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6, 2019

Zhu fu xian zun 回天大道

A tiny doctrines books cabinet in chinese

A tiny doctrines books cabinet in chinese

Zhu fu xian zun

Hoi thien dai dao

回 天 大 道

hui tian da dao

佛仙

Zhu zun fu xian

佛仙




佛仙
Zhu zun fu xian
佛仙

---------------------                  
天后師尊傳略 
天后師尊傳略
Thiên hậu sư tôn truyền lược. 
Tian hou shi zun chuan lue. 
audio.js

---------------------                  
師尊楊筠松傳略 
師尊楊筠松傳略
Shi zun Yang Yun Song chuan lue. 
Sư tôn Dương Quân Tùng truyện lược.   

---------------------                  
師尊柳春芳傳略
師尊柳春芳傳略
Shi zun Liu Chun Fang chuan lue. 
Sư tôn Liễu Xuân Phương truyện lược. 

---------------------                  
師尊濟公略傳
師尊濟公略傳
Shi zun Ji Gong lue chuan. 
Sư tôn Tế Công lược truyện  

---------------------                  
師尊玄天上帝
師尊玄天上帝
shi zun Xuan Tian Shang Di. 
Sư tôn Huyền Thiên Thượng Đế.  

---------------------                  
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
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
Xuan min Gao Shang Di Yu Huang da tian zun. 
Huyền mân Cao Thượng Đế Ngọc Hoàng đại thiên tôn. 

---------------------                  
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
Xuan min Gao Shang Di Yu Huang da tian zun. 
Huyền mân Cao Thượng Đế Ngọc Hoàng đại thiên tôn. 

---------------------                  
白雲道長張玄同師尊傳略
Bai yun dao zhang zhang xuan tong shi zun chuan lüe. 
白雲道長張玄同師尊傳略
Bạch vân đạo trưởng Trương Huyền Đồng sư tôn truyện lược.   

---------------------                  
德師福德正神
德師福德正神
De shi fu de zheng shen.
Đức sư Phước Đức chánh thần.  

---------------------                  
竭忠王關平少帝傳略
竭忠王關平少帝傳略
Jie zhong wang Guan Ping shao di chuan lue. 
Kiệt trung vương Quan Bình thiếu đế truyện lược.  

---------------------                  
諸佛仙尊誕辰表
諸佛仙尊誕辰表
Zhu fu xian zun dan chen biao. 
Chư phật tiên tôn đản thần biểu.  

---------------                 
基督教耶穌教主傳略
基督教耶穌教主傳略
Ji du jiao Ye Su jiao zhu chuan lue. 
Cơ đốc giáo Gia Tô giáo chủ truyện lược. 

---------------                 
回教謨罕默德教主傳略
回教謨罕默德教主傳略
Hui jiao Mo Han Mo De jiao zhu chuan lue. 
Hồi giáo Mô Hãn Mặc Đức giáo chủ truyện lược. 

---------------                 
藥王孫思邈師尊傳略
藥王孫思邈師尊傳略
Yao wang Sun Si Miao shi zun chuan lue. 
Dược vương Tôn Tư Mạc sư tôn truyện lược. 

---------------------                  
師尊吳夢吾傳略
師尊吳夢吾傳略
Shi zun Wu Meng Wu chuan lue. 
Sư tôn Ngô Mộng Ngô truyện lược. 

---------------------                  
師尊何野雲傳略
師尊何野雲傳略
Shi zun He Ye Yun chuan lüe. 
Sư tôn Hà Dã Vân truyền lược. 

---------------------                  
宋大峰祖師傳略
宋大峰祖師傳略
Song Da Feng zu shi chuan lue
Tống Đại Phong tổ sư truyền lược 

---------------------                  
八仙曹國舅師尊史略
八仙曹國舅師尊史略
ba xian Cao Quo Jiu shi zun shi lue. 
bát tiên Tào Quốc Cữu sư tôn sử lược.  

---------------------                  
八仙師尊韓湘子傳略
八仙師尊韓湘子傳略
ba xian shi zun Han Xiang Zi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Hàn Tương Tử truyện lược. 
---------------------                  
八仙純陽帝君李洞賓傳略
八仙純陽帝君李洞賓傳略
ba xian chun yang di jun Li Dong Bin chuan lue. 
bát tiên thuần dương đế quân Lý Đỗng Tân truyện lược. 

---------------------                  
八仙師尊正陽帝君鍾離權傳略
八仙師尊正陽帝君鍾離權傳略
Ba xian shi zun zheng yang di jun Zhong Li Quan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chánh dương đế quân Chung Ly Quyền truyện lược.  

---------------------                  
八仙師尊張果老傳略
八仙師尊張果老傳略
Ba xian shi zun Zhang Quo Lao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Trương Quả Lão truyện lược.  

---------------------                  
八仙師尊凝陽帝君李道明傳略
八仙師尊凝陽帝君李道明傳略
ba xian shi zun ning yang di jun Li Dao Ming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ngưng dương đế quân Lý Đạo Minh truyện lược 

---------------------                  
八仙師尊 藍采和傳略
八仙師尊 藍采和傳略
ba xian shi zun Lan Cai He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Lam Thái Hoà truyện lược.  

---------------------                  
八仙何玉瓊師尊史略
八仙何玉瓊師尊史略
ba xian He Yu Qiong shi zun shi lue. 
bát tiên Hà Ngọc Quỳnh sư tôn sử lược.    

---------------------                  
五教 - 釋迦牟尼佛傳略 
五教 - 釋迦牟尼佛傳略
wu jiao - Shi Jia Mou Ni Fu chuan lue. 
ngũ giáo - Thích Ca Mâu Ni Phật truyền lược. 

---------------------                  
五教-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傳略
五教-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傳略
wu jiao - Da cheng zhi sheng xian shi Kong Fu Zi chuan lue. 
ngũ giáo - Đại thành chí thánh tiên sư Khổng Phu Tử truyện lược.  

---------------------                  
五教-耶稣基督傳略
五教-耶稣基督傳略
wu jiao - Ye Su ji du chuan lue. 
ngũ giáo - Gia Tô cơ đốc truyện lược. 

---------------------                  
五教-太上老君老子略傳
五教-太上老君老子略傳
wu jiao - tai shang lao jun Lao Zi lue chuan
ngũ giáo - thái thượng lão quân Lão Tử lược truyện 

---------------------                  
五教-先知穆罕默德略傳
五教-先知穆罕默德略傳
wu jiao - xian zhi Mu Han Mo De lue chuan. 
ngũ giáo - tiên tri Mục Hãn Mặc Đức lược truyện. 
(Đức giáo chủ Hồi giáo Mohammed Allah) 








---------------------                  
天后媽祖史跡 

媽祖史跡 

---------------------                  
媽祖史跡 

天后媽祖史跡 

媽祖的故事! 原來是這樣, 全台灣才都在瘋媽祖 
媽祖 
大甲鎮瀾宮 
北港朝天宮 
澎湖天后宮
時間:2019-04-18 16:25
新聞引據: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媽祖一開始是「海上女神」,可是來到台灣之後,任務愈來愈繁忙,幾乎成為「全能女神」。圖/媽祖遶境畫面簡慶南提供
一手三枝香 枝枝有神明
拜託媽祖婆啊 伊著保庇
平安到淡水

咱的祖先伊 伊唐山過台灣
開山佮造路啊 鹿港到艋舺
—陳明章《唐山過台灣》

民間信仰代代相傳,「媽祖」就是所有信徒的「母親」。漢人傳統觀念「嚴父慈母」也反映在信仰體系,男性神祇「神威難測」,女性神祇「慈祥和善」。父權社會男尊女卑,男神數目成百上千,女神卻屈指可數,「媽祖」能化約成台灣人最主流的信仰也不難理解。

媽祖被奉為「海上女神」,其實一開始只是福建沿海地帶漁民的守護神。在明末清初的「海神」代表是玄天上帝及水仙尊王,漢人大量移民來台之後,感念媽祖庇佑平安渡過黑水溝,才逐漸成為台灣人心目中的海神;而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落地生根之後,媽祖的「轄區」則從海上移至陸地,「任務」也愈加繁忙,不但疾病困苦要求祂,農田缺水也拜託祂……移祀台灣,媽祖幾乎成為「全能女神」。

台灣俗諺「三月瘋媽祖」,可視為台灣的感恩節。全台各地在農曆三月迎請媽祖,就是感謝祂在過去及現在對台灣人的保佑,也祈望祂能在未來繼續看顧這塊土地上的子民。三月媽祖慶典的最高峰當然是廿三日聖母誕辰,舊曆三年一閏,閏月之後的三月與新曆五月相重疊,廿三日這一天就會在母親節前夕,而百年來媽祖生和母親節有五次在同一日。


北港媽祖遶境經過之處,萬人空巷,炮陣如雷。圖/簡慶南提供


大甲鎮瀾宮的媽祖。圖/大甲鎮瀾宮神轎班提供

絕大多數的台灣民間信仰皆是在明鄭及清治時期,隨著漢人移民渡海來台。這些信仰均有濃重的原鄉色彩,如泉州三邑人的龍山寺、同安人的保生大帝、安溪人的清水祖師、漳州人的開漳聖王、粵籍移民的三山國王…;然而媽祖卻是跨越族群與地域,成為漢人移民在台灣最主要的信仰。

為何媽祖信仰會成為多數台灣人的最愛?早期與官方推崇有關。自台灣納入清朝版圖,朝廷不斷加封,由天妃至天后,列入官方春秋祀典,還蔭及先人(父母受封為公及夫人)與部將(千里眼、順風耳封為金柳將軍);在日治前期,統治者也格外禮遇,兩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及石塚英藏皆曾至當時媽祖信仰的總本山北港朝天宮獻匾。1925年日人中治稔郎融合媽祖信仰與日本神道教,從湄洲迎來媽祖神像,在台北士林街創立「天母教」(現今天母地名的由來)。

海上遇險 信眾該呼「媽祖」而非稱「天妃」

在「君權神授」的封建帝制甚至殖民時期,民間信仰的合法性(神權)來自「君授」,非經官方褒封或許可而私祀,將流於「淫祠」而遭禁絕。漢人的媽祖信仰從宋朝的夫人、妃,元、明升為天妃,到清代則升至與皇帝同級的天后;然而民間仍嫌不足,穿鑿附會出更高的封號「天上聖母」,近年不少學者考證歷代文獻,均確認官方不曾出現此一封號。

相較於「帝王」配偶的「后妃」封號,「聖母」更覺親切,但聖母猶在「天上」,民間有更通俗的暱稱:「媽祖」或「媽祖婆」。若是林家後人,因「姑姪同姓」則稱為「姑仔」、「姑婆」或「姑婆祖」。「媽祖」一詞由來,眾說紛耘,只要懂得台語(閩南語)便不難理解,母親稱「阿母」、祖母稱「阿媽」、曾祖母稱「阿祖」(四代以上面稱不分男女)。從字義上來解釋,「媽祖」等於是女性直系祖先。至於「婆」字在親屬稱謂與「祖母」同輩,如姨婆、妗婆。


日治時期的澎湖天后宮。圖/wiki, 公有領域 

清朝著名史學家趙翼曾在《陔餘叢考》寫下一則有趣的媽祖傳說:「台灣往來,神跡尤著。土人呼神為『媽祖』。倘遇風浪危急,呼『媽祖』,則神披髮而來,其效立應;若呼『天妃』,則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時刻。」稱「媽祖」,祂不施脂粉立即救人;若稱「天妃」,媽祖要盛裝打扮,恐怕會延誤時間。所以海上遇上風浪,信眾皆呼「媽祖」,不敢稱「天妃」。

「母親的名叫媽祖」宛如尊敬自己慈悲親切的母親

天妃、天后及媽祖、媽祖婆的官民二元稱號,也反映在廟宇建築。由於朝廷褒封諭祭,官方統一稱為「天妃廟」或「天后宮」,儘管不少媽祖廟後來自取「宮名」(如北港朝天宮、松山慈祐宮),但在官方文書上仍稱「天后宮」。至於民間則一律叫做「媽祖宮」或「媽祖廟」,早期也有人將「媽祖宮」簡稱「媽宮」,澎湖馬公市的地名就是由「媽宮」同音轉為「馬公」。

有一首由貨車司機王文德作詞、蔡振南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母親的名叫台灣》,在1990年代初期的台灣民間傳唱一時,幾百年來在台灣民間信仰當中,「母親的名叫媽祖」。信徒崇拜低眉和藹的媽祖,宛如尊敬自己慈悲親切的母親。在國族認同混淆的台灣社會,許多統派人士常以「中國神」來質疑獨派的媽祖信徒,其實這種論調不堪一擊,所謂「上帝歸上帝,凱撒歸凱撒」神聖與世俗各有各的國度。


2007年新港奉天宮媽祖出巡聯合國。圖/蔡育豪

原鄉媽祖香火奄奄一息 渡海護持台灣成為全能女神

真要論及媽祖國籍,祂的先人是閩國遺民,公元960年出生時福建莆田已由南唐統治,虛歲16那年,祂又變成宋國人。1912年後,媽祖成為「中國神」(中華民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原鄉媽祖香火卻因歷年戰亂及意識型態幾乎奄奄一息,幸好渡台後已土著化成為「台灣神」,雖經日治晚期皇民化運動及國民黨早期限制,但數百年來香火綿延不絕、四時祭祀不輟,讓天上聖母永享「千秋」!

威權解體後的民主台灣,媽祖信仰更為蓬勃發展,連政客都得靠近媽祖來拉攏選票,不少被稱為「媽祖婆」的女性政治人物也引以為榮。而台灣的媽祖熱潮,也影響到對岸共產政權,開始祭出「宗教統戰」法寶,逐漸放寬對傳統信仰的壓制,召喚台灣宮廟及信徒「返鄉謁祖」,甚至還拱媽祖為「海上和平女神」。

太平洋戰爭時期,台灣不少地方皆有媽祖以裙擺攔砲彈的傳說,這應該是人們逃過一劫後的想像誇大之詞。「天助自助者」,我們當然不能期待中共冊封的「和平女神」去攔阻對方發射過來的飛彈,只能祈禱媽祖能像母親一樣,永遠呵護這座美麗寶島與這片自由樂土。


紙風車劇團總監李永豐雙手捧著新港媽祖,難掩喜悅神情。圖/蔡育豪


2007年新港奉天宮媽祖出巡聯合國。圖/蔡育豪


同安寮十二庄迎請媽祖遶境賜福。圖/Afajacky, wiki, cc 4.0

(本文轉載自民報/黃國洲)



------------------          
柔佛士古来天后宫~天后圣母妈袓史迹
Nhu phật sĩ cổ lai thiên hậu cung ~ Thiên hậu thánh mẫu tổ sử tích.  
Rou fu shi gu lai tian hou gong ~ Tian hou sheng mu ma ju shi ji. 
媽祖史跡

天后媽祖史跡
媽祖史跡
天后媽祖史跡


点击此柔佛士古来天后宫 (Johor Skudai Tien Hiew Kiong) 以阅览更多庙的照片与资料。 

妈袓(天后),原名林默娘(公元九六〇——九八七年),是一千多年前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湾畔的一位民间女子,相传她聪明、勇敢、善良,有预知气象变化、驱邪治病和泅水航海的本领,又常在惊涛骇浪中救助遇难船舶,极受远近人们的敬重和爱戴,被尊为「龙女」、「神姑」。宋雍熙四年(公元九八七年)重阳节,林默娘登上湄洲峰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人们传说她在这一天「升天」成了神仙,就在她升化的地方建祠奉祀,称为「通贤神女」。

北宋时期,湄洲湾一带的海上贸易十分兴旺,航海者终年浮家泛宅,随时都可能遇到海难。妈袓飞渡大海抢险救难的事迹,使她逐渐成为当地船户的海上保护神。传说当时有一位出国贸易的商人三宝,启航前曾到神女祠拜祷立愿,三年的海上往来,不但化险为夷,且获巨利而归,於是捐金重建庙宇;宋仁宗天圣年间(公元一〇二三——一〇三二年),又经信仰者扩建,使湄洲神女祠初具规模。

接着,莆田、仙遊地方的主要通商港口,如宁海、楓亭等地都陆续修起了神女祠。

宋徽宗宣和四年 (公元一一二一年),给事中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今朝鲜)途遇大风浪,船只险些沉没,舟人急忙祝天求庇,空中忽现一道祥光,彷彿有一朱栽女神飞舞於桅端,瞬间,风平浪静,转危为幾,路允迪惊讶万分。询问部下是甚麽神灵相救^船上有一位来自莆田宁海的保义郎李振,平日笃信湄洲神女,便告诉路允迪是自己家乡的神女前来护佑。第二年,路允迪还京奏闻朝廷徽宗逐下诏赐给宁海镇圣墩神女祠以「顺济」庙额。

妈祖信仰得到朝廷的承认之后,又经莆田籍丞相陈俊卿和地方绅的大力提倡,航海者的传扬,使这一信仰逐渐超出莆田地方而在更大的范围普及。

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云:绍兴丙子,以郊典封灵惠夫人,逾年,江口又有祠,祠立二年,海寇凭陵,郊灵空中,风擒而去,州上其事,加封昭应。其年白湖章、邵,一夕梦神指为祠处,丞相正献陈公俊卿闻之,乃立地券奉神立祠,这是白湖又有祠。

白湖祠庙在当时的影响,可由陈宓写的《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樑文》窥知:
昔称湘水神灵,独擅南方;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

宋室南渡以后,为抵御金兵进犯,从福建调遣舟师北上抗敌,莆田从军者甚众,且迭立战功,妈祖灵异的神话随莆田军士们的战迹而传播。南宋的偏安局面,中断了西北陆路的对外交通,朝廷为增加财赋收入,极力奖励海外贸易,「舟车所至,香火日严」,「商舶尤借以指南,得吉卜而济」(绍兴二十年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地方官员又不断地向上奏闻妈祖在救灾、助战等方面显灵的事迹,得到朝廷多次褒封,妈袓的封号也由「夫人」晋级为「妃」。至南宋后期,对妈祖的信仰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江南的沿海沿江地区。刘克胞在《风亭新建妃庙记》中载「妃庙遍於莆,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又称「某持节至广,广人事妃,无异於莆」。丁伯桂也有「神不独盛於莆,闽、广、江、浙、难甸皆祠也」的记载。

元朝政府继续推行海外通商贸易,加上频繁的南粮北调,「国家以漕运为重事,海漕以神力为司命」(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一三二九年)祭直沽庙文),为鼓舞官兵与海洋搏斗的勇气,晋封妈袓为「天妃」,并在漕运沿途各大天妃宫举行隆重的祭典,妈袓的香火也因此而传播到北方的山东、天津等地。妈袓作为航海保护神的地位,也后来居上,超越了老资格的四海之神;泉州九日山的通远主、莆田祥应庙的显惠侯等地方性的海神,这时也相形见绌,几乎消声匿迹。

