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3, 2020

Xing ming gui zhi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 

Xing ming gui zhi



性命圭旨

前言

白庭階

本書全稱《性命雙修萬神圭旨》,然無論是著錄或稱引,多用《性命圭旨》做標目,故我這次整理校點亦以此為書名。
本書係道、儒、釋三家雜陳的上乘氣丹道典著作,然大旨屬於道家。

丹道養生學的形成發展的歷史,與道教、佛教的創立發展一樣,有它的特定歷史條件和社會背景。古今往來,不僅深刻影響了我國古代丹道理論、方法,成為我國傳統丹道的核心和主流從帝王將相社會賢達,從風流名士到黎民百姓,都曾在這一獨具特色和風格神奇的光環中沐浴過、修煉過,贏得延年益壽,而且對我國學、宗教、醫學、科技、天文、地理、文化、藝術、音樂、民俗等都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丹道學研究的對象是人。它把人的身體作為考察研究的主體。竭力探索人與宇宙、自然、社會、環境之間的關係和相互影響,研究人體的本質,把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延年益壽作為研究目的。因此,對於生命存在過程中的新陳代謝、運行機制的種種奧秘,都是丹道養生學研究探索的重要命題。兩千多年來,丹道養生家們歷盡艱辛、勇敢探求,積累了極為豐富的經驗,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嘆為觀止的巨大的系統工程。

他們發現和參破人體生命的奧秘,認為用解剖刀一類的方法,不過是初級階段的手段,而真正解決問題,必須弄清人體的秘密,並控制人體內部的運行機制,必須借助辨證思維的方式。於是,養生丹道的理論體系便在養生學和哲學的交互作用中蓬勃發展起來,自發地或超前地運用了現在控制論中的理論,建立重人貴生的人生觀、形神統一的生命說、性命雙修的內煉體系和逆修反原等一整套理論陣地。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最早揭示人有卓越地位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經》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更為精確地指出: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知亦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這就是說人在宇宙間具有其他生物所不能有的優異性質和特點。周秦之際,儒家的經典《禮記》更把人奉為體天之德天地之心者。漢代之後,學者們基本上繼承這一傳統,說:天地人,萬事之本也

這樣,重人貴生的心理結構,直接為道教所繼承,並加以弘揚。提出重命養身,樂生悪死的主張,在理論上不斷地加深,實踐上做了豐富的論證。東漢時期的《太平經》等道家著作都貫穿這種觀點,說是有身不自念,當念誰乎!有身不自責,當責誰乎?這種貴人重命觀,與縮命論者,正好成為反差,顯然是一種進步。在這種思想文化環境中,喊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在中國養生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到了宋元時期,內丹派這種思想更加顯現扭轉乾坤運行規律,支配自然法則的輝煌成果。顯現出道家術士們的恢弘氣魄和人性的魅力,充分說明道教內丹派並非逃避現實,而是跳出有限的人生輪迴,把握自己命運,進入更高人生的光明境界。

這裡說的內丹,就是指人體內的精、氣、神三者的混合物。內丹是對外丹的異稱。外丹是道士們提煉金石鉛汞之屬。內丹,其用即經、氣、神,其名又稱金丹。煉養加以丹象征日月,此作陰陽、心性、神氣。根據他們的實際操作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以至天人合一,煉就金剛不爛之身,這就是金丹大道。據記載,歷史上這種人是不少的。只要你案一定程序進行修煉,持之以恆,是會成功的。現在廣東韶關南華寺,還保存著唐代貞觀年間的高僧惠能及其門徒憨山、丹田三尊栩栩如生、形體豐滿禪定的肉身慈體。安徽九華山百壽宮也保存一尊明萬曆年間的僧人無暇作化了的肉身慈體,台灣台北市郊一寺廟也保存民國時期一尊肉身僧人的慈體。這些人都長命百壽,保留下來的肉體,巧似金剛不爛,是任何防腐措施都不能企及的。

性命雙修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來的。

性、神是指人的心性、精神、意識、真神、真意、元神等;命、形則指人的形體、生命、元氣、元精。性命與形神是兩對相通的概念。這裡有稱謂和本質上的差異,形成並建立了一套博大精深的性命雙修的理論體系。方法上也變換無窮,達到顯赫玄妙境界。南宋張伯端提出:金丹之道,性命雙修,是為最上法,故曰金仙。元帶邱處機的《大丹直指》說的更透徹:金丹之祕,在於一性一命而已。道家養生氣功就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類比宇宙論的人體生命哲學。他把宇宙看成大天地,把人體成小天地。唐李筌《陰符經》說:宇宙生乎手,萬物坐乎身。以人體精、氣、神是為三寶,視人體這一小天地與與帚這一大天地同為一體,同一運行規律,同一生成程序,即類比宇宙論。

從《鐘呂傳道集》、《靈寶畢法》看,五代鐘離權的修持方法,還是處在修命這個階段,至呂洞賓、陳摶因受佛法禪宗的影響,才開始倡導性命雙修,融儒、釋、道三較修煉大法精髓為一爐,這是一種最高的成就,更加神奇玄祕了。以這種修持功法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大同世界。

西方養生學只是單純地追求健康長壽,並以此為他們為一目的。而不涉及心性和道德的修養,因而他們的學說中僅僅限於對體質和力量的闡述。中國道家養生學與西方不同,他們學說中,不但講命功益壽延年的修煉,而且更講性功心性、道德的修煉,把性命雙修作為一個整體,一大原則來宏揚。道理很簡單,比如有一個平時作奸犯科的人,整天憂心冲冲,生怕被警察捕捉。像這樣的人怎能做到定、覺、慧,進入禪定態,煉出好的體質來呢?中國道家煉養家有稽於此,或從修心起步,或從煉精下手,性功、命功兩大法要、雙管齊下,步步層進。又以煉心、煉性、煉精、煉氣、煉神五大法門,合、虛、靜、定四個字之要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內斂體系,超出生死之道了。

類比宇宙論的原理認為宇宙的陰陽兩儀、四象、五行、五氣、五方都象征著人體的五臟、五膀、六腑等,並認為時辰季節的變化對人體都有影響。最早提出這個原理,是老子的《道德精》: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北宋時,著名的道德理論家陳摶根據這個圓哩,創作《無極圖》,把它發揚光大。形成了無極生太極陰陽五行萬物生化的宇宙論來解釋內煉體系的原理。《無極圖》這一最高的成就,被後代的內丹家們譽為是長生秘訣。

周敦頤根據這個學說,顛倒其序,更易其名,創作《太極圖》,附於大易,解釋為以順生人,故從上而下。此論更加明了,以為儒者之祕傳。南宋朱熹又根據《無極圖》的生化程序,認為由陽靜陰動逆煉歸元五行顛倒陰陽混合重仮混沌為判之太極無極,至結丹修真。《性命圭旨》元集中的《日烏月兔圖》即形象地闡明這種功理。

明、清時期,隨著樣養生學的崛起,傳到國外,即推動西方近代的體育革命。英國李約瑟博士在其巨著《中國科技史道家與道教》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十八世紀時,中國的治療體操傳入歐洲,並在現在的衛生和治療方法上佔有頭等重要的地位。這一最高的評價,充分說明了道家丹道養生學的巨大潛力和李史地位。又說生命之丹的觀念在中國躑躕了幾個世紀以上,但確實引起明代幾個皇帝的愛好。歷史告訴我們,明太祖接見了名家劉淵,並派遣使者在1430年去尋找一個叫張三豐的煉養家,於1459年英宗給張三豐封以通微顯化真人稱號的榮譽。這就說明了丹道科學再過去確實引起了中外人士的重視。

道家注重煉養。煉,指的是煉精、煉氣;養,則是養性、養神。為此目的,煉養功法,門派紛呈。如占卜、符战、禁咒、祈禳、靜功、動功、外丹、內丹、房中、辟谷、服餌等等。所有這些,統稱道術,也叫著方術、方伎、方技,道中人也有叫仙術的。後來,煉丹家們把這些方術分兩大類,叫內丹術和外丹術。前者為丹鼎派所運用,如鐘離權、呂洞賓等是也,他們是內丹術的始祖。後者為符籙派,其代表人物漢代的張道陵和金元時期的正一道都是屬於這一門派。

內丹派是以道家修煉功夫為核心。以動功、靜功、吐納、房中、服餌等功夫綜合發展。在長期修煉過程中,繼承、總結了前人修煉成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明代,以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性命圭旨》一書,就是在這一歷史條件下脫穎而出。

《性命圭旨》是明代尹真人的高徒根據他祕旨寫成的。全書分元、亨、利、貞四個部分。其內容包括涵養本源,救護命寶;安神祖竅,翕聚先天;蟄藏氣穴,眾妙歸根;天人合發,採藥歸壺;乾坤交媾,去礦留金;靈丹入鼎,長養聖胎;嬰兒現形,出離苦海;移神內院,端拱冥心;本體虛空,超出三界等秘訣。所在三乘九轉功法,層層揭祕,為後之煉養者指明下手處,確屬內斂者最上乘功理功法。煉者出神入化,氣象萬千,一覺圓明,六通頓開。歷史上僅是在一些高級知識份子中傳習。當今一些最有成就氣功師也密煉此法。

尹真人繼承、總結了道家丹鼎派修煉的功理功法,把煉養功夫分為三乘九轉,以四個步驟進行修持: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道家借釋家三乘這一用語,稱聲聞、緣覺、菩薩為三個不同層次,叫著三乘妙言,或叫三乘祕法

三乘祕法分為大乘、中乘、小乘。
大乘,即神仙抱一之道。在尹真人看來:抱一,是人身修持之根本。這裡講的,即道,就是真水。
中乘,即安民富國之法。內丹派有謂九江四海的說法,都是指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穴位。而七珍八寶則是喻人體精、氣、神一類的存在物質。精、氣、神又稱三寶三奇。而所謂六賊又稱六尸六塵,是指修煉者煉功過程中自己遇到的魔障。中乘階段是要斷魔障,護三寶。此皆為釋家用語。
小乘,為強兵戰勝之術。道家認為,人如果修煉到三乘功法,就能變殃褐為福壽。修行者首要是常持清靜為本根這種大法。

一般說來,修行者都要小乘開始築基,做為下手功夫,先收心、存心、內視、入靜、調神、調息、調精。丹法每步具體操作皆有秘訣,各種丹訣均有奧妙玄機。

本書中對每一種丹訣的玄妙真機,都做了詳盡論述和揭祕。如對《安神祖竅翕住先天》一章,著重叫修行者要特別重視祖竅穴的修煉。所謂祖竅,道家稱眾妙之門、玄關竅、紫丸宮、泥丸宮,釋家稱鼻端、自在、目蓮,儒家稱瑤池、真際,醫家稱上丹田,約四十多種隱諱名詞。作者開章明義指出:祖竅真際,舉世罕知,不得師傳,儼似暗中射垛。蓋祖竅者,乃老子所謂玄牝之門也。《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需憑玄牝立根基這是因為意念守在玄牝一竅,而採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煉在此,沐浴在此,溫養在此,結胎在此,至此結胎神化,無不在此。修煉之士,誠能守此一竅,則金丹之道盡矣,所謂得依而萬事畢者視也。由此,可見玄關一竅在內丹修煉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和價值。

在這裡,當代有個氣功大師做了精深的探索和論述……現代醫學在人體解剖過程中發現,玄關竅,在人體的腦部,具體位置,在兩耳尖上方大約一寸的部位,兩眉中心上方半寸的部位,插進去的三點連接處,有一個很小的粒子,形狀像松樹的果實,定名為松果體,或叫黍珠。發現了這個松果體有退化了的視網膜,進一步發現他有成像的能力,然後再進一步發現有抑制性成素的作用。這一重大發現,證實了人類確有過三只眼睛,為從事人體科學研究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科學依據。他的表現型態和成象方法,猶如動物的輔眼,也很像蝙蝠的接收系統。道教裡楊二郞、張天師等都有三只眼睛,佛教裡的千手千眼觀世音,雖然屬於形象的塑造,都是屬於有特異功能,都是自修煉,達到激活了玄關竅裡的輔眼,並用這只眼睛觀察事物,叫天目開,又叫天眼通的。

天眼通,就其表現類型來看,大致分為:內視、透視、遙視、微視四種功能。內視可以看到自己五臟六腑、骨骼等,又出現四個規律:意、能、光、向;透視人體透視、地下隱避物透視、隔牆隔物透視:遙視是透視的延伸,即看到遠距離的東西,古人把他叫著千里眼,其根本原理,不受時空的限制:微視用人體的天眼功能,觀察微觀世界的規律及其變化運動,其表現型態恰似現代電視機的成象發展過程,即由模糊到清晰成象等等。天眼通的人,古代有,現代也有。

現在有很多人修煉眼功時,盡管意守上丹田,守玄關竅,搞的頭暈腦脹。究其原因,或身體素質差,或築基不牢,或學習的東西太機械了。他們以為天眼功能出現,屏幕效應一定出在這兒,其實不然。而應因人而異,有的人看東西腋下看,有的人則是看手上,或拿一面鏡子看,圖像就出現了。只要你修煉到特異功能出現時,眼睛稍閉,意念定在一部位上,成象的部位就在這兒。由此可見,不弄清楚玄關一竅,修煉必然落空,就不能登堂入室了。

本書是係丹術的重要著作,講究道、儒、釋三教合一,性命雙修,介紹內煉理論及具體功法,層層揭祕,均圖文相配,把師授祕傳,和盤托出,以呈徠後之有緣。其行文則駢四驪六、洋洋灑灑,旁征博引,必說明而後止。雖三教雜陳,而大旨屬於道教。其圖繪制精工,佈局優美,線條古樸,氣韵生動,為歷來道書所不及,故《道藏精華錄提要》推崇備至。清代著名文學家尤侗在其《性命圭旨序》指出:至其精要尤在《真意》一說。蓋人身真意,是為真土。動極而靜,此意屬陰,是為己土;靜極而動,此意屬陽,是為戊土。煉己土者,得離日之汞;煉戊土者,得坎月之鉛。鉛汞己歸,金丹自結。戊己者,重土之象也。斯其有取於《圭旨》者乎。是以《圭旨》能顯《周易參同契》、《黃庭經》、《悟真經》之徽旨,而尤氏又能發《圭旨》之精蘊也。

本書取《道藏精華》為底本,參照掃葉山房石印本等進行整理校點,改掉少數一些錯別字。由於水平限制,不當之處請明達指正。

一九八九年元旦於福建省新聞出版局

《性命圭旨》序

余蚤歲暮道。夫海內有《性命圭旨》,稔聞,竊未見其書也,如何?迨茲庚戌季春,獲輿閑、若濟二兄,見示圖冊,誦讀之暇,乃儀尹真人之高弟手筆。不然者,從何以識其書之所自哉?故嘗論道,每以《中和》、《金丹》二集,物色真仙,為其玄宗書,污牛充煉,孿乳浸多,獨未見圖書兼該功夫次第,精意超格,炳若昌星,篾有如書隽永,真擬夫《龍虎》、《參同》、《悟真》諸經合輒。嗟嗟琅函祕帙,學者著鞭,何慮非一超直入,業紹天師種,由色身而證法身,由生生而達無生,則理之相契,固如是畴克曰:小補之哉,雖然知而修之,謂之聖人,知而不修,是謂愚人,此輿閑、若濟二兄之用心若此。而昕斯夕斯,融通妙諦,亟商取以鏤刊之。僅將盡天地人,頂踪下針,掃除傍門陋習,撤退三舍矣。屬余序,聊述數言,應之以此。

康熙上章閹茂寎月谷旦紫中李樸書於守中堂


《性命圭旨》不著撰人,相傳為尹真人高弟之手筆也。向來行本絕少。殷君惟一藏弆有年,曹子若濟見而悅之,携示周子輿閑,欣然共嘗,重授欹劂,則錢子羽振董其成焉。書竣,而問序於余,余於斯道,蓋向往而來能至,何敢賛一辭,雖然竊有述焉。

自三教鼎立,異說聱牙,隱若敵國,日相撞也。是書獨揭大道而儒釋妙義,發揮旁通,要之以中,合之以一,而盡性至命之理,殊途同歸,微獨柱下五千,隱括靡遺,並六十四卦,四十二章,無不累若貫珠矣。就道家論之,則有九十六種外道,三千六百旁門。好貨之徒,喜談爐火,漁色之子,艷語彼家,固猬鄙無足數已。即雄經鳥申,龍吟虎嘯,總屬形容,無關本體。近一方士,教人伏氣捻訣,頃刻開關,忽笑忽啼,四肢遙戰,見者駭其風狂,而彼方詡為神術,良可哀矣。

是書一掃繁蕪,務撮標本,致虛守靜,翕聚先天,其於撥邪返正,誠中流一壺也。至其精要,尤在《真意》一說。蓋人身真意,是為真土。動極而靜,此意屬陰,是為己土;靜極而動,此意屬陽,次為戊土。煉己土者,得離日之汞,煉戊土者,得坎月之鉛,鉛汞己歸,金丹自結。戊巳者,重土之象也。斯其有取於《圭旨》乎?作者深思,直與《黃庭》相表裏。周子修而廣之,鼓聾發昧,功亦句矣。殷、曹二子俱善養生者,而余雇微豐干饒舌,其亦莊生所云:言者不知也夫!

時康熙己酉孟夏吳門尤侗撰

刻《性命圭旨》緣起

裏有吳思鳴氏,得《性命圭旨》於新安唐太史家,蓋尹真人高弟所述也。藏之有年,一日出示豐干居士,居士見而悅之。謂其節次功夫,咸臻玄妙;而繪圖立論,尤見精工,誠玄門之祕典也。因相與公諸同志,慾余一言為引。余從事聖俢,雅尚圓極一乘,不談此道久矣。以其所操說者,無非為色身許也。色身有限,法性無邊。

夫安德大修行人,以法界為身者,而與之談性命哉。舍法界無性命,亦無身心,如法圓修,直紹人天師種,彼以七尺為軀,一腔論心者,維有修持,皆結業耳。於一超直入無當焉。聞之師云:修行法門有兩種:一從法界歸攝色身;一從色身透出法界。從法界攝色身,《華嚴》尚矣;從色身出法界,《楞嚴》諸經有焉。《圭旨》所陳,大都從色身而出者,夫果出法界矣,方且粉碎虛空,有甚身心可論?因旨日月,得道忘詮,是在善修者自契。居士流通之意,無亦見及此歟。
余不負其流通善念,並思鳴氏寶藏初心,遂述緣起,質之有道。

萬曆乙卯仲夏新安震初子佘永寧常吉書

題尹真人《性命圭旨》全書

是書出尹真人高弟手筆,蓋述其師之意而全演之。中間所載諸圖說,及修行節次功夫,可謂詳且盡矣。玄家書汙牛充煉,而真旨玄妙無逾此編。栖真者倘能藉此而入道,不亦希有事哉!

友人余常吉為明德宗孫,而於玄教不無少涉,抑謂其所重者,我身即長生久視,終不離壽者相也,其見確已!乃獨於是書而引之諄諄,然指人一超直入,以紹人天師種,豈其無故而漫云然?

夫有所受之也,則由長生而達生生,以生生而證無生,奚不可者。殊途同歸,百慮一致,道豈有二乎哉?高皇論三教云:天下無二道,聖人無二心。大哉皇言,斯其至矣!

凡為皇之民者,一意憲章,莫敢倍上可也。嗟嗟世人,流浪生死。輒置性命於罔顧,得此為之一警覺焉。其有造於身心者不少矣。書院流通,真人師弟,定必加特賛嘆。

仁文主人鄒元標書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元集


三聖圖

金臺玉局繞丹雲,上有真人稱老君。八十一化長生訣,五千餘言不朽文。
六經刪定古文章,洙泗源深教澤長。繼往開來參造化,大成至聖文宣王。
陀羅門啟真如出,圓覺海中光慧日。靈山會上說真言,滿舌蓮花古文佛。



大道說

庖義上聖,畫八卦以示人。使萬事以下,知有養生之道。廣成子謂皇帝曰:至陰肅肅,至陽赫赫。赫赫發乎地,肅肅發乎天。我為汝遂於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軒轅再拜曰:廣成子之謂天矣。周公繇《易》曰:君子終日乾乾。孔子《翼》曰:終日乾乾,反覆道也。夫道也者,位天地,育萬物曰道。揭日月,生五行曰道。多於恆河沙數曰道。孤,則獨無一侶曰道。植入鴻蒙,而還歸溟涬曰道。善集造化,而頡超聖凡曰道。目下機境未兆,而突爾靈通曰道。眼前生殺分明,而無能逃避曰道。處卑汙,而大尊貴曰道。居幽暗,而極高明曰道。細入剎塵曰道。大包天地曰道。從無入有曰道。作佛成仙曰道。《佛經》五千四十八卷也,說不到了處。《中庸》三十三章也,說不到窮處。《道德》五千余言也,說不到極處。
道也者,果何謂也?
一言以定之曰:炁也。

原夫一氣蟠集,溟溟涬涬,窈窈莫測,氤氳活動,含靈至妙,是為太乙,是為未始之始。始也,是為道也,故曰無始。夫天地之有始也;一炁氣動盪,虛無開合,雌雄感召,黑白交凝,有無相射,混混沌沌,冲元至聖,包元含靈,神明變化,恍惚立極,是為太易,是為有始之始。始也,是為道生一也,是曰元始。夫天地之太極也:一氣斯析,真宰自判,交映羅列,萬靈肅護,陰陽判分,是為太極,是謂一生二也。是曰虛皇,陰樣既判,天地位焉,人乃育焉,是為二生三也。是曰混元陽之清者,升上而煥麗也,則日月星辰佈焉,故天左運三光右旋,陽之清者騰上,而會於陽也,故風雲動而雷雨作焉。陰之濁者重滯,而就地也,則海獄奠峙,而五谷草木昌焉。故岩岫出雲,山澤通氣。陰陽之氣,閉而不通也,則霜雪結而冰凍焉。陰之濁者,積沍而下凝也,穴岩幽藏而深邃,故五鼓谷八石以錯雜焉。

天地之中,陰陽正氣之所交也。聖人焉,仙佛焉,庶民焉,聖愚壽夭,實所宰焉。胎卵混化,無有息焉,是謂六合也,是謂三生萬物也。

人秉氤氳之氣,而生而長。至於二八之年,則九三之陽乃純,當是時也,豈非上德之大人乎?忽天一朝,謀報渾敦之德者至,乃日鑿一竅,則九三之陽,蹄驟奔蹶,而去之六二之中矣。由是乾不能純,而破於離坤有所含,而實於坎。若夫至聖神人,能知道體太極之所以判,能知死生根本之所以始,能知乾坤陰陽之所以乘,能知天玄地牝之所以交,是以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握陰陽之柄,過生死之關,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離陰既實,則復純白為乾矣。斯時補足乾元,復全渾敦,以全親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賦,是為囫囫圇圇,一個完人也。再加向上功夫精進不怠,則金丹成,而聖胎圓。聖胎圓而真人現。真人出現,變化無窮,隱顯莫測,而與鐘、呂、王、馬並駕,亦又何難?奈何世人不明此道,盛不知養,衰不知救,日復一日,陽盡陰純死為鬼。故紫陽真人曰:嗟夫!人生難得,光陰易遷,罔測修短,安逃業報?不自及早省悟,惟只甘分待終。若臨期一念有差,立遂三涂惡趣,則動經塵劫,無有出期。當此之實,雖悔何及?故三教聖人,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熏修,以脫生死。儒家之教,教人順性命以還造化,其道公;禪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覺,其義高;老氏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長生,其旨切。教雖分三,其道一也。

儒之聖教曰:安汝止,欽厥止,艮其止,止其所,緝熙敬止,在止至善,黃中通理。正位居體,思不出位。立不易方,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渾然在中,粹然至善。誠靜處,腔子裏,樂處方寸,神明之舍,道義之門,活潑潑地,樂在其中。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天不歸仁,退藏於密。何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難以悉紀。

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道之玄教曰:玄牝之門,天地之根,生身處,復命關,金丹之母,玄關之竅,凝結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壇,戊己戶,心源,性海、靈府,靈臺、蓬萊島,朱砂鼎,偃月爐,神室、氣穴,土釜、谷神,靈根,把柄,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生死不相關之地,神鬼覷不破之機,難以悉紀。

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釋之禪教曰:不二法門,甚深法界,虛空藏,寂滅海。真實地,總持門,彼岸淨土,真境心地。極樂國,如來藏,舍利子,菩薩地,光明藏。圓覺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際,這個三摩地,華藏海,陀羅尼門,不動道場。波羅密地,難以悉紀。

要而言之,無非為此性命之道也。儒曰存心養性,道曰修心練性,釋曰明新見性。心性者,本體也。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以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

余於是而知不執中,不一貫,其能聖而孔子乎?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不空中,不歸一,其能禪而釋迦乎?惟此本體,以其虛空無朕,強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強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也之用也。故天得此而天天,地得此而地地,人得此而人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於此也。皇得此而皇皇,帝得此而帝帝,王得此而王王,而皇帝王之大道原於此也。聖得此而聖聖,玄得此而玄玄,禪得此而禪禪,而聖玄禪之大道原於此也。帝皇之得道者,若羲農皇帝焉。仕隱而得道者,若老莊關令焉。侯王而得道者,若子房淮南焉。山岩而得道者,若鐘呂希夷焉。道之在天地間,成佛作仙者,歷歷不可以指數也。伏睹總仙之傳,始知自古以來,冲舉者十萬餘人。拔宅者八千余處。奇若子駿之驂鸞,琴高之控鯉;壽若李脫之八百,安期之三千。或住世而留形,或厭世而尸解,復有道成而隱,但為身謀,不肯遺名於世間者,豈勝道哉!是以深山妙窟,代不乏人。或隱或顯,寧具知乎?

古之王公大人,折節下士,只為有道存爾。周子曰:天地間至尊者道,至貴者德,至難得者人,人而至難得者道德,有於身而已矣。先哲云:

人身難得今已得,大道難明今已明。
此身不向金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世人不明此身虛幻,是四人假合之物耳。速若水上之漚,瞬若石中之火。人壽雖曰百年,迨其七十,固亦稀矣。今以有限易摧之身,日逐無涯不測之事。一息不來,倏然長往。命未告終,直靈已投於別彀矣。當斯之時,雖榮居極品,祿享千鍾,家豐無價之珠,室富傾城之美,悉皆拋下,非己有也。所有與之偕行者,平昔所作罪業而已。故云: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迴光集》云:千年鐵樹花開易,一失人身再復難。《悟真篇》云:試問堆金等山岳,無常買得不來么。呂純陽云:萬劫千生得個人,須知先世種來因。即速覺悟出迷津,莫始輪迴受苦辛。張紫陽云:休教燭被風吹滅,六道輪迴莫怨天。三復斯言,能不憮然失乎?
夫人欲免輪迴,而不堕於世網者,莫若修煉金丹,為升天之靈梯,超凡之俓路也。其道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亦立躋聖域,奈何世之修真者,志道而不專精,專精而不勤久,是以學者眾,而成者寡也。《尚書》曰:知之非艱,行之惟艱。《道經》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聞而不行,道安能成?陳泥丸曰:我昔修行得真訣,晝夜功夫無斷絕。一朝行滿人不知,四面皆成夜光闕。馬丹陽曰:師恩深重終難報,誓死環牆煉至真。二公念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發勇猛心,辦精進力。若不立此大志,安能脫樊籠而超霄漢者哉?呂祖有云:辛勤二三年,快活千萬劫。蓋天有時而傾,地有時而陷,山有時而摧,海有時而竭。惟道成之後,乘飛龍,駕紫霧,翱翔天外、消遙太虛。數不得而限之,命不得而居之,真常本體,無有盡時。迴顧世間之樂,何樂如之?嘗稽《道德經》曰:雖珙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此余道說之所由作也。





性命說

夫學之大,莫大於性命。性命之說,不明於世也久矣。
何謂之性?元始真如,一靈炯炯是也。何謂之命?先天至精,一氣氤氳是也。然有性便有命,有命便有性,性命原不可分。但以其在天,則謂之命;在人,則謂之性。性命實非有兩,況性無命不立,命無性不存。而性命之哩,又渾然合一者哉。故《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中庸》曰:天命之謂性,此之謂也。乃玄門顓以氣為命,以修命為宗,以水府求玄立教。故詳言命,而略言性,是不知性也,究亦不知命。禪家顓以神為性,以修性為宗,以離宮修定立教。故詳言性,而略言命,是不知命也,究亦不知性。豈知性命,本不相離,道釋原無二致。神氣雖有二用,性命則當雙修也哉!唯賢人之學,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聖人之學,盡性而至命。謂性者,神之始。神本於性,而性則末始神。神所由以靈。命者,氣之始。氣本於命,而命則末始氣。氣所由以生,身中之精,寂然不動。蓋剛建中正。純粹精者,存乃性之所寄也,為命之根矣。心中之神,感而遂通,蓋喜怒哀懼愛惡慾者存,乃命之所寄也,為性之樞矣。性而心也,而一神之中炯命而身也。而一氣之周流,故身心精神之舍也,而精神性命之根也。性之造化係於心,命之造化係乎身,見覺知識出於心哉。思慮念想,心役性也;舉動應酬出於身哉。語默視聽,身累命也。命有身累,則有生死:性受心役,則有去來。有生死不能至命也,有去來不能盡性也。故盈天地間,皆是一氣,參贊兩間,化育萬物,其命之流行而不息者乎!

蓋生之理,具於命也。盈天地間,皆是靈覺明光,上下照臨,日月其性之炳然而不昧者乎!蓋覺之靈,本於性也。未始性而能性。我之性者,性之始也。未始命而能命。我之命者,命之始也。天竅圓而藏性,地竅方而藏命。稟虛靈以成性,中天地以立命。性成命立,其中有神,命蒂、元氣、性根、元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其中有道,性有氣質之性,有天賦之性;命有分定之命,有形氣之命。君子修天賦之性,克氣質之性,修形氣之命,付分定之命。分言之則二,合言則一。其中有哩,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吾身之神氣合,而後吾身之性命見矣。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後吾身為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乃是吾之真性命也。

我之真性命,即天地之真性命,亦即虛空之真性命也。故聖賢持戒定慧,而虛其心。煉精氣神,而保其身。身保,則命基永固。心虛,則性體常明。性常明,則無來無去。命永固,則何死何生?況死而去者,僅僅形骸耳。而我之真性命,則通晝夜,配天地,徹古今者,何嘗稍有泯滅也哉。

嘗觀之果木焉,歸根覆命,而性在其中矣。性而神也,則花。花而實也,而命又在其中矣。自形中之神,以人神中之性,此之謂歸根覆命。又嘗譬之男女媾精焉,而一點之善,落於子宮者,氣合之而為命也。而性即存於期間,其即一陰一陽之相搏,而一點落於黃中之中以成性,乃妙合而凝,不測之神乎。此之謂性命妙合。奈妙合之道,不明修性者遺命,且并率性之竅妙,不得而知之。矧能煉之乎?非流於狂蕩,則失於空寂。不知其命,則末後何歸?修命者遺性,且并命之功夫,不得而知之,矧能守之乎?非執於有作,則失於無為。不知其性,劫運何逃?即二氏之初,亦豈如是乎?

吾聞釋迦生於西方,亦得金丹之道,是性命兼修,為最上乘,法號曰金仙。呂祖亦曰: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豈但如今之導引者流,而以形骸為性命焉已哉,又豈但如今煉神煉氣者流,而以神氣為性命焉已哉,又豈但如今修性修命者流,而以性命為性命焉已哉。是皆不為無益於性命,而且有害於性命。不得性命之真,良可嘆也。故嘗論之,人在母腹,呼吸相含,是以母之性命為性命,而非自為性命。至於出胞斷蒂,而後自為性命,然亦非真常之性命也。必於自為性命中,養成乾元面目,露一點真靈,形依神,形不壞,神依性,神不滅。知性而盡性,盡性而至命。乃所謂虛空本體,無有盡時。天地有壞,這個不壞,而能重立性命,再造乾坤者也。故道家不知此,則謂之傍門。釋家不知此,則謂之外道。又焉能何天地之德,而與太虛同體哉?

噫!至此而性命之說,無餘旨矣。


死生說


大眾好生惡死,以莫識死生。故生從何來,死從何去?徒在生前奔馳謀作,至大虧生道,不得逍遙。故於死後,渺茫淪落,不戡破死門,竟堕輪轉。故仙佛出世,汲汲以一大事因緣,使人知去來處,徐徐引出生死苦海。《易系》曰:原始要終,故知生死之說。蓋無始之始,強名乾元,即本來妙覺。無終之終,強名道岸,即無餘涅槃。生而生也,而其所以生者,故在於此;至死而死也。而其所以不死者,亦在於此。此而不知,則未有不隨生而存,隨死而亡者,沉溺惡道,出沒無期。生則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死亦是第八識神阿賴耶主之。投胎皆視先來,捨身則此識後去,故曰去後來先作主公。《經頌》曰:

善業從下寒,惡業從上冷。二皆至於心,一處同時捨。

當此之際,如生龜解殼,活蟹落湯,地水火風,各自分散,而神既離形。

但看世界,與潑墨相似,東西莫辨,上下不知,只見有緣之處,一點妄明,見明色發,明見想成,流愛為種,落想為胎,入母中宮,稟氣受質,氣則頗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十月胎完,及期而育。地覆天翻,人驚胎破,如行山巔,蹶蹼之狀,頭懸足撐而出,囫圇一聲,天命真元,著於祖竅,晝居二目,而藏於尼丸。夜潛兩腎,而蓄於丹鼎。乳以養其五臟,氣則冲乎六腑。骨弱如棉,肉滑如飴,精之至也。視而不瞬,哮而不嗄,和之至也。此乃赤子混沌,純淨無知,屬陰坤卦。自一歲至三歲,長元炁六十四銖,一陽生乎復卦。至五歲,有長元炁六十四銖,二陽生乎臨卦。至八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三陽生乎泰卦。至十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四陽生乎大壯。至十三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五陽生乎夬卦。至十六歲,又長元炁六十四銖,六陽是為乾卦。盜天地三百六十四銖之正炁,原父母二十四之祖炁,共得三百八十四侏,以全周天之造化,而為一斤之數也。此時純陽既備,微陰未萌,精炁充實,如得師指,修煉性命,立可成功矣。自此以後,慾情一動,元炁即泄,不知禁忌,貪戀無已。故自十六到二十四歲,耗元炁六十四銖,應乎垢卦。一陰初生,品物咸章,淳澆樸散,去本雖未遠,履霜之戒,已見於初爻。若勤修煉,可謂不遠復者矣。至三十二歲,耗元炁六十四銖,應乎遁卦。二陰浸長,陽德漸消,慾慮蜂起,真源流蕩。然而血氣方剛,志力果敢,若勤修煉,則建立丹基,亦易為力。至四十歲,又耗元炁六十四銖,應乎否卦。天地不交,二氣各復其所,陰用事於內,陽失位於外。若勤修煉,則危者可安,亡者可保。至四十八歲,又耗元炁六十四銖,應乎觀卦。二陽在外,則陽德微重,陰上行而陰氣盛。若勤修煉,則可亦方盛之陰柔,扶向微之陽德。至五十六歲,又耗元炁六十四銖,應乎剝卦。五陰并升乎上,一陽將反乎下,陰氣橫潰,陽力僅存。若勤修煉,如續火於將窮之木,布雨於垂槁之苗。至六十四歲,卦氣已周,所得天地父母之元炁三百八十四銖,而為一斤之數者,耗散已盡,復反於坤卦。純陰用事,陽氣未萌。若勤修煉,時時採藥,時時栽接,則陰極而能生陽,窮上而能反下,革柔維剛,還老為強矣。

於此時不遇志人,汲汲修煉,難保餘年。皆藉谷精,以培後天之精氣,無負有先天之元炁矣,安能長生不死哉?此所謂以虛化神,神化氣,氣化血,血化形,形化嬰,嬰化童。童化少,少化壯,壯化老,老化死,死復化為虛。虛復化為神。神復化為氣。氣復化為物。化化不間,猶環之無窮。

夫萬物非欲生,不得不生;萬物非欲死,不得不死。任他塵生塵滅,萬死萬生,不能脫離苦海。劫劫生生,輪迴不覺,無終無始,如汲井輪。三界凡夫,無一不遭此沉溺。故世人莫知生從何來?盍忝父母未生前。死從何來?知來然後知生處。世人莫問死從何去。盍忝魂游魄降後,生從何去?知去然後知死處。死之機,由於生;生之機,原於死。無死機不死,無生機不生。生死之機兩相關,世人所以有生死。生死之機不相關,至人所以超生死。有生死者身也。無生死者心也。敦復則心生,迷復則心死。故仙佛愍之,說一切眾生,具有本來一靈真覺,但昏惑不見,使天命之性,流化遷流,轉轉不悟,而世世墮落,失身於異類,透靈於別彀,至真性根,不復於人。我當以聖道,令眾生永離妄想,能至自身如仙家之長生,佛氏知不死云。



邪正說

大道生天生地,天地生人生物,天地人物,一性同體。天有陰陽,地有剛柔,物有牝牡,人有男女。有陰陽,斯有日月星辰。有剛柔,斯有山川草木。有牝牡,斯有胎卵濕化。有男女,斯有配偶生育。眾生因配偶有淫慾,因生育有恩愛。有淫慾恩愛,固有魔障煩惱。有魔掌煩惱,故有一切苦厄。有一切苦厄,故有生老病死。是以太上蘊好生之德,開度世之門,著經立法,教人返樸還淳。無欲觀妙,有欲觀竅,致虛守靜,歸根復命。早復重積,深根固蒂,得一守中,虛心實腹,弱志強骨,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專氣致柔。抱一無離,知雄守雌,知白守黑,閉門塞兌,被褐懐玉,窈窈冥冥,其精日生:恍恍惚惚,其精不泄。日生則日長。不泄則不竭。精能化氣,氣能化神,神能還虛,五行不能盜,陰陽不能測。與道為體,超出天地,此乃老子清靜無名之道也。

至漢魏伯陽真人,祖《金碧經》而作《參同契》,始有龍虎鉛汞之名,爰及唐宋諸仙叠出,丹經燦然。橫說豎說,種種異名,載於丹書,不可勝數。究竟本來,無非吐露,同出異名之一物耳。蓋聖師闡教敷揚,備細詳說,實欲人人領悟,個個成真。殊不知名愈眾,而事愈繁。書愈多,而道愈晦。況多為庾詞隱語,孔竅其門,使學者無罅縫可入。往往目眩心搖,輒生望溟之嘆。幸吾師尹真人出,欲續大道之一絲,以復無名之古教。於是剪除繁蕪,撮其樞要,掃除譬喻,獨露真詮。標摘正理,按圖立象,不可施於筆者筆之,不可發於語者語之,直指何者是鉛汞,何者是龍虎,何者是鼎爐,何者是藥物,何者謂之採取,何者謂之抽添,何者謂之溫養,何者謂之火侯,何者是真種子,何者是真性命,何者是結胎,何者是了當,歷歷發明,毫發無隱。後之有志於道者,再不為丹經所惑也。況丹經子書,汙牛冲棟。講理者多,留訣者少。初無下手入門,次無採藥結胎,莫無極歸著後人不是次序,如何湊泊得來?不免有攙前越後之差,首顛尾倒之亂,學道一生,不得其門而入者多矣。間有入門者,而不知升階。有升階者,而不知登堂,有登堂者,而不知入室。是以次第功夫,乃修真之首務,豈可缺焉?

余最愛藏經中四句偈曰: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世尊亦曰:度盡眾生,然後作佛。區區由是發一念慈悲。罄將師授秘訣,徹底掀翻,滿盤托出,以籲徠後之有緣。復返天界,而不沉溺於苦海中者,此於之心也。

其一曰:涵養本原,救護命寶。
其二曰: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其三曰: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其四曰:天人合發,採藥歸壺。
其五曰:乾坤交媾,去礦留金。
其六曰:靈丹入鼎,長養聖胎。
其七曰:嬰兒現形,出離苦海。
其八曰:移神入院,端拱冥心。
其九曰:本體虛空,超出三界。

於中更有煉形、結胎、火侯等諸心法,以全九轉還丹之功。大道口訣,至此吐露盡矣。

今之道者,峨冠方袍,自足自滿,不肯低情下意,求師指教大道次第。惟只以盲引盲,趨入旁蹊曲徑。豈知道法三千六百,大丹二十四品,皆是傍門。獨此金丹一道,是條修行正路。除此之外,再無別途,可以成仙作佛也。故法華會上,世尊指曰:惟此一事實,餘二即非真。尹真人曰:九十六種外道,三千六百傍門,任他一切皆幻,只我這些是真。雲方真人曰:道法三千六百門,人人各執一苗根。誰知些子玄關竅,不在三千六百門。蓋玄關大道,難遇易成,而見功遲。傍門小術,易學難成,而見效速。是以貪財好色之徒,往往迷而不悟。其中有好爐火者、有好彼家者、有視頂門者、有守臍帶者、有運雙睛者、有守印堂者、有摩臍輪者、有搖夾脊者、有兜外腎者、有轉轆轤者、有三峰採战者,有食乳對爐者、有閉息行氣者、有屈伸導引者、有三田還返者、有雙提金井者、有曬背臥冰者、有餌芝服術者、有納氣咽津者、有內視存想者、有休糧辟谷者、有忍寒食穢者、有搬精運氣者、有觀鼻調息者、有離妻入山者、有定觀鑒形者、有熊經鳥深者、有餐霞服氣者、有長坐不臥者、有打七煉魔者、有禪定不語者、有齋戒斷味者、有夢遊仙境者、有默朝上帝者、有密咒驅邪者、有見聞轉誦者、有食己精為還元者、有捏尾閭為閉關者、有煉小便為秋石者、有採女經紅鉛者、有扶陽用胞衣而煉紫河車者、有閉關用黑鉛而鑄雌雄劍者,有閉目冥心而行八緞錦者、有吐故納新而行六字氣者、有面璧而志在降龍伏虎者、有輕舉而思以駕凰驂螭者、有吞精咽華以翕日月者、有步罡履斗以窺星辰者、有依卦爻之序而朝屯暮蒙者、有售黃白之術而燒茆弄火者、有希慕長生不死者、有馳志白日飛升者、有著想執而不化者、有著空流而不返者、有持戒定慧而望解脫者、有袪貪嗔痴而思清靜者、有生而願超西域者、有死而願登天堂者,似此泯泯棼棼,難以悉舉道釋者流,執此一術一訣,便謂金丹大道,止於是矣。

呀!此輩如管中窺豹、井底觀天,妄引百端,支離萬狀,碎將至道,破段分門,以迷指迷,盲修瞎煉,不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是以王良器作《破迷歌》,陳泥丸作《羅浮吟》,鐘離翁作《正道歌》,歷舉傍門諸術之非,以救錯行邪徑之失也。於中亦有數條,可以攻疾病,挾老殘,益算延年,住世安樂。

間或亦有超脫者,不過成個蓬萊仙羅漢果耳。故傅大士云:饒徑八萬結,終是落空亡。此乃小乘功夫,不合大道全體。故張平叔云:學仙須是學天仙,誰有金丹最的端。蓋金丹之道,簡而不繁,以虛無為體,以清靜為用,有作以成其始,無為以成其終。從首至尾,并無高遠難行之事,奈何世人,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背明投暗,不亦惑乎?

夫金者堅之稱,丹者圓之喻。是人毘盧性海、乾元面目,世尊名之,空不空,如來藏。老君號之玄又玄,眾妙門。以此而延到,謂之無上至尊之道。以此而言法,謂之最上乘之法。三教聖賢,皆從此出,修行正路孰有正於此哉。余之本懷,正欲乘此皇極昭明之世,與群生同種乾元之因,共結龍華之伴。故作此說,而挽邪歸正,并吾師所授諸圖訣竅。明明指出,俾諸學者印證丹經,一覽而無疑矣。


普照圖


三歲之竅,竅中有妙。妙竅其觀,是為普照。
何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色空不二之一,虛靈不昧之神;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鬼神覷不破之機,生命不相關之地。
神明之舍,道亦之門。活潑潑地,靈明一竅;天地靈根,元始祖煞。造化泉窟,黑白相符;不動道場,至善之地。宇宙主宰,先天地生;玄牝之門,呼吸之根。既濟鼎器,黃中通理;不二法門,甚深法界。虛無之谷,凝結之所。朱砂鼎,赤龍精,天玄女,光明藏,自在處,止其所,腔子裏,如來藏,真主人,自然體,蓬萊島,眾妙門。

五芝,真汞,日魂,丹元,神水,方寸,主翁,天君,心源、性海、靈海、靈關、靈山、赤水、守靈、姹女、朱汞、靈府、玉液、丹臺、乾馬、交梨、金鳥。

西南鄉,祖氣穴,極樂國,真一竅,舍利子,戊己門,法王城,守一壇,如意株,歸根竅,復命關,虛空藏,寂寞海,華光藏。玄關、空中、正位、真土、黃中、把柄、黃庭、規中、西方、這個、黃婆、中黃、淨土、混康、丹扃。

長胎住息之鄉,安身之命之家。

混沌竅,總特門,希夷府,懸胎鼎、多寶塔、造化爐、無盡藏、偃月爐、灝氣間、開辟處、生殺舍、真金鼎。金華,月魂,靈根,橐籥,氣穴、北海、嬰兒、玄冥、關元,氣海,土釜,玄所,生門、死戶、華池、曲江、河車、蓬壺、育嬰、呆胞、火棗、真鉛。


反照圖

崑崙頂,翠微宮,圓覺海,中一宮,陀羅尼門,腦血之瓊房,魂精之王室,天人合發之祝,十姆分胎之路,九崇鐵鼓太玄關;太澗池,上土釜,威光頂,般若岸,波羅密地,百靈之命宅,津液之山源,任督皆交之處,陰陽變換之鄉,三族金蟾藏金斗。
清虛府,上天關,交感宮,三摩地,最高峰,崆峒山、紫清宮、玉金山、琉珠宮、紫金城、上丹田、摩尼珠,太微宮、祝融峰。玄室,黃房,天宮、真際、上島、天根、玄門、彼岸:瑤池、泥丸、天谷、天堂、內院、紫府、寥天,帝乙,甑山、天符、玄都。


尾閭穴,朝天嶺,氣海門,曹溪路,三岔口,平易穴,生死穴,上天梯,河車路,虎威穴,三岔骨,龍虎穴。咸池,陰端,禁門、會陽,長強、魄門、地融、陰嶠、桃康、人門、鬼路、會陰、谷道。

如此大法,《性命圭旨》是也!




人之元氣,逐日發生。子時復氣到尾閭。丑時臨氣到腎堂。寅時泰氣到玄樞。卯時大壯氣到夾脊。辰時夬氣到陶道。巳時前氣到玉枕。午時垢氣到泥丸。未時遁氣到明堂。申時否氣到膻中。酉時觀氣到中浣。戌時剝氣到神闕。亥時坤氣而歸於氣海矣。


人身有任督二脈,為陰楊之總。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循腹裏上觀元至咽喉,屬陰脈之海。督脈者,起於下極之腧,穿脊裏,上風府,循額至鼻,屬陽脈之海。鹿運尾閭,蓋能通其督脈也。龜納鼻息,蓋能通其任脈也。人能通此二脈,則百脈皆通而無疾矣。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悟出焉。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之。故上至泥丸,下至尾骶,俱腎主之。膻中在兩乳間,為氣之海,能分布陰陽,為生化之源。故名之曰海,膈膜在肺下,與肋腹周圍相著如幕,矣遮濁氣使不薰蒸上焦。幽門在大小腸之間,津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變化出矣。

普照圖之上一層者,直指心源、性海之竅。中一層者,直指黃中、正位之竅。下一層者,直指關元、氣海之竅。此謂前三關也。反照圖之下一層者,指出尾閭、太玄之竅。中一層者,指出夾脊、雙觀之竅。上一層者,指出天谷、泥丸之竅。此謂後三關也。丹陽云:前三三,後三三,收拾起一擔擔。是此義也。時照圖者,發明陽升陰降之機,四象開中之妙。內照圖者,指示五臟、六腑、二十四椎、任督兩脈,使內觀者知有下手處。若人不明竅而言修,由人未能立而言行也。從古諸仙皆口口相傳,心心相授,不敢明將此竅示人,是懼泄天機之故耳。吾師尹公開佛之正知,見等眾生如一子,繪此四圖,接引後之迷者,意在普度有緣、同出生死苦海。

者,釋曰:圓覺。道曰:金丹。儒曰:太極。所謂無極而太極者,不可極而極之謂也。凡人之始,生之初,一點靈光而所以主張乎形骸者,太極也。父母未生以前,一片太虛,而所以不屬乎形骸者,無極也。度師曰:欲識本來真面目,未生身處一輪明。
尹公曰:太極有一理,自運行而言,則曰時候。雖天地不外乎一息;自凝結而言,則曰真理,屬一黍可包乎天地。宿蟄歸根,宴息杳冥,是為時候。太極孕字結實,交媾結胎,是為真種。太極人能保完二極而無失,則可長生不化,豈止盡年令終而已哉!


太極發揮


大哉,吾身之太極!生生化化,與天地終。長生不化,超出天地。戒傷生,忌惡化,可以盡年,可以令終。絕其生,斷其化,可以長生,可以不化,盡年令終,與凡夫異。長生不化,與仙佛同。兩者皆從太極出,而作用不同。人皆知太極,在未有天地萬物之先,而不知既有天地萬物,各有太極具焉。太極有時候、有真種。未有天地萬物之太極,在戌亥二會。在此二會,太極斯有一元造化;每年太極在九月十月。有此兩月,太極斯有一年造化。每月太極在二十六至三十,有此五日,太極斯有一月造化。每月太極在戌亥二時,有此二時,太極斯有一日造化。一時太極在窈窈冥冥二候,有此二候,太極斯有一時造化。動物太極,在宿蟄孕字。植物太極,在歸根結實。人身太極,在晏息窈冥,交媾結胎。交媾有時,調養有法,不傷太極。此盡年令終,斷絕淫慾,時入窈冥,保元太極,此乃長生不化,盡年令終之道。亦有毀壞長生不化之道,可以成仙,可以作佛,終無毀壞。豈直異於凡夫、別於草木禽獸云乎哉!


中心圖

《易》曰:天下何思何慮。《論語》曰:天下歸人。此天下字,與天地之間字,天地之心字,皆只此中而言,所謂孔顏樂處是也。

天之極上處,至地之極下處,總八萬四千里。自天之極上處至地之上四萬二千里。自地之上至地之極下處,亦四萬二千里,人身亦然。故曰:天地之間亦曰黃中。黃乃土之正色,而仁在其中矣。故曰安土敦仁至於義也、禮也、智也,皆根於此。故曰:仁、義、禮、智根於心,渾然在中,粹然至善。故曰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若易之艮其止,書之安汝止者,止之義一也,亦謂之密。故曰聖人以此喜心退藏於密。其中本虛,原與太虛,渾而為一。故曰聖人與太虛同體。

乾之情性在於坤,坤之情性在於乾,此坎離之所以交,而天地之所以泰也。若水潤下,而火炎上,此亦其性情然也。若不得乾坤之性情以復其初焉,則水自水,而火自火,不生不降不相為用矣。先天雖不屬氣,而太和元氣、浩然之氣,皆由此中出,所謂無氣而生氣也。而凡有氣血莫不賴之,以生以長,而配天配地矣。堯舜允執之中,即孔子中心之心也。心之磨焉。心在其中者,中心也。故中心之中既實,則五行之心自虛矣。所謂聖人無心而有心者此也。



此圖直指人心,虛靈不昧一竅。而說這個竅,元是廓然無際,神妙莫測的;元是渾然大中,不偏不倚的;元是粹然至善,純一不雜的。昭昭乎,本是圓明洞澈而無礙。以為有,不睹不聞,奚所有也;以為無,至靈至神,未嘗無也。方無方所,亦無始終。未有天地萬物之先,這個元是如此;既有天地萬物之後,這個元是如此。至無至有,至有至無,乃乾坤之靈體,元化之玄樞,人人性命之本原,天下萬物萬世之大本。太易所謂太極四象八卦,皆由此出。大舜之謂中,孔子之謂一,帝王之謂授受,聖賢之相傳,明此便是克明峻德,知此便是知易,見此便是見道,立此便是立天下之大本,通此,性由我盡,命由我立,造化盡在我矣。



火龍水虎圖
五行顛倒術,龍從火裏出。五行不順行,虎向水中生。




火龍水虎說


夫黑鉛水虎者,是天地發生之根,乃有質而有氣也。紅鉛火龍者,是天地發生之本,乃有氣而無質也。有質者,真鉛也,太陰,月之精也,為天地萬物育形之母。無質者,真汞也,太陽,日之光也,為天地萬物發生之父。鉛汞肢體互相孳胤,循環不絕,可謂生天、生地、生萬物之祖宗也。古之至人,知神物隱於此假法象而採取太陰之精,設鼎器而誘會太陽之氣,使歸神室,混混相交,交合不已,孳產無窮。而木中生魂,金中生魂,魂魄凝然,化為鄞鄂,交結百寶,名曰今液還丹。




日烏月兔圖
姹女捉烏,以吞玉兔;
嬰兒驅兔,以吸金烏。
日中烏,烏乃神,神是火,火屬心,心為汞,汞在離;
月中兔,兔乃氣,氣是藥,藥屬身,身為鉛,鉛在坎。
身心兩個字是藥也是火,採時謂之藥,藥中有火焉。煉時謂之火,火中有藥焉,以火煉藥而成丹,即是以神御氣而成道也。



日烏月兔說

日者,陽也。陽內含陰,象砂中有汞也。陽無陰則不能自耀其魂,故名曰雌火,此乃陽中含陰也。日中有烏,卦屬南方,謂之離女。故曰:日居離位反為女;月者,陰也。陰內含陽,象鉛中有銀也。陰無陽則不能自熒其魂,故名曰雄金,乃陰中含陽也。月中有兔,卦屬北方,謂之坎男。故曰坎配蟾攻卻是男。《無漏》云:鉛求玉兔腦中精,汞取金烏心中血。只驅二物結成丹,至道不繁無扭捏。《悟真》云:先把乾坤為鼎器,次摶烏兔藥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二物者,一體也。



大小鼎爐圖
笑汝安名偃月爐,聖人思議費工夫。其中一味長生藥,不與凡人話有無。
笑汝安名偃月爐,金丹只此莫他圖。愛河風靜外邊看,方見摩尼一顆珠。
汝何形象好懸胎,一朵真鉛花正開。只為金丹好消息,聚歸鼎內結嬰孩。
汝何形象好懸胎,都把聲名遍九垓。豈但生人生萬物,作仙作佛要他來。
偃月爐中玉蕊生,原硃鼎內水銀平。只因火力調和後,種得黃芽漸長成。
安爐立鼎法乾坤,煅煉精神制魄魂。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





大小鼎爐說

凡修金液大丹,必先安爐立鼎。鼎之為器,非金非鐵,爐之非具,非玉非石。黃庭為鼎,氣穴為爐。黃庭正在氣穴上,縷絡相連,乃人身百脈交會之處。鼎卦曰:正位凝命是也。此謂之小鼎爐也。乾位為鼎,坤位為爐。鼎中有水銀之陰,即火龍生根也。爐內有玉蕊之陽,即水虎命蒂也。虎在下為發火之樞機,龍居上起騰雲之風浪。若爐內陽升陰降無差,則鼎中天魂地魄留戀,青龍與白虎相拘,玉兔與金烏相抱,火候調停煉成至寶。故青霞子曰:鼎鼎非金鼎,爐爐非玉爐,火從臍下發,水向鼎中符,三姓既會合,二物自相拘,故濟胎不泄,變化在須臾。此謂之大鼎爐也。


內外二藥圖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其體則一,其用則二。何謂體?本來三寶一體是也。何謂用?內外兩般作用是也。故《悟真篇》云:內藥還同外藥,內通外亦須通。丹頭火熱自然紅,溫養兩作用,此漸教也,權法也,接中根及下根人。

大藥雖分神、氣、精,三般原是一根生。凡夫生死如輪轉,只因迷卻本來心。心即性也,故即然子曰:本來真性號金丹,四大為爐煉作圖,此頓教也、實法也。接上根及上上根人。




內外二藥說

凡修煉者,先修外藥,後修內藥。若高上之士,夙植靈根,故不煉外藥,便煉內藥。內藥無為無不為。外藥有為有以為。內藥無形有質而實有。外藥有體有用而實無。外藥可以治病,可以長生久視,內藥可以超越,可以外有入無。外藥,外陰陽往來。內藥,內坎離輻輳。以外藥言之,交感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氣,更要微微。思慮之神,貴在安靜。以內藥言之,煉精者煉元精,抽坎中之元陽也。元精固,則交感之精自不泄漏。煉氣者煉元氣,補離中之元陰也。元氣住,則呼吸之氣自不出入。煉神者煉元神,坎離合體,而復乾元。元神凝,則思慮之神自然泰定。內外兼修,成先必矣。


順逆三關圖
我法甚深深,妙用人難識。順逆兩俱忘,空虛鎮長寂。
順:心生於性,意生於心,意轉為情,情生為妄。故靈潤禪師曰:只因一念忘,現出萬般形。
逆:檢妄逥情情返,為意攝意安心,心歸性也。故伯陽真人曰:金來歸性出,乃得稱還丹。




順逆三關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所謂順去生人生物。今則形化精,精化氣,氣化神,神化虛。此所謂逆來成佛成仙。初關煉精化炁者,要識天癸生時急急採之。採之時須以徘徊之意,引火逼金。所謂火逼金行顛倒轉,自然鼎內大丹凝。中關煉氣化神者,乘此火力熾盛,駕動河車,自太玄關逆流至天谷穴,炁與神合,然後下降黃房。所謂乾坤交媾罷,一點落黃庭。上關煉神還虛者,守一抱元,以神歸於毘盧性海。蓋三關自有為入無為者,漸法也。修上一關兼下二關,頓法也。若徑做煉神還虛者,工夫到虛極靜篤時,精自化氣,氣自化神。即關尹子忘精神而超生之旨也。



盡性了命圖

性命雙修是的傳,冥冥杳杳又玄玄。
誰知本體無生命,死死生生孰使然!

人性之善也,此言天命之性;性相近也,此言氣質之性。天命之性,論其本源;氣質之性,論其稟受。天命之性,無不善;氣質之性,有不善。程子曰:在天為命,在人為性。故知性然後能盡性,盡性然後能了命。性命不二,謂之雙修。

世間萬物本一神也。神本至虛,道本至無,易在其中矣。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居中,自融自化,氣在其中矣。中天地以立命,稟虛靈以成性,立性立命,神在其中矣。命系乎氣,性系乎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道在其中矣。道者神之主,神者氣之主,氣者形之主,行者生之主。無生則形住,形者則氣住,氣住則神住,神住則性珠明矣、命實凝矣、元神靈矣、胎仙成矣、性命雙修之道畢矣。


盡性了命說

丹田喻日,心中元性喻月。日光自返照月,蓋交會之後,實體乃生金也。月受日氣,故初三生一陽者。丹既居鼎,覺一點靈光自心常照,而無晝夜。一陽生於月之八日,而二陽產矣。二陽者,丹之金氣少旺,而元性又少現。自二陽生之於望,而三陽純矣。三陽純者,是所謂元性盡現,而如月之圓也。月既圓矣,十六而一陰生。一陰者,性歸於命之始也。自一陰生,至於月之二十三,則二陰產矣。二陰者,乃性歸於命三之二也。自二陰生於月之三十日,而三陰全矣。三陰全,乃性盡歸於命也。方其始也,以命而取性,性全矣。又以性而安命,此是性命雙修大機括處。


真土圖
以物為藥,療身之病;以法為藥,療心之病,即以其人之心還治其人之病。
牝牡鏌鋣倚太空,威風凜凜忒雄。聖凡不敢抬頭看,兩道神光射斗中。
寶劍雌和雄,雙雙插真土;雄降猙獰龍,雌伏猖狂虎。
心安真土以誠以默以柔,氣養浩然勿正勿忘勿助。
兩枝慧劍埋真土,萬病錢消出幻軀。



真土根心說

夫天之氣之所從生者,蓋蘊於天地之土中,而無盡藏也;人之氣之所從生者,蓋蘊於人身之土中,而無盡藏也。故仁義理智之根,根於心,猶草木之根,根於土。草木之根,根於土,自然暢茂而條達。禮智仁義之根,根於心,自然生色而晬面。《孟子》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學》曰:心廣體胖,心既廣矣,體既胖矣。而謂病之不去體者,妄也。至若枝葉之或焦悴而枯槁也,則又如之何,亦惟直從於其根焉,而培之,而溉之。培之溉之,而生意有不復息乎。蓋草木之根病則枝葉病,若人之心猶草木之根也,心病即身病。心不病則身不病。故身病由於心病。而體胖數語,乃去病之聖藥也。


魂魄圖
陽神曰魂;陰神曰魄。魂之與魄,互為室宅。
魂者氣之神,有清有濁。口鼻之所以呼吸者,呼為陽伸,吸為陰屈也。魄者精之神,有虛有實。耳目之所以視聽,視者為陰明,聽為陰靈也。
生謂之精氣,死謂之魂魄。天地公共底謂之鬼神也。




鬼魂說

鬼云為魂,鬼白為魄。雲者風,風者木。白者氣,氣者金。風散故輕清,清輕者魄從魂升;金風故重濁,重濁者魂從魄降。故聖人以魂運魄,眾人以魄攝魂。魂晝寓目,魄夜舍肝。寓目能見,舍肝能夢。夢多者魄制魂,覺多者魂勝魄。蓋因魄有精,因精有魂,因魂有神,因神有意。因意有魄,五者運行不已。所以我之真心,流轉造化幾億萬歲,未有窮極。然核芽相生,不知其幾萬株。天地雖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雌卵相生,不知其幾萬禽,陰陽雖妙,不能卵無雄之雌。是以聖人,萬物之來,對之以性,而不對之以心,性者心未萌也。無心則無意,無意則無魄,無魄則不受生,而輪迴永息矣。




蟾光圖
太極以此而生三才,父母以此而育我體。我當以此而成還丹,孕於鴻蒙,生於坤,復圓明閃爍,是為蟾光。玉溪子曰:剖開太極巴露出天地,心虛空無涯,微月見辜岑。
西川岸上抬頭望,一派蟾光蘸碧波。便好下功修二八,殷勤仔細托黃婆。


蟾光說

太虛寥廓,皓月燦然。雪浪翻騰,金蟆吐耀,人見月之所以明,而曰金精盛則月明焉。熟知金之所以生者,自月而產也。人見金之產於月,而不知月之明本出於日也。月者,喻元性也;水喻坎宮也。金蟆者,喻一點真楊之竅也,元性喻月性之用也。性之初見圓陀陀、光爍爍,狀似流星。蓋氣質之性稍息,而元陽真性就見,如雲開則月現,霧散則錫輝,才見此物,分明便是元氣產矣,速急採取,譬之見賊便捉,毋令再逸,收歸於鼎器之中,則一點元氣蟾光,終不可得而出矣。



降龍圖
降龍未得豈成仙,降得真龍丹可圓。須信神仙活手段,一毫頭上見龍天。
頭角崢嶸勢莫當,雲收雨霽暗濟藏。從今不許翻潭洞,養顆驪珠夜夜光。



降龍說

離日為汞,中有己土,強名曰龍。其形獰惡,主生人殺人之權,專成佛成仙之道。威能變化,感而遂通;雲行雨施,品物流形。乾之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子曰:龍德而正中也。世人不悟此龍生生之功,每服其害。若人悟而畏之,調而馭之,則能降之此獰惡之龍,而積至精之汞。降之者,制其心忠真火。火性不飛,則龍可制,而有得鉛之時。故曰:不積汞,何以取其鉛?不降龍,無以伏其虎?且真鉛真汞,未易相投。而真虎真龍,亦難降伏。學道者,若能了得這個字,其他事,皆末務也。




伏虎圖
降龍伏虎也無難,降伏歸來鎖玉關。日月分明烹鼎內,何憂不作大還丹。
採藥尋真到虎溪,溪中虎正作雄威。被我制服牽歸舍,出入將來當馬騎。
入虎穴尋虎酪酥,其中滋味勝醍醐。自人做到這些處,方是乾坤大丈夫。


伏虎說

坎月為鉛,中有戊土,強名曰虎。其形猖狂,雖能傷人殺人,卻蘊大乘氣象,舉動風威。叩之即應,含弘光大,品物資生。文王重易曰:履虎尾,不咥人亨。又曰: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孔子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若人悟而畏之,馴而調之,則能伏此猖狂之虎,以產先天之鉛。伏之者,伏身中真水。水源至清,則虎可伏,而無咥人之害。故歷代聖師,以降龍為煉己,以伏虎為持心。是以純陽翁云:七返還丹在人,先須煉己待時。紫陽翁云:若要修成九轉,先須煉己持心。皆此義也。


三家相見圖
身、心、意,是誰作三家?精、氣、神,由我合成一個。
肝青為父,肺白為母,心赤為女,脾黃為祖,腎黑為子,千五行始,三物一家,都歸戊己。
大道玄微見此圖,分明有象不模糊。先將一二為之用,三四中當共一都。
不用五金并八石,只求三品共一室。煉成一顆如意珠,軟似兜羅紅似日。


三家相見說

身、心、意,謂之三家。三家相見者,胎圓也。精、氣、神,謂之三元。三元合一者,丹成也。攝三歸一,在乎虛靜。虛其心,則神與性合。靜其身,則精與情寂。意大定,則三元混一。情合性,謂之金木并。精合神,謂之水火交。意大定,謂之五行全。然而精化為氣者,由身之不動也;氣化為神者,由心之不動也;神化為虛者,由意之不動也。心若不動,則東三南二同成五也。身若不動,則北一西方四共之也。意若不動,則戊己還從生數五也。身、心、意合,則三家相見,結嬰兒也。


和合四象圖
金水合處木火為侶,四者混沌列為龍虎。
青龍降方蟠白虎,朱雀下方拔玄武。四象和合入中宮,化作一靈歸紫府。
天三生木位居東,其象為青龍;地二生火位居南,其象為朱雀;地四生金位居西,其象為白虎;天一生水位居北,其象為玄武。
眼不視而魂在肝,耳不聞而精在腎,舌不動而神在心、鼻不嗅而魄在肺,四者無漏,則精水、神火、魂木、魄金皆聚於意土之中,而謂之和合四象也。
合眼光、凝耳韵、調鼻息、緘舌氣四大不動,使金木水火土俱會於中宮,謂之攢簇五行也。故曰:精神魂魄意,攢簇歸坤位,靜極見天心,自有神明至。



和合四象說

四象者,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也。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龍木生火,同屬乎心。心者,象帝之先,靈妙本有中之真無也。心若不動,則龍吟雲起,朱雀斂翼而元氣聚矣。虎金生水,同系乎身。身者,歷劫以來,清靜自無中之妙有也。身若不動,則虎嘯風生,玄龜潛伏,而元精凝矣。精凝氣聚,則金、木、水、火,混融於真土之中,而精神魂魄,攢簇於真意之內。真意者,乾元也。乃天地之母,陰陽之根,水火之本,日月之宗,三才之源,五行之祖,萬物賴以生成,千靈承之以舒慘。意若不動,則二物交,三寶結,四象和合,五行攢簇,俱會入中宮,而大丹成矣。故紫陽云:五行全要入中央。蓋此之謂也。




取坎填離圖
坎象來填,離掛成乾。天地定位,返本還元。
取出坎中畫,補離還復乾。純陽命本固,靈砂性珠圓。
克念全天哩,離塵合上禪。採鉛知下手,三叠舞胎仙。
陽單結在陰海中,猶如坎裏一炎堆。擒來離內溫溫養,此即神仙顛倒功。


取坎填離說

鉛汞者,太極初分,先天之炁也。仙天炁者,龍虎初弦之炁也。虎居北方坎水中。而坎中陽爻,原屬於乾,劫運未交之先,乾因顚蹶馳驟,誤陷於坤。乾之中爻損而成哩,離本汞居,故曰:坎內黃男名汞祖也。龍居南方離火之內。而離中陰爻,原屬於坤,混沌顛落之後,坤因含受孳育,得配於乾,坤之中爻,實而為坎。坎木鉛舍,故曰:離中玄女是鉛家也。似此男女異室,鉛汞易爐,陰陽不交,則天地否焉。聖人以意為黃婆,引坎內黃男,配離中玄女,夫妻一媾,即變純乾,謂之取坎填哩,復我先天本體。故《悟真篇》云:取將坎內中心實,點化離宮復內陰。正此義也。



觀音密咒圖
始則自上而下至於臍中,中則自下而上至於喉內。
唵字須要到臍,彌字在臍之下。


念觀音密咒說

此咒是觀音菩薩微妙心印。若人書寫六字大名咒者,即同書寫三藏法寶。若人得念六字大明咒者,即同諷誦七軸靈交,又能開智慧門,能就百難苦,三世業冤,悉皆清淨,一切罪障盡得消除,解脫生死,安樂法身。然而念咒亦有密訣,故第一聲中而之,乃以呼吾身毘盧遮那佛也。第二聲東而之,乃以呼吾身不動尊佛也。第三聲南而之,乃呼吾身寶生佛也。第四聲西而之,乃以呼吾身無量壽佛也。第五聲,北而之,乃以呼吾身不空成就佛也。第六聲,復上返於喉而作音者,乃以呼吾身大勢至金剛也。久則五炁歸元,即成就不思議功德,而證圓通也。




九鼎煉心圖

第一轉:措摩心地煉金丹,止念當為第一關。
念斷自然情識斷,須知水靜沒波瀾。

第二轉:祖竅開時入杳冥,坎離鉛汞自氤氳。
天然真火知時煉,煉出西乾半月痕。

第三轉:外直中通世罕聞,推求枝葉不求根。
由從此處徐徐進,一點靈光漸漸明。

第四轉:陽烏海底奮神威,正是金丹四轉時。
奪得先天真種子,河車搬運過曹溪。


第五轉:時後金晶飛上來,霞光燦爛囟門開。
三花聚鼎烹龍虎,珠落黃庭結聖胎。

第六轉:金烏飛入廣寒宮,白虎張威待赤龍。
赤龍奮力歸金鼎,掌握神珠照眼紅。

第七轉:十月胎靈已躍然,嬰兒法乳要三年。
蟄藏住息溫溫養,猶龍潭底抱珠眠。

第八轉:陽極陰消丹已成,神光赫赫耀金庭。
脫離苦海分胎出,自在崑崙頂上行。

第九轉:無丹無火亦無金,飈卻鉗錢沒處尋。
真我本來真面目,未生身處一輪明。



九鼎煉心說

日也者,天之丹也。黑而蕩也,則日不丹。心也者,人之丹也。物而霾也,則心不丹。故煉丹也者,煉去陰霾之物,以復其心之本體,天命之性之自然也。天命之性,吾之真金也。人人之所必有者。氣質之性,金濁滓也,上智之所不無者。若以人倫,日用之火,而日煉之,則氣質之性日除。氣質之性日除,則天命之性自見矣。故五帝三王君也,而以君道;而日煉其心,伊、傅、周、召相也。而以相道;而日煉其心,孔、曾、思、孟師也,而以師道。而日煉其心,無時而不心在於道,無時不以道而煉其心。此乃古先大聖大賢為學之要法,百煉煉心煉性之明訓也。



八識歸元圖

軒轅稱九鼎,如來標八識。太極歸無極。

兄弟八個一人痴,猶有一個最伶俐。五個門前做買賣,一個家中作主依。伶俐者,即第六意識也。此識為五賊之主司,乃輪迴之種子。三界凡夫無一人不遭此沉溺。故《圓覺經》云: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者,斷此意識也。痴者,指第七傳送識而言。主依者,即第八阿賴耶識是也。此識謂之總報,主投胎時是也。先來捨身時是也,後去。故曰去後來先作主公。

境屬風即五識,六識屬波,七識屬浪,八識屬心海,九識屬湛性。八識者,皆屬無明色身已土事外起。九識明曰白淨識,不屬無名,不落因果,不假因果,不假修證,不受一塵。故宗門謂曰:實際理地離一切相建化門中,不捨一法,具足一切。實而言之,以上八個識屬漸。第九識屬頓。何則?然色身幻化,不假修證,法身無相,猶虛空,故不假修,以今為圖象,會意揀妄明真,勿令認賊為子。




八識歸元說

釋氏謂人之受生,必從父精、母血、前生之識神。三相合而後成胎。精氣受之父母,識神不受之父母也。蓋從無始劫流來,亦謂之生滅性。故曰: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八識也。蓋造化間有個萬古不移之真宰,又有個與時推移之氣運。真宰與氣運合,昰謂天命之性。天命之性者,元神也。氣質之性者,識神也。故儒家有變化氣質之言,禪宗有返識為智之法。今人妄認方寸中,有個昭昭靈靈之物,渾然與物同體,便以為元神在昰。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本,非不生不滅之元神也。噫!識識易,去識難。若不以天命元神,而戰退無明業識,終在生滅場中,未見有出頭日也。




五炁朝元說

一氣初判,而列二儀。二儀定位,而分五長。五常異地而各守一方。五方異氣而各守一子。青第支子名龍烟,受甲乙木德之三氣。赤帝之子名丹元,受丙丁火德之二氣。白第之子名皓華,受庚新金德之四氣。黑帝之子名玄冥,受壬癸水得之一氣。黃帝之子名常存,受戊己土德之五氣。故金得土則生,土得木則旺,水得土則止,火得土則息。惟聖人知迴幾之道,得還元之理。於是攢五簇四,會三合二而歸一也。蓋身不動,則精固而水朝元。心不動,則氣固而火朝元。真性寂,則魂藏而木朝元。妄情忘,則魄伏而金朝元。四大安和,則意定而土朝元。此謂五氣朝元,皆聚於頂也。

五炁朝元圖




待詔圖

形神俱妙道為徒,性命相圓合太虛。寶詔降時騰鶴馭,玉書拜後駕龍車。
龍車冉冉乘雲氣,遍滿六虛廣無際。九天仙子笑相迎,同詣玄都朝上帝。



待詔說

九年面壁之後,靈臺瑩潔,覺海圓明,性命混融,元神俱妙,與天地合德,與太虛同體。此時丹道已成,而積功累行,不可缺也。蓋道之與德,猶陰之與陽。行之與功,猶目之與足。鐘離翁云:有功無行如無足,有行無功目不全。功行兩圓足自備,誰云無分作神仙?昰以古仙上聖,金丹事成,溫養事畢,游戲人間,和光混俗,隨力建功,隨方解縛,扶危拯厄,救劫匡時,普度群迷,接引後學。道上有功,人間有行,功行滿足,潛伏俟時。只待天書降詔,玉女來迎,駕霧騰雲,直入三清聖境。如張紫陽翁《紫陽篇》云: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寶符降詔去朝天,隱駕瓊輿鳳輦。



飛升圖



飛升說

仙有五等,佛有三乘。修持功行不齊,所以超脫稍異,飛升沖舉者,上也。坐化尸解者,次也。投胎奪舍者,又其次也。乘龍上升者,如黃帝、芽蒙、王玄甫、韋善俊昰也。駕雲上升者,如楊羲、李籠、籃採和、孫不二昰也。控鯉上升者,如子英、琴高昰也。驂鸞上升者,如子晉、鄧鬱昰也。跨鶴上升者,如桓懞、屈處靜昰也。御風上升者,如葛由、武夷君昰也。拔宅飛升者,如何侯,尹喜、淮南王、許旌陽昰也。白日沖舉者,如蔡瓊、馮長、馬成子、浮丘伯昰也。嘗考《列仙譜傳》,始知從古至今成仙者千萬余人。拔宅者八千余處。所以純陽翁於景福寺壁間題一聯云:莫道神仙無學處,古今多少上升人。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亨集


涵養本原圖

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盡在心源。
千聖一心,萬古一道。天君泰然,百體從今。
作如是觀清淨處,照無色界幾千層。
真心一點原於此,無聲無滅無終始。精神合道自長生,精神真不死。
眾妙應須無以觀,更將有向竅門看。可明物母明明說,兩顆明珠轉三盤。
菩提本性本如如,萬法通兮透太虛。自有靈明開般若,機緘露處現真如。
默默無言微更微,無言之內有真機。自家竅妙自家會,萬里青天一鶴飛。秘密藏,腔子裏,朱砂鼎,赤龍精,神明之舍,道義之門,何思何慮之天,不識不知之地;止其所,自在處,光明藏,天玄女,靈明之竅,活潑潑地,虛靈不昧之神,色空不二之物。
真汞,丹元,神水,日魂,主翁,天君,靈臺,靈關、丹臺;金烏,玉液,靈府,朱汞,姹女,守靈,赤水,靈山,乾馬


第一節口訣涵養本源救護命寶

內附:1.退藏沐浴2.玉液煉形二法

欲修長生,須識所生之本;欲求不死,當明不死之人。故曰:認得不死人,方才人不死。那不死的人,到家呼無鐵漢,釋氏喚作金剛,即世人本來妙覺真心昰也。此心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其體不生不滅,其相無去無來。究之於先,天地之先莫知其始,窮之於後,天地之後莫知其終,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乾坤依此而覆載,日月依此而照臨,虛空依此而寬廣,萬靈依此而變通。三教大聖,教人修道,昰修這個成仙作佛也,昰這個戴角披毛也,市這個聖凡二路,由此而分出生死,再無別途,登涅槃唯此一法。然世間萬匯,未有一物不被無常所吞,獨有這個無生滅可縛,無色相可窺,端端正正,停停當當,分分曉曉的,而人自不悟其所本來也。不悟者何?為有妄心。何謂妄心?蓋為一切眾生,從無始已來,迷卻真心,不自覺知,故受輪轉,枉人諸趣。原夫真心無妄,性智本明,妙湛元精,由妄瞥起,俄然晦昧,則失彼元精,粘湛發知,故轉智為識,形中妄心,名之曰識。心本無知,由識故知;性本無生,由識故生。生身種子,萌蘗於茲,開有漏華,結生死果。

今人妄認分寸中有個昭昭靈靈之物,渾然與物同體,便以為元神在昰,殊不知此即死死生生之識神,劫劫輪迴之種子耳。故景岑云:學道之人不悟真,只為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喚作本來人。"

嗟夫!世人以奴為主而不知,認賊為子而不覺,昰以世尊教人先斷無始輪迴根本者此也。此根既斷,則諸識無依,復我元初常明本體。然而大道茫茫,當從何處下手,昰以齊襟必舉領,整綱要提綱。昔尹師指出:修行正路一條,教人打從源頭上做起。若源頭潔淨,天理時時現前,識念自然污染不得。譬如杲日當空,魍魎滅迹。此一心地法門,昰古今聖不易之道,故老子曰:若夫修道,先觀其心。觀心之法,妙在靈關一竅。人自受生感氣之初,稟天地一點元陽,化生此竅,以藏元神,其中空空洞洞,至虛至明,乃吾人生生主宰,真所謂有之則生,無之則死,生死盛衰,皆由這個。儒曰靈臺,道曰靈關,釋曰靈山,三教同一法門,總不外此靈明一竅。釋教曰: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像靈山塔下修。論其所也。玄教曰:大道根莖識者稀,常人日用孰誰知,為君指出神仙窟,一竅彎彎似月眉。論其形也。蓋此竅乃神靈之臺,秘密之府,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重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淨常樂,故曰涅槃;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履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祕,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爍眾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竅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迴息。欲息輪迴,莫若體乎至道;欲體至道,莫若觀照本心;欲照本心,應須音眼虛鑒。常教朗月輝明,每向定中慧照。時時保得此七情未發之中,時時全得此八識未染之體。外息諸緣,內絕諸妄,含眼光,凝耳韵,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眼、耳、鼻、舌、身之五識,各返其根,則精、神、魂、魄、意之五靈,各安其位。二六時中,眼常要內觀此竅,耳常要逆聽此竅,至於舌準,常要對著此竅。運用施為,念念不離此竅,行住坐臥,心心常在此竅,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神光一出便收來,造次弗離常在此。極子思所謂不可須臾離者昰也。先存之,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礙自在,正合《龍虎經》云:至妙之要,先存後忘。此又口訣中之口訣也。

然要偋除六識,尤在知所先後,意雖為六識之主帥,眼實為五賊之先鋒,故古德云:心是樞機,目為盜賊,欲伏其心,先攝其目。蓋弩之發動在機,心知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生,目不動則心住。《陰符論》曰:機在目。《道德經》曰:不見可欲,而心不亂。《魯論》曰:非禮勿視。朱子曰:制於外,所以養其中也。《金笥寶籙》曰:眼乃神游玄牝門,抑之於眼使歸心。眼守此竅不離,即如來正法眼,合涅盤心之密旨。故《楞嚴經》云: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又《觀經觀心品》云: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畢竟沉淪。《道德》首章云:常有欲以觀其效者,觀此竅也;常無欲以觀其妙者,觀此竅中之妙也。昔黃帝三月內觀者,觀此也。太上亦曰:吾從無量劫來,觀心得道,乃至虛無。觀心非易,止念尤難,是以念頭起處,系人生死之根。《古仙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頭不住亦徒然。《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起信論》云:心若馳散,即便攝來,令住正念,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唯在於此。虛靖天師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當知妄念起於識根,鬥境成妄,非實有體,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只轉其名,不轉其體,初一心源,廓然妙湛。由知見立知,妄晨生起,故有妄念,若知見無見,則智性真淨,復還妙湛,洞澈精了,而意念銷;意念既銷,自六識而下,莫不皆銷,即文殊所謂一根既返元,六根成解脫。既無六根,則無六塵,既無六塵,則無六識,既無六識,則無輪迴種子,既無輪迴種子,則我一點真心,獨立無依,空空蕩蕩,光光淨淨,而萬劫常存,永生不滅矣。此法直指人心,一了百當,何等直截!何等簡易!但能培養本原,觀照本竅,久則油然心新,浩然氣暢,凝然不動,寂然無思,豁然知空,了然悟性。此所謂皮膚剝落盡,一真將次見矣。

功夫至此,精神朗發,智慧日生,心性靈通,隱顯自在,自然有一段清寧閤辟之機,自然有一段飛躍活動之趣,自然有一點元陽真氣。從中而出,降黃庭,入土釜,貫尾閭,穿夾脊,上冲天谷,下達曲江,流通百脈,溉灌三田,驅逐一身百竅之陰邪,滌蕩五臟六腑之濁穢。如服善見王之藥,眾病咸消,若奏獅子筋之弦,群音頓絕。所以云: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是知一切諸聖,皆從此心,方便門入,得成祖佛,為人天之師。凡夫不能證者,由不識自心故。故曰: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六道群蒙,皆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哉!所以諸佛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如《寶藏論》云:夫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祕在形山,識物靈照,內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巧出於紫微之表,用在於虛無之間。端化不動,獨而無雙。聲出妙響,色吐華容。幽明朗照,物理虛通。森羅寶印,萬象真宗。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圓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萬物不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恒沙妙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於陰入之坑,哀哉!哀哉!其為自輕。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寶也,煥煥煌煌,朗照十方。闃寂無物,應用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其物無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見,側耳不聞。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為也聖,其用也靈,可謂大道之真精。其精其靈,萬有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倫,天下最親,莫過心也。百姓日用而不知心,如魚在海而不知水。故佛經云:一切眾生,從曠劫來,迷到本心,不自覺悟,妄認四大為身,緣慮為心,譬如百千大海不認,但認一小浮樞,以此迷中復迷,妄中起妄,隨境流轉,寓目生情,取捨萬端,無時暫暇,致使起惑造孽,循環六道,密網自圍,不能得出究竟冥初,皆一妄迷真之咎耳。故靈淵曰:妄情牽引何時了,辜負靈臺一點光。

夫靈臺一點光者,即真知靈知心也,最玄最妙,通聖通靈,極廣大,極高明。化萬法之王,為全有之體,豎徹三界,橫亙十方。自混沌未辟之前,而已曾有;雖天地既壞之後,而未嘗無。一切境界,皆是心光。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故曰:三界唯心。迷人心外求法,至人見境是心。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對鏡不迷,逢緣不動,能所互成,一體無異。若能達境唯心,便是悟心成道。覺盡無始妄念,攝境歸心,出纏真如,離垢解脫,永合清淨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鑛,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葉?一得永得,盡未來際,永脫樊籠,長居聖地矣。雖然,此最上一乘大道,若根器利者,一超直入如來地,若根器鈍者,將如之何?必由下學而上達的功夫,自有一級規模,亦是行遠自邇、登高自卑之意。若不知入門下手功夫,安能達道了手極則地位?若未能盡心,而安能知性?未能明心,而安能見性?

夫明心盡心之要者,時以善法扶助自心,時以赤水潤澤自心,時以境界淨始治自心,時以精進堅固自心,時以任辱坦蕩自心,時以覺照潔白自心,時以智慧明利自心,時以佛知見開發自心,時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故知明心是生死海中之智楫,盡心是煩惱病中之良醫。若昧此心,則永劫輪迴,而遺失真性,若明此心,則頓起生死,而圓證涅槃,始終不出此心,離此心,別無玄妙矣。後面雖有次第功夫,不過是成就這個而已。

噫!莫看易了,至人難遇,口訣難聞,故張平叔云:只為丹經無口訣,教君何處結靈胎。殊不知經中口訣自載,大都祕母言子,不肯分開說破,使人湊泊不來。況多為譬辭隱語,使學者炫目惑心,以致中途退步,余甚憫之。今將丹經梵典中之口訣,一一拈出,留與後人,為破昏黑的照路燈,辨真偽之試金石。

太玄真人云:父母生前一點靈,不靈只為結成形。成形罩却光明種,放下依然徹底清。
空照禪師云:這個分明個個同,能包天地運虛空。我今直指真心地,空寂靈知是本空。
自然居士云:心如明鏡連天淨,性似寒潭止水同。十二時中常覺照,休教昧了主人翁。
智覺禪師云:菩薩從來不離真,自家昧了不相親。若能靜坐迴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
三茅真君云:靈臺湛湛似冰壺,只許元神在裏居。若向此中留一物,豈能證道合清虛?
天然禪師云:心本絕塵何用洗,身中無病豈求醫!欲知是佛非身處,明鑒高懸未照時。
主敬道人云:未發之前心是性,已發之後性是心。心性源頭參不透,空從往跡費搜尋。
無心真人云:妄念才興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心田既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目前。
高僧妙虛云:惺惺一個主人翁,寂然不動在靈宮。但得此中無挂礙,天然本體自虛空。
太乙真人云:一點圓明等太虛,只因念起結成軀。若能放下迴光照,依舊清虛一物無。
《華嚴聖經》云:有數無數一切劫,菩薩了知即一念。於此善人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
海月禪師云:六個門頭一個關,五門不必更遮攔。從他世事紛紛亂,堂上家尊鎮日安。
水庵禪師云:不起一念須彌山,待立當頭著眼看。拈一縷絲輕絆倒,家家門底透長安。
大潙《智頌》云:真佛無為在我身,三呼三應太惺惺。若人不悟元由者,塵劫茫茫認識神。
無垢子偈云:五蘊山頭一段空,同門出入不相逢。無量劫來賃屋住,到頭不識主人翁。
惟寬禪師云: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志公和尚云頓悟心原開寶藏,陷顯靈踪現真相。獨行獨坐常巍巍,百億化身無數量。
呆堂禪師云:應無所住生其心,廓徹圓明處處真。直下頂門開正眼,大千沙界現全身。
《指玄篇》云:若得心空苦使無,有何生死有何拘!一朝脫下胎州襖,作個逍遙大丈夫。
段真人云:心內觀心覓本心,心心俱絕見真心。真心明徹通三界,外道天魔不敢侵。
張遠霄云:不生不滅本來真,無價夜光人不識。凡夫虛度幾千生,雜在礦中不能出。
薛道光云:妙訣五千稱《道德》,真詮三百頌《陰符》。但得心中無一字,不參禪亦昰工夫。
無垢子云:學道先須識自心,自心深處最難尋。若還尋到無尋處,方悟凡心即佛心。"
逍遙翁云:掃除六賊淨心基,榮辱悲歡事勿追。專氣致柔虧內景,自然神室產摩尼。"
柔丸道人云:天機奧妙難輕吐,顏氏如愚曾氏魯。問渠何處用功夫?只在不聞與不睹。
張三豐云:真心浩浩無窮極,無限神仙從裏出。世人耽著小形骸,一顆玄珠迷不識。
《解迷歌》云:慾要真精無漏泄,須淨靈臺如朗月。靈臺不淨神不清,晝夜功夫休斷絕。
北塔祚云:切忌隨他不會他,大隨此語播天涯。真淨性中才一念,早昰千差與萬差。
橫川珙云:洞水無緣會逆流,見他苦劫故相酬。西來祖意實無意,妄想狂心歇便休。
草堂禪師云:斷臂覓心心不得,覓心無得始妄心。心安後夜雪庭際,滿目瑶花無處尋。
佛國禪師云:心心即佛佛心心,佛佛心心即佛心。心佛悟來無一物,將軍止渴望梅林。
《華嚴經偈》云:若人慾識佛境界,常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
《寶積經頌》云: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
圓悟禪師云:佛佛道同同至道,心心真契契真心。廓然透出威音外,地久天長海更深。
世奇首座云:諸法空故我心空,我心空故諸法同。諸法我心無別體,只在而今一念中。
張拙秀才云:光明寂照遍河沙,凡聖元來共一家。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中峰禪師云:從來至道與心親,學到無心道即真。心道有無俱泯絕,大千世界一閑身。
張無夢云:心在靈觀身有主,氣歸元海壽無窮。
白沙先生云:千休千處得,一念一生持。
彭鶴林云:神室即是此靈臺,中有長生不死胎。
永明延壽云:有念即生死,無念即泥洹。
胡敬齋云:無事時不教心空,有事時不教心亂。
道玄居士云:一出便收來,既歸須放下。
羅念庵云:毋以妄念戕其心,毋以客氣傷元氣。
莎衣道人云:心若在腔子裏,念不出總持門。
白樂天云:自從苦學空法門,消盡平生種種心。
淨業禪師云:動不忘於觀照,淨不忘於止息。
《韜光集》云:心在昰念亦在昰,動如斯靜亦如斯。
冲妙云:身不動而心自安,心不動而神自守。
徐無極云:性從偏處克將去,心自放時收拾來。
佛印云:一念動時皆昰火,萬緣寂處即生春。
陶弘景云:修心要作長生客,煉性當如活死人。
無覺禪師云:明即明心空寂,見即見性無生。
《華嚴經》云: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昆盧清淨身。
《華嚴頌》云: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
馬丹陽云:若能常守彎彎竅,神自靈明氣自充。
邱長春云:當時一句師邊得,默默垂簾仔細看。
慧日禪師云:一念照了,一念之菩提也,一念宴息,一念之涅槃也。

以上數語,皆成仙作聖之要,入道入德之們也。昔阿難多聞,總持積穢不登聖果,息緣返照,暫時即證無生。蓋凡夫之心,終日趣外,逾遠逾背,惟返照者,檢情攝念,攝念安心,安心養神,養神歸性,即魏伯陽所謂金來歸性初,乃稱得還丹昰也。咦!煉礦成金得寶珠,煉情歸性合天真,相逢此理交談者,千萬中無一人!



洗心退臟圖

道乃天地心,愚痴不解尋。破衣要縫補,須用水磨針。
紅紅白白水中蓮,出污泥中色轉鮮。莖直藕空蓬有實,修行妙理恰如然。
一條直路少尋人,尋道山根使入門。坐定更知行氣生,真人之息自深深。


不是玄門消息深,高山流水少知音。若能尋著來時路,赤子依然混沌心。
時時溉灌,常教玉樹氣逥根;日日栽培,不使金花精脫蒂。
艮其背,不獲其身,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行其庭,不見其人,聖人以此齋戒,神明其德。



退臟沐浴功夫

《易》之洗心退藏於密,這句話頭,唐宋神仙為之沐浴,近代諸人標為艮背,總只是這個道哩,這個竅妙。
原夫心屬乎火,而藏之以背之水者,洗之以義也;心居乎前,而藏之以背之後者,退之之意也。故初機之士,降伏其心,束之太緊,未免有火炎之患,是以暫將心火之南,而藏背水之北,水火互相交養,自然念慮不生,即白玉蟾所謂洗心滌慮為沐浴是也。然沐浴雖為洗心之法,艮背雖有止念之功,二理昰則是也,皆未到實際之地,此向上一著,千聖祕而不傳,後世學徒,所以罕聞罕遇,人若明得此竅,真可以奪神功,改天命。古仙有言曰: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路徑此為尊。以其上通天谷,下達尾閭,中通心腎,召攝靈陽,救護命寶。此非修行徑路而何?吾人未有此身,先有此息,此身未滅,此息先滅,此又非修行正路而何?

原人受生之初,在胎胞內,隨母呼吸,受氣而成此縷,與母聯屬,漸吹漸開,中空如管,通氣往來,前通於臍,後通於腎,上通夾脊泥丸,至山根而生雙竅,由雙竅下至準頭,而成鼻之兩孔,是以名曰鼻祖。斯時我之氣,通母之氣,母之氣,通天地之氣,天地之氣,通太虛之氣,竅竅相通,無有隔閡,及乎氣數滿足,裂胞而出,剪斷臍蒂,囝地一聲,一點元陽落於立命之處,自此後天用事,雖有呼吸往來,不得與元始祖氣相通,人生自幼至老,未有一息駐於其中,三界凡夫,塵生塵滅,萬死萬生,只為尋不著來時舊路耳。太上立法,教人修煉而長生者,由其能奪天地之正氣。人之氣以能奪天地之正氣者,尤其有兩孔之呼吸也。所呼者,自己之元氣從中而出,所吸者,天地之正氣從外而入。人若根源牢固,呼吸之間,亦可以奪天地之正氣,而壽綿長;人若根源不固,精竭氣弱,所吸天地之正氣,隨呼而出,身中元氣,不為己之所有,反為天地所奪。何也?蓋為呼吸不得其門而入耳。一切常人呼吸,皆隨咽喉而下。至中脘而迴,不能與祖氣相連,如魚飲水,而口進鰓出,即莊子所謂眾人之息以喉昰也。若是至人呼吸,直貫明堂,而上至夾脊,而流入命門,得與祖氣相連,如磁吸鐵,與同類相親,即莊子所謂真人之息以踵昰也。踵者,其息深深之義,既得深深,則我命在我,而不為大冶陶鑄矣。

今之人,有調息、數息、抑息、閉息,皆昰隔靴搔癢,不得到於玄竅。此竅出凝,就生兩腎,次生其心,其腎如藕,其心如蓮,其梗中通外直,拄地撐天,心腎相去八寸四分,中餘一寸二分,謂之腔子裏昰也。乃心腎往來之路,水火既濟之鄉。慾通此竅,先要存想山根,則呼吸之氣,漸次通夾脊,透混元,而直達到命府,方才子母會合,破鏡重圓,漸漸擴充,則根本完固,救住命寶,始可言其修煉。按了真子曰:欲點常明燈,當用添油法。尹師曰:涵養本原為先,救護命寶危急。又曰:一息尚存,皆可覆命,人若知添油之法,續盡燈而復光明,即如得返魂之香,點枯荄而重茂盛。所以云:油干燈滅,氣絕身亡。然非此竅,則不能添油;非添油,則不能接命;命不接,則留性不住;性不住,忽一但無常到來,則懵懵然而去矣。故呂公曰:嗇精宜及早,接命莫教遲。果然昰接之則長生,不接則夭死。

蓋人稟天地氣數有限,不知保養,自暴自棄。如劉海蟾云: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細細銷磨漸漸衰,耗竭元和神乃去。闔辟之機一停,呼吸之氣立斷。嗚呼!生死無關,其速如此,世人何事而不肯迴心向道耶?況此著功夫,最是簡可扯而進,與己混元真精凝結丹田,以為起生之本。蓋以天地無涯之元氣,而續我有限之形軀,不亦易乎?學者只要認定此竅,守而不哩,久久純熟,則裏面皎皎明明,如月在水相似,自然散其邪火,銷其雜慮,降旗動心,止其妄念,妄念既止,真息自現。真念無念,真息無息,息無則命根永固,念無則性體恒存,性存命固,息念俱銷,此性命雙修之第一步也。

嗟乎!人生如無根之樹,全憑氣息以為根株,一息不來,命非己有,故慾修長生者,必固其氣,氣固則身中之元氣不隨呼而出,天地之真氣恒隨息而入,久之,胎息定,鄞鄂成,而長生有路矣。此段當與第三節蟄藏氣穴同看。



玉液煉形圖

妙用如江河,周流無窮已。長養玄谷芝,灌溉瑤池水。
小小壺中別有天,鐵牛耕地種金蓮。這般寶物家家有,因甚時人不學仙?
煉液如泉曾有訣,安心是藥更無方。積氣關開通大道,一渠流轉入瓊漿。




玉液煉形法則

初學之人,平素勞碌,乍入圜中,一但安逸,逸則四肢不運動,安則百節不流通,以致脈絡壅塞,氣血凝滯,此通關蕩穢之法,不能無也。此法先用行氣主宰,照在玄膺一竅,此竅可通氣管,即《黃庭經》所謂玄膺氣管受精符昰也。少頃,則津液滿口,如井水然,為漱數遍,徐徐以意引以重樓,漸達膻中、尻尾、中脘、神闕,至氣海而止。就從氣海分開兩路,至左右大腿,從膝至三里下腳背,及大拇指,又轉入涌泉,由腳跟腳彎尋大腿而上,至尾閭合做一處,過腎堂夾脊雙關,分送兩肩兩膀兩臂至手背,由中指轉手掌,一齊旋迴過手腕,由胸傍歷腮後,從腦灌頂,復下明堂上腭,以舌迎之,至玄膺而止。此為一轉畢,稍停,又照前行功,則壅滯之處,漸次疏通,不惟貫穿諸經,亦能通達諸竅,即《心印經》所謂七竅相通,竅竅光明昰也。蓋吾人靈明一竅,六合而內,六合而外,本無不周,本無不照,其不能然也,為形所礙耳。直要煉到形神俱妙,方才與道合真。

夫形氣用眼者,何也?

故施肩吾曰:氣昰添年藥,心為使氣神。若知行氣主,便昰得仙人。昔人謂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斯言近之矣。

煉形用液者,何也?

道家謂之蕩穢,玉液是津,玉池是口,《黃庭內景》云:口為玉池太和官,漱咽靈液災不干,體生光華炁香蘭,却滅百邪玉煉顏,審能修之登廣寒。蓋液中有氣,氣中有液,液氣相生,日充月盛,為金液之基,作潤身之寶,況能穿關透節,無處不到。古歌曰:華池神水頻吞咽,紫府元君直上奔,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谷神存。

夫玄應依竅,乃是津液之海,生化之源,溉灌一身,皆本於此,故太上云:白玉齒邊流舍利,紅蓮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潤,心內醍醐滴滴涼。此乃小玉液煉形法也。人之孔竅,所以通乎其虛,達乎其氣,而周流於一身之內焉。一或有所蔽塞,則為瘀痰、為壅血,而一身脈絡不能相通,便生疾病。今以此法,日行三五次,但得氣血流通。百脈和暢,病既去矣,止而勿行。此與退藏救護,是為表裏二段并行,而不知悖。

夫涵養本原,雖是去情識,實除生滅心,心無生滅,身無身滅定矣。慾除生滅心,必自無念始,無念之積習純熟,足可致無夢、無念之靜定純熟,足可致無生、無夢,乃現在之大事也,無念乃末後之大事也。無生則不造,無夢則不化,不造不化,即不生不滅也。

夫學道之士,不患不成,惟患不動,苟能專精而勤,未有學而不得也。設使立志不堅,信道不篤,朝為而夕改,始勤而中輟,悅於須臾,厭於持久,慾望與天齊壽,不亦難乎?《內觀經》云:知道易,信道難;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若使不哩,則滿市皆神仙矣,安足為異耶?蓋修道者,如農夫之去草一般,務拔其根,則吾心天真種子,自然發生矣。況此一字法門,撤首撤尾,甚易行,甚有驗,小而試之,可以却病延年,大而用之,可以超凡入聖,在學者用功深淺何如耳!



安神祖竅圖

這個竅,絕中邊,無內外,上下圓。東西合,南北全,會此意,便成仙。
一靈妙有,法界圓通,雜種種邊,允執厥中。
藏心於淵,美厥靈根,中理五氣,混合百神。
坎離交媾之鄉,千變萬化之祖。
生死不相關之地,鬼神覷不破之機。
如如不動空中住,無生無滅無來去。聖師曾向我叮嚀,此是孔顏真樂處。
性蔽淵源學失真,異端投隙害彌深。推原氣稟由無極,只此一圖傳聖心。
天地靈根,不動道場,玄牝之門,不二法門,元始祖氣,至善之地,呼吸之根,甚深法界;造化泉窟,宇宙主宰,既濟鼎器,
凝結之所,黑白相符,先天地生,黃中通理,虛無之谷。
真主人,自然體,舍利子,極樂國,真一處,戊己門,祖氣穴,西南鄉,混沌竅,總持門,法王城,玄關,空中,真土,把柄,
黃庭;眾妙門,蓬萊島,復命關,歸根竅,希夷府,守一壇,懸胎鼎,如意珠,寂滅海,虛空藏,華光藏,淨土,中黃,黃婆,
這個,西方。
儒而聖,道而玄,釋而禪,而妙用總持,都歸一貫;上而天,中而人,下而地,而化機參兩,豈外中虛。


第二節口訣安神祖竅翕聚先天

內附:1.法輪自轉2.龍虎交媾二法


祖竅真際,舉世罕知,不得師傅,儼似暗中射垛。蓋祖竅者,乃老子所謂玄牝之門也。《悟真篇》云:要得谷神長不死,須憑玄牝立根基。所以紫陽言修煉金丹全在玄牝。《金丹四百字序》云:玄牝一竅,而採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煉在此,沐浴在此,溫養在此,結胎在此,至於脫胎神化,無不在此。修煉之士,誠能知此一竅,則金丹之道盡矣,所謂得一而萬事畢者是也。然丹經大都喻言,使學者無所歸者,前輩指為先天主人、萬象主宰、太極之蒂、混沌之根;至善之地、凝結之所、虛無之谷、造化之源、不二法門、甚深法界、歸根竅、復命關、中黃宮、希夷府、總持門、極樂國、虛空藏、西南鄉、戊己門、真一處、黃婆舍、守一壇、淨土、西方、黃中、正位、這個、神室、真土、黃庭,種種異名,難以悉舉。然此一竅,在身中求之,非口非鼻,非心非腎,非肝肺,非脾胃,非臍輪,非尾閭,非膀胱,非谷道,非兩腎中間一穴,非臍下一寸三分,非明堂泥丸,非關元氣海,然則果何處耶?純陽祖師云: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腎。窮取生身受氣初,莫怪天機都泄盡。且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將媾之際,而圓陀陀,光爍爍,先天一點靈光,撞於母胎,如此而已。儒謂之仁,亦曰無極;釋謂之珠,亦曰圓明;道謂之丹,亦曰靈光,皆指先天一氣,混元至精而言,實生身之原,受氣之初,性命之基,萬化之祖也。及父母交罷,精血包羅於外,如此而已,及吾儒所謂太極是也。由是而五臟,由是而六腑,由是而四肢百骸,由是而能視、能聽、能持、能行,由是而能仁、能義、能禮、能智,由是而能聖、能神、能文、能武。究竟本身本原,皆從太極中那一些兒發出來耳。

《參同契》曰:人所稟軀,體本一無,元精雲布,因炁托初。炁一凝定,玄牝立焉。上結靈關,下結氣海。靈關藏覺靈性,氣海藏於生氣命。性命雖分龍虎二弦,而性命之根,則總持於祖竅之內。故老子曰: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何以謂之玄牝之門,而曰天地根也?
豈非吾身之天地,吾身之玄牝耶?吾身天地之根,吾身玄牝之根耶?吾身玄牝之門,吾身天地之門耶?而天地之門之所從岀者,獨不有所謂先天地生,而為天地之根乎?故天地之根,乃天地之所由以分,天而分地也。而玄牝之門之所從岀者,獨不有所謂先玄牝生,而為玄牝之根乎?故玄牝之根,乃玄牝之所由以分,玄而分牝也。

何以謂之玄也?
豈非從有名之母發出來也!

何以謂之玄之又玄?
豈非從無名之始終發出來也!無名之始,釋氏指為不二法門。子思曰:其為物不二,則其生物不測。莊子曰:昭昭生於冥冥,有倫生於無形,而慾悟性以見性者,其將求之昭昭而有倫乎?抑亦求之明明而無形乎?冥冥無形,莫窺其朕,吾儒所謂吾聲吾臭。釋氏所謂威音王已前是也。然則何以謂之王?而其所以主張威音者,太極也,故謂之王。

余於是而知學仙學佛者,但覓其王之所在而尊之爾。既尊王矣,而又且并其王而無有之是,溯太極而還於無極也。無極者,真中也,故曰:聖聖相傳在此中。此中,就是堯、舜、允執之中,孔子時中之中,子思未發之中,《易》之黃中通理之中,《度人經》之中,理五氣之中,釋迦之空中這中,老子之守中之中。然字有二義:若曰中有定在者,在此中也;若曰中無定在者,乾坤合處乃真中也。以其可得而允執也,故曰有定在,然豈特在此一身之內為然也,是雖一身之外,而遍滿天地,亦皆吾心之中也;又豈特在此天地之內為然也,是雖天地之外,而遍滿虛空,亦皆吾心之中也。《易》曰:周流六虛。然周流於六虛之外,而非不足,退藏於一身之竅,而非有餘,故曰:一竅能納太虛空中。道經云:天之極上處,距地之極下處,相去八萬四千哩,而天地之中,適當四萬二千里之中處也。若人身一小天地也,而心臍相去,亦有八寸四分,而中心之中,適當四寸二分之中處也。此竅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兌之東,八脈、九竅、經絡、聯輳,虛、閑二穴,空懸,黍珠,是人一身天地之正中,乃藏元始祖氣之竅也。若知竅而不知妙,由知中而不知一。昔人有言曰:心是地而性是王,竊是中而妙是一。一有數種:有道之一,有神之一,有氣之一,有水之一,有數之一,有守一之一,有歸一之一。歸一者,以其一而歸乎其中也;守一者,以其一而守乎其中也。有中則有一,一而非中,則非聖人之所謂一也;有一便有中,中而非一,則非聖人之所謂中也。故孔子之一,以其中之一而貫一也;堯、舜之中,以其一之中而執之也。伏羲氏之河圖而虛其中者,先天也,乃吾身祖竅之中也。孔子曰:先天而天弗違。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即釋氏所謂茫乎無朕,一片太虛是也。神禹氏之《洛書》而實其中者,後天也,乃吾身祖竅之一也。孔子曰:後天而奉天時。老子曰有名萬物之母。即道家所謂露出端倪,一點靈光是也。然而《河圖》中矣,中而未始不一,《洛書》一矣,一而未不始中,中包乎一,一主乎中,豈非精微之妙理、無為之神機耶?《道德經》曰:多言數窮,不知守中。《洞玄經》曰:丹書萬卷,不如守一。一者,生生不息之仁也。《中庸》曰:修道以仁。《論語》曰:天下歸仁。《禮記》曰:中心安仁。《周易》曰:安土敦仁。余嘗譬之果實之仁,中有一點者,太極也,而抱之兩者,一陰一陽也。《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故易也者,兩而化也,太極也者,一而神也。以此一點之神,而含養於祖竅之中,不得勤,不得怠,謂之安神祖竅,非所以復吾身之乾元乎!以此一點之仁,而敦養於坤土之中,而勿忘,而勿助,謂之安土敦仁,非所以立吾身之太極呼!又若蓮子之屬,中有一條,而抱之兩片者,非所謂一以貫之邪!一而二,二而三,三生萬物。故張紫陽云:道是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

昔文始先生問於老子曰:修身至妙至要,載於何章
老子曰:在於深根固蒂,守中抱一而已。

何謂守中
曰:勤守中,莫放逸,外不人,內不岀,還本源,萬事畢。故老子所謂守中者,守此本體之中也;儒之執中者,執此本體之中;釋之空中者,本體之中本洞然而空也。老子所謂抱一者,抱此本體之一也;釋之歸一者,歸此本體之一也;儒之一貫者,抱此本體之一而貫之也。惟精惟一者,《易》之所謂精義入神者是也;允執厥中者,《記》之所謂王中心無為,以守至正者是也。夫曰王中心者,蓋一點之仁,王此中心之中,而命之曰王,所謂天君者是也。夫何為哉?以守至正而已。命由此立,性由此存,此二者,同岀異名,原是竅中舊物,如今復返之竅中,則蒙莊所謂南海之倏,北海之忽,相遇於混沌之地矣。

修丹之士,不明祖竅,則真息不住,而神話無基,藥物不全,而大丹不結。蓋此竅是總持之門,萬法之都,亦無邊傍,更無內外,不可以有心守,不可以無心求,以有心守之則著相,以無心求之則落空。若何可也?受師訣曰:空洞無涯之玄竅,知而不守是功夫,常將真我安止其中,如如不動,寂寞惺惺,內外兩忘,渾然無事,則神戀氣而凝,命戀性而住,不歸一而一自歸,一不守中而中自守。中心之心既實,五行之心自虛。此老子抱一守中,虛心實腹之本旨也。

張紫陽云:虛心實腹義俱深,只謂虛心要識心。
劉海蟾云:中央神室本虛閑,自有先天真氣到。
呂純陽云:守中絕學方知奧,抱一無言始見佳。
正陽翁云:要識金丹端的處,未生身處下功夫。
如如居士云:坤之上,乾之下,中間一寶難酬價。
李清庵《中和集》云:兩儀肇判分三極,乾以直專坤辟禽。天地中間玄牝門,其動愈出靜愈入。
王玉陽《雲光集》云:谷神從此立天根,上聖強始玄牝門。點破世人生死穴,真仙於此定乾坤。
譚處端《水雲集》云:陰居於上陽居下,陽氣先升陰氣隨。配合虎龍交媾處,此時如過小橋時。
河上公《過明集》云:杳杳冥冥開眾妙,恍恍惚惚葆真竅。斂之潛藏一粒中,放之瀰漫六合表。
張紫陽《悟真篇》云:震龍汞自岀離鄉,兌虎金生在坎方。二物總因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
張景和《枕中記》云:混沌一竅是先天,內面虛無理自然。若尚未生前見得,明知必是大羅仙。
葛仙翁《玄玄歌》云:乾坤何處乃真中,中在虛無甚空闊。簇將龍戶竅中藏,造化樞機歸掌握。
羅公遠《弄丸集》云:一竅虛無天地中,纏綿秘密不通風。恍惚杳冥無色象,真人現在寶珠中。
天來子《白虎歌》云:玄牝之門鎮日開,中間一竅混靈臺。無關無鎖無人守,日月東西自往來。
張鴻縈《還元篇》云:天地之根始玄牝,呼日吸月持把柄。隱顯俱空空不空,尋之不見呼之應。
高象先《金丹歌》云:真一之道何所云,莫若先敲戊己門。戊己門中有真水,真水便是黃芽根。
丁野鶴《逍遙遊》云:三教一元這個圓,生在無為象帝先。悟得此中真妙理,始知大道祖根源。
蕭紫虛《大丹訣》云:學人若要覓黃芽,兩處根源共一家。七返九還須識主,功夫毫發不容差。
李靈陽《祖竅歌》云:個個無生無盡藏,人人本體本虛空。莫道瞿曇名極樂,孔顏樂亦在其中。
陳致虛《轉語偈》云:一者名為不二門,得門入雲便安身。當年曾子一聲唯,誤了閻浮多少人!
薛紫賢《虛中詩》云:天地之間猶橐籥,橐籥須知鼓者誰。動靜根宗由此得,君看放手得風無?
呂祖《純陽文集》云:陰陽二物隱中微,只爲愚徒自不知。實實認為男女是,真真說做坎離非。
李道純《無一歌》云:道本虛無生太極,太極變而先有一。一分為二二生三,四象五行從此生。
壽涯禪師《語錄》云:陀羅門啟妙難窮,佛佛相傳只此中。不識西來真實義,空穿鐵屣走西東。
馬丹陽《醉中吟》云:老子金丹釋氏珠,圓明無欠亦無餘。死戶生門宗此竅,此竅猶能納太虛。
曹文逸《大道歌》云: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元只在靈臺。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
劉長生《仙藥集》云:一竅虛空玄牝門,調停節候要常溫。仙人鼎內無他藥,雜礦銷成百煉金。
李道純《中和集》云:乾坤闔辟無休息,離坎升沉有合離。我爲諸君明指出,念頭復處立丹基。
劉海蟾《見道歌》云:函谷關當天地中,往來日月自西東。試將寸管窺玄竅,虎距龍蟠氣象雄。
無心昌老秘訣云:自曉谷神通此道,誰能理性慾修真。明明說向中黃路,霹靂聲中自得神。
玉蟾白真人云:性之根,命之蒂,同出異名兩類。合歸一處結成丹,還為元始先天氣。
綠督趙真人云:虛無一竅正當中,無生無滅自無窮。昭昭靈靈相非相,杳杳冥冥空不空。
紫陽張真人《金丹序》云:此竅非凡竅,乾坤共合成。名為神氣穴,內有坎離精。
瑩蟾李真人《道德頌》云:闔辟應乾坤,斯為玄牝門。自從無出入,三界獨稱尊。
司馬子微云:虛無一竅號玄關,正在人身天地間。八萬四千分上下,九三六五列循環。
大包法界渾無迹,細入塵埃不見顏。這個名為祖氣穴,黍珠一粒正中懸。

以上口訣,皆發明祖竅之妙。老子曰: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莊子曰:樞得其環中,以應無窮。坤曰正位居體,鼎曰正位凝命,艮曰君子思不岀其位。而孟子亦曰:立天下之正位也。惟此正位也。以言乎其大,則足以包羅天地而無外,故謂之廣居,而大道從此出矣。《毛詩》曰:秉心塞淵。《太玄經》曰:藏心於淵,美厥靈根。《參同契》曰:真人潛深淵,浮游守規中。曰塞,曰藏,潛而守之之義也,然而浮游二字,不可不知也。浮游者,優游也,即孟子所謂勿忘勿助也。釋氏所謂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亦此義也。


法輪自轉圖

旋斗歷箕,逥度五常。法天之樞,仙壽萬億。
撥動法輪旋日月,須臾海嶠起雲雷。風濤洶涌波澄後,散作甘泉潤九垓。
法水能朝有祕關,逍遙日夜遣輪環。於中壅滯生諸病,才決通流便駐顏。
接三陰之正氣於風輪,其專精之名曰太玄;栖三陽之正氣於水樞,其專精之名曰太乙。太乙,正陽也;太玄,正陰也。
陽之正氣其色赤,陰之正氣其色嘿。水,陽也,而其伏為陰;風,陰也,而其發為陽。上赤下嘿,左青右白,黃潛於中宮,
而五運流轉,固有輪樞之象焉。
水涵太乙之中精,故能潤澤百物,而行乎地中,風涵太玄之中精,故動化百物,而行乎天上。上赤之象,其宮成離;下黑之象,
其宮成坎。夫兩端之所以平者,以中存乎其間故也。




法輪自轉功夫

三教法門,同途異轍,迹雖分三,理則一也。如此看功夫,釋家謂之法輪,道家謂之周天,儒家謂之行庭。《易》曰: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無咎。行庭者,天行健之之行也。天之行也,日一周天,何其健與!若吾身,亦一小天地者,周天之行健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然吾身中之黃庭,太極立焉,而天則旋乎其外,而往來之不窮矣。艮曰時止則止,太極立焉,時行則行,周天行焉。又不觀之《系辭》乎,《系辭》曰: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曰: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又曰:屈伸相感而利生焉。此行庭之心法也。

何爲立極?
即前所謂心中之仁。安於中心之中,而為土中者,以敦養之,自有消息真機,而心身性命相為混合矣。一屈一伸,一往一來,真若日月之代明、寒暑之錯行,其殆天運之自然,是亦吾身之一天地也。始而有意,終於無意,起初用意,引氣旋轉,由中而達外,由小而至大,口中默念十二字訣曰:白虎隱於東方,青龍潛於西方。一句一圈,數至三十六遍而止,及至收迴,從內而旋外,從大而至小,亦念訣曰:青龍潛於西位,白虎隱於東方。亦數三十六遍,復歸太極而止,是為一周天也。久則不必用意,自然璇璣不停,法輪自轉,真個有歇手不得處。全陽子云:與日月而周迴,同天河而輪轉,輪轉無窮,壽命無極。《鳴道集》云:安閑自得長生道,晝夜無聲轉法輪。韓逍遙云:法輪要轉常須轉,只在身中人不見。駕動之時似日輪,日輪向我身中轉。又云:法輪轉得莫停留,念念不離輪自轉。當其轉也,滃然如雲霧之四塞,颯然如風雨之暴至,恍然如晝夢之初覺,渙然如沉疴之脫體。精神冥合,如夫婦之接,骨肉融合,如澡浴之方起。《易》曰:黃中通哩,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肢。絲言信矣。


龍虎交媾圖
龍呼於虎,虎吸龍精。兩相飲食,俱相貪并。
男女相須,含吐以玆。雌雄錯雜,以類相求。
白面郎君騎百虎,青衣女子跨青龍。鉛汞鼎邊相見後,一時關鎖在其中。
虎在西兮龍在東,東龍西虎各爭雄。若解相吞歸一處,神仙頃刻不勞功。
嬰兒姹女齊齊出,卻被黃婆引入室。雲騰雨施片時間,不覺東方紅白。




龍虎交媾法則

夫人也,坎離交相生,分則死,此理之必然,無一人不如此者。蓋離三為陽而居南,外陽而內陰也,謂之真汞;坎三為陰而居北,外陰而內陽也,謂之真鉛。故紫陽真人云:日居離位反為女,坎配蟾宮卻是男。此言坎之男、離之女,猶父之精、母之血也,日之烏、月之兔也,沙之汞,鉛之銀也,天之玄,地之黃也。此數者,皆指示龍虎二氣也。《參同契》曰:離已日光,坎戊月經。故離之已象龍之弦氣也;坎之戊象,虎之弦氣也。夫戊與巳,是黃庭真土之體。因太極一判,分居龍虎二體之中。修丹之士,若慾返其本,復其初,使龍虎歸於鼎中,情性合於竅內,當用龍從火裏出、虎向水中生之二訣,則炎烈火中,岀飛龍之矯矯。泓澄水底,躍走虎以耽耽。如得龍虎之相交,向鴻蒙而潛歸混沌。繼則夫妻合體,從恍惚而境入虛無,共至黃房,互相吞啖,兩情留戀,二氣交加,有如天地之媾精,日月之交光,盤旋於祖竅之間,自然復此先天未判之氣,而成混元真一之精,為大藥之根元,常在於巳,只緣彼此各有土氣,二土合并而成刀圭,是以坎離交而地天泰,龍虎交而戊己合也。戊己合為一體,則四象會合而產大藥也。《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媾精,萬物化生。天地以陰陽交媾而生物,丹法以陰陽交媾而生藥,蓋未有不交媾而可以造化者也。《玉芝書》云:玄黃若也無交媾,爭得陽從坎下飛。是乃作丹之大端,修仙之第一義也。若天地之氣不氤氳,則甘露不降;坎離之氣不交并,則黃芽不生;龍虎二弦之氣不會合,則真一種子不產;真一種子不產,則將何者為把柄,而凝成金液大丹耶?然交媾之理有二:有內交者,有外交者。坎離龍虎交,內交也,產藥也;乾坤子午交,外交也,結丹也。此二法天淵不同,學者宜細辨之。張紫陽云: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是此義也。陳抱一云:戊巳乍交情性合,坎離才媾虎龍降。是此義也。張用成云:虎躍龍騰風浪粗,中央正位產玄珠。是此義也。張平叔《金丹四百字》云:龍從東海來,虎向西山起,兩獸戰一場,化作一泓水。亦此義也。夫龍虎交媾者,乃三元合一之法也。所以會乾坤,交坎哩,簇陰陽,合性命,使二者復變而為一,以至九宮、八卦、七政、六位、五行、四象、三才知生於二者,莫不皆歸於一矣。一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是也。大哉一乎!以其流行謂之氣,以其凝聚謂之精,以其妙用謂之神。始因太極一判,分居二體之中,日遠日疏,足至危殆。

是以聖人明天地之要,知變化之源,取精於水府,召神於靈關,使歸玄牝竅中,得與祖氣聚會,三家相見,合為一體。先則凝神於混沌,次則寂照虛空,抱一無離,是為返本還元之妙道也。《書》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蓋言心與精而為一,而會歸於黃中之中,而允執之者,此堯、舜之所以開道統之傳,而為萬古聖學之宗也。




蟄藏氣穴圖



得灝氣之門,所以收其根;知元神之囊,所以韜其光;若蚌內守,若時中藏,所以為珠玉之房。

混沌生前混沌圓,個中消息不容傳。劈開竅內竅中竅,踏破天中天外天。
斗柄逆旋方有象,臺光返照始成仙。一朝撈得潭心月,覷破胡僧面壁禪。
不思善兮不思惡,個裏之人活潑潑。剎那裂破鴻蒙殼,迸岀一靈真大藥。
大藥出兮光爍爍,頓悟頓修成妙覺。覺妙玄通跨鶴歸,勝蓮花界逍遙樂。

靜虛非枯寂,中有未發中。中有亦何有,無之即頑空。
空寂而常照,不起寂照想。當明而當覺,不起明覺想。

水鄉鉛,黑虎隨,多寶藏,造化爐,灝氣門,何辟處;杳冥府,地黃男,無盡藏,偃月爐,生殺舍,真金鼎。
金華,月魄,靈根,橐籥,氣穴,北海,嬰兒,玄冥,曲江,真鉛,呆胞,玉英,蓬壺,玉兔,華池,死戶,生門,玄竅,
長胎住息之鄉,安身立命之竅。神御氣,氣留神,不可須臾離也;心依息,息歸心,豈容毫發殊哉!


第三節口訣蟄藏氣穴眾妙歸根

內附:行、住、坐、臥四法

前節言翕聚,乃守中抱一之功夫;此節言蟄藏,則深根固蒂之口訣。翕聚蟄藏,相為表裏,非翕聚則不能發散,非蟄藏亦不能發生,是此二節一貫而下,兩不相離者也。此訣無它,只是將祖竅中凝聚那點陽神,下藏於氣穴之內,謂之送歸土釜牢封固,又謂之凝神入氣穴。

此穴有內外兩竅,外竅喻桃杏之核,內竅譬核中之仁。古仙有曰:混沌生前混沌圓,個中消息不容傳。劈開竅內竅中竅,踏破天中天外天。此竅中之竅,釋尊標為空不空如來藏,老君明之玄之又玄眾妙門,海蟾亦曰:無底曰橐,有孔曰籥,中間一竅,吾人摸著。此指竅中之竅而言也。

是竅也,為陰楊之源,神氣之宅,胎息之根,呼吸之祖。胎者,藏神之府;息者,化胎之原。胎因息而生,息因胎住,而竅中之竅,乃神仙長胎住息之真君處也。然天地生大,亦一胎也,而日月之往來,斗柄之旋轉者,真息也。又不觀三氏之書乎,《易經》曰:成性存存,道義之門。《道德經》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遺教經》曰:制之一處,無事不處。皆直指我之真人呼吸處而言之。

然則真人呼吸處果何處耶?
吾昔聞之師曰:藏元精之窈冥府,結胎息之丹元宮,上赤下嘿,左青右白,中央黃暈之間,乃真人呼吸之處,正當臍輪之後,腎堂之前,黃庭之下,關元之上。即《黃庭精》所謂上有黃庭下開元,後有幽關前命門是也。廖蟾暉云:前對臍輪後對腎,中間有個金鼎是也。

既識此處,即將向來所凝之神,而安於竅中之竅,如龜之藏,如蛇之蟄,如蚌之含光,如蟾之納息,綿綿續續,勿忘勿助,若存而非存,若無而非無,引而收之於無何鄉,運而藏之於闔辟處,少焉呼吸相含,神氣相抱,結為丹田,鎮在下田,外則感召天地靈陽之正氣,內則擒制一身鉛汞之英華。如北辰所居,眾星皆拱,久則神氣歸根,性命合一,而大藥孕於其中也。然凝神調息,皆有口訣,不然恐思慮之神,妄交於呼吸之氣,結成幻丹,而害藥物矣。所以仙翁云: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不神者性也。蓋性者,神之根也。神本於性,而性則未始神,神中炯炯而不昧者,乃是真性也。《仙姑大道歌》曰:我爲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真息者命也。蓋命者,氣之蒂也。氣於本命,而命則未始氣,氣中氤氳而不息者,乃是真命也。這個不神之神,與那個真息之息,他兩個方才是真夫妻、真陰陽、真龍虎、真性命,紐結做一團,混合為一處,打成作一片,鍛鍊在一爐,或名之曰牛女相逢,又曰牝牡相從,又曰烏兔同穴,又曰日月同宮,又曰魂魄相投,又曰金火混融,究而言之,不過凝神合氣之法耳。是以神不離氣,氣不離神,吾身之神契合,而後吾身之性命見矣。性不離命,命不離性,吾身之性命合,而後吾身未始性之性,未始命之命見矣。《崔公入藥鏡》曰:是性命,非神氣。權而言之則二,實而言之則一,神氣固非二物,性命則當雙修。然而雙修之旨,久失其傳,以致玄禪二門,互爭高下。劉海蟾云:真個佛法便是道,一個孩兒兩個抱。清和翁曰:性命雙修教外傳,其中玄妙妙而玄,簇將元始歸無始,逆轉先天作後天。此端奧妙,非師罔通,口訣玄微,詳載於後。今姑就諸仙所證者而言之,便於初機而易得悟入也。按白玉蟾云:昔日遇師親口訣,只要凝神入氣穴。氣穴者,內竅也。蟄神於中,藏氣於內,以如來空空之心,合真人深深之息,則心息相依,息調心淨。蓋蘊一點真心於氣中,便是凝神入氣穴之法。神既凝定氣穴,常要迴光內照,照顧不哩,則自然旋轉真息,一降一升,而水火木金,相為進退矣。仙諺曰:慾得長生,先須久視。久視於上丹田,則神長生;久視於中丹田,則氣長生;久視於下丹田,則形長生。

夫日月之照於天地間,螺蚌吸之則生珠,頑石蓄之則產玉,何況人身自有日月,豈不能迴光內照,結自己之珍珠,產自己之美玉哉!然而神即火也,氣即水也。水多則火滅,火多則水干。中年之人,大抵水不勝火者多矣。所以命宜早接,油要早添。添油之法,以載前救護命寶之下,今復詳言,則天人一氣之旨盡露矣。

夫天人之際,為一氣之相為闔辟,相為聯屬已爾,而非有二也。故我而乎也,則天地之氣於焉,而發而散;我而吸也,則天地之氣於焉,而翕而聚。此天人相與之微,一氣之感通者然也。故天地所以能長而久者,以其呼吸於其內也,人能效天地呼吸於其內,亦可與天地同其長久者。曹仙姑云:元和內運即成真,呼吸外施終未了。以口鼻之氣往來者,外呼吸也;乾坤之氣闔辟者,內呼吸也。蕭了真云:老子明開眾妙門,一開一闔應乾坤。果於罔象無形處,有個長生不死根。此指內呼吸也。張平叔云:玄牝之門世罕知,休將口鼻妄施為。饒君吐纳經千載,爭得金烏搦兔兒。此斥外呼吸也。外呼吸乃色身上事,接濟後天,以養形體;內呼吸乃法身上事,栽培先天,以養谷神。蓋內呼吸之息,原從命中來,非同類之物,不能相親,是以聖人用伏氣之法,奪先天地之冲和,逆上雙關,前返乎後,以達本根,使母之氣伏子之氣,子母眷戀於期間,則息息歸根,而為金丹之母矣。前輩云:伏炁不復氣,服氣須伏炁,服氣不長生,長生須伏炁。炁之積於下者,無地可透,自然升上,而上至髓海;氣之積於上者,無處可奔,自然降之,而下至氣海。二氣相接,循環無端,古仙達人,得濟長生者,良由有此逆用之法也。此法自始至終,丟他不得,起手時有救護補益之功,第二節有流戊就已之功,第三節有添油接命之功,第四節有助火載金之功,第五節火熾而有既濟之功,第六節胎成而有沐浴之功,第七節溫養而有乳哺之功,嬰兒救岀於苦海,此時到岸不須船,這著功夫,方才無用矣。

且人始生也,一剪肚臍,而幾希性命,即落在我之真人呼吸處矣。既之而在於天地之間,又既之而在於肉團之心,又既之而散於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日復一日,神馳氣散,乃死之徒也。故神仙矣歸伏法度人,必先教之返本。

返本者何?
以其散之於耳目口鼻、四肢百骸者,而復返之於肉團之心,謂之涵養本源;又將以肉團心之所涵養者,而復返之於天地之間,謂之安神祖竅;又將以天地間之所翕聚者,而復返之於真人呼吸處,謂之蟄藏氣穴:日復一日,神凝氣聚,乃生之徒也。古仙曰:屋破修容易,藥枯生不離,但知歸伏法,金寶積如山。此時捕完乾體,接續氣數,以全親之所生,以全天之所賦。真汞才有八兩,真鉛始足半斤。氣若嬰兒,心同赤子,陰陽吻合,混沌不分,出息微微,入息綿綿,漸漸入而漸漸柔,漸漸和而漸漸定,久則竅中動息,兀然自住,內氣不岀,外氣反進,此是胎息還原之初,眾妙歸根之始也。呂知常曰:一息暫停,方可奪天地造化。程引川曰:若非竊造化之機,安能長生?翁葆光曰:一刻之功夫,可奪天地一年之氣數。此三老者,豈虛語哉!

蓋胎息妙凝之時,入無積聚,岀無分散,體相虛空,泯然入定,定久內外合一,動靜俱無,璇璣停輪,日月合璧,萬里陰沉春氣合,九霄清澈露華凝,妙矣哉!其陰陽交感之真景象歟?斯時也,元精吐華,而乾金岀礦矣。此系重開混沌,再入胞胎,開無漏花,結菩提果,非夙有仙骨者,不能知此道之妙也。

後有密戶前有門,岀日入月呼吸存。此老氏《黃庭外景經》之口訣也。
只就真人呼吸處,放教姹女往來飛。此李長源《混元寶章》之口訣也。
內交真氣存呼吸,自然造化返童顏。此許旌陽《醉思仙歌》之口訣也。
西方金母最堅剛,走入壬家水裏藏。此石杏林《還原篇》中之口訣也。
要知大道希夷理,太陽移在月明中。此薛紫賢《復命篇》中之口訣也。
先賢明露丹臺旨,幾度靈烏宿桂柯。此劉海蟾《還金篇》中之口訣也。
兩般靈物天然合,些子神機這裏求。此陳默默《崇正篇》中之口訣也。
古佛之音超動靜,真人之息自游絲。此釋鑒源《青蓮經》中之口訣也。
一息漸隨無念窈,半醒微覺有身浮。此羅念庵《胎息篇》中之口訣也。
出息不隨萬緣,入息不居蘊界。此般若尊者答東印度國王口訣也。
水銀實滿葫蘆裏,封固其口置深水。此萼綠華《氣穴圖》中之口訣也。
萬物生皆死,元神死復生。以神歸氣穴,丹道自然成。此石杏林之口訣也。
歸根自有歸根竅,復命寧無復命關?踏破兩重消息子,超凡入聖譬如閑。此李青庵之口訣也。
心思妙,意思玄,臍間元氣結成丹。谷神不死因胎息,長生門戶要綿綿。此《群仙珠玉》口訣也。
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此海蟾翁口訣也。
一身上下定中央,腎前臍後號黃房。流戊作媒將就己,金來歸性賀新郎。此上陽子口訣也。
一條直路少人尋,風虎雲龍自嘯吟。坐定爭行氣主,真人之息又深深。此陳致虛口訣也。
圓不圓來方不方,森羅天地暗包藏。如今內外兩層白,體在中央一點黃。此《大成集》口訣也。
息調心淨守黃庭,一部渾全《圓覺經》。悟却此身猶是患,蒲團坐上要惺惺。此《抱樸子》口訣也。
經營鄞鄂體虛無,便把元神裏面居。息往息來無間斷,聖胎成就合元初。此陳虛白口訣也。
諦觀三教聖人書,息之一字最簡直。若於息上做功夫,為佛為仙不勞力。
息緣達本禪之機,息心明理儒之極。息氣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須無不克。此李道純《中和集》中之口訣也。


胎息訣

袁天罡胎息訣:
夫元氣者,大道之根,天地之母,一陰一陽生育萬物。在人為呼吸之氣。在天為寒暑之氣。能改易四時之氣者,戊己也。春在巽,能發生萬物,夏在坤,能長養萬物,秋在乾,能成熟萬物,冬在艮,能含養萬物。故學道者,當取四時正氣,納入胎中,是為真種,積久自得心定神定息定,龍親虎會,結就聖胎,謂之真人胎息。

太始氏胎息訣:
夫道太虛而已矣。天地日月,皆從太虛中來。故天地者,太虛之真胎也。日月者,太虛之真息也。人能與太虛同體,即天地即我之胎,日月即我之息,太虛之包羅即我之包囉。豈非超出天地日月之外,而為混虛氏其人歟!

達摩祖師胎息經:
胎從伏氣中結,氣從有胎中息。氣入身中為之生,神去離形為之死。知神氣可以長生,固守虛無以養神氣。神行則氣行,神住則氣住。若慾長生,神氣相注,心不動念,無來無去,不出不入,自然常住,勤而行之,市真道路。

張景和胎息訣:
真玄真牝,自呼自吸。巳春沼魚,如百蟲蟄。灝氣融融,靈風習習。不濁不清,非口非鼻。無去無來,無出無入。返本還元,是真胎息。

王子喬胎息訣:
奉道之士,須審子午卯酉四時,乃是陰陽出入之門戶。定心不動,謂之曰禪。神通萬變,謂之曰靈。智周萬事,謂之曰慧。道元合氣,謂之曰修。真氣歸元,謂之曰煉。龍虎相交,謂之曰丹。三丹同契,謂之曰了。有志於道,知此根源,依法修行,自可入於長生大道矣。

許栖岩胎息訣:
凡修道者,常行內觀,遣去三尸,驅除六賊。納氣於丹田,定心於覺海。心定即神寧,神寧則氣住,氣住則胎長矣。胎之長者,由於息之住也。無息不胎,無胎不息。住息長胎,聖母神孩。故曰:胎息定而金水交,心意寧而龍虎會也。

王方平胎息訣:
凡所修行,先定心炁。心炁定,則神凝。神凝,則心安。心安,則氣升。氣升,則景忘。景忘,則清靜。清靜,則無物。無物則命全。命全,則道生。道生,則絕相。絕相,則覺明。覺明,則神通。《經》曰:心通萬法皆通,心靜萬法皆滅。此我佛如來真定法門者也。學者果能定心炁、凝胎息,則還丹不遠,金液非遙。

赤肚子胎息訣:
氣穴之間,昔人名之曰生門死戶,又謂之天地之根。凝神於此,久之,元氣日充。神旺,則氣暢。氣暢,則血融。血融,則骨強。骨強,則髓滿。髓滿,則腹盈。腹盈,則下實。下實,則行步輕健,動作不疲,四肢康健,顏色如桃,去仙不遠矣。

性空子胎息訣:
我之本體本自圓明。圓明者,是我身中天地之真胎也。我之本體本自空寂。空寂者,是我身中日月之息也。惟吾身之天地有真胎矣;而後天地之胎,與我之胎相為混合而胎我之胎,惟吾身之日月有真息矣;而後日月之息。與我之息相為混合而息我之息,惟吾身之本體既虛空矣;而後虛空之虛空,與我之虛空相為混合而虛空我之虛空。

幻真先生胎息銘:
三十六咽,一咽為先。吐唯細細,納為綿綿,坐臥亦爾,行立坦然。戒於喧雜,忌以腥膻。假名胎息,實曰內丹。非只治病,決定延年,久久行之,名列上仙。

以上口訣,舉其大略,餘者載於丹經,不可得而盡述,此蟄藏功夫,其用大矣。謂人之元神藏於氣穴,猶萬物藏於坤土。神入地中,由天氣降而至於地。氣與神合,猶地道之承於天。《參丹契》曰:恒順地理,承天布宣。《易》曰:至哉坤元,萬事資生,蓋亥月純坤,用事之時,時當草木歸根,蟄蟲入戶,閉寒成冬,冬雖主藏,然次年發育之功,實胚胎於此。蓋一陽不生於復,而生於坤。坤雖至陰,然陰裏含陽,大藥之生實根底與此。藥將產時,就與孕婦杯胎相似,保完真種,不敢放肆,慎起居,節飲食,忌酒色、戒惱怒。外不役其形骸,內不勞其心志,至於行住坐臥,各各有方。行則措足於坦途,住則凝神於太虛,坐則調丹田之息,臥則抱臍下之珠,故曰行住坐臥,不離這個。



行禪圖

萬法歸一,一歸何處?有者個在,又恁么去!
《維摩經》云:舉足下足,皆從道場來;《法藏集》云:晝心夜心,常游法苑去。


行禪法

行亦能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論人步履之間,不可趨奔太急,急則動息傷胎。必須安詳緩慢而行,乃得氣和心定,或往或來,時行時止,眼視於下,心藏於淵。即王重陽所謂兩腳任從行處去,一靈常與氣相隨,有時四大醺醺醉,借問青天我是誰。白樂天云:心不擇時適,足不擇地安,窮通與遠近,一貫無兩端。寶志公云:若能放下空無物,便是如來藏裏行。

立禪圖

心無所住,湛然見性。體用如如,廓然無聖。
隨時隨處,消遙於莊子無何有之鄉;不識不知,游戲於如來大寂滅之海。



立禪法

若天朗氣清之時,當用立禪納氣法而接命。其法曰:腳根著地鼻遼天,兩手相懸在穴邊,一氣引從天上降,吞時泪泪到丹田。或住或立,冥目冥心,檢情攝念,息業養神。以往事,勿追思;未來事,勿迎想;現在事,勿留念。慾得保身道訣,莫若閑靜介潔;要求出世禪功,無如照收凝融。昔廣成子告皇帝曰: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神將守形,形乃長生。其意大同,允為深切。

坐禪圖
帝堯之安安,文王之雍雍,孔子之申申,莊周之止止。
坐久忘所知,忽覺月在地,冷冷天風來,驀然到肝肺。
俯視一泓水,澄湛無物蔽,中有纖鱗游,默默自相契。
無事此靜坐,一日如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
靜坐少思寡慾,冥心養氣存神,此是修真要訣,學者可以書紳。



坐禪法

坐不必跌咖,當如常坐。夫坐雖與常人同,而能持孔門心法,則與常人異矣。所謂孔門心法者,只要存心在真居處是也。蓋耳目之竅,吾身之門也;方寸之地,吾身之堂也;立命之竅,吾身之室也。故眾人心處於方寸之地,猶人之處於堂也,則聲色得以從門而搖其中;至人心藏於立命之竅,猶人之處於室也,則聲色無所從入,而窺其際。故善事心者,潛室以頤晦,而耳目為虛矣;御室以聽政,而耳目為用矣。若坐時不持孔門心法,便是坐馳,便是放心。《壇經》曰:心念不起名為坐,自性不動名為禪。坐禪妙義,端不外此。


臥禪圖
開心中之性,示不動之體,悟夢覺之真,入聞思之寂。
掃石焚香任意眠,醒來時有客談玄。松風不用蒲葵扇,坐對青崖百丈泉。
古洞幽深絕世人,石床風細不生塵。日長一覺羲皇睡,又見峰頭上月輪。
人間白日醒猶睡,老子山中睡卻醒。醒睡兩非還兩是,溪雲漠漠水冷冷。
元神夜夜宿丹田,雲滿黃庭月滿天。兩個鴛鴦浮綠水,水心一朵紫金蓮。
覺悟時切不可妄想,則心便虛明;紛擾時亦只如處常,則事自順遂。



臥禪法

古人有言:修道易,煉魔難。誠哉是言也。然色魔、食魔易於制服,獨有睡魔難煉,是以禪家有長坐不臥之法。蓋人之真元,常在夜間走失,茍睡眠不謹,則精自下漏,氣從上泄,元神無依,亦棄軀而岀,三寶各自馳散,人身安得而久存哉!至人睡時,收神下藏丹窟,與氣合交,水火互相枸鈴,則神不外馳,而炁自安定矣。今以常人言之,神則寄之於目矣,而夜寐既熟,則藏之於腎,至夙興之時,而目之神有不爽然者乎?藉其不夜,而腎神豈能清?今又以天道言之,日則麗之於天矣,而夜淪地中,則藏之於海,至啟明之候,而天之氣有不爽然清乎?藉其不夜,而海氣豈能清?此則崔公《入藥境》所謂水火交,永不老是也。

今之人,懵然而睡,忽然而醒,是何物主之而使之覺也?

夫魂與神并則覺,魄與尸和則昏。昏者死之根,覺者生之兆。魂屬陽而喜清虛,魄屬陰而好馳騁。魄者,鬼也;魂者,神也。神則日接之於物,夜形之於夢,黃梁未熟,南柯未窹,一生之榮辱富貴,百歲之悲憂悅樂,,備嘗於一夢之間,使其去而不還,游而不返,則生死路隔,幽冥之途絕矣。由是觀之,人不能自生,而其所以生者,夢中之人為之也;人不能自死,而其所以死者,夢中之人為之也。然不知所以夢,則亦不知所以死;不知所以覺,則亦不知所以生。夢中之有覺者,以夢之中而自有真覺者在焉;死中之有生者,以死之中而自有長生者在焉。是故因覺知生,因夢知死,知斯二者,可以入道矣。

夫人之覺也,耳其有不能聽乎?目其有不能視乎?手其有不能持乎?足其有不能行乎?心其有不能喜、不能怒乎?而人之睡也,耳固在也,何其不能聽乎?目固在也,何其不能視乎?手固在也,何其不能持乎?足固在也,何其不能行乎?心固在也,何其不能喜、不能怒乎?由此觀之,則其死也,似為無知而無覺矣,而人之睡而夢也,而夢之時亦有耳能聽矣,而其聽也,何其不屬於人之耳乎?亦有目能視矣,而其視也,何其不屬於人之目乎?亦有手能持矣,而其持也,何其不屬於人之手乎?亦有足能行矣,而其行也,何其不屬於人之足乎?亦有心能喜、能怒矣,而其喜也、怒也,何其不屬於為之心乎?由此觀之,則其死也,似為有知而有覺矣,然死生通乎晝夜之道、夢覺之常者乎!

古之真人,其覺也無憂,其寐也無夢,固無夢地位,非道成之後,不能到也。其初機之士,煉心未純,昏多覺少,才一合眼,元神離腔,睡魔入舍,以致魂夢紛飛,無所不至,不惟神出氣移,恐有漏爐迸鼎之患。若慾敵此睡魔,須用五龍盤體之法。訣曰:東首而寢,側身而臥,如龍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頭,一手直摩臍腹,一只腳伸,一只腳縮,未睡心,先睡目,致虛極,守靜篤,神氣自然歸根,呼吸自然含育,不調息而息自調,不伏氣而氣自伏。依此修行,七祖有福。陳希夷已留形於華山,蔣青霞曾脫殼於王屋,此乃臥禪的旨,與那導引之法不同,功夫到時,自然寢寐神相抱,覺悟候存亡,亦能遠離顛倒夢想,即漆園公所謂古之真人,其覺也無憂,其寢也無夢是已。然雖睡熟,常要惺惺,及至醒來,慢慢展轉,此時心地湛然,良知自在,如佛境界。正如白樂天所云:前後際斷處,一念未生時。此際若放大靜一場,效驗真有不可形容者。昔尹師靜室中,有一聯云:覺寤時切不可妄想,則心便虛明;紛擾中亦只如處常,則事自順遂。李真人《滿江紅》詞云:好睡家風,別有個、睡眠三昧。但睡裏心誠,睡中澄意。睡法既能知旨趣,便於睡裏調神氣。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會。又《敵魔詩》云:坐中昏睡怎禁它,鬼面神頭見也魔。昏散皆因由氣濁,念緣未斷屬陰多。潮來水面侵堤岸,風定江心絕浪波。性寂情空心不動,坐無昏散睡無魔。

上古之人,有息無睡,故曰:向晦入宴息。若一覺睡熟,陽光盡為陰濁所陷,就如死人一般。若知宴息之法,當向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累,鼻息無喘,四肢無動,那一點元神真氣,相依相戀,如爐中種火相似,久久純熟,自然神滿不思睡,氣滿不思食,精滿不思慾,元氣自聚,真氣自凝,胎嬰自棲,三尸自滅,九蟲自出,所謂睡魔,不知從何而去矣。其身自覺安而輕,其心自覺虛而靈,其氣自覺和而清,其神自覺圓而明,若此便入長生路,休問道之成不成。

紫中道人答問:
客問:坐禪一事如何?
余答曰: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坐化主。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熱火煮空鐺。釋氏云:此是守尸鬼磨磚作鏡的功夫。其言相是,而不相非。奧自晉之伯陽,宋之紫陽絕唱斯道,厥後纉緒者,即海瓊、紫瓊、黃房、緣督、上陽諸真叠繼,則金丹之草,一絲之脈,至今不斷,代不乏人,以接紹三教一源之道統。若言守靜兀坐,乃最下小乘之法,外道惑人之邪徑耳。

客復問:然則畢竟如何?
余曰:子肯大施法財、告天盟願、即當為您言。
客跽而請曰:弟子歷劫難,遇今生遭逢,願師慈悲,恩莫大焉。
余曰:子來!我語汝。子今心誓旦旦,余將妄言之,子勿妄聽之。余以實言之,子勿妄信之。當告汝言。夫精氣神三寶,將撐持宇宙,總括陰陽。天地得之,而涵蓋乾坤,人心得之,則修仙作佛。惟有內有外,知之者可以兼而修之,不知者獨修一物。獨修者,乃頑冥之漢也;兼修者,能證仙佛之果也。緣其亂統,則說到此地。未有不望洋而退舍者矣。子果無疑,當以告子:凡言內外兼修者,其精在杳冥恍惚之中。此精姓金,喚九三郎,諱元晶,號曰金華商夫君,居玉池之西,出入跨虎。乳名嬰兒,晚則喚為金公。凡到鄰家,便稱主人,其情嗜交梨,此乃先天之精,却為人之至寶。其氣乃虛無中來。此氣姓白,喚太乙郎,名元炁,號曰宇宙主宰,素練郎君,寄居西川,出入騎白虎,乳名喚真種子,晚則呼白頭老子。到鄰家便稱父母,好食烏龜而多情。此為先天地之真炁,即是人之至寶。故上陽子曰:既自虛無中來,却無非天之所降,地之所出,又非我身所有,亦非精,亦非血,非草木,非金石,是皆非也。誰得而知之乎,然以先天地之神,而言其神,號無位真人。佛云紇利陀,即佛若認得此神,却有妙用。此神專主殺人、專主生人。修仙作佛者,必要此神主之方得。而《內經》故曰:人身中殆有兩精者:一魂一魄是也。夫隨精往來者,神即是也。白祖云:唯人頭有九宮。中一宮名曰谷神,神常居其谷,日即接於物,夜則接於夢,神不能安其居也。南柯未斷,黃梁未熟,一生之榮辱富貴,百歲之憂悲悅樂,備嘗於一夢之間,使之游而不返。去而不還。則幽冥之途隔。生死之路絕矣。由是觀之,人不能自生,而神生之;人不能自死,而神死之。若神長居其谷,人鳥得而死乎?紫陽曰:煉神須煉不神神。蓋謂此耳。天穎子曰:雖久學定身心,無五時七侯者。促齡穢質色謝皆空,自云慧覺,復稱道成,實所失然,可謂謬矣。若言坐禪一事,余所厭聞,故上品聖仙之貴,當於人類中修之,如感未然,乞勿開言,未當醒悟。



性命雙修萬神圭旨利集



採藥歸壺圖

天人合發之機,子母分胎之路;仁督接交之處,陰陽變化之鄉。
有象之後,陽分陰也;無象之前,陰含陽也。
慾達未達意方開,似悟未悟機正密。存存匪懈養靈根,一掬圓明自家覓。
真鉛出水少人知,半是無為半有微。乍見西方一點月,純陽疾走報鐘離。
聞於不聞好溫存,玄竅開時竅竅開。收拾蟾光歸月窟,從此有路到蓬萊。
九靈鐵鼓,太玄關,尾閭穴,朝天嶺,氣海門,曹溪路,三岔口,平易穴,咸池,陰踹,禁門,會陽,長強,魄門;
三足金蟾,藏金斗,生死穴,上天梯,河車路,虛危穴,三岔骨,龍虎穴,谷道,會陰,鬼路,人門,桃康,陰矯,地軸。


第四節口訣天人合發採藥歸壺

內附:1.閉任開督
2.聚火載金二法

聞之師曰:人受天地中氣以生,原有真種,可以生生無窮,可以不生不滅。但人不能保守,日月消耗,卒至於亡。聞知保守,又不知煅煉火法,終不堅固,易為造化所奪。茍能保守無虧,又能以火鍛鍊,至於凝結成丹,如金如玉,可以長生,可以不化。蓋慾煉此丹,須以藥物為主,慾採藥物,當在根本用功。

何謂根本?
吾身中太極是也。天地以混混沌沌為太極,吾身以窈窈冥冥為太極。天地以此陰陽交媾而生萬物,吾身以此陰陽交構而生大藥。大藥之生於身,與天地生物不異,總只是陰陽二氣,二施一化,而玄黃相交,一稟一受,而上下相接。《南華經》云:至道之精,窈窈冥冥。《道德經》云: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惟此真精,乃吾身中之真種子是也。以其入於混沌,故名太極;以其為一身造化之始,故名先天;以其陰陽未分,故名一氣;又名黃芽,又名玄珠,又名真鉛,又名陽精。此精若凝結於天地之間,或為金,或為石,歷千百年而不朽,人能反身而求之於自己,陽精凝結成寶,則與天地相為無窮,金石奚足比哉!然此陽精不容易得。

蓋人之一身,徹上徹下,凡屬有形者,無非陰邪滓濁之物,故雲房真人曰:四大一身皆屬陰,不知何物是陽精。緣督子曰:一點陽精,祕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乎玄關一竅。趙中一曰:一身內外盡皆陰,莫把陽精裏面尋。邱長春曰:陽精雖是房中得之,而非御女之術,內非父母所生之軀,外非山林所產之寶,但著在形體上摸索,皆不是,亦不可離形體,而向外尋求。若此等語,何異水中撈月、鏡裏攀花?真正智過顏、閔,實難強猜。是以祖師罕言之,而是人罕知之,不獨今之為然,古人亦有難知之語。如玉鼎真人云:五行四象坎和哩,詩訣分明說與伊,藥生下手功夫處,幾人會得幾人知?杏林真人云:神氣歸根處,身心復命時,這些真孔竅,料得少人知!伯陽真人云: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一者何物也?
就是那未發之中不二之一,即前所謂先天一氣是也。《翠虛篇》云:大藥虛憑神氣精,採來一處結交成。丹頭只是仙天氣,煉作黃芽發玉英。《復命篇》云:採二儀未判之氣,奪龍虎始媾之氣,閃入黃房,煅成至寶。《崇正篇》云:寒淵萬丈睡驪龍,頷下藏珠炯炯紅。謹密不驚方採得,更依時日法神功。蓋採者,以不採而採之;取者,以不取而取之。在於靜定中,有非動作可為也。昔皇帝遣其玄珠,使知索,使離朱索,使吃詬索,索之皆不得,乃使罔象,罔象得之。罔象者,忘形之謂也。必忘形罔象,後先天一氣可得。《擊壞集先天吟》云:一片先天號太虛,當其無事見真腴。又云:若問先天一字無,後天方要著功夫。

何謂先天?
寂然不動,窈窈冥冥,太極未判之時是也。

何謂後天?感而遂通,恍恍惚惚,太極以判之時是也。
《混元寶章》云:寂然不動感而通,窺見陰陽造化功。信乎寂然不動,則心與天通,而造化可奪也。《翠虛篇》云:莫向腎中求造化,却須心裏覓先天。當其喜怒示發之時,睹聞不及之地,河海靜默,山岳藏烟,日月停景,璇璣不行,八脈歸元,呼吸俱泯。既深入於窈冥之中,竟不知天之為蓋,地之為輿,亦不知世之有人,己之有軀。少焉三宮氣滿,機動賴鳴,則一劍鑿勞不在山,直須求道窈冥端。

何謂窈冥端?
虛極表篤之時也。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致虛而至於極,守靜而至於篤,陰陽自然交媾,陰陽一交,而陽精產矣。故陳圖南曰:留得陽精,神仙現成。蓋陽精日日發生,但世人不知翕聚,以致散而為周身之氣,至人以法追攝,聚而結一黍之珠,釋氏呼為菩提,仙家名曰真種。修性者,若不識這個菩提子,即《圓覺經》所謂種性外倒是也;修命者,若不是這個真種子,即《玉華精》所謂枯坐傍門是也。張紫陽曰:大道修之有易難,也知由我也由天。人若不知藥生,不知採取,不知烹煉,但見其難,不見其易;誠知藥生時候,採取口訣,烹煉功夫,但見其易,不見其難。此兩者,在人遇師與不遇師耳。故曰:月之圓存乎口訣,時之子妙在心傳。然時之子却有兩說,有個活子時,有個正子時。昔聞尹師曰:欲求大藥為丹本,須認身中活子時。又偈曰:因讀《金丹序》,方之玄牝竅;因讀《入藥鏡》,又知意所到。大道有陰陽,陰陽隨動靜,靜則入竅冥,動則恍惚應。真土分戊己,戊己不同時,己到但自然,戊到有作為。烹煉坎中鉛,配合離中汞,鉛汞結丹妙,身心方入定。曰動靜,曰窈冥,曰真土,皆是發明活子時之口訣也。

云:何謂之動靜?
曰:寂然不動,返本復靜,坤之時也,吾則靜以待之;靜極而動,陽氣潛萌,復之時也,吾則動以應之。當動而或雜之以靜,當靜而或間之以動,或助長於其先,或忘失於其後,則皆非動靜之常矣。夫古之至人,其動也天行,其靜也淵黙,當動則動,當靜則靜,自有常法。今之學者,不知丹法之動靜有常,或專主乎動,或專主乎靜。其所謂動者,乃行氣之動,其所謂靜者,乃禪定之靜,二者胥失之矣。《指玄篇》不云乎:人人氣血本通流,榮衛陰陽百刻周。豈在閉門學行氣,正如頭上又安頭!曷嘗以行氣為動哉!《翠虛篇》不云乎:惟此乾坤真運用,不必兀兀徒無言。無心無念神已昏,安得凝聚成胎仙!豈以禪定為靜哉!凡人動極而靜。自然入於窈冥,窈冥即是寐時,雖入於無天無地、無我無人境界,却不涉於夢境,若一涉夢境,即有喜怒驚恐煩惱悲歡愛慾種種情況,與晝間無異,且與窈冥時無天、無地、無我、無人景象絕不相似。似窈窈冥冥,惟晝間動極思靜,有此景象,若夜間睡熟,必生夢境,安得有此?晝間每有窈冥時候,人多以紛華念慮害之,而求其時入窈冥者,蓋亦鮮矣。《崔公入藥鏡》云:一日內、十二時,意所到,皆可為。一日之內,意到不止一次,則採藥亦不止一次。張平叔所謂一粒復一粒,從微而至著是也。大抵藥物當以真意求之,故曰:好把真鉛著意尋,又曰:恒向華池著意尋

蓋人身真意,是為真土,真土之生,有時不由感觸,自然發生,雖輿中馬上,一切渲鬧之地,不能禁止,故曰真土。真土有二,戊己是也。土既有二,則意亦有二必矣。所謂二者,一陽一陰是也。謂之真者,無一毫強偽,若有一毫強與偽,即適用心揆度謀慮,便屬虛假,非真意也。有此真意,真鉛方生。

何謂有此真意,真鉛方生?
蓋動極而靜,真意一到,則入窈冥,此意屬陰,是謂巳土,陰陽交媾,正當一陽爻動之時,自覺心花發現,暖氣冲融,陰陽乍交,真精自生,真精即是真鉛,所謂水鄉鉛,只一味是也。陰陽交媾,將判未判,恍恍惚惚,乃是靜極而動,此意屬陽,是為戊土,此時真鉛微露,藥苗新嫩,此乃有物有象之時,與平坦幾希一般,撥動關捩,急忙用功採取,則窈冥所生真精,方無走失。所謂採取功夫,即達麼祖師形解訣、海蟾祖師初乘訣,二訣大略相同,不外乎吸、舐、撮、閉四個字。純陽祖師云:窈窈冥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結成團。正是此訣。雖則是有為之法,然非真土一生,何以施功?是以採鉛由於真土生也,故曰:真土擒真鉛。鉛升與汞配合,汞得鉛自不飛走,故曰:真鉛制真汞。鉛汞既歸真土,則身心自爾寂然不動,而金丹大藥結矣。是以一時之內,自有一陽來復之機。是機也,不在冬至,不在朔旦,亦不在子時,非深達天地陰陽,洞曉身中造化者,莫知活子時如是其秘也。

既曰一日十二時,凡相媾處皆可為,而古仙必用半夜子陽初動之時者,何也?
其時太陽正在北方,而人身氣到尾閭,蓋與天地相應,乃可以盜天地之機,奪陰陽之妙,煉魂魄而為一,合性命而雙修。惟此時乃坤復之間,天地開辟於此時,日月合璧於此時,草木萌蘗於此時,人身之陰陽交會於此時,神仙於此時而採藥,則內真外應,若合符節,乃天人合發之機,至妙至妙者也。

陳泥丸云:每當天地交合時,盜取陰陽造化機。《陰符經》曰:食其時,百骸理,盜其機,萬化安。邵康節云:何者謂之機?天根理極微,今年初盡處,時日起頭時,此際易得意,其間難下詞,人能知此意,何事不能知!此際正是造化真機妙處。蓋真機之妙者,《周易》也;蓋《周易》之妙者,復卦也;蓋復卦之妙者,初爻也。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蓋此時天地,一陽來復,而吾身之天地亦然,內以採取吾身之陽,外以盜取天地之陽,則天地之陽,有不悉歸於我之身中,而為我之藥物乎?然而天地雖大,造化雖妙,亦不能越此發機之外矣。此敢彼應,理之自然。

人若知此天人合發之機,遂於中夜靜坐,凝神聚氣,收視返聽,閉塞其兌,築固靈珠,一念不生,萬緣頓息,渾渾淪淪,如太極之未分;冥冥涬涬,如兩儀之未兆,湛兮獨兮,如清淵之印月。寂然不動,如止水之無波,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逮夫亥之末、子之初,天地之陽氣至,則急採之,未至,則虛以待之,不敢為之先也。屈原《遠游篇》云:道可受兮不可傳,其小無外兮其他無垠。毋滑而魂兮彼將自然,一氣孔神兮於中夜存,虛以待之兮無為之先。許旌陽《三藥歌》云:存心絕慮後晶凝。《指玄篇》云:塞兌垂簾默默窺。皆是藏器待時之謂也。烏呼!時辰若至不勞心,內自相交自結凝,入室按時須等著,一輪曦馭自騰生。豈可為之先也哉!

夫金丹大藥,孕於先天,產於後天,其妙在乎太極將判未判之間,靜已極而未至於動,陽將復而未離乎陰。斯時也,冥冥兮如烟嵐之罩山,蒙蒙兮如霧氣之籠水,霏霏兮如冬雪之漸凝漸聚,沉沉兮如漿水之漸碇漸清。俄頃,癢生毫竅,肢體如綿,心覺恍惚,而陽物勃然舉矣。此時陽氣通天,信至則瓊鐘一扣,玉洞雙開,時至氣化,藥產神知,地雷震動巽門開,龍向東潭踴躍來。此是玄關透露,而精金出礦之時矣。邵康節云:恍惚陰陽初變化,氤氳天地乍迴旋,中間些子好光景,安得功夫入語言。白玉蟾云:因看斗柄運周天,頓悟神仙妙訣。一點真陽生坎位,補却離宮之缺。自古乾坤,這些離坎,日月無休歇。今年冬至,梅花依舊凝雪。先聖此曰,閉關不通來往,皆為群生設。物物總含生育意,正在子初亥末。造物無聲,水中火起,妙在虛危穴。如今識破。金屋飛入蟾窟。所謂虛危穴者,即地戶禁門是也。其穴在於任督二脈中間,上通天谷,下達涌泉,故先聖有言:天門常開,地戶永開。蓋精氣聚散,常在此處;水火發端,也在此處;陰陽變化,也在此處;有無交人,也在此處;子母分胎,也在此處。《翠虛篇》云:有一子母分胎路,妙在尾箕斗牛女。此穴干涉最大,系人生死岸頭。故仙家名為生死窟。《參同契》云:築固靈株者,此也;拘束禁門者,此也。《黃庭經》云:閉塞命門保育都者,此也;閉子精路可長活者,此也。蓋真陽初生之時,形如烈火,狀似炎風,斬關透路而出,必由此穴經過,因閉塞緊密,攻擊不開,只得驅迴尾閭連空焰,敢入天衢望上奔,一撞三關,直透頂門,得與真汞配合,結成丹砂,非拘束禁門之功而誰歟?

無中出有環丹象,陰裏生陽大道基。此呂祖《純陽文集》中之口訣也。
極致冲虛守靜篤,靜中一動陽來復。此李清庵《火候歌》中之口訣也。
一點最初真種了,入得丹田萬古春。此鍾離權《破迷正道歌》口訣也。
一陽才動大丹成,片餉功夫造化靈。此白玉蟾《萬法歸一歌》口訣也。
虛極又虛元氣凝,靜之又靜陽來復。此瑩蟾子《煉虛歌》中之口訣也。
渺邈但撈水裏月,分明只柔靜中花。此劉海蟾《還金篇》中之口訣也。
恍惚杳冥二氣精,能生萬物合乾坤。此許旌陽《石函記》中之口訣也。
恍惚之中尋有象,窈冥之內密真精。此張紫陽《悟真篇》中之口訣也。
日精若與月華合,自有真鉛出世來。此還陽子《見性篇》中之口訣也。
若問真鉛何物是,蟾光終日照西川。此張用成《悟真篇》中之口訣也。
真鉛不產五金內,生在窈冥天地間。此《諸真玄奧廣集》中之口訣也。
坎水中間一點真,急須取向離中輳。此李道純《原道歌》中之口訣也。
三物混融三性合,一陽來復一陰消。此李清庵《中和集》中之口訣也。
些兒慾間天根處,亥子中間得最真。此劉奉真《白龍洞》中之口訣也。
陰蹻泥丸一氣循環,下川地戶上撥天關。此梅志仙《採藥歌》口訣也。
萬籟風初起,千山月乍圓,急須行政令,便可運周天。此石杏林口訣也。
考道非常道,行功是外功,些兒真造化,恍惚窈冥中。此瑩蟾子口訣也。
藥取先天氣,火尋太陽精,能知藥取火,定裏見丹成。此石得之口訣也。
要覓長生路,除非認本元,都來一味藥,剛道數千般。此呂純陽口訣也。
元君始煉汞,神室含洞虛。玄白生金公,巍巍建始初。此《金碧經》口訣也。
得訣歸來試煉看,龍爭虎戰片時間。九華天上人知得,一夜風雷憾萬山。此彭鶴林口訣也。
虎之為物最難言,尋得歸來玄又玄。一陽初動發生處,此際因名大易先。此上陽子口訣也。
半斤真汞半斤鉛,隱在靈源太極先。須趁子時當採取,煉成金液入丹田。此陳泥丸口訣也。
捉得金精固命基,日魂東畔月華西。於中煉就長生藥,服了還同天地齊。此呂純陽口訣也。
燦燦金華日月精,溶溶玉液乾坤髓。夜深天宇迴無塵,惟有蟾光照神水。此徐神翁口訣也。
兌金萬寶正西成,桂魄中秋倍樣明。便好用功施採取,虛中以待一陽生。此陳默默口訣也。
一泓神水滿華池,夜夜池邊白雪飛。雪裏有人擒玉兔,趕教明月上寒枝。此《玄奧集》口訣也。
窈冥才露一端倪,恍惚未曾分彼此。中間主宰這些兒,便是世人真種子。此陳圖南口訣也。
只取一味水中金,收拾虛無造化窟。促將百脈盡歸根,脈住氣停丹始結。此陳翠虛口訣也。
先天一氣號真鉛,莫信迷途妄指傳。萬化滋長緣朕兆,一靈飛走賴拘鈴。此龍眉子口訣也。
塞兌垂簾默默窺,滿空白雪亂參差。殷勤初到極清處,一點靈光人不知。此薛道光口訣也。
莫怪瑤池消息稀,只緣人事隔天機。若人尋得水中火,有一黃童上太微。此呂洞賓口訣也。
玄關慾透做功夫,妙在一陽來復初。天癸才生忙下手,採初切須虔篤圖。此瑩蟾子李翁口訣也。
忽然夜半一生雷,萬戶千門次第開。若識無中含有象,許君親見伏羲來。此邵康節口訣也。
元來一味坎中金,未得師父枉費心。忽爾打開多寶藏,木非土也不成林。此上陽子口訣也。
父精母血結胎成,尚自他形似我形。身內認吾真父母,方才捉得五行精。此陳翠虛訣也。
西南路上月華明,大藥還從此處生。記得古人詩一句,曲江之上鵲橋橫。此陳泥丸口訣也。
煉丹仔細辨公夫,晝夜殷勤守藥爐。若遇一陽才起復,嫩時須採老時枯。此《玄奧集》中口訣也。
佛印指出虛而覺,丹陽訣破無中有。捉住元初那點真,萬古千秋身不朽。此張三峰口訣也。
水鄉鉛,只一味,不是精神不是氣。元來即是性命根,隱在先天心坎內。此《珠玉集》中口訣也。
恰恰相當絕妙奇,中秋天上月圓時。陽生急採無令緩,進火功夫要慮危。此上陽子口訣也。
離坎名為水火精,本是乾坤二卦成。但取坎精點離穴,純乾便可攝飛瓊。此陳泥丸口訣也。
恍惚之中有至精,龍吟虎嘯最堪聽。玄珠飛越崑崙去,晝夜河車不暫停。此《玄奧集》口訣也。
軋軋相從響發生,不從他得豁然知。桔槔說盡無生曲,井底泥蛇舞柘枝。此薛紫賢口訣也。
日烏月兔兩輪圓,根在先天採取難。月夜望中能採取,天魂地魄結靈丹。此陳翠虛口訣也。
一氣團成五物真,五物團成一物靈。奪得乾坤真種子,子生孫兮又生孫。此《金丹撮要》口訣也。
精神氣血歸三要,南北東西共一家。天地變通飛白雲,陰陽和合產金華。此迴谷子口訣也。
精氣神要最相親,以此修丹尚未真。修丹只要乾坤髓,乾坤髓集坎離仁。此王果齋之口訣也。
鉛汞相傳世所稀,朱砂為質雪為衣。朦朧只在君家舍,日日君看君不知。此陳泥丸口訣也。
先天至理妙難窮,鉛產西方汞產東。水火二途分上下,玄關一竅在當中。此李清庵口訣也。
閑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窈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忘魚鳥自流行。此王陽明口訣也。
天心復處是無心,心到無時無處尋。若謂無心便無事,水中何故却生金。此邵康節口訣也。
煉汞烹鉛本沒時,學人當向定中推。客塵慾染心無著,天癸才生神自如。性寂金來歸性本,精凝坎去補南離。兩般靈物交併後,陰盡陽純道可期。此李清庵《中和集》中之口訣也。
火符容易藥非遙,天癸生如大海關。兩種鉛汞知採取,一齊物慾盡捐消。掀翻萬有三元合,煉盡諸陰五氣朝。十月脫胎丹道畢,嬰兒形兆謁神霄。此李道純《中和集》中之口訣也。
奪取天機妙,夜半看辰杓,一些珠露阿,誰運到稻花頭。便向此中採取,宛如碧蓮含蕊,滴破玉池秋,萬籟風初起,明月一沙鷗。此陳楠口訣也。

以上皆諸真得藥口義,各引數言,以便印證者。



聚火載金圖
北方正氣,號約河車。載金上升,度我還家。
陰陽之始,玄含黃芽。五金之主,北方河車。
金滿三車奪聖機,冲開九竅過曹溪。迢迢運入崑崙頂,萬道霞光射紫微。
三車載寶上崑崙,無漏須拴濟筏門。電掣雷轟龍虎斗,急收甘雨潤乾坤。
羊車、鹿車、馬車、白牛車,皆載金華而高升彼岸;下乘、中乘、上乘、最上乘,咸度法寶而直入涅槃。



聚火載金訣法

起先,運南方離宮之火,以煉北方水中之金。是為以紅投嘿,則凝神入坤臍而生藥;如今,運北方水中之金,以制南方火中之木,是為以黑見紅,則凝神入乾頂而成丹。故紫陽《悟真篇》云:依他坤位生成體,種在乾家交感宮。《崔公入藥鏡》云:產在坤,種在乾。乾居上為鼎,坤居下為爐,非猛烹極煅,則藥不能出爐,非倒行逆旋,則藥不能升鼎。鉛者,其性沉重之物也,若不得火,何由而飛?汞者,其性飛揚之物也,若不得鉛,何由而結?是以聚火之法,最為緊要也。

何謂聚火之法?
此法即達摩、海蟾二祖師吸、舐、撮、閉四字訣是也。吸者,鼻中吸氣,以接先天也;舐者,舌住上腭,以迎甘露也。撮者,緊撮谷道內中提,明月輝輝頂上飛也;閉者,塞兌垂簾兼逆聽,久而神水落黃庭也。故翠湖云:下不閉,則火不聚而金不升;上不閉,則藥不凝而丹不結。是以聚火之法,乃採取烹煉之先務也。其恍恍惚惚,是採取時候;猛烹極煉,是採取功夫;吸、舐、撮、閉,又是烹煉之的旨也。

夫採取之法,貴乎知時。不可太早,太早則藥嫩易升;亦不可太遲,太遲則藥老成質,必伺乎鉛華吐白,玄珠成象,方是採取時結。張紫陽云:鉛遇癸生須急採,金逢望遠不堪嘗。張三峰云:電光灼處尋真種,風信來時覓本宗。電光灼處,則窈冥之後,恍惚之間,一陽爻動之時,珠落華池之際,此時即用《參同契》拘束禁門訣,緊塞太玄,閉任開督,即忙鼓之以橐籥,吹之以巽風,煅之以猛火。火煅則水沸,水沸則駕動河車,載金上升泥丸,與真汞配合,汞得鉛降,亦不飛走。如此漸漸抽添,漸漸凝結,自然鉛曰滅、汞日添,久之鉛盡汞自乾,陰盡陽自純,至此則金丹大藥成矣。煉此大藥,別無他術,只是採取先天一點祖炁,以為金丹之母耳。受之師曰:煉大梵之祖炁,飛肘後之金晶,存帝一之妙相,返三素於黃庭。此是口訣中之口訣也。

學者徒知以鉛汞交結為丹,而不知採取抽添,烹煉火候,各有次序法度。蓋採取以作其始,抽添以成其終。於中調停,全仗火候。所以紫陽云:縱識朱砂及黑鉛,不知火候也如閑。朱晦翁云:神仙不作《參同契》,火候功夫那得知?薛道光云:聖人傳藥不傳火,從來火候少人知。莫將大道為兒戲,須共神仙仔細推。

火候之法,有文有武,不可一律齊也。靜中陽動金離礦,地下雷轟火逼金,此第四節之火候也;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此第六節之火候也;陽文陰武無令失,進退抽添有馭時。此第五節之火候也。成性存存者,儒家之火候也;綿綿若存者,道家之火候也;不得勤不得怠者,釋家之火候也。三月不違者,顏子之火候也;吾日三省者,曾子之火候也;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者,子夏之火候也;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子思之火候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者,孟子之火候也;發憤忘食,孔子之武火也;樂以忘憂,孔子之文火也;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者,至誠無息,而火候純也。火候純,大丹成,而作聖之功畢矣。



乾坤交媾圖
坎離相交,水火既濟。鉛汞入鼎,乃入根蒂。
片餉功夫煉汞鉛,一爐猛火夜燒天。忽然神水落金井,打合靈砂月樣圓。
地魄天魂日月精,奪來鼎內及時烹。只行龜斗蛇爭法,早是龍吟虎嘯聲。神水華池初匹配,黃芽白雪便分明。這些是飲刀處,
漸漸抽添漸漸成。
天谷,泥丸,瑤池,彼岸,玄門,天根,主島,真際,天宮,黃房,玄室,崆峒山,最高峰,三摩地,交感宮,上天關,清
虛府,崑崙頂,翠微宮,圓覺海,中一宮,陀羅尼門,腦血之瓊堂,魂精之玉堂;天堂,內院,紫府,寥天,帝乙,甑山,天
符,玄都,祝融峰,太微宮,摩尼珠,上丹田,紫金成,流珠宮,玉京山,紫清宮,太淵池,上釜土,月光鼎,般若岸,波羅蜜
地,百靈之命宅,津液之山源。




第五節口訣乾坤交媾去礦留金

內附:卯酉周天口訣

余前,以性命之統乎其中者而言之,乃上乘法也;余今,以性命之歸乎其根者而言之,乃最上乘法也。
夫以性命之統乎其中者,此道寥寥。自鐘、呂而下,世鮮知之矣,況乎性命之歸乎其根者耶?而世之知之者,為尤鮮矣。似此竅妙之奧,性命之微,若不復語重言,則學者難於悟入。原人自父母未生以前,本體太虛而已矣,其余之所為無極者乎?既而父母媾精而後,一點靈光而已矣,其余之所謂太極者乎?而一點靈光,元從太虛中來者,我之元神也。由是而氣,由是而形,人惟知有此形氣已爾。美食美衣,以奉養此身也;功名富貴,以尊崇此身也。如此而生,如此而死,自以為得矣,而子思之所謂天命之性者,非惟不能之,亦且不願之也。而其所不願知者,豈非孟子所謂不可以已而失其本心者乎?若能知所以反而求之,以復還我太虛一氣之本初,一點靈光之舊物者,非此金丹大道而不可也。然而金丹大道之秘,秘在性命兩字。性者,天也,常潛於頂,故頂者,性之根也;命者,海也,常潛於臍,故臍者,命之蒂也。《經》云:性在天邊,命沉海底是也。蓋天中之竅,圓而藏性,能通於地中之竅,故其貫也,則自上而下,直養而無害也;地中之竅,方而藏命,能通於天中之竅,故其貫也,則自下而上,直養而無害也。

孔子曰:智者勤,天圓之象也;仁者靜,地方之象也。天圓者何?圓陀之義也,乃性之所寄,為命之根矣;地方者何?方寸之義也,乃命之所系,為性之樞矣。性命混成,實非有兩潛天而天,潛地而地,優優洋洋,無體無方,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口談論,在手執捉,在足運奔,悟者知是佛性,迷者喚作精魂。蓋佛性者,本性也,而所謂本性者,豈非是我本來之所自有之真性歟?真性者,天命之性也。以其不落邊際,故謂之中;以其一真無妄,故謂之誠;以其物同體,故謂之仁;以其至尊無對,故謂之獨。混淪一個,無欠無餘。及乎太極一判,兩儀始分,則輕清者騰而在上,重濁者碇而在下,於是坎宮有鉛,離宮有汞,而向之所謂一物者,至此分而為二矣。故薛紫賢《復命篇》云:衣物分為二,能之二者名。這二者之名,丹經不敢漏泄,功喻多端,萬字千名,不可勝計。如論頂中之性者,喻之曰汞也,龍也,火也,根也,日也,魂也,離也,乾也,巳也,天也,君也,虛也,兔也,無也,主也,浮也,朱砂也,扶桑也,姹女也,崑崙也;如論臍中命者,喻之曰鉛也,虎也,水也,蒂也,月也,魄也,坎也,坤也,戊也,地也,臣也,實也,烏也,有也,賓也,沉也,水銀也,華岳也,嬰兒也,曲江也。至於陰中含陽,陽中藏陰,千言萬論,不過引喻二者之名耳。故《元皇訣》曰:鉛汞鼎中居,煉成無價珠,都來兩個字,了盡萬家書。

鍾離翁曰:除却鉛汞兩味藥,其他都是誑愚迷。高象先曰:夢謁西華到九天,真人授我《指玄篇》。其中簡易無多字,只要教人煉汞鉛。馬丹陽曰:鉛汞是水火,水火是龍虎,龍虎是神氣,神氣是性命。總來只是這兩個字,元只是一個理,故盲修者崎而二之,若真修者合而一之。合一者,煉氣而凝神,盡性而至命,烹鉛而乾汞,取坎而填離。蓋離中靈物,號曰流珠,寓神,則營營而亂思,寓精,則持盈而難保,所以葛仙翁作《流珠歌》,嘆其難馭而易失也。豈不觀魏伯陽云乎:太陽流珠,常慾去人,足得金華,轉而相因;又曰: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將慾制之,黃芽為根。曰金華,曰黃芽,皆指真鉛而言。真鉛者,乃太陰之精也;曰流珠,曰姹女,皆指靈汞而言。靈汞者,乃太陽之氣也。然此靈汞,其性猛烈,見火則飛走無踪,不得真鉛,何以制伏?故紫陽曰:要須制伏覓金公。金公者,字也。蓋鉛自曲江而來,穿夾脊,徹玉精,斡旋溯流,直上泥丸,雖名抽鉛添汞,實是還精補腦。《丹經》云:慾得不老,還精補腦。《翠虛篇》云:天有七星地七寶,人有七竅權歸腦。《太古集》云:金丹運至泥丸穴,名姓先將記玉都。《法寶遺珠》云:識得本來真面目,始知生死在泥丸。《黃庭經》云:泥丸百節皆有神。又云:腦神精根字泥丸。又云: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但思一部壽無窮。所謂方圓一寸者,即釋迦摩頂授記之處也。此處玄中之玄,天中之天,鬱羅蕭臺,玉山土京,腦血之瓊房,魂精之玉室,百靈之命宅,津液之山源。此正在兩耳交通之穴,前明堂後玉枕,上華蓋,下絳宮,北極太淵之中,乃真一元神所居之室也。

昔皇帝往峨嵋山,見天真皇人於玉堂,請問真一之道。皇人曰:此道家之至重,其經上帝秘在崑崙五城之內,藏以玉函,刻以金札,封以紫泥,印以中章。吾聞之《經》云:一在北極太淵之中,前有明堂,後有玉枕,上有華蓋,下有絳宮,巍巍華蓋,金樓穹窿,左罡右魁,激波揚空,紫芝披崖,朱草蒙龍,白玉嵯峨,日月垂光,歷火過水,經玄涉黃,城闕交錯,帷帳琳琅,龍虎列衛,神人在傍。不施不與,一安其所,不遲不疾,一安其室,能暇能預,一乃不去,守一存真,一乃通神,少慾約食,一乃留息,白刃臨頭,思一得生,知一不難,難在於終,守之不失,可以無窮。此真一秘旨之略也。故《道德經》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

所謂神以知來,知以藏往也;所謂大而化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也。分之為二,陰陽之根柢也;分之為五,五行之樞紐也;又分之為八,八八六十四而為河圖之數也,又分之為九,九九八十一而為洛書之數也;又散之為萬,生生化化,萬物之綱維也。羲文得其一,而《周易》興焉;《禹貢》得其一,而《洪範》醻焉;周茂淑得其一,而太極圖焉;邵堯天得其一,而《經世》作焉;老子得其一,而萬事畢焉;釋迦得其一,而萬法歸焉。歸根者,歸此也;復命者,復此也。《西升經》曰:人能守一,一亦守人,思一至饑,一與之糧,思一至渴,一與之漿。《靈樞經》曰:天谷元神,守之自真。又曰:子慾長生,抱一當明。又曰:抱一守真,神自通靈。人能握神,守一於本宮,即真氣自升,真息自定,真精自朝,靈苗自長,天門自開,元神自現,頂竅開而竅竅齊開,元神居而神神聽命,神既居其竅而不散,則人安得而死乎?即《黃庭經》所謂子慾不死,修崑崙是也。故邱處機云:久視經侖守真一,守得摩尼圓又赤。清虛浩曠陀鑼門,萬佛千仙從此出。《還元篇》云:悟道顯然明廓落,閑閑端坐運天關。此是根本功夫,頭腦學問,撥天關之手段,脫死籍之靈章。此道上蒼所秘,古今仙佛,皆不敢明言,真所謂千人萬人中,一人兩人知者也。玄哉!玄哉!更有言不盡底口訣,再一叮嚀。

當其真鉛入鼎之時,須要驅除雜念,奮速精神,目視頂門,用志不分,霎時龍虎交戰,造化爭馳,雷轟電掣,撼動乾坤,百脈悚然,九宮透徹,金晶灌頂,銀浪沖天,紫陽所謂以黑而變紅,一頂雲氣濃。少頃,玉鼎湯溫,金爐火散,黃芽遍地,白雪漫天,夫唱婦隨,龍吟虎嘯,陰戀陽魂,陽抱陰魄,鉛精汞髓,凝結如珠,玉蟾所謂夫婦老相逢,恩情自留戀。此際玄珠成象,礦去金存,而一點金液,復落於黃庭舊處矣。斯時也,溶溶然如山雲之騰太虛,霏霏然似膏雨之遍原野,淫淫然若春雨之滿澤,液液然象河冰之將釋,百脈冲和而暢乎四體,真個拍拍滿懷都是春也。見此效驗,急行卯酉周天,進陽火,退陰符,使東西會合,南北混溶,則四象五行,攢蔟一鼎,混百靈於天谷,理五氣於泥丸也。

高象先云:玄珠非到崑崙上,子若求之憑罔象。
《河車歌》云:兩物擒來共一爐,一泓神水結真酥。
《指玄篇》云:必知會合東西路,切在冲和上下田。
陳泥丸云:折虎自茲相見後,流珠那肯不依從。
段真人云:四象五行攢簇處,乾坤日月自然歸。
《漸語集》云:因燒丹藥火炎下,故使黃河水逆流。
《純粹吟》云:子悟爐前分進退,乾坤鼎內列浮沉。
《玄奧集》云:金情木性相交合,黑汞紅鉛自感通。
雲房真人云:驅迴斗柄玄關理,斡轉天關萬象通。片餉虎龍頻斗罷,二物相交頃刻中。
《指玄篇》云:奔歸氣海名朱驥,飛入泥丸是白鴉。昨夜虎龍爭戰罷,雪中維見月鈎斜。
《醒眼詩》云:木金間隔各西東,雲起龍吟虎嘯風。二物寥寥天地迴,幸因戊己會雌雄。
陳泥丸云:子時氣到尾閭關,夾脊河車透甑山。一顆水晶入爐內,赤龍含汞上泥丸。
《翠虛篇》云:醉倒酣眠夢熟時,滿船載寶過曹溪。一才識破丹基後,放去收來總是伊。
《古仙歌》云:水銀一味是仙藥,從上流傳伏火難。若遇河車成紫粉,粉霜一吐化金丹。
《玄奧集》云:移將北斗過南辰,兩手雙擎日月輪。飛趁崑崙山上出,須臾化作一天雲。
陰長生云:夜深龍吟虎嘯時,急駕河車無暫歇。飛精運上崑崙頂,進火玉爐烹似雪。
張元化云:沂流一直上蓬萊,散在甘泉潤九垓。從此丹田沾潤澤,黃芽遍地一齊開。
《原道歌》云:妙運丹田須上下,須知一體合西東。幾迴笑指崑山上,夾脊分明有路通。
《玄奧集》云:獨步崑崙望窈冥,龍吟虎嘯甚分明。玉池常滴陰陽髓,金鼎時烹日月精。
《群仙珠玉》云:一點丹陽事迴別,須向坎中求赤血。捉來離位制陰精,配合調和有時節。
《金丹集》云:河車搬運上昆山,不動纖毫到玉關。妙在入門牢閉鎖,陰陽一氣自循環。
《無一歌》云:至此得一復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設若執一不能忘,太似痴貓守空窟。
白玉蟾云:汞心煉神赤龍性,鉛身凝氣白虎命。內外渾無一點陰,萬象光中玉鏡清。
《純陽文集》云:盜得乾坤祖,陰陽是本宗。天魂生白虎,地魄產青龍。運寶泥丸住,搬精入上宮。有人明此法,萬載貌如童。
抱一子《顯道圖》云:造道原來本不難,功夫只在定中間。陰陽上下常升降,金水周流自返還。紫府青龍交白虎,玄宮地軸合天關。雲收雨散神胎就,男子生兒不等閑。
《玄奧集》云:要識玄關端的處,兒女笑指最高峰。最高峰,秀且奇,彼岸蒙蒙生紫芝。只此便是長生藥,無限修行人不知。
許宣平《玄珠歌》云:天上日頭地下轉,海底嬋娟天上飛。乾坤日月本不運,皆因斗柄轉其機。人心若與天心合,顛倒陰陽只片時。虎龍戰罷三田靜,拾取玄珠種在泥。
《群仙珠玉歌》云:鉛思汞,汞思鉛,奪得乾坤造化權。性命都來兩個字,隱在丹經千萬篇。




周天璇璣圖

虎西龍東,建緯卯酉,刑徳并會,相見歡喜。
河魁臨卯,天罡據酉,子南午北,互為綱紀。
北斗南辰下,眉毛眼底穿,灰心行水火,定意採真鉛。
陰向鼻端滅,陽從眼裏生,這般平易法,因甚沒人行!
大道分明見此圓,璇璣卯酉法天然。由中道外中全外,自後推前後即前。
陽火進來從左轉,陰符退去往西旋。霎時火候周天畢,煉顆明珠似月圓。
復、臨、泰、壯、訣、乾兮,六陽從左而上下;垢、遁、否、觀、剝、坤兮,六陰往右而迴旋。





卯酉周天口訣

前段乾坤交媾,收外藥也;此段卯酉周天,收內藥也。收外媾者,後上前下,一升一降也;內交媾者,左旋右轉,一起一伏也。兩者循環,狀似璇璣。故魏伯陽云:循據璇璣,升降上下,周流六爻,難以察睹。世人只知有乾坤交媾,而不知卯酉周天,是猶有車而無輪,有舟而無舵,慾望遠載,其可行乎?故《還元篇》云:輪迴玉兔與金雞,道在人身人自迷,滿目盡知調水火,到頭幾個識東西。東者,木性也;西者,金情也。一物分二,間隔東西,今得斗炳之機斡旋,則木性愛金,金情戀木,兩相交結,而金木交并矣。金木交并,方成水火全功,丹經為之和合四象者,此也。故張全一《鉛火秘訣》云:大藥之生有時節,亥末子初正半夜。精神相媾合光華,恍恍惚惚生明月。媾罷流下噴泡然,一陽來復休輕泄。急須閉住太玄關,火逼藥過尾閭穴。採時用目守泥丸,垂下左上且凝歇。謂之瞻理腦生玄,右邊放下復起折。六六數畢藥生乾,陽極陰生往右遷。須開關門以退火,目光下矚守坤田。右上左下方凝住,三八數了一周天。此是天然真火候,自然升降自抽添。也無弦望與晦朔,也無沐浴共長篇。異名剪除譬喻掃,只斯兩句是真詮。其法在乾坤交媾後行之,則所結金丹,不致耗散也。先以法器頂住太玄關口,次以行氣主宰,下照坤臍,良久,徐徐從左上照乾頂,又從乾頂而降下坤臍,如此三十六轉,是為進陽火。

三十六度畢,開關以退火,亦用下照坤臍,從右上至乾頂左邊,放下坤臍,是為一度,如此二十四轉;是為退陰符。二十四度畢。故張紫陽云;斗極建四時,八節無不順。斗極實兀然,魁杓自移動。只要兩眼皎,上下交相送。須向靜中行,莫向忙裏送。所以兩眼皎者,何也?蓋眼者,陽竅也。人之一身皆屬陰,惟有這點陽耳。我以這一點之陽,從下至上,從左至右,轉而又轉,戰退群陰,則陽道日長,陰道日消,故《易》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又能使真氣上下循環,如天河之流轉,其眼之功,可謂大矣。

蓋人初結胎時,天一生水,先生黑睛,而有瞳人屬腎;地二生火,而有兩眦屬心;天三生木,而有黑珠屬肝;地四生金,而有白珠屬肺;天五生土,而有上下胞胎屬脾。由此觀之,則五臟精華,皆發於目也。因師指竅之後,見婦人小產,牛馬落胎,并抱雞之蛋,俱先生雙目,而臟腑皆未成形。余始知目乃先天之靈,元神所游之宅也。《皇極經世書》云:天之神,栖於日,人之神,發於目。大矣哉!人之神發於目也。生身處,此物先天地生;沒身處,此物先天地沒。水火木金土之五行,攢簇於此;肝心脾肺腎之五臟,鐘靈於此;唾涕精津氣血液之七物,結秀於此。其大也,天地可容;其小也,纖毫不納。茲非吾一身中之大寶也歟?

《內指通玄快》云:含光便是長生藥,變骨成金上品仙。
上陽子云:玄微妙訣無多言,只在眼前人不顧。
《崇正篇》云:搬運有功連晝夜,斡旋至妙髓璇璣。
《火候歌》云:慾透玄玄須謹獨,謹獨功夫機在目。
陳泥丸云:真陰真陽是真道,只在眼前何遠討。
薛道光云:分明只在眼睛前,自是時人不見天。
劉海蟾云:下降上升循轂軸,左旋右復合樞機。
王子真云:昨宵姹女啟靈扉,窺見神仙會紫微。北斗南辰前後布,兩輪日月往來飛。
蕭紫虛云:如龍養珠常自顧,如雞伏卵常自抱。金液還丹在眼前,迷者多而悟者少。
陳翠虛云:不是燈光日月星,藥靈自有異常明。垂簾久視光明處,一顆堂堂現本真。
《翠虛篇》云:莫為金丹事等閑,切須勤苦力鑽研。殷勤好與師資論,不在他途在目前。
《玄奧集》云:青牛人去幾多年,此道分明在目前。慾識目前真的處,一堂風冷月嬋娟。
陳泥丸云:大道分明在眼前,時人不會誤歸泉。黃芽本是乾坤氣,神水根基與汞連。
《玄學統宗》云:幾迴抖搜上崑崙,運動璇璣造化分。晝夜周而還復始。嬰兒從此命長存。
觀吾《判惑歌》云:這古董,大奧妙,妙在常有觀其竅。此竅分明在目前,下士聞之即大笑。
《金丹賦》云:龍呼虎吸,魂吞魄吐。南北交媾於水火,卯酉輪還於子午。總括乾坤之策,優游變化之主。母子包羅於匡廓,育養因依於鼎釜。
《群仙珠玉》云:覺中覺了悟中悟,一點靈光無遮護。放開烈焰照娑婆,法界縱橫獨顯露。這些消息甚幽微,木人遙指白雲歸。此個玄關口難說,目前見得便忘機。
南谷子云:至道不遠兮,恒在目前。竊天地之機矣,修成胎仙。
純陽子云:有人問我修刑法,遙指天邊日月輪。

以上諸仙雅言,皆發明行氣主宰之義也。蓋此節功夫,與第四節共是一理,承上接下,端如貫珠。採取藥物於曲江之下,聚火載之而升於乾,乾坤交媾於九宮之上,周天運之而凝結於鼎。張紫陽云:都來片餉功夫,永保無窮亦樂。輕清者寧於泥丸,重濁者流歸氣穴。逐日如此抽添,如此交媾,汞漸多,鉛漸少,久則鉛將盡,汞亦乾,結成一顆摩尼,是為金液大還丹也。故馬宜甫云:收得水中金,採得菩提子,運得崑崙風,長壽無生死。蓋坎中之鉛,原是父之真精,離中之汞,原是母之真血。始因乾體一破,二物遂兩弦,是以常人日離日分,分盡而死;所以致人法乾坤之體,效坎離之用,奪神功,改天命,求坎中之鉛,制離中之汞,取坎中之陽,填離中之陰,陰盡陽純,復成乾元本體。故張紫陽云:取將坎位中心實,點化離宮腹內陰,自此變成乾健體,潛藏飛躍盡由心。


靈丹入鼎圖

一顆金丹何赫赤,大似彈丸黃似橘。人人分上本圓明,夜夜靈光照神室。
攢簇乾坤造化來,手摶日月煉成灰。金公無言姹女死,黃婆不老猶懷胎。
流珠爍爍照昆巔,九轉丹成只自然。一粒自從吞入口,始知世有活神仙。
悠悠覺萬有之空,似天雲變滅;了了見一真之體,如掌上圓珠。


第六節口訣靈丹入鼎長養聖胎

內附:火侯


原初那點精金,渾然在礦。因火所逼,遂上乾宮。漸採漸積,以烹以熔,損之又損,煉之又煉,直至烟消火滅,礦盡金純。方才成此一粒龍虎金丹。圓陀陀,活潑潑,如露如電,非霧非烟,輝煌閃爍,光耀崑崙,放則迸開天地竅,歸兮隱入翠微宮。此時藥也不生,輪也不轉,液也不降,火也不炎,五氣俱朝於上陽,三華皆聚於乾頂,陽純陰剝,丹熟珠靈。紫陽翁曰: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是以唐宋尸解諸仙,多於此處分路,隨意生身,出沒自由,不肯於百尺竿頭,而在進一步,故有七趣之譏,落空之誚。蓋為不知重立我之性命,再造我之乾坤,變種性為佛性,化識神為元神,自造自化之妙也。若命宗人,不知所以,自為造化,就是哭坐旁門,而道非其道也;若性宗人,不知所以,自為造化,就是頑空外道,而釋非其釋也。此法乃仙真佛祖之所深祕。

佛曰從金元以來,而學道之人,少有知之者。獨吾師尹公曰:鼎中有寶非真寶,重結靈胎是聖胎。然而珠在崑崙,何由得下而結聖胎,必假神廬,竊靈陽真氣以催之,太陽真火以逼之。催逼既久,則靈丹應時脫落,吞入口中,化為金液,而直射於丹扃之內,霎時雲騰雨施,電掣雷轟,鏖戰片餉之間,銷盡一身陰滓,則百靈如輻之輳轂,七寶若水之朝宗,皆聚於此矣。昔無上元君謂老子曰:神丹入口壽無窮也。故老子修之,是為道祖。許宣平曰:神居竅而千智生,丹入鼎而萬種化。陳虛白曰:我凝結聖胎時,百脈俱停氣不馳。施肩吾曰:天人同一氣,彼此感而通。陽自空中來,抱我主人翁。然我既得靈丹入鼎矣,而內外交修,煉之而復煉之,而必至於天地合德,則太虛中自然有一點真陽,以與我之靈丹合而為一,蓋吾身之靈,感天地之靈,則內真外應,渾然混合。《金碧經》云:磁石吸鐵,隔礙潛通。大同此意。

這段功夫,全以至靜為主。老子云: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當其兩陽乍合,聖胎初凝,必須常常覺照,謹謹護持,如小龍之乍養珠,似幼女之初懷孕,牢關神室,不可使之滲漏。故太白真人曰:固濟胎不泄,變化再須臾。更於一切時中,四威儀內,時時照顧,念念在茲,混混沌沌,如在母胎,終日如愚而不違,不可須臾間斷也。

葛仙翁云:息息歸中無間斷,天真胎裏自凝堅。
張用成云: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石得之云:將來掌上霞光燦,吞入腹中宮殿新。
趙緣督云:神丹飛落黃金室,嬰兒降生極樂國。
呂純陽云:刀圭餌了丹書降,跳出塵籠上九天。
朱文公云:刀圭一入口,白日生雨翰。
李清庵云:一顆寶珠吞入腹,作個全真仙眷屬。
陳希夷云:邈無踪迹歸丹扃,潜有機關結聖胎。
薛紫賢云:四象包含歸戊己,辛勤十月產嬰孩。
《悟真篇》云:果生枝上終期熟,子在胞中起有殊。
《醉中吟》云:寶珠笑舞辭天谷,才脫胞胎又入胎。
張紫陽云:嬰兒是一含真氣,十月胎元入聖基。
呂純陽云:天生一物變三才,交感陰陽結聖胎。
白玉蟾云:雞能抱卵心常聽,蟬到成形殼始分。
俞石澗云:虎嘯一聲龍出窟,鸞飛鳳舞入金城。
《群仙珠玉》云:一粒餐兮天地壽,死生生死不相干。
張紫陽云:相吞相啖却相親,始覺男兒有孕種。
鐘離翁云:胎內嬰兒就,勤加溫養功。時時照丹扁,刻刻守黃中。
陳泥丸云:男兒懷孕是胎仙,只為蟾光夜夜圓。奪得天機真造化,身中自有愈青天。
陳抱一云:天道無私感即來,神仙此語豈虛哉!茍非著意求鉛汞,爭悟天機結聖胎?
《玄奧集》云:閬苑蟠桃自熟時,摘來服餌莫教遲。幾迴下手潜偷處,無限神仙總不知。
龍眉子云:形如雀卵團團大,間似驪珠顆顆圓。龍子脫胎吞入口,此身以證陸行仙。
子虛真人云:初煉還丹須入室,婦人懷孕更無殊。聖胎凝結圓成後,出入行藏豈有拘!
白紫清云:只將戊己作丹爐,煉得紅丸化玉酥。慢守火符三百日,產成一顆夜明珠。
張真人《贈白龍洞主歌》云:從此根苗漸長成,隨時灌溉抱真精。十月脫胎吞入口,不覺凡身已有靈。
白玉蟾云:怪事教人笑幾迴,男兒今也會懷胎。自家精血自交媾,身裏夫妻是妙哉。
黃元吉云:鼎內金丹燦爛光,無由摘爾到黃房。忽然夜半天風便,吹送靈兒歸故鄉。
陳翠虛云:道要無中養就兒,個中別有真端的。都緣簡易妙天機,散在丹書不肯泄。
王重陽云:閑中偶爾到天臺,忽見霞光五色開。想是金丹初變化,取歸鼎內結嬰孩。
上陽子云:玉皇若也問丹材,偃月爐中取下來。馳騁英雄吞一粒,男兒懷了一年胎。
陳致虛云:饑餐渴飲困來眠,大道分明體自然。十月聖胎完就了,一聲霹靂出丹山。

至於釋教教人,亦不外此。如《楞嚴經》曰: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名生貴住;既游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十月靈相,一時俱足,名童真住;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剎剎王世子長成,陳列灌頂,名冠頂住。夫入如來種者,以種性而為如來之種子,以自造化如來也,故曰道胎,又曰覺胤,其與婦人之胤兒,玄門之胎仙,亦何以異?及至形成出胎,親為佛子,豈不是真人出現大神通,從此天仙可相賀耶?蓋丹書梵典,皆有次序口訣,但人不知而驀直看過去了,正是珠在路傍人不拾,惜哉!余今略摘此數條,表而出之,以引古之是,而證今之非也。

火侯崇正圖

元始天尊霜,太上老君櫻。
余爐煉就長生藥,金鼎燒成不死丹。
真橐籥,真鼎爐,無中有,有中無;火候足,莫傷丹,天地靈,造化慳。
從來真火本天然,何事迷徒妄指傳。若將方木投圓竅,丑姥爭教得少年。
玉爐靄靄騰雲氣,金鼎濛濛長紫芝。神水時時勤溉灌,留連毋使火龍飛。
氣論經歌講至真,不將火候著於文。要知口訣通玄處,須共神仙仔細論。
神仙不作《參同契》,火後功夫那得知!千載晦翁拈一語,可憐無及魏君時。
有象有爻皆是妄,無盈無昃亦成空。試且為君通一綫,看看日出嶺東紅。




行火候法

火後最祕,聖人不傳,今則露之。藥非火不產,藥熟則火化矣;火非藥不生,火到則藥成矣。且火候之奧,非可一概而論。故未得丹時,須藉武火以凝之;既得丹時,須藉文火以養之。文火者,結實之火也。得其養之之法,節其寒溫消息是也。故《參同契》曰:候視加謹慎,審查辯寒溫。審其火之未燃也,須藉巽風以吹之;察其火之既燃也,須資神火以沃之。若太過,則損之;若不及,則益之。俾得中和,而無火燥火寒之病矣。蓋火之寒燥,全在意念上發端。陳虛白曰:念不可起,念起則火燥;意不可散,意散則火冷。惟只要一念不起,一意不散,含光默默,真息綿綿,圓明覺照,常自惺惺,此長養聖胎之真火候也。故白玉禪曰:採藥物於不動之中,行火候於無為之內。張三豐曰:以默以柔存火性,勿忘勿助養靈胎。齊海蟾曰:兀兀無為融至寶,微微文火養潜龍。張紫陽曰:自有天然真火育,不須柴炭及吹噓。又曰:謾守藥爐看火候,但安神息任天然。此四翁及列仙中之錚錚者,皆以天然真火、自然妙用,而成無上至真之道,又何嘗用卦爻斤兩、年月日時者哉!

今時之人,錯會仙師本益,泥象執文,認指為月,而必慾推算卦體之策數,求合卦晝之陰陽,吾恐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倏然疲斃而不知其歸處。豈不見張平叔云:此中得意須忘象,若究群爻謾役情。高象先云:晝夜屯蒙法自然,焉用孜孜看火候。陳冲素云:火雖有候不須時,些子機關我自知。彭真一云:從真火無形象,不得師父也大難。蕭紫虛云:藥物調和,悟者甚易;火候消息,行之恐難。一十月工夫,存杳杳綿綿之息;三萬年氣數,在來來往往之間。所以養丹田之寶,此寶長在;奪丹鼎之珠,此珠復還。駕動河車,離塵世尾閭之海;移居天谷,上崑崙篷島之山。前數句謂煉丹之時,脫胎而入日,末二句謂之功成之後,脫胎而出殼,中間兩句謂溫養子珠,長養聖胎。張三峰曰:年月日時空有著,卦爻斤兩亦支離。若存會得綿綿意,正是勿忘勿助時。白紫清曰:流俗淺識,末學凡夫,起支元始天尊與天仙、地仙,日日採藥而不停,藥物愈採而無窮也;又豈知山河大地與蠢動含靈,時時行火候而無暫住,火候愈行而不歇也。神凝則真氣聚,而百寶結者,結胎之藥物也。真氣往來而未嘗少有間斷者,溫養之火候也。陳虛白曰:火候之要,尤當於真息求之。邱長春曰:一念不離方寸室真空,此養胎之真火也。夫真火者,我之神也,而與天地之神、虛空之神,同其神也;真候者,我之息也,而與天地之息、虛空之息,同其息也。左元放曰:火候無為合自然,自然真火養胎仙。但存神息居丹扃,調變先天接後天。王重陽曰:聖胎既凝,養以文火,安神定息,任其自如,此以神感,彼以神應,天機妙用,自然而然。

余於是而知神息者,火候也,而孟子之所謂勿忘勿助,老子之所謂綿綿若存,釋氏之所謂不得動、不得怠者,是皆神息之自然,火候之微旨也。故曰:神仙不肯分明說,笑得分明笑煞人!

長養聖胎圖

小小房兒藏舍利,些些芥子納須彌。
邇來煉個無生體,後去知渠有所歸。




若雙修性命者,必須重開混沌,再立胞胎,而自造化此性命也;夫性命既造化矣,別於父母性命中,而自然養出一點性命,如在母腹而為我之性命也;夫既為我之性命矣,則又自然於我之性命中,而還我於無而為我之太虛也;夫既為我之太虛矣,則又自然於我之虛空中再造乾坤,而為我之真性命也;夫既為我之真性命矣,則又自然於真性命中,露出端倪,而為我本來之元神也。

《圓覺經偈》曰:金剛藏,當知如來寂滅性,未嘗有終始。若以輪迴心思惟即旋復。但至輪迴際,不能入佛海。比如銷金礦,金非銷,故有雖復本來金,終以銷成就一真金體,不復重為礦也。蓋金礦非金也,銷之而後成金者,以有金之性也,種性非佛也。煉之而後成佛者,以有佛之性也。



性命雙修萬神歸旨貞集



嬰兒現形圖

行往坐臥,抱雄守雌,綿綿若存,念茲在茲。
神火溶液,溉灌根珠,內外無塵,長養聖軀。
夫蝟蠐之蟲,孕螟蛉之子。傳其情,交其精,混其氣,和其神。隨物大小,俱得其真。
氣穴法名無盡藏,藏包於竅竅包空。我問空中誰氏子,他云是你主人翁。
潜龍今已化飛龍,變現神通不可窮。一朝跳出珠光外,涌身直到紫微宮。
此時丹熟,更須慈母惜嬰兒;他日雲飛,方見真人朝上帝。


第七節口訣嬰兒現形出離苦海

內附:真空煉形法則

前面火後已足,聖胎已圓,若果之未熟,兒之初生,彌歷十月,脫出其胞。釋氏以此謂之法身,又曰實相;玄門以此謂之赤子,又曰嬰兒。嬰兒當移胎換鼎之時,躍然而出,潜居氣穴之間,又重開一混沌也。蓋此穴原是神仙長胎住息之鄉,赤子安身立命之處,因是熟境,順路而歸。嬰兒既宴坐靜室,安處道場,須藏以玄玄,守以默默,始則藉坤母黃芽以育之,繼則聚天地生意以哺之。此感彼應,發邇見遠,其中自呼自吸,自闔自開,自開自靜,自由自在,若神仙逍遙於無何鄉,似如來禪定於寂滅海。既到此大安樂處,仍須密守關元,無令外緣六塵魔賊所侵。內結煩惱奸臣所亂。若坐若臥,常施瑩淨之功。時止時行,廣運修持之力。遂得六們不漏,一道常通,真體如如,永固丹基者矣。日夕如此衛護,如此保顧,如龍養珠,如母育子,不可頃刻暫忘,剎那失照。鐘離翁曰:孩兒幼小位成人,須藉坤娘養育恩。又曰:以證無為自在心,更須溫養保全真。李清庵曰:丹從不煉煉中煉,道向無為為處為。息念息緣調祖炁,忘聞忘見養嬰兒。呂純陽曰:腹內嬰兒養已成,且居廛市暫娛情。無端措大剛饒舌,却入白雲身處行。蓋溫養育嬰,乃作仙之一大事,若養育失調,嬰兒就有棄殼離窠之變。此時著實提防,不可輕縱出去,恐一出而迷途,遂失舍而無歸。故白玉蟾有重整釣魚竿,再砍秩筠節之嘆。上陽子云:既逢返還九與七,此即木金三五一,氣全神壯換胎時,照護嬰兒休遠出。防護之訣,密固三要為繁。

《參同契》曰: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通,真人潜深淵,浮游守規中。其法只是以眼觀眼,以耳聽耳,以鼻調鼻,以口緘口,潛藏飛躍,在正一心,則外無聲色臭味之牽,內無意念固我之累,自然方寸虛名,萬緣澄寂,而我本來赤子,怡怡然安處其中矣。

雖然外固三要,尤要內遺三害。三害者:邪念、煩惱、嗔恚是也。故道覺禪師歐:修此戒定慧,斷彼貪嗔痴。蓋貪痴易於制服,惟有嗔毒難降。《聖胎訣》云:嗔恚之火一燃,胎真去如奔馬,直待火滅烟消,方才歸於廬舍。宋儒亦曰:忿火不懲,必有燎原之患;慾火不窒,豈無潰川之災。《圓覺道場修證儀》云:一念嗔起,具八萬障門。今慾去嗔之法,惟宗《老子》之日損,《周易》之懲忿,世尊之覺照。高僧妙普曰:嗔火正燃時,我以覺照之,猶如湯消冰,了了無分別。緣此嗔火,非實有體,皆從無明而來。猶《寶積經偈》曰:如鑽木出火,要假眾緣力,若緣不和合,火終不得生,是不悅意聲,畢竟無所有,知聲性空,故嗔亦不復生,嗔不在於聲,亦不身中住,因緣和合起,離緣即不生,如因乳等緣,何合生酥酪,嗔自性無起,因於粗惡事,愚者不能了,熱惱自燃燒,應當如是知,究竟無所有,嗔性本寂靜,但有於假名,嗔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嗔三昧。

《寶積經》又云:有自然智,破無明殼,則無名變成慧炬,而嗔火化作心證,嗔之一毒既銷,八萬四千煩惱亦滅。佛經云:諸魔平等,煩惱為先。又云:現住菩薩魔,煩惱無所有。又云:智者於苦樂,不動如虛空,善觀察煩惱,我我所俱離。又云:無障大悲,觀諸眾生,所以煩惱,皆從虛假,妄想而生,知諸煩惱,體性自離,如是隨覺,即是菩提,煩惱之性,即菩提性。又云:煩惱竟是佛境界,觀煩惱性空是正修行。又云:慾除煩惱,當行正念。

四祖亦云: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細觀佛祖經旨,大概謂煩惱性空,勿為窒礙,觀如夢幻,不用介懷,設使觸景情動,如響應聲,既應即止,若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胎真赤子,弗假修而自靈,又有經云:以智慧劍,破煩惱賊;以智慧刀,裂煩惱網;以智慧火,燒煩惱薪。僧圓照云:對治煩惱魔,清靜常歡喜。龐居士云:諦觀四大本空,煩惱何處安腳。晁文元云:身同夢幻非真有,事比風云不久留。即能洞達須剛斷,煩惱魔空過即休。張紫陽云:可謂道高龍虎伏,堪言德重龍鬼欽,已知壽永齊天地,煩惱無由更上心。《六祖壇經》云: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故《瓔珞經》云:佛言我從本來不得一法,究竟定意,始知所謂無念,若得無念者,觀一切法,悉皆無形,因此得成無上正真之道。又云:世人不能成道而脫生死者,良由妄念為輪迴種子耳。蓋妄念起處,即是生滅,妄念息處,即是真元,故玄門以止念為本,釋教以無念為宗。無念者,為無邪念,非無正念;念有念無,即名邪念;不念有無,即名正念;念善念惡,即名邪念;不念善惡,即名正念也,乃至苦樂、生滅、取捨、冤親、憎愛,并名邪念,不念苦樂等,是名正念,但事來不受,一切處無心,即是無念也。無念之念,謂之正念。

佛經云:善男子,我等住於無念法中,得如是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照無餘世界。高峰禪師云:慈母受一生成佛之功,不出一念無生性海。智常禪師云:真如無念,無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至,無念念者,即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李之才云:念之天理,則明月之當空;念之人慾,則浮雲之蔽日。寒山子云:旋乾倒嶽鎮常靜,一念萬年永不移。天隱子云:不睹不聞存覺性,無思無念養胎仙。《寶積經》中所說菩薩安住無所住之念,非憶非忘,所安住念,即名法界,是知從上若佛若祖、若聖若仙,皆因冥心息念而得妙道。故《尚書》曰:惟狂克念作聖。然克念之功,須要功行實踐,方有進步,不然一片太虛,途路甚遠,少一步定是到不得。昔人所謂工夫不到不方圓,工夫若做到極處,則自然入於無念,既得無念真常,則玄竅嬰兒,寂寂然而無撓擾之患矣。劉虛谷云:大功慾就三千日,妙用無虧十二時。陳朝元云:含養胞胎須十月,育嬰哺乳要千朝。泥丸翁云:片餉工夫修變現,老成須是過三年。三年工夫已完,溫養事畢,即《悟真》所謂一霎火焰飛,真人自出現。真人既現,必由太玄而升天谷,再加冥心滅盡之功,則有通靈化之妙。劉海蟾曰:卦行火候周天畢,孕個嬰兒鎮下田。霹靂一聲從地起,乾戶擘開光萬里,翻身撞出太玄關,這迴方式真仙子。


真空煉形圖

真空煉形法,五蘊空非空,非以空五蘊,五蘊悉皆空。
天人一氣相呼吸,以法追來煉形質。竅竅玲瓏五蘊空,霞光萬道連天碧。




真空煉形法則

《普照佛心》曰:鼻端有白我其觀,却嘆人從瓮裏盤。最上一乘含蓄遠,好從玄竅覓天寬。蓋真空煉形之法,譬與運瓮相似,若處瓮內,焉能運之,碧也處於瓮外。身處瓮外者,即釋氏所謂外其身而虛空之是也。故老子曰:外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薛道光曰:若人空此幻化身,親授聖師真軌則。張全一曰:太虛是我,先空其身,其身既空,天地亦空。天地既空,太空亦空,空無所空,乃是真空。《清靜經》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視其形,形無其形。形無其形者,身空也;心無其心者,心空也。心空無礙,則神愈煉而愈靈;身空無礙,則形愈煉而愈清。直煉到形與神而相涵,身與心而為一,方才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者也。古仙曰:形似道全,命以術延。此術是竊無涯之元炁,續有限之形軀。無涯之無氣,是天地陰陽長生真精,靈父聖母之氣也;有限之形軀,是陰陽短促濁亂,凡父凡母之氣也。故以真父母之炁,變化凡父母之身,為純陽真精之形,則與天地同壽也。按孫陀螺尊者云:世尊教我觀鼻端白,我初諦觀,經三七日,見鼻中氣出入如烟,身心內明,圓洞世界,遍成虛浮,猶如琉璃,烟相漸消,鼻息成白,心開漏盡,諸出入息,化為光明,照十方界,得阿羅漢。朱元晦云:鼻端有白,我其觀之。莫認真云:平生姿韵愛風流,幾笑時人向外求。萬別千差無覓處,得來元在鼻尖頭。

夫人未生之先,一呼一吸,氣通於母,人之既生之後,一呼一吸,氣通於天,天人一氣,聯屬流通,相吞相吐,如扯鉅焉。天與之,我能取之,得其氣,氣盛而生也;天與之,天復取之,失其氣,氣絕而死也。故聖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每於儀馭未升陽谷之時,凝神靜坐,處以待之,內舍意念,外捨萬緣,頓忘天地,粉潠形骸,自然太虛中有一點如露如電之陽,勃勃然入玄門,透長谷,而竟上泥丸,化為甘霖,而降於五內。我即鼓動巽風以應之,使其驅逐三關九竅之邪,掃蕩五臟六腑之垢,焚身煉質,煅滓銷霾,抽盡穢濁之軀,變換純陽之體,累積長存,化形而仙。

陳翠虛曰:透體金光骨髓香,金筋玉骨盡純陽。煉教赤血流為白,陰氣銷磨身自康。邱長春曰:但能息息常相顧,換盡形還玉液流。張紫陽曰:天人一氣本來同,為有形骸凝不通。煉到形神冥何處,方知色相即真空。薛復命曰:不知將謂氣,得後自然真。董漢醇曰:金用礦銷,形爾氣煉,煉行之法,總有六門:其一曰玉液煉形,其二曰金液煉形,其三曰太陰煉形,其四曰太陽煉形,其五曰內觀煉形,若此者總非虛無大道,終不能與太虛同體,惟此一訣,乃曰真空煉形,雖約有作,其實無為,雖曰煉形,其實煉神,是修外而兼修內也。依法煉之百日,則七魄亡形,三尸絕迹,六賊潜藏,而十魔遠遁矣;煉之千日,則四大一身,儼如水晶塔子,表裏玲瓏,內外洞徹,心華燦然,靈光顯現。靈光者,慧光也。故曰:慧光生處覺花開。蓋慧覺花開,非煉形入微,與道冥一者,不能有此。故《生神經》曰:身神并一,則為真身,身與神合,形隨道通。隱則形固於神,顯則神合於氣,所以蹈水火而無礙,對日月而無影,吾亡在已,出入無間。或留形住世,或脫質升仙:有白日而飛肉尸者,黃帝之謂也;有留形而住世者,彭祖之謂也;有受命而居天職者,張天師之謂也;有拔宅而上升者,許旌陽之謂也;有示疾而終者,亡重陽之謂也;有入仕而臣者,東方朔之謂也;至於老子為柱史,辛開為大夫,尹喜為關令,伯姬為卿士,唐典隱毘陵,子修治漆園,留侯帝者師,四皓輔漢惠,仇生仕殷,輔光仕漢,馬丹仕晉,海蟾仕燕,正陽棄官,純陽應舉,常有執鞭,琴離執笏,若此者不可以枚數。

噫!彼神仙之隱顯去留,起世之凡夫所能測度者哉!更若憑虛御風之列子,折蘆過江之達摩,若非淘質煉形之功,又安能如此輕舉之身乎?此神形俱妙之道,非坐脫立亡者之所能知。所以不免有拋身入身之失爾。故學仙佛之流,若獨以煉神為妙,不知煉形謂要者,所謂清靈善變之鬼,何可與高仙為比哉!大抵溫養煉形,無分彼此,雖然在兩處發明,其實是一個道哩,內外兼修,不相違背。若千日功夫無間,乃懸崖撤手時也,自然言語道斷,心思路絕,能所兩亡,色空俱泯,無滯無礙,不染不著,身似翔鴻不可籠,心如蓮華不著水,光光淨淨,瀟瀟灑灑,騰騰任運,任運騰騰,作一個無事無為、自在逍遙之散漢也。此際嬰兒漸露其形,與人無異,愈要含華隱曜,鎮靜心田,若起歡欣,就著魔境。如陳泥丸云:我昔功夫行一年,六脈已息氣歸根。有個嬰兒在丹田,與我形貌亦如然。嬰兒既長,穴不能居,自然裂竅而出,貫頂而升,此之未出離苦海而超彼岸也。永明壽禪師云:身在苦海中,賴此鐵羅漢,苦海既脫離,舍筏登彼岸。觀吾陳真人云:彼岸波濤已脫離,到彼方之壽中躋,一得歸來宜永得,渡河筏子上天梯。


脫離苦海圖

苦海中業水濟茫,愛河間流晃漾。誰施那慈悲慧光濟沉淪,無邊無量顯慈航?
昭靈貺,現津渠,悉脫諸業障,心飇飇,意恍恍,攝入如來藏。


端拱冥心圖

元君端拱坐玄都,三叠胎仙舞八隅。變化純楊天地合,長生因此妙工夫。
遺照於外,宅神於內。冥心至趣,而與吉會;無心於事,無事於心。超出萬幻,確然一靈。
未到彼岸不能無法,既至彼岸又焉用法?頂中常放白毫光,痴人猶待問菩薩。


第八節口訣移神內院端拱冥心


始則有作有為者,採藥結丹已了命也。終則無作無為者,抱一冥心以了性也。《悟真篇》云:始於有作人爭覺,及至無為眾始知。但見無為為道妙,不隻有作是根基。《證道歌》云:到無為處不無為,方知吾道是希夷。今之在家,凡夫出家,外道只知有這邊道哩,不知有那邊境界。只知有此間之妙,不知有彼岸之玄。只知無事,而不知希有之事。只知無為,而不知有為之法。止乃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修其性,不修其命者也。故丹道未成之先,若不知下學之有為,而著於空焉,則謂之落空漢。丹道已成之後,若不知上達之無為,而著於相焉則謂之守尸鬼。石杏林曰:有物非無物,無為合有為。陳泥丸曰:我聞前代諸聖師,無為之中無不為。陰長生曰:無位真人居上界,空寂更無塵可凝,有為功就又無為,無為也有功夫在。所謂真人居上界者,夫為也有功夫在。所謂真人居上界者,即嬰兒出離苦海,移居天谷之時也。空寂冥心者,即呂祖向晦宴息、冥心合道之法也。施戶吾曰:達摩面壁九年,方超內院。世尊冥心六載,始脫樊籠。

夫冥心者,深居靜室,端拱默然、一塵不染、萬慮俱忘、無思無為、任運自如、無視無聽,抱神以靜,無內無外,無將無迎,離相離空,離迷離妄,體含虛寂,常覺常明,但冥此心,萬法歸一,則嬰兒安居於清靈之境,棲止於不動之場。色不得而礙之,空不得而縛之。體若虛空,安然自在矣。故達觀禪師云:色不縛兮空不礙,冥息冥心觀自在。大千萬有總歸無,世界壞時渠不壞。譚長真云:嬰兒移在上丹田,端拱冥心合自然。修到三千功行滿,憑他作佛與升仙。此處是純一不雜的工夫,豈能榮纖毫情想!但起希仙作佛之心,便墮生死竅中,不能得出所以。關尹子云:若有厭生死心、超生死心,只名為妖,不名為道。蓋清靜體中,空空蕩蕩,晃晃朗朗,一無所有,一切無住。故《心要訣》云:冥心本乎無住,無住心體圓融不測。如《金剛經》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金剛齊菩薩云:我不依有住而住,不一無住而住,如是而住。僧肇云:聖人之心,住無所住其住。《坐忘論》云:不依一法,而心常住。《了心經》云:心無所住,住無所心,了無執著,無住轉真。《淨名經》云:一切法以無住為本,安住無為名之為住。住無方所。故名:無住。無住心者,是為真心。

《禪源集》云:夫言心者,是心之名。言知者,是心之體。荷澤云:心體能知,知即是心。心空本寂,至虛至靈。由空寂虛靈而知者,先知也。由空寂虛靈而覺者,先覺也。不慮而覺者,為之正覺。不思而知者,為之真知。故祖師云: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能知,寂此空寂之知,便是達摩所傳清淨心也。心常寂,是名性體。心常知,是名性用。所以六祖云: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自知,自性自見,自性自悟,自性自度,悟性還易,了心甚難。故了心也者,了此心也。了心則心無其心矣。無心之心,是謂真心。真心是性,真性是心。太上云:了心真性,了性真心,空無空處,無處了真。此謂真空不空,空無所空,即是了見本心也。龐居士云: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與夫空覺極圓,空所空滅。即是了見本性也。《華嚴經》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原夫性體本空,心體本定。無空無無空,即名畢竟空。無定無無定,即名真如定。雖修空不以空為證,不作空想,即是真空也。雖得定,不以定為證,不作定想,即名真定也。空定衠極,通達無礙。一旦天機透露,慧性靈通,乍似蓮花開,恍如睡夢覺,忽然現出乾元境界,充滿於上天下地,而無盡藏也。此是性常明,炯炯不昧,晃朗宇宙,照撤乾坤。變化無方,神妙莫測。雖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意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乃是件性見到徹處,修行修道密處,故得一性圓明,六通頓足。

何謂六通?
按玉陽大師曰:坐到靜時,陡然心光發現,內則洞見肺腑,外則自見須眉。神智踴躍,耳賦萬言,說妙談玄,無窮無極,此是心境通也;不出盧舍,預知未來事情,身居空中,又能隔牆見物,此是神境通也;正坐之間,霎時迷悶,混沌不分,少頃心竅豁然大開,地理山河,如同掌上觀紋,此是天眼通也;能聞十方之音,如耳邊音,能憶生前之事,如眼前事,此乃是天耳通也;或晝或夜,入於大定,上見天堂,下見地獄,觀透無數劫來,宿命所更,此乃是宿信通也;神通變化,出入自如,洞鑒十方眾生,知他心內隱微之事,他雖意念未萌,了了先知;他雖意念未萌,了了先覺。此是他心通也。

於思曰:心之精神之謂聖。故心定而能慧,心極而能感,心靜而能知,心空而能靈,心誠而能明,心虛而能覺。四祖道信曰:一切神通作用,皆是自心感現。《瓔珞經》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禪通。神通具足,愈加默耀,韜光慧而不用,若露圭角,恐築邪魔。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正定之定,或開種種善惡之聲,或現種種違順之境,總是魔障,不可著地。又須反現一身四大,俱是假合,如夢如幻,全體非真。但此心魔,自消自滅。古語云:見怪不怪,怪自亡,見魔非魔,魔自滅。或腦中有霹靂之聲,或眼中有金星閃耀,或項下紅霞繚繞,或眉間涌出圓光,此皆幻景,心莫受他崇。但行工夫,修證效驗。所以古仙云:項下有光猶是幻,云生足下未為仙。又於靜中,忽見樓臺珠翠、女樂笙簧,異草奇花,觸目如畫,彼人不悟,將謂實到天宮,不知自身內院,認作真境,因循而不出入。此時,須用虛空觀而擴充之,則我天谷之神,升入太虛,合而為一也。

其虛空觀者,應觀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本來空寂,光明遍照,猶如虛空,瑩徹清淨,廊然周遍,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虛空,浩然無際,復應觀察自身,則心之虛空,而通於身之虛空。身之虛空,而通於天地之虛空。天地之虛空,而通於太虛之虛空。虛虛相通,共成一片,豈不與太虛混之而為一耶?始而虛其心也,既而虛其身,又既而虛天地,虛而無虛,無虛而虛虛也,不知無虛也。不知,則我陽神冲虛出入,而無障礙矣。然後,方可與天地合德,太虛同體,而為混虛氏之人歟!

此處只言到太虛之階梯,未曾造到太虛之實際。謂之煉神則可,謂之出神則未也。慾要高奔帝境,須當煉養谷神。常以靈知,寂照為心,虛空不住為觀,抱本還元,復歸太極。由此進進不已,及至無上可上,玄之又玄,無象可象,不然而然,而一靈之妙有,遍法界而圓通,貫云漢以高躋,與穹昊而俱合。此天谷元神,煉到至及至妙處也。故章思廉曰:得太極全體,見本來而目。先天一點真,後天却是屋。瑩蟾子曰:煉陽神了出陽神,自色界起無色界。既然證成妙道,須要混俗和光。雖處塵凡,而不同流俗。雖居濁世,而莫測行藏。日惟銷隱匿,積陰功,開誠心施法乳,汲引後學,普渡眾生,上報佛恩,下資群品。《金剛經》曰: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另入無奈,涅槃而滅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故世尊成道之旦,發普渡眾生之悲。乃曰:先度眾生,然後作佛。肇法師曰:性本無生,故亦無滅。此實千聖同然之真心,眾生度盡,方入涅槃。此亦千聖同歸之實際。王方平曰:鸞鶴來時乘紫霧,玉皇有敕登先路。九玄七祖盡升天,度了群生方自度。

噫!試觀古佛高仙,何等運心之普。如今人有一法一訣者,秘密珍藏,猶恐淺泄,較之古天,可不愧死。余之無念也,久矣。但未得自度,先要度人,一念存心,不能頓釋。今之此作,盡泄天機,為末後一著,尚未發明,今再言之。道書曰:陰神能見人,陽神使人見。蓋獨修一物者,所出乃陰神也。陰神則有影無形,世所謂鬼仙是也。如雙修性命者,所出乃陽神也,陽神乃有影有形,世所謂天仙是也。故曰道本無相,仙貴有形。然而出神太早,丹經之所深訶。既得其母,當返其始,常留神於天谷,復歸如嬰兒。不識不知,唯深唯寂,陽光無漏,則愈擴愈大,彌遠彌光,自然變化生神。生之再生,則生生而無盡。化之又化,則化化而無窮。子又生孫,百千萬億。張紫陽曰:一載生個兒,個個會騎鶴。陳泥丸曰:一載胎生一個兒,子又孫兮孫又枝。白玉蟾曰:一體遍多,猶朗月而影分千水,多身入一,若明鏡而光寓萬形。仙家謂之分身,佛氏謂之化身。如世尊之不離菩提樹下,而遍升天宮說法。又如善財之不出莎羅林,歷一百十城而遍參諸友。

東華帝君曰:法身剛大遍天地,真性圓明貫古今。若未頂門開其眼,休教散影與分形。分形散影非不妙也。奈何還殢幻軀中。尚未超脫,而欲千變萬化。豈不反傷於本體耶?直到九載功完,純亦不已,忽然跳出五行之外,返於無極之初,證實相妙之更妙,得真功全之又全,成金剛不壞之身,作萬年不死之人。自覺覺他,紹隆佛種,三千功滿,而白鶴來迎。八百行圓,而丹書宣詔。飛身金闕,返佩帝鄉。即鐘離翁云:九載功成人事盡,縱橫天地下由親。蕭紫虛云:功成須是出神經,內院繁華不累身。會取古仙超脫法,飄然跨鶴覲三輕。諸仙棄殼各有不同,有從寶塔出者,有從紅樓出者,有看月而出者,有對鏡而出者,有冲頂門而出者。

所以《玄奧集》云:塞斷黃泉路,冲開紫府門。如何海蟾子,化鶴出泥丸。《中和集》云:成就頂門開一竅,個中別是一乾坤。蓋頂門一竅,豈易開哉?先發三昧光透之,不通;次俱太陽火冲之,略啟。二火騰騰攻擊不已,霎時紅光遍界,紫焰彌天,霹靂一聲,頂門開也。故呂純陽曰:九年火侯直經過,忽爾天門頂中破。真人出現大神通,從此天仙可相賀。真人出現,乘雲氣,御飛龍,升玉京,游帝闕,遙遙雲際,翱翔太空,鳳篆金書,朝赴九陽之殿;蟠桃玉液,位登萬聖之筵,適意則鸞輿前引,登雲則龍駕前迎。紫府鰲宮慾去,而頂中鶴舞丹臺,瓊苑擬游,而足下雲生,劫火洞燒,我則憂游於真如之境。桑田變海,我則逍遙於極樂之天。聚則成形,散則成氣,隱顯莫測,變化無窮。入水火而不溺、不焚,步日月而無影、無形,刀兵不能害,虎兕不能傷,陰陽不能變遷,五行不能陶鑄,閻羅不能制其死,帝釋不能宰其生。縱橫自在,出入自由,信乎?紫陽云:一粒靈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此大丈夫得易之秋,功成名遂之日也。人生到此寧不快哉?上陽子云:總皆凡世播英雄,做盡功名到底空。唯有金丹最靈妙,大羅天上顯神通。

化身五五圖



跨鳳凌霄圖




陽神出現圖

陽神出現,爍爍金光。乘彼白雲,逍遙歸鄉。
毘盧頂上行,寂滅海中戲。奇奇此妙門,佛祖曾授記。
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身,無是無非法。
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此中義,是達真如理。
佛因半偈捨金身,高證巍巍萬法尊,了得涅槃正法眼,金剛不壞體長存。
見身無佛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閃閃白毫端哩,涌出無相實相之金身;炎炎舍利光中,普現三天大千之世界。


第九節口訣本體虛空超出三界

按《梓潼化書》云:余之在朝也,以聞方外之言,辭榮而歸,道逢隱者,指余以心印,授余以《正訣》曰:此西方大聖人歸寂法也,子能念而習之,可度生死。死而不亡,終生正覺。若中道而廢,則猶能擇地而處,亦可為神仙。余於是歷觀漢唐諸仙,多在此處超脫而去者。豈非《化書》所謂中道而廢耶?余又覽《龍牙頌》云:學道如鑽火,逢烟未可休。余又歷觀唐宋諸仙,多在此處尸解而去者,豈非龍牙所謂逢烟而休耶?雖則仙去,然缺却末後一段功夫,畢竟有些欠穩處。猶傳大士云: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亦不知壽命有限,而不及修耶?抑不知不得此法,而不能修也耶?命宗人只知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而止。意遺了煉虛合道一段。是以無上師曰:養得金丹圓似月,未勉有圓還有缺。何如煉個太陽紅,三界十方俱洞徹。蓋聖修詣極,自是少一段不得,緣丹經子書,皆不曾言及此末後一節。為李清庵曾說到這裏。如門人問脫胎後,還有造化么?清庵曰:有造化在。聖人云:身外有身,未為奇特,虛空粉碎,方露全真。所以脫胎之後,正要腳踏實地,直待與虛空同體方為了當。又云:更有煉虛一著,當於言外求之,其見趣可謂度越諸仙矣。但不肯說個實際出來,云何煉虛,作何歸著?竟自朦朦朧朧,虛應過去。亦不知是不會祖師意,而不能說耶?抑亦不知是怕泄漏天機,不敢說也?故丘子嘆曰:打破虛空消億劫,既登彼岸捨舟楫。閱盡單經萬萬篇,末後一段無人說。蓋此祕藏心印,皆佛佛授手,祖祖相承。迄至六祖衣體止而不傳,諸佛祕藏,於茲塞矣。自此而下,鮮有知者。故曰:七祖始今未有人。直到吾師尹功者出,以其夙植靈根,更得教外別傳之旨,忽一旦禪關參透,豁然貫通,而千佛祕藏,又復開於今日矣。故《悟道偈》曰:把個疑團打破時,千佛心華今在茲,百尺竿頭取進步,虛空真宰天人師。我今又承師指,而得此法,如獲無價寶珠。即劍南和尚云:自後說得此明珠,釋梵輪王俱不要。然佛之地步甚高,而必至於虛空本體。本體虛空,方成無上正等正覺,而入涅槃。故卲康節曰:聖人與太虛同體,雨天地同用,今人求其義而不得。乃憶之曰:體太虛之體以為體,用天地之用以為用。此言大似隔窗窺日,不過見其光影而已。若言體太虛之體以為體,便是有個太虛在,而著於體矣,何以能太虛?若沿用天地之用以為用,便是有個天地在,而著於用矣,何以能天地?然而太虛其知有體乎,其不知有體乎?天地其知有用乎,其不知有用乎?太虛不知有體,而天地之用。在於太虛之體。天地不知有用,而太虛之體在於天地之用,體其所體者,體其所用也。用其所用者,用其所體也。乃至於粉碎虛空,方為了當。以何故哉?

蓋本體本虛空也。若著虛空相,便非本體虛空,本粉碎也。若有粉碎心,便不虛空。故不知有虛空,然後方可以言,太虛天地之本體。不知有粉碎,然後方可以言,太虛天地之虛空。究竟到此,已曾窺破虛空之本體,但未得安本體於虛空中。即《華嚴經》云:法性如虛空,諸佛於中住。到這裏自知道,虛空是本體,本體是虛空,必須再加功於上上勝進,進進不已,直到水窮山盡,轉身百盡竿頭,至必至於不生不滅之根源,終必終於步生不滅之覺岸。於中方是極則處,此虛無也,不過是返我於虛,復我於無而已。反復者,迴機也。故曰:一念迴機,便同本得。究竟人之本初,原自虛無中來,虛化之為神,神化之為氣,氣化之為形,順則生人也。今則形復近之為氣,氣復返為神,神復返之為虛,逆則成仙也。古德云:何物高於天?生天者是。何物大於虛空,運虛空者是。

蓋大道乃虛空之父母,虛空乃天地之父母,天地乃人物之父母。天地廣大,故能生萬物。虛空無際,故能生天地。空中不空,故能生虛空。而曰生天地、生萬物,是皆空中不空者之有以主之也。以其空中不空,故能深入萬物之性,以主張萬物而方便之。汝無謂空中不空,能深入天地之性,以主張萬物而方便之也,抑亦能深入天地之性。以主張天地而方便之也。汝毋謂空中不空,能深入天地之性。以主張天地而方便之也,抑亦能深入虛空之性,以主張虛空而方便之也。

夫空中不空者,真空也。真空者,大道也。今之煉神還虛者,尤落在第二義。未到老氏無上至真之道也。煉虛合道者,此聖帝第一義。即是釋氏最上一乘之法也。《華嚴經》云:雖盡未來際,遍游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薩。此法只是復煉陽神,以還歸我毘盧性海耳。所以將前面分影散行之神,攝歸本體。又將本體之神,銷歸天谷。又將天谷之神,退藏於祖竅之中,如龍養頦下之珠,若鶴抱巢中之卵,謹謹護持,毋容再出。并前所修所證者,一齊貶向無生國哩,依滅盡定而寂滅之。似釋迦掩室於摩竭,如淨明杜口於毘耶。此其所以自然造化,而復性命之,而復虛空之,之不可以已也。而復性命,而復虛空,至此以五變化矣。變不盡變,化不盡化,非通靈變化之至神也。故神百煉而愈靈,金百煉而愈精。煉之而復煉之,則一爐火焰,乘虛空化作灰塵,萬頃水壺照世界,大如黍米。少焉,神光滿室,晹焰騰空,自內竅達於外竅,外大竅九。而九竅之中,竅竅皆有神光也。小竅八萬四千,而八萬四千竅之中,竅竅皆有神光也。徹內徹外,透頂透光,在在皆有神光也。如百千燈照耀一室,燈燈互照,光光相涉。而人也、物也,莫不照耀於神光之中矣。是則是矣,由非其至也。然不能塞乎天地之間,則未滿東魯聖人,乾元統天之分量也。又斂神韜光,銷歸祖竅之中,一切不染,依滅盡定而寂滅之。

寂滅旣久,則神光如雲發電,從中竅而貫於上竅,大竅小竅,竅竅皆有神光也,光明洞靡,照徹十方。上徹天界,下徹地界,中徹人界。三界之內,處處神光,若擎鏡之互照,猶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歷歷齊現。而神也,鬼也,莫不照耀於神色之中矣。妙則妙矣。由非其至也。然不能遍入塵沙法界,則未滿西竺聖人毘盧遮那之分量也。再又斂神韜光,銷歸祖竅之中,一切不染,一滅盡定而寂滅之。寂滅既久,而六龍之變化全在神光化為舍利光矣。如赫赫日輪,從祖竅之內,涌涌而出,化為萬萬道毫光,直冠於九天之上。若百千杲日,並照耀於三千大千世界,而聖也、賢也。及森羅萬象,莫不齊現舍利光之中矣。故大覺禪師云:一個舍利光熠熠,照盡億萬無窮劫。大千世界總皈依,三十三天咸統攝。而舍利光曉滿於三千大千界內,尤未盡其分量,又自三千大千界中,復放無量毫光,直充塞於極樂世界,既而又升於架娑幢界,又升於音聲輪界,復直冲於勝尊華世界,得與聖賢如來相會也。自從無始分界,今日方才會面。彼此舍利交光,吻合一體,如如自然,廣無邊際,所以《經頌》云:諸佛似一大賀鏡,我身猶著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五祖弘忍云:一佛二佛千萬佛,總是自心無別物。昔年親種善根基,今日依然得渠力。荷澤禪師云:本來面目是真如,舍利光中認得渠。萬劫迷頭今始悟,方知自性自文殊。自性清淨,便是無垢佛,自性如如,便是自在佛;自性不昧,便是光明佛。自性堅固,便是不壞佛,各各諸佛,自身俱有,說亦不盡,惟一性耳。性即是心,心即是佛諸佛舊成,曾無二體。以報身就法身,如出模之像,象本舊成,一體無異,新成就佛,亦無二形,以法身就報身。如金成像,昔未成像金。故今成像,今諸佛如已成像之金仙,眾生如未成像之金礦,成與未成,似分前後,則今體始終更無差別。故《圓覺經》曰:既已成金,不重為礦,經無窮時,金性不壞。原此金性,人人本有,個個不無。至於十方眾生,皆我金剛佛性。而天地萬物,咸囿我如來之法身矣。

到此地位,方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遍法界是個如來藏,盡大地是個法王身。實際無差,與三世佛而一時成道,真空平等,共十類生。而同日涅槃,法身其大也。虛空具難籠其體,真心其妙也。鬼神亦莫測其機,窮未來際為一晝夜,盡微塵海為一剎那。前乎古,而後乎金,無不是這個總持。上乎天,而下乎地,無不是這個充塞。二祖慧可曰:囫囫圇圇成這個,世世生生不變遷。太上所以云天地有壞,這個不壞。這個才是真我,這個才是真如,這個才是真性命,這個才是真本體,這個才是真虛空,這個才是真實形。這個才是菩提道場。這個才是涅槃實地。這個才是不垢不淨。這個才是非色非空。這個才是自覺聖旨。這個才是無上法輪。這個才是本性虛無、虛無實體。這個和是常住真心,隨心自在。這個才是佛之妙用、快樂無量。這個才是煩惱業淨、本來空寂。這個才是一切因果,皆如夢幻。這個才是生滅滅己、寂滅為樂。這個才是金剛不變,不壞之真體。這個才是無始不生不滅之元神。這個才是不可量、不可稱、不可思議、無邊功德。這個才是清淨法身,圓滿報身,千百億化身,毘盧遮那佛。偈曰: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界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超出三界圖




毘盧證果圖













Feature Post Co Thuoc

Corona Virus (exactly flu influenza or high /low blood pressure syndrome statement, the corona or covid-19 pandemic are just exactly some cold or flu influenza) Smart Curing Therapy Treatment _ Toa Thuoc dieu tri benh Corona hieu qua nhat hien nay

Corona Virus (exactly flu influenza or high /low blood pressure syndrome statement, the corona or covid-19 pandemic are j...

Popular post Co Thuoc: