18。”
公曰:“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19,格于皇天20。在太甲21,时则有若保衡22。在太戊23,时则有若伊陟、臣扈24,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25。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26。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27。率惟兹有陈28,保乂有殷,故殷礼陟配天29,多历年所30。天维纯佑命31,则商实百姓王人32,罔不秉德明恤33,小臣屏侯甸,矧咸奔走34。惟兹惟德称,用乂厥辟35,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36。”
公曰:“君奭!天寿平格37,保乂有殷,有殷嗣,天灭威38。今汝永念,则有固命,厥乱明我新造邦39。”
公曰:“君奭!在昔上帝割申劝宁王之德40,其集大命于厥躬41。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42;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43。”又曰:“无能往来,兹迪彝教44,文王蔑德降于国人45。亦惟纯佑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时昭文王46,迪见冒闻于上帝,惟时受有殷命哉!武王惟兹四人,尚迪有禄47。后暨武王,诞将天威,咸刘厥敌48。惟兹四人昭武王,惟冒丕单称德49。今在予小子旦,若游大川,予往暨汝奭其济50。小子同未在位51,诞无我责,收罔勖不及52。耇造德不降53,我则鸣鸟不闻,矧曰其有能格54?”
公曰:“呜呼!君肆其监于兹55!我受命于疆惟休,亦大惟艰。告君,乃猷裕我56,不以后人迷57。”
公曰:“前人敷乃心58,乃悉命汝,作汝民极59。曰:‘汝明勖偶王,在亶60。乘兹大命61,惟文王德丕承,无疆之恤62。’”
公曰:“君!告汝,朕允保奭63。其汝克敬,以予监于殷丧大否64,肆念我天威65。予不允,惟若兹诰66,予惟曰:‘襄我二人,汝有合哉67?’言曰:‘在时二人。天休兹至68,惟时二人弗戡69。’其汝克敬德,明我俊民70,在让后人于丕时71。呜呼!笃棐时二人72,我式克至于今日休73?我咸成文王功于不怠74,丕冒海隅出日75,罔不率俾76。”
公曰:“君!予不惠若兹多诰77,予惟用闵于天越民78。”
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79,惟其终80。祗若兹81,往敬用治82!” [3] [4] [5-6]
注释译文编辑
词句注释
君奭(shì):君为尊称,奭为召公之名。
保:太保。师:太师,官名,均为三公之一。
相:辅佐。左右:这里指君王身边的辅政大臣。
吊:善。
坠:丧失。
基:基业。孚:通“付”,给予。休:美。
若:顺从。棐(fěi):辅助。忱(chén):诚信。
时:通“恃”,依靠。
宁:安。
尤:过失。违:违误。
在:考察。
遏:止。佚:失。
谌(chén):信。
经历:长久。
小子:自谦之称。旦:指周公旦。正:改正。
迪:用于句子开头的语气助词,领起一句话的开始。施:延及,传给。冲子:指后辈。
道:同“迪”,语助词。宁王:周文王。
庸释:舍弃。
时:当时。若:这。伊尹:商汤的大臣。
格:匹配,另说为“嘉许”、“感知”。
太甲:成汤的孙子。
保衡:指伊尹。伊尹又名阿衡,任“保”之职。
太戊:太甲的孙子。
伊陟、臣扈:都是太戊的贤臣。
巫咸:太戊的大臣。乂:治理。
巫贤:祖乙的大臣。
甘盘:武丁的贤臣。
率:语助词。有陈:有道的贤臣。陈,道。
陟(zhì):升,指帝王之死。
所:时。
纯:专心。佑:帮助。
百姓:指异姓的部族。王人:指王几内的臣民。
恤:谨慎。
矧(shěn):也。奔走:指效劳。
乂(yì):治理。辟:君王。
孚:信。
平格:中正平和。
灭:断绝。威:刑罚。
乱:治理。明:光大。造:建。
割(hé):通“曷”,为什么。申:重复。劝:劝勉。
集:降下。
修:治理。和:和谐。有夏:指中国、华夏。
若:此。南宫括:文王时的贤臣。
兹:通“孜”,努力。迪:开导。彝:常。
蔑:无。
惟时:于是。昭:通“诏”,帮助。
四人:武王时,虢叔已死,逐剩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官括四人。有禄:指还活着。
刘:杀。
丕:大。单:尽。称:称赞。
其:谋求。
同未:通“恫昧”,无知。
勖(xù):勉励。
耇(gǒu)造德:老成有德之臣。
矧:何况。
肆:今。监:看。
猷(yóu)裕:教导。
以:使。
前人:指先王。敷:表明。乃:其。
悉:详尽。极:表率。
明勖:努力。偶:通“耦”,辅助。亶(dǎn):诚心。
乘:承受。
恤:忧虑。
允:信任。保:太保。
其:表祈请。以:与。大否:大祸。
肆:长。
允:诚心、信任。惟:只。
合:志同道合。
兹:更加。
戡(kān):胜任。
明:显用,提拔。
在:终。让:通“襄”,帮助。丕时:继承。
笃:确实。棐:通“匪”,不是。
式:还。休:美。
咸:共同。于:乎。
隅:边远之地。
率俾(bǐ):顺从。
惠:聪明
闵(mǐn):忧虑。越:与。
德:施以德政。能:善。初:开头。
终:结尾。
若:善。
往:勤劳。用:以。 [3]
白话译文
周成王时,召公任太保,周公任太师,他们同时成为成王身边的辅弼大臣。召公感到不高兴,于是周公写下这篇《君奭》。
周公说:“君奭!很不幸,上天把丧亡之祸降临给了殷商。现在殷人已经丧失了他们的天命,而我们周室承受了福命。但是我不敢说周室已开始的基业就能永久地延续下去。恭敬诚恳地顺从上天的意志,我也不敢断言周朝的王业能摆脱不详的结果。唉!你曾经说过:‘依靠我们自己,不要执守天命’,我也不敢安于天命,也不敢不时时顾念上天的威严,安抚我们的人民。要想没有过错,一切在于人为。恐怕我们的后嗣子孙,不能敬天理民,不能继承发扬先王的光荣传统。身在家中,不知道天命难得,天意也难以信赖,如果他们不能继承发扬前人的光荣传统,他们将永远失去天命。现在我们应继承文王、武王的德业,恭敬地施行德政。我无法对自己的错误有所纠正,只想把文王的光辉德业传给我们的后辈。你还说过:‘上天是不可信赖的’,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文王的美德,才会使上天不抛弃文王所承受的福命。”
周公说:“君奭!我听说昔日商王成汤受了天命后,当时就有伊尹这样的贤臣辅助他,使他得以升配于天。太甲即位后,则有保衡的辅佐;太戊时又有贤臣伊陟、臣扈辅佐,使他们得以升配于上帝。巫咸帮助商王治理国家。祖乙即位后,当时就有贤臣巫贤。武丁时期,则有贤臣甘盘的辅佐。正因为有了这些贤臣辅助治理殷商,才使殷商诸王的神灵能够配享上天的祭祀,这种礼制延续了很多年,未曾改变。上天专心帮助教导下民,于是商朝所有同姓和异姓之族莫不秉承其德业,明恤其政事。君王身边的亲近重臣及诸侯官员,也都奔走效命。诸臣因为有美德而被推举,来辅佐他们的君王。所以一旦君王向四方发出政令,天下的臣民就像信奉卜筮的灵验一样,没有人不遵从君王的教令。”
周公说:“君奭!天道中正平和,殷商才得以长治久安,于是商王世代相继,上天也没有给殷商降下灾祸。现在你时时思考这些问题,就会有稳固的国运,以明智的措施治理我们这个新建的国家。”
周公说:“君奭!上帝以前为什么再三勉励文王修德,把治理天下的重任放在他的身上呢?因为只有我们文王能够使华夏的部落团结起来,也因为当时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贤臣辅佐他。”周公又说:“如果没有这些贤臣辅佐文王,努力施行教化,文王也就无法施行德政给民众了。也因为文王至始至终保持美德,了解上天的威严,诸位贤臣辅佐文王政绩显著,让上帝知道了,因此才使文王继承了殷商的天命!武王的时候,这五位贤臣中还有四人健在,他们后来跟随武王敬奉天威,奋勇杀敌。由于这四人尽职尽责地辅佐武王,才使武王成就大业,所以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美德。现在我像是在大江大河中漂游,我需要你的帮助才能渡河成功。现在我无知却担任重要职位,如果你不能提出匡正我的意见,那就没有人纠正我的不足了。您这老成有德的人不指导我,我就听不到凤凰的叫声,那我的能力怎么能够匹配上天给的责任呢?”
周公说:“唉!您现在要看到这一点,我们承受天命,享受着无比的恩惠,却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请你谋划出可以使周室兴盛的种种措施,不要让后人感到迷惑啊!"
周公说:“先王表明了他的心愿,他悉心教导你,命你做民众的表率。并且说:‘你要勤勉地辅佐君主,尽心尽力地承担起这个重要的使命。要继承文王的圣德,并把它作为长久的计划。”
周公说:“君!告诉你,我是非常信任你太保奭,希望你能够敬重我说的,和我一道吸取殷商亡国的教训,时时顾虑上天的惩罚。如果我不诚心,会说这些话吗?我考虑之后还要问你:‘除了我们两个人,还有比我们更同心同德的人吗?’你会说:‘正是有我们二人共辅王室,上天才降下更多的恩惠。但到了我们二人老去,就不能承担这么多的恩惠。’希望你能敬重贤良之士,提拔贤能之人,帮助后人继承先王的德业。唉!如果真的没有我们二人,我们周朝能有今日这样的美好吗?我和你成就文王的功业在于不懈怠,要使那海边日出之地,也没有人不服从我们的统治。”
周公说:“君!我不是很聪慧,说了这么多,我只忧心天命和我们的人民。”
周公说:“唉!君!你知道给民众施行德政,开始时没有不好好干的,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我们要记住这一点,勤劳恭敬地治理国家。” [3] [4]
创作背景编辑
《史记·燕召公世家》认为此篇作于周公摄政的时候,而《书序》则以为作于周公还政成王以后。体会文情,当依《史记》的说法。周公为什么答复召公呢?《史记》和《书序》都说召公不悦周公。注家纷纷猜测,缺乏确凿的证据。今按《墨子·非命中》: “于召公之非执命亦然,惟予二人而无造言,不自天降,自我得之。”此篇周公引召公的话:“在我后嗣子孙,大弗克恭上下,遏佚前人光在家,不知天命不易,天难谌,乃其坠命,弗克经历。”联系这两则引文来看,可以推知召公所不悦的,是周室子孙安于天命不求进展的执命思想,而不是不悦周公。
西周初年,东方各国的叛乱平定以后,天命说又滋长起来了,周室子孙也受了影响。召公认为这种思想妨碍周王朝发扬光大,甚至还危及国家的命运,因此召公反对执命之说。周公赞同召公的意见,也主张事在人为。又明确表示倚重召公,希望同心协力完成文王的大业,做到海隅出日的地方,都莫不顺从。史官记录周公这篇诰词,取名《君奭》。 [7]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从文义上分析,这是一篇周公劝勉召公的诰词,全文大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周公先谈守业的艰难。在殷商灭亡的前车之鉴下,周公对国家的未来感到困惑,是否“永孚于休”?是否“终出于不祥”?对于新生的周朝都是未知数,可见守业非常艰难。接着周公开始分析了天和人。对于天,周公虽然明确表示要“念天威”,但也强调他认可召公的观点:“天难谌”、“天不可信”;对于人,周公则认为“我民罔尤违,惟人”,认为人民不会无故产生怨恨的情绪,一切都是人为的。这就是说,周公把着眼点从“天”转移到“人”,强调他们不应只依靠“天命”而应该认识到“人为”的力量。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周公虽然还不可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神学思想的藩篱,但这种认识,却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的进步和发展。 [8]
第二部分,周公通过商周历史兴衰的论证,说明辅政大臣的重要作用。从殷商的历史来看,正是由于有伊尹、伊陟、臣扈、巫咸、甘盘等大臣的辅佐,才使被辅佐的商王“礼陟配天,多历年所”;从周的历史来看,正是由于有虢叔、闳夭、散宜生、泰颠、南宫括等大臣辅佐,才使文王和武王得以成就大业。接着周公便分析当前形势,周王尚且年幼,辅弼大臣只有他和召公二人,这说明他和召公的责任十分重大。对于国家如何治理,周公感到“若游大川”,有许多迷茫与艰难。他希望他们二人能加强团结,亦请求召公“猷裕”,即胸怀宽阔,对国家的建设提出可贵的建议。
第三部分,周公对召公推心置腹,强调他是十分地信任和倚重召公的。在这里,周公进一步说明召公和他的重要作用,除了他们,再也没有更加同心同德的辅政大臣。周公借召公“惟时二人弗戡”之言,表达了他对于后辈们的期许,他们二人应该作为榜样,把先王的德行传给下一代,对于国家的未来,要让“海隅出日,罔不率俾”,普天之下,莫不宗周。最后,周公强调他自己当前要做的事,便是不忘初心,将先王的德政贯彻到底。
《君奭》是西周初年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诰词,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摆脱浓厚的宗教色彩,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文章运用史实和先王的教诲,从殷商到文王,从文王到周公、召公之时,以理性的层层分析,指出周公、召公二人当前的重大责任以及周朝未来的道路,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全文文字虽然艰涩,但诰词之中依然透露出一股召告天下、表明决心的磅礴气势。
名家点评
当代史学家何炳棣《华夏人本主义文化:渊源、特征及意义》:《君奭》篇有特殊的重要性,它表明公元前第二千纪的最后30年中,全人类第一次出现人神关系里关键性的改变——人的理性和政治实践使天平倾向人方。 [9]
作者简介编辑
周公(约公元前11世纪),姬姓,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周王朝开国元勋。初食采邑于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曾辅佐武王指挥牧野之战,灭商建周。又与召公一起辅佐周成王,平定“三监之乱”,出征东夷,营建成周。他注意礼贤下士,主张“明德慎罚”。制订各种礼仪和典章制度,后被儒家尊为圣人。其流传下来的言论主要存于《尚书》诸篇。 [10]
参考资料
----------------------
蔡仲之命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蔡仲之命》,《尚书》篇名。在蔡叔度被流放后,爵位也被剥夺,蔡叔度的儿子蔡仲有德行,于是周公最后又把蔡仲封在了蔡国,并且写了《蔡仲之命》来告诫他。
书 名《蔡仲之命》作 者蔡叔度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3 关于尚书
原文编辑
蔡叔既没,王命蔡仲,践诸侯位,作《蔡仲之命》。
惟周公位冢宰,正百工,群叔流言。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以车七乘;降霍叔于庶人,三年不齿。蔡仲克庸只德,周公以为卿士。叔卒,乃命诸王邦之蔡。
王若曰:「小子胡,惟尔率德改行,克慎厥猷,肆予命尔侯于东土。往即乃封,敬哉!尔尚盖前人之愆,惟忠惟孝;尔乃迈迹自身,克勤无怠,以垂宪乃後;率乃祖文王之遗训,无若尔考之违王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尔其戒哉!慎厥初,惟厥终,终以不困;不惟厥终,终以困穷。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率自中,无作聪明乱旧章。详乃视听,罔以侧言改厥度。则予一人汝嘉。」王曰:「呜呼!小子胡,汝往哉!无荒弃朕命!」 [1]
译文编辑
周公位居大宰、统帅百官的时候,几个弟弟对他散布流言。周公于是到达商地,杀了管叔;囚禁了蔡叔,用车七辆把他送到郭邻;把霍叔降为庶人,三年不许录用。蔡仲能够经常重视德行,周公任用他为卿士。蔡叔死后,周公便告诉成王封蔡仲于蔡国。
成王这样说:“年轻的姬胡!你遵循祖德改变你父亲的行为,能够谨守臣子之道,所以我任命你到东土去做诸侯。你前往你的封地,要敬慎呀!你当掩盖前人的罪过,思忠思孝。你要使自身迈步前进,能够勤劳不怠,用以留下模范给你的后代。你要遵循你祖父文王的常训,不要像你的父亲那样违背天命!
“皇天无亲无疏,只辅助有德的人;民心没有常主,只是怀念仁爱之主。做善事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达到安治;做恶事虽然各不相同,都会走向动乱。你要警戒呀!
“谨慎对待事物的开初,也要考虑它的终局,终局因此不会困窘;不考虑它的终局,终将困穷。勉力做你所行的事,和睦你的四邻,以保卫周王室,以和谐兄弟之邦,而使百姓安居成业。要循用中道,不要自作聪明扰乱旧章。要审慎你的视听,不要因片面之言改变法度。这样,我就会赞美你。”
成王说:“啊!年轻的姬胡。你去吧!不要废弃我的教导!” [2]
关于尚书编辑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参考资料
----------------------
多方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多方,旧指列国诸侯;多方面;学识广博而驳杂。见《墨子·公孟》:“人之所得於病者多方,有得之寒暑,有得之劳苦。”
中文名多方外文名in every way拼 音dūo fāng注 音ㄉㄨㄛ ㄈㄤ近义词多方面,全方位,全面,
目录
1 基本解释
2 引证解释
3 其它相关
基本解释编辑
1. [multilateral;in many ways]
2. [指合同]有三方或三方以上参与的。
3. 多方面。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清· 方苞《狱中杂记》
多方引导。
多方抢救。 [1]
引证解释编辑
1. 泛指众邦国。
《书·泰誓下》:“维我有周,诞受多方。” 孔 传:“多方,众方之国。”《书·多方》:“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 杨树达 《积微居小学述林·释‘多方’》:“今按:方者, 殷周称邦国之辞……多方谓多国多邦,盖无可疑。”
2. 多种方法。
《左传·昭公三十年》:“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 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魏书·阳固传》:“时世宗广访得失, 固上谠言表曰:‘臣闻为治不在多方,在於力行而已。’” 唐 韩愈《王公神道碑铭》:“时疫旱甚,人死亡且尽,公至,多方救活,天遂雨,疫定。” 金 王若虚《孟子辨惑》:“天下之人,不能皆上性,君子多方教人,要以趋於善而已。”明 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抚臣大恚曰:‘袁李官(袁可立)廷我耶,岂石氏之无颇?'因自劾。偏散尺一书,多方诟公。” 清 王士禛《居易录谈》卷中:“屡次特遣大臣察勘,多方赈济。”
3. 多端,多方面。
《楚辞·九辩》:“心怵惕而震汤兮,何所忧之多方。” 朱熹 集注:“方,犹端也。” 清 魏源《默觚上·学篇十一》:“道以多歧亡羊,学以多方丧生。”
4. 学识渊博。
《庄子·天下》:“ 惠施 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 [2]
5、股票术语
表示已经买入股票的投资者。此时的心理状态为期待股票价格上升。
与“空方”相对。
其它相关编辑
尚书篇名:《多方》,《尚书》篇名。周成王在宗周昭告邦众,作《多方》。
原文:
成王归自奄,在宗周,诰庶邦,作《多方》。
惟五月丁亥,王来自奄,至于宗周。
周公曰:王若曰:「猷告尔四国多方,惟尔殷侯尹民。我惟大降尔命,尔罔不知。洪惟图天之命,弗永寅念于祀,惟帝降格于夏。有夏诞厥逸,不肯戚言于民,乃大淫昏,不克终日劝于帝之迪,乃尔攸闻。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夏。因甲于内乱,不克灵承于旅。罔丕惟进之恭,洪舒于民。亦惟有夏之民叨懫日钦,劓割夏邑。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刑殄有夏。惟天不畀纯,乃惟以尔多方之乂民不克永于多享。惟夏之恭多士大不克明保享于民,乃胥惟虐于民,至于百为,大不克开。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今至于尔辟,弗克以尔多方享天之命,呜呼。」
王若曰:「诰告尔多方,非天庸释有夏,非天庸释有殷。乃惟尔辟以尔多方大淫,图天之命屑有辞。乃惟有夏图厥政,不集于享,天降时丧,有邦间之。乃惟尔商後王逸厥逸,图厥政不蠲烝,天惟降时丧。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天惟五年须暇之子孙,诞作民主,罔可念听。天惟求尔多方,大动以威,开厥顾天。惟尔多方罔堪顾之。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
今我曷敢多诰?我惟大降尔四国民命。尔曷不忱裕之于尔多方?尔曷不夹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今尔尚宅尔宅,畋尔田,尔曷不惠王熙天之命?尔乃迪屡不静,尔心未爱。尔乃不大宅天命,尔乃屑播天命,尔乃自作不典,图忱于正。我惟时其教告之,我惟时其战要囚之,至于再,至于三。乃有不用我降尔命,我乃其大罚殛之!非我有 周秉德不康宁,乃惟尔自速辜。」
王曰:「呜呼!猷告尔有方多士暨殷多士,今尔奔走臣我监五祀,越惟有胥伯小大多正,尔罔不克臬。自作不和,尔惟和哉!尔室不睦,尔惟和哉!尔邑克明,尔惟克勤乃事。尔尚不忌于凶德,亦则以穆穆在乃位,克阅于乃邑谋介。尔乃自时洛邑,尚永力畋尔田,天惟畀矜尔,我有周惟其大介赉尔,迪简在王庭。尚尔事,有服在大僚。」
王曰:「呜呼!多士,尔不克劝忱我命,尔亦则惟不克享,凡民惟曰不享。尔乃惟逸惟颇,大远王命,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我则致天之罚,离逖尔土。」
王曰:「我不惟多诰,我惟祇告尔命。」又曰:「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3]
译文:
五月丁亥这天,成王从奄地回来,到了宗周。周公说:“成王这样说:啊!告诉你们四国、各国诸侯以及
你们众诸侯国治民的长官,我给你们大下教令,你们不可昏昏不闻。夏桀夸大天命,不常重视祭祀,上帝就对夏国降下了严正的命令。夏桀大肆逸乐,不肯恤问人民,竟然大行淫乱,不能用一天时间为上帝的教导而努力,这些是你们所听说过的。夏桀夸大天命,不能明白老百姓归附的道理,就大肆杀戮,大乱夏国。复桀因习于让妇人治理政事,不能很好地顺从民众,无时不贪取财物,深深地毒害了人民。也由于夏民贪婪、忿戾的风气一天天盛行,残害了夏国。上天于是寻求可以做人民君主的人,就大下光明美好的使命给成汤,命令成汤消灭夏国。
“上天不赐给众位诸侯,就是因为那时各国首长不能常常劝导人民,夏国的官员太不懂得保护和劝导人民,竟然都对人民施行暴虐,至于各种工作都不能开展;就是因为成汤由于那时有各国邦君的选择,代替夏桀作了君主。
“他慎施教令,是劝勉人;他惩罚罪人,也是劝勉人;从成汤到帝乙,没有人不宣明德教,慎施刑罚,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监禁、杀死重大罪犯,也能够用来劝勉人;他们释放无罪的人,也能够用来劝勉人。
“现在到了你们的君王,不能够和你们各国邦君享受上天的大命,实在可悲啊!”
王这样说:“告诉你们各位邦君,并不是上天要舍弃夏国,也不是上天要舍弃殷国。是因为你们夏、殷的君王和你们各国诸侯大肆淫佚,夸大天命,安逸而又懈怠;是因为夏桀谋划政事,不在于劝勉,于是上天降下了这亡国大祸,诸侯成汤代替了夏桀;是因为你们殷商的后王安于他们的逸乐生活,谋划政事不美好,于是上天降下这亡国大祸。
“圣人不思考就会变成狂人,狂人能够思考就能变成圣人。上帝用五年时间等待、宽暇商的子孙悔改,让他继续做万民之君主,但是,无法可以使他们思考和听从天意。上帝又寻求你们众诸侯国,大降灾异,启发你们众国顾念天意,你们众国也没有人能顾念它。只有我们周王善于顺从民众,能用明德,善待神、天。上帝就改用休祥指示我们,选择我周王,授予伟大的使命,治理众国诸侯。
“现在我怎么敢重复地说?我有过发布给你们四国臣民的教令,你们为什么不劝导各国臣民?你们为什么不大大帮助我周王共享天命呢?现在你们还住在你们的住处,整治你们的田地,你们为什么不顺从周王宣扬上帝的大命呢?
“你们竟然屡次教导还不安定,你们内心不顺。你们竟然不度量天命,你们竟然完全抛弃天命,你们竟然自作不法,图谋攻击长官。我因此教导过你们,我因此讨伐你们,囚禁你们,至于再,至于三。假如还有人不服从我发布给你们的命令,那么我就要重重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我们周国执行德教不安静,只是你们自己招致了罪过!”
王说:“啊!告诉你们各国官员和殷国的官员,到现在你们奔走效劳臣服我周国已经五年了,所有的徭役赋税和大大小小的政事,你们没有不能遵守法规的。
“你们自己造成了不和睦,你们应该和睦起来!你们的家庭不和睦,你们也应该和睦起来!要使你们的城邑清明,你们应该能够勤于你们的职事。你们应当不被坏人教唆,也就可以好好地站在你们的位置上,就能够留在你们的城邑里谋求美好的生活了。
“你们如果用这个洛邑,长久尽力耕作你们的田地,上天会怜悯你们,我们周国会大大地赏赐你们。把你们引进选拔到朝廷来;努力做好你们的职事,又将让你们担任重要官职。” [4]
词条图册
----------------------
立政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立政,汉语词语。读音为lì zhènɡ,意思是谓建立长官,确立为政之道。
中文名立政拼 音lì zhènɡ注 音ㄌㄧˋ ㄓㄥˋ出 处《书·立政》
目录
1 解释
2 出处
解释编辑
谓建立长官,确立为政之道。 [1]
出处编辑
《尚书·立政》:“国则罔有立政用憸人。”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言国家建立长官,毋或用憸人也。”
汉·扬雄《法言·先知》:“或问何以治国?曰立政。”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夫立政之要,记功忘失。”
词条图册
----------------------
周官 (《尚书·周书》的篇名)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周官》是《尚书·周书》的篇名。成王既黜殷命,灭淮夷,还归在丰,作《周官》。
作品名称周官创作年代先秦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古文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译文
作品原文编辑
惟周王抚万邦,巡侯、甸,四征弗庭,绥厥兆民。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董正治官。
王曰:「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
曰:「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夏商官倍,亦克用乂。明王立政,不惟其官,惟其人。
今予小子,祗勤于德,夙夜不逮。仰惟前代时若,训迪厥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贰公弘化,寅亮天地,弼予一人。冢宰掌邦治,统百官,均四海。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司马掌邦政,统六师,平邦国。司冠掌邦禁,诘奸慝,刑暴乱。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以倡九牧,阜成兆民。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时巡,考制度于四岳。诸侯各朝于方岳,大明黜陟。」
王曰:「呜呼!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学古入官。议事以制,政乃不迷。其尔典常作之师,无以利口乱厥官。蓄疑败谋,怠忽荒政,不学墙面,莅事惟烦。戒尔卿士,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惟克果断,乃罔后艰。位不期骄,禄不期侈。恭俭惟德,无载尔伪。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庞。举能其官,惟尔之能。称匪其人,惟尔不任。」
王曰:「呜呼!三事暨大夫,敬尔有官,乱尔有政,以佑乃辟。永康兆民,万邦惟无斁。
译文编辑
周成王安抚万国,巡视侯服、甸服等诸侯,四方征讨不来朝见的诸侯,以安定天下的老百姓。六服的诸侯,无人不奉承他的德教。成王回到王都丰邑,又督导整顿治事的官员。 成王说:“顺从往日的大法,要在未出现动乱的时候制定治理的办法,在未出现危机的时候安定国家。尧舜稽考古代制度,建立官职一百。内有百揆和四岳,外有州牧和侯伯。各种政策适合,天下万国都安宁。夏代和商代,官数增加一倍,也能用来治理。明王设立官员,不考虑他的官员之多,而考虑要得到贤人。现在我小子恭敬勤奋施行德政,起早睡晚都不敢懈怠。仰思顺从前代,说明建立我们的官制。
“设立太师、太傅、大保,这是三公。他们讲明治道,治理国家,调和阴阳。三公的官不必齐备,要考虑适当的人。
“设立少师、少傅、少保,叫做三孤。他们协助三公弘扬教化,敬明天地的事,辅助我一人。
“冢宰主管国家的治理,统帅百官,调剂四海。司徒主管国家的教育,传布五常的教训,使万民和顺。宗伯主管国家的典礼,治理神和人的感通,调和上下尊卑的关系。司马主管国家的军政,统率六师,平服邦国。司寇主管国家的法禁,治理好恶的人,刑杀暴乱之徒。司空主管国家的土地,安置士农工商,依时发展地利。六卿分管职事,各自统率他的属官,以倡导九州之牧,大力安定兆民。
“六年,五服诸侯来朝见一次。又隔六年,王便依时巡视,到四岳校正制度。诸侯各在所属的方岳来朝见,王对诸侯普遍讲明升降赏罚。”
成王说:“啊!凡我的各级官长,要认真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进行,不要违抗。用公正消除私情,人民将会信任归服。先学古代治法再入仕途,议论政事依据法制,政事就不会错误。你们要用周家常法作为法则,不要以巧言干扰你的官员。蓄疑不决,必定败坏计谋,怠情忽略,必定废弃政事。不学习好象向墙站着,临事就会烦乱。
“告诉你们各位卿士: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能够果敢决断,就没有后来的艰难。居官不当骄傲,享禄不当奢侈,恭和俭是美德啊!不要行使诈伪,行德就心逸而日美,作伪就心劳而日拙。处于尊宠要想到危辱,无事不当敬畏,不知敬畏,就会进入可畏的境地。推举贤明而让能者,众官就会和谐;众官不和,政事就复杂了。推举能者在其官位,是你们的贤能;所举不是那种人,是你们不能胜任。”
成王说:“啊!任人、准夫、牧三位首长和大夫们:认真对待你们的官职,治理你们的政事,来辅助你们的君主,使广大百姓长远安宁;天下万国就不会厌弃我们了。”
词条图册
----------------------
君陈 (《尚书·周书》篇名)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君陈,《尚书·周书》篇名。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作品名称君陈创作年代先秦作品出处尚书·周书文学体裁古文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原文编辑
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作《君陈》。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兹东郊,敬哉!昔周公师保万民,民怀其德。往慎乃司,兹率厥常,懋昭周公之训,惟民其乂。我闻曰:‘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尚式时周公之猷训,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凡人未见圣,若不克见;既见圣,亦不克由圣,尔其戒哉!尔惟风,下民惟草。图厥政,莫或不艰,有废有兴,出入自尔师虞,庶言同则绎。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谋斯猷,惟我后之德。’呜呼!臣人咸若时,惟良显哉!”
王曰:“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从容以和。殷民在辟,予曰辟,尔惟勿辟;予曰宥,尔惟勿宥,惟厥中。有弗若于汝政,弗化于汝训,辟以止辟,乃辟。狃于奸宄,败常乱俗,三细不宥。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简厥修,亦简其或不修。进厥良,以率其或不良。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尔克敬典在德,时乃罔不变。允升于大猷,惟予一人膺受多福,其尔之休,终有辞于永世。” [1]
译文编辑
成王这样说:“君陈!你有孝顺恭敬的美德。因为你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就能够移来从政了。我命令你治理东郊成周,你要敬慎呀!从前周公做万民的师保,人民怀念他的美德。你前往,要慎重对待你的职务呀!遵循周公的常道,勉力宣扬周公的教导,人民就会安定。
“我听说:至治之世的馨香,感动神明;黍稷的香气,不是远闻的香气,明德才是远闻的香气。你要履行这一周公的教训,日日孜孜不倦,不要安逸享乐!凡人未见到圣道,好象不能见到一样;已经见到圣道,又不能遵行圣人的教导。你要戒惧呀!你是风,百姓是草,草随风而动啊!谋划殷民的政事,不要认为不难;有废除,有兴办,要反复同众人商讨,大家议论相同,才能施行。你有好谋好言,就要进入宫内告诉你的君主,你于是在外面顺从君主,并且说:‘这样的好谋,这样的好言,是我们君主的美德。’啊!臣下都象这样,就良好啊!”
成王说:“君陈!你当宏扬周公的大训!不要倚势造作威恶,不要倚法侵害人民。要宽大而有法制,从容而又和谐。殷民有陷入刑法的,我说处罚,你不要处罚;我说赦免,你也不要赦免;要考虑刑法的适中。有人不顺从你的政事,不接受你的教训,处罚他如果可以制止别人犯法,才处罚。惯于做奸宄犯法的事,破坏常法,败坏风俗,这三项中的小罪,也不宽宥。你不要忿恨愚钝无知的人,不要向一人求全责备;人君一定要有所忍耐,事才能有成;有所宽容,德才算是大。鉴别善良的,也鉴别有不善良的;进用那些贤良的人,来勉励那些有所不良的人。
“民性敦厚,又依外物而有改移;往往违背上级的教命,顺从上级的喜好。你能够敬重常法和省察自己的德行,这些人就不会不变。真的升到非常顺从的境地,我将享受大福,你的美名,终将有人永远赞扬。” [1]
参考资料
----------------------
顾命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顾命,汉语词汇。
拼音:gù mìng
释义:1、《书》的篇名,取临终遗命之意;2、为顾惜生命之意。
中文名顾命外文名imperial posthumous edit拼 音gùmìng解 释临终遗命之意
目录
1 词目
2 拼音
3 引证解释
4 周书记载
▪ 原文
▪ 译文
5 日知录记载
6 其他记载
词目编辑
顾命
拼音编辑
gù mìng
引证解释编辑
1、《书》的篇名。取临终遗命之意。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孔传:"临终之命曰顾命。"孔颖达疏:"顾是将去之意,此言临终之命曰顾命,言临将死去回顾而为语也。"后因称帝王临终前的遗诏为顾命。
《后汉书·阴兴传》:“帝风眩疾甚,后以 兴 领侍中,受顾命於 云台 广室 。”
《南史·褚彦回传》:“ 明帝 崩,遗诏以为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 袁粲 受顾命,辅幼主。”
《东周列国志》第四回:“ 晋文公 有疾,召 赵衰 、 先轸 、 狐射姑 、 阳处父 诸臣,入受顾命,使辅世子 驩 为君,勿替伯业。”
2、顾惜生命。
三国 魏 曹操 《领兖州牧表》:“臣以累叶受恩,膺荷洪施,不敢顾命。” [1]
《宋史·王继涛传》:“ 阶州 刺史 高彦晖 帅师讨贼,奋不顾命。”
周书记载编辑
原文
成王将崩,命召公、毕公率诸侯相康王,作《顾命》。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乃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尹、御事。王曰:“呜呼!疾大渐,惟几,病日臻。既弥留,恐不获誓言嗣,兹予审训命汝。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用克达殷集大命。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训,无敢昏逾。今天降疾,殆弗兴弗悟。尔尚明时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济于艰难,柔远能迩,安劝小大庶邦。思夫人自乱于威仪。尔无以钊冒贡于非几。”
兹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越翼日乙丑,王崩。太保命仲桓、南宫毛俾爰齐侯吕伋,以二干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门之外。延入翼室,恤宅宗。丁卯,命作册度。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须材。狄设黼扆、缀衣。牖间南向,敷重篾席,黼纯,华玉,仍几。西序东向,敷重厎席,缀纯,文贝,仍几。东序西向,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西夹南向,敷重笋席,玄纷纯,漆,仍几。越玉五重,陈宝,赤刀、大训、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胤之舞衣、大贝、鼖鼓,在西房;兑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东房。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二人雀弁,执惠,立于毕门之内。四人綦弁,执戈上刃,夹两阶戺。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钺,立于西堂。一人冕,执戣,立于东垂。一人冕,执瞿,立于西垂。一人冕,执锐,立于侧阶。
王麻冕黼裳,由宾阶隮。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隮。太史秉书,由宾阶隮,御王册命。曰:“皇后凭玉几,道扬末命,命汝嗣训,临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扬文、武之光训。”王再拜,兴,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乱四方以敬忌天威。”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上宗曰:“飨!”太保受同,降,盥,以异同秉璋以酢。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王答拜。太保降,收。诸侯出庙门俟。
译文
四月,月亮新现光明,成王生了病。甲子这天,成王洗了头发洗了脸,太仆给王戴上王冠,披上朝服,王靠着玉几。于是会见朝臣。成王召见太保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师氏、虎臣、百官的首长以及办事官员。
王说:“啊!我的病很厉害,有危险,痛苦的日子到了。已经是临终时刻,恐怕不能郑重地讲后嗣的事了,现在,我详细地训告你们。过去,我们的先君文王、武王,放出日月般的光辉,制定法律,发布教令,臣民都努力奉行,不敢违背,因而能够讨伐殷商,成就我周国的大命。
“后来,幼稚的我,认真奉行天威,继续遵守文王、武王的伟大教导,不敢昏乱越轨。如今上天降下重病,几乎不能起床不能说话了。你们要勉力接受我的话,认真保护我的大儿子姬钊大渡艰难,要柔服远方,亲善近邻,安定、教导大小各国。我想众人要用礼法自治,你们不可使姬钊冒犯以至陷于非法啊!”
群臣已经接受教命,就退回来,拿出成王的朝服放在王庭。到了明天乙丑日,成王逝世了。
太保命令仲桓和南宫毛跟从齐侯吕伋,二人分别拿着干戈,率领一百名勇士,在南门外迎接太子钊。请太子钊进入侧室,作忧居的主人,丁卯这天,命令作册制定丧礼。到了第七天癸酉,召公命令官员布置各种器物。
狄人陈设斧纹屏风和先王的礼服。门窗间朝南的位置,铺设着双层竹席,饰着黑白相间的丝织花边,陈设彩玉,用无饰的几案。在西墙朝东的位置,铺设双层细竹篾席,饰着彩色的花边,陈设花贝壳,用无饰的几案。在东墙朝西的位置,铺设双层莞席,饰着绘有云气的花边,陈设雕刻的玉器,用无饰的几案。在堂的西边夹室朝南的位置,铺设双层青竹蔑席,饰着黑丝绳连缀的花边,陈设漆器,用无饰的几案。
越玉五种,宝刀、赤刀、大训,大璧、琬、琰,陈列在西墙向东的席前。大玉、夷玉、天球、河图,陈列在东墙向西的席前。胤制作的舞衣、大贝壳、大军鼓,陈列在西房。兑制作的戈、和制作的弓、垂制作的竹矢,陈列在东房。
王的玉车放置在宾客们所走的台阶前,金车放置在主人走的台阶前,象车放在门左侧堂屋的前面,木车放在门右侧堂屋的前面。
二人戴着赤黑色的礼帽,执三角矛,站在祖庙门里边。四人戴着青黑色的礼帽,执着戈,戈刃向前,夹着台阶,对面站在台阶两旁。一人戴着礼帽,拿着大斧,站立在东堂的前面。一人戴着礼帽,拿着大斧,站立在西堂的前面。一人戴着礼帽,拿着三锋矛,站立在东堂外边。一人戴着礼帽,拿着三锋矛,站立在西堂外边。还有一人戴着礼帽,拿着矛,站立在北堂北面的台阶上。
王戴着麻制的礼帽,穿着绣有斧形花纹的礼服,从西阶上来。卿士和众诸侯戴着麻制的礼帽,穿着黑色礼服,进入中庭,各人站在规定的位置上。太保、太史、太宗都戴着麻制的礼帽,穿着红色礼服。太保捧着大圭,太宗捧着酒杯和瑁,从东阶上来。太史拿着策书,从西阶走上来,进献策书给康王。太史说:“大王靠着玉几,宣布他临终的教命,命令您继承文王、武王的大训,治理领导周国,遵守大法,协和天下,以宣扬文王、武王的光明教训。”王再拜,然后起来,回答说:“我这个微末的小子,怎么能协和治理天下以敬畏天威啊?”
王接受了酒杯和瑁。前进三次,祭酒三次,奠酒三次。太宗说:“请喝酒!”王喝酒后,太保接过酒杯,走下堂,洗手,又登上堂,用另外一种酒杯自斟自饮作答,然后把酒杯交给宗人,对王下拜,王也回拜。太保又从宗人那里接过酒杯,祭酒,尝酒,奠酒,然后把酒杯交给宗人,又拜。王又回拜。太保走下堂,行礼结束,诸侯卿士们都走出祖庙门,恭候康王视朝。 [2]
日知录记载编辑
读《顾命》之篇,见成王初丧之际,康王与其群臣皆吉服,而无哀痛之辞。以召公、毕公之贤,反不及子产、叔向,诚为可疑。再四读之,知其中有脱简。而“狄设黼扆缀衣”以下,即当属之《康王之诰》。自此以上,记成王顾命登遐之事,自此以下,记明年正月上日,康王即位、朝诸侯之事也。古之人君于即位之礼重矣,入即位于庙,受命于先王,祭毕而朝群臣,群臣布币而见,然后成之为君。《春秋》之于鲁公即位则书,不即位则不书,盖有遭时之变,而不行此礼,如庄、闵、僖三公者矣。康王当太平之时,为继体之主,而史录其仪文训告,以为一代之大法,此《书》之所以传也。《记》曰“未没丧不称君”,而今《书》曰“王麻冕黼裳”,是逾年之君也。又曰“周卒哭而袝”,而今曰“诸侯出庙门俟”,是已袝之后也。《传》言“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而今太保率西方诸侯,毕公率东方诸侯,是七月之余也。因其中有脱简,而后之说《书》者并以系之“越七日癸酉”之下,所以生后儒之论。而不思初崩七日之间,诸侯何由而毕至乎?或曰:易吉可乎?曰:此周公所制之礼也,以宗庙为重,而不敢凶服以接乎神,释三年之丧,以尽斯须之敬,此义之所在,而天子之守与士庶不同者也。《商书》有之矣:“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岂以丧服而入庙哉!
传贤之世,天下可以无君,故“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传子之世,天下不可无君,故“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
自“狄设黼扆缀衣”以下,皆陈之朝者也。设四席者,朝群臣,听政事,养国老,燕亲属,皆新天子之所有事,而非事亡之说也。自“王麻冕黼裳”以下,皆庙中之事也。自“王出在应门之内”以下,则康王临朝之事也。
周之末世,固有不待葬而先见庙者矣。《左传·昭二十二年》:夏四月乙丑,王崩于荣锜氏。五月庚辰,见王。六月丁巳,葬景王。其曰“见王”者,见王子猛于先王之庙也。不待期而见王猛,不待斯而葬景王,则以子朝之争国也。然不言即位,但曰“见王”而已。孰谓成、康无事之时而行此变礼也?
其他记载编辑
《书》之脱简多矣
如《武成》之篇,蔡氏以为尚有阙文。《洛诰》“戊辰,王在新邑”,则王之至洛可知。乃二公至洛,并详其月日,而王不书。金氏以为其间必有阙文,盖伏生老而忘之耳。然则《顾命》之脱简又何疑哉?宾牟贾言:“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余于《顾命》,敢引之以断千载之疑。
词条图册
----------------------
康王之诰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康王之诰》出自《尚书·周书》。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中文名康王之诰篇 名康王之誥出 处《尚书·周书》
目录
1 原文
2 译文
原文编辑
康王既尸天子,遂诰诸侯,作《康王之诰》。
王出在应门之内。太保率西方诸侯,入应门左;毕公率东方诸侯,入应门右。皆布乘黄朱。宾称奉圭兼币,曰:“一二臣卫,敢执壤奠。”皆再拜稽首。王义嗣德,答拜。太保暨芮伯,咸进,相揖,皆再拜稽首。曰:“敢敬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武诞受羑若,克恤西土,惟新陟王,毕协赏罚,咸茂厥功 [1] ,用敷遗後人休。今王敬之哉!张皇六师,无坏我高祖寡命。”王若曰:“庶邦侯、甸、男、卫!惟予一人钊报诰:昔君文武,丕平富,不务咎,厎至齐,信用昭明于天下。则亦有熊罴之士、不二心之臣,保乂王家,用端命于上帝;皇天用训厥道,付畀四方。乃命建侯树屏,在我後之人。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用奉恤厥若,无遗鞠子羞。”群公既皆听命,相揖趋出。王释冕,反丧服。
译文编辑
王走出祖庙,来到应门内。太保召公率领西方的诸侯进入应门左侧,毕公率领东方的诸侯进入应门的右侧,他们都穿着绣有花纹的礼服和黄朱色的韨。赞礼的官员传呼进献命圭和贡物,诸侯走上前,说:“一二个王室的护卫向王奉献土产。”诸侯都再拜叩头。王依礼辞谢,然后升位答拜。
太保召公和芮伯同走向前,互相作揖后,同向王再拜叩头。他们说:“恭敬地禀告天子,伟大的天帝更改了大国殷的命运,我们周国的文王、武王大受福祥,能够安定西方。新逝世的成王,赏罚完全合宜,能够成就文、武的功业,因此把幸福普遍地留给我们后人。现在王要敬慎啊!要加强王朝的六军,不要败坏我们高祖的大命。”
王这样说:“侯、甸、男、卫的各位诸侯!现在我姬钊答复你们的教导。先君文王、武王很公平,仁厚慈爱,不滥施刑罚,致力实行中信,因而他们的光辉普照天下。还有象熊罴一样勇武的将士,忠贞不渝的大臣,安定治理我们的国家,因此,我们才被上帝加以任命。
“上天顺从先王的治理之道,把天下交给先王。先王于是命令分封诸侯,树立蕃卫,眷顾我们后代子孙。现在,我们几位伯父希望你们互相爱护顾念王室,继续如你们的祖先臣服于先王。虽然你们身在朝廷之外,你们的心不可不在王室,要辅助我得到吉祥,不要把羞辱留给我!”
众位大臣都听完了命令,互相作揖,快步走出。康王脱去吉服,返回居丧的侧室,穿上丧服。
参考资料
----------------------
毕命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毕命,指结束生命,多指横死。见《晋书·姚泓载记论》:“敦友弟以睦其亲,明赏罚以临其下,英髦尽节,爪牙毕命。”
中文名毕命拼 音bì mìng释 义绝命,死。亦指尽力效命。语 出《求自试表》
目录
1 基本资料
2 引证解释
3 尚书篇目
基本资料编辑
词目:毕命
拼音:bì mìng
注音:ㄅㄧˋ ㄇㄧㄥˋ
英文:die [1]
引证解释编辑
1.尽忠效命。
《艺文类聚》卷七引 汉 杜笃 《首阳山赋》:“ 昌 伏事而毕命,子忽遘其不祥,乃兴师於 牧野 ,遂干戈以代 商 ……余閇口而不食,并卒命於山傍。”《晋书·姚泓载记论》:“敦友弟以睦其亲,明赏罚以临其下,英髦尽节,爪牙毕命。”《旧唐书·太宗纪上》:“昔 萧王 推赤心置人腹中,并能毕命,今委任 敬德 ,又何疑也?” 宋 司马光《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一状》:“若失时不断,使天下之人有以议陛下之纯孝者,则臣虽欲毕命捐躯以报陛下,亦无及已。”
2. 绝命;丧生。
三国 魏 曹植《七启》:“故 田光 伏剑於北 燕 , 公叔 毕命於西 秦 。” 唐 李德裕 《阳给事》诗:“毕命在旗下,僵尸横道周。”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王子》:“生前凶暴残忍备至,死后为驴,几不免毕命屠刀,亦云惨极矣。”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二》:“在暗室中毕命于几个屠夫的手里,也一定比当众而死的更寂寞。”
3. 指老死,寿终。
唐 韩愈《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诗:“深思罢官去,毕命依松楸。”《云笈七签》卷八六:“ 仲产 知道,遁化神仙,七十不娶,毕命幽山。” [1]
尚书篇目编辑
《毕命》也是《尚书》当中的一篇
全文如下
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
惟十有二年,六月庚午,朏。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厘东郊。
王若曰:“呜呼!父师,惟文王、武王敷大德于天下,用克受殷命。惟周公左右先王,绥定厥家,毖殷顽民,迁于洛邑,密迩王室,式化厥训。既历三纪,世变风移,四方无虞,予一人以宁,道有升降,政由俗革,不臧厥臧,民罔攸劝。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罔不祗师言。嘉绩多于先王,予小子垂拱仰成。”
王曰:“呜呼!父师,今予祗命公以周公之事,往哉!旌别淑慝,表厥宅里,彰善瘅恶,树之风声。弗率训典,殊厥井疆,俾克畏慕。申画郊圻,慎固封守,以康四海。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商俗靡靡,利口惟贤,余风未殄,公其念哉!我闻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以荡陵德,实悖天道。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兹殷庶士,席宠惟旧,怙侈灭义,服美于人。骄淫矜侉,将由恶终。虽收放心,闲之惟艰。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惟德惟义,时乃大训。不由古训,于何其训。”
王曰:“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厎于道,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公其惟时成周,建无穷之基,亦有无穷之闻。子孙训其成式,惟乂。呜呼!罔曰弗克,惟既厥心;罔曰民寡,惟慎厥事。钦若先王成烈,以休于前政。”
参考资料
----------------------
君牙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君牙》,《尚书》篇名,属于《周书》。
君牙,人名,曾任周穆王时期大司徒一职。
作品名称君牙作品出处周书作 者周穆王(姬满)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白话译文
作品原文编辑
周穆王命君牙为周大司徒,作《君牙》。 王若曰:“呜呼!君牙,惟乃祖乃父,世笃忠贞,服劳王家,厥有成绩,纪于太常。惟予小子嗣守文、武、成、康遗绪,亦惟先正之臣,克左右乱四方。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今命尔予翼,作股肱心膂,缵乃旧服。无忝祖考,弘敷五典,式和民则。尔身克正,罔敢弗正,民心罔中,惟尔之中。夏暑雨,小民惟曰怨咨: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咨。厥惟艰哉!思其艰以图其易,民乃宁。呜呼!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尔惟敬明乃训,用奉若于先王,对扬文、武之光命,追配于前人。” 王若曰:“君牙,乃惟由先正旧典时式,民之治乱在兹。率乃祖考之攸行,昭乃辟之有乂。”
白话译文编辑
穆王这样说:“啊!君牙。你的祖父和你的父亲,世世纯厚忠正;服劳于王家,很有成绩,记录在画有日月的旗子上。我小子继守文、武、成、康的遗业,也想先王的臣子能够辅助我治理四方。任大才弱,我心里的忧虑危惧,就象踩着虎尾和走着春天的冰。
“现在我命令你辅助我,作我的心腹重臣。要继续你旧日的行事,不要累及你的祖考!普遍传布五常的教育,用为和谐人民的准则。你自身能正,人民不敢不正;民心没有标准,只考虑你的标准。夏天大热大雨,小民只是怨恨嗟叹;冬天大寒,小民也只是怨恨嗟叹。治民艰难呀!你要想到他们的艰难,因而谋求那些治理的办法,人民才会安宁。啊!光明呀!我们文王的谋略;相承呀!我们武王的功业。它可以启示佑助我们后人,使我们都依从正道而无邪缺。你当不懈地宣扬你的教训,以此恭顺于先王。你当报答颂扬文王、武王光明的教导,追求并美于前人。”
穆王这样说:“君牙!你当奉行先正的旧典善法,人民治乱的关键,就在这里。你当遵循你祖父的行为,赞助你君主的治道。”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7079次
编辑次数:12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温良恭俭让RYLZ(2019-07-05)
突出贡献榜
西渡滩创建版本
----------------------
摄命 [13]
----------------------
吕刑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吕刑》是记载法律原则、司法制度、赎刑的中国古书。
中文名吕刑使用年代西周分 类“轻典”、“中典”、“重典”记 载法律原则、司法制度、赎刑指导原则明德慎罚
目录
1 刑法概况
2 《吕刑》
▪ 考古证明
▪ 指导原则
▪ 名字由来
3 《尚书》吕刑
▪ 通行版
▪ 《史记》版
4 译文
▪ 通行版
▪ 《史记》版
5 制定年代
刑法概况编辑
西周初年即有刑法,分“轻典”、“中典”、“重典”,合称“三典”,用以维护其统治和社会安定。西周中期,阶级矛盾尖锐,周穆王命吕侯(亦称甫侯)制定《吕刑》,有墨、劓、剕、宫、大辟五刑,共三千条,有说是二千八百条,按刑种分类,计墨刑千条,劓刑千条,剕刑五百条,宫刑三百条,大辟二百条。虽然《吕刑》很可能没有三千条之多,但法网之密已可想而知。 [1]
《吕刑》编辑
《吕刑》是西周的法典,主要记述了其时的法律原则和详尽的赎刑及一般司法制度。西周统治者为了缓和社会的矛盾,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地位,接受了大臣吕侯的建议,废止了严酷的旧法,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作修刑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因为是吕侯主持修订,故称之为《吕刑》。《吕刑》原本今已失传。今文《尚书》中现存《吕刑》一篇,是吕侯制定法律后遗存的官方档案文献。而作为法典的《吕刑》,其原件已失传,但其有关内容由于《尚书·吕刑》篇得以保存下来。《吕刑》其内容共分三章合计三千条。 [2]
第一章概述制作《吕刑》的时代背景和理由。申述了历史经验,圣帝先王不得已而用刑,并且痛斥了苗民不用善化,“惟作五虐之刑,曰法”,肆虐群众,杀戮无辜。为解除民众的倒悬,不能不制定刑罚以惩恶。 [2]
第二章规定了刑罚内容和适用的原则和制度等。为《吕刑》的主体部分,详述了刑罚的内容和适用。从“告尔祥刑”到“安百姓”,说明制定刑罚的目的;从“何择”至“非及”,说明用刑的原则,重在选择合适的人掌;自“两造”至“天威”,着重讲办案的程序和制度;自“墨辟”至“三千”,讲疑赦准赎各刑的金额数目和刑种数量;自“上下比罪”至“有伦有要”,说明量刑原则、类比制度以及社会形势对量刑的影响;自“罚惩”至“其审克之”,是说明办案定罪的原则和用刑的目的;“从狱成而孚”到“有并两刑”,在说明结案手续和审批制度。 [2]
第三章在说明《吕刑》的意义和影响,申述公卿诸侯及其子孙均须遵奉不易。是训诫官属和后代恪守本刑。 [1]
《吕刑》本身可以说是就刑论刑,至于在什么情况下才适合于用刑,它却没有更具体的记载。恰恰相反,应当处刑的犯罪问题,在《周礼》中却规定较为详细。因此,研究奴隶制时代的刑法必须从他们的礼和刑这两个方面同时进行,才能把握住它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点。 [1]
但有种观点认为:这既不能看成是一部成文法典,也不能看成是此次法律改革的直接结果。而只是关于这次法律改革的历史记录。
在《尚书·吕刑》中,记载着触犯刑法的人可以上交一定财物而免除一定的刑罚。
考古证明
1975年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出土了一件西周中晚期青铜器——训匜,在其上铭文157字,记述了周王重臣伯阳父依据当时的刑法处理了一件案子,因诬告上级训,一位任牧牛的小官被判处鞭打1000、黥面、免职,也可按照当朝法典交金(铜)300鑀鞭打500处理。训最后收到了金制作了这件青铜器。整个事件用比较严格的诉讼程序,最后还要有结案书,说明当时的法律程序是相当完整的。
指导原则
《吕刑》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废止严酷的旧法,“作修刑辟”,制定了西周的这部重要法典。
名字由来
吕刑因由吕侯主持修订,故称之。
《尚书》吕刑编辑
通行版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
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王曰:“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越兹丽刑并制,罔差有辞。民兴胥渐,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诅盟。虐威庶戮,方告无辜于上。上帝监民,罔有馨香德,刑发闻惟腥。黄帝哀矜庶戮之不辜,报虐以威,遏绝苗民,无世在下。乃命重、黎,绝地天通,罔有降格。群后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无盖。
黄帝清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德威惟畏,德明惟明。乃命三后,恤功于民。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种,家殖嘉谷。三后成功,惟殷于民。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彝。典狱非讫于威,惟讫于富。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今尔何监?非时伯夷播刑之迪?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王曰:“呜呼!念之哉。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孙,皆听朕言,庶有格命。今尔罔不由慰曰勤,尔罔或戒不勤。天齐于民,俾我一日,非终惟终,在人。尔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虽畏勿畏,虽休勿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
王曰:“吁!来,有邦有土,告尔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孚,正于五刑。五刑不简,天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其罪惟均,其审克之!
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孚有众,惟貌有稽。无简不听,具严天威。墨辟疑赦,其罚百锾,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罪惟倍,阅实其罪。剕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六百锾,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锾,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
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罚惩非死,人极于病。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罔非在中。察辞于差,非従惟従。哀敬折狱,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其刑其罚,其审克之。狱成而孚,输而孚。其刑上备,有并两刑。”
王曰:“呜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有德惟刑。今天cho相民,作配在下。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狱货非宝,惟府辜功,报以庶尤。永畏惟罚,非天不中,惟人在命。天罚不极,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王曰:“呜呼!嗣孙,今往何监,非德?于民之中,尚明听之哉!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
《史记》版
诸侯有不睦者,甫侯言于王,作修刑辟。王曰:“吁,来!有国有土,告汝祥刑。在今尔安百姓,何择非其人,何敬非其刑,何居非其宜与?两造具备,师听五辞。五辞简信,正于五刑。五刑不简,正于五罚。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官狱内狱,阅实其罪,惟钧其过。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简信有众,惟讯有稽。无简不疑,共严天威。黥辟疑赦,其罚百率,阅实其罪。劓辟疑赦,其罚倍洒,阅实其罪。膑辟疑赦,其罚倍差,阅实其罪。宫辟疑赦,其罚五百率,阅实其罪。大辟疑赦,其罚千率,阅实其罪。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膑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命曰《甫刑》。
译文编辑
通行版
吕侯被命为卿时,穆王在位很久,军纪老了,还是广泛谋求制定刑法,来禁戒天下。
王说:“古代有遗训,蚩尤开始作乱,扩大到平民百姓。无不寇掠贼害,冒没不正,内外作乱,争夺窃盗,诈骗强取。苗民不遵守政令,就用刑罚来制服,制定了五种酷刑以为法律。杀害无罪的人,开始放肆使用劓、刖、椓、黥等刑罚。于是,施行杀戮,抛弃法制,不减免无罪的人。
“苗民互相欺诈,纷纷乱乱,没有中信,以致背叛誓约。受了虐刑和一些被侮辱的人都向上帝申告自己无罪,上帝考察苗民,没有芬芳的德政,刑法所发散的只有腥气。颛顼皇帝哀怜众多被害的人没有罪过,就用威罚处置施行虐刑的人,制止和消灭行虐的苗民,使他们没有后嗣留在世间。又命令重和黎,禁止地民和天神相互感通,神和民再不能升降来往了。高辛、尧、舜相继在下,都显用贤德的人,扶持常道,于是孤苦之人的苦情,没有壅蔽了。
“尧皇帝清楚地听到下民和孤寡对苗民的怨言。于是提拔贤人,贤人所惩罚的,人都畏服,贤人所尊重的,人都尊重。命令三位大臣慎重地为民服务。伯夷颁布法典,用刑律制服人民;大禹平治水土,负责名山大川,后稷教民播种,努力种植庄稼。三后成功了,就富足了老百姓。士师又用公正的刑罚制御百官,教导臣民敬重德行。
“尧皇帝恭敬在上,三位大臣努力治事在下,光照四方,没有人不勤行德政,所以能勉力于刑罪的公平,治理老百姓以扶持常道。主管刑罚的官,不是终于作威,而是终于仁厚。又敬、又戒,自身不说坏话。他们肩负上天仁爱的美德,自己造就了好命,所以配天在下享有禄位。”
王说:“啊!四方的诸侯们,你们不是做上天的治民官吗?现在,你们重视什么呢?难道不是这伯夷施行刑罚的道理吗?现在你们要用什么作为惩戒呢?就是苗民不详察狱事的施行,不选择善良的人,监察五刑的公正,就是任用虚张威势,掠夺财物的人,裁决五刑,乱罚无罪,上帝不加赦免,降灾给苗民,苗民对上帝的惩罚无话可说,于是断绝了他们的后嗣。”
王说:“啊!你们要记住这个教训啊!伯父、伯兄、仲叔、季弟以及年幼的子孙们,都听从我的话,或许会享有好命。如今你们没有人不喜欢慰劳说勤劳了,你们没有人制止自己不勤劳。上帝治理下民,暂时任用我们,不成与成,完全在人。你们可要恭敬地接受天命,来辅助我!虽然遇到可怕的事,不要害怕;虽然可以休息,也不要休息,希望慎用五刑,养成这三种德行。一人办了好事,万民都受益,国家的安宁就会长久了。
王说:“啊!来吧!诸侯国君和各位大臣,我告诉你们要善用刑法。如今你们安定百姓,要选择什么呢,不是吉人吗?要慎重什么呢,不正是刑罚吗?要考虑什么呢,不就是判断适宜吗?
“原告和被告都来齐了,法官就审查五刑的讼辞;如果讼辞核实可信,就用五刑来处理。如果用五刑处理不能核实,就用五罚来处理;如果用五罚处理也不可从,就用五过来处理。五过的弊端是:法官畏权势,报恩怨,谄媚内亲,索取贿赂,受人请求。发现上述弊端,法官的罪就与罪犯相同,你们必须详细察实啊!
“根据五刑定罪的疑案有赦免的,根据五罚定罪的疑案有赦免的,要详细察实啊!要从众人中核实验证,审理案件也要有共同办案的人。没有核实不能治罪,应当共同敬畏上天的威严。
“判处墨刑感到可疑,可以从轻处治,罚金一百锾,要核实其罪行。判处劓刑感到可疑,可以从轻处治,罚金二百锾,要核实其罪行。判处剕刑感到可疑,可以从轻处治,罚金五百锾,要核实其罪行。判处宫刑感到可疑,可以从轻处治,罚金六百锾,要核实其罪行。判处死刑感到可疑,可以从轻处治,罚金一千锾,要核实其罪行。墨罚的条目有一千,劓罚的条目有一千,剕罚的条目有五百,宫罚的条目有三百,死罪的刑罚,其条目有二百。五种刑罚的条目共有三千。
“要上下比较其罪行,不要错乱供辞,不要采取已经废除的法律,应当明察,应当依法,要核实啊!上刑宜于减轻,就减一等处治,下刑宜于加重,就加一等处治。各种刑罚的轻重允许有些灵活性。刑罚时轻时重,相同或不相同,都有它的条理和纲要。
“刑罚虽不置人死地,但受刑罚的人感到比重病还痛苦。不是巧辩的人审理案件,而是善良的人审理案件,就没有不公正合理的。从矛盾处考察供词,不服从的犯人也会服从。应当怀着哀怜的心情判决诉讼案件,明白地检查刑书,互相斟酌,都要以公正为标准。当刑当罚,要详细察实啊!要做到案件判定了,人们信服;改变判决,人们也信服。刑罚贵在慎重,有时也可以把两种罪行合并考虑,只罚一种。”
王说:“啊,谨慎啊!诸侯国君以及同姓官员们,对我的话要多多戒惧,我重视刑罚,有德于老百姓的也是刑罚。如今上天扶助老百姓,你们是在下面作天之配。应当明察一面之辞,老百姓的治理,无不在于公正地审理双方的诉讼词,不要对诉讼双方的诉词贪图私利啊!狱讼接受贿赂不是好事,那是获罪的事,我将以众人犯罪来论处这些人。永远可畏的是上天的惩罚,不是天道不公平,只是人们自己终结天命。上天的惩罚不加到他们身上,众民就不知有美好的政治在天下了。”
王说:“啊!子孙们,从今以后,我监察什么呢?难道不是行德吗?对于老百姓案情的判决,要明察啊!治理老百姓要运用刑罚,使无穷无尽的讼辞合于五刑,都能公正适当,就有福庆。你们接受治理我的好百姓,可要明察这种祥刑啊!”
《史记》版
诸侯有不亲睦的,甫侯向穆王报告,于是制定了刑法。穆王说:“喂,过来!各位有国家的诸侯和有采地的大臣,我告诉你们一种完善的刑法。现在你们安抚百姓,应该选择什么呢,不是贤德的人才吗?应该严肃对待什么呢,不是刑法吗?应该怎样处置各种事务,不是使用刑罚得当吗?原告和被告都到齐了,狱官通过观察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来审理案件。五种审讯的结果确凿无疑了,就按照墨、劓(yì,亦)、膑(bìn,殡)、宫、大辟五种刑的规定来判决。如果五刑不合造,就按照用钱赎罪的五种惩罚来判决。如果用五刑不合适,就按照五种过失来判决。按照五种过失来判决会产生弊病,这就是依仗官势,乘机报恩报怨,通过宫中受宠女子进行干预,行贿受贿,受人请托。遇有这类情况,即使是大官贵族,也要查清罪状,与犯罪的人一样判他们的罪。判五刑之罪如果有疑点,就减等按五罚处理;判五罚之罪如果有疑点,就减等按五过处理;一定要审核清楚。要在众人中加以核实,审讯的结果要与事实相符。没有确凿的证据的就不要怀疑,应当共同尊敬上天的声威,不要轻易用刑。要判刺面的墨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百两,但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一千二百两,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判挖掉膝盖骨的膑(bìn,殡)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两,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判破坏生殖机能的宫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六百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行。判杀头之刑大辟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千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证有罪,还应施行。五刑的条文,墨刑类有一千条,劓刑类有一千条,膑刑类有五百条,宫刑类有三百条,大辟类有二百条。这套刑法因为是甫侯提出来的,所以叫作《甫刑》。 [3]
制定年代编辑
正在西周法律史的研究中,《吕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欲论一代之制,必先辨其史料的真伪。因此,对《吕刑》制定年代及内容真伪的考证,实为研究西周法制不可缺少的一环。收于《十三经注疏》(阮元校勘本)中的《尚书正义》源于《孔传古文尚书》,这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尚书》最早版本,自宋人吴棫对其真伪提出质疑后,经几代学者考证,《孔传古文尚书》为伪书已成定论。然而,伪讬之中,却也有着真迹的存在,学界已断定《孔传古文尚书》中有三十三篇源于汉代伏生所传,《吕刑》即为其中之一。 [4]
词条图册
----------------------
文侯之命
----------------------
费誓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费(bì,ㄅㄧˋ)誓》,尚书篇名,亦作“肸誓”。费,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西北。鲁侯伯禽受封于鲁国,徐、夷等部落不服从命令,相继作乱,鲁侯伯禽前往征讨,作《费誓》。出自《尚书》。《史记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称作《肸誓》,内容少于通行版,应非全文。
本 名费誓别 名肸誓
目录
1 原文
▪ 通行版
▪ 《史记》版
2 翻译
▪ 通行版
▪ 《史记》版
3 《尚书》简介
原文编辑
通行版
鲁侯伯禽宅曲阜,徐、夷并兴,东郊不开。作《费誓》。 [1]
公曰:「嗟!人无哗,听命。徂兹淮夷、徐戎并兴。善敹乃甲胄,敿乃干,无敢不吊!备乃弓矢,锻乃戈矛,砺乃锋刃,无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马,杜乃擭,敜乃穽,无敢伤牿。牿之伤,汝则有常刑!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复之,我商赉汝。乃越逐不复,汝则有常刑!无敢寇攘,逾垣墙,窃马牛,诱臣妾,汝则有常刑!
甲戌,我惟征徐戎。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鲁人三郊三遂,峙乃桢干。甲戌,我惟筑,无敢不供;汝则有无馀刑,非杀。鲁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无敢不多;汝则有大刑!」 [2]
《史记》版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亦并兴反。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作肸誓,曰:“陈尔甲胄,无敢不善。无敢伤牿。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敬复之。无敢寇攘,逾墻垣。鲁人三郊三隧,峙尔刍茭、糗粮、桢榦,无敢不逮。我甲戌筑而征徐戎,无敢不及,有大刑。”
翻译编辑
通行版
公说:“喂!大家不要喧哗,听取我的命令。现今淮夷、徐戎同时起来作乱。好好缝缀你们的军服头盔,系连你们的盾牌,不许不好!准备你们的弓箭,锻炼你们的戈矛,磨利你们的锋刃,不许不好!“要大放圈中的牛马,掩盖你们捕兽的工具,填塞你们捕兽的陷阱,不要伤害牛马。伤害了牛马,你们就要受到常刑!
“牛马走失了,男女奴仆逃跑了,不许离开队伍去追赶!得到了的,要恭敬送还原主,我会赏赐你们。如果你们擅自离开队伍去追赶,或者不归还原主,你们就要受到常刑!不许抢夺掠取,跨过围墙,偷窃马牛,骗取别人的男女奴仆,这样,你们都要受到常刑!
“甲戌这天,我们征伐徐戎。准备你们的干粮,不许不到;不到,你们就要受到死刑!我们鲁国三郊三遂的人,要准备你们的筑墙工具。甲戌这天,我们要修筑营垒,不许不供给;如果不供给,你们将受到终身不释放的刑罚,只是不杀头。我们鲁国三郊三遂的人,要准备你们的生草料和干草料,不许不够;如果不够,你们就要受到死刑!”
《史记》版
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造反之事,淮夷、徐戎也一起兴兵造反。于是伯禽率军至肸(bì,必)邑讨伐之,写了《肸誓》,说:“准备你们的战甲头盔,必须良好。不许毁坏牛栏马圈。马牛走失,奴隶逃跑,军士不得擅离职守去追捕,他人之马牛奴隶跑到自己处要归还。不许劫略侵扰,不许入户盗窃。鲁国西、南、北三方近郊远郊之人,备办粮草桢干,不许缺少。甲戌日我军修筑工事征伐徐戎,不许届时不至,否则处以极刑。”
《尚书》简介编辑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现存版本中真伪参半。一般认为《今文尚书》中《周书》的《牧誓》到《吕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实史料,《文侯之命》、《费誓》和《秦誓》为春秋史料,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反而是战国编写的古史资料。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词条图册
----------------------
秦誓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秦誓”,是春秋时期秦穆公誓众之辞的简称,是我国国学元典《尚书》中的经典章节。
汉代流传的《尚书序》中说:“秦穆公伐郑,晋襄公率师败诸崤。还归,做《秦誓》。”(事载《左传》鲁僖公32年、33年)照《书序》说法,此篇作于秦穆公33年(公元前627年),被俘三帅归秦之后。
誓,是一种有约束性和有决断意义的语言。
作品名称《秦誓》作 者秦穆公创作年代汉作品出处《尚书》文学体裁国学元典创作时间627年 [1]
目录
1 作品原文
2 注释
3 注解研究
▪ 《尚书正义》
▪ 惟古之谋人
4 译文
5 内容引用
作品原文编辑
秦穆公
秦穆公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①。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②。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③。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犹询之黄发,则罔所愆④。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⑤。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⑥。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弗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⑦。人之有技,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⑧。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人之庆⑨。”
注释编辑
[注释] ①嗟,我士,听,无哗。予誓告汝群言之首:我要向你们发出誓言。士:这里是对听众的泛称,指全军将士与相关官员。誓告:严肃告诫。群言之首:所有纷纷议论中应该所取的首要意见、关键问题。
②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古语说:人们总是自以为是而大意失算。责备别人完全没困难,只是受人责备还能听谏如流,这可就太难太难啦。讫:终,竟。自若:自己顺着自个儿。若:顺。是:此,这个。多盘:多安于、都乐于。盘:放心取乐。这里指人们自乐时失去应有的戒备心态。
③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我这心里难受极了(指全军覆灭之事),这时间飞速地流逝着,似乎不再回头了(吃后悔药恐怕来不及了)。逾迈:跨越。这是引用古诗来“明志”。
④惟古之谋人,则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虽则云然,尚犹询之黄发,则罔所愆:那古道热肠的智谋之人,(我)会责备他不顾我的忌讳(竟敢顶撞我);而眼前的智谋之士,(我)便引为亲信了。(这不行,)我还是应该多多请教年长有智的人,那样就能少犯些过错、少一点遗憾。谋人:善于谋划的人。就:即,到。忌:忌讳。姑:轻意地。将:拿来,引来。亲:亲信。黄发:头发黄了的高年老者。愆:遗憾。
⑤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满头银发的忠良之士,尽管旅力不如人,我还是希望有这种人;雄赳赳的勇夫,即使射箭驾车都熟练,我还是不愿要这种人。至于那叽叽喳喳特会打小报告、吹顺耳风的人,总想让老实人改变主意。我还能再添这样的人在身边吗?我暗暗地思考着。谝言:易于迷惑人的话。俾:使。易辞:改换话语,改变主意。皇:同“惶”,惶论,哪里还说得到……,昧:昏暗。
⑥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倘若有这么一位耿介爽直的臣子,能干净利落地发表己见,即使没有其他长处,他的心地善良,我看还是得容纳他、亲近他。断断猗:干净利落、有断决的样子。休:美。
⑦人之有技,若已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人有一技,视如自己的;人有杰出才智圣德,内心仰慕他,简直就如同出自本人口中一般自然,这种人应该吸收。这样来保护我的子孙后代和广大民众,那也是件很有利的事啊。啻:简直就。容之:容纳它、接受它。职有利:主有利,代表有益。
⑧人之有技,冒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别人有长处,你嫉恨嫌恶它;别人很杰出,你疏远避开他,使其无法有成就,这是不能容人的表现。
⑨邦之杌陧,曰由一人;邦之荣怀,亦尚—人之庆:国家的动摇不安是由一人造成的,国家振兴发达,也会因敬重一人而带来吉祥。杌陧:摇荡不安。荣怀:光荣。一人:商周君主总爱自称“—人”、‘予一人’。句义为“国家安危系于一身”。
解读
《秦誓》是《尚书》中的最后一篇。汉代相传的《尚书序》说:“秦穆公伐郑,晋襄公率师败诸崤。还归,做《秦誓》。”(事载《左传》鲁僖公32年、33年)照《书序》说法,此篇作于秦穆公33年(公元前627年),被俘三帅归秦之后。但《史记·秦本纪》则说是秦穆公36年(公元前624年)大败晋师,“封崤中尸,为发丧,哭之三日,乃誓与军”中之辞。就文中语意看,以《书序》所说为合于实际。
《秦誓》,秦穆公誓众之辞的简称。誓,是一种有约束性和有决断意义的语言。此篇也出于史官记录。文辞扼要生动,语意恳切,含有自我儆戒之诚意。
注解研究编辑
《尚书正义》
尚书正义卷二十 秦誓第三十二 [1] :
崤之战
崤之战
秦穆公伐郑,遣三帅帅师往伐之。○事见鲁僖公三十三年。三帅,谓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帅,色类反,下注同。晋襄公帅师败诸崤,崤,晋要塞也。以其不假道,伐而败之,囚其三帅。○崤,户交反。塞,悉代反。假,工下反。还归,作《秦誓》。晋舍三帅,还归秦,穆公悔过作誓。
秦誓贪郑取败,悔而自誓。
[疏]“秦穆”至“秦誓”。正义曰:秦穆公使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帅帅师伐郑,未至郑而还。晋襄公帅师败之于崤山,囚其三帅。后晋舍三帅,得还归于秦。秦穆公自悔己过,誓戒群臣。史录其誓辞,作《秦誓》。传“遣三”至“伐之”。正义曰:《左传》僖三十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围郑,郑使烛之武说秦伯,秦伯窃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不可。”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伐郑。是“遣三帅帅师往伐之”事也。序言“穆公伐郑”,嫌似穆公亲行,故辨之耳。传“崤晋”至“三帅”。正义曰:杜预云:“肴在弘农渑池县西。”筑城守道谓之“塞”,言其要塞盗贼之路也。崤山险阨,是晋之要道关塞也。从秦向郑,路经晋之南境,于南河之南崤关而东适郑。《礼》征伐朝聘,过人之国,必遣使假道。晋以秦不假道,故伐之。《左传》僖三十二年,晋文公卒。三十三年,秦师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矫郑伯之命以牛十二犒师。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晋先轸请伐秦师。襄公在丧,墨缞绖。夏四月,败秦师于肴,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是襄公亲自帅师伐而败之,囚其三帅也。《春秋》之例,君将不言“帅师”,举其重者。此言“襄公帅师”,依实为文,非彼例也。又《春秋》经书此事云:“晋人及羑戎败秦师于肴。”实是晋侯而书“晋人”者,杜预云:“晋侯讳背丧用兵,通以贱者告也。”是言晋人告鲁,不言晋侯亲行,而云大夫将兵。大夫贱,不合书名氏,故称“人”也。直言败秦师于肴,不言秦之将帅之名,亦讳背丧用兵,故言辞略也。传“晋舍”至“作誓”。正义曰:《左传》又称,晋文公之夫人文嬴,秦女也,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是晋舍三帅而得还,秦穆公于是悔过作誓。序言“还归”,谓三帅还也,嫌穆公身还,故辨之。《公羊传》说此事云:“四马只轮无反者。”《左传》称秦伯“向师而哭”,则师亦少有还者, 公曰:“嗟!我士,听无哗。誓其群臣,通称士也。予誓告汝总言之首。总言之本要。古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言民之行己,尽用顺道,是多乐。称古人言,悔前不顺忠臣。乐音洛。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人之有非,以义责之,此无难也。若己有非,惟受人责,即改之如水流下,是惟艰哉。○俾,必尔反,下同。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言我心之忧,欲改过自新,如日月并行过,如不复云来,虽欲改悔,恐死及之,无所益。复,扶又反。
[疏]“公曰”至“云来”。正义曰:穆公自悔伐郑,召集群臣而告之。公曰:“咨嗟!我之朝廷之士,听我告于汝,无得喧哗。我誓告汝众言之首,诰汝以言中之最要者。古人有言曰:‘民之行己,尽用顺道。是多乐。’言顺善事,则身大乐也。见他有非理,以义责之,此无难也。惟己有非理,受人之责,即能改之,使如水之流下,此事是惟难哉!”言己已往之前不受人言,故自悔也。“今我心忧,欲自改过自新,但日月益为疾行,如似不复云来,恐己老死不得改悔也”。传“誓其”至“称士”○正义曰:“士”者,男子之大号,故群臣通称之。郑云:“誓其群臣,下及万民,独云士者,举中言之。”传“言民”至“忠臣”○正义曰:“讫”,尽也。“自”,用。“若”,顺。“盘”,乐也。尽用顺道则有福,有福则身乐,故云“是多乐”也。“称古人言”者,悔前不用古人之言,不顺忠臣之谋故也。昔汉明帝问东平王刘苍云:“在家何者为乐?”对曰:“为善最乐。”是其用顺道则多乐。传“言我”至“所益”。正义曰:“逾”,益。“迈”,行也。“员”即“云”也。言日月益为疾行,并皆过去,如似不复云来。畏其去而不复来,夜而不复明,言己年老,前途稍近,虽欲改悔,恐死及之,不得修改,身无所益也。王肃云:“年已衰老,恐命将终,日月遂往,若不云来,将不复见日月,虽欲改过,无所及益。自恨改过迟晚,深自咎责之辞。”
惟古之谋人
,则曰未就予忌。惟为我执古义之谋人,谓忠贤蹇叔等也,则曰未成我所欲,反忌之耳。○为,于伪反,下“为我谋”同。惟今之谋人,姑将以为亲。惟指今事为我所谋之人,我且将以为亲而用之。悔前违古从今,以取破败。
[疏]“惟古”至“为亲”○正义曰:此穆公自说己之前过。我欲伐郑之时,群臣共为谋计,惟为我执古义之谋人,我则曰未成我之所欲,反猜忌之。惟指今事为我所谋之人,我且将以为亲己而用之。悔前违古从今,自取破败也。其“古之谋人”,当谓忠贤之臣若蹇叔之等。“今之谋人”,劝穆公使伐郑者,盖谓杞子之类,国内亦当有此人。
“虽则云然,尚猷询兹黄发,则罔所愆。言前虽则有云然之过,今我庶几以道谋此黄发贤老,则行事无所过矣。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勇武番番之良士,虽众力已过老,我今庶几欲有此人而用之。○番音波。仡仡勇夫,射御不违,我尚不欲。仡仡壮勇之夫,虽射御不违,我庶几不欲用。自悔之至。○仡,许乞反。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辞,我皇多有之,昧昧我思之。惟察察便巧善为辨佞之言,使君子回心易辞,我前多有之,以我昧昧思之不明故也。○截,才节反。马云:“辞语截削省要也。”谝音辨,徐敷连反,又甫浅反,马本作偏,云:“少也,辞约损明,大辨佞之人。”易,羊石反。昧音妹。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伎,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如有束脩一介臣,断断猗然专一之臣,虽无他伎艺,其心休休焉乐善,其如是,则能有所容。言将任之。○介音界,马本作界,云:“一介,耿介,一心端悫者。”字又作个,音工佐反。断,丁乱反,又音短。猗,于绮反,又于宜反。技,其绮反,本亦作伎。他,本亦作它,吐何反。乐音洛。
[疏]“虽则”至“不欲”正义曰:言我前事虽则有云然之过,我今庶几以道谋此黄发贤老,受用其言,则行事无所过也。番番然勇武之善士,虽众力既过老,而谋计深长,我庶几欲有此人而用之。仡仡然壮勇之夫,虽射御不有违失,而智虑浅近,我庶几不欲用之。自悔往前用壮勇之计失也。“惟截截”至“有容”正义曰:惟察察然便巧善为辩佞之言,能使君子回心易辞。我前大多有之,昧昧然我思之不明故也。如有一心耿介之臣,断断守善猗然,虽无他技艺,而其心乐善休休焉,其如是,则能有所含容。如此者,我将任用之。悔前用巧佞之人,今将任宽容善士也。传“惟察”至“故也”○正义曰:“截截”犹“察察”,明辩便巧之意。“谝”犹辩也,由其便巧善为辩佞之言,使君子听之回心易辞。“皇”训大也,我前大多有之,谓杞子之等,及在国从己之人。以我昧昧而暗,思之不明,故有此辈在我侧也。传“如有”至“任之”正义曰:孔注《论语》,以“束脩”为“束带脩饰”,此亦当然。“一介”谓一心耿介。“断断”,守善之貌。“休休”,好善之意。如有束带脩饰,一心耿介,断断然守善猗然专一之臣,虽复无他技艺,休休焉好乐善道,其心行如是,则能有所含容。言得此人将任用之。“猗”者,足句之辞,不为义也。《礼记·太学》引此作“断断兮”,“猗”是“兮”之类,《诗》云“河水清且涟漪”是也。王肃云:“一介,耿介,一心端悫,断断守善之貌。无他技能,徒守善而已。休休,好善之貌。其如是,人能有所容忍小过,宽则得众。穆公疾技巧多端,故思断断无他技者。”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乐,善之至也。人之美圣,其心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心好之至也。是人必能容之。好,呼报反。啻,失豉反。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用此好技圣之人,安我子孙众人,亦主有利哉!言能兴国。
[疏]“人之”至“利哉”正义曰:此说大贤之行也。大贤之人,见人之有技,如似己自有之。见人之有美善通圣者,其心爱好之,不啻如自其口出。爱彼美圣,口必称扬而荐达之,其心爱之,又甚于口,言其爱之至也。是人于民必能含容之。用此爱好技圣之人,安我子孙众民,则我子孙众民亦主有利益哉!言其能兴邦也。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达。见人之有技艺,蔽冒疾害以恶之。人之美圣,而违背壅塞之,使不得上通。冒,莫报反。恶,乌路反。背音佩。壅,于勇反。塞,先得反。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冒疾之人,是不能容人用之,不能安我子孙众人,亦曰危殆哉!殆,唐在反。
[疏]“人之”至“殆哉”正义曰:此说大佞之行也。大佞之人,见人之有技,蔽冒疾害以恶之。见人之有美善通圣者,而违背壅塞之,使不达于在上。是人之不能含容人也。用此疾恶技圣之人,不能安我子孙众民,则我子孙众民亦曰危殆哉!言其必乱邦也。传“见人”至“上通”○正义曰:传以“冒”为覆冒之“冒”,谓蔽障掩盖之也。“疾”谓疾恶之,谓憎疾患害之也。见人之美善通圣而违背之,不从其言;壅塞之,使不得上通,皆是佞人害贤之行也。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杌陧,不安,言危也。一人所任用,国之倾危,曰由所任不用贤。杌,五骨反。陧,五结反,徐语折反。邦之荣怀,亦尚一人之庆。”国之光荣,为民所归,亦庶几其所任用贤之善也。穆公陈戒,背贤则危,用贤则荣,自誓改前过之意。
[疏]“邦之”至“之庆”○正义曰:既言贤佞行异,又言用之安否。邦之杌陧,危而不安,曰由所任一人之不贤也;邦之光荣,为民所归,亦庶几所任一人之有庆也。言国家用贤则荣,背贤则危,穆公自誓将改前过,用贤人者也。人者也。
译文编辑
公说:“啊!我的官员们,你们都听着,不要喧闹!我要向你们发表讲话,我要讲的话很多,现在就开始。
“古人有句名言说:人们都喜欢随心所欲,并以此为最大的快乐。但是如果就此责备别人,这并不是什么难事,要是因此被人责备却能够像流水一样欣然接受,这就非常困难了啊!’我内心顾虑重重,而且日复一日,可是日转月移,岁月不居,尽管我想改正错误,恐怕时间也不允许了。
“对于昔日的谋臣,我认为他们不能顺从我的心意,就憎恶他们;而对于今日的谋臣,由于他们曲意服从我的心意,我就一时糊涂,把他们视为亲信。虽然过去曾经这样,但是现在我要改弦易辙,打算就那些军国大计征询年高资深的老臣的意见,因为这样才能不犯错误。
“那些白发苍苍的善良老臣,体力已经衰竭,我还是能亲近他们。那些壮健英武的勇士,虽然箭不虚发,驾车娴熟,我并不怎么喜欢他,认为他们有勇而无谋。那些浅薄无知,善于花言巧语,使君子轻忽怠惰的人,我居然非常亲近他们!
“我心中暗暗思忖,如果有一名官员虽然对政务精诚专一,却没有别的本事,不过他心胸宽广,能够容人容物,别人有某种本领,他觉得就好像他自己的一样;别人才能出众,品德高尚,他打心眼里高兴,而且还在口头上加以称道。这样宽厚有容的人,任命他保障我的子孙永享王业,为黎民百姓造福,是很有利的啊!
“而别人有本领,他就嫉妒,而且厌恶;别人才能出众,品德高尚,他就竭力阻挠,不让君王知道。这样的人心胸狭窄,不能容人,任命他保障我的子孙永享王业,治理黎民百姓,是很危险的啊!
“国家的动乱不安,是君王一人的过错所致;国家的繁荣安宁,也是君王一人的善行导致的。”
内容引用编辑
《大学》中对《秦誓》的引用
朱熹
朱熹
朱熹版《大学》第十一章内容如下: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其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词条图册
----------------------
厚父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概述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厚父,战国中晚期竹简,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1]
厚父是一种文学体裁,为王与贤人厚父的问答。
目录
1 释文
2 择要简注
3 译文
4 古籍级别
释文编辑
王监桀迹,闻前文人之“恭”、“明德”。
王若曰:“厚父!我闻禹川,乃降之民,建夏邦。启惟後,帝亦弗恐启之经德少,命咎繇下,为之卿事,兹咸有神,能格于上,知天之威哉,闻民之若否,惟天,乃永保夏邑。再夏之哲王,乃严寅畏皇天上帝之命,朝夕肆祀,不盤于康,以庶民,惟政之恭,天则弗斁,永保夏邦。其在时,後王之飨国,肆祀三後,永叙在服。惟如台?”
厚父拜手,稽首,曰:“都,鲁,天子!古,天降下民,设万邦,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勤上帝。乱下民,之匿,王乃竭,失其命,弗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刑,颠覆厥德,沉湎于非彝,天乃弗若,乃坠厥命,亡厥邦。惟时下民鸿帝之子,感天,之臣民,乃沸,慎厥德,用叙在服。”
王曰:“钦之哉,厚父,惟时余经念!乃、高祖克宪皇天,之政功;乃虔秉厥德,作辟,事三後;肆汝其若龟筮之言,亦勿可专改。兹小人之德,惟如台?”
厚父曰:“於呼,天子!天命不可湛,斯民心难测。民式克恭心、敬畏,畏不祥,保教明德,慎肆祀,惟所役之司民启之。桀其亡,剠,乃弗畏不祥,亡施于民,亦惟祸之攸及,惟司民之所取。今民莫不曰余保教明德,亦‘鲜’、‘克’以诲。”
曰:“民心惟本,厥作惟叶。引其能元良于友,人乃恒淑厥心。若山厥高,若水厥深,如玉之在石,如丹之在朱,乃寔惟人。”
曰:“天监、司民。厥徵如有之,服于人。民式克、敬德,毋湛于酒。桀曰惟酒用肆祀,亦惟酒用康乐。”
曰:“酒非食,惟神之飨。桀亦惟酒用败威仪,亦惟酒用很狂。”
笔者认为,“王监桀迹,闻前人之‘恭’、‘明德’”句显系出自史官,篇首缺字可补为“惟王□祀”;“我闻禹”与“川”字中间缺字应含禹德与禹功两部分,可参照《尚书·大禹谟》[2]中帝舜对禹的评价补之。
择要简注编辑
1、“王”,商王太甲。
2、“桀”。《清华简(伍)》释文(以下简称《清华释文》)“王监劼”之“劼”,“吉”声;“启之民”之“民”字形不同于简文“民”,竖笔贯穿上下,同“桀”之右上。综合考虑,笔者释两简文皆为“桀”。
3、“厚父”,伊尹。“厚父”乃太甲对伊尹的尊称。
4、“再夏之哲王”,指中兴夏朝之少康。《清华释文》“在夏之哲王”之“在”,简文为“才”。
5、“勤上帝”,《清华释文》释为“助上帝”。从字形上看,笔者认为简文应为“勤”之异体字。
6、“之匿,王乃竭”,“之”、“王”皆为动词。
7、“弗用先哲王”之“用”,“因”义。
8、“沸”,兼文“弗”。“盛”、“向上”义。
9、“不祥”,“不祥之人”,恶人,奸邪之人。
10、“乃寔惟人”之“惟人”,“无私”、“利他”之意,即“爱人”。
11、“徵”,指刚、容、谦、让等德。
12、“很”,暴戾。《尚书·酒诰》:“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清华释文》释之为“恒”。
译文编辑
三、白话译文如下(含补字内容):
(太甲某年)王监夏桀之劣迹,闻前圣贤敬天、爱民之教。
太甲这样说:“厚父,我听说大禹(因勤、俭、不骄、不争,疏浚大)川而成为天子,开创了夏代。启即王位,上帝幷不担心启之义德不足,命皋陶再降而成为启的大臣,君臣配合而‘感神’,能敬天,畏天威,敬民意,顺天从事,遂长保夏邦平安。再兴夏朝之少康也敬天法祖,生活检点,不放纵,爱民勤政,天不厌之,故也长保夏邦安定。在那时,要是後来的夏王能不忘祭拜大禹、启、少康,就能永有天下——我的看法对吗?”
伊尹叠扣双手于胸前,低头为礼,说:“有的对,有的不是那样,天子!远古的时候,上天降下了百姓,设立万国,而能成为百姓万国之君、师,是因为其能配天。祸乱百姓,失德背道,就没人来朝拜,失去天命幷非是因为先圣祖不保佑子孙啊!孔甲以刑杀治国,胡作非为,天厌之,夏已注定终其命亡其国了。当时,天下只有汤敬天爱民,其势蒸蒸日上,重德,于是就被选为天子。”
太甲说:“厚父,您一心为国,时时都以我不离经叛道为念啊!您和我高祖克宪皇天,立德立功;您的德始终如一,作为重臣,辅佐了三代商王;您教导我的法言,哪怕一个字也不可擅改啊!现在百姓的德性,是什麽状态?”
伊尹说:“啊,天子!天命不可猜,此时的民心难测。天子要克己、敬天、谨慎,警惕奸邪之人,奉祖宗之成法而施德政,祭祀祖先,约束官吏。夏桀之亡,在于其为人暴虐,而亲近奸邪之类,不顾民生,民于灾祸中哀号无告,官吏还大肆搜刮。而当今之天下,都说我们遵循了先圣王的教导,施行德政,以自新、自制为教。”
伊尹说:“人心决定著人的行为。法圣贤,人就能常保纯善之心。刚、容若山高水深,谦、让若玉之在石丹之在朱,就能成为真正的仁者。”
伊尹说:“上天明察,为民立君师,有仁者之德,就能尊于人。天子要克己、重德,不可滥饮。夏桀用酒祭祀,也用酒来淫逸放纵。”
伊尹说:“酒不是人的食物,是供神的。夏桀滥用酒,败坏了祭祀的严肃性,也因为酗酒变得暴戾发疯。”
清华简整理者说:“(《厚父》)全文虽只有短短数百字,但内容丰富,文辞典雅,富于哲理,有多方面的、重要的研究价值。”[3]笔者认同此一判断。笔者还认为,伊尹乃道家人物,故对于研究者来说,在研究过程中,除以《尚书》中保存的《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德》等为参照外,若亦能以《周易》、《道德经》,或“四书”中专言修心、修身的《大学》、《中庸》等经典为参考,或于对《厚父》中相关思想的理解有益 [2] 。
古籍级别编辑
2020年10月30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1] [3]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林屋公子 文史作家,代表作《先秦古国志》
这件文物记录了夏朝历史,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夏朝不存在?
许宏先生也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其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宫城、城市主干道、青铜礼器群等,可以视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遗址姓夏还是姓商,或者先夏后商,都不影响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和发展,对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没有影响。
2019-06-3033阅读4509
参考资料
1.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对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推荐名单进行公示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引用日期2020-06-29]
2. 清华简《厚父》新释、简注、白话译文 .简帛网[引用日期2015-10-23]
3.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公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新闻网[引用日期2020-12-05]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林屋公子 文史作家,代表作《先秦古国志》
这件文物记录了夏朝历史,为什么还有人认为夏朝不存在?
许宏先生也认为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其中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宫城、城市主干道、青铜礼器群等,可以视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遗址姓夏还是姓商,或者先夏后商,都不影响中华文明独立起源和发展,对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没有影响。
V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7801次
编辑次数:11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w_ou(2021-01-28)
突出贡献榜
杨阳爱老婆 热词版本
autogd创建版本
1 释文
2 择要简注
3 译文
4 古籍级别
----------------------
[bǎo xùn]
保训 编辑 讨论1 上传视频
保训,汉语拼音 bǎo xùn,指护育教导。 [5]
《保训》,尚书类文章,属于《尚书》逸篇,出土于清华简,收录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篇 名保训出 土清华简收 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性 质尚书类文章内 容姬昌对姬发的遗言作 者姬昌创作年代商
目录
1 竹简情况
2 原文
3 释文
4 评论
5 汉语词汇
竹简情况编辑
这篇简文共有11支简,每支22至24个字,其中第2支简上半残失,还没有找到,不过篇文大体已经齐全。这些简的长度只有28.5厘米,是“清华简”中最早编排起来的一篇简书,并被命名为《保训》,现已收录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中西书局出版的《清华大学藏战国书简(壹)》一书中。
原文编辑
隹王五十年,不豫,王念日之多鬲,恐坠保训。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至□,病,述保训,令史书之。 [1] 王若曰:发,朕疾适甚,恐不汝及训。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钦哉,勿淫!昔舜久作小人,亲耕於鬲茅。恐,救中。自诣厥志,不讳於庶万眚之多欲,厥有施於上下远埶,乃易立埶诣,测阴阳之物,咸川不逆。舜既得中,言不易实变名,身兹备,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之德。帝尧嘉之,用受厥绪。於呼!祗之哉!昔微矵中於河,以复有易,有易伓厥罪。微亡害,乃追中於河。微寺弗忘,传贻子孙,至於成康,祗备不懈,用受大命。於呼!发,敬哉!朕闻兹不旧,命未有所延。今汝祗备毋懈,其有所由矣。不及尔身受大命,敬哉,毋淫!日不足,唯宿不羕。”
释文编辑
戊子自演水,己丑昧爽至□,病,述保训,令史书之。
急急忙忙从演水(即洵水,其地位於今陕西东南部的安康市旬阳县) [2] 启程,走了一天一夜,第二天天刚濛濛亮到达了□地,这裏距演水一天左右的路程,而距离岐丰一定还很远,文王觉得自己快支撑不住了,怕要到不了丰见不到太子发,所以口述遗训,让史官记录下来。 [1]
朕疾适甚,恐不女及训。
我病重会很快死去,来不及当面向你发口传“保训”。 [1]
昔前人传保,必受之以詷。今朕疾允病,恐弗念终,汝以箸受之。
前人“传保”都要面对面地讲,可现在我病得实在厉害,恐怕等不到见你最後一面了,所以你还是看我的书面遗言吧。 [1]
经过专家们反复讨论,《保训》简的释文大致内容是:周文王在位五十年的时候得了重病,他预感到自己将要离开人世,担心没有时间向其继承人传授宝训,戊子这一天,他自己洗了脸,第二天他把太子发(即后来的周武王)找来,对太子发说:
“我的病已经很严重了,担心没有时间对你加以训告。过去人们传承‘宝训’,一定要把它背诵下来。现在我病得这么重,你一定要把我说的话记下来。要恭敬做事,不要放纵自己。”
“以前舜出身于民间,亲自参加劳动,舜就去求取‘中’,能够自我省察,将事情做好。舜获得了‘中’后,更加努力,毫不懈怠。舜的行为得到了尧的赞赏,尧就把自己的君位传给了舜。”
评论编辑
李学勤认为,《保训》里所含的“中”的观念,或称中道,是《保训》全篇的中心,它与儒家后来所说的“中庸之道”有着内在的联系。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安徽大学中文系黄德宽教授认为,《保训》蕴含的思想关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中道”和“阴阳和谐”观念,这些观念都是长期影响中国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3]
汉语词汇编辑
保训,意为护育教导。 [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2)
参考资料
----------------------
封许之命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封许之命,战国中晚期竹简,汉文珍贵古籍,存藏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1]
清华简《封许之命》系周成王册封吕丁于许的公文,出自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 [2-3]
篇 名封许之命性 质分封文书宗主国周藩属国许制定年代西周初年
目录
1 简文
2 封国文书
3 典礼仪式
4 古籍级别
简文编辑
……越在天下,故天劝之亡斁,尚振厥德,膺受大命,骏尹四方。则惟汝吕丁,肇牵文王,毖光厥烈。
武王司明刑,厘厥猷,祗事上帝,桓桓丕敬,严将天命。亦惟汝吕丁,扞辅武王,攼敦殷受,咸成商邑。
……,命汝侯于许。汝惟臧耆尔猷,虔恤王家,简乂四方不𢦚,以勤余一人。
锡汝苍珪、秬鬯一卣。路车、璁衡、玉轸、鸾铃、素旂,朱𨊻䡇。马四匹,攸勒、氍毡、罗缨、钩膺、豹弁、匿。
赠尔荐彝、盏□、燧珧,龙𩰳、琏、鑵、钲、㠻、勺、盘、鉴、蓥、𠁁、舟、禁、鼎、簋、觥、䤾。恪!
王曰:“於呼,丁,戒哉!余既监于殷之不若,稚童兹忧,靡念非常,汝亦惟就章尔虑,祗敬尔猷,以永厚周邦,勿废朕命,经嗣世享。”
封国文书编辑
《封许之命》是周王朝分封许国的文书。受封的许国第一代国君,名为“吕丁”,即吕氏名丁。许是周代重要诸侯国之一,其始封过程,典籍没有详细记载,只有许慎在《说文·叙》中说:“吕叔作藩,俾侯于许”,同书“鄦(许)”字下说:“炎帝、太岳之胤,甫侯所封。”甫就是姜姓吕国。《左传》隐公十一年《正义》引杜预的话说,许国“与齐同祖,尧四岳伯夷之后也。周武王封其苗裔文叔于许。”简文的吕丁应该即是这个许文叔,不过他的封国并没有武王时期那么早。
典礼仪式编辑
据《封许之命》,吕丁在周文王时已经任职,“司明刑”即法律,随后又“扞辅武王”,参预了伐纣的战事,立有大功。因此,他的封许,肯定是在成王时期。
封许的典礼是很隆重的。成王的赏赐有苍珪、秬鬯(祭祀用的香酒)、路车和四匹马。后者与《诗·崧高》所咏周宣王封申国,赐以“路车乘马”相同,体现出周礼的一贯性。
值得注意的是,周成王还赠赐吕丁一套“荐彝”,也就是祭祀用的礼器。器物名称较多,容易释定的有鼎、簋、盘、鉴等等,大都是青铜器。大家知道,《书序》说:“武王既胜殷,邦诸侯,班(颁)宗彝,作分器。”看来周朝封国有分赐战胜俘获器物的传统,成王封许正是这样做的。近年在考古工作中,屡次发现西周早期墓葬内随葬若干商人的青铜器,不久前报道的宝鸡石鼓山3、4号墓,随州叶家山的曾国大墓,都是明显的例子。 [2]
古籍级别编辑
2020年10月30日,入选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1] [4]
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概述图册
概述图册(1)
参考资料
----------------------
程寤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程寤》的大意为太姒梦见商朝朝廷中长满荆棘,而周武王取周人之树种于商廷,预示周朝将要替代商朝。《程寤》是《逸周书》中的篇目,在宋朝以后即已失传,这次是重新面世。
篇 名程寤别 名程寤第十三、程寤二十三、程寤弟二十三作 者谋父记 载《逸周书》卷二、全书第十三篇传世情况全文未传世,散见于引文创作年代商
目录
1 简介
2 简文
▪ 隶定
▪ 转写补全
简介编辑
《逸周书》相传是孔子编《尚书》时所没有收进去的一些文献,先秦时期的学者也把其中的许多篇章等同于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尚书》。由于该书千百年以来未能得到很好的整理,造成了许多的文字错误,影响了学者们对它的利用。直到20世纪以后,随着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学者们将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与《逸周书》许多篇章对读,才证明了它的重要性。
在这批“清华简”中,《程寤》、《皇门》、《祭公之顾命》都相当完整,可以对传世本中的许多地方起到订正和补充的作用,将会对《逸周书》的研究有重大推动。
简文编辑
隶定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隹王元祀贞月旣生魄,大姒梦见商廷隹棶,廼小子发取周廷杍梪于氒𨳿,化为松柏棫柞。寤敬,告王﹦弗敢占,诏大子发,卑霝名凶,𢼆。祝𢗹𢼆王,𠳄率𢼆大姒,宗丁𢼆大子发。敝告宗方𡉣禝,𢗹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承,占于明堂。王及大子发并拜吉梦,受商命于皇上帝。兴,曰:“发,女敬圣吉梦,朋棶𣀓杍﹦松﹦柏副,棫㯱柞﹦,化为雘。於呼,可敬非朋?可戒非商?何甬非梪﹦因欲,不违𦬁。女天降疾,旨味旣甬,不可药,𠱾不远。隹商戚才周﹦戚才商,睾用周果、悫、不忍,妥用多福。惟梓敝,不义𨑙于商。俾行量亡乏,明明在向,隹容内棶,意欲隹柏。梦,徒庶言‘逢中又勿。’亡秋明武威,如棫柞亡根。呜呼,敬哉!朕𦖞周长不弍,务亡勿甬,不惎,思卑柔和顺,生民不灾,怀允。呜呼!可监非时?可务非和?可𥚸非彣?何保非道?何爱非身?何力非人?人谋强,不可以藏。後戒,後戒,人用汝谋,爱日不足。” [1]
转写补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书影
隹王元祀正月旣生魄,太姒梦见商廷惟棘,乃小子发取周廷梓树于厥外,化为松柏棫柞。寤惊,告王。王弗敢占,诏太子发,俾灵名凶,祓。祝忻祓王,巫率祓太姒,宗丁祓太子发,币告宗祊社稷,忻于六末山川,攻于商神,望,烝,占于明堂。王及太子发并拜吉梦,受商命于皇上帝。兴,曰:“发,汝敬听吉梦,朋棘𣀓梓松,梓松柏副,棫覆柞柞,化为雘。呜呼,何警非朋,何戒非商?何用非树,树因欲,不违材。如天降疾,旨味旣用,不可药,时不远。惟商戚在周,周戚在商,择用周果、悫、不忍,绥用多福。惟梓敝,不义泛于商。俾衡量亡乏,明明在向,惟容纳棘,抑欲惟柏。梦,徒庶言‘逢中有物。’ [2] 亡秋明武威,如棫柞无根。呜呼,敬哉!朕闻周长不贰,务亡勿用,不惎,思卑柔和顺,生民不灾,怀允。呜呼!何监非时?何务非和?何畏非文?何保非道?何爱非身?何力非人?人谋强,不可以藏。後戒,後戒,人用汝谋,爱日不足。” [3]
百度百科内容由网友共同编辑,如您发现自己的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使用本人词条编辑服务(免费)参与修正。立即前往>>
参考资料
1.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海市打浦路四四三号荣科大厦十七楼(邮编:二〇〇〇二三):中西书局,二〇一〇年十二月第一版:一三六
2. 王宁:清华简《程寤》释字三则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8-05-18[引用日期2019-06-26]
3.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读书会:清华简《程寤》简序调整一则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2011-01-05[引用日期2019-06-26]
程寤的概述图
百科往期回顾
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8989次
编辑次数:5次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CXFF1999(2019-07-22)
突出贡献榜
侬浓创建版本
1 简介
2 简文
2.1 隶定
2.2 转写补全
----------------------
皇门
----------------------
祭公之顾命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祭公之顾命》原属先秦《书》,进而论及以《祭公》等为代表的《逸周书》并非“仲尼删《书》之余”,而是秦以后新编《尚书》之余;它们许多本来就是先秦《尚书》里的一部分。李学勤先生说郭店楚墓竹简出土,让我们真正看见了古文经,吕绍纲在《〈郭店楚墓竹简〉辨疑两题》中分析了《缁衣》征引的《咸有一德》、《君牙》、《君陈》三篇4条古文《尚书》,认为“阎若璩的结论从此不是那么板上钉钉,不可以讨论了”,“李学勤先生说真古文面世,意义重大,其蕴义即在于此”。
篇 名祭公之顾命著 录《逸周书·卷八》、全书第六十篇简 称祭公别 名葉公之顧命、祭公之𪟊命
内容节选
王若曰:“祖祭公,哀余小子,昧其在位,旻天疾威,余多时叚惩。我闻祖不豫有迟,余惟时来见,不淑疾
《厚父》简文
《厚父》简文
甚,余畏天之作威。公其告我懿德。”祭公拜手稽首,曰:“天子,谋父朕疾惟不瘳。朕身尚在兹,朕魂在朕辟昭王之所,无图不知命。”王曰:“呜呼,公,朕之皇祖周文王、烈祖武王,宅下国,作治 [1] 周邦。惟时皇上帝度其心,享其明德,付弼四方,用膺受天之命,敷闻在下。我亦惟有若祖周公暨祖召公,兹迪袭学於文武之曼德,克夹绍成康,用毕成大商。我亦惟有若祖祭公,修和周邦,保乂王家。”王曰:“公称丕显德,以余小子扬文武之烈,扬成、康、昭主之烈。”王曰:“呜呼,公,汝念哉!逊措乃心,尽付弼余一人。”公懋拜手稽首,曰:“允哉!”乃召毕桓、井利、毛班,曰:“三公,谋父朕疾惟不瘳,敢告天子,皇天改大邦殷之命,惟周文王受之,惟武王大败之,成厥功。惟天奠我文王之志,董之用威,亦尚宽壮厥心,康受亦式用休,亦美懋绥心,敬恭之。惟文武中大命,戡厥敌。”公曰:“天子、三公,我亦上下譬於文武之受命,皇启方邦,丕惟周之旁,丕惟後稷之受命是永厚。惟我後嗣,旁建宗子,丕惟周之厚屏。呜呼,天子,监於夏商之旣败,丕则无遗後,至於万億年,万億年参叙之。旣沁,乃有履宗,丕惟文武之由。”公曰:“呜呼,天子,丕则寅言哉。汝毋以戾兹辠辜无时远大邦,汝毋以嬖御疾尔庄後,汝毋以小谋败大作,汝毋以嬖士疾大夫、卿、吏 [2] ,汝毋各家相而室,然莫恤其外。其皆自时中乂万邦。”公曰:“呜呼,天子、三公,汝念哉。汝毋泯泯芬芬,厚颜忍耻,时惟大不淑哉。”曰:“三公,敷,求先王之恭明德;刑四方,克中尔罚。昔在先王,我亦不以我辟陷於难,弗失於政,我亦惟以没我世。”公曰:“天子、三公,余惟弗起朕疾,汝其敬哉。兹皆保胥一人,康兹之 [3] ,蠥服之,然毋怿绝 [3] ,维我周有常刑。”王拜稽首誉言,乃出。
参考资料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