明代因为倭患,实行海禁政策,然而妈祖依然受到朝廷的褒封,这是由於郑和在下西洋途中,多次遇险而能安然度过,向皇帝奏称在海上大得天妃庇佑的事迹,因而在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曾多次由朝廷遣官到天妃致祭,给妈袓族贵宝钞,并在南京等地增建天妃宫。

明清两代,琉球奉中国为宗主国,朝廷曾多次遣使前往册封修好。使臣启航之前,例必先到天妃宫举行祭神请香仪式,恭请妈祖神像护航,船上派专人司香,朝夕祈祷。到达琉球之后,由 正、副使奉请神像登岸,接受「鼓乐仪从」的欢迎,隆重地供在天妃宫中,让当地官民瞻拜。

明代中后期,闽人赴日通商频繁,中国船主为「祝愿生理如意,平安往来」、在长崎修建了兴福寺、福济寺,崇福寺,合称「唐三大寺」,奉祀天妃及陪神干里眼、顺风耳等。

曰本,萨南片埔的林家,系自明亡之际,从福建沿海冒险飘洋前往定居的。其先祖当年请去的妈袓像仍被虔诚地供奉在家中。一九八七年,莆田举行妈袓千年祭,片埔林家一行二十人还专程回来参拜湄洲祖庙和林氏袓茔。

东南亚各地是历代华侨移人最多的地方。十六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的歧视和压迫,客居异国的艰辛,使华侨更加眷恋故土。因而源自唐山的妈祖信仰,就被当做具体「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创建于一五六七年的马六甲青云亭、创建于一八二八年的新加坡天福宫等庙宇,至今依旧香火鼎盛。而南洋各地海南籍华侨兴建的琼州会馆,无一例外地都设有妈袓的的庙堂。马来西亚的二十七个兴安会馆,每一座会馆的最高一层均为颇具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天后宫。他们并不因其生活环境的改变而稍减其信仰的虔诚。在世界其他地方,如菲律宾、印尼、泰国、柬浦寨、越南、緬甸、朝鲜、印度、法国、丹麦、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也有建於不同年代的许多妈袓庙。还有不少洋信徒,他们按照中国的传统礼仪奉祀妈袓。妈袓的香火已遍及全世界。

妈袓信仰在台湾省更为普遍。早在元至元十八年(公元一二八一年),澎湖就建了一座「娘妈宫」。明代,俞大猷追剿倭寇到达澎湖,於嘉靖四十二年(公元一五六三年)加以扩建。万历三十二年(公元一六〇四年)。荷兰殖民者企图侵占澎湖,明将沈有容率兵交涉,迫使侵略者撤离,至今宫内还存有「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刻石。天启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荷兰海军又入侵澎湖,骚扰福建沿海,福建巡抚南居益等率兵在娘妈宫前大败敌人。南明永历十八年 (公元一六六四年),澎湖娘妈宫曾两遭荷军焚毁,当地居民均立即给予修复。

台湾本岛正式修建妈祖庙大约始於明代的福建移民。他们为求得平安渡海,多奉请妈袓神像(即小型之「船头妈」)随船护佑,登岸后便在家庭内或另行建庙奉祀。妈祖成为他们对付恶劣环境和维持团结精神力量。据台湾地方志 记载,明郑以前,古诸罗县(今嘉义)安定里的东保地方已建有「姑妈庙」,而「姑妈」正是莆田一带林姓对妈袓的一种既亲切而又敬重的称呼。

妈祖信仰在台湾,经历了郑成功时期的进一步传播,清廷的利用,已深入人心。虽经日本占领者半个世纪的压制,也改变不了。特别是近四十多年来的海峡两岸的分离,台湾妈祖庙的数量逐年增加,据统计,全岛现有妈祖庙八百多座,信众占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二。台湾曾有「拜妈袓,怀故国」的话,这就说明台湾人民信仰妈袓,不仅是为了消灾 祈福,而且包含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台湾各主要妈祖庙还以从湄洲直接分灵为贵,因而有「开其妈」、「开台妈」的称号,标明其「正统」地位。而历史上从湄洲请去的灵宝印、铜钾及进香炉、进香旗等等都被当做镇宫的宝物珍藏陈列。一九八四年,鹿港天后宫高筑祭坛,由黄尊秋先生担任主祭官,面向湄洲举行遥祭大典。前几年,许多台湾信众克服种种困难,或驾船横渡海峡,或绕道其他国家、地区,专程前来湄洲祖庙进香谒祖。在一九八七年湄洲举行妈祖干年祭的日子里,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组团到袓庙,迎请新的「分灵妈」回台供奉。「这份虔诚的民间信仰,足以打破四十多年政治隔离后的误解和对立,为海峡两岸的和平带来足堪告慰神明的新契机」(引自台湾人间出版社《千年妈祖一一湄洲到台湾》)。 


---------------------                  
天后師尊傳略 
Thiên hậu sư tôn truyền lược. 
Tian hou shi zun chuan lue. 
INDEX

天后師尊傳略
媽祖史跡
天后媽祖史跡
http://www.hainannet.com.my/goddess/tianhou.jpg

天后聖母,亦稱 "天妃",俗稱 "媽祖",或稱媽祖婆。姓林,名默娘,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西元960年)三月廿三日酉時,卒於宋太完雍熙四年丁亥(西元989年)九月初九日,係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嶼人。

林氏宗譜云:“天后,晉安郡王林祿公二十二世孫惟愨公第六女。祖孚公,曾祖總管保吉公,高祖州牧圉公,世居莆之湄洲嶼,母王氏,后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庚申三月廿三日酉時。誕時地變紫色,滿室異香,鄰里咸異。始生至彌月,仍未聽到其啼哭之聲,因而取名多 "默娘"。

幼而聰穎,卓賦不凡,且能通悟祕法,預談休咎,靡不奇中,不類諸女,窺井神授符錄,遂靈通變化,驅邪或救世,屢顯神異。及長能乘蓆渡海,駕雲游島嶼之間,父兄經商海上,適遇暴風,師奮勇救父,入海尋兄,孝行傳於閻,嶼眾號曰通元靈女。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重阳节,林默娘登上湄州峰顶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传说她在这一天 "升天" 成仙年二十八歲。人们就在她升化的地方建祠奉祀。

後來在宋、元、明、清、屢著靈跡,復嘗衣朱衣,飛翔海上顯聖,護國佑民,里人祠之。宋宣和癸卯年始賜順濟廟額,歷朝累褒封號,明永樂封天妃,清康熙時,又加封為天后,乾隆五十二年敕封天上聖母,御賜恬瀾昭貺匾額。歷朝均列入祀典,可謂信而有徵,春秋致祭載在祀典。

聖母事蹟,據莆田縣志云:“宣和癸卯給事中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七溺,獨路所乘,神降于檣,安流以濟,使還奏聞,特賜順濟廟號。紹興己卯,江口海寇猖獗,神駕風一掃而去,其年疫,神降于白湖,去潮尺許,堀坎湧泉,飲者輒愈,封昭應崇福......康熙二十年,舟師南征大捷,提督萬正色以妃靈有反風之功,聞於朝,加封昭靈顯仁慈天后,遣官致祭......雍正十一年總督郝玉麟奏請省會神祠照龍神例,督撫主祭並令各省有江海處所,一體葺祠致祭......。”

天后乃航海護法靈神,凡屬航海之士,莫不崇祀惟虔,而水上居民於聖誕日,每年舊曆三月廿三日,為天后聖誕之期,咸視為最隆重,舉行慶祝盛典。 


**********************      
師尊楊筠松傳略 
INDEX
Shi zun Yang Yun Song chuan lue. 
Sư tôn Dương Quân Tùng truyện lược.   


楊筠松師尊, 唐竇州人, 名益, 字叔茂,別號亦玄,世稱‘救貧先生’。 生於唐文宗太和八年(西元834年), 死于唐光化三年(西元900年)。 唐朝僖宗國師, 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掌靈臺地理事,為唐朝著名地理風水學家, 精堪輿術。 

明朝嘉靖 15 年 (西元 1536 年) 董天錫編撰的 《贛州府志》記載: 

“竇州楊筠松, 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祿大夫, 掌靈臺地理事。 黃巢破京城, 乃斷發入昆侖山, 過虔州, 以地理術授曾文辿、 劉江東。 卒於虔,葬雩都藥口壩”。   

三僚曾氏族譜卻有關於楊救貧的詳細傳略:“楊公仙師祖籍山東竇州府,父名淑賢,剩三子,長曰筠翌,次曰筠殯,三曰筠松。楊公仙師名筠松,字益,號救貧,生於大唐中和甲寅三月初八戌時。幼習詩書,一覽無遺,十七歲登科及第,官拜金紫光祿大夫之職,掌管瓊林禦庫。至四十五歲,因黃巢之亂,志欲歸隱山林,偶遇九天玄女,授以天文地理之術。史書記載,廖、曾兩姓都從甯都徙居興國三僚,“蓋兩家宅,皆筠松所卜而貽之讖云”。(明·嘉靖董天錫編撰《贛州府志·人物志》)。可能是因為這一緣故,三僚人非常願意跟外人介紹楊救貧為三僚卜地開基的傳說。 
曾文辿是楊救貧的首座弟子,也是三僚曾氏的開基祖先,自從在黃禪寺偶遇楊救貧之後,便與楊救貧雲遊天下,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尋找一塊吉壤,世代定居下來。 

在甯都的賴村,曾文辿希望在那裡安家,在他看來,那裡的風水可以出大官,楊救貧說那裡的山是禿頭山,只會出大盜。後來在雩都的平頭寨,曾文辿說這裡是“五虎下山,獅象把水口”,將來子孫肯定興旺發達。誰料楊救貧又說他看錯了,這是“五鼠下山,貓兒把水口”。曾文辿發現三僚的風水不錯,子孫可以世代為官,於是告訴楊救貧,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前有金盤玉印,後有涼傘遮蔭”的好地方。

楊救貧來到三僚一看,果然是一塊肥沃的盆地,山水環繞,盆地中間有一座長條形的石峰,在遙遠的盆地邊緣有一棵高大的松樹,樹底下臥著一塊圓形的巨石。但是,在這位風水大師的眼裡,看到的卻是一塊適宜風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整個盆地就是一個碩大的羅盤,盆地中間的長條形石峰酷似羅盤的指針,而松樹和巨石則是風水先生隨身攜帶的雨傘和包裹。他說,住在這裡,子孫後代端著羅盤,背著包裹出門。原來楊救貧擔心死後風水成為絕學,希望徒弟們能夠世代繼承他的風水地理學問。

楊救貧和他的兩個弟子(曾文辿和廖姓開基祖先廖瑀)一起,在盆地中間搭起茅棚住了下來,一人一座茅棚,茅棚為“寮”,故稱“三寮”(現在為“三僚”)。曾文辿將全家遷往三僚村定居時,楊救貧特地為他擇址定向,並作了一份地鉗記流傳至今:

“僚溪山水不易觀,四畔好山巒;甲上羅經山頂起,西北簾幕應;南方天馬水流東,仙客朝拜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職旺;今卜此地為爾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錢糧不興大,只因丑戌相刑害;中年富貴發如雷,甲木水栽培;兔馬生人多富貴,犬子居翰位;今鉗此記付文辿,三十八代官職顯”。

明清以來,曾氏後裔人文蔚起,出了許多人才。
楊救貧一生致力於風水之術,扶危濟困,晚年卻不幸為政客所害。

在他所處的時代,唐帝國已經衰微,諸侯稱霸。統轄虔州(今江西贛州)的諸侯是盧光稠,他早有獨霸天下的野心,於是自立為王,號稱盧王。盧光稠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便請楊救貧為其卜天子地,卜得後,將其母改葬。在答謝楊救貧的宴席上,盧光稠問楊救貧還有天子地否?楊救貧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

盧光稠不願別人也得到天子地,與他爭奪天下,於是在酒裡下毒。楊救貧察覺後,立刻帶著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藥口壩,便毒性發作,楊救貧問弟子曾文辿此處何地,曾文辿說是藥口,楊救貧歎道:藥到口死矣!仇不可不報也。臨死之前告訴曾文辿遊說盧光稠在贛州磨車灣安裝水碓,十字路口開鑿一口水井,則世世代代為天子矣。曾文辿不解,詢問其中的奧妙。楊救貧解釋道,磨車灣安碓,單打盧王背,十字路口開井,盧王自縊頸。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鑿井,在風水上破了贛州的“天子氣”,制煞了盧光稠。後來盧光稠果真背長癰疽,疼痛難忍,自縊身亡。   

楊筠松被後人尊稱為楊公,在地理堪輿學上具有極其崇高的地位,著有《撼龍經》、《疑龍經》、《青囊奧語》、《天玉經》、《都天寶照經》、《天元烏兔經》等書,皆為地理風水上的經典著作。明朝李國木撰《地理大全》七卷至十卷為楊筠松所著《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


---------------------                  
師尊柳春芳傳略
Shi zun Liu Chun Fang chuan lue. 
INDEX
Sư tôn Liễu Xuân Phương truyện lược. 




師尊柳春芳傳略


liushi

柳春芳師尊,名渾,字春芳,又名夷曠,唐代人。少時求學甚篤,精通經史,事親至孝,中年登天寶進土第,貞元中為平章事,素性剛直,不阿權貴。時聖上曾與肚蕃會盟,師料夷狄易以兵制,難以信結,勸上勿與之盟,上不聽,卒果被劫盟。

師自拜內閣中書令,身為太傅,得以道德要義,教於宮中,使滿庭盡明四維之義,八德之基,專仙著道學,苦無良帥傳秘。

年七十二,偶思退隱歸里,在七目十一日,天方交亥,五色祥雲現於宮中昭陽院側,忽百人呼渾叫何在,當時一覺,才悟有異人,叩首而問,見形而明,方知呂祖點化。故決意辭職歸林,以修身養性。

后在紫陽之山有寺名曰:“敕賜建國元化寺”修真,日與白鶴為伍,與世隔絕,而得呂祖常賜靈光,并時為開導玄法妙理,日習經典,晚登峰練氣,至性圓周,大功卒告完成,煙霞嘯嗷,靈機恬忘,脫塵證質,自稱“湖山散叟”。呂帝引證玄籙,授為鸞教導師,與楊筠松并稱楊柳兩師。


---------------------                  
師尊濟公略傳
Shi zun Ji Gong lue chuan. 
INDEX
Sư tôn Tế Công lược truyện  


濟公名為李修元,諱琛,字修緣,(1130一1209),天臺永寧村人。《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說濟公是“天臺臨海都尉李文和遠孫”。李遵勖(988—1038),初名勖,因娶宋真宗趙恒妹萬壽公主,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而加“遵”字為“遵勖”,字公武,逝世後諡號和文,為李崇矩孫,濟公高祖。其世系為:李崇炬——李繼昌——李遵勖——李端懿、李端願、李端愨——李評——李涓——李茂春——李修元(修緣)。該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宦,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名列《宋史》;三是曆世積善信佛,家族中不少人是禪宗的著名居士。隨著宋室南遷,李氏子孫流寓其高祖李遵勖封(食)邑浙東天臺,隱居於赤城山南麓、天臺城北的永寧村。濟公之父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重,樂善好施。

少年濟公成長在赭溪畔,讀書於赤城山,由於受天臺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積善信佛家族文化,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潛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父母雙亡以後,二十七歲出家,皈依佛門,先入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後至臨安(今杭州)參師靈隱寺瞎堂,曾經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這位“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

道濟系“羅漢轉世”,故不戒酒肉,且佯狂似顛。天性好動,出家後言行一反常態,隨喜念經,不耐打坐,不修邊幅,經常衣衫不整,常帶襤褸,經常和村童一起遊戲,作呼洞猿。
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狀類瘋狂,人們稱他為“濟顛僧”。曾經蘸大蒜吃肉,在一般僧俗眼裡,道濟的言行出格,被認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僧人向方丈告狀,說道濟違犯禪門戒規,應責打並逐出山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並在首座呈上的單紙上批了:“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此後無人再敢詬逐。瞎堂慧遠圓寂後,道濟去淨慈寺投德輝長老,後來做了書記僧。

他寫詩自述:


"削髮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聖,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廛。”
活脫脫的一幅遊戲人間的自畫像。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
他學識淵博,擅詩善文,出語諧謔,往往超詣。南懷瑾對他的四首《西湖》絕句和臨終偈語尤其讚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並無遜色”; 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臻禪境之極詣。略舉其一:

“出岸桃花紅錦英,夾堤楊柳綠絲輕,遙看白鷺窺魚處,衝破平湖一點青。”

畫面 色彩鮮明,動靜諧合;情趣內蘊,用筆精細而又不失自然,末句尤有神韻。他每有疏狀新出,臨安城更是爭相哄傳,名聞遐邇。 

濟公性狂而疏、介而潔,不同凡響。有與他同時代的詩僧居簡及其詩文選集《北澗集》為其作證。居簡是濟公的師侄,在遊覽赤城山時把山上的一塊摩崖稱作“書記岩”。濟公圓寂後,居簡寫了一篇《湖隱方圓叟舍利塔銘》,這“湖隱”、“方圓叟”都是濟公的別號。

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他還具有民間遊俠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實際上卻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他懂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道濟善走圍棋,喜嘻樂,更寫得一手好詩文。他每寫一篇疏狀,臨安滿城爭相哄傳。他徜徉山水, 自得其樂,遊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故今日道濟的鸞文必是好文, 一個得道高僧,萬萬不可猥瑣邋遢化,褻瀆聖人, 缺德罪過。

濟公故鄉天臺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有“濟公出世”、 “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 “利濟橋”、 “棒打壽聯”、 “赭溪救童”、 “修元出家” , “飛來峰”、“古井運木”、 “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 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蹟的 《濟公傳》。  

天臺故僧於道濟帥圓寂四十九日之後,僧遇師顏,後示僧民以師之聖望, 不著不空,無門有宗,佛在方寸,六合彌同, 故餘杭百姓民間,尊為現世活佛。 歷朝贈謚,或以知覺菩薩,或以禪林奇僧輔化羅漢進菩薩尊位,或以道濟渡化天尊,或以救苦救難三界導師加道濟天尊號。 自玄旻高皇登禪掌極, 進位協天輔化三界至大佛願。 萬方菩提境內,引化歸身證性明師。 而師曾留妙偈有云:


有蹤無性  有性無蹤  來去無蹤  亦有亦空

苦難焉頂  孽海焉空  靈臺有物  便是吾宗

其成佛後的尊號:
“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




---------------------                  
師尊玄天上帝
Shi zun Xuan Tian Shang Di. 
INDEX
Sư tôn Huyền Thiên Thượng Đế.  

http://pic.pimg.tw/whuy123/1370914833-3329208709.jpg

《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 說,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化身, 托生於大羅境上無慾天宮, 為凈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 皇后夢而吞日, 覺而懷孕, 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 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捨家辭父母, 入武當山修道, 歷42年功成果滿, 白日昇天。 玉皇大帝有詔, 封為太玄, 鎮於北方。

《洞冥寶記引真武報恩經》 及 《神仙通鑒》, 則謂: 玄武帝乃淨樂國王之嫡子, 其母善勝天后, 入懷而有娠, 誕降之期, 正應虛危之宿, 生有奇表, 穎慧非常。 國王后僅生帝一人, 正位青宮, 備極鍾愛。 帝於問寢侍膳之餘, 每念父母深恩, 非常常服勞所能報答, 遂捨青宮之貴, 而入武當之山, 踐形鍊氣。 

幾四十載, 大道將成, 值國王年邁, 日夜繫思,特遣五百壯軍, 邀迎太子還朝嗣統。帝知力不能卻, 劃地成澗, 隔絕道途, 五百壯軍,一齊感悟,解兵卸甲,願同入山,修真養性。後又數年,帝於九九之辰,功完行滿,向日飛昇,五龍捧聖,上朝天闕,敕授真武,永鎮玄天,生身父母,榮享褒封,五百壯軍,亦授靈官之職。證果以後,帝追思往事,自明得道之由,作報恩經以訓世。

玄天上帝全名為 “武當山北極玄天真武大帝蕩魔大天尊”, 又有“玉虛師相”、 “真武大帝” 等等稱號。 而民間皆以“ 上帝公”、 “帝爺公” 來稱謂, 以表尊奉之意。 玄天上帝的造型相當奇特, 乃以手持七星寶劍, 腳踏龜蛇型像最為普遍; 其手持七星劍, 表示掌管北方七宿之意。 相傳, 玄帝所持的七星劍乃豐乾大天帝所贈, 此劍原名為 “北方黑馳袞角斷魔雄劍”; 劍長七尺二寸, 重廿四斤, 以應七十二侯、 廿四節氣, 闊四寸八分,以應四時八節之意。另有一說: ﹝七星劍﹞原名為 《九星群魔斬妖劍》》, 係孚佑帝君偕玄帝前往崑崙山萬劍崖頂取出, 正當取出之時,因玄帝力大, 不意拔掉二星, 致使二星留於崖頂, 遂成 《七星斬妖劍》。 左手印訣,一指向天,係玄武圓道之姿態;足踏龜蛇, 展露出收伏二將的事蹟。而據傳龜蛇二怪,乃是商紂王時,六天魔王以坎離二熙所化,來殘害生靈,後玄帝奉元始天尊之命,下凡收伏而為兩將。

玄帝於上天開皇初劫(下世黃帝紫雲元年)(啟聖錄記載:下世適值隨文帝開皇元年)三月三日午時,應運臨凡,出生在印度淨樂國帝王家,自幼天資聰穎,年僅十歲,即對古籍典冊了然於心,天文地理無所不通。此後不慕富貴,惟務修行,立志救護天下蒼生,誓佐玉皇,以斷天下妖魔。其貞志上感 玉清聖祖紫虛元君,下凡親授無極上道,奠下了真武修行的根基。爾後奉師命,前往武當山修煉,才能歸根復位得道。

玄帝的傳聞典故相當多,但最膾炙人口,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乃“鐵杵磨成針”。相傳;上帝公於武當山修煉時,因山中氣候多變,且物糧不足等因素,致使意志難以堅定,心生還俗的念頭。有日,玄帝退志欲出山,返回故鄉時,途經一井,看見一名老嫗手拿鐵杵,在石頭上研磨,玄帝甚感疑惑,向前揖禮詢問磨杵的原因,只見老婦笑答:“我欲將鐵杵磨成針”,玄帝聞言笑曰:“以鐵杵磨成針,何時日方成針?”只見老嫗不慍不火地答曰:“日夜功夫深,何怕不成針!“玄帝聞言後,立即頓悟,即刻返回山中精修道業。而這名老嫗正是玄帝聖師紫虛元君所化,特來點化玄帝。

真武於返巖途中,折下一株梅枝置於榔樹上,且仰天立誓曰:“我道業若有所成,此樹當開花結果。”四十二年後,玄天上帝得上道,昇騰天闕時,此樹果真開花結果。而因榔樹上開梅花,印證了只要有心,世事皆沒有不可能的事,最怕的是,自己心志不堅,而白白喪失許多機會。

玄天上帝是掃除邪魔、消災改厄的守護神,聖誕日期:農曆三月初三日。昇天日期:農曆九月初九日。


---------------------                  
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
Xuan min Gao Shang Di Yu Huang da tian zun. 
INDEX
Huyền mân Cao Thượng Đế Ngọc Hoàng đại thiên tôn. 


關羽略傳

關羽(公元163?—219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棄身之後最受民間推崇,歷代朝廷褒封,儒教崇祀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道家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關羽為儒、道、佛三大中國宗教派的義神。是德教會神首、協天當元掌印,號  玄旻高上帝 玉皇大天尊,為師尊殿一定要供奉的師尊。

關羽少年時勇武有力,嫉惡如仇,19歲到解州城求見郡守述求滿報國之志,被拒不接見。當晚因遇上欺民辱女之事,一時氣不過殺了惡霸呂熊財,他連夜逃離,途中路過潼關,遭到守關軍官盤問,情急之中他手指關口說姓“關”,自此就再未改變。

關羽到涿郡(今河北涿縣),正動員鎮壓黃巾起義,遇上劉備(劉備是西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和張飛,三人志同道合,因此桃園結義兄弟,誓曰:“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三人參與起義,關羽從此戎馬生涯,從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捨身,關羽始終忠心耿耿追隨劉備,“隨其周旋,不避艱險”(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劉備起兵,關羽、張飛始終左右。中平元年(184年)投奔涿郡校尉鄒靖抵抗黃巾軍,首戰告捷。接著投奔中郎將盧植,在廣宗後,因盧植遭誣陷被押回京師,他們重返涿郡,歸途遇到黃巾軍天公將軍張角追擊董卓,關羽和張飛領軍救了董卓。劉備後來投奔幽州軍閥公孫瓚,屢立戰功,關羽和張飛任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奉迎漢獻帝遷都許昌(今河南許昌東)後,獨掌軍政大權,總攬朝政。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劉備被呂布打敗,投靠了曹操。曹操表舉他為左將軍,拜關羽為中郎將(次於將軍的武官)。時車騎將軍董承接受皇帝衣帶詔,與劉備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服等,密謀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恐曹操猜忌,欲伺機脫離曹操控制而求去。曹操謀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認為不該放走劉備,但已不及。十二月,劉備除去徐州刺史車冑,自屯兵小沛,招兵買馬,與朝中反曹勢力遙相呼應,周圍郡縣紛紛歸附劉備,與袁紹媾結聯盟,軍力發展至數萬人,擊敗前來討伐的司馬長史劉岱和中郎將王忠,取得徐州、下邳地區。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曹操親自征討,劉備倉猝應戰,被曹軍擊潰,逃到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投奔了袁紹。劉備妻子被俘。關羽留下不走。曹操讚賞關羽為人,拜其為偏將軍,禮遇甚厚。關羽是“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曹操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他有仁有義,更加器重。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二月,冀州牧袁紹十多萬軍進黎陽(今河南滑縣東北)討曹操,派大將顏良圍白馬,攻東郡太守劉延,劉延告急請援。曹操用計假攻渡河,袁紹分兵挺進延津,曹操派張遼、關羽為先鋒,率部進擊。關羽在萬軍中“莫能當者”斬首顏良,袁軍大敗,遂解白馬之圍。

曹操備贊關羽,對他重加賞賜,封他為漢壽亭侯,遂重加賞賜。關羽把曹操屢次給他的賞賜都封存妥當,把漢壽亭侯的印綬掛在堂上,給曹操寫了封告辭信,保護著劉備的家小,離開曹營,到袁紹軍中尋找劉備。曹操將士聞後,要去追趕,曹操勸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關羽被擒到他立功報曹、重奔劉備、降漢不降曹、禮待二嫂、得知劉備下落,便當辭去、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兄弟相會...等,皆為義行。

關羽重然諾,守信用,忠誠。他與劉備同甘共苦許多年,恪守信義,始終不渝。即使白馬被擒,身在曹營,也仍不忘舊恩,終於復歸劉備,忠義一時無兩。

關羽勇武異常,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斬車冑、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單刀赴會、水淹七軍等,雖有違史實之處,卻也突出了他的武勇和神韻。刮骨療毒,更是盡人皆知。

關羽為“忠義”化身,尊為“武聖人”。唐建中三年(782年)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進武廟,配享姜太公。宋代,宋徽宗封“忠惠公”,“崇寧真君”, “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武廟與文廟並列。清代封“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僅北京關廟有116座。關羽的里山西省運城市解州城西關帝廟堪稱天下第一關廟。

台灣二千餘萬人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美國的“龍崗總會”是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分會有140多個,遍佈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南亞各國關廟,最盛者當數泰國。日本清代就有關帝廟。

關公後人,長子關平跟隨關羽征戰,與關羽一同被斬於臨沮。次子關興深得諸葛亮器重,弱冠後擔任侍中、中監軍,數年後死去。孫子關統為關興長子,妻為公主,官至虎賁中郎將,卒,無子。關興次子關彝,關統死後承襲其位。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元泰定帝 天歷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 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古代武廟祭祀的戰神是“兵主”蚩尤,唐朝武廟主祀是周朝姜子牙,關羽則為從祀。宋朝民供奉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祠廟遍佈各地,“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朝廷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民國十三年,歲次甲子,成都通儒壇降諭,忠義聖武關聖大帝受禪登極,號萬世人極,三界聖官,玄旻高上帝,玉皇赦罪大天尊。公元一九二四年甲子,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以三期普渡,天數應開,最后之末劫,應當完結,而開七白載之太平,惟是在此結束末劫之秋,去惡留善,被戳太大,慘不忍睹,玄穹上皇退居三十三天,禪讓皇位予關聖帝君,尊號玄旻高上帝玉皇赦罪大天尊,於甲子元旦,正式受禪。


---------------------                  
白雲道長張玄同師尊傳略
INDEX
Bai yun dao zhang Zhang Xuan Tong shi zun chuan lue. 
Bạch vân đạo trưởng Trương Huyền Đồng sư tôn truyện lược.   

https://encrypted-tbn3.gstatic.com/images?q=tbn:ANd9GcQ7kr6SZTlSUqm2-d0YGN0vMzRrki7MZfUYlhuFYx87mHuvw8u5    

白雲道長,姓張名玄同,湖北人氏,明代嘉靖生於湘濱,故又名濱雁。

幼有異聰,過目不遺,博覽諸子百家,十四入泮,十九入翰苑,明帝嘉其聰慧及耿正,廿二授任惟縣命三年,奉召入京為禮部侍中,廿八歲奉旨任大名府府君,一任三年,一連四任,自問案無積牘,一府之民易治。

因秉性不阿,出任江淮之後為權臣所阻,鬱鬱難舒懷志,任命四年,敢懷棄塵之念,後在五臺山之麓,得遇火煒真人及了空禪師,一夕竟談,立願參修玄理而遠塵囂。免卻苦海虛華所役,超然宦海之外,故拾心從道,初至盧山靜修,號稱川陵道人。苦修十年,再受了空禪師之引,至白雲山寺閉關禪定四載,後於自雲山之北閑遊,見峰石有光,登而視之,見石有“白雲在此了凡”之誌,迨後乃悟了空禪師之言有意。

改號白雲道人,坐化於嘉靖末年六月十八日。明代之後,虛山居民暨江淮白姓,常沐道長顯跡施化,道長仁胸可見一般。德德社創立,授命為普化引進為末期導師。“鸞教有幸,多承道長開機示化,爰以懇述略要耳。”

---------------------                  
德師福德正神
De shi fu de zheng shen.
INDEX
Đức sư Phước Đức chánh thần.  


http://i28.photobucket.com/albums/c216/Patcho/fudezhenshen.jpg

福德正神即為“社神”,又稱土地神、土地公、伯公、福神、社公、福德爺、老土地,后土等。“社神”是一自然神,自皇帝到平民都得對“土”立社,以祈福報功。祈祀之神叫“社”,祀神之所亦叫“社” 。在《白虎通》云:“人非土不立,非殼不食,故封土社,示有土地也”,就因為“土”能生萬物,其功德厚大,封土立社,祀五土之神,以為祈福(春社)報功(秋社)。示與土合而成“社」,是“社」之由來。

《公羊傳》文中所載:“社神者,土地之主也”。由此可知,土地公原是自然神祇,因大地孕育萬物,人們生活與土地又息息相關,密不可分,而將其人格化虔誠奉祀。更因此緣故,使得土地公無論是在士、農、工、商各行業中,皆受到人們殷勤奉祀。土地乃創造萬物的溫床,擁有土地公即擁有財富,正是“有土斯有財”, 

福德正神的生平:周朝有一總稅官,姓張名福德字濂輝;生於周武王二年二月二日。自幼即聰穎至孝,性情和善,為官期間,深體民生疾苦,為降低百姓壓力,極力推行減租賦稅,百姓皆受益良多,至周穆王三年辭世,享年一零二歲。死後三日竟容貌不變,人們皆嘖嘖稱奇。有一貧戶為感念張公生前德澤,遂以四顆大石圍成石屋奉祀,事隔不久,即由貧轉富,百姓相信乃張公福德神靈庇佑,隨既合資興建﹝福德堂﹞,並塑金身膜拜。其後周穆王賜封“后土”,又蒙瑤池金母冊封為“南天門都土地神”一職。

福德正神塑像為白髮圓滿、白鬚,笑容可掬,左手拿元寶,右手執如意或枴杖,慈祥和藹的風範,一副慈善可親的福德老人, “如意聚財” 的員外打扮。土地公也是“庄頭庄尾土地公”、“田頭田尾土地公” 的田頭田尾守護神。

農曆二月初二日土地公聖誕日,此日亦稱“頭牙”,而商家在農曆十二月十六日俗稱“尾牙”,宴請員工,焚香祭拜土地公,感謝一年來的幫助、庇佑。每逢農曆初二、十六,祭祀土地公。


---------------------                  
竭忠王關平少帝傳略
Jie zhong wang Guan Ping shao di chuan lue. 
INDEX
Kiệt trung vương Quan Bình thiếu đế truyện lược.  


德德社協天闕主裁
De de she xie tian que zhu cai. 
Đức đức xã hiệp thiên khuyết chủ tài.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WPChUIYnis_HBgD0EkU-o8VNl92HJ35U8z8etprwuA0Whk68X6IxoqP0juXVSAgnDh7RFw1Hw-NaEcOjIjL89A4vnhWk_HuAxBZbsDJOGBfSiju9h6S1xMIfXvVtVPlnFKYhkmw-xVeJ5/s1600/guanping_2013_03.jpg

關平少帝,三國時,山西省,解州常平村,寶池里人氏,姓關諱平,字坦之。少帝祖父道遠公,性靖至孝,的的父歿,盧墓三年,才免喪。祖父娶胡氏為妻,於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廿四日生聖帝關雲長(即當今玄是高上帝玉皇大天尊),關羽於漢朝靈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歲次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少帝。

少帝幼小時便具有神威,禮義巍巍,年未及弱冠,酷愛弓箭騎術,文經武緯。年少時即輔佐聖帝匡王護國,隨父親關羽征戰沙場。少帝躬親矢石,事親至孝,臨陣不離其父左右;大孝大忠,至仁至勇,補造化之不足,對武聖關帝之功勳助益極大,父子為蜀國立下無數的汗馬功勞,奇勛早建於西蜀。異略素著於北魏。

東漢獻帝建安廿四年(公元219年)十二月初七日,關公誤中呂蒙之計,被東吳兵伏於臨沮,關平聞訊,情急之下,孤軍馳往救父,力盡被俘,十二月初七日,關公父子二人雙雙遇害,關平太子時年四十二歲。聖帝英靈飛升,少帝亦同時就義。

宋太祖趙匡胤為仕於后周時候,曾經隨從世宗征討淮南、楊州等地,為敵蔻所圍陷,在危急中,忽然有一天神降臨解圍,並說:“我某將軍也,奉漢朝壽亭候之命,解二君之危。”太祖趙匡胤既受奉殿前都檢點,歸德節度使,不久,太祖受后周禪讓,改國號為宋。郊外祭祀上帝,并配少帝, 崇封“輔國天尊”; 封聖帝為“協天神武大帝”, 以崇其德,并配祀少帝周將軍於 “協天神廟”。 

宋崇寧元年封少帝為 “武靈侯”, 世稱“靈侯太子”。

明萬曆二十四年,聖帝於宮中顯化,單刀伏魔,神宗皇帝敕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而少帝亦追封為“竭忠王”, 鸞門尊稱為“九天威靈顯化天尊”。 周倉將軍為“威靈忠勇公”。 人們感佩其忠孝無雙, 特將其和周倉將軍配祀於關聖帝君廟中奉為左右侍神, 關平太子立於帝君身後左側, 手掌“漢壽亭侯印”; 周倉將軍立於帝君身後右側, 手持“青龍偃月刀”。 

乾隆三十三年,改追封為謹封,敕封為敕奉,以代表尊崇。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十五日,定致祭,用雙台寫。

雍正三年,封聖帝三代。雍正十年定少帝哲嗣關樾,為裔世襲五經博士。即。關氏族譜言:少帝妻子趙氏,聽聞麥城被攻破,立刻攜帶八歲孩子關樾避難於安鄉氏家,改姓為門,至到普平了吳國,才攜帶兒子出來,恢復關姓,今關裔皆為竭忠王關平之后也。

高皇禪極,召集九界佛聖仙賢,發大悲心,不辭凡塵苦勞,及眾生迷失性元之厄,以德德社為上界,宰執化機。少帝授命偏協天闕之主裁,勵督德化祚運之淵源也。德德社協天關主裁,乃少帝神壇顯化,降筆於清葉及民初之史寶,而為今后德教復興之端緒耳。
註:(雙台寫何解:古時以功略之君臣。配祀儀節。雙台寫“左台當朝君主敕修臣下上文追溯功勛并虔謹進禮”。“右台各州郡凡有神跡顯化,郡主,縣令,率同庶民之呈文也”。)
農曆五月十三日為竭忠王關少帝聖誕

---------------------                  
諸佛仙尊誕辰表
Zhu fu xian zun dan chen biao. 
INDEX
Chư phật tiên tôn đản thần biểu.  


農曆正月初一日      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誕辰
                                  文昌帝君誕辰
                                  齊天大聖誕辰
                                  包拯師尊誕辰

農曆正月初三日      藥王孫思邈真人誕辰

農曆正月初九日      玄穹高上帝玉皇大天尊誕辰

農曆二月初二日      亞聖孟子崇儒隆道天尊誕辰

農曆二月十五日      道祖太上老君誕辰
                                  嶽飛聖帝誕辰

農曆二月廿五日      何野雲師尊誕辰

農曆三月初三日      玄天上帝誕辰

農曆三月廿三日      天后聖母誕辰

農曆三月廿九日      木德星君誕辰
                                  福德正神誕辰

農曆四月十五日      釋迦如來佛組誕辰

農曆四月十四日      孚佑大帝玉清內相呂純陽師尊誕辰

農曆四月十五日      正陽帝君鐘離權師尊誕辰

農曆四月十八日      華佗師尊(即華元化師尊)誕辰
                                  李紫乙師尊誕辰

農曆五月十三日      協天閣關平主裁誕辰

農曆六月十八日      白雲道長張玄同師尊誕辰

農曆六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誕辰

農曆七月卅日          地藏王菩薩誕辰

農曆八月初八日      八仙慶遊盛會

農曆八月廿七日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誕辰

農曆八月廿九日      柳元陽師尊誕辰

農曆九月十五日      道祖太上老君飛升紀念日

農曆九月廿日          柳春芳師尊誕辰

農曆十月十四日      道濟佛祖(即濟公活佛)誕辰
                                  李修緣師尊誕辰

農曆十月廿九日      宋大峰祖師誕辰

農曆十一月初九日      李時珍師尊誕辰

西曆十二月廿五日      耶穌教主誕節

農曆十二月初九日      楊筠松師尊(即楊益師尊)誕辰




---------------                 
基督教耶穌教主傳略
Ji du jiao Ye Su jiao zhu chuan lue. 
INDEX
Cơ đốc giáo Gia Tô giáo chủ truyện lược. 

基督教耶稣教主传略

耶教主名耶穌,為亞伯拉罕之後,其二十八代祖,乃猶太王大衛是也,聖母日瑪利亞,父日約瑟,然耶主非由情欲所生,乃聖母為童女時,聖靈結胎,與太上老君,釋迦如來之降世,若合符節,生而穎異,智慧俱足,十二歲時,於耶路撒冷聖殿中,即與大祭司談道,極為在座者歎為稀有,三十歲於約但河受洗於先知,施洗約翰得極充之靈光,禁食於曠野,四十晝夜,得大神通魔王撒但,三次試探之,皆為耶主摧伏,自後講道無定所,後以神通作醫人病苦之慈行,使瞽聾癱跛,均得見聞行走,嘗以五餅二魚,飽五千聽眾,其教人之法語,多用比喻而歸諸內心,其要點有三,日信,日愛,日望,信為獨一真宰,愛則博愛至於仇敵,望則以純潔之心靈,崇拜上帝,而得超生於上帝之堂也,其後為法利賽人撒都,該人生寸在羅馬諮害之,臨刑於十字架時,尚作懇切之祈禱,為仇人祈赦免,其博愛之教,所以日昌,是為耶教之宗。



---------------                 
回教謨罕默德教主傳略
Hui jiao Mo Han Mo De jiao zhu chuan lue. 
INDEX
Hồi giáo Mô Hãn Mặc Đức giáo chủ truyện lược. 


回教谟罕默德教主传略

回教主,曰謨罕默德,姓哈申氏,誕於亞刺比亞之墨克都城,父名亞伯達,母曰額美媯,生時右手掩目,左手遮羞,落地作叩頭狀,自言曰,此為大神,吾為神之先知,後乳於乳母哈娌默氏,三歲與群兒游,忽群兒驚奔,乳母急出視之,見其郊立,仰視天空,問其故曰,適有二白衣神,捧金盆,貯雪水,剖吾腹,取臟腑洗之,出黑血數塊,自覺身心愉快,及長有聖名,塞爾渡古來氏族等人均忌之,欲加害,其祖引往他避,迨其祖歿,遂由其叔額卜他立部教養,愛如己子,二十三烕從叔賈於沙漠,有名補白克爾者,年十八,亦同行,將至圃宿裡地,謨祖坐樹下,遇天主教徒卜海喇問曰,坐此樹下者何人,補白克爾曰,謨罕默德,蔔驚曰,此末世聖人也,此樹名息得爾,乃昔時耶穌所植,嘗言自我坐此樹後,無人能坐得坐者,其惟末世聖人乎,今六百年矣,此子坐此,聖人之應也,補白克爾聞言,發心信仰皈依,後謨祖四十三烕,為受天命,稱聖之始,其妻赫底澈氏,與其僕人,暨一富人名亞標比結,以及補白克爾歐墨爾,歐思茫爾,裏墨加祖杯等,皆佐其成立新教者,其教崇拜獨一真神,排斥偶像,故人皆反對,甚至聚排擊之,謨祖避難於米地拿,歸化者益眾,自率信徒,以武力擴充其教,遂征服其他敵族,自為阿刺伯王教,遂大著所著之經名阿蘭經,亦名古蘭經,是為回教之宗。



---------------                 
藥王孫思邈師尊傳略
Yao wang Sun Si Miao shi zun chuan lue. 
INDEX
Dược vương Tôn Tư Mạc sư tôn truyện lược. 

药王孙思邈师尊传略

藥王孫思邈師尊,唐朝陝西省耀縣孫家原村人。七歲讀圭曰,聰敏勤學,日能背誦千餘字。弱冠學成,擅醫術,精針炙,對許多疑難雜症,均能藥到回春,為人樸實,不慕榮華富貴。唐太宗與高宗。先後邀他為官,均予拒絕,寧隱鄉間,行醫度日,為貧病者服務,過淡薄之布衣生活。他對人們之疾病,密切關懷,嘗設病床於家中俾病人隨時受到治理,一生行醫,活人無數,單就麻風病人受其治癒者,即達數十人,其中且有外國人士,其處方所列藥物,極富科學價值,歐洲醫生首位發表討論關於醫治腳氣病之文獻者為荷人蓬提斯氏,時在西元一九四二年,而孫思邈師尊早於七世紀時已有治療與預防此種疾病之方法。所著「千金要方」與「千金翼方」。二書凡六十卷總結各醫家之精華,加上本身之治療經驗而成,為中國醫學史上,千秋不朽的巨獻。孫師百歲而終,鄉人築碑立廟以紀念其功績,並尊為藥王。



---------------------                  
師尊吳夢吾傳略
Shi zun Wu Meng Wu chuan lue. 
INDEX
Sư tôn Ngô Mộng Ngô truyện lược. 


師尊吳夢吾傳略
Sư tôn Ngô Mộng Ngô truyền  lược 

http://cheechinkhor.org/wp-content/uploads/2010/09/wushi2.jpg
        吳夢吾師尊生於周宣景五年三月十七日,年廿二登翰射僕,廿八任司空兼理都騎射,三十四出守關西,為討虜大尉將軍。四十九之六月,受皇恩内朝,為大司徒兼内宮侍教。五十七太子登位,即封為護國太左丞兼理天下都騎尉大將軍,自此在朝不外守。
        年六十二得黃庭之經,終日以閒時崇拜老祖之遺義,專心修養。治六八之年,皇退位又為一朝之托,七十辭官歸林。於薊縣清陽觀為道,得禪空長老之指,而悟靜坐之法,同年八月削髮爲和尚,取名 “空空”。圓寂年八旬有八。

---------------------                  
師尊何野雲傳略
Shi zun He Ye Yun chuan lüe. 
INDEX
sư tôn Hà Dã Vân truyền lược. 


師尊何野雲傳略

heyeyun

    宏德覆蒼生

    恩教渡善人

    道濟三途苦

    士陽窺明燈

本宏恩道土是

何野雲師尊,乃元末時人,生於山西棘縣。幼而好學,長從清元道人窮習玄理,尤精堪輿學理。遨游華夏,遇陳友諒而奇其有豪杰之風,述陳計略,與明太祖朱元璋共爭天下不果。

入山參修玄籙,終悟妙法,升化逍遙。因自明后清季,屢現玄跡於江南七郡,以化有緣。鸞壇設帳,多承仙駕不吝,頻有示機,而不泄示生平事端,敢后來無從克究。主裁邀歸德社,為鸞庭化世之導師。

---------------------                  
宋大峰祖師傳略
Song Da Feng zu shi chuan lue
INDEX
Tống Đại Phong tổ sư truyền lược 


宋大峰祖師傳略
dafeng

宋大峰祖師者,閩地人,俗姓林,名靈噩,字通叟。宋寶元二年(1039年)誕於豪門,幼性聰穎,才思敏捷,勤研詩文。至長終成大器,金榜題名,位列進士。公憑學識而人仕途,授浙江紹興縣令,為官數載。因目睹朝政腐敗,遂棄官削髮皈依佛門,自福建至潮陽之北山修寺以居之。然非因此循入空門而清閒,乃發願普渡眾生。公為僧後,周遊四方,博覽廣采,終成一代高僧,嗣後卓錫于潮陽縣西和平里之綿安觀。

宋宣和二年(西元1120年),公從福建遊緣至潮陽之蠔坪鄉(今和平),時逢酷暑,久旱無雨,莊稼失收,餓殍遍野,瘟疫流行,滿目瘡痍。為救民眾於厄難之中,公遂結廬於裡之橋尾出“後靈豁”(今靈泉寺),設壇祭拜上蒼,祈求為民消災,同時研製良藥,施捨於民間,終使病民解厄,公之大德,深得當地鄉民崇敬,後遂於“後靈豁”客居。

時“後靈豁”與里間有一大川(今練江)相阻,常年水流湍急,屢有渡江者履舟葬身江底。公不忍生靈遭殃,善念萌生,宏發願建橋渡來往。

公為建橋瀝盡心血,四方奔走,動眾捐資,親臨江邊,詳計造橋事宜。此善舉深得民心,一時群情鼎沸。富者捐資獻物,貧者勤出勞力,由於人心所向,集腋成裘。一座跨越練江兩岸的大橋歷時五載,橋築十六洞時,而大峰祖師圓寂。里人無不悲傷,遂立廟祀之,顏其堂曰“報德”,至宋朝末年,元番人主中原,廟宇幾為年代湮沒。

祖師圓寂後,邑人蔡貢元感大峰恩師而不負眾望,負起建橋大任成大峰祖師夙願,以告慰祖師在天之靈。是年歲末,全長三十余丈,高一丈許,寬九尺,留有十八孔的木石結構大橋終告竣工,從此渡江無虞。

宋大峰祖師公德無量,千古流芳。他動眾捐資,化緣儉節,斥資造橋,為民醫治疾病,贈送良藥。是繼唐代大巔禪師之後的又一代德高望重的高僧。人們念念不忘。歷史民間紛紛組織善堂會,以弘揚大峰祖師的功德,義務為當地群眾辦理喪事,收埋荒野白骨,海上浮屍,客死他鄉者。

至明末清初,天災橫行,祖師再曇花現身東嚮說法,法理極為玄妙。鼓勵信眾應提倡拾修骷髏,掩埋路屍,敬惜字紙,贈醫施藥等舉,利人濟物。祖師善行可謂盡善盡美,如遜清庚申之災,壬寅之難。有求必應,民眾益感祖師慈悲,威靈昭著,自此粵東潮屬,先後崇奉者凡五百餘處,咸沾恩澤矣。

---------------------                  
八仙曹國舅師尊史略
INDEX
ba xian Cao Quo Jiu shi zun shi lue. 
bát tiên Tào Quốc Cữu sư tôn sử lược.  

曹国舅师尊传略
Tào quốc Cữu sư tôn truyện lược 

立理作根基    行修當百儀

積參微妙奧    德苑此歸依

曹仙名友,字穆和。生於宋仁宗天聖二年甲子歲 (西元1024年) 五月二十二日。曹仙性清靜,幼而靈聰,授習書理,多能貫悟奧諦。貌相清奇,不奢浮氣。宋帝以其賦氣奇逸,必能為國邦盡責寄,詔授諫議重職,勸其出就功名,曹友上表曰:“吾不就朝市,願就崖谷”。

因此改名谷就,於是盡散家貲,周濟貧乏之人,隻身隱跡山巖,矢志修身,數載之間,心與道合。一日,鍾離老祖與呂仙祖遊至其處,

問曰:“聞子修養,所養何物?”

穀就對曰:“其他無所 為,欲修大道耳!”

二祖曰:“道何在?”

穀就指天曰:“天」。

二祖曰:“天何在?」

穀就指心。

二祖笑曰:“心即天,天即道,子直見本來面目矣!”

遂授以還真秘旨,“三三歸一之法”,令其精煉大道金丹,未幾丹成,道號溫成子。二祖引之入仙班,完成八仙之數。

曹谷就每手持大拍板,度世唱道情曰:“嘆人生,多忙亂,火宅塵緣 (人間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故曰火宅) ,日日相縈絆 (日日被旋繞綑住) ,驀地喉中三寸斷 (人死後) ,三魂七魄自此俱消散,任妻兒哀切,喚萬句千聲,更不回頭看,任憑你在生多計算,落在荒郊,失了惺惺漢” 。

謹習真如妙旨,素性練達,貝促儒家恕旨,更秉道門清氣,朝野俱重其行。世人以國舅稱謂,而不名耳。 六十有二,蒙正陽暨孚尊引登仙籙,而列大羅八天仙之位。隨緣而現玄蹤。


---------------------                  
八仙師尊韓湘子傳略
INDEX
ba xian shi zun Han Xiang Zi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Hàn Tương Tử truyện lược. 

韩湘子师尊传略
Hàn Tương Tử sư tôn truyện lược 
韓仙名仲卿,號湘,唐朝時人,父名會。呂祖全書引道緣匯錄雲: “昌黎 (韓愈) 從姪孫有韓柏者,真元未年 (唐德宗乙酉年,即西元805年) 九月初三日生,幼而奇異,未入名場”。韓仙幼承庭訓,頗多異聰,湘自少學道,尤嗜於佛道理說,慎獨行修,不慕仕達。立心觀性,突悟五蘊之幻,淡泊自得。恬然而恰妙機,正陽帝君授玄籙,終覺真機,外遊證性,並積善衷,飄然來去。五代後唐,曾現仙蹤,代脫兵戈所起疾病,民間自是溯仰仙意。呂尊引證仙籙,並為末塵消劫之導師,共擎德縣耳。

(湘生平也另有記:“湘在功名中,未嘗學仙,韓湘登第於唐穆宗長慶三年癸卯歲 (西元823年),官至大理丞 (掌刑法之官) 。長慶三年 (唐穆宗癸卯年,即西元823年) ,韓湘及第,韓愈教韓柏讀書應舉,似乃兄 (韓湘) 榮。柏對曰,姪孫與公所好相異” 。 言志詩雲: (各書皆同,故略記), 韓愈知其不可強也,柏自言能造頃刻花, 愈令試之, 柏乃取一盆, 實以土, 須臾出牡丹一叢, 花瓣中有金字詩一聯曰: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愈問此何意?對曰: “久自知之。” 後愈貶潮州, 道過藍關, 大雪不能前進, 而韓柏適至, 為掃除其雪, 愈方悟花中詩意。)


---------------------                  
八仙純陽帝君李洞賓傳略
INDEX
ba xian chun yang di jun Li Dong Bin chuan lue. 
bát tiên thuần dương đế quân Lý Đỗng Tân truyện lược. 


玉清內相孚佑帝君
Yu qing nei xiang fu you di jun. 
Ngọc thanh nội tướng phù hựu đế quân. 

http://pic10.nipic.com/20101009/3111524_143600061000_2.jpg


孚佑帝君聖誕於農曆四月十四日

純陽至聖顯道德於唐朝留傳太教儒道釋倍以欽崇

應化真人隱古今於塵世密降丹書貴賤賢愚而皈仰

孚佑帝君俗姓呂,名喦,字洞賓,號純陽,唐朝關西浦州河東道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永樂縣人〉。父名讓熄唐代太子右庶子之官,母王氏夫人,呂洞賓生於唐德宗貞元十四年〈西元798年〉農曆四月十四日巳時,生時異香盈室,天樂浮空,一白鶴自天而下,飛入帳中不見 (呂祖乃三清道祖前,玉虛仙鶴真仙投胎轉世,才會有此異兆)。

呂仙祖相貌堂堂,道骨仙風、生而金形木質、鶴頂龜背,虎體龍腮,翠眉鳳眼,頸長觀高,額廣身圓,鼻聳口巧,左眉角一黑子筋頭大,兩足紋隱如龜折。仙祖尚在繈褓中時,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徒孫“馬祖禪師”路過呂府時,見呂祖相貌非凡,乃對聖父呂公曰:“此兒骨相不凡,自是世外之人,他日若遇盧則居,見鐘則扣,留心記取!”呂祖及長,訪遊廬山,果遇“火龍真人” ,傳以天遁劍法,因此緣故,呂祖行腳四海,常配劍於身,故世人稱其為“劍仙’。亦印證禪師所言:“遇盧則居’一語。

呂祖少時聰敏,日記萬言,矢口成文。二十飽覽經文,與及玄經芨辛。可惜兩度會試皆未金榜題名。

唐武宗會昌年間,呂祖時年四十六,遊長安城酒樓飲酒時,忽見一位身著青巾白袍、腰懸酒瓢、長鬢秀目之道人立於旁,二人一見如故,一同飲酒作詩。此位道人正是八仙“正陽帝君”鍾離權(漢鍾離)所化身,旨在點化呂祖向道修行。漢鍾離為試探呂祖道心為何?乃吟詩一首曰:

“坐臥常攜酒一壺,不教雙眼識皇都,乾坤許大無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

呂祖遂答曰:
“生在儒家遇太平,懸纓重滯布衣輕;誰能世上爭名利,臣事玉皇歸上清。”

吟畢,呂祖揖問姓氏,道人曰:“吾乃雲房先生,身居終南鶴頂!”言罷,兩人相約翌日於祖師道庵歡敘。

次日,呂祖依照約定前往道庵,看見雲房先生正在炊煮黃梁,不敢驚擾,而於旁坐候,不久,呂祖睡意頗濃,則瞌眼小睡片刻:夢中見自己狀元及第,且青雲直上,官居一品,娶嬌妻美妾,子嗣昌盛且顯貴,然好景不常,受人牽連而獲罪,摘官抄族,妻離子散,榮華富貴盡成過眼雲煙,立於風雪中,更感悲悽。呂祖因而驚醒,此時看見雲房先生仍在炊煮黃梁,不禁嘆息,鍾離權見狀對呂祖笑曰:“黃梁猶未熟,一夢到華胥!”

洞賓驚而言:“先生知我剛才夢境之事?’雲房曰:“你在夢中浮沉不定,變化萬千,眨眼間人生五十寒暑,得之固則以喜,失之又何以悲,白駒過隙,人生恰似南柯一場,何以留戀爭奪,最要緊是自己要徹悟” 。言畢,呂祖頓然開悟,知宦遂不足戀,再而拜曰:願求度世之術。

鍾祖試授以點石成金之術,以作救世之本,而呂祖問之三千年後,金其復石乎?曰:“然也”。呂祖以為遺害千年之後,不之可也。

追隨鍾離仙翁同往鶴嶺洞天修道,習得吐納修真秘訣暨金鍊汞之術,同修七載,繼又雲遊黃龍山,觀紫雲成蓋,如有異人,晉謁遇黃龍真人,授以遁劍之法。於是密隱華峰,羽谷晦跡。

仙祖體悟大道之後,立志度人度世,廣度眾生脫離苦海,自稱回道人,遊歷五湖四海,行化度人,呂仙祖度人,是以講“道”理,來感化世間人。向世人直接說明,人要依靠修養修行,才能解救自己;人神感通,才能得到神明保佑。引化玄真之士,點醒迷夢之人。玄跡盛於華夏,威靈顯於四時,民間沐德崇奉,歷朝均有剌封。至旻皇登極欽授玉清內相,輔弼德教之揚行耳。

呂祖由於志在濟渡眾生,經常雲遊四海,隨緣渡化,因而民間關於呂祖的軼聞與聖蹟便應運而生。流傳於民間軼聞最廣,且讓人津津樂道的則以“呂祖為明太祖理髮”、“呂祖三戲白牡丹”當屬之。相傳,明太祖因頭生腫皰,在理髮時,時常痛苦難堪,使得京城中理髮師人人自危,深怕一不小心,而招來殺身之禍。呂祖聞知此況,遂化身理髮師,毛遂自薦,進宮為洪武帝理髮,並治癒腫皰,洪武帝大喜,賞賜金銀珠寶,但被呂祖婉拒,明太祖即問欲要何物?洞賓曰:“只要求聖賜一面紅旗,插於理髮店前” ,洪武帝准允;而百姓為感激呂祖,仁心濟人之德,遂尊奉為理髮業之守護神。

於七十三歲時終於功德圓滿,於登北醫無閭山,化三級紅綾,白日乘鶴飛昇,而歸仙位,登上大羅之天,至今中國遼寧省北鎮縣西,有座仙人巖,相傳為仙祖白日飛昇之處。

宋徵宗宜和元年,西元1119年,7月28日下詔封,呂仙祖為“妙通真人’,這是其祂七位仙人所沒有的官方褒揚。呂祖得道後,受玉皇上帝敕封為“昊天金闕內相─孚佑帝君文尼真佛”。

生平著有多部經典:如“陰符八品真經”、“呂祖真經十四章”等,部部皆為勸化世人修持的根基,且詩語中蘊藏大道奧妙,值得深深體悟筒中含義。
註:孚佑帝君呂洞賓為鸞門三恩主之一,又稱呂仙祖,另外又稱純陽祖師、純陽子、仙公、呂仙公、呂祖仙師等。儒教稱孚佑帝君之外,也稱純陽夫子;道教稱妙道天尊;佛教稱文尼真佛,係菩薩之一,除一般民間仰之外,呂祖仙師是理髮師的祀神,其誕辰是農曆四月十四日,香火跨越儒、道、佛三界。


---------------------                  
八仙師傳略
bát tiên sư truyện lược.   

http://pica.nipic.com/2008-03-18/2008318165633654_2.jpg

---------------------                  
八仙師尊正陽帝君鍾離權傳略
INDEX
Ba xian shi zun zheng yang di jun Zhong Li Quan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chánh dương đế quân Chung Ly Quyền truyện lược.   

锺离权师尊传略

    恢宏德理唯善修    布恩教苑啟因由

    莫道靈沙空跡影    仁士稽首窺玄獻

鍾離師,漢初燕臺人氏。諱權,字雲房,幼習武略與及諸經,長涉玄理,有賢聲,遠仕進,時以高士目之。逾冠不娶,敖遊名山勝地,了徹靈氣所鍾,華領窺奧,遇慈航道人,授真陽默諦,賜號“正陽子”。

五十證課,錄入大羅仙位,拐仙屢為導參至道,具足風範,降跡塵世,頻頻引化後來仙友,與及顯勝屢朝,歷有皇封,或贈謚“正陽帝君”,或加“靈佑正陽帝君”。呂帝暨何仙,均鍾離師引渡也。德教創組之先,旻皇欽受為德德社引化之導師。



---------------------                  
八仙師尊張果老傳略
INDEX
Ba xian shi zun Zhang Quo Lao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Trương Quả Lão truyện lược.  


张果老师尊传略

張果老師尊,俗姓張,名果,字登元,世稱果老者。名加多“老”字,是很尊敬之意,故歷來稱師為張果老。張果老是李唐真宗時人,唐時代的方士 (為醫卜星相之士)。
幼而靈異,壯年不求仕途騰達,而好習玄理,輕世道之功名利祿,究修先天循化氣機。樵不自足,每登峰巒有曠懷寧胸之舒泰,海心自娛,隱修於中條山 (在山西省永濟縣東,山狹而長,東太行山,西太華山,此山居中,故名中條山) 。

後來得到華陽帝君李鐵枴授以箴密而達致覺性,悟證妙理,鐵拐師引進大羅仙位。張果老常乘一白驢,每倒騎之,往來長安 (李唐之帝都,即今之陝西省長安縣) ,高歌作意,惜乎世人,未能探窺體體果師背騎所寄寓的規勸教化:“豈獨奮逐於眼前,宜作後顧之完整” ;。

果師悟道之後,觀世情之不足,炎涼屢見,均只眼前之虛華幻景,勞勞碌碌不息,故作“倒騎以致寧遠之機,只求後來證實,栓心格意,修蓄至理,莫逐身前是非,寓意在此耳”。明蓄知悟,果師每作後示妙諦。

不涉足風塵,不有違入世本念,雖然仙蹤屢現,但以飄渺無方,故歷朝封謚亦鮮,至旻皇登極,孚尊攝統化運,敕受龍華引化導師,共同輔弼德教之興展耳。

相傳唐堯之時,渾忘甲子,其顏貌若六七十許,父老雲:自為兒童時見之,其貌不變。”唐高宗徵之不至,武后強召之,乃出山佯死於妒女廟前,時方炎熱,須臾臭爛生蟲,一時人皆信其死,後有人於山中復見,纔知其未死也。



---------------------                  
八仙師尊凝陽帝君李道明傳略 
INDEX
Ba xian shi zun ning yang di jun Li Dao Ming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ngưng dương đế quân Lý Đạo Minh truyện lược.  


聖如天律不易移    師生俗世啟愚癡

傳之伯陽東華詔    授發性真聖母機

李拐原來人不識    明裘大道可質疑

千秋古跡沛都隱    德恩庥被覆蒼黎

李道明師尊,名誠,字玄甫,即王玄甫(?—345),漢代東海 (今山東兗州)人, 生於湖南沛都,原出覺門,父考姓李,宗於李氏,聖胎育於高陽,奉旨西聖母,故生異慧,碩德超人。道長明裘, 兩度降生初唐, 乃伯陽父之異出高足。

凡間俗稱鐵拐李,名號頗多:“鐵拐先生”, “李凝陽”、“李孔目”、“李洪水”,為道教八仙中資歷最老的神仙,號凝陽帝君、東華帝君、紫府少陽君,專輔助呂純陽師尊傳道,在道教中地位崇高,現今天庭封號為“輔法天尊”。

李道明師尊玄質非凡,相貌魁梧,學有根源,年方弱冠不善家務,仰慕真風大道,喜讀老氏之書,悟妙徼之精奧至理,以為天地皆空,人生皆幻,富貴功名皆迷心之鴆毒,縱貴為天子,富有四海,亦身外之浮雲。於是立志修真,遂別親友,尋清幽之谷,依深穴之岩,壘石為門,拔芧為蓆,澄心淨慮,服氣煉形,寢食每忘,數載不輟,乃不能開悟,自想自用師心,終非實際。

後來得伯陽父之靈異,召入東華之嶽,夢授道德經,遂參修華山,棄俗從道。白雲上真引之入道,遂居於昆侖山煙霞洞,韜光晦跡,又徙居代州五臺山紫府洞天。後授度門人鐘離權,嗣弘法教,從此隱現市塵,入世救苦,萬民仰戴厚德,多呼李大活仙。得以從容救世之旨耳。李道明師尊被全真道尊為北宗第一祖。

李鐵拐應時而化,《續文獻通考》曰:“李鐵拐,或雲隋時陜人,名洪水,小字拐兒,又名鐵拐,常行丐於市,人皆賤之。後以鐵杖擲空,化為龍,乘龍而去。”

《集書詮真》引《通考全書》稱:李鐵拐又化名李孔目,有足疾,西王母點化其升仙,授以鐵拐,前往京師度漢大將軍鐘離權。得王母封紫府少明君。

《歷代神仙通鑒》卷五與《列仙全傳》卷一等道經多稱其為得道隱士,形貌魁偉,遁隱於碭山洞中。一日受太上老君之約,欲赴老君華山(在陝西省華陰縣)仙會,臨行前對弟子說:“我欲以魂至華山赴老君聖會,遊魂七日當返,若不返,請將吾魄焚化。”相傳他魂藏於肝,魄藏於肺,元神出遊時魂即跟隨,只留下魄守護屍殼,即“元神出殼”。吩咐完以後,他即出元神赴華山從老君遊,弟子則日夜守護著師父軀殼。不料第六天,弟子家人來報,老母病危,急欲歸視,連坐立不安,好不容易敖到第二天中午,也不見其元魂歸來,無奈之下,弟子將其肉體火化,回家盡孝道去了。

不久他的元神趕回碭山洞,見失其軀殼,無形魄可依,好似孤鬼遊魂。忽然他發現林中有一餓殍,奄奄一息,靈機一動,心道:“何不藉以還身!”立即從餓殍囟門而入,站起來以後,發覺茅頭不對,急忙跑到河邊一照,只見水中映出一人:蓬頭虯髯,巨眼坦腹踱足,模樣十分醜惡。他大吃一驚,急忙從葫蘆裡倒出老君所贈仙丹,一口吞下,仍不變其形。

突然身後有人說道:“草脊茅簷,毀窗折柱,此室陋甚,何堪寄寓!”回頭一看,原來是太上老君。聞此言,他頓覺所得之殼實在醜陋,欲將元神跳出,老君急止之道:“道形不在於外表,你這副模樣挺好。我贈你金箍束你亂發,鐵拐拄你踱足。只要功夫圓滿,便是異相真仙。”於是他按照老君所言,以手捫兩眼如環,守住魂魄,並自號李孔目。(另一說:遇化子長安枕路,求師超脫,蓋化子乃天譴貶凡,設身罹疾,師明其蘊,乃舍形體代贖。化子化鶴升天,而師得化人而自解脫,蓋以遮蔽本真),

這便是世稱鐵拐先生的來歷。故世傳玄之形跛惡者,蓋附餓殍之體,非其本來真面目也。自此玄能辟榖變化,將手中竹杖以水噀之,即可成鐵,世人乃以“鐵枴先生”呼之,非其真實名姓也。

嶽百川著有《目洞賓度鐵拐李嶽》說鐵拐姓李名嶽。另外還有《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等。鐵拐李的形象常背一藥葫蘆,浪跡江湖,行醫治病,後功行圓滿,被玉皇大帝封為上仙。

元世祖時敕封“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元武宗時加封為“東華紫府輔元立極大帝君”。道教北五祖之一。

李師生月圓元宵,飛升月圓中秋。晉穆帝永和元年(西元345)白日升舉,後稱“中嶽真人”。農曆六月十五生,十月十六(一說正月十五)上升。


---------------------                  
八仙師尊 藍采和傳略
INDEX
ba xian shi zun Lan Cai He chuan lue. 
bát tiên sư tôn Lam Thái Hoà truyện lược.  


蓝采和师尊传略

藍仙唐代下桓人氏,諱儀,字采何,為上古黃帝時樂師伶倫高真。藍仙的高祖為戰國逸士桓圓,從介崔習禮操,不求聞達,屢代清隱藍溪之濱,時人每以藍溪先生稱謂,久而引以為姓。祖曾入士晉朝為州牧,秉性不阿,終以辭世,累至藍仙,從居躬耕,不滿朝廷營植權謀,隱誦究歧黃,冀能消除民間厄疾,入山研求藥品草植,於岩縫內,得真善籙,恆心采證。藍仙得拐仙點開慧竅,三載朝花觀頂。具神聰,入世齊人,呂尊引登天藉,共列仙班。乘願消劫,仙蹤飄渺,應緣而現。孚尊攝宰玉闕化機,共同輔助其用,

師尊藍采和謫於塵世,周遊歌詠,覺世盲聾,常衣破襴衫,黑水腰帶闊三寸餘,一腳著靴,一腳跣足,夏則破襴衫而不汗,冬則露胸而玩雪,氣出如蒸,人問其所得。答曰: “誰雲男子無孕?偏我十月懷胎。” “每於長安 (唐之帝都,即今之陝西省長安縣) 乞索,一手攜籃,一手持大拍板,長尺餘,醉而唱踏踏歌,老幼皆隨之。” 歌曰:

踏踏歌,藍采和,世界能幾何?紅顏三春樹,流光一擲梭,古人混混不復返,今人紛紛來更多。朝騎鸞鳳遊碧落,暮見桑田起白波,長景明暉在空際,金銀宮闕高巍峨。

歌詞頗多,不及具載,似狂非狂,歌則隨口而作,歌詞多神仙意,人莫之測。

得錢則用繩穿拖行,散失不顧,或贈貧者,或典酒家,無拘無束,周遊天下。人自兒童見之, 及白髮之時復見之,其形貌如故,衣履如故。後得鐵枴、鐘離之引度,於玄宗開元八年歲次庚申 (西元720年),一日忽來濠梁酒樓飲酒,聞空中有簫笙之音,仙鶴下降,采和乘之,軒舉於雲端,擲下靴衫帶板,冉冉而去,人視其服乃玉也。有刺史 (唐時,刺史即太守也) 目擊之,乃將其事呈奏玄宗皇帝,遂在故址立祠祀之。



---------------------                  
八仙何玉瓊師尊史略
INDEX
ba xian He Yu Qiong shi zun shi lue. 
bát tiên Hà Ngọc Quỳnh sư tôn sử lược.    
ba xian He Yu Qiong shi zun shi lue. 

何玉琼师尊传略

何仙姑五代後唐人,名玉瓊,別號素女,乳號蓮香,永州零陵人也 (今之湖南省零陵縣)。 父諱英延光員外郎, 易居長安, 兄弟皆第。 母鍾氏,喜清淨佈施, 一夕夢遊瀟湘之濱  (在零陵縣西) ,見水面有縞衣女子,足踏大白蓮花,浮波而至曰:“吾瀟湘神女也,將寄汝家一遊人世。”母注目久之,覺而有娠,以憲宗元和三年戊子歲 (西元808年) 十一月初一日生,師誕生時,蓮香盈宅,東天朝瑞,紫氣溢然。

素女生而不食乳,母攪蓮粉飼之,少聰慧,有異質,純然有式,多表露,似有名師所授,嚴默甚有成人之氣度。年八、九歲延師學習詩禮,書經瀏覽,獨好恬靜,姿容端麗,喜入女道觀遊,諸道姑教以經書文字,心馳山川人澤,修靜妙玄諦,陶然貫寄,梓裡皆稱淑德。

何帥玄奧具胸,精研天地徼行之律理。種植消長之數,慧性日足,父母訝其行止,屢為作言以伸倫義,帷師貫行如常。

十三歲父母俱失,素女與老蒼頭守己幽居,姓甘茹素,有求佈施者,亦如父母在時,皆樂助焉!後有南嶽觀老道姑,募素女改注生真君像,時在神像臟腑中忽得黃庭經兩卷,有跋 (文體的一種題在書後) 雲:“何人有緣?何人有福,若得此經,瑤池快樂。”素女見而喜之,以為兩“何”字,雖無定詞,而今則明,明合我也,請以他經易歸,老道姑慨然相與,自此居家長誦《黃庭經》。

年十八,守貞不字,出家上女冠,焚香掃地,拜禮東華帝君。

久之有青衣童子奉東華命,降於其家,授以紫芝丸餌之,並為講“黃庭琴心三疊漱咽靈液法”,素女受之,自此則體上生光,華氣香蘭。

零陵有求聘於素女者,素女乃佯狂作癲,出入零陵市上,汙體穢形,人乃目為瘋癲而不之顧。亦有強稱為仙姑者,素女乃益加韜晦,年六十,鄉裡人多物故,而素女仍如二十許人,

鍾、呂二祖,通過其裡,見彩雲罩頂中天不散,見素女於市上,知為上根道器,以一桃與之,僅食其半,自是不飢。

後適呂祖南遊,呂祖乃度其入終南,拜見鍾離老祖,教以三三歸一法,引授脫塵大法,參化明仙,超列羅天。

呂祖曰: “功夫至此,以臻大乘。”乃引見東華帝君、瑤池金母。 金母攜回閬風苑,命掃蟠桃落花,積功已深,陞東海青霞洞真大元君,道號“一陽”。

世稱背丹仙長,以藥救世,且精丹璜之妙,屢拔貧病。神蹟仙蹤,漫及八方,曾結善緣。生民沐德,圖像敬奉,眾口鑠金,建祠為祀,歷紀以來,仙蹤常露。尊師下塵救苦之天仙,願心不減。受皇欽委為德德社之導師,慈懷悲志,可見其一般耳。

時植秋月倍光,蓮丹成實。時八月十八日戍正化騰。


---------------------                  
五教 - 釋迦牟尼佛傳略 
INDEX
wu jiao - Shi Jia Mou Ni Fu chuan lue. 
ngũ giáo - Thích Ca Mâu Ni Phật truyền lược. 


佛教的啟教者是釋迦牟尼 (Sākyamuni), “釋迦” 是出身部族的名稱,有 “能”、 “勇” 的意思, “牟尼” 是聖人之意, 而釋迦牟尼意為 “釋迦族的聖人”, 又被後世尊稱為 佛陀 (Buddha), 意指“已經覺悟的人”。 佛陀原名為悉達多 (巴利文:Siddhattha, 梵文:Siddhartha), 意思是 “吉財”、 “吉祥”、 “一切功德成就”, 又被稱為悉達多•瞿曇(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 傳統上認為 “瞿曇” 或 “喬達摩”  (Gautama) 是釋迦牟尼的氏族名稱, 即釋迦族祖先的姓氏, 但這應不是他的氏族姓氏,  而是依照當時印度貴族的習慣, 將《梨俱吠陀》讚歌作者的太古仙人 Gotama (仙人子孫稱為 Gautama), 尊為氏族血統的傳承, 所以釋迦才是族性, 悉達多是真正的名字。 


出生與家族

悉達多為古印度釋迦族人,出生於喜馬拉雅山麓的釋迦國首府迦毘羅衛城,位於今天印度-尼泊爾交界處,父親為淨飯王,自稱是仙人的後裔(Gautama 日種),為印度剎帝利(武士)階級,母親為摩耶夫人,在出生七日後母親即過世,由姨母瞿曇彌 (後出家為大愛道,音譯摩訶波闍波提)撫養成人。他從八歲開始,向毘奢婆蜜多羅學習文化,向羼提提婆學習武藝,從小過著優渥舒適的生活。先後娶了三個妃子為妻,第一是善覺王之女,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第二是摩奴陀羅妃,第三是瞿多彌妃,當中以耶輸陀羅為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

釋迦牟尼佛陀之生卒年代的探究,根據出於公元前一世紀的《阿育王傳》(公元後290〜306年漢譯出)的記載,佛滅後百年華氏城有轉輪王號阿恕伽(Asoka 阿育王)出世,而公元前一世紀世友論師著的《部執異論》(真諦譯),又說佛滅116年華氏城有王號阿輸迦。國際史學界考證印度"阿育王刻文"及周邊諸國史料,阿育王約在公元前271〜268年間即位。若據此推算佛滅的時代,約為公元前387〜384年,出生於公元前約466〜463年,正覺於公元前約432〜429年。 
大出離
29歲時的悉達多,面對在當時印度部族交相爭戰的環境下,釋迦族受到強勢部族逼迫的困境,思及人生不免於老、病、死的結局,深深感到生命的無奈與苦痛,進而尋覓出離之道。當兒子出生時,即取名為羅睺羅(意為障礙),意為障礙其離家尋覓出苦之道。不久之後,悉達多即於夜晚乘馬離家,開始遍訪各地名師的尋道生涯,此為悉達多一生的轉捩點。
覓道及苦行

當時印度流傳的信仰與學說,主要是雅利安人的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本土的奧義書思想、沙門文化。婆羅門教為一神信仰,主張一切為梵神的生化,唯有神才能救贖,但救贖的對象只限於雅利安血統,並不包括印度本地土著,是一種狹隘的種族宗教。奧義書思潮下的苦行沙門,並不相信吠陀、梵書中記載的神祗及升天信仰,而認為過去所做所為(稱為業),會決定今世的好壞,這是一種“宿業決定”,並且主張任何生命都有“永恆不變的神我”,會依“宿業”而輪迴轉世。苦行沙門的修行重於流浪、獨居,以苦行來“消除宿業”,遠離男女、守持梵行,以守戒、冥想來進入禪定,並觀想神我與宇宙(大梵)合而為一,達到“梵我一如”的永恒境界,此即苦行沙門追尋的解脫。悉達多最先以苦行沙門作為學習對象,為了習得精深的禪定,先向王舍城附近的阿羅邏迦藍(意為自生,巴 Āḷāra-kālāma)沙門學習“無所有處定”,再向優陀羅羅摩子(意為雄傑,巴 Uddaka-rāma-putta)沙門學習“非想非非想處定”,這兩位是當時正統婆羅門教以外享有盛名的修定主義者。悉達多不僅認真的修習禪定,傳說甚至一天只食一顆麻麥,努力的尋求“梵性獨存、永恆的解脫境界”。

中道及正覺

35歲時,悉達多在苦行的修習中,已經歷了六年,發現苦行無法達到真正的解脫,開始對苦行產生懷疑。當時因為聽到路過之調琴師的調琴要訣,謂“琴弦太鬆音不成調,琴弦太緊音不優美,不緊、不鬆則音聲優美”。悉達多於此有所領悟,即捨棄無益的苦行,改以“不放逸安樂、不無益自苦的中道”作為修行的準則,並且不再堅守“神我”的信仰,另外採取探尋“老病死苦如何生起”的方法,因而開啟了通向正覺的大門。悉達多在畢缽羅樹(後稱菩提樹)下,經四十九日的禪定與觀察, 洞見了生死輪迴之真相的“十二因緣法”而成就正覺,並且依“十二因緣法”,發現了“滅苦之八正道”,確立了“四聖諦”為正覺的次第。依此,悉達多以“緣生、緣滅”之正覺,攝導離貪之正見等“八正道”的修證,達到了貪愛、瞋恚、愚癡的斷盡,完成生死的解脫,不受後有。至此,悉達多依次的完成正覺、離貪及解脫,圓滿四聖諦之三轉、十二行,自證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等正覺)。因為此時的悉達多已經徹底的覺悟、解脫,所以自稱為 Buddha 佛陀(意為已經覺悟的人)。


轉法輪

佛陀正覺、離貪、解脫證菩提之後,因為年紀尚輕,不易得到一般大眾的信任,所以到鹿野苑,先為未正覺時的五位跟隨者,即憍陳如(Ājñāta-kauṇḍinya)等五人宣說“四聖諦”,此稱之為“初轉法輪”。緊接著又度化了富家子耶舍,以及其親朋好友等共五十四位比丘,而成為六十位比丘的僧團。 往後在六年間,陸續度化了著名的有舍利弗、摩訶目犍連、大迦葉。

佛陀住世說法共四十五年,為了宣揚正覺、解脫的教法,走遍了恆河兩岸,以憍薩羅國(Kosāla)、 摩揭陀國(Magadha) 和毗舍離國(Vaiśālī) 為主要的宣法中心, 曾在憍薩羅舍衛城的祇園精舍說法約25年。 佛陀一生度化了許多弟子, 其中傑出的弟子有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犍連(神通第一)、 富樓那(說法第一)、 大迦葉(頭陀第一)、 阿難陀(多聞第一)、 優婆離(持律第一)、 迦旃延(議論第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等。


入滅

佛陀80歲時,在毗舍離城患重病,當年雨季過後,偕弟子向西北行,打算為一生行化過的地方,做最後的開示及尋禮。佛陀在路途中,食用了銅匠純陀(Cunda)供養的“栴檀樹菌茸”(Sukara-maddava)之後,似乎是因為食物不潔或中毒,忽然得了嚴重的血痢(可能是現代的赤痢 dysentery),腹瀉劇痛幾乎瀕臨於死,但 佛陀攝持於心,忍受無有怨言。此後,佛陀勉強走到拘尸那羅(Kusināra,末羅國之一邑)附近的樹林,已無法再支撐,阿難在兩棵娑羅樹之間鋪下臥具,佛陀頭部朝北躺下,向右側偃臥,告知弟子們即將入涅槃。此時,阿難守候在 佛陀身邊,聆聽最後的教誨。當夜,傳說年紀已有百二十歲的婆羅門須跋陀羅(Subhadda)請佛開示,當晚須跋陀羅即見法、證道,成為 佛陀的最後度化的弟子。

根據南傳銅鍱部覺音論師著作之《善見律毘婆沙》'序品'的說法,佛陀是在二月十五日平旦(凌晨)時,在拘尸那羅附近的娑羅雙樹間入滅。火化後的舍利(遺骨),由釋迦族相近血緣的東方八個氏族帶回建塔供養。據'長阿含遊行經'的記載,這八個氏族各為末羅族的波婆國、跋離族的遮羅頗國、拘利族的羅摩伽國、婆羅門族的毘留提國、釋種族的迦毘羅衛、離車族的毘舍離國、阿闍世王族的摩竭陀國、末羅族的拘尸那羅國。除了由八族興建的舍利塔以外,再加上主持分舍利的香姓 Droṇa 婆羅門建於戰主國的瓶塔(供奉分佛舍利的瓶),以及畢缽羅 Pipphalavana 聚落的末利 Moliya 族人,建了供奉火化殘餘碳灰的炭塔,總共有十塔。
結集法教

佛陀住世時諸大弟子中,輔助 佛陀教化最有力者是舍利弗、目犍連,兩位聖弟子被後世尊稱為雙賢弟子,但二大聖弟子在佛入滅前,即已入滅。佛入滅當時,僧團的大長老摩訶迦葉 (Mahā-kāśyapa) 為了見 佛陀,正從瞻波國前往拘尸那羅,途中聞佛已入滅,而趕往拘尸那羅,並代表僧團為佛舉火荼毘。二個月後,大迦葉在摩竭陀國阿闍世王支持下,召集了五百名阿羅漢,在王舍城的七葉窟安居三個月,並共同結集出 佛陀的教法,史稱“五百結集”,又稱為“第一次結集”。

「第一次結集」集成的教法,內容包括經說 Sutta 與律戒 Vināya。 原始結集的經說,是目前漢譯 《雜阿含經》 與南傳巴利 《相應部》當中的『因緣相應』、『聖諦相應』、 『食相應(南傳《相應部》編於『因緣相應』中)』、  『界相應』、『陰(蘊)相應』、『六處相應』,還有『道品誦(南傳稱為『大聖道篇』)』當中四念處等諸相應教。據近代印順法師的研究,初始結集時律戒的內容,是包含

一.  四波羅夷法 pārājikā-dharma(pārājika-dhamma);

二.  十三僧伽婆尸沙法 saṃghāvaśeṣā-dharma(saṅghādisesā-dhamma);

三.  逸提法 pātayantikā-dharma(pācittiyā-dhamma):包含現今之

1. 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 niḥsargikā-pātayantika-dharma(nissaggiya-pācittiyā-dhamma),即捨墮法; 

2. 九十二逸提法 pātayantikā-dharma(pācittiyā-dhamma),即單墮法;

四.  四波羅提提舍尼法 pratideśanīyā-dharma(pāṭidesaniyā-dhamma);

五.  眾學法 saṁbahulāḥ-śaikṣa-dharma(sekhiyā-dhamma)。

此時關於欲事的二不定法 aniyata-dharma(aniyata-dhamma),是作為律戒的補充條款,而七滅諍法 adhikaraṇaśamathā-dharma(adhikaraṇasamathā-dhamma),則是附於布薩儀軌之末,兩者都尚未正式列入『戒經』當中。由於初始結集時的眾學法,還在發展當中,所以學處 śikṣāpada 的總數還未能確定共有多少。

釋迦佛陀之教法當中的修多羅 (相應教,又稱為“經”), 是由弟子阿難陀(Ānanda)代表僧團誦出,而律戒則是優婆離 (Upali) 代表僧團誦出。

選自 Ven. Bhikkhu Vūpasama 隨佛尊者著

---------------------                  
五教-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傳略
INDEX
wu jiao - Da cheng zhi sheng xian shi Kong Fu Zi chuan lue. 
ngũ giáo - Đại thành chí thánh tiên sư Khổng Phu Tử truyện lược.  


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卒於前479,傳統的祭孔日期是在農曆八月二十七日,今人採用格里曆推算法把孔子誕辰換算為西曆9月28日。

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有很大影響。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的遠祖是宋國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開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位於弟弟鮒祀。弗父何是 “卿”。孔子先祖自此由諸候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任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能承續先祖的諸候,“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為姓氏。后來宋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造成他們的后代避難到魯,自此卿位不再延續,下降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經擔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蹟無從考據。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沒有兒子,其妾生男,卻有病足不良於行,晚年再娶顏氏徵在,才生孔子。孔子三歲時老父逝世,由母親撫育長大。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于學”。  

孔子“三十而立”,并開始授徒講學。去齊國求仕之前約七、八年時間,他的門徒還不多,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也來學禮。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促進了學術文化的普及。孔子辦學很成功,名聞遐邇。

魯國自宣公以后,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魯君的兵符軍權旁落。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開魯國到齊國去。孔子在齊國得不到重用,遂又回返魯國,自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歲)從齊國返回魯國 (魯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55歲) ,在周游列國之前十八年的時間,孔子雖然有四年多的時間在做官事政,但并沒有停上授徒教學。這一段時間裹,孔子教育事業發展很大,弟子眾多,從遠方來求學的,几乎遍及各諸候國,除了魯國的學生之外,還有來自齊、楚、衛、晉、秦、陳、吳、宋等國的求學者。很有成就的弟子,如顏回、子貢、冉求、仲弓等,大都是這一時期進入孔門的。這些弟子中的一部分人后來跟隨他周游了列國,一部分從了政。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于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 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

孔子在魯國當官時,齊國人有顧慮,擔心魯國強大後會并吞自己,所以派遣美女樂人給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接受齊國的女樂,竟然沉迷,三日不上朝聽政。從此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只好帶領顏回、子路、子 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開始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步上顛沛流離的生涯。是年孔子已經五十五歲,他們先到衛國,開始時還受到衛靈公禮遇,後來又受到監視,因為怕會獲 罪,決定去陳國。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后,原要通過蒲至晉國,因晉國內亂而未成行,只好又回返衛國。衛靈公怠于政事,不用孔子,不久衛國內亂,孔子只好再次離開,經由曹國至宋國。宋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只好微服通過宋國、鄭國至陳國,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于陳蔡之間”。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國,率軍在郎戰勝齊國軍隊。季康子派人迎回孔子。孔子重新回到魯國,已經是六十八歲 (魯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 。周游列國結束回到魯國,至到去世的五年時間,他把精力集中在教育,和整理古代典籍,;“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 。

孔子一生貢獻於教育,有弟子三 千,賢弟子七十二人,在德行突出的有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口才出色的有宰我、子貢;強於政事的有冉有、子路;文學方面的有子游、子夏、子張、曾參…等。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不少人都有大成就,對於當時政治影想、學術傳播、儒家初創和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魯哀公與季康子雖常以政事相詢,但終沒受到重用。

孔子於魯哀公十六年四月(前479年) 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三歲。逝世後葬在魯城(曲阜)北泗水之上。弟子們以父親之禮儀對待孔子,為其服喪三年,子貢在孔子的墳前蓋了一間小屋,為孔子守墳六年,魯人到墓旁定居的也有一百多家,因此把這個地方叫做孔里。魯國世代相傳,每年都定時到孔子墓前祭拜。後來又把孔子的住址改成孔廟,後歷代漸形成三孔,孔廟、孔府、孔林,供人瞻仰,歷二千五百多年。

---------------------                  
五教-耶稣基督傳略
INDEX
wu jiao - Ye Su ji du chuan lue. 
ngũ giáo - Gia Tô cơ đốc truyện lược. 


耶穌生於伯利恆的馬槽(西元前4年-30年或前5年-29年)全名 Jeshua ben Joseph, 成長於拿撒勒小鎮,當時人口僅約 300 人,與父親約瑟學作工匠,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穌”、“聖子”或“耶穌基督”。耶穌是《新約》中所預言的救世主(彌賽亞),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是基督創始人。新生兒耶穌的生母瑪利亞、養父約瑟、那些牧羊人和東方博學之士都宣稱耶穌就是那位彌賽亞。這種傳聞引起當時的猶太統治者大希律王的恐慌。繈褓中的耶穌成了他的暗殺目標,約瑟得到天使警告,帶著瑪利亞和耶穌逃往埃及。
《舊約•以賽亞》和《舊約•但以理書》等多部先知書中,“彌賽亞” 是先知所預言的解救萬民的救主。到了兩約之間的時間(約西元前二世紀),猶太教的文獻中顯示, 猶太人極渴望彌賽亞的來臨。 很多猶太人期盼彌賽亞來拯救他們脫離羅馬人的統治。 但耶穌在世上所做的, 並不是像猶太人期待的那樣帶領他們推翻羅馬統治。 自從耶穌從死裡復活後, 一些追隨耶穌的猶太人(耶穌的門徒)才明白, 上帝差派下來的彌賽亞不單要拯救猶太人, 而且要拯救全世界的人,使凡信他的人得享永生, 於是宣告耶穌是真正的彌賽亞,是基督,故稱他為耶穌基督 (Jesus Christ)。 中文譯名方面,東正教和天主教文言經文根據希臘文譯作 “基利斯督”, 新約預言耶穌是是彌賽亞救世主, 是上帝耶和華的兒子, 記載, 耶穌後遭猶太教士誣陷控告, 而被釘死在苦行柱上。 第三天耶穌從死裡復活, 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 達四十天之久。 之後被接升天, 坐在天父上帝的右邊。


耶穌生平見於基督教新約的四大福音書。 據《聖經》記載, 耶穌後遭猶太教士誣陷控告, 而被釘死在苦行柱上。 第三天耶穌從死裡復活, 將自己活活的顯給使徒看, 達四十天之久。 之後被接升天, 坐在天父上帝的右邊。


◆   耶穌的出生應驗許多舊約的預言, 如伯利恆、 以法他啊, 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 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 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 他的根源從亙古, 從太初就有。 (彌迦書 5:2)

必有童女懷孕生子, 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 (以賽亞書7:14)

道 (希臘文logos, 可譯為“話語」;又與老子所描述的「道」極為神似: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無不知其 名,字之曰“道”。) 成了肉身, 住在我們中間, 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 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 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約翰福音1:14)


◆   當時已達眾先知預言“彌賽亞”將臨之時(如但以理書曾預言,彌賽亞被殺的年份為出令重建耶路撒冷後的 69×7=483年), 在羅馬強權統治下, 整個猶太社會熱切期盼這位彌賽亞能領導他們推翻羅馬強權, 雙方對立緊張。


耶穌降生的目的


耶穌,他的名字在希伯來文意思是救主,他來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  主的使者向他(約瑟)夢中顯現,說: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 1:20-21)


◆  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 “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譯:背負)世人罪孽的!” (約翰福音 1:29)—唯有耶穌的出生目的是為著死亡! 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 1:18)


◆  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 3:16-17)


耶穌的事工

耶穌三十歲時開始,以三年半時間周遊猶大地傳道。主要有十二門徒,隨同者亦有許多其他門徒和婦女。


◆  耶穌常與窮人、罪人、甚至妓女在一起, 柔和謙卑地接納、鼓勵他們,又行許多神蹟,醫治需要的人。耶穌接納這些被輕視的人們與婦女,乃驚世駭俗之舉,完全違背當代人對“彌賽亞”期待的君王般形 象。但耶穌普遍受到低層人們的愛戴。耶穌來到拿撒勒⋯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 說:“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路加福音 4:16-21)


◆  耶穌走遍各城各鄉,在會堂裡教訓人,宣講天國的福音,又醫治各樣的病症。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5-36)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馬太福音 14:23)


◆  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30-32)


◆  耶穌常指責大多的宗教人士(如法利賽人、文士、祭司)假冒偽善,內心卻充滿汙穢。


註:法利賽人—猶太教派之一,強調嚴格遵守宗教規條,厭惡耶穌和罪人相處,卻被耶穌指為徒有外表的敬虔,沒有內心的謙卑和愛心文士—教導聖經與律法的教師祭司長—主管宗教祭祀事物,與羅馬人勾結,利用祭祀規定牟刑。亦常指責耶穌的行為,也被耶穌指為破壞神祭祀的真義。


耶穌的教導


◆  耶穌說: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約翰福音 4:21-23)


◆  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約翰福音 23:33-35)


◆  耶穌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君王為主治理他們,有大臣操權管束他們。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誰願為首,就必作你們的 僕人。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馬太福音 20:25-28; 23:12)


◆  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 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太福音 18:1-5)

有人帶著小孩子來見耶穌,要耶穌給他們按手禱告,門徒就責備那些人。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馬太福音 19:13)


◆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 6:14-15)

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 17:33)

到了一個地方,名叫髑髏地,就在那裡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又釘了兩個犯人:一個在左,一個在右邊。當下耶穌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百姓站在那裡觀看,官府也嗤笑他。(路加福音 23:33-35)


註:早期來華傳教的西方傳教士在下工夫學習了漢語之後,把 “Jesus” 翻譯成“耶穌[2]”,其中的“耶”同“爺”,指父親,對應音節 “Je”; “穌”指“復活”,對應音節 “su”。 耶穌(西元前6年—西元30年) (Jesus) 字音譯自希臘文 “ησου”, 景教稱為移鼠,英文譯為 “Jesus”, 是希臘文 “ησου (Iēsous)” 英語化後的寫法,而 “ησου” 本身則是由希伯來語 “(Yahushua)” 或希伯來亞拉姆語(亞蘭語;阿拉米語;阿拉美語) “(Yashua)” 希臘語化後而來。 “雅威拯救世人”, 音譯為“亞胡書阿或亞書阿”。  “基督”二字源自希臘文 Χριστ (拉丁化的寫法是 Christós), 源自音譯為 “彌賽亞” 的希伯來文(阿拉米語是, 阿拉伯語聖經是, 古蘭經記載是, 伊斯蘭教漢譯為 “麥西哈”), 意思是 “擦油淨身的人”, 或譯“受膏者”、 “受傅油者”、 “受傅者”, 也就是“被膏油澆灌的人”。 


---------------------                  
五教-太上老君老子略傳
INDEX
wu jiao - tai shang lao jun Lao Zi lue chuan. 
ngũ giáo - thái thượng lão quân Lão Tử lược truyện. 


老子姓李名耳, 字伯陽,謐聃。 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縣。生卒年不詳,有說約出生於公元前 600年左右,卒於公元前 470年左右,春秋時代。

《史記正義》: “老子,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名耳,字伯陽。一名重耳,外字聃。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日月角懸,鼻有雙柱。周時人,李母懷胎八十一年而生。”  誕生而白首,故以“老” 稱。

曾擔任周朝守藏吏,洛陽管理周朝的國家藏書,通禮樂, 盛德猶龍。

孔子曾和他談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在現在洛陽仍然有“孔子入周問禮碑”。

漢桓帝延熹九年(166年)襄楷所上奏章中有“或言老子入夷狄為浮屠”的說法。《三國志•魏書》:“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老子西出關,過西域,至天竺教胡,及浮屠弟子合二十有九。”西晉天師道祭酒王浮沒偽造《老子化胡經》,稱老子攜尹喜西入天竺,化為佛陀,立浮屠教。書成之後,在道教引起強烈反響,同時被佛教徒指為偽經,雙方爭論持續近千年。到唐朝被禁,寺院免掛老子像。直至元代,由於全真教舊事重提,朝廷舉行辯論,道教失勢,被徹底焚毀,禁止流傳。

東漢成都人王阜《老子聖母碑》稱:老子是道合為一,化生天地的神靈神仙,為道祖。漢桓帝祭祀老子為仙道之祖,稱名“道德天尊”,道教三清道祖“太上老君”。唐武宗時,老子定為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唐高宗在乾封元年(666年),追尊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又分別追尊,天寶二年(743年)追尊廟號“大聖祖”,諡號“玄元皇帝”;天寶八載(749年)追尊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寶十三載(754年)上尊號為“大聖祖高上大廣道金闕玄元天皇大帝”。

老子著有《道德經》,是道教經典著作。周昭王二十三年,西出函谷關,為關令尹喜求留勸說,終於在函關住鹵,寫下五千言德《道德經》,倒騎青牛而去。”子將隱矣,强為我著書,于是著道德经上下篇八十一篇,共五千餘言,乃去,莫知其所终”,於狄道府,今甘肅臨洮飛升。自東漢張道陵重註《道德經》,乃為道教教民之立的重要經本,奉老聃為教祖。

《老子》之哲義含蓋了後來儒釋之精髓,而道者,乃苴;所稱謂一定之理,猶道路為人所由也,其旨惟“抱一”,抱一者何,即德念德化德行之“德”耳,其道非他,仍道本於德, 非德則非道,無德即無道,故《道德德》經上下二篇,為後世宣揚德教者之楷模,唐德宗時,柳師渾倡明德教,尊崇老聃為教祖,而奉行教化,普及人間。



---------------------                  
五教-先知穆罕默德略傳
INDEX
wu jiao - xian zhi mu han mo de lue chuan. 
ngũ giáo - tiên tri Mục Hãn Mặc Đức lược truyện. 
(Đức giáo chủ Hồi giáo Mohammed Allah) 


穆罕默德 (阿拉伯語:محمّد‎ Muḥammad; 一他的全名是艾布•嘠西木•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利卜•本•哈希姆 (محمد بن عبد الله بن عبد المطلب‎ Abū al-Qāsim Muḥammad ibn ʿAbd Allāh ibn ʿAbd al-Muṭṭalib ibn Hāshim), 出生時於約571年4月19日, 賴比爾‧敖外魯月12日或17日,卒於約632年6月8日。 他是是伊斯蘭教先知, 最後一位及最偉大的先知, 是最接近完美的凡人, 集所有美德於一身, 伊斯蘭教復興者奠基者, 他成功地使阿拉伯半島的各部落統一在伊斯蘭教下, 奠定了後來阿拉伯帝國的基礎。 中國的穆斯林普遍尊稱之為穆聖。

他出生時,父親阿卜杜拉就已經逝世,根據當地傳統,母親阿米娜將他託付給一個牧游部落,使他在沙漠中長大。六歲時母親阿米娜逝世,八歲時他的祖父也逝世了,所以他的叔叔艾布•塔里布照顧他。

他的童年替人放牧,十二歲就隨叔父外出經商,曾到過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根據伊本‧希夏姆、泰伯里等穆斯林史學家的記載,基督教僧侶巴希拉認出了他,並預言他將成為先知。在二十五歲時受雇於麥加富孀赫蒂徹,為其經商,不久與其結婚。

麥加當時是一個城市國家,它的中心是克爾白,被認為易卜拉欣(亞伯拉罕)及其子易斯馬儀(以實瑪利)一同建造的。當時大多數麥加人崇拜偶像。雖然麥加沒有自己的資源,但它是一個重要的交通商業中心,許多遠方的部落來此交換貨物。由於他在處理紛爭時非常公正,因此讓他獲得了「可靠者」(Al-Ameen)的美名。

25歲的穆罕默德認識了當時40歲寡婦海迪徹(赫蒂徹,Khadijiah)。穆罕默德的才能給海迪徹印象深刻,因此她問穆罕默德是否願意娶她為婦。這個婚姻是穆罕默德一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按當時的規矩非長子無法獲得任何遺產,因此穆罕默德既沒有從他父親那裡又沒有從他祖父那裡獲得任何遺產。但海迪徹為他帶來了很大的財富。阿拉伯傳記記錄說海迪徹和穆罕默德共有三個男孩及四個女孩,分別是:扎伊納布、露卡依亞(二女兒,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妻子)、烏姆庫勒蘇姆及法蒂瑪(四女兒,第四任哈里發阿里妻子,但男的卻先後夭折,其血脈只有從其四女法蒂瑪一脈繼承)。海迪徹和穆罕默德的叔叔阿布塔里布均逝世於619年,因此穆斯林稱這一年為“悲痛年”。穆罕默德與他後來的妻子都沒有孩子,除了後來與來自埃及的科普特妻子瑪利亞有一子早夭。

復興伊斯蘭。穆罕默德是一個善於思考的人,40歲那年(610年),他如常在麥加的希拉山洞裡徹夜沉思。據《聖訓》和穆斯林文獻,在沉思時先知穆罕默德聽到大天使吉卜利里(加百列)對他說:「你是真主的使者﹐祝你平安。」先知穆罕默德的妻子海迪徹是第一個相信他是先知的人,同時海迪徹的堂兄,一位基督教僧侶瓦拉格‧本‧腦法爾也相信穆罕默德是耶穌預言的先知。從約613年起他開始公開佈道。40歲以後人生最後的23年裡,穆罕默德發佈真主的啓示,這些啓示的內容被他的記錄下來,成為《古蘭經》。穆斯林開始發展。

穆罕默德向麥加的群眾講道,懇求他們摒棄多神教信仰。部分人改信伊斯蘭教,麥加的權貴們認為伊斯蘭教的一神信仰威脅到了自己的統治和牟利。這是因為當時克爾白天房內有三百六十個偶像,多數阿拉伯人崇拜這些偶像,麥加的貴族可以藉此謀取大額財富。穆斯林一再受到人身攻擊和財產掠奪。當穆斯林越來越多時,麥加的貴族開始殘酷迫害入教的穆斯林,典型的例子如:來自衣索比亞的黑人比拉勒被迫躺在熾熱的沙上,胸部被壓上一塊巨石,紅滾的鐵被焦在身上。許多人因而死亡,但沒有一個人背叛或反悔。這些迫害暫時並未針對先知穆罕默德本人,因為他背後的叔叔阿布塔里布仍是有影響力的

迫害。麥加的貴族試圖用金錢和名利利誘先知穆罕默德,如給他更多的利潤,或者讓他與一些最富有的家庭通婚,以為這樣就可以讓先知穆罕默德放棄他的信仰解散他的信徒、改變他的宗教。這都被先知穆罕默德嚴詞拒絕了。最後麥加人要求艾布•塔里布將他交出處死,但被艾布•塔里布拒絕了。後來甚至有多神教徒試圖刺殺他。當情況越來越危險時,穆罕默德勸一部分穆斯林到阿比西尼亞去避難,因為那裡有位出以公正、善良聞名的基督徒國王,和穆斯林崇拜同一個真主(上帝)。最後當他的叔叔和海迪徹死後,他的家族不再保護他。

夜行登霄。根據《古蘭經》的記載,在621年7月27日(回曆前1年7月17日)的夜晚,真主命令天仙哲伯勒依來帶著神獸布拉克來麥加迎接先知穆罕默德。穆罕默德遂在哲伯勒依來的陪伴下,瞬間即乘布拉克趕到了遠寺(相傳是耶路撒冷)。

遷徙。在經過13年的講道後,先知穆罕默德和他的追隨者所受到的迫害越來越大,穆罕默德首先嘗試到附近的塔伊夫宣傳伊斯蘭,然而他被當地人毆打、石擊、被用荊棘和棍棒抽打。當麥加貴族們決定謀殺他時,麥地那的穆斯林邀請先知前往麥地那。「遷徙」標誌著伊斯蘭曆的開始。在622年進行希吉拉(遷移),前往麥地那。622年至623年間穆罕默德與追隨者和麥地那附近的部落簽定了一項和平友好協議,這個文件簽署後麥地那和它的郊區成為了一個聯盟,麥地那是首都,穆罕默德是其領袖。 為了擴大這個和平和安全的區域, 先知與他的國家周圍的部落簽署類似的條約, 最為著名的是先知與猶太人簽署了和平協議, 即 《麥地那憲章》。 穆罕默德在麥地那與麥地那的皈依者及麥加的追隨者建立了神權統治。 在此後的幾年內, 他們與麥加的軍隊爆發了兩次戰爭:624年的白德爾戰役 (Battle of Badr), 穆斯林在是役取得勝利; 625年非決定性的伍侯德戰役 (Battle of Uhud)。 與反對穆斯林的麥地那猶太人的衝突導致猶太人被放逐、奴役或死亡, 猶太人的飛地海拜爾亦被征服。 與此同時, 穆罕默德控制了鄰近的沙漠部族, 切斷了麥加的貿易路線。 629年, 穆罕默德兵不血刃地征服麥加, 在632年他逝世的時候, 他統治著阿拉伯半島。 

統一阿拉伯半島。先知穆罕默德的遷徙結束後他開始聯盟游牧部落。許多人看到穆罕默德是當時阿拉伯半島最強的人,許多部落派代表去麥加要求加入同盟。在他去世前雖然有部落發生過幾次叛亂,但這時的新生的穆斯林政權已經足夠強大來應付它們了。穆罕默德回到麥地那來調停當地兩個部落之間的爭執。他依伊斯蘭教原則建立福利設施、收取稅收(天課)將它們分給很可憐的貧困老弱、簽署了眾多和平協議、修建了許多清真寺,建立了一個所有宗教族群和平相處的寬容環境。

逝世。先知穆罕默德逝世後,根據他的遺囑,葬於麥地那的先知清真寺的原來的住所內。

在伊斯蘭教裡, 穆罕默德規範化的生活例子被稱為聖行, 被記錄在聖訓裡,聖訓敍述了他的言行及個性。 古典穆斯林法學家穆罕默德•伊本•伊德里斯•沙斐儀 (Muhammad ibn Idris ash-Shafi`i) 強調聖訓在伊斯蘭法律裡的重要性。 穆斯林被鼓勵在日常生活裡去效法穆罕默德的言行。 聖行對輔助解說古蘭經至關重要。


**********************      
~ 福建省泉州 天后宮 ~ 
Phước Kiến tỉnh tuyền châu  thiên hậu cung. 
5111 靈山聖地
5111 Linh sơn thánh địa. 

~ 淨空在多年前前往湄洲祖廟時,也專程到「泉州天后宮 」參拜,因同行的友人當中有位師姊的宮廟跟「天后宮 」有極深的淵源及交情,因為「泉州天后宮 」的開基 媽祖金身〔土塑〕,多年前由師姊恭迎回台灣,現在就供奉在桃園大溪 該宮廟正殿之上 ~

泉州天后宮 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始建來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地處城南晉江之濱,“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泉州天后宮 初建即以來微宗賜額“順濟”為廟名,即“濟以順風”之意。宗元時代,泉州成為世界貿易港之一,元政府為了發展海上貿易,於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下詔“制封泉州神女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明永樂五年(公元1405年)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令福建鎮守官重新其廟。此后朝廷節遣內宦(太監)及給事中行人(對外使節)等官,出使琉球、爪哇、滿刺加等國,率以到廟祭告祈禱為常,永樂十三年(公元1415年),少監張謙出使渤泥(今加里曼丹島、汶萊一帶),從泉州浯江(順濟橋一帶稱浯江)啟航,“實仗神庥”, 歸奏於朝,鼎新之,改宮號為“天妃宮”。 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施琅征海,師次於此, “神涌潮濟師”、“有助順功”。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天后”,後易宮名為“天后宮 ”。康熙二十四年,欽差禮部郎中雅虎來宮致祭。雍正元年(1723年)御書匾額“神昭海表”, 今懸掛於殿中,乾隆後歷代有重修。 現在建築群還保存宋代構件和明清時代木構建築, 是海內外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規格最高、 年代最早著稱於世的古跡, 1987年由國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山門馬戲台因築公路被拆毀,1990年3月由台灣鹿港 天后宮 暨諸委員捐資重建。今移清代晉江縣學橫星門為山門、 面闊五開間,牌樓式造型, 雕花漆繪木構斗拱,青石龍柱, 兩側石雕麒麟,螭虎窗,屋頂重檐四坡面,屋脊反翹瓷雕八龍二鱷, 角脊呈鳳尾伸展而卷曲,線條柔和優美,整體結構華麗壯觀。 


~  台灣基隆天顯宮贈的匾額  ~

~  石碑標示「天后宮 」於1983年泉州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 ~

~  廣場大樹下的土地公廟,很特別喔!  ~

~   土地公為石頭打造之神像 ~

天后正殿,雖歷經滄桑,但明清木構建築至今依舊保存完好,而且保留來代構件。正殿佔地面積635.5平方米 ﹔築於台基座,高出地面1米 ,採用花崗岩石砌築的須彌座,束腰處浮雕“鯉魚化龍”、雄獅、文房 四寶“八駿雲火”、仙家法器、鶴舞雲中、寶蓋蓮花等圖為二度空間動態藝術造型、雕刻刀法熟練,生動活潑,表現其神職至高無上與教屬。

~  正殿前的天公爐 ,此爐也最後來由淨空友人捐獻更新安座的 ~



~  正殿石桌恭立皇帝敕的「聖旨」石碑,顯示「天上聖母」為歷代皇帝所尊崇 ~

~  正殿前的「聖旨」石碑  ~

~  正殿內的「天上聖母」神像也是後來重新雕刻安座的  ~

殿內木樑骨架, 立於圓形花崗岩石柱, 柱頭浮雕仰蓮連珠斗, 挑出斗拱承托梁架作九架梁, 建築結構比較特別, 空間變化很豐富, 門窗彎枋雀替, 雕花精致細密, 紋飾豐富多彩既有幾何圖案,又有花卉水族,鳥獸人物, 托木部位有鳳凰戲牡丹 ,壽梁中作如意訪心, 表現女性神廟。 殿內油漆用朱地畫 “暖八仙” 之一的鐘離及如意相間圖案, 其綠地雕彩西番蓮及喜鵲登梅圖案, 有吉祥的象征, 有的圖案作異獸, 寓意“益壽”。

殿內礎浮雕,更是琳琅滿目,八駿、八寶、傅古鳥龍及各種花卉,表現著水族魚龍騰空翻浪,與百花爭妍,這都是表現道教主題的圖案,以福祿壽吉祥物作襯托,呈現仙家的非凡境界。殿頂築九脊重檐四面落水的歇山式,正脊是天后殿至高點,兩端五彩瓷型雙龍 戲珠,造型精美,光澤鮮艷,表現整個大脊龍的至高題材,四岔脊頭組合鳳凰圖案,對應大脊成龍鳳呈祥,背面作人物故事,配以龍鳳、麒麟,玄武、雙虎、體現了吉祥如意,慶賀長壽的象徵,為閩南建築藝術之一絕。

殿中天后神像儀態端莊,兩旁列清代鸞駕;東西牆陳列閩台媽祖史跡圖片。

~  這是每個天后宮 必備的匾額  ~

~  這塊是嘉義新港奉天宮 和泉州天后宮 締結為姐妹廟的紀念匾額  ~

~  這座石獸歷經歲月等風化,巳經無法確定是何種神獸 ~

~  這座應該是石龜沒錯吧!只是石碑巳經不見了 ~

~  正殿後面中庭有多座石碑及二座方型水池 ~

~  這些石碑可不是什麼古績,而是新建的捐獻名單,當然是台灣的企業、宮廟、信徒居多嘍!~

寢殿又稱后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 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築,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 ,進深19.8米 ,高8米 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於浮雕仰蓮瓣花崗岩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挂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后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屬國家木構建築之瑰寶。

東西兩廊及兩軒和寢殿,均由國家文物局立案撥出專款依舊規制復原修繕。東西兩廊原置配神二十四司,現改為閩台關系史博物館陳列室。

寢殿又稱后殿,地勢比正殿高出1米 多,兩側突出部位設為翼享,左右齋館。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築,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 ,進深19.8米 ,高8米 許,木質梁架粗大古朴,大木柱置於浮雕仰蓮瓣花崗岩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估計是明代翻修時稱置。柱上接木柱,刻有楹聯“神功護海國,水德配乾坤”。正面原有懸挂明代大書法家張瑞圖書“后德配天”的橫匾,目前正在修建中,屬國家木構建築之瑰寶。

梳妝樓是天后宮 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女性世俗方式修建,是該建築群比較特殊的規制,後因歷史原因而被占為他用。2001年奠基重修。重建後的梳妝樓位於天后宮 建築群的主軸線上,占地400多平方米,面闊五間,高二層,單檐硬山頂。

~  梳妝樓上下二層的景觀 ~

~ 「 添一塊磚瓦,保全家平安」,不知道這一招是向台灣取經的,還是台灣的宮廟去考察回來的方法  ~

~  認捐瓦片每片定價 20 元人民幣,便宜啦!不到台幣一百元,台灣的宮廟可要 300 元才能捐一片 ~

~  世界各地信徒所簽名的平安瓦片,看起來還是台灣的居多  ~


以下是泉州歷史網裡關於泉州天后宮 與湄洲廟從祀諸神的比較:

媽祖既成為天后,湄洲廟與泉州廟均有從祀諸神。兩廟除千里眼、順風耳等神相同之外,其他則大有差異。湄洲所從祀的泉州不祀,泉州所從祀的湄洲不祀。在湄洲廟中,晏公、嘉應嘉佑二神及水闕仙班一十八位神將皆塑象奉祀; 但泉州廟則另祀二十四司。

晏公:《敕封天后志》卷下載:“時有負海怪物曰晏公,每於水中趁江豚以噓風,鼓水妖以擊浪,翻溺舟輯,深為水途大患。”經媽祖大施法力, “始懼而伏罪,後囑之曰,東溟阻險,汝今統領水闕仙班,護民危厄。由是永依法力,為部下總管。 ”《湄洲嶼志略·卷一》: “有晏公者,浮海為怪,神以法制之。……命為部下總管。”

嘉應、嘉佑二神及水闕仙班一十八位神將《敕封天后志·卷下·收伏二怪》條:“時有嘉應、嘉佑,或於荒丘中攝魄迷魂,或於巨浪中沉舟破艇。……並收之,列水闕仙班,共有一十八位,凡舟人值危,披髮虔請求救,悉得其默佑。 ”《湄洲嶼志略·卷一》 稱:“時有二魔,一曰嘉應,一曰嘉佑……並錄為將。”

對照湄洲的晏公、十八神將與泉州的廿四司,都同樣從祀媽祖,但差別太大,名止完全不同。

從宗教學的觀點來看:

一是湄洲之神皆為媽祖生前所收的妖魔,地區限於莆田附近;泉州之神則皆早於媽祖,相當大部分不是莆田地區的信奉神,大都史有其人,事實上是把道教中有關航海的神和泉州一帶信奉的有關海上航行、海外移民的地方的神祗及忠臣義士納入廿四司,包羅萬象,收錄全國了。

二是湄洲層次較低,湄洲諸神信仰較為原始,迷信性較強,還未衍化成一個民間信仰的系統。泉州層次較高,較為完整,帶有濃厚的泉州特點,形成了泉州海神的主從神祗系統,通通歸入媽祖派下的神系,有較強的教化性與政治性。
**********************      
莫三比克華人張飛帆:在鄭和故鄉追尋媽祖史跡
Mạc tam tỷ khắc hoa nhân trương phi phàm : tại trịnh hoà cố hương truy tầm mụ tổ sử tích. 
2018-07-04 由 中國僑網 發表于文化
Kiều võng phát biểu vu văn hoá.  


中國僑網7月4日電 莫三比克和平統一促進會副會長、雲南省僑聯海外顧問張飛帆,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撰寫文章,講述了媽祖文化與鄭和精神的歷史淵源與現代情緣,以及兩者在雲南傳承發揚的故事。 

文章摘編如下:

我出生在媽祖故鄉福建莆田,十多年前來到印度洋上的明珠國家莫三比克經商辦企業。關於中莫關係,中國駐莫三比克大使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中莫雖相距遙遠,但兩國人民的友誼源遠流長。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曾抵達莫三比克海岸,書寫了中莫交往的一段佳話」。前些年,有兩位葡萄牙學者分別將葡萄牙文和阿拉伯文歷史資料以及《明史》關於鄭和下西洋時期的中文史料進行對照,得出權威結論:鄭和遠航最遠到達地點為非洲東海岸,即莫三比克第二大港口城市索法拉一帶。
鄭和的故鄉在雲南省。因我在莫三比克經商的同時也服務於華社僑團,雲南省僑聯聘請我為省僑聯第十屆委員會海外顧問,在我出席雲南省南亞東南亞國家商品暨投資貿易洽談會的一場旅遊投資推介會上,雲南省一位領導介紹說:明代大航海家鄭和出生在孕育了古滇文化的滇池邊上,從小就受到滇池航運事業的薰陶與啟迪,是寬闊的滇池水面激發了鄭和的航海夢,滇池這片母親之水的良好人文環境孕育造就了鄭和的探索精神。

此番介紹引發了我的深思,想起了故鄉媽祖與鄭和的緣。鄭和在長達28年間七下西洋的航海活動中,一直將媽祖奉為全體航海人員的精神力量,依靠對海神媽祖的虔誠崇拜凝聚起將士心力,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江蘇太倉和福建長樂的兩處天后宮現存有鄭和撰立的碑記《番事運之記》和《天妃靈應之記》,其中述說下西洋是「承蒙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佑之德」,充分闡明鄭和精神和媽祖文化是同根同源、密切關聯。會後,我懷著崇敬的心情,迫不及待去探尋鄭和出生和成長的蹤跡,追尋媽祖信俗在鄭和家鄉的史跡。


首先,我來到距離昆明主城區約六十公里的鄭和出生地、位於滇池邊的晉寧區和代村,這是一個回民聚居的小村子,鄭和的故居和已建成的鄭和公園位於村裡的月山上。鄭和的祖父與父親都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使鄭和自小就對外洋情況有所聞。世居滇池了解外界的鄭和,第一個老師就是家鄉的滇池,滇池教會了他理解大海,是他作為偉大航海家的根源,一代偉人由滇池成長也由此延伸。鄭和公園裡建有亭、閣、樓、紀念館及故居遺址、廣場上的鄭和大型塑像、航海事跡石碑林、鄭和父親的墓等,拾階而上是一座三層琉璃屋檐、四柱三門的牌坊形山門。凝眸遠眺,西山滇池盡收眼前,屹立在廣場的鄭和塑像高大威猛、器宇軒昂,「開放先驅」的大型下西洋浮雕氣勢恢弘。鄭和航海紀念館形如寶船,宏偉厚重、氣勢莊嚴,館內有鄭和寶船的模型,陳列有鄭和親立於福建長樂天后宮的《天妃靈應記》石碑拓片。公園內蒼松翠柏與果林交映,花木草坪,鳥語花香。只是偌大的公園裡遊客不多,公園的知名度可能還是有限。
隨後,我走訪了雲南博物館,館內也陳列有《天妃靈應記》石碑拓片,我查詢了一些關於鄭和的史記地方志。從雲南通志看到,在清代昆明市至少有兩處供奉媽祖(府城南門外天后宮和昆明福建會館),其他地區會澤縣、蒙自縣、昭通縣、馬關縣、騰衝,也分布有天后宮或福建會館供奉媽祖。其中烏蒙山會澤天后宮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西南現存較有影響力的清代媽祖廟。媽祖原本只是東南沿海居民的保護神,因緣際會,相繼南下傳入兩廣至海外、北入江浙魯遼、西入雲貴川等省。被尊為上庇國家社稷,下護黎民百姓的神祇。終至於「香火布天下,與國家祚運相無窮」(宋代文學家劉克莊語)。雲南歷史上還有一位偉人,與媽祖林默同宗系出莆田九牧林之後,尊稱媽祖為「祖姑」的林則徐,曾兩度為官雲南。林公不管在哪為官都會祀拜修建媽祖廟,把「媽祖」的精神作為他為官禁菸的精神之一。在林則徐接任江蘇巡撫到劉家港天后宮朝祀時,看到對漕運和鄭和下西洋都具有重大意義的劉家港天后宮頹破不堪,便倡議重修,現門前還懸掛有林公撰寫的對聯。
鄭和及家鄉雲南和媽祖既有歷史淵緣也有現代情緣。在福建莆田湄洲媽祖廟大殿中立有鄭和像,長樂南山的天后宮媽祖與鄭和也是同殿共祀,在江蘇太倉的鄭和紀念館就在媽祖天后宮中。2016年,雲南省政府作為內地唯一受邀省份協辦了第14屆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是澳門特區一年一度的重要文化旅遊盛事,成為傳播媽祖文化、聯結海內海外華夏兒女、促進各地經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望著滇池的碧波萬頃,對於生長在海邊的我沒有一點違和感。幾天的尋訪使我萌生一個願望,如滇池邊也能像天津、青島、廈門、海南等沿海城市一樣,建有一座媽祖文化園,讓一尊萬眾景仰、恩澤四海的天后媽祖神像踏浪而來,與南岸月山上器宇軒昂的鄭和塑像遙相呼應,將是體現鄭和航海與媽祖信仰的「海權」與「神權」完美結合。媽祖文化園的建立,可為春城昆明增添一處新的人文景觀,成為昆明的又一文化品牌,提升作為昆明之子的鄭和故里及鄭和公園的知名度,引來更多國內外的客商及遊客。
在雲南短短的幾天,發現雲南人對大海的嚮往情有獨鍾,雲南的很多江河湖泊稱之為海, 如:洱海、納帕海、拉市海、陽宗海、程海、碧塔海、清水海、江川海、亮海、文海,滇池也叫滇海。 媽祖和鄭和是海絲歷史上的兩個重要圖騰文化,復興也稱為「江海女神」的媽祖信俗,可拉近雲南人和大海距離,激發滇商曾經在歷史上非常輝煌過的冒險精神和奮鬥精神,讓雲南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海陸對接,讓雲南的大山高原精神與媽神鄭和的海洋精神實現互通、互動、互補、互融。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對於提升人們心性、凈化社會道德,具有積極的意義。人們之所以會信仰媽祖,是因為「善」與「奉獻」是媽祖的精神內核。憑藉海內外信眾的民間團體擁有較多的人力、財務、物力,以及具有集合包括台港澳閩粵的全球海內外華人信眾和海絲路沿線國家的民眾信眾的力量特點,以踐行媽祖精神來推動雲南省的慈善公益事業,以媽祖廟(文化園)作為實施單位,開展對貧民救濟、救災救難、獎助學金、體育、文化交流等,將媽祖信仰重要的服務社會慈善公益事業的功能以實際行動展現。

「政府搭台,民間唱戲」。雲南是閩台商人及企業的投資重地,媽祖文化園的建設經費,由政府出台相應政策,台商、閩商、僑商及信仰媽祖的粵港澳商人和兩岸媽祖機構共建共商共築。媽祖文化園將承載兩岸及海外華人華僑對平安及和平的共同期盼,亦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生動詮釋。在成立媽祖文化交流協會及建設媽祖文化園的基礎上,雲南省可主辦媽祖鄭和相結合的文化旅遊節,促進經貿、投資、科技、文化、旅遊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迎合「一帶一路」倡導的需要,推動媽祖信仰和鄭和文化的傳播。這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共同文化記憶。 (張飛帆)


**********************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trào  sán nhân bất tri đạo đích 18 cá mụ tổ hiển linh cố sự ……
triều sán nhân bất tri đạo đích 18 cá mụ tổ hiển linh cố sự ……

2019-09-02     
潮俗 
triều tục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triều sán nhân bất tri đạo đích 18 cá mụ tổ hiển linh cố sự ……

媽祖顯靈傳說 之一:甘泉濟師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據記載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軍水師提督施琅奉旨率三萬水兵駐紮平海,等待乘風東渡台灣。當時正遇到乾旱,軍中缺水。平海天后宮旁有一被填廢井,施琅命令挖掘,並暗向媽祖祈禱,井挖好後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難,泉水從此不竭。施琅以為這是神賜甘泉濟師,親書「師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媽祖顯靈傳說 之二:佑助收艇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傳說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夜,施琅第一次率兵渡海攻打台澎,因缺風船行很慢,施琅下令回航平海。不久,忽起大風,戰艦上小艇被風刮下海,不知去向。第二天風停息後,命令出海尋找小艇,均安然停在湄洲灣中,艇上人報告說:昨夜波浪中見船頭有燈光,似人攬艇,是天妃默佑之功。施琅大為感動,命令整修平海天后宮,重塑媽祖神像,捐重金建梳妝樓、朝天閣,並請回媽祖神像一尊奉祀在船上。
媽祖顯靈傳說 之三:澎湖助戰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傳說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第二次率兵東渡攻打澎湖, 軍中士兵感到神妃在左右助戰,個個英勇向前,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二十一日必克澎湖,七月必克台灣。 後來清兵強攻澎湖七晝夜,並台灣統一。 當時清兵出戰攻澎之日,媽祖派千里眼、順風耳二神將助戰,即媽祖「澎湖助戰」的神話故事。

媽祖顯靈傳說 之四:託夢建廟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傳說宋紹興二十七年秋(1157年), 莆田城東五里處的白湖這個地方,有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地立廟,隨後驗其地果然是吉地,於是建廟,第二年廟建成。 宋紹興三十年, 海寇侵擾,百姓到廟裡祈禱, 忽然狂風大作,海浪滔天,敵畏懼而退。後來又來侵犯, 再次顯靈威,很多敵寇被官軍擒獲。

媽祖顯靈傳說 之五:聖泉救疫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傳說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興化一帶發生瘟疫,無藥可治,媽祖託夢給白湖一村民,說離海邊不遠的地下有甘泉,喝了可以療愈疫病。第二天群眾前去控掘並取水飲用,果然靈驗。消息傳開後,遠近人都來取水,絡繹不絕,染疫的人全都得救了,這口井被譽為「聖泉」。

媽祖顯靈傳說 之六:神女搭救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傳說北宋宣和初年,莆田人洪伯通有一次航行在海上,突然遇到颶風,帆船差一點覆沒,急忙呼神女搭救,喊聲剛剛結束,大海突然風平浪靜起來,洪氏躲過了滅頂之災。

媽祖顯靈傳說 之七:神女救船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傳說北宋宣和五年,宋朝派使者率船隊出使高麗(今朝鮮),在東海上遇到大風浪,其中八條船沉了七條,只剩下使者所乘的船還在風浪中掙扎,忽然船桅頂上閃現一道紅光,一朱衣女神端坐在上面,隨即風平浪靜,使者所乘的船轉危為安。使者驚奇,船上一位莆田人告說是湄洲神女搭救。 

媽祖顯靈傳說 之八:保護使節

據記載,鄭和七次下西洋中,3次是船隊遇到海寇掠奪和受到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陷害;1次是船隊為蘇門答刺國生擒;3次是船隊在海上遇到颶風和險情。每次都說得到媽祖神靈庇護而脫險。

媽祖顯靈傳說 之九:天妃神助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據記載,永樂七年,欽差尹璋出使,同年欽差陳慶等往西洋;永樂十三年,欽差內官送甘泉於榜葛剌國,同年太監王貴等又奉命往西洋;洪熙元年(1425年)乙未,欽差內官柴山往琉球;嘉靖十一年(1532年),欽差給事中陳侃等人往琉球冊封;嘉靖三十七年,復遣郭汝霖等出使;均得天妃神助而安全往返。

媽祖顯靈傳說 之十:庇佑漕運

據記載,道光六年(1826年),江南有一隻千餘艘的漕運船隊,一日船隊抵達黑洋,遭到風暴,得到媽祖神靈護助,整個船隊二、三萬人安然無恙。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一:官員脫險

據記載,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御史孟劭前往台灣巡視,在海上遇到颶風,得媽祖神佑而脫險;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漳州鎮總兵奉命南巡時,河流橫急,遇到險情,得媽祖顯應而平安無事。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二:庇佑致勝

1)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師提督萬正色駐守崇武,夜夢神妃佐風,於是進兵,迫鄭軍舍廈門入台灣;

2)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欽差大臣福康安等赴台,返回至大擔時迷失航向,得神火引導而順返;
3)乾隆五十二年,張均等率水兵剿海賊,遇風得神助,脫險並擒賊五十餘名;

4)嘉慶十一年(1806年),官軍在鹿耳門賴媽祖佑助,擊敗蔡牽;

5)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侵華英軍駐進上海潮州會館,*臥天后神前,夜裡夢見受到棍擊,個個驚喊救命。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三:使節脫險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據有關資料,康熙二年(1663年),張學禮等往琉球國,歸舶過姑米山遇風暴;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冊使汪輯等出使,歸舟遇颶風;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冊使海寶等奉命赴琉球冊封存,歸舟遇旋風;乾隆二十年(1755年),冊使全魁於姑米山遇颱風;道光十九年(1839年),冊使林鴻年等赴琉球途中兩次遇風暴。均得媽祖顯靈庇佑而脫險。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四:旱情解難

據記載:1192年夏,閩地乾旱嚴重,瘟疫蔓延,群眾向媽祖祈求保佑,禱天即下雨;嘉定十年(1217年),興化大旱,百姓祈求於媽祖,神示夢下雨之時,果然靈驗;寶祜元年(1253年),莆、泉大旱,兩地共禱於神,旱情即除。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五:神助修堤

據記載,1239年,錢塘江決堤,江水漫到艮山天妃宮時,水勢倒流不前,百姓借勢築堤,大家都說是神力扞禦;寶祜四年(1256年),又得媽祖神助建築浙江錢塘江堤。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六:神助擒寇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據記載,乾道三年,海寇侵擾,官兵數次圍殲都無法得手,後憑媽祖神助獲勝。嘉定十年,海寇再次犯境,官兵又得媽祖神助,擒蔻首而勝。景定三年(1262年),海寇作亂於興、泉、漳之間海域,官兵得到媽祖神助,在莆田湄洲一帶海域擒獲海寇。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七:神助宋師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傳說嘉定元年(1208年),金兵聚集在淮甸一帶,宋廷興師北伐,向媽祖祈禱神助,宋朝軍隊三戰三捷,解了合肥之圍。 

媽祖顯靈傳說之十八:護助剿寇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傳說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都巡檢姜特立奉命征剿溫州、台州一帶海寇,臨戰前官兵乞媽祖神靈護助。戰時隱約看見神在雲端之上,於是乘風進兵,擒獲賊首,大獲全勝。 

潮汕人不知道的18個媽祖顯靈故事……
天后媽祖是我國古代的女海神。她流傳歷史悠久,自宋以來,史跡跟隨航海家們的足印,遍及我國的沿江沿海和東南亞、東北亞各國,範圍廣泛,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天后宮及其遺存不僅是研究我國古代航海史,而且也是研究華僑史和對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物資料。

---------------------                  











































Feature Post Co Thuoc

Corona Virus (exactly flu influenza or high /low blood pressure syndrome statement, the corona or covid-19 pandemic are just exactly some cold or flu influenza) Smart Curing Therapy Treatment _ Toa Thuoc dieu tri benh Corona hieu qua nhat hien nay

Corona Virus (exactly flu influenza or high /low blood pressure syndrome statement, the corona or covid-19 pandemic are j...

Popular post Co Thu